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颗石藻水华种的特征界定 被引量:7
1
作者 周成旭 严小军 +2 位作者 孙雪 徐继林 傅永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7-951,共5页
关键词 颗石藻 显微观察 分子鉴定 脂类物质 毒性
下载PDF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不同细胞状态对卤虫的致死效应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蒋莹 周成旭 +1 位作者 骆其君 马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561-568,共8页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对卤虫具有显著的致死效应,但其机理尚未明确.P.carterae的细胞生活史中会出现钙化细胞、非钙化细胞以及分枝丝状体的细胞状态.为了探明该种颗石藻对卤虫的致死原因,通过人为干预,分别获取了几种状态的细...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对卤虫具有显著的致死效应,但其机理尚未明确.P.carterae的细胞生活史中会出现钙化细胞、非钙化细胞以及分枝丝状体的细胞状态.为了探明该种颗石藻对卤虫的致死原因,通过人为干预,分别获取了几种状态的细胞或相关组分,包括:钙化细胞(指钙化单细胞C-cell)、从非钙化单细胞N-cell动态释放的钙化细胞(N-C-cell)、非钙化单细胞(N-cell)、非钙化分枝丝状体(F)、带有机质基板的颗石粒外壳(L)、钙化细胞的冻干藻粉(Ly).以喂养组和饥饿组为对照,比较研究了P.carterae不同细胞状态或组分在作用密度和作用时间上对卤虫(Artemia salina nauplii)无节幼虫的致死效应差异.结果显示:钙化细胞和非钙化单细胞可以对卤虫幼虫产生显著的致死效应,这种致死效应显著差异于饥饿致死效应(p<0.05).致死效应与作用时间及藻密度显著相关,钙化细胞对卤虫的半致死密度为72hLD50=6.16×103cells·mL-1,96hLD50=2.19×103cells·mL-1,高密度时(105、106cells·mL-1)的卤虫半致死时间分别为68.4h和53.3h.非钙化丝状体、颗石粒和冻干藻粉对卤虫的致死效应与饥饿致死效应一致.非钙化丝状体、颗石粒、冻干藻粉以及裸露细胞重新钙化过程均不向水中释放有害物质.颗石藻P.carterae对卤虫的致死效应与卤虫对生活颗石藻单细胞的摄食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藻 Pleurochrysis carterae 细胞状态 卤虫 致死率
下载PDF
富硒海洋球石藻(Emiliania huxleyi)的培养及其硒蛋白的初步分离纯化 被引量:7
3
作者 刘静雯 张稚兰 +1 位作者 杜翠红 黄志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9-884,共6页
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Na2SeO3)条件下培养海洋球石藻,分析其生长和富集硒情况,并采用(NH4)2SO4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crylS-200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对球石藻硒蛋白进行了初步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 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Na2SeO3)条件下培养海洋球石藻,分析其生长和富集硒情况,并采用(NH4)2SO4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crylS-200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对球石藻硒蛋白进行了初步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不添加外源硒的f/2培养基本底硒浓度(约3.2nmol/L)为海洋球石藻最佳生长和富硒的硒浓度,其细胞内硒含量可达到6475?g/g干重。离子交换和凝胶层析分离的含硒蛋白结合的最高硒含量分别达到392.3ng/mg和663.5ng/mg蛋白。SDS-PAGE纯度鉴定显示,在分子量分别约为41.3kDa和30.1kDa处各有单一电泳条带。结果提示,海洋球石藻能在环境硒浓度极低的条件下大量吸收硒并将大部分无机硒转化为硒蛋白。富硒能力较强的海洋球石藻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有机硒资源,对开发含硒安全性食品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球石藻 富硒培养 硒蛋白分离纯化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颗石藻类化石的分布及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传联 徐金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3-77,共5页
系统研究了山东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颗石藻类化石的分布特征 ,发现该类化石平面分布广泛 ,在全坳陷的4个次级凹陷中均有分布 ,垂向上 ,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一段和四段 ,含化石地层累积厚度近 10 0 m,颗石藻化石属种单一 ,主要为 Reticulofen... 系统研究了山东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颗石藻类化石的分布特征 ,发现该类化石平面分布广泛 ,在全坳陷的4个次级凹陷中均有分布 ,垂向上 ,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一段和四段 ,含化石地层累积厚度近 10 0 m,颗石藻化石属种单一 ,主要为 Reticulofenestra bohaiensis,该类化石以零星和层状两种形式分布在钙质纹层页岩、泥岩和泥质白云岩中 ,通过与现代海洋沉积中颗石藻的分布特征相比较 ,得出济阳坳陷颗石藻化石纹层是藻类勃发的结果 ,该类勃发对于生油岩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另外 ,讨论了颗石藻与低熟原油生成的因果关系 ,并进一步在济阳坳陷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藻化石 低熟原油 下第三系 济阳坳陷
下载PDF
球石藻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产二甲基硫(DMS)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欧阳丽佳 高亚辉 +1 位作者 林荣澄 梁君荣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221-224,共4页
研究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球石藻(Em iliania huxleyiHay and Mohler)释放到水体中的二甲基硫(DM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盐度为40和30时,藻细胞释放到水中的DMS的量增多(0.08 ng/cell);而盐度为35时,释放量仅为0.04 ng/cel... 研究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球石藻(Em iliania huxleyiHay and Mohler)释放到水体中的二甲基硫(DM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盐度为40和30时,藻细胞释放到水中的DMS的量增多(0.08 ng/cell);而盐度为35时,释放量仅为0.04 ng/cell.E.huxleyi在12℃、18℃和24℃培养下的DMS释放量分别为0.02、0.04和0.12 ng/cell.较高的温度加快了E.huxleyi的生长速度,促进细胞裂解速度,使细胞在较短的时间内释放出较多的DMSP,并最终裂解为DMS,E.huxleyi在藻细胞整个生长周期中,DMS的大量出现几乎都在指数生长后期至衰亡期,这与DMSP向DMS转变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石藻 盐度 温度 二甲基硫丙酸(DMSP) 二甲基硫(DMS)
下载PDF
颗石藻藻源性二甲基硫丙酸(DMSP)在致死卤虫时的作用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秀娟 周成旭 +1 位作者 严小军 蒋莹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5期704-710,共7页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ea具有显著致死卤虫的作用,但机理尚需进一步解明.为了分析颗石藻藻源性的二甲基硫丙酸(DMSP)及其分解产物二甲基硫(DMS)和丙烯酸是否是致死卤虫的原因所在,检测了P.carterae在受卤虫捕食压力情况下细胞DMSP...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ea具有显著致死卤虫的作用,但机理尚需进一步解明.为了分析颗石藻藻源性的二甲基硫丙酸(DMSP)及其分解产物二甲基硫(DMS)和丙烯酸是否是致死卤虫的原因所在,检测了P.carterae在受卤虫捕食压力情况下细胞DMSP及其裂解产物DMS的定量变化,以及外源DMSP、DMS和丙烯酸对卤虫的直接作用.结果显示,外源添加的高挥发性DMS对卤虫无节幼虫没有急性致死效应.外源重复添加浓度为0.08至1.0mM的DMSP和丙烯酸对卤虫的致死存在浓度和时间相关的效应,浓度越高发生卤虫大量死亡的时间越早.检测外源重复添加DMSP和丙烯酸时的pH变化发现,试剂重复添加会造成pH显著下降,这可能是致死卤虫真实的直接原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系统中,检测颗石藻液中藻源性DMSP及裂解产物的定量水平并未达到显著致死卤虫的作用.但是,考虑颗石藻被卤虫重复捕食入体内的累积变化时,从理论值分析来看,颗石藻在卤虫体内的裂解可能对体内产生脉冲式的累积过低酸刺激,或许是造成卤虫的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藻 卤虫 DMSP DMS 丙烯酸
下载PDF
今生颗石藻的有机碳泵和碳酸盐反向泵 被引量:31
7
作者 孙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31-1239,共9页
海洋今生颗石藻同时具有有机碳生产和钙化作用两个过程,对海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今生颗石藻通过有机碳泵(生物泵)和碳酸盐反向泵调节大气p(CO2),最终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介绍了今生颗石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重点... 海洋今生颗石藻同时具有有机碳生产和钙化作用两个过程,对海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今生颗石藻通过有机碳泵(生物泵)和碳酸盐反向泵调节大气p(CO2),最终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介绍了今生颗石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重点讨论其碳酸盐反向泵过程,从今生颗石藻碳酸盐反向泵的生理学基础、钙化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耦合机制、全球气候变化下今生颗石藻的有机碳泵和碳酸盐反向泵耦合机制改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对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生颗石藻 碳酸盐反向泵 生物泵 中国海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开发低碳技术,构建低碳水泥工业体系 被引量:6
8
作者 韩仲琦 赵艳妍 《水泥技术》 2014年第1期15-19,共5页
低碳水泥工业体系的实质是减排CO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开发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水泥实现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机遇。文章介绍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 低碳水泥工业体系的实质是减排CO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开发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水泥实现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机遇。文章介绍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构建低碳水泥体系的优势,探讨了低碳技术的研究内容,归纳了当前CO2减排、捕集与应用技术的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如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CDM机制、CCS技术等,同时提出了应重视CO2产业链的研究与捕获CO2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水泥工业 低碳技术 微藻 球石藻
下载PDF
Localization and Associative Strength of Acid Polysaccharides in Coccoliths of <i>Pleurochrysis haptonemofera</i>(Haptophyta) Predicted from Their Extractability from Partially Decalcified Coccoliths
9
作者 Yasutaka Hirokawa Satoru Matsuzuka +5 位作者 Sho Itayama Tatsuya Uchida Shoko Fujiwara Noriaki Ozaki Hiromichi Nagasawa Mikio Tsuzuki 《Ope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13年第1期48-54,共7页
The coccolithophorids have calcified scales called coccoliths on their surface that include abundant acid polysaccharides. To determine the localization and associative strength of acid polysaccharides Ph-PS-1, -2, an... The coccolithophorids have calcified scales called coccoliths on their surface that include abundant acid polysaccharides. To determine the localization and associative strength of acid polysaccharides Ph-PS-1, -2, and -3 incoccoliths of Pleurochrysis haptonemofera, we analyzed the acid polysaccharides extracted with urea from partially decalcified coccoliths. On treatment of coccoliths with8.0 Murea at pH8.0 inboiling water, Ph-PS-2 was not extracted, but parts of Ph-PS-1 and -3 were from the surface without the crystal morphology being affected. When coccoliths were partially decalcified at various pHs (pH 8.0 - 5.0), Ph-PS-1, -3, and -2 were extracted with urea in that order as the calcite crystals dissolved. Detection of the acid polysaccharides using 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labeled lectin (ConA) and anti-Ph-PS-2 antibodies demonstrated that Ph-PS-2 exists on the surfaces of both untreated and urea-treated coccoliths. Moreover, NaClO-treatment under moderate conditions extracted only Ph-PS-1, -3, and part of Ph-PS-2 from coccoliths, without separation of the crystal units, suggesting that at least some part of Ph-PS-2 acts as a glue connecting crystal units and/or a crystal unit and a base plate inside coccolith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h-PS-2 exists not only on the surface but also inside of the coccoliths, most of it being strongly bound to coccoliths, while Ph-PS-1 and -3 are weakly associated close to the coccolith surface, in that order from the surface. This strongly supports a scheme in which PS-2 type acid polysaccharid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ystal nucleation and PS-3 type functions during crystal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Polysaccharide Calcification coccolithophorid LOCALIZATION Pleurochrysis haptonemofera Urea-Extra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