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鲁藏布江拉萨裂腹鱼、异齿裂腹鱼及其自然杂交种的形态与COI基因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马波 李雷 +4 位作者 王继隆 龚君华 张驰 纪锋 李宝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3-761,共9页
2015年5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朗县段水域开展鱼类调查,发现了1种疑似为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和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的自然杂交种群体。形态学研究显示,该种的吻、口部、下颌、须等头部上的形态... 2015年5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朗县段水域开展鱼类调查,发现了1种疑似为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和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的自然杂交种群体。形态学研究显示,该种的吻、口部、下颌、须等头部上的形态特征居于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之间,并明显区别于双亲,且群体中个体的头部形态稳定一致,均具有典型的中间型特征,个体间没有明显差异。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条形码分析显示,在杂交种群体共15个样本中,有4个与拉萨裂腹鱼为同源,其余11个与异齿裂腹鱼为同源,各自间的亲缘关系很近,即杂交种群体中既有属于拉萨裂腹鱼遗传基因的个体,也有属于异齿裂腹的遗传基因的个体。综合以上研究表明,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等自然水域中能够自由杂交而产生后代,且两者都可以互为父母本,但以异齿裂腹鱼为母本产生的杂交种在群体中占多数,推测特殊的生态环境可能促使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在自然水域中容易杂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裂腹鱼 异齿裂腹鱼 自然杂交种 形态学 coi基因条形码 雅鲁藏布江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对凉山虫草及近缘物种和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抒云 曹树萍 +5 位作者 袁航 过立农 郑健 林羽 陈丹 林瑞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6-1346,共11页
目的:结合ITS基因和COI基因对《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录的凉山虫草和近缘物种及当地市场上出现的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考察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对收集的28份样品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分别获得其ITS序列和COI序列。用Codon Code Aligne... 目的:结合ITS基因和COI基因对《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录的凉山虫草和近缘物种及当地市场上出现的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考察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对收集的28份样品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分别获得其ITS序列和COI序列。用Codon Code Aligner V3.7.1,Mega 5.0等软件进行比对分析,构建基于ITS序列和COI序列的样品的NJ树,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凉山虫草和近缘物种及混伪品寄生真菌的ITS序列种间最小K-2P距离大于各物种种内最大K-2P距离:种内变异小,种间差异较大,从而基于ITS序列的NJ树能将凉山虫草与其他近缘物种及其混伪品很好地归属;凉山虫草和近缘物种及其混伪品寄主昆虫的COI序列种间最小K-2P距离大于各物种种内最大K-2P距离:种内变异小,种间差异较大,通过遗传距离及NJ树的分析能将凉山虫草与其他近缘物种其及其混伪品及其他近缘物种很好地区分。结论:结合ITS序列和COI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很好地鉴定凉山虫草与其近缘物种及其混伪品,并对虫草属的系统学和分类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虫草 混伪品 ITS序列 coi序列DNA条形码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探讨安徽长江流域黄鳝群体遗传分化 被引量:4
3
作者 胡玉婷 江河 +2 位作者 潘庭双 凌俊 段国庆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4-80,共7页
探讨安徽长江流域黄鳝群体遗传结构,采用线粒体COI的DNA条形码序列研究该区6个黄鳝野生群体(当涂、无为、繁昌、贵池、怀宁和望江)遗传分化。180个样本COI片段(665 bp)中共检出52个变异位点(变异率7.8%)、40种单倍型。序列中A、T、G、C... 探讨安徽长江流域黄鳝群体遗传结构,采用线粒体COI的DNA条形码序列研究该区6个黄鳝野生群体(当涂、无为、繁昌、贵池、怀宁和望江)遗传分化。180个样本COI片段(665 bp)中共检出52个变异位点(变异率7.8%)、40种单倍型。序列中A、T、G、C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4.7%、28.2%、17.1%、30.0%,A+T含量大于G+C含量。AMOVA分析中,高达68.45%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说明黄鳝群体间已产生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群体形成两大类群(当涂和繁昌群体为一类群,其余群体为另一类群),分析表明结果与各群体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由NCBI下载合鳃鱼科几个物种的COI同源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黄鳝与同属的山黄鳝聚为一支,并与不同属的合鳃鱼和穴栖蛇胸鳝聚为一支。研究表明,基于COI的DNA条形码序列适于黄鳝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coi条形码 遗传分化 长江
下载PDF
醒斑银弄蝶Carterocephalus alcina Evans,1939与其近似种(鳞翅目:弄蝶科:链弄蝶亚科)的关系
4
作者 侯永翔 李宇飞 +2 位作者 王敏 千葉秀幸 范骁凌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08,共8页
【目的】探讨醒斑银弄蝶Carterocephalus alcina Evans,1939与其近似种的关系。【方法】广泛采集醒斑银弄蝶及其近似种样本,基于形态特征、COI条形码及地理分布进行关系分析。【结果】黄斑银弄蝶C.alcinoides Lee,1962应是醒斑银弄蝶C.a... 【目的】探讨醒斑银弄蝶Carterocephalus alcina Evans,1939与其近似种的关系。【方法】广泛采集醒斑银弄蝶及其近似种样本,基于形态特征、COI条形码及地理分布进行关系分析。【结果】黄斑银弄蝶C.alcinoides Lee,1962应是醒斑银弄蝶C.alcina的个体变异,故为其新异名;产自北京的2个银弄蝶标本与其近似种间的最小平均遗传距离为3.9%,在系统树上独立成支,前翅中室基部和后翅前缘中部有斑且后翅M1-2室斑延伸至外缘,为其独有;醒斑银弄蝶、北京支系、银弄蝶C.palaemon和黄翅银弄蝶C.silvicola呈高度支持的单系支。【结论】黄斑银弄蝶是醒斑银弄蝶的新异名;产自北京的近似于醒斑银弄蝶的种群是一个新种,即长斑银弄蝶Carterocephalus longimaculatus Hou,Fan&Li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弄蝶属 新异名 新种 形态 coi条形码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中国大陆沿海鲆科新记录属--线鳍鲆属(Taeniopsetta)和新纪录种--眼斑线鳍鲆(Taeniopsetta ocellata)
5
作者 张少秋 孔晓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2016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1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线鳍鲆属Taeniopsetta Gilbert,1905的眼斑线鳍鲆Taeniopsetta ocellata(Günther,1880),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这是该属和种首次在中国大陆海域的报道。线鳍... 2016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1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线鳍鲆属Taeniopsetta Gilbert,1905的眼斑线鳍鲆Taeniopsetta ocellata(Günther,1880),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这是该属和种首次在中国大陆海域的报道。线鳍鲆属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体长卵圆形;双眼位于头左侧;口小;有眼侧和无眼侧均有1行小尖牙;鳞细小,仅体左侧有1条侧线;雄鱼有1枚强吻棘和2或3枚眼棘,雌鱼吻棘和眼棘很钝或无;无眼侧腹鳍始于有眼侧第2根腹鳍鳍条基部右侧;腹鳍基较短;背鳍和臀鳍的部分鳍条延长成丝状。眼斑线鳍鲆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两侧胸鳍不等长;雄鱼背鳍的第13~17根鳍条及臀鳍的第1~6根鳍条延长成丝状;体左侧背腹缘分别有2~4个不规则的“V”形或半圆形中空黑色斑块,斑块内部具一黄色圆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鲽形目 线鳍鲆属 眼斑线鳍鲆 形态特征 coi条形码
下载PDF
中国大陆沿海新记录种——卷眼斑鲆(Pseudorhombus oculocirris)
6
作者 孔晓瑜 刘高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9-634,共6页
斑鲆属(Pseudorhombus,Bleeker,1862)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s)牙鲆科(Paralichthyidae),根据Eschmeyer’s Catalog of Fishes记录有效种类有25种;根据李思忠等(1995)的《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鲽形目》记载,目前在中国大陆海域有... 斑鲆属(Pseudorhombus,Bleeker,1862)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s)牙鲆科(Paralichthyidae),根据Eschmeyer’s Catalog of Fishes记录有效种类有25种;根据李思忠等(1995)的《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鲽形目》记载,目前在中国大陆海域有标本记录的有11种。本研究在2007年到2021年在海南的文昌、陵水和三亚分别采集到了9尾有眼侧有5个眼状斑纹的标本,并和该属25种鱼类的原始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比对结果发现,该样品符合Amaoka(1969)定名的卷眼斑鲆(P.oculocirris Amaoka,1969)形态特征。该种类目前只在日本和越南有报道,本研究是首次在中国大陆海域采集,故为新记录种。本研究结合卷眼斑鲆原始描述、相关文献和采集到的9尾标本的形态特征对该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再描述,并首次提供了线粒体分子条形码(GenBank登录号为OL307681、OL307682和OL307683)。该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背鳍65–76;臀鳍50–57;有眼侧胸鳍11–13,无眼侧胸鳍10–12;尾鳍条2+13+2;第一鳃弓鳃耙4–7+17–20;侧线鳞71–82;脊椎骨10+26=36;背鳍前边几个鳍条稍长且基部只有1/5–1/3连有鳍膜,下眼上缘具有指状皮突。本研究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该种的分布范围和提供了种类鉴定的分子依据,本报道将会为牙鲆科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鲽形目 斑鲆属 coi条形码 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