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 of CO2 flooding and sequestration in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HU Yongle HAO Mingqiang +2 位作者 CHEN Guoli SUN Ruiyan LI Sh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4期753-766,共14页
The latest advancement of CO2 flooding and sequestr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s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 The latest advancement of CO2 flooding and sequestr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s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reservoirs, five theories and key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1) Enriched the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nents between CO2 and crude oil in continental reservoirs, micro-flooding mechanism and sequestration mechanism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bodies.(2) Established the design method of reservoir engineering parameters, injection-production control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effect evaluation technology of CO2 flooding, etc.(3) Developed a series of prod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separated layer CO2 injection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cy lifting technology, on-line wellbore corrosion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4) Innovated a series of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cluding CO2 capture technology, pipeline CO2 transportation, CO2 surface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gas circulation injection, etc.(5) Formed a series of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including monitoring, an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valuation of CO2 flooding reservoir. On this basis,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have been put forward:(1) Breakthrough in low-cost CO2 capture technology to provide cheap CO2 gas source;(2) Improve the miscibility technology between CO2 and crude oil to enhanc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3) Improve CO2 sweeping volume;(4) Develop more effective lifting tools and technologies;(5)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basic theory and key technology of CO2 storage monitoring. CO2 flooding and sequestration in the Jilin Oilfield shows that this technology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RESERVOIRS co2 floodING and SEQUESTRA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RESERVOIR ENGINEERING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ENGINEERING surfac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下载PDF
CO2 assisted steam flooding in late steam flooding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1
2
作者 XI Changfeng QI Zongyao +7 位作者 ZHANG Yunjun LIU Tong SHEN Dehuang MU Hetaer DONG Hong LI Xiuluan JIANG Youwei WANG Hongzhu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6期1242-1250,共9页
To improve the oil recover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in late steam flooding,taking J6 Block of Xinjiang Oilfie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3D physical modeling experiments of steam flooding,CO2-foa... To improve the oil recover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in late steam flooding,taking J6 Block of Xinjiang Oilfie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3D physical modeling experiments of steam flooding,CO2-foam assisted steam flooding,and CO2 assisted steam flooding under different perforation conditions are conducted,and CO2-assisted steam flooding is proposed for reservoirs in the late stage of steam flooding.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adjusting the perforation in late steam flooding,the CO2 assisted steam flooding formed a lateral expansion of the steam chamber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s of the injection well and a development mode for the production of overriding gravity oil drainage in the top chamber of the production well;high temperature water,oil,and CO2 formed stable low-viscosity quasi-single-phase emulsified fluid;and CO2 acted as a thermal insulation in the steam chamber at the top,reduced the steam partial pressure inside the steam chamber,and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heat efficiency of injected steam.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physical experiments and the developed situation of the J6 block in Xinjiang Oilfield,the CO2 assisted steam flooding for the J6 block was designed.The app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CO2 assisted steam flooding made the oil vapor ratio increase from 0.12 to 0.16 by 34.0%,the oil recovery increase from 16.1%to 21.5%,and the final oil recovery goes up to 66.5%compared to steam flooding after perforation adjus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reservoir three-dimensional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STEAM floodING co2 ASSISTED STEAM floodING STEAM CHAMBER steam(co2)chamber overriding gravity drainage
下载PDF
Seismic dynamic monitoring in CO_2 flooding based on characterization of frequency-dependent velocity factor
3
作者 张军华 李军 +4 位作者 肖文 谭明友 张云银 崔世凌 曲志鹏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307-314,418,共9页
The phase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s varies with the propagation frequency, and thus frequency-dependent phenomena appear when CO2 gas is injected into a reservoir. By dynamically considering these phenomena with reser... The phase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s varies with the propagation frequency, and thus frequency-dependent phenomena appear when CO2 gas is injected into a reservoir. By dynamically considering these phenomena with reservoir conditions it is thus feasible to extract the frequency-dependent velocity factor with the aim of monitoring changes in the reservoir both before and after CO2 injection. In the paper, we derive a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for the frequency-dependent factor based on the Robinson seismic convolution model. In addition, an inversion equation with a frequency-dependent velocity factor is constructed, and a procedure is implemented using the following four processing steps: decomposition of the spectrum by generalized S transform, wavelet extraction of cross-well seismic traces, spectrum equalization processing, and an extraction method for frequency-dependent velocity factor based on the damped least-square algorithm. An attenuation layered model is then established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Q value of the viscoelastic medium, and spectra of migration profiles from forward modeling a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Frequency-dependent factors are extracted and compar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is then verified using a synthetic data. The frequency-dependent velocity factor is finally applied to target processing and oi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based on real seismic data obtained before and after CO2 injection in the G89 well block within Shengli oilfield. Profiles and slices of the frequency-dependent factor determine its ability to indicate differences in CO2 flooding, and the predicting results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practical investigations within the well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flooding Frequency-dependent velocity factor G89 well block Reservoir dynamic monitoring
下载PDF
中国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138
4
作者 胡永乐 郝明强 +2 位作者 陈国利 孙锐艳 李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6-727,共12页
系统阐述近年来中国CO2驱油和埋存理论及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基于陆相油藏地质特征,发展和形成了5个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①丰富了对陆相油藏CO2与原油间的组分传质特征、微观驱油和不同地质体埋存机理的认识;②... 系统阐述近年来中国CO2驱油和埋存理论及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基于陆相油藏地质特征,发展和形成了5个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①丰富了对陆相油藏CO2与原油间的组分传质特征、微观驱油和不同地质体埋存机理的认识;②形成了CO2驱油藏工程参数设计、注采调控、开发效果评价等油藏工程技术系列;③发展了CO2分层注气工艺、高效举升工艺、井筒腐蚀在线监测与防护等采油工程技术系列;④创新了CO2捕集、管道输送、地面注入、产出气循环注入等地面工程技术系列;⑤形成了CO2驱油藏监测、安全环保评价等配套技术系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技术发展方向:①突破低成本CO2捕集技术,提供廉价的CO2气源;②改善CO2与原油之间混相的技术,提高驱油效率;③研发提高CO2波及体积技术;④研制更高效举升工具和技术;⑤加强CO2埋存监测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吉林油田的实践表明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co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 油藏工程 注采工程 地面工程 发展方向
下载PDF
高温高盐油藏CO2驱泡沫封窜体系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1
5
作者 杨昌华 王庆 +3 位作者 董俊艳 王斌 杨斌 陈永浩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5-97,101,共4页
针对中原油田CO2驱过程中的气窜问题,研制了耐温抗盐CO2泡沫封窜体系。该体系起泡剂选用咪唑啉类两性表面活性剂,稳泡剂选用TL3000共聚物,耐温100℃,耐盐20×104mg/L,耐钙镁5 000 mg/L。用CO2气体充气法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 针对中原油田CO2驱过程中的气窜问题,研制了耐温抗盐CO2泡沫封窜体系。该体系起泡剂选用咪唑啉类两性表面活性剂,稳泡剂选用TL3000共聚物,耐温100℃,耐盐20×104mg/L,耐钙镁5 000 mg/L。用CO2气体充气法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其半衰期达84 min,体系表面张力30.6 mN/m,界面张力0.43 mN/m,具有较低的表界面张力。可视化封堵实验观察到该泡沫体系在多孔介质中起泡性能较好。岩心封堵实验表明,该体系封窜能力较强,阻力系数达到25.63,残余阻力系数为9.4。15井次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对CO2气窜有较好的封窜能力,为目前CO2驱过程中控制气窜问题提供了新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起泡剂 泡沫封窜 高温高盐 中原油田
下载PDF
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祖华 吴公益 +5 位作者 钱卫明 王军 马涛 王海妹 郑永旺 熊欣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针对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藏"碎、小、低、薄、深"的地质特征以及"三低、三高"的开发特征,探索形成了CO2驱/吞吐室内物模实验、CO2驱/吞吐适宜度评价、CO2驱方案设计与适时优化调整、CO2驱混相判识和CO2驱开发效果... 针对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藏"碎、小、低、薄、深"的地质特征以及"三低、三高"的开发特征,探索形成了CO2驱/吞吐室内物模实验、CO2驱/吞吐适宜度评价、CO2驱方案设计与适时优化调整、CO2驱混相判识和CO2驱开发效果评价等5项开发技术,以及采集、净化、集输、注入、采油、回收等6项配套工艺技术。在低油价形势下,围绕成本和效益2个关键因素,通过深入研究和技术进步,将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范围从低渗透油藏逐步扩大到中高渗透油藏,从单一驱/吞吐向组合驱/吞吐发展,为苏北盆地稳产上产和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华东油气田 复杂小断块 co2 提高采收率技术
下载PDF
长庆油田CO2驱储层溶蚀与地层水结垢规律 被引量:8
7
作者 周佩 周志平 +2 位作者 李琼玮 戚建晶 何淼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3-448,共6页
针对长庆油田CO2先导试验驱地层水矿化度高,Ca^2+、Mg^2+、Ba^2+、Sr^2+含量高,储层岩石易溶蚀的特点,开展了CO2-地层水与CO2-岩石-地层水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CO2驱对储层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地层水注入CO2的过程中,pH值、... 针对长庆油田CO2先导试验驱地层水矿化度高,Ca^2+、Mg^2+、Ba^2+、Sr^2+含量高,储层岩石易溶蚀的特点,开展了CO2-地层水与CO2-岩石-地层水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CO2驱对储层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地层水注入CO2的过程中,pH值、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对地层水中阳离子浓度的影响很小,不会导致无机垢的生成。在注气井近井地带,随着注入压力不断升高,溶解在地层水中的CO2增加,溶液pH值下降,储层岩石发生溶蚀。岩心片与CO2作用后,岩心片更加亲水,这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提高原油采收率。在采出井近井地带,由于压力的降低,使原本溶解于地层水中的CO2大量逸出,地层水中的碳酸氢盐矿物分解成不溶性的碳酸盐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孔隙度减小,对储层造成伤害,不利于长8储层低渗油藏采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co2 储层溶蚀 结垢 长庆油田
下载PDF
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余油层CO2驱油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程杰成 雷友忠 朱维耀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02-409,共8页
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的扶余油层有3.7×108t储量在常规注水开发条件下不能经济有效动用。以探索适合扶余油层地质特点的经济有效开采方式和提高单井产量、采收率为目标,采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综合方法进行了CO2驱油问题的研究... 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的扶余油层有3.7×108t储量在常规注水开发条件下不能经济有效动用。以探索适合扶余油层地质特点的经济有效开采方式和提高单井产量、采收率为目标,采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综合方法进行了CO2驱油问题的研究。通过实验测定了扶余油层CO2驱替的相关参数,对几种驱替方式进行了比较;根据相关参数,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扶余油层CO2驱油矿场试验方案进行了优化,制定了矿场实验的注入方案。室内实验结果和矿场试验生产动态综合分析表明,CO2非混相驱油适应于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余油层,但由于试验区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气窜严重。因此,抑制气窜,提高波及效率是扶余油层改善CO2驱替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层 co2 储层非均质性 提高采收率 非混相驱
下载PDF
砂岩油藏CO2驱提高采收率油藏筛选与潜力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应付 赵淑霞 +2 位作者 计秉玉 廖海婴 周元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0-145,共6页
由于能够满足环境保护和提高采收率的双重需求,CO2驱越来越受重视。CO2驱油藏筛选与潜力评价方法是进行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规模化矿场应用的基础,但以混相-非混相驱理论为指导的筛选标准难以适应中国陆相砂岩油藏的需求。为此,首先利用数... 由于能够满足环境保护和提高采收率的双重需求,CO2驱越来越受重视。CO2驱油藏筛选与潜力评价方法是进行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规模化矿场应用的基础,但以混相-非混相驱理论为指导的筛选标准难以适应中国陆相砂岩油藏的需求。为此,首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CO2驱混相特征,揭示初期注入端出现暂时混相,之后混相区向采出端移动并呈现相分离、前缘界面张力降低、采出井界面张力升高的规律;分析混相程度的变化特征,并提出近混相驱划分界限;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CO2驱油藏筛选标准。将该标准与模糊评判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砂岩油藏CO2驱筛选方法,并应用于中国石化CO2驱油藏筛选。结果表明,剔出化学驱油藏和稠油油藏后,中国石化适合CO2驱的石油地质探明储量达22.62×108t,其中混相驱、近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石油地质探明储量分别为4.89×108,6.59×108和11.14×108t,预计增加可采储量2.03×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co2 筛选标准 混相特征 数值模拟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2驱采油井试井模型 被引量:9
10
作者 阎燕 李友全 +3 位作者 于伟杰 王杰 刘同敬 王朝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4,共5页
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中,采油井的实测压力-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往往后期上翘,采油井的试井压力响应同时受储层渗流能力和流体流动能力改变的影响,但人工压裂形成的物性分区和CO_2溶解导致的黏度分区特征在其中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文... 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中,采油井的实测压力-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往往后期上翘,采油井的试井压力响应同时受储层渗流能力和流体流动能力改变的影响,但人工压裂形成的物性分区和CO_2溶解导致的黏度分区特征在其中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文中采用剖面均化方法建立了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油井试井数学模型,利用Laplace积分变换,求得无因次井底压力解,并通过数值反演获得双对数试井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低渗透油藏近井渗流介质改造作用是压力双对数曲线出现复合油藏特征的直接原因,而CO_2窜流导致的混合流体流动能力改善并不是导致复合油藏特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混合流体黏度修正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量化CO_2驱过程中采油井近井渗流能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试井 剖面均化 复合油藏 数学模型 低渗透油藏 压力响应
下载PDF
对CO2驱油过程中油气混相特征的再认识 被引量:23
11
作者 计秉玉 王凤兰 何应付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利用理论分析与组分模型数值模拟计算发现,由于油田开发以后油藏不同部位地层压力变化很大,CO2与原油在注入井附近为混相状态,在生产井附近为非混相状态,在井间一定范围内为半混相状态,过去那种简单的混相驱或者非混相驱的概念存... 利用理论分析与组分模型数值模拟计算发现,由于油田开发以后油藏不同部位地层压力变化很大,CO2与原油在注入井附近为混相状态,在生产井附近为非混相状态,在井间一定范围内为半混相状态,过去那种简单的混相驱或者非混相驱的概念存在很大局限性。为此,定义了混相体积系数、半混相体积系数和非混相体积系数描述CO2驱混相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对大庆油田芳48区块和树101区块进行了实例计算。由于大庆油田原油重质含量较高,导致全混相体积系数较低,而非混相体积系数较高,是否大规模开展CO2驱还要通过现场试验及技术经济指标综合评价才能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全混相体积系数 半混相体积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鞠斌山 于金彪 +1 位作者 吕广忠 曹伟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3,共8页
为弄清正理庄油田樊142块CO2驱油前缘特征和驱油效果,开展CO2驱油数值模拟方法和采油井开井顺序研究。利用多相渗流理论和数值求解技术,研制全隐式CO2驱油油藏数值模拟器。运用地质和生产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压力恢... 为弄清正理庄油田樊142块CO2驱油前缘特征和驱油效果,开展CO2驱油数值模拟方法和采油井开井顺序研究。利用多相渗流理论和数值求解技术,研制全隐式CO2驱油油藏数值模拟器。运用地质和生产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压力恢复阶段连续注入CO2油层中CO2的分布和前缘推进情况。发现CO2前缘存在明显指进,注入2 a后,前缘已到达樊142-6-2井,前缘距樊142-6-3井和樊141-1-1井的最短距离分别为52和45 m。低压区的樊142-8-3和樊142-7-3井先开井,生产1 a后其余4口井再开井生产为最佳方案,该方案比同时开井累积生产5 a的采收率高1.34%,增产油量为5 407 t。通过采出程度、CO2埋存率和换油率对比可以看出开井顺序对驱油效果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驱油前缘 数值模拟 采收率 开井顺序优化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耐温抗油CO2驱用含氟起泡剂的室内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凡 罗跃 +2 位作者 苏高申 胡攀 卢星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49,共6页
合成了氟碳表面活性剂FN-28,使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面、界面的性质的研究,该表面活性剂的CMC为0.038g/L,临界表面张力为13.8mN/m,与胜利G89区块原油界面张力为0.013mN/m。通过气流法,筛选了效果优良的CO_2起泡剂... 合成了氟碳表面活性剂FN-28,使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面、界面的性质的研究,该表面活性剂的CMC为0.038g/L,临界表面张力为13.8mN/m,与胜利G89区块原油界面张力为0.013mN/m。通过气流法,筛选了效果优良的CO_2起泡剂体系0.1%FN-28+0.1%K12A,研究了矿化度、温度、CO_2流速、CO_2通气时间、原油加量对起泡体系影响,结果表明该起泡剂体系耐温、抗盐、抗油性能良好。复合泡沫驱油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气液比有利于提高泡沫复合驱的效果,但气液比过大会出现气窜,在气液比为2∶1时,泡沫复合驱的采收率达到最佳。表面活性剂驱油与CO_2驱油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该起泡剂对于CO_2驱有一定的封窜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温抗油 复合泡沫驱 表面活性剂驱 co2
下载PDF
苏北低渗透油藏CO2驱油开发模式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祖华 孙雷 +2 位作者 杨正茂 郑永旺 于晓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7-106,共10页
CO2驱是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中国石化华东油气田苏北低渗透油藏三十多年的CO2驱油矿场实践,将华东目前注气区块按油藏特点和不同注气时机总结为4种开发模式。详细阐述了每种模式的驱油机理、适合油藏类型和典... CO2驱是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中国石化华东油气田苏北低渗透油藏三十多年的CO2驱油矿场实践,将华东目前注气区块按油藏特点和不同注气时机总结为4种开发模式。详细阐述了每种模式的驱油机理、适合油藏类型和典型实例。其中,深层低渗透油藏同步注气开发模式适合于深层、强水敏的低渗透油藏,能较好地补充地层能量;大倾角油藏衰竭开采后注气(吞吐)开发模式适合于大倾角、薄层且分布稳定的特低渗透油藏,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能;高含水油藏水驱转注气开发模式适合于注水开发效果差的中高含水低渗透油藏,能有效改善水驱开发效果;二次注气开发模式适合于注气开发后再次注气的低渗透油藏,通过对开发层系、注采结构、注入方式和注入剖面的综合调整抑制气窜,可再次提高采收率。该研究成果对于低渗透油藏的CO2驱油方式选择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co2 开发模式 驱油机理 典型实例 油藏类型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CO2辅助蒸汽驱技术 被引量:15
15
作者 席长丰 齐宗耀 +7 位作者 张运军 刘彤 沈德煌 木合塔尔 董宏 李秀峦 蒋有伟 王红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9-1177,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以新疆油田J6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全射孔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CO2泡沫辅助蒸汽驱和射开下部油层下半部分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进行了实... 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以新疆油田J6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全射孔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CO2泡沫辅助蒸汽驱和射开下部油层下半部分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蒸汽驱后期CO2辅助蒸汽驱开发技术。室内实验表明:蒸汽驱后期调整射孔后的CO2辅助蒸汽驱形成了注汽井中下部蒸汽腔侧向扩展、生产井顶层蒸汽腔超覆重力泄油的开发模式,高温水、油、CO2能够形成稳定的低黏拟单相乳化流体,且CO2在顶部的蒸汽腔起到隔热作用,在蒸汽腔内部降低了蒸汽分压,有效提高了注入蒸汽热效率。根据新疆油田J6区块CO2辅助蒸汽驱设计和应用效果,调整射孔后,与蒸汽驱相比,CO2辅助蒸汽驱将油汽比从0.12提高到0.16,增长34.0%,阶段采出程度从16.1%提高到21.5%,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6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蒸汽驱 co2辅助蒸汽驱 蒸汽腔 汽(co2)腔超覆重力泄油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CO2驱油特征的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郎东江 伦增珉 +2 位作者 吕成远 王海涛 潘伟义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6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基质岩心和裂缝基质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CO2驱油特征进行了研究,简述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毛细孔隙和微毛细孔隙区...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基质岩心和裂缝基质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CO2驱油特征进行了研究,简述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毛细孔隙和微毛细孔隙区间的油不同程度被采出,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不断增加且累积采出程度不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裂缝和毛细孔隙区间的油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裂缝中的油及毛细孔隙中的部分油被驱替出来,CO2驱替压力提高毛细孔隙、微毛细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累积采收程度较小。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毛细孔隙区间的部分剩余油成正比增加进入到微毛细孔隙区间改变储层剩余油分布。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深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CO2不同驱替压力阶段,岩心裂缝、毛细孔隙区间、微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情况,对于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驱油机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致密砂岩储层岩心 co2驱油
下载PDF
厚油藏CO2驱气体超覆现象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凤兰 王强 +2 位作者 宋黎光 娄小康 冯海如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2,共7页
针对厚油藏CO2驱过程中气体发生超覆会造成垂向波及效率低的问题,为研究CO2的超覆运移距离,自主研制高温高压超覆模型,采用分层采集流体的方式,改变岩心长度(分别为60,50,40 cm)开展气驱实验,上、下出口端的产量分别表征岩心上、下部的... 针对厚油藏CO2驱过程中气体发生超覆会造成垂向波及效率低的问题,为研究CO2的超覆运移距离,自主研制高温高压超覆模型,采用分层采集流体的方式,改变岩心长度(分别为60,50,40 cm)开展气驱实验,上、下出口端的产量分别表征岩心上、下部的开发效果以评价其超覆程度.实验结果表明,重力分异作用下CO2的运移过程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气体均匀推进阶段(0~40 cm)、过渡阶段(40~50 cm)和超覆完成阶段(50~60 cm).建立了比值法和面积法进行超覆程度的量化表征,气体运移距离越远,上、下出口端产油量差异越大,超覆程度指数增幅越大,总产油量降幅越大.因此,油田生产中,在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井距以减弱气体超覆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藏 重力超覆 co2 运移距离 超覆程度
下载PDF
黄3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提高CO2驱波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汤勇 廖松林 +2 位作者 雷欣慧 余光明 康兴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9-13,共5页
黄3区低渗裂缝性油藏开展注CO2驱先导实验整体增油降水效果明显,但部分井见气,气窜现象严重,降低了CO2驱增油效果。为了提高低渗裂缝性油藏CO2驱波及效率,采用示踪剂监测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生产历史拟合的方式识别了储层优势渗... 黄3区低渗裂缝性油藏开展注CO2驱先导实验整体增油降水效果明显,但部分井见气,气窜现象严重,降低了CO2驱增油效果。为了提高低渗裂缝性油藏CO2驱波及效率,采用示踪剂监测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生产历史拟合的方式识别了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在此基础上获取考虑优势通道的井组数值模拟模型,通过组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优势通道对CO2驱替效果的影响,并模拟对比了4种改善波及对策提高驱油效率的措施。结果显示,优势通道使CO2驱原油采收率下降7%。采用高强度封堵措施封堵优势通道效果最好,RF提高了1.8%;优势通道井气窜早期关井效果较好;注水保持地层压力时其次;生产井GOR达到2000m^3/m^3时关井相对较差,RF仅提高0.11%。研究成果对于低渗裂缝性油藏注气驱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优势渗流通道 co2 提高波及效率
下载PDF
CO2启动盲端孔隙残余油的微观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兴隆 韩海水 +1 位作者 李实 俞宏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6,共7页
低渗透油藏中存在大量的盲端孔隙,其中赋存的原油通常难以被水驱启动,成为水驱残余油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立玻璃刻蚀微观盲端孔隙模型,饱和油后开展室内实验模拟水驱、CO2非混相驱和CO2混相驱等开发过程,利用微观可视系统观测盲端孔隙中... 低渗透油藏中存在大量的盲端孔隙,其中赋存的原油通常难以被水驱启动,成为水驱残余油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立玻璃刻蚀微观盲端孔隙模型,饱和油后开展室内实验模拟水驱、CO2非混相驱和CO2混相驱等开发过程,利用微观可视系统观测盲端孔隙中残余油在各种驱替方式下的启动特征。实验结果显示,水驱仅可以进入盲端孔隙较浅的区域,难以启动残余油;CO2非混相驱可深入盲端孔隙,部分残余油被启动,并沿内壁流出,进入主通道;CO2混相驱则可以驱替盲端孔隙深部的残余油,且随着CO2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大,基本可以将盲端孔隙中的原油驱替干净。分析认为,水驱仅依靠压力变化及流体弹性启动极少量的盲端孔隙残余油,而超临界CO2则可以不停地与残余油发生组分交换,通过流体间的传质作用进入盲端孔隙,从而启动大量残余油。因此,超临界CO2不仅对常规驱替介质波及的可流动孔隙具有较高的驱油效率,还可以启动盲端孔隙中的残余油,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盲端孔隙 残余油 微观驱替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挥发性油藏CO2驱动态混相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锐 吕成远 +4 位作者 伦增珉 王进安 赵淑霞 王欣 许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2,共4页
挥发性油藏地层能量充足,原始地层压力高,常规水驱开发难以实施。CO2驱以其良好的驱油特性在该类油藏中得到了应用,但由于挥发性原油气油比高,溶解气中甲烷含量高,导致CO2驱混相压力高,使得其驱油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和数... 挥发性油藏地层能量充足,原始地层压力高,常规水驱开发难以实施。CO2驱以其良好的驱油特性在该类油藏中得到了应用,但由于挥发性原油气油比高,溶解气中甲烷含量高,导致CO2驱混相压力高,使得其驱油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挥发性油藏注CO2过程中的动态混相特征,并剖析衰竭开发转CO2驱界限。结果表明:挥发性油藏存在着适度衰竭转CO2驱"脱气降混"机理,即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原油中甲烷成分部分脱出,有助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降低。另外,其脱气降混程度与其原油类型和溶解气油比有关,原油越接近于凝析油,气油比越高,混相压力降低程度越大;反之,原油越接近于黑油,气油比越低,混相压力降低程度越小。结合动态混相机理,提出了挥发性油藏衰竭开发转CO2驱界限,即气油比越高,其转驱界限越低,脱气后CO2混相驱补充地层能量幅度越小;反之,转驱界限越高,补充地层能量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油藏 co2 脱气降混 转驱界限 混相压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