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估算植被/大气间净CO_2交换量中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26
1
作者 温学发 于贵瑞 孙晓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58-663,共6页
近年来,涡度相关技术的进步使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长期和连续观测成为可能。目前,涡度相关技术是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测定植被/大气间CO2通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绝大部分CO2通量观测站点都处于非典型的理想条件下,不能完全满足... 近年来,涡度相关技术的进步使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长期和连续观测成为可能。目前,涡度相关技术是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测定植被/大气间CO2通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绝大部分CO2通量观测站点都处于非典型的理想条件下,不能完全满足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假设条件,从而导致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估算植被/大气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不确定性。系统介绍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公式和误差的类型与特征等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通量测定中仪器本身的物理限制、二维和三维的气流运动、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夜间通量的低估等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并据此对通量观测研究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研究认为数据质量控制与分析以及误差评价是不同通量站点间的结果比较和全球尺度综合分析的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co2通量 非理想条件 不确定性
下载PDF
LI-6262 CO_2/H_2O分析仪接气室法在草原群落蒸散量与CO_2交换量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芳 王炜 +2 位作者 朴顺姬 王永利 韩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92-896,共5页
植物群落蒸散量和CO2交换量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该文以水分、CO2动态的区域性整合为目标,开创了一种新的、同时测定群落蒸散量和CO2交换量的方法——LI-6262 CO2/H2O分析仪接气室法。借助这种方法测定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区群... 植物群落蒸散量和CO2交换量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该文以水分、CO2动态的区域性整合为目标,开创了一种新的、同时测定群落蒸散量和CO2交换量的方法——LI-6262 CO2/H2O分析仪接气室法。借助这种方法测定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区群落蒸散量和CO2交换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该方法将群落的重要生态过程:蒸散与光合、呼吸作用的测定联系起来,也因此得到一系列表征群落特性的有用指标;同时该方法具有精度高、简便易携带、适于野外操作等特点,经进一步改进后可广泛用于草原、沙地及湿地植物群落的气体通量测定。对于精确研究草原区各种植物群落类型的水分利用、光合和呼吸特性及草原区植被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co2交换量 LI-6262 co2/H2O 分析仪 典型草原
下载PDF
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莉莉 杨涛 +3 位作者 高晨 高丹 卢成芳 王野乔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7-1012,共6页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分未淹水期和淹水期对2015年4月—2016年10月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CO_2exchange,NEE)进行观测,分析其日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未淹水期,湿地NEE日变化呈现"U"型分布...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分未淹水期和淹水期对2015年4月—2016年10月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CO_2exchange,NEE)进行观测,分析其日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未淹水期,湿地NEE日变化呈现"U"型分布特征,日间最大CO_2吸收量为18.24μmol·m^(-2)·s^(-1),夜间最大CO_2释放量为24.92μmol·m^(-2)·s^(-1)。在淹水期,除较高洲滩及湖岸高地外,植被被水面覆盖,湿地NEE日变化无明显特征,日间最大CO_2吸收量为2.29μmol·m^(-2)·s^(-1),夜间最大CO_2释放量为12.66μmol·m^(-2)·s^(-1)。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未淹水期南矶湿地日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光量子通量密度相关性最高,与气温、降水、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次之,夜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高。在淹水期,南矶湿地日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光量子通量密度、土壤含水量有关,夜间变化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气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涡度相关 南矶湿地 鄱阳湖
下载PDF
湿地CO_2交换量测定方法论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璐 潘艳秋 张华颖 《环境与发展》 2011年第12期43-45,共3页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陆地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研究的深入,碳通量研究逐渐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研究方法与最新进展,然后提出问题...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陆地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研究的深入,碳通量研究逐渐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研究方法与最新进展,然后提出问题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co2交换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CO_2通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8
5
作者 赵亮 徐世晓 +5 位作者 李英年 唐艳鸿 赵新全 古松 杜明远 于贵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青藏高原两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即矮嵩草(K obresia hum ilis)草甸和金露梅(P oten-tilla f ruticosa)灌丛草甸的CO2通量,并就2003年8月份的数据,分析了生态系统通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8月份是这两个生态系统的...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青藏高原两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即矮嵩草(K obresia hum ilis)草甸和金露梅(P oten-tilla f ruticosa)灌丛草甸的CO2通量,并就2003年8月份的数据,分析了生态系统通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8月份是这两个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达到最高也是相对稳定的时期,在此期间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净碳吸收量分别达56.2和32.6 g C.m-2,日CO2吸收量最大值分别为12.7μm o l.m-2.-s 1和9.3μm o l.m-2.-s 1,排放量最大值分别为5.1μm o l.m-2.-s 1和5.7μm o l.m-2.-s 1.在相同光合有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条件下,矮嵩草草甸CO2吸收速度大于金露梅灌丛草甸;在PPFD高于1 200μm o l.m-2.s-1的条件下,随气温增加,两生态系统的CO2吸收速度都下降,但矮嵩草草甸的下降速度(-0.086)比金露梅灌丛草甸(-0.016)快.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呼吸,并且影响差异因植被类型不同而不同.生态系统日CO2吸收量随昼夜温差增加而增大;较大的昼夜温差导致较高的净CO2交换量;植物反射率与CO2通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被类型 生态系统净co2交换量 涡度相关法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_2通量年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乔春连 李婧梅 +3 位作者 王基恒 葛世栋 赵亮 徐世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0-916,共7页
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它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2003年1月1日至2... 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它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结果表明:2003,2004和2005年高寒灌丛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分别为223,277和61g CO2.m-2.a-1,3年平均CO2值为187g CO2.m-2.a-1;与其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类型相比,在为期3年的研究时段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 co2通量 年变化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乔春连 李婧梅 +3 位作者 王基恒 葛世栋 赵亮 徐世晓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8-255,共8页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它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对青藏高原主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类型CO2通量研究方面的综述,系统分析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它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对青藏高原主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类型CO2通量研究方面的综述,系统分析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以及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降水等主要环境因子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同时,结合其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就青藏高原三种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类型源汇效应和Q10值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的现实与需要,提出了当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co2通量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温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乔春连 李婧梅 +3 位作者 王基恒 葛世栋 赵亮 徐世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10,共7页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以及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降水等主要环境因子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其次比较了青藏高原3种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类型源汇效应和Q10值;最后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句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展望了未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co2通量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温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草甸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季节变异及其环境控制机制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英年 孙晓敏 +5 位作者 赵新全 赵亮 徐世晓 古松 张法伟 于贵瑞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1期163-173,共11页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2003年和2004年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表明,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变化、年变化明显,且日变化暖季大于冷季.CO2净交换量在年内的4,9月为两个释放高峰期,以7和8月的吸收量最大.2年的...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2003年和2004年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表明,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变化、年变化明显,且日变化暖季大于冷季.CO2净交换量在年内的4,9月为两个释放高峰期,以7和8月的吸收量最大.2年的CO2吸收分别为231.4和274.8 gCO2·m-2,平均为253.1 gCO2·m2,在区域起着重要的碳汇功能.CO2日交换量与温度、辐射等气象因素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受年际间气候差异影响,两年CO2释放和吸收高峰出现及维持时间具有微小的差异.比较发现,各年白天CO2通量受光合辐射的控制作用基本相同,温度条件似乎成为影响CO2通量的重要环境因子.在植物生长季温度过高明显时,会降低碳的吸收能力.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温度条件下土壤呼吸增强有关引起的.生物量测定表明。2003和2004年的地上和地下生物年净固碳量分别为544.0和559.4 gC·m-2,与CO2年净交换吸收碳量(分别为63.1和74.9 gC·m-2)基本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草甸 气候年景 co2交换量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原文传递
散射辐射对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范玉枝 张宪洲 石培礼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73-1681,共9页
2003-2006年在当雄草原站用涡度相关法对西藏高原广泛分布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进行了连续观测。基于这些数据,根据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对晴朗指数(k)和土壤温度的响应特征,分析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与... 2003-2006年在当雄草原站用涡度相关法对西藏高原广泛分布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进行了连续观测。基于这些数据,根据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对晴朗指数(k)和土壤温度的响应特征,分析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与散射辐射之间的关系。依据地面接受的散射辐射量把天气划分为云隙天、晴天和多云天。结果表明,散射辐射不能提高西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水平。该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过程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控制,碳排放过程主要受土壤温度控制;且NEE随k的变化趋势受散射辐射的影响较小,生态系统碳收支更多地受太阳辐射对土壤强烈加温的影响。三种散射辐射天气条件下,NEE随k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增加后减小;NEE达最大值时的土壤温度皆为15℃左右,k值皆为0.7-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散射辐射 西藏高原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原文传递
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39
11
作者 张法伟 李英年 +5 位作者 曹广民 李凤霞 叶广继 刘吉宏 魏永林 赵新全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7-198,共12页
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其碳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仍较薄弱。利用青海湖东北岸草甸草原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连续数据(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分析了草甸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 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其碳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仍较薄弱。利用青海湖东北岸草甸草原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连续数据(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分析了草甸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草甸草原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在植物生长季的5-9月,其日变化主要受控于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而非生长季(10月21日-4月19日)和生长季初(4月下旬)、末期(10月中上旬)NEE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Ta)的影响。CO2日最大吸收值和释放值分别出现在7月1日(11.37gCO2·m-2·d-1)和10月21日(4.04gCO2·m-2·d-1)。逐日NEE主要受控于Ta,两者关系可用指数线性(explinear)方程表示(R2=0.54,p<0.01)。叶面积指数(LA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对逐日NEE的影响表现为渐近饱和型,LAI和Ta交互作用明显(p<0.05),EVI的主效应强烈(p<0.001)。生态系统的呼吸熵(Q10)为2.42,总呼吸(Reco)约占总初级生产力(GPP)的74%。生长季适度的昼夜温差(<14.8℃)有利于系统的碳蓄积。研究时段该草甸草原作为碳汇从大气吸收271.31gCO2·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温差 涡度相关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植被指数 呼吸熵
原文传递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微气象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英年 赵新全 +3 位作者 徐世晓 赵亮 张法伟 古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22-429,共8页
对青海海北高寒湿地2004年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海北高寒湿地地—气长短波辐射、地表反射率、能量通量各分量、动量通量、气温、地温、风速、CO2交换量等季节变化明显。因受湿地下垫面性质影响,地表反射率在1~2月明显大于其他季... 对青海海北高寒湿地2004年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海北高寒湿地地—气长短波辐射、地表反射率、能量通量各分量、动量通量、气温、地温、风速、CO2交换量等季节变化明显。因受湿地下垫面性质影响,地表反射率在1~2月明显大于其他季节,7~10月小,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U”型变化特征。地面长波有效辐射无明显季节变化。分析还表明,海北高寒湿地夏季及春、秋季均为明显的热源,而在寒冷的冬季出现一定的“冷源”效应。海北高寒湿地地—气间CO2交换量季节变化明显,年内4月和10月分别存在两个CO2释放高峰期,夏季的7~8月为一个强吸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微气象 季节变化 辐射通量 co2交换量
下载PDF
Impact of Drought Stress on Net CO_2 Exchange above an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13
作者 赵玉萍 张宪洲 +2 位作者 石培礼 王景升 武建双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3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Drought may impact the net ecosystem exchange of CO2 (NEE) between grassland ecosystems and the atmosphere during growth seasons. Here,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in alpine grassland under droug... Drought may impact the net ecosystem exchange of CO2 (NEE) between grassland ecosystems and the atmosphere during growth seasons. Here,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in alpine grassland under drought stress in the hinterland of Tibetan Plateau (Damxung, Tibet,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Data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covariance eddy technique in 2009. Severe drought stress appeared in the early growing season (May to early July) and September. Drought conditions during the early growing season limited grass production and the green leaf area index (GLAD increased slowly, with an obvious decline in June. When encountering severe water stress, diurnal patterns of NEE in the growth season altered with a peak carbon release around 16:00 h or a second carbon uptake period before sunset. NEE variations in daytime related most closely with O other than PAR when daily averaged @〈0.1 m3 m 3. Seasonal patterns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and NEE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drought: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of daily-integrated NEE were 0.9 g C m-2 d-1 on 3 July 2009, and -1.3 g C m-2 d-1 on 12 August 2009 with a GPP peak (-2.3 g C m-2 d-1) on the same day, respectively. Monthly NEE from May to July remained as carbon release and increased gradually; peak values of monthly NEE and GPP both appeared in August, but that of ecosystem respiration (R^co) was reached in July. Annual NEE, GPP and Reco of the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were 52.4, -158.1 and 210.5 g C m-2,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grassland was a moderate source of COs to the atmosphere in this dry year.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NEE was likely related to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in the growing season. The three greatest contributors to seasonal variation in NEE, GPP and R^co respectively were GLAI〉Ta〉O, GLAI〉O〉PPT, and Ta〉GLAI〉PAR. Seasonality of GLAI explained 60.7% and 76.1% of seasonal variation in NEE and GPP, respectively. GPP or NEE was more sensitive than Reco to variation in GLAI, and ecosystem water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ecosystem exchange of co2 alpine grassland DROUGHT GLAI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不同降雨量年份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丽 董婷婷 +4 位作者 王育青 闫志坚 宝音陶格涛 王慧 戴雅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67-2175,共9页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欠雨年(2011年)和丰雨年(2012年)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不同降雨量年份,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日动态根据CO2吸收峰值的出现分为两种模式,即单峰型和...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欠雨年(2011年)和丰雨年(2012年)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不同降雨量年份,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日动态根据CO2吸收峰值的出现分为两种模式,即单峰型和双峰型;2011年生长季内CO2通量共出现3个明显的吸收峰值和3个释放峰值,2012年生长季内CO2交换量出现4个吸收峰值和1个释放峰值;2011年6—9月,油蒿灌丛生态系统表现为弱的碳汇,10月转变为碳源;2012年整个生长季,油蒿灌丛生态系统均呈现为碳汇.丰雨年比欠雨年生长季的油蒿灌丛生态系统固碳量增加了268.90 mg CO2·m-2·s-1;在日尺度上,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受光合有效辐射的控制,在生长季尺度上,非生物因素(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和生物因素(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共同制约油蒿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碳汇 油蒿灌丛
原文传递
极端高温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净碳吸收影响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弥 温学发 +3 位作者 张雷明 王辉民 郭一文 于贵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1-432,共12页
极端高温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本研究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2003—2012年的CO_2通量及常规气象数据,结合小波分析方法,明确极端高温及极端高温事件对该森林生态系统净碳吸收的影响,以及极端高温及事件... 极端高温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本研究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2003—2012年的CO_2通量及常规气象数据,结合小波分析方法,明确极端高温及极端高温事件对该森林生态系统净碳吸收的影响,以及极端高温及事件发生时,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因子对净碳吸收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发生时,日最高气温在35~40℃时,会导致该生态系统平均日总净CO_2交换量(NEE)较30~34℃下降51%;极端高温及极端高温事件对月及年总NEE的影响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2003年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时,7、8两个月总NEE仅为-11.64 g C·m^-2·(2 month)^-1,较多年平均值下降了90%,使年总NEE的相对变化率达-6.7%.在极端高温及事件发生的7—8月间,气温(T _a)、饱和水汽压差(VPD)是控制NEE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相干性分别可达0.97、0.95;在8、16、32 d周期上,T _a、VPD、土壤5 cm处含水量(SWC)及降水量(P)均对NEE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在32 d周期上,NEE与SWC、P的相干性超过了0.8.极端高温及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尺度上大气干旱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而长时间尺度上,大气干旱与土壤干旱共同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亚热带人工针叶林 co2交换量 环境因子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