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血液净化患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RT)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便利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吉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行血...目的:构建血液净化患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RT)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便利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吉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行血液净化治疗的2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建模集,根据是否发生CRT分为CRT组和非CRT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同时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行血液净化治疗的70例患儿临床资料作为验证集进行模型外部验证。结果:年龄(OR=1.063)、管路凝血(OR=3.420)、导管功能障碍(OR=2.097)、导管留置时间(OR=1.131)、抗凝不达标(OR=1.838)是血液净化患儿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小儿危重症评分(OR=0.431)是血液净化患儿CRT的保护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11.354,P=0.182,建模集AUC为0.765,95%CI(0.709,0.820),约登指数为0.477,最佳截断点为0.369,敏感度82.30%,特异度65.40%;验证集AUC为0.745,95%CI(0.627,0.863),最佳截断点0.578,灵敏度为64.50%,特异度为76.90%。结论:该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合临床实际可为临床评估血液净化患儿CRT的发生风险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Meta分析构建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系统检索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经质...目的:采用Meta分析构建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系统检索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经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后,采用meta分析合并结果以获得各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度(pooled odds ratio,ORP),并以综合危险度的自然对数转换值为基础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经文献检索及筛查后,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包括1277例患者,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包括253和1 024例。Meta分析显示:基于累积样本的血栓发生率为19.81%。通过数据筛选,有5个危险因素进入模型,包括:COPD、高血压、糖尿病、化疗史、活动量减少,其综合危险度分别为:1.824,1.624,1.986,3.074和1.563。结论:以Meta分析结果为基础建立了具有循证基础的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低分子肝素对PICC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实验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对照组)、B组(低浓度低分子肝素组)、C组(中浓度低分子肝素组)、D组(高浓度低分子肝素组),成功...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低分子肝素对PICC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实验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对照组)、B组(低浓度低分子肝素组)、C组(中浓度低分子肝素组)、D组(高浓度低分子肝素组),成功建立PICC实验兔模型后,分别用0.9%氯化钠溶液、50μ/(mL·d)低分子肝素钠溶液、100μ/(mL·d)低分子肝素钠溶液、200μ/(mL·d)低分子肝素钠溶液在实验兔腹部进行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7 d。截取耳缘静脉、前腔静脉以及PICC导管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比较四组实验兔不同部位的CRT发生率以及凝血功能情况。结果A组CRT发生率为100%,D组无血栓发生,A组与其它三组间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B组、C组实验兔耳缘静脉血栓发生率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的PICC导管血栓发生率与C组、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置管一周后,血PT、APTT、TT、FIB、D-D二聚体含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浓度低分子肝素对CRT形成有预防作用,且随着浓度的递升作用渐增,其中高浓度低分子肝素200μ/(mL·d)可有效预防CRT形成并降低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构建血液净化患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RT)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便利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吉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行血液净化治疗的2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建模集,根据是否发生CRT分为CRT组和非CRT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同时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行血液净化治疗的70例患儿临床资料作为验证集进行模型外部验证。结果:年龄(OR=1.063)、管路凝血(OR=3.420)、导管功能障碍(OR=2.097)、导管留置时间(OR=1.131)、抗凝不达标(OR=1.838)是血液净化患儿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小儿危重症评分(OR=0.431)是血液净化患儿CRT的保护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11.354,P=0.182,建模集AUC为0.765,95%CI(0.709,0.820),约登指数为0.477,最佳截断点为0.369,敏感度82.30%,特异度65.40%;验证集AUC为0.745,95%CI(0.627,0.863),最佳截断点0.578,灵敏度为64.50%,特异度为76.90%。结论:该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合临床实际可为临床评估血液净化患儿CRT的发生风险提供参考。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低分子肝素对PICC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实验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对照组)、B组(低浓度低分子肝素组)、C组(中浓度低分子肝素组)、D组(高浓度低分子肝素组),成功建立PICC实验兔模型后,分别用0.9%氯化钠溶液、50μ/(mL·d)低分子肝素钠溶液、100μ/(mL·d)低分子肝素钠溶液、200μ/(mL·d)低分子肝素钠溶液在实验兔腹部进行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7 d。截取耳缘静脉、前腔静脉以及PICC导管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比较四组实验兔不同部位的CRT发生率以及凝血功能情况。结果A组CRT发生率为100%,D组无血栓发生,A组与其它三组间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B组、C组实验兔耳缘静脉血栓发生率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的PICC导管血栓发生率与C组、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置管一周后,血PT、APTT、TT、FIB、D-D二聚体含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浓度低分子肝素对CRT形成有预防作用,且随着浓度的递升作用渐增,其中高浓度低分子肝素200μ/(mL·d)可有效预防CRT形成并降低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