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O_(2)sequestration monitoring
1
作者 LYU Weifeng LI Yushu +4 位作者 WANG Mingyuan LIN Qianguo JIA Ninghong JI Zemin HE Ch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727-740,共14页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variou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O_(2)sequestration monitoring,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O_(2)sequ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variou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O_(2)sequestration monitoring,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O_(2)sequestration monitoring,and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O_(2)sequestration monitoring.Currently,the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CO_(2)sequestration monitoring mainly include five categories:eddy covariance method,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and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These technologies are involved in three aspects:monitoring data acquisition,positioning and data transmission,and data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support.Challenges faced by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O_(2)sequestration monitoring include:selecting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at match different monitoring purposes,different platforms,and different monitoring sites;establishing effective data storage and computing capabilities to cope with the broad sources and large volumes of monitoring data;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operations by interacting and validating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ith mature monitoring technologies.In the future,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methods and standards for designing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nitoring schemes,develop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 methods for cross-scale monitoring technologies,integrate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technologies,and accelerate the applicat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ject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co_(2)sequestration monitoring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_(2)leakage CCUS
下载PDF
煤吸附CO_(2)压缩因子快速计算模型研究
2
作者 雷红艳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8,共9页
为研究Virial、V-d-W、R-K、S-R-K、P-R、童景山等6种工程常用气体状态方程中适合煤吸附CO_(2)压缩因子最优方程及快速计算模型,以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实测了试验温度为30℃时应用以上6种方程所得煤的CO_(2)吸附量... 为研究Virial、V-d-W、R-K、S-R-K、P-R、童景山等6种工程常用气体状态方程中适合煤吸附CO_(2)压缩因子最优方程及快速计算模型,以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实测了试验温度为30℃时应用以上6种方程所得煤的CO_(2)吸附量、CO_(2)吸附常数及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提供的CO_(2)压缩因子相比,采用Virial状态方程得到的CO_(2)压缩因子最大、绝对误差最小,为0.38%;吸附等温线拟合优度最高,CO_(2)吸附常数a值绝对值误差最小,确定出煤吸附CO_(2)压缩因子最优方程为Virial方程;同时,提出试验温度为30℃时,CO_(2)压缩因子一种简便快捷计算模型,经检验,该模型相对美国标准计算所得CO_(2)吸附常数a值绝对值误差最大不超过1%,且操作简便,快速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缩因子 瓦斯灾害 Viral状态方程 co_(2)吸附量 co_(2)吸附常数
下载PDF
CO_(2)刺激响应球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守村 闫雪垠 +1 位作者 宋阳华 李卓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0-877,共8页
以纤维素、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等为原料制备了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互穿网络复合水凝胶材料(GCel/PD)。GCel/PD材料具有显著的CO_(2)刺激响应特性,能有效地吸附分离牛血清白蛋白(BSA)。... 以纤维素、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等为原料制备了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互穿网络复合水凝胶材料(GCel/PD)。GCel/PD材料具有显著的CO_(2)刺激响应特性,能有效地吸附分离牛血清白蛋白(BSA)。其中,对BSA的最大吸附量可达(434.4±15)mg/g。在CO_(2)/N2氛围的循环切换下,GCel/PD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循环使用3次之后,对蛋白质的吸附量仍能达到167.5 mg/g。使用之后,颗粒状GCel/PD便于从体系中分离出来,有望在蛋白质的分离提取方面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水凝胶 co_(2) 刺激-响应 吸附分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优化氮掺杂活性炭的制备和CO_(2)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玉 方梦祥 +3 位作者 余鹏 吕通 岑建孟 夏芝香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氮掺杂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影响其性能的因素极其复杂,单一因素的定性分析无法满足对制备条件的准确调控,而多因素耦合量化分析可以弥补不足。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与尿素共热解制备氮掺杂活性炭,通过响应曲面法(RSM)进行建模... 氮掺杂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影响其性能的因素极其复杂,单一因素的定性分析无法满足对制备条件的准确调控,而多因素耦合量化分析可以弥补不足。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与尿素共热解制备氮掺杂活性炭,通过响应曲面法(RSM)进行建模,以量化分析多因素耦合作用对活性炭产率和不同温度下(25℃,50℃和75℃)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并且在此实验设计基础上利用线性拟合方法预测不同温度下CO_(2)吸附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单因素依次为掺氮比(尿素与煤沥青的质量比)、活化温度、碱碳比(KOH与煤沥青的质量比)、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的耦合作用影响最显著,碱碳比是影响活性炭CO_(2)吸附量最为关键的因素,但随吸附温度升高其他因素影响显著性增强;不同温度下CO_(2)吸附量可以进行相互预测,且相邻温度下CO_(2)吸附量之间的预测效果更好;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活化温度650℃、活化时间1.25 h、碱碳比2.5、掺氮比0.3,相应的活性炭产率可达59.316%,在25℃,50℃和75℃下CO_(2)吸附量分别为3.474 mmol/g,2.355 mmol/g,1.358 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法 优化 活性炭 产率 co_(2)吸附性能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下无烟煤结构响应特征及高压吸附机理
5
作者 王建美 梁卫国 +3 位作者 牛栋 陈跃都 王聪伟 贺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5,共11页
中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将CO_(2)注入深部煤层,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还可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CBM)。通常,深部煤层CO_(2)处于超临界态并显著影响煤体吸附能力,但对于超临界CO_(2)作用下煤体结构演化及吸附机理尚不清晰。为... 中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将CO_(2)注入深部煤层,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还可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CBM)。通常,深部煤层CO_(2)处于超临界态并显著影响煤体吸附能力,但对于超临界CO_(2)作用下煤体结构演化及吸附机理尚不清晰。为此,以山西晋城成庄矿二叠系山西组三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无烟煤对超临界CO_(2)的高压吸附实验,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及比表面积(BET)测试,分析了超临界CO_(2)高压吸附引起的无烟煤化学结构与孔隙结构响应特征,最后揭示了无烟煤对超临界CO_(2)的高压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_(2)高压吸附存在突变点,35℃时突变点位于临界压力(8 MPa)附近,在突变点处的吸附能力最小;②超临界CO_(2)可使芳香环枝接官能团、醚氧键、羟基氢键断裂,脂肪结构甲基脱落,可为CO_(2)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增强了无烟煤表面吸附能力;③超临界CO_(2)改变无烟煤介孔的孔隙结构特征和分形特征,吸附后平均孔径、孔体积、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呈增大趋势,孔隙粗糙度增大,对孔隙结构改造作用表现为“增孔、扩孔、粗糙化”,可提供更多吸附空间,增强了无烟煤吸附能力;④在深部煤层中注入CO_(2),应优先选择高孔隙度、高渗透性储层,注入煤层环境应尽可能远离CO_(2)临界点区域,储层对CO_(2)才有最大吸附能力。结论认为,成果认识为深部煤层CO_(2)可注性及封存潜力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CBM 超临界co_(2) 高压吸附特性 化学结构 孔隙结构 无烟煤 封存 可注性
下载PDF
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负载氧化镁的制备及其CO_(2)吸附性能
6
作者 田甜 张学奇 +3 位作者 王玉清 于戈文 丁健 赫文秀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6,共11页
MgO吸附剂因其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再生能耗低等优势在CO_(2)吸附领域应用广泛,但比表面积低限制了其吸附性能。以高表面积、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POL-PPH_(3)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和超声煅烧法制备得到POL-PPH_(3)负载的Mg... MgO吸附剂因其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再生能耗低等优势在CO_(2)吸附领域应用广泛,但比表面积低限制了其吸附性能。以高表面积、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POL-PPH_(3)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和超声煅烧法制备得到POL-PPH_(3)负载的MgO吸附剂(MgO/POL-PPH_(3)),用于CO_(2)捕集。探究制备方法、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MgO/POL-PPH_(3)吸附剂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浸渍煅烧法优于超声煅烧法,且随着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增加,MgO/POL-PPH_(3)样品上CO_(2)吸附容量逐渐降低。采用浸渍煅烧法,煅烧温度300℃,煅烧时间1 h时,MgO/POL-PPH_(3)-300-1吸附剂上获得最优CO_(2)吸附量,达0.55 mmol/g。在组成为12%CO_(2),其余为氮气的模拟烟道气中,MgO/POL-PPH_(3)-300-1吸附剂上CO_(2)吸附容量达0.02 mmol/g,200℃吸附60 min,370℃脱附15 min条件下,该吸附剂稳定循环使用5次后,CO_(2)吸附容量仍保持不变。结合N 2物理吸附、热重、FT-IR、XRD、SEM-EDX等表征手段,阐明MgO/POL-PPH_(3)吸附剂上吸附CO_(2)的构效关系。动力学模型分析表明采用浸渍煅烧法不同煅烧温度下获得的3种吸附剂上CO_(2)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而不同煅烧时间下获得的3种吸附剂包括MgO/POL-PPH_(3)-300-1吸附剂上CO_(2)吸附行为以化学吸附为主。高比表面积及多级孔道结构有利于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及CO_(2)传输与扩散,进而增大MgO/POL-PPH_(3)吸附剂的CO_(2)吸附容量。MgO在载体上高度分散也有利于增强与CO_(2)的接触,以加快CO_(2)吸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 MgO吸附剂 co_(2)捕集 co_(2)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稀土金属有机骨架吸附CO_(2)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明扬 王延铭 +1 位作者 杨启山 于戈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0-273,279,共5页
近年来,稀土金属有机骨架(Ln-MOFs)因具有捕获CO_(2)的优势而备受关注。Ln-MOFs因自身镧系离子存在特殊的电子排布而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在气体吸附方面有一定潜能。综述了Ln-MOFs材料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配体选择及吸附结果,... 近年来,稀土金属有机骨架(Ln-MOFs)因具有捕获CO_(2)的优势而备受关注。Ln-MOFs因自身镧系离子存在特殊的电子排布而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在气体吸附方面有一定潜能。综述了Ln-MOFs材料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配体选择及吸附结果,总结了提高CO_(2)捕获能力的方法,同时分析了Ln-MOFs材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Ln-MOFs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金属有机骨架 稀土 co_(2)吸附 配体 捕获
下载PDF
Enabling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Directional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_(2) into carboxylic acids 被引量:3
8
作者 Xiaofei Zhang Wenhuan Huang +4 位作者 Le Yu Max García-Melchor Dingsheng Wang Linjie Zhi Huabin Zhang 《Carbon Ener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35,共35页
The increase in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 has exacerba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which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Central to the core goal of achieving c... The increase in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 has exacerba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which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Central to the core goal of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is the utilization of CO_(2) under economic and sustainable conditions.Recently,the strong need for carbon neutrality has led to a proliferation of studies on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O_(2) into carboxylic acids,which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CO_(2) emissions and create high-value chemicals.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carboxylic acid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_(2) conversion into carboxylic acids through photo-,electric-,and thermal catalysis.Special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regulation strategy of the activity of abundant catalysts at the molecular level,inspiring th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catalysts.In addition,theoretical calculations,advanced technologies,and numerous typical examples are introduced to elaborate on the corresponding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talytic activity.Finally,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are provid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It is hoped that this review will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version of CO_(2) into carboxylic acids and inspire more innovative breakthroug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eutrality carboxylic acids co_(2)conversion heterogeneous catalyst in situ technology
下载PDF
水分对CO_(2)置换煤中甲烷的影响效应研究
9
作者 郑浩阁 杨宏民 +1 位作者 陈立伟 刘媛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4,共7页
为了研究水分对CO_(2)置换煤中甲烷的影响效应,选择无烟煤作为试验煤样,采用水蒸气吸附法分别配制不同含水率的煤样,通过优化的BET模型计算出煤对水的吸附势能,并展开CO_(2),CH_(4)及混合气体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BET模型可以... 为了研究水分对CO_(2)置换煤中甲烷的影响效应,选择无烟煤作为试验煤样,采用水蒸气吸附法分别配制不同含水率的煤样,通过优化的BET模型计算出煤对水的吸附势能,并展开CO_(2),CH_(4)及混合气体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BET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煤对水蒸气的吸附量;无烟煤对水的一级吸附势能E1与二级吸附势能E2分别为44.20 kJ/mol和42.27kJ/mol,大于煤对CH_(4)与CO_(2)的吸附势能,说明水分对煤中气体具有置换作用;相同条件下,CO_(2)的吸附能力大于CH_(4);随着含水率提高,煤吸附CO_(2)与CH_(4)的能力逐渐减弱;水分对煤中甲烷的置换效果显著增强;CO_(2)对煤中甲烷置换量随含水率提高而降低,置换率基本不变,水分对CO_(2)置换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co_(2)置换CH_(4) 竞争吸附 BET模型 吸附势能
下载PDF
CO_(2)微气泡对孔隙内油膜作用机理研究
10
作者 张墨习 陈兴隆 +2 位作者 伍家忠 吕伟峰 丁奎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5,共10页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是针对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低研发的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取得明显增油效果,但分散体系中微气泡与孔隙作用复杂,对其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根据低渗透、非均质岩心的特点,制作边长为1.5 cm...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是针对低渗透油田采出程度低研发的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在长庆油田取得明显增油效果,但分散体系中微气泡与孔隙作用复杂,对其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根据低渗透、非均质岩心的特点,制作边长为1.5 cm的玻璃刻蚀模型,在油藏温压条件下,进行CO_(2)-水分散体系渗流实验。通过观察微气泡与油、水、岩石相互作用过程,获取气泡吸附能力、推动油膜能力、气泡弹性能量等数据,进而定量表征分析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微气泡与油界面结合,具有特殊的吸附油膜现象,与水驱、气驱等作用机理显著不同。驱替过程相邻气泡间的合并也促进了油膜汇聚,同时微气泡的合并有助于气泡的流动,使吸附在气泡表面的油膜随气泡运移。微气泡运移时,气泡体积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所释放的弹性能量能够推动吸附在壁面的油膜运移。此外,采用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对水气分散体系中微气泡推动油膜的运移过程进行模拟及分析,得到驱替油膜的主要因素是微气泡形变产生的弹性能量和微气泡自身的能量。气泡的能量作用在气泡前缘,通过与油膜表面接触产生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co_(2) 弹性能量 吸附效应 多相流模拟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生物炭对CO_(2)吸附性能及其机理
11
作者 游新秀 曹苓玉 +3 位作者 徐浩亮 戴欢涛 项玮 张学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5,283,共8页
本研究以5种生物质为原料制备了生物炭,并对其进行理化表征,考察了生物炭对CO_(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椰壳(YK)、松木(SM)生物炭的比表面积是玉米芯(YM)、芦苇秆(LW)、椰衣(YY)生物炭的1.99~2.90倍。YK、SM对CO_(2)的吸附量(108... 本研究以5种生物质为原料制备了生物炭,并对其进行理化表征,考察了生物炭对CO_(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椰壳(YK)、松木(SM)生物炭的比表面积是玉米芯(YM)、芦苇秆(LW)、椰衣(YY)生物炭的1.99~2.90倍。YK、SM对CO_(2)的吸附量(108.78~118.89 mg/g)高于YM、LW、YY(95.33~105.55 mg/g)。此外,YK中较高的S含量(2.17%)与碱度对CO_(2)吸附也起着促进作用。研究发现,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孔径、碱度、官能团均是影响CO_(2)吸附的重要因素,当孔隙差异明显时,孔隙结构对CO_(2)吸附的影响会掩盖碱度带来的差异。Avrami模型和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生物炭对CO_(2)的吸附过程,表明CO_(2)在生物炭上的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生物炭吸附CO_(2)是以物理吸附为主伴有化学吸附作用的过程,且受温度影响较大,当温度从0℃升高到65℃时,生物炭对CO_(2)的吸附量降低了73.42%~77.14%。经过5次CO_(2)吸脱附循环后,生物炭仍具有较高的可重复使用性(85.26%~98.41%),这表明生物炭具有良好的CO_(2)捕集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生物炭 吸附 温室气体 吸脱附循环
下载PDF
大气^(14)CO_(2)的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崔晓宇 邢冠华 +2 位作者 王超 于建钊 袁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共12页
利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测定大气^(14)CO_(2)以示踪大气化石源CO_(2)成为当前减污降碳工作的热点。该文从加速器质谱14 C分析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加速器质谱的工作原理、大气样品的采集及纯化、石墨化样品的制备和测定,阐述了大气碳监测领域... 利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测定大气^(14)CO_(2)以示踪大气化石源CO_(2)成为当前减污降碳工作的热点。该文从加速器质谱14 C分析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加速器质谱的工作原理、大气样品的采集及纯化、石墨化样品的制备和测定,阐述了大气碳监测领域^(14)CO_(2)测试的研究进展。随着加速器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14)CO_(2)的研究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大气化石源CO_(2)的来源,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减污降碳工作。未来应统一制定^(14)CO_(2)监测方法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和质控手段,完善实验仪器配套设施,加快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14)co_(2)分析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含钛渣制备多孔沸石分子筛吸附剂及其CO_(2)吸附性能
13
作者 皇甫林 尚波 +2 位作者 罗中秋 祖运 周新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6-1736,1856,共12页
以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产生的水淬渣为主要原料,经“酸处理-碱熔-水热晶化”制备了多孔沸石分子筛吸附剂(简称吸附剂,下同),采用XRD、SEM、FTIR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NaAlO_(2)添加量对吸附剂结构的影响,采用动态吸附法评价了吸附剂... 以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产生的水淬渣为主要原料,经“酸处理-碱熔-水热晶化”制备了多孔沸石分子筛吸附剂(简称吸附剂,下同),采用XRD、SEM、FTIR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NaAlO_(2)添加量对吸附剂结构的影响,采用动态吸附法评价了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考察了预处理温度、吸附温度和CO_(2)流量对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数据拟合,分析了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随着NaAlO_(2)添加量的增加,水热晶化产物依次完成了“无定形→初步结晶→FAU型→LTA型”沸石分子筛的结构转变;制备的吸附剂(Z-4)经350℃预处理,在吸附温度25℃、CO_(2)流量分别为1.4 mL/min(固定床反应装置)和50 mL/min(同步热分析仪)的条件下,CO_(2)吸附效果最佳,其CO_(2)穿透与饱和吸附量为2.16、3.39 mmol/g;其CO_(2)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由物理和化学吸附共同主导,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为0.0785mmol/(g·s);经5次循环吸附/再生后,其CO_(2)饱和吸附量保持率为9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钛渣 水热合成 多孔沸石分子筛 co_(2)吸附 吸附动力学 功能材料
下载PDF
煤层亚临界/超临界CO_(2)吸附特征与封存模式
14
作者 王帅峰 韩思杰 +4 位作者 桑树勋 郭常建 郭庆 徐昂 张金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8,共17页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附实验,并采用简化局部密度模型(SLD-PR)拟合,分析了温压变化下不同孔隙的吸附相密度分布特征,揭示了以吸附相密度和最大吸附层厚度协同变化为核心的煤层CO_(2)封存机理,最后通过准确划分孔内吸附空间与自由空间,预测了不同埋深下煤层CO_(2)封存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下超临界CO_(2)吸附曲线均表现出典型的超临界气体吸附特征,过剩吸附量(最大值介于1·25~1·75 mmol/g)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2)孔隙内CO_(2)吸附层分为接触层、内层和过渡层,亚临界CO_(2)在孔内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而超临界CO_(2)吸附方式为多分子层吸附;(3)最大吸附层厚度随埋深增加而减小,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压力呈负相关;(4)CO_(2)平均吸附相密度随埋深“先增后减”,总封存量与绝对吸附量曲线在CO_(2)处于超临界状态下存在差异。结论认为:(1)在吸附空间与吸附相密度协变下,煤层CO_(2)微观封存模式随埋深可分为亚临界单分子层吸附、超临界类气态多分子层吸附型以及超临界类液态多分子层吸附3种类型,自由相封存量对总封存量的贡献随埋深增加,但吸附封存仍是煤层CO_(2)封存的主要方式;(2)研究成果揭示了原位煤层超临界CO_(2)封存机理,能够为深部煤层CO_(2)封存能力评价提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co_(2) 深部煤层 吸附相密度分布 SLD-PR模型 最大吸附层厚度 封存容量 吸附封存
下载PDF
Low-energy-consumption temperature swing system for CO_(2) capture by combining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and solar heating 被引量:1
15
作者 Ying-Xi Dang Peng Tan +3 位作者 Bin Hu Chen Gu Xiao-Qin Liu Lin-Bing Sun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07-515,共9页
Temperature-swing adsorption(TSA)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CO_(2) capture,but the temperature swing procedure is energy-intensive.Herein,we report a low-energy-consumption system by combining passive radiative coo... Temperature-swing adsorption(TSA)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CO_(2) capture,but the temperature swing procedure is energy-intensive.Herein,we report a low-energy-consumption system by combining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and solar heating for the uptake of CO_(2) on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s(CACs).During adsorption,the adsorbents are coated with a layer of hierarchically porous 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ene)[P(VdF-HFP)HP],which cools the adsorbents to a low temperature under sunlight through radiative cooling.For desorption,CACs with broad absorption of the solar spectrum are exposed to light irradiation for heating.The heating and cooling processes are completely driven by solar energy.Adsorption tests under mimicked sunlight using the CAC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system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ones.Furthermore,under real sunlight irradiation,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ACs can be well maintained after multiple cycles.The present work may inspi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mperature swing procedures with little energy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capture Solar heating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下载PDF
水污染治理K_(2)CO_(3)-尿素活化毛竹制备分级多孔炭及其对RhB的吸附作用
16
作者 林叶 覃廖青 +1 位作者 龙思宇 冼学权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4年第1期88-94,共7页
以毛竹粉为原料,低腐蚀性K_(2)CO_(3)和尿素作为活化剂,制备毛竹基活性炭(PAC),分别利用SEM和N_(2)物理吸附仪(Autosorb-iQ)表征活性炭的表面形态和微观孔结构特点,研究不同p H值、时间和PAC用量等因素对PAC吸附RhB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 以毛竹粉为原料,低腐蚀性K_(2)CO_(3)和尿素作为活化剂,制备毛竹基活性炭(PAC),分别利用SEM和N_(2)物理吸附仪(Autosorb-iQ)表征活性炭的表面形态和微观孔结构特点,研究不同p H值、时间和PAC用量等因素对PAC吸附RhB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当毛竹粉、K_(2)CO_(3)和尿素的质量比为4∶2∶1,热解温度为600℃,活化时间为60 min时,PAC具有微-介孔共存、高比表面积(2 554.85 m^(2)/g)和总孔容大(0.98cm^(3)/g)的特点。PAC对Rh B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45℃时最大静态平衡吸附量达到707.29mg/g,且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PAC吸附RhB具有更好的拟合性,即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速度控制步骤;吸附等温线试验则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这2种模型与吸附过程均有较高的拟合度,但Langmuir模型的R^(2)更接近1,属于以单层吸附为主同时存在非均匀多层吸附的行为;热力学结果分析表明,PAC对RhB吸附过程的△G°<0,△H°>0,△S°>0,说明吸附行为是自发进行,且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K_(2)co_(3)活化 分级多孔碳 罗丹明B 吸附性能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17
作者 杨国栋 黄冕 +2 位作者 刘思雨 马鑫 王子未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0,共5页
介绍了页岩的储层特征,从页岩不同尺度渗流机理、CO_(2)/CH4竞争吸附原理及CO_(2)-水-页岩相互作用机理着手,分析了超临界CO_(2)在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中的作用与优势,最后指出了超临界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在技术经济性、设备研发... 介绍了页岩的储层特征,从页岩不同尺度渗流机理、CO_(2)/CH4竞争吸附原理及CO_(2)-水-页岩相互作用机理着手,分析了超临界CO_(2)在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中的作用与优势,最后指出了超临界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在技术经济性、设备研发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页岩气 渗流机理 竞争吸附 scco_(2)-ESGR
下载PDF
天然CO_(2)沿井筒泄漏两相反应流动特征模拟
18
作者 郑长远 蔡雨娜 +1 位作者 雷宏武 封官宏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04,239,共10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而CO_(2)注入储层后的泄漏风险是CCUS技术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目前CCUS工程中还未有深部封存的CO_(2)泄漏事故发生,但天然CO_(2)泄漏事件并不少见,因此以天然CO_(2)井筒泄漏...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而CO_(2)注入储层后的泄漏风险是CCUS技术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目前CCUS工程中还未有深部封存的CO_(2)泄漏事故发生,但天然CO_(2)泄漏事件并不少见,因此以天然CO_(2)井筒泄漏点为研究对象进行类比研究可为CCUS工程泄漏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西宁盆地南部天然CO_(2)泄漏场地中的典型CO_(2)井筒泄漏点———ZK10井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数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该井间歇喷发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及伴随的化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ZK10井的水气间歇喷发过程受CO_(2)过饱和析出、气举效应及储层动态补给的协同控制;②受控于CO_(2)的过饱和析出及流体混合作用,井筒内CO_(2)闪蒸点以上位置地下水的pH值随深度减小而增大,并随喷发过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③ZK10井间歇喷发过程中,井筒内形成方解石和石英矿物沉淀,受控于矿物的溶解特性,其沉淀特征各异。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的天然或CCUS工程中CO_(2)井筒泄漏点的泄漏机制及化学特征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为相关部门制定监测及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二氧化碳 井筒泄漏 间歇喷发 化学反应 CCUS技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DUT-4选择性吸附SO_(2)/CO_(2)混合气体中SO_(2)的理论研究
19
作者 黄啸翔 倪超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691-696,共6页
金属有机骨架(MOFs)作为吸附剂选择性捕获SO_(2)是一种有前景的烟气脱硫技术。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模拟,研究铝基MOFs材料DUT-4对纯SO_(2)和CO_(2)的吸附机理,并探究其对SO_(2)/CO_(2)混合气体的吸附选择... 金属有机骨架(MOFs)作为吸附剂选择性捕获SO_(2)是一种有前景的烟气脱硫技术。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模拟,研究铝基MOFs材料DUT-4对纯SO_(2)和CO_(2)的吸附机理,并探究其对SO_(2)/CO_(2)混合气体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由于金属中心的高静电势梯度和羟基中Hμ-oh与气体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使得DUT-4吸附剂中SO_(2)与CO_(2)主要吸附在靠近金属中心的位置。低温、高压、高SO_(2)比例均会提高DUT-4对烟气中SO_(2)的吸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GCMC 金属有机框架 SO(2)/co(2) 选择性吸附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O_(2)吸附微观机理比较研究
20
作者 张浩楠 赵兵涛 朱绍良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为探究吸附法捕获CO_(2)过程中的微观机理和吸附剂材料间的作用关系,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综合比较了典型吸附剂包括煤基官能团、Fe、限域离子液体、Na2 CO3、SrTiO3与CO_(2)的吸附过程和差异性.根据不同计算策略,着重分析比较了吸附... 为探究吸附法捕获CO_(2)过程中的微观机理和吸附剂材料间的作用关系,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综合比较了典型吸附剂包括煤基官能团、Fe、限域离子液体、Na2 CO3、SrTiO3与CO_(2)的吸附过程和差异性.根据不同计算策略,着重分析比较了吸附能、结构优化参数、吸附构型以及原子分布等参数.结果表明,化学吸附中CO_(2)分子与吸附面呈平行关系时通常吸附能最大;在一种材料的同类型官能团中,吸附能大小与氧原子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吸附过程中C-O键的伸长活化会生成一种重要的中间产物CO_(2)-.提出在探寻CO_(2)吸附材料时可以在含氧原子较多的官能团、活性金属表面等方面进一步探究.最后对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O_(2)的吸附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co_(2)吸附 吸附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