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DME混合工质热泵循环性能分析及可燃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学武 覃旭松 +2 位作者 杜永强 关西文 陈申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5年第2期136-140,共5页
针对跨临界CO2热泵循环压力高的问题,提出了以CO2/DME混合制冷剂替代纯CO2制冷剂的跨临界热泵循环系统。通过理论计算了不同配比下系统循环性能,并与纯CO2工质性能进行对比;为解决DME可燃性问题,实验测试并研究了混合工质爆炸极限。研... 针对跨临界CO2热泵循环压力高的问题,提出了以CO2/DME混合制冷剂替代纯CO2制冷剂的跨临界热泵循环系统。通过理论计算了不同配比下系统循环性能,并与纯CO2工质性能进行对比;为解决DME可燃性问题,实验测试并研究了混合工质爆炸极限。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混合工质配比下,系统存在最优压力使COPh最大;随DME质量比的增加,系统最优压力下降,而COPh先小幅下降而后持续增加;CO2/DME质量配比在90/10时系统性能存在局部最优值,此时系统的最优压力比纯CO2下降了23%,而最优COPh则增加了5.1%。混合工质中CO2对DME具有一定的阻燃作用,当CO2/DME体积比为7.2时达到临界抑爆点,高于此临界抑爆点混合工质不会发生爆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二甲醚 热泵循环 制热系数 爆炸极限
下载PDF
CO_2/DME混合工质在水平管内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佳 张信荣 徐建阳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0-114,共5页
采用CO2/DME(二甲醚)混合流体作为传热工质,建立了其在水平管内的物理模型和控制方程,对其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混合工质在管内的速度和温度分布规律,比较了雷诺数和DME质量分数对混合工质传热的影响.研究... 采用CO2/DME(二甲醚)混合流体作为传热工质,建立了其在水平管内的物理模型和控制方程,对其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混合工质在管内的速度和温度分布规律,比较了雷诺数和DME质量分数对混合工质传热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CO2/DME混合工质传热特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流体的热物理特性.分析表明CO2/DME混合工质在水平管内具有良好的换热特性:在雷诺数2 300的工况下,CO2/DME(70/30)混合流体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率20%;工质在管内受到的流动阻力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DME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dme 混合工质 对流换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CO_2/DME/CH_3OH和CO_2/DME/C_2H_5OH体系的汽液相平衡研究
3
作者 曹文 郑丹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文中基于对CO2 /DME ,DME/CH3 OH ,CO2 /CH3 OH和DME/C2 H5OH体系汽液相平衡研究的文献调查 ,采用Gibbs Duhems方程对实验数据做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和热力学模型评价。研究表明 ,PR NRTL模型组合对四个体系都有良好的表现。进而基于通过... 文中基于对CO2 /DME ,DME/CH3 OH ,CO2 /CH3 OH和DME/C2 H5OH体系汽液相平衡研究的文献调查 ,采用Gibbs Duhems方程对实验数据做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和热力学模型评价。研究表明 ,PR NRTL模型组合对四个体系都有良好的表现。进而基于通过检验的二元体系数据拟合了 5个组合的NRTL模型的交互作用参数 ,并以此模型研究了CO2 /DME/CH3 OH和CO2 /DME/C2 H5OH两个三元体系。计算给出的CH3 OH/DME/CO2 体系的VLE数据与文献值偏差很小 ,表明此PR NRTL模型组合能较好地描述其高压下的VLE行为 ,在此基础上对C2 H5OH/DME/CO2 体系的VLE行为进行了预测 ,给出了VLE相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dme/CH3OH co2/dme/C2H5OH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PR-NRTL模型
下载PDF
由(CO2+H2)直接合成二甲醚用的CNT促进Cu-ZrO2-HZSM-5混合型催化剂
4
作者 陈秋虹 张梦辉 +1 位作者 林国栋 张鸿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6-1042,共7页
CO2加氢被认为是目前固定大量排放CO2的最好方法之一.研发出一种碳纳米管(CNT)促进的Cu-ZrO2-HZSM-5沸石分子筛双功能混合型催化剂,将其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和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DME)二步串联催化一器化,实现由(CO2+H2)直接合成DME.在5... CO2加氢被认为是目前固定大量排放CO2的最好方法之一.研发出一种碳纳米管(CNT)促进的Cu-ZrO2-HZSM-5沸石分子筛双功能混合型催化剂,将其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和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DME)二步串联催化一器化,实现由(CO2+H2)直接合成DME.在5.0 MPa,523 K,V(H2)∶V(CO2)∶V(N2)=69∶23∶8,空速(GHSV)=25 000mL/(h.g)的反应条件下,在所研发(Cu2Zr3-10%CNT)-30%HZSM-5催化剂上,CO2加氢的转化率达9.44%,比相应单功能加氢催化剂(Cu2Zr3-10%CNT)的相应值(7.00%)提高35%.CNT能作为Cu-ZrO2-HZSM-5双功能混合型催化剂的促进剂.在上述反应条件下,含CNT的催化剂的DME时空产率达438mg/(h.g),比不含CNT的原双功能混合型基质催化剂的相应值(395mg/(h.g))提高11%.结果证实,利用双功能混合型催化剂,将CO2加氢合成甲醇和甲醇脱水生成DME两个过程串联催化一器化,能大幅度提高CO2加氢转化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CNT促进Cu-ZrO2-HZSM-5双功能混合型催化剂 co2加氢 二甲醚合成
下载PDF
Zn引入对DME合成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颜万鑫 王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3,共6页
通过沉淀法在介孔Al_2O_3上负载铜基催化剂,制备了Cu/Al_2O_3和Cu/Zn/Al_2O_32种催化剂,并用以研究Zn引入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通过XRD、H2-TPR、CO2和NH3-TPD对催化剂结构和物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n引入使得催化剂前驱体中形成... 通过沉淀法在介孔Al_2O_3上负载铜基催化剂,制备了Cu/Al_2O_3和Cu/Zn/Al_2O_32种催化剂,并用以研究Zn引入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通过XRD、H2-TPR、CO2和NH3-TPD对催化剂结构和物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n引入使得催化剂前驱体中形成了新相:Cu3Zn3Al2(OH)16CO3·4H2O,前驱体焙烧后形成了较小CuO颗粒,还原后Cu颗粒仍然很小,从而增加了Cu的分散度和表面积,明显降低了Cu物种还原难度。Zn引入还明显增加了强碱位和强酸位数量,使得气体转化率达到86. 39%,DME时空收率达到7. 33 mmol/(g·h)。稳定性实验表明,Zn的引入提升了催化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dme 铜基催化剂 介孔Al2O3 CO/co2共氢反应
下载PDF
CO_2/二甲醚混合制冷剂跨临界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毕胜山 陈强 +1 位作者 吴江涛 刘志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07-1810,共4页
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对CO_2/DME混合制冷剂替代CO_2的跨临界制冷循环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O_2/DME混合制冷剂的质量配比范围为90/10~100/0时,可实现混合制冷剂的直接充灌。在相同的工况下,CO_2/DME跨临界制冷循环的最优高压侧压力降... 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对CO_2/DME混合制冷剂替代CO_2的跨临界制冷循环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O_2/DME混合制冷剂的质量配比范围为90/10~100/0时,可实现混合制冷剂的直接充灌。在相同的工况下,CO_2/DME跨临界制冷循环的最优高压侧压力降低了3 MPa,制冷系数提高4.3%;过热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纯质CO_2要大于混合工质CO_2/D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dme 跨临界制冷循环 性能
下载PDF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Aspen Plus实现及工艺过程优化(Ⅱ) 工艺操作参数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郑安庆 冯杰 +2 位作者 薛冰 宋云彩 李文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9-987,共9页
在所建立的以二甲醚和电力为主要目标产品并副产甲醇的多联产系统流程基础上,以化工产品产率优化及二氧化碳减排为目的,以甲醇当量产率、二甲醚产量和CH4/CO2转化率作为全流程优化的目标函数,对包括CH4/CO2催化重整单元和二甲醚(甲醇)... 在所建立的以二甲醚和电力为主要目标产品并副产甲醇的多联产系统流程基础上,以化工产品产率优化及二氧化碳减排为目的,以甲醇当量产率、二甲醚产量和CH4/CO2转化率作为全流程优化的目标函数,对包括CH4/CO2催化重整单元和二甲醚(甲醇)合成单元在内的两个关键单元流程进行整体优化处理,同时分析了一步法二甲醚合成反应体系间的协同作用,得到了重整反应器和合成反应器的优化操作参数和最佳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进料流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联产 气化煤气 焦炉煤气 CH4/co2重整 二甲醚 甲醇 流程模拟
下载PDF
直接合成二甲醚催化剂Cu-Zn-Al-Fe/HZSM-5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明华 王凤栾 +1 位作者 黎潮 翟玉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1-253,共3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Cu-Zn-Al-Fe催化剂,使用HZSM-5作载体,考察了硝酸盐溶液浓度、老化温度、Fe含量对催化剂的影响.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SEM,BET,FT-IR和XRD检测.在4MPa,260℃,H2和CO2体积分数比为3的条件下,由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D... 采用水热法合成Cu-Zn-Al-Fe催化剂,使用HZSM-5作载体,考察了硝酸盐溶液浓度、老化温度、Fe含量对催化剂的影响.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SEM,BET,FT-IR和XRD检测.在4MPa,260℃,H2和CO2体积分数比为3的条件下,由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DME).结果表明:硝酸盐质量分数为10%,老化温度为150℃时制备的催化剂粒径最小,约500 nm,比表面积达200.6m2/g.在Fe的质量分数为5%时CO2的转化率达41.4%,DME的选择性达4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加氢 二甲醚 Cu-Zn-Al-Fe/HZSM-5 水热法 转化率
下载PDF
利用温室气体CO_2制备二甲醚反应过程研究
9
作者 安欣 左宜赞 +1 位作者 张强 王金福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07年第8期572-576,共5页
我国石油资源的日趋紧缺,而工业氢能源却大量浪费。利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可行方案。对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过程进行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升高,二甲醚平衡收... 我国石油资源的日趋紧缺,而工业氢能源却大量浪费。利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可行方案。对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过程进行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升高,二甲醚平衡收率都会升高。在条件温和的条件下即可得到较高的二甲醚收率,热力学上可行。采用自行研发的甲醇合成催化剂CD501与甲醇脱水催化剂HZSM-5混合后作为二氧化碳加氢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二甲醚的一步合成。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二甲醚收率会升高。本文通过热力学计算及实验,获得了该反应过程的重要基础数据,为研究开发先进高效的工艺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与工艺 二甲醚 催化过程 二氧化碳
下载PDF
螺旋管内超临界CO2/DME混合工质冷却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巴清心 李雪芳 +1 位作者 黄腾 程林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43-1750,共8页
CO2/DME(Dimethyl ether二甲醚)混合工质作为制冷剂既可以降低CO2单独使用时过高的工作压力,又可抑制二甲醚的可燃性。针对跨临界热泵系统中制冷剂在超临界压力下放热时复杂的传热性能,本文对超临界CO2/DME混合工质和超临界CO2在螺旋管... CO2/DME(Dimethyl ether二甲醚)混合工质作为制冷剂既可以降低CO2单独使用时过高的工作压力,又可抑制二甲醚的可燃性。针对跨临界热泵系统中制冷剂在超临界压力下放热时复杂的传热性能,本文对超临界CO2/DME混合工质和超临界CO2在螺旋管内流动冷却的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纯CO2相比,在高温区CO2/DME混合工质的换热性能更优;通过比较不同配比的CO2/DME混合工质的换热特性,得到了不同温度范围对应的换热性能最优的CO2/DME混合工质配比。此外,对固定质量比的CO2/DME混合工质,分别分析了不同质量流速和热流密度下的流体温度、壁面温度及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并与纯CO2传热系数的变化进行了对比。该研究为制冷剂选取及热泵系统中气冷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co2/二甲醚混合工质 数值模拟 换热特性
原文传递
CO_2+DME混合体系跨临界吸收式动力循环热转换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乐军 郑丹星 +1 位作者 陈静 史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8-973,共6页
本文以CO_2+DME二元体系作为吸收式动力循环的潜力工质对.引入"化学热机"概念,用子循环划分的方法将整个循环分为化学热机子循环和热机子循环.基于循环系统的操作压力和与热源的匹配程度,对比分析了CO_2+DME体系跨临界操作条... 本文以CO_2+DME二元体系作为吸收式动力循环的潜力工质对.引入"化学热机"概念,用子循环划分的方法将整个循环分为化学热机子循环和热机子循环.基于循环系统的操作压力和与热源的匹配程度,对比分析了CO_2+DME体系跨临界操作条件优于亚临界和超临界条件的本质原因.建立了一套典型的CO_2+DME跨临界吸收式动力循环模拟模型.基于文献报道的气液相平衡数据,选择PR方程作为物性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循环物流的组成、流率、焓值和熵值.根据循环系统的T-s和lgp-h图,分别分析了两个子循环之间的耦合关系与能量转换.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由于耦合了化学热机,不仅实现了对能量的梯级利用,同时进一步降低了透平出口压力,热转功过程得到强化,使得热机子循环热转功效率由14.06%提升到15.79%.最后,采用参数分析法,探索了不同吸收温度(25, 30, 35和40℃)下,化学热机子循环高压端压力对整个循环热转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化学热机子循环运行压力是循环优化的一个方向,有助于提高对能量的二次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动力循环 化学热机 能量梯级利用 热转功效率 co2+dme
原文传递
石油石化行业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引弟 胡多多 +5 位作者 刘畅 刘捷 田磊 伍丽娟 沈秋婉 史宝成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6-645,共10页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国际性难题,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应运而生,而石油石化行业作为高碳化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调研了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在CCUS技术领域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国际性难题,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应运而生,而石油石化行业作为高碳化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调研了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在CCUS技术领域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列举了我国开展的一系列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进一步阐述了该行业所取得的技术成果。提出了一套针对石油石化行业CCUS的技术方案,利用燃气锅炉产生的烟气与天然气进行三重整反应,将产生的合成气用于回注或者合成二甲醚(DME,分离出的CO_2用于驱油),并对这两种利用方式进行了经济性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定性评估为主的风险矩阵法,制定了风险重要性等级二维矩阵表和风险重要性等级划分标准,并就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在CCUS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石油石化行业 dme 风险矩阵法
原文传递
Dimethyl ether synthesis from CO_2 hydrogenation on La-modified CuO-ZnO-Al_2O_3 /HZSM-5 bifunctional catalysts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文桂 王华 +2 位作者 王禹皓 郭伟 贾淼尧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70-476,共7页
A series of CuO-ZnO-Al2O3-La2O3/HZSM-5 biftmctional catalysts with various La loadings for dimethyl ether (DME) directly synthesized from CO2 hydrogenation were prepared. 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N2 ads... A series of CuO-ZnO-Al2O3-La2O3/HZSM-5 biftmctional catalysts with various La loadings for dimethyl ether (DME) directly synthesized from CO2 hydrogenation were prepared. 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X-ray diffraction (XRD), H2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H2-TPR), NH3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NH3-TPD) and N2O titration techniques, and tested for the synthesis of DME directly from CO2 hydrogenation in a fixed-bed react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ducibility, dispersion ofbifunctional catalysts we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addition of La. With the addition of appropri- ate amount of La, the crystaUite size of CuO was decreased and the dispersion of Cu on the surface was enhanced, which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d conversion of CO2.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selectivity to DME was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and amount of strong acid site on the catalyst surface. The presence of La favored the production of DME, and the optimum catalytic activity was obtained when the amount of La was 2.0 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hydrogenation dme bifunctional catalyst LANTHANUM rare earth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