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快速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现场试验
1
作者 姚红生 高玉巧 +3 位作者 郑永旺 邱伟生 龚月 钱洋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为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实验,分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矿物溶蚀作用及其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并通过注CO_(2)恒质膨胀实验、最小混相压力测试评价了地层超压条件下注CO_(2)后原油高压物性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考虑多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优化了设计注入参数,最终通过矿场试验验证了技术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 CO_(2)水岩反应以碳酸质矿物溶蚀占主导,长英质矿物部分溶解,生成中大孔隙;(2)在地层原油中注入适量的CO_(2),显著萃取了原油中间烃组分,原油黏度从5.151 mPa·s下降到1.250 mPa·s,且CO_(2)首先萃取轻烃组分,随生产时间增加萃取组分逐渐变为重烃;(3)基于人工压裂与天然缝网混合介质组分数模模型,优化设计单井吞吐注气量1.7×10~4 t,注气速度500~600 t/d,焖井时间50 d;(4)低压侧加热的页岩油CO_(2)吞吐地面工艺,可依据CO_(2)注入地面工艺多参数数据模型,实现精准控温,避免注入管线冻堵及井下油管和套管材料低温脆断问题;(5)产出气CO_(2)浓度高于80%时,采用气相回收直注工艺,实现产出气回收成本降至104元/t。结论认为,CO_(2)快速吞吐有效提高了页岩油采收率,形成的机理认识和技术系列可为页岩油注CO_(2)吞吐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注CO_(2) 水岩反应 机理 混合介质组分数模 快速吞吐 地面工艺 现场试验
下载PDF
Decoupling CO2 from Climate Change
2
作者 Michael Nelson David B. Nel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4年第3期246-269,共24页
This study determines if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rising carbon dioxide levels and global warming. Historical data were reviewed from three different time periods spanning 500 million years. It showed that the c... This study determines if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rising carbon dioxide levels and global warming. Historical data were reviewed from three different time periods spanning 500 million years. It showed that the curves and trends were too dissimilar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Observations from CO<sub>2</sub>/temp ratios showed that the CO<sub>2</sub> and the temperature mov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42% of the time. Many ratios displayed zero or near zero values, reflecting a lack of response. As much as 87% of the ratios revealed negative or near zero values, which strongly negate a correlation. The infrared spectra showed the Greenhouse Gases had an exceptionally low absorption band between 11.67 μm to 9.1 μm, which is a zone called the infrared atmospheric window. Most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absorb little infrared inside that zone. And that zone is where the Earth’s surface emits almost all infrared radiation. Even with minimal absorbance, water vapor captures the most infrared radiation. It absorbs 84 times more than CO<sub>2</sub>, 407 thousand times more than methane, 452 thousand times more than ozone and 2.3 million times more than nitrous oxide.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and the United States EPA excluded water vapor because i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man-made activities. They reported that water vapor and clouds were simply feedback mechanisms from CO<sub>2</sub>. Clouds reflect radiation from the su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2.7°F warmer tha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because of clouds. The world cloud cover has gone down 4.1% from 1982 to 2018.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is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2.4°F of the 2.7°F.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most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89.9%) is because of fewer clou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Greenhouse Effect Greenhouse Gases co2 Water Vapor CLOUDS
下载PDF
EDTA间接滴定法快速检测CO_(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与碳酸根总量的研究
3
作者 李取超 殷国栋 +4 位作者 姚国栋 朱宁正 Marta Sibhat 周仰原 赵建夫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少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中化学吸收法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在化学吸收法中,用碱性溶液吸收CO_(2)后,CO_(2)吸收液中存在一定量的碳酸氢根和碳酸根,准确测定CO_(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少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中化学吸收法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在化学吸收法中,用碱性溶液吸收CO_(2)后,CO_(2)吸收液中存在一定量的碳酸氢根和碳酸根,准确测定CO_(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的总量,可确定CO_(2)吸收液的CO_(2)吸收量。根据脱硫废水(作为CO_(2)吸收液)的水质组分及其复杂性提出了采用EDTA间接滴定法快速测定CO_(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的总量(以碳酸根计,下同)。对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系列标准溶液的测定结果表明,系列标准溶液的标准曲线线性拟合系数均大于0.9993,线性拟合范围为100~2500 mg/L,因此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碳酸氢根和碳酸根总量的检测范围为100~2500 mg/L。对实际工程水样的测定结果显示,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2%~1.28%(n=5),准确性较好,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碳酸氢根和碳酸根总量具有现实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化学吸收 定量检测 间接滴定 脱硫废水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射流在石油工程中应用研究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37
4
作者 李根生 王海柱 +3 位作者 沈忠厚 田守嶒 黄中伟 程宇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0,87,共6页
阐述超临界CO2流体物理特性,分析超临界CO2射流在喷射钻井、喷射压裂、驱油提采、冲砂解堵和油套管除垢等作业中的原理和技术优势,探讨超临界CO2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可行性,展望超临界CO2射流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超临界co2 水射流 钻井 压裂 非常规油气 前景展望
下载PDF
饱和CO_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实验 被引量:39
5
作者 于志超 杨思玉 +2 位作者 刘立 李实 杨永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2-1042,共11页
为了研究CO2注入后储层岩性和物性的变化情况,利用室内岩心驱替装置,模拟了地层条件下(100℃,24 MPa)饱和CO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并对CO2注入后,组成储层岩石的矿物溶蚀、溶解和沉淀情况以及渗透率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 为了研究CO2注入后储层岩性和物性的变化情况,利用室内岩心驱替装置,模拟了地层条件下(100℃,24 MPa)饱和CO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并对CO2注入后,组成储层岩石的矿物溶蚀、溶解和沉淀情况以及渗透率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前后反应液离子成分变化、岩心扫描电镜和全岩X-射线衍射(XRD)资料的分析表明:实验后砂岩岩心中的碳酸盐矿物出现明显的溶解现象,且方解石溶解程度最高,片钠铝石次之,铁白云石最低;反应液中K+质量浓度的变化主要是由碎屑钾长石颗粒溶蚀造成的;实验后有少量的高岭石和中间产物生成,其中间产物的成分主要为C、O、Na、Cl、Al和Si,并有向碳酸盐矿物转变的趋势;新生成的高岭石、中间产物和由碳酸盐胶结物溶解释放出的黏土颗粒一起运移至孔喉,从而堵塞孔隙,降低了岩心渗透率。通过以上实验再现了CO2注入后,短时期内储层岩石中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蚀和溶解过程以及新矿物沉淀情况,并且揭示了储层渗透率变化的原因,从而为CO2的地下捕获机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埋存 饱和co2地层水驱 储层岩石 渗透率 溶蚀速率
下载PDF
水驱废弃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国殿斌 房倩 聂法健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2期187-190,共4页
中原油田经过30多年高速水驱开发,已进入总体递减阶段,但油藏高温、高地层水矿化度特点限制了化学驱的应用。为改善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开发效果,中原油田在濮城油田沙一下水驱废弃油藏开辟了先导试验区。以CO2驱提高水驱废弃油藏采收... 中原油田经过30多年高速水驱开发,已进入总体递减阶段,但油藏高温、高地层水矿化度特点限制了化学驱的应用。为改善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开发效果,中原油田在濮城油田沙一下水驱废弃油藏开辟了先导试验区。以CO2驱提高水驱废弃油藏采收率为目的,研究形成的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微差异刻画技术、CO2驱驱油机理认识、注采参数优化方法,以及配套防腐、防窜工艺技术,已应用于2个试验井组,采出程度提高了6.5%。预计濮城沙一下整体实施后,原油采收率提高9.9%,年增产原油超过2×104t,为探索水驱废弃油藏及特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项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水交替驱 水驱废弃油藏 提高采收率 co2泡沫 防腐
下载PDF
砂岩储层中CO_2-地层水-岩石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广华 赵静 +3 位作者 张凤君 陶怡 杨潇瀛 王怀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67-1173,共7页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不同温度条件下CO2-地层水-砂岩间的相互作用,并观察反应前后样品形貌、分析质量和比表面积的变化,讨论反应液pH和各离子浓度的变化原因,进一步阐明CO2-地层水-砂岩相互作用过程中矿物的溶解和沉淀机制。研究结...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不同温度条件下CO2-地层水-砂岩间的相互作用,并观察反应前后样品形貌、分析质量和比表面积的变化,讨论反应液pH和各离子浓度的变化原因,进一步阐明CO2-地层水-砂岩相互作用过程中矿物的溶解和沉淀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注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砂岩中可溶矿物(长石类)的溶蚀作用加剧;样品表面和孔隙中均有新物质生成,主要矿物为石英、高岭石、绿泥石和一些未知的含"C"硅铝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地层水 砂岩 水-岩相互作用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CO_2—水交替注入特征和效果 被引量:6
8
作者 章星 杨胜来 +3 位作者 李芳芳 陈浩 聂向荣 丁景臣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采用吉林油田特低渗透储层的岩心进行不同驱替方式的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表明,气、水比为2:1驱油实验的最终采收率最大(为60.45%),水驱油实验的最终采收率最小(为39.56%)。不同气、水比驱油实验最终采收率与总注入流体中CO_2-所占体积... 采用吉林油田特低渗透储层的岩心进行不同驱替方式的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表明,气、水比为2:1驱油实验的最终采收率最大(为60.45%),水驱油实验的最终采收率最小(为39.56%)。不同气、水比驱油实验最终采收率与总注入流体中CO_2-所占体积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不同驱替实验的见水时间不同。气、水的交替注入会导致见水时间滞后,产出端见气时的注入体积约为0.2倍孔隙体积。水驱油和CO_2驱油实验的总压力梯度的变化趋势较一致,气、水比为1:1和1:2驱油实验与气、水比2:1驱油实验的总压力梯度的变化趋势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2-水 水驱油 co2驱油 水比
下载PDF
CO_2浓度对工厂化繁育茶苗光合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成浩 周健 +5 位作者 栾征 常杰 葛滢 曾建明 张小飞 王丽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6-230,共5页
试验比较了在工厂化育苗条件下提高CO2浓度对于茶苗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加倍之后,三个品种茶苗的光合能力、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都有显著增加,特别是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71.4%、96.2%和8... 试验比较了在工厂化育苗条件下提高CO2浓度对于茶苗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加倍之后,三个品种茶苗的光合能力、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都有显著增加,特别是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71.4%、96.2%和88.2%,并在本试验条件下主要通过根生物量的增加,促进了茶苗的生长,提高了繁育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光合 水分利用效率 生长
下载PDF
高压CO_2-水混合体系水解菊粉制备果糖工艺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登林 袁海丽 +1 位作者 曾小宇 刘建学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0-133,共4页
为了解决利用传统酸水解菊粉制备果糖工艺的缺点,采用高压CO2-水混合体系代替普通酸性水溶液,研究了菊粉在该体系中的水解情况,考察了CO2压力、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菊粉水解制备果糖的影响。结果表明,菊粉的水解度随CO2压力的增大、反... 为了解决利用传统酸水解菊粉制备果糖工艺的缺点,采用高压CO2-水混合体系代替普通酸性水溶液,研究了菊粉在该体系中的水解情况,考察了CO2压力、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菊粉水解制备果糖的影响。结果表明,菊粉的水解度随CO2压力的增大、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先增大而后下降。在反应压力为20 MPa、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菊粉的水解度达94.9%,说明菊粉在高压CO2-水溶液混合体系中水解可实现高效率生产果糖,避免了传统酸水解工艺复杂和污染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粉 高压co2-水混合体系 水解 果糖
下载PDF
CO_2-水-方解石相互作用后岩石表观形貌及渗透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肖娜 李实 林梅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8-44,共7页
将CO_2注入地下油藏用于驱替原油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法。CO_2注入地层后会与地层流体和岩石发生反应,其中岩石组成中的碳酸盐矿物极易与CO_2和水发生反应导致储层岩石物性发生改变。论文以方解石为代表样... 将CO_2注入地下油藏用于驱替原油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法。CO_2注入地层后会与地层流体和岩石发生反应,其中岩石组成中的碳酸盐矿物极易与CO_2和水发生反应导致储层岩石物性发生改变。论文以方解石为代表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电诱导双等离子体原子排放光谱测定仪(ICP-AES),扫描电镜(SEM)及在5 MPa压力下填砂模型的试验方法进行评价,分别考察了方解石的矿物学性质、CO_2-水-方解石反应前后方解石的表面物性、反应前后溶液的离子浓度变化及方解石填砂模型与CO_2、水反应后渗透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CO_2和水反应后,方解石出现溶蚀现象;反应压力增加,方解石溶蚀现象增加,反应后溶液中Ca^(2+)、HCO_3^-浓度增加;反应温度增加,方解石溶蚀现象增加,反应后溶液中Ca^(2+)、HCO_3^-浓度先增加,后降低;与CO_2和水反应后的方解石/石英砂填砂模型水测渗透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co2-水-岩石相互作用 方解石 溶蚀 表观形貌 离子浓度 渗透率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处理对苦杏仁皮不溶性膳食纤维部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清安 范学辉 +2 位作者 牟朝丽 宋云 唐荣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共5页
研究超临界CO2处理对苦杏仁皮不溶性膳食纤维部分特性的影响,以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和膨胀力为响应值,超临界CO2处理的压力、时间和温度为变量,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超临界处理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经超临界CO... 研究超临界CO2处理对苦杏仁皮不溶性膳食纤维部分特性的影响,以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和膨胀力为响应值,超临界CO2处理的压力、时间和温度为变量,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超临界处理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经超临界CO2处理后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有5.6%~44.13%和5.3%~38.5%的提高幅度;而且颜色变浅、颗粒更细,内部螺旋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表明超临界CO2处理可以作为对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适当改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杏仁皮 膳食纤维 超临界co2 持水力 膨胀力
下载PDF
氨气改性的NH_3@MIL-53(Cr)吸附CO_2和CH_4的性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琰 王莎 +2 位作者 张志娟 夏启斌 李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59-1763,共5页
采取水热法成功合成MIL-53(Cr)晶体,分别应用0.1、1、3 mol·L?1的氨气对MIL-53(Cr)进行改性,制得系列的NH3@MIL-53(Cr)-1#,NH3@MIL-53(Cr)-2#,NH3@MIL-53(Cr)-3#。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的MIL-53(Cr)晶体相比,尽管制得NH3@MIL-53(Cr... 采取水热法成功合成MIL-53(Cr)晶体,分别应用0.1、1、3 mol·L?1的氨气对MIL-53(Cr)进行改性,制得系列的NH3@MIL-53(Cr)-1#,NH3@MIL-53(Cr)-2#,NH3@MIL-53(Cr)-3#。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的MIL-53(Cr)晶体相比,尽管制得NH3@MIL-53(Cr)系列材料的比表面积依次减少,但其单位比表面积的CO2吸附容量大小依次为:NH3@MIL-53(Cr)-3#>NH3@MIL-53(Cr)-2#>NH3@MIL-53(Cr)-1#。表明氨气改性会使得材料表面的碱性增强,从而增强了其对酸性气体CO2的吸附。此外,改性后的NH3@MIL-53(Cr)对水蒸气的吸附量明显减少,表明其憎水性能得到改善。较高浓度氨气改性会导致材料的比表面积大幅下降,会引起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下降。用1 mol·L?1浓度的氨气改性得到的NH3@MIL-53(Cr)-2#,不仅对CO2的吸附容量最大,而且对CH4的吸附容量明显下降,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改性材料NH3@MIL-53(Cr)-2#对CO2/CH4的吸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53(Cr) 二氧化碳 甲烷 水蒸气 吸附 氨气
下载PDF
水分和CO_2浓度对冬小麦气孔特征、气体交换参数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武海霞 郭丽丽 +9 位作者 郝立华 张浩 王清涛 程东娟 彭正萍 李菲 张茜茜 李树彬 徐明 郑云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70-1576,共7页
利用可精准控制CO_2浓度([CO_2])的大型人工气候室,研究了水分亏缺和[CO_2]升高对冬小麦气孔特征、气体交换参数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导致冬小麦气孔开度减小和气孔空间分布的规则程度降低,提高[CO_2]能够减缓水分亏缺时... 利用可精准控制CO_2浓度([CO_2])的大型人工气候室,研究了水分亏缺和[CO_2]升高对冬小麦气孔特征、气体交换参数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导致冬小麦气孔开度减小和气孔空间分布的规则程度降低,提高[CO_2]能够减缓水分亏缺时气孔开度和气孔分布规则程度的下降幅度。与充分灌溉相比,不同水分亏缺条件下冬小麦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降低(P<0.05),[CO_2]仅可缓解轻度亏水对气体交换过程的影响,该缓解能力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降低。水分亏缺降低冬小麦生物量,但[CO_2]升高对水分亏缺时生物量产生的影响不显著(P>0.05)。水分亏缺条件下,冬小麦通过调整气孔开度和气孔空间分布格局改变叶片的气体交换效率,[CO_2]升高对冬小麦产生的"施肥效应"受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倍增 水分亏缺 冬小麦 生物量 气孔特征 气体交换参数
下载PDF
砂岩高温超临界CO_2水岩模拟实验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紫晶 郭冀隆 +1 位作者 张阳阳 陈家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38,共8页
在中国东部的含油气盆地中发育有较多的高含CO_2天然气藏,其富含的CO_2为深层高温CO_2气体沿断层向上运聚而成。在高温CO_2的运聚过程中,与之接触的砂岩储层会发生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利用采自柴达木... 在中国东部的含油气盆地中发育有较多的高含CO_2天然气藏,其富含的CO_2为深层高温CO_2气体沿断层向上运聚而成。在高温CO_2的运聚过程中,与之接触的砂岩储层会发生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利用采自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带南八仙气田新近系的砂岩样品,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砂岩反应模拟实验(温度为150℃、压力为15MPa)。结果表明:①高温超临界CO_2侵入后,主要对砂岩中的方解石、黏土、石英等矿物产生重要影响,而对长石的影响较小;②酸性流体环境导致方解石不仅被大量溶蚀,还经历了由溶蚀→单向短锥形生长→双向长锥形复三方偏三角面体生长的过程;③黏土矿物含量明显减少,石英含量则明显增加,原因在于形成了较多的次生石英,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微晶石英→他形石英→柱状或团块状石英的过程;④长石含量变化很小,未发现长石明显溶蚀的现象,反而存在钠长石含量的微弱增加。结论认为:高温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会推进火山侵入岩围岩中砂岩储层的致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高温 超临界co2 水岩反应 次生方解石 锥状生长 次生石英 黏土矿物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机理 被引量:20
16
作者 周宇 王锐 +1 位作者 苟斐斐 郎东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143-150,共8页
CO_2驱油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但在高含水油藏中,水能够溶解CO_2,并影响CO_2与原油接触,从而影响驱油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CO_2在油、水中的浓度分配实验,通过建立CO_2在油、水中扩散的数学模型,使用核磁共振研究CO_2驱替实验,... CO_2驱油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但在高含水油藏中,水能够溶解CO_2,并影响CO_2与原油接触,从而影响驱油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CO_2在油、水中的浓度分配实验,通过建立CO_2在油、水中扩散的数学模型,使用核磁共振研究CO_2驱替实验,探索了CO_2在高含水油藏中的溶解扩散机理以及对综合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含水油藏中,CO_2在水中溶解损失的比例不高,同时CO_2能够快速渗透水膜,与被水屏蔽的剩余油接触,波及水驱未波及区域内的剩余油。由于水膜阻隔了原油与CO_2的直接接触,在CO_2驱替过程中会首先驱出水膜,使油、气直接接触,再驱出剩余油。其宏观表现为注气早期含水率较高、采油速度较低,当CO_2突破后,含水率急剧下降,采油速度升高。研究明确了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机理,解释了其见效特征,并为改善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效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高含水期 溶解分配 co2扩散 驱替实验
下载PDF
秋季黄河pCO_2控制因素及水-气界面通量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龙军 徐雪梅 温志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5,共9页
根据2006年11月1-10日,秋季黄河平水期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现场实测数据及相关同步观测资料,对黄河表层水pCO2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pCO2在80-166 Pa,平均值110 Pa,在世界主要河流中属中等偏下水平;空间分布... 根据2006年11月1-10日,秋季黄河平水期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现场实测数据及相关同步观测资料,对黄河表层水pCO2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pCO2在80-166 Pa,平均值110 Pa,在世界主要河流中属中等偏下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中游高于上游和下游。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对pCO2有一定的影响但强度较弱,即使在叶绿素最高值3.58μg/L的包头站pCO2仍达到91 Pa。黄河水体有机物含量较低且继承了陆源有机物难降解的特性,干流和库区EpCO2/AOU的比值为0.14和0.20,远低于生物好氧呼吸作用控制水体pCO2的理论下限0.62,因此,生物好氧呼吸作用对水体pCO2的贡献不大。悬浮物(TSS)含量为3.77-1308mg/L,溶解无机碳(DIC)含量为3.03-4.14 mmol/L,普遍高于世界其它河流且最大值均出现在潼关站;同时水体pCO2与TSS、PIC、DIC含量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因此黄河流域强烈的机械侵蚀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碳酸盐体系是控制水体pCO2的主要因素。利用Wanninkhof提出的淡水水-气交换系数的通量模式估算,黄河水域水-气界面CO2交换速率约为0.229μmol/m^2.s,秋季可向大气释放CO214.5亿moL,相当于8 250 km^2草原或是112 km^2森林一年的固碳量。黄河CO2释放通量与渥太华河相近,但要远小于亚马逊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二氧化碳分压pco2 控制因素 水-气界面co2通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礁灰岩CO_2地层构造封存能力参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常春 李旭峰 +1 位作者 夏露 于青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4,101,共7页
在所能实施CO2地质封存的场所中,含水层的封存潜力最大。而在影响封存量的各种机理中,地层构造封存是最基本的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影响地层构造封存量的关键参数———残余水饱和度的实验方法,并将该方法实际应用于富含油气资源的... 在所能实施CO2地质封存的场所中,含水层的封存潜力最大。而在影响封存量的各种机理中,地层构造封存是最基本的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影响地层构造封存量的关键参数———残余水饱和度的实验方法,并将该方法实际应用于富含油气资源的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礁灰岩。首先根据饱和称重法和渗透实验测得样品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系数分别为0.0283,5.56×10-9m/s。残余水饱和度的值是在40℃,8Mpa条件下,通过超临界CO2驱替饱水岩心实验得到,测定结果为0.451。同时,还得到了超临界CO2驱替饱水岩心压力、流量变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构造封存 礁灰岩 超临界co2 残余水饱和度
下载PDF
CO_2浓度倍增和干旱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及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洋 李清明 +1 位作者 邹志荣 邓永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1-126,共6页
【目的】揭示干旱条件下黄瓜幼苗对CO2浓度升高的生理响应及调节机制,为设施CO2施肥或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及水分亏缺等逆境胁迫下,黄瓜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方法】以黄瓜(Cuc-umis sativusL.)品种津优1号三叶期幼... 【目的】揭示干旱条件下黄瓜幼苗对CO2浓度升高的生理响应及调节机制,为设施CO2施肥或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及水分亏缺等逆境胁迫下,黄瓜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方法】以黄瓜(Cuc-umis sativusL.)品种津优1号三叶期幼苗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研究CO2浓度倍增与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表达及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代谢的影响。【结果】CO2浓度倍增显著提高了75 g/kg和100 g/kg PEG 6000胁迫条件下黄瓜幼苗叶片的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碱性转化酶活性及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而且CO2浓度倍增对50 g/kg PEG 6000胁迫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结论】CO2浓度倍增能显著抵御水分胁迫逆境反应,从而提高黄瓜的抗旱性,且这种效应在中度水分胁迫时表现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幼苗 倍增co2浓度 水分胁迫 转化酶 糖代谢
下载PDF
土壤CO_2与喀斯特洞穴CO_2季节变化响应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殷超 周忠发 +4 位作者 田衷珲 曹明达 张结 潘艳喜 汪炎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4-310,337,共8页
为了揭示土壤CO_2对洞穴内环境的意义,对大风洞和响水洞2016年洞内环境指标和上覆土壤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洞内CO_2浓度、土壤CO_2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土壤2#对应的洞内空气CO_2在夏冬两季差值达793~884mg/k... 为了揭示土壤CO_2对洞穴内环境的意义,对大风洞和响水洞2016年洞内环境指标和上覆土壤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洞内CO_2浓度、土壤CO_2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土壤2#对应的洞内空气CO_2在夏冬两季差值达793~884mg/kg。土壤水PCO_2和滴水PCO_2在夏冬两季的差值最高可分别达1.12和0.41,因此洞内滴水PCO_2、土壤水PCO_2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土壤CO_2、洞内空气CO_2、洞内滴水PCO_2和土壤水PCO_2间均表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如4#土壤水PCO_2与滴水PCO_2的相关系数,由非滞后条件下的0.123上升至滞后条件下的0.596。同时在滞后条件下,土壤CO_2对洞内CO_2的贡献率的总和最高可达84.6%,高于非滞后条件下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二氧化碳 滴水Pco2 多元回归分析 双河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