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落酸代谢及信号转导对胡萝卜CO_(2)加富的响应分析
1
作者 宋红霞 高崇真 +2 位作者 朱伟龙 路强 宋甜月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4,I0008,I0009,共12页
胡萝卜作为世界十大蔬菜之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周年供应。增施CO_(2)可提高胡萝卜产量和类胡萝卜素积累,而脱落酸(ABA)是调控植物生长和响应外界刺激的重要激素。为了探究胡萝卜ABA代谢和信号转导响应CO_(2)加富的分子机制,本... 胡萝卜作为世界十大蔬菜之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周年供应。增施CO_(2)可提高胡萝卜产量和类胡萝卜素积累,而脱落酸(ABA)是调控植物生长和响应外界刺激的重要激素。为了探究胡萝卜ABA代谢和信号转导响应CO_(2)加富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析CO_(2)加富与对照条件下ABA含量和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含量的变化;利用RNA-Seq分析CO_(2)加富条件下脱落酸代谢和信号转导过程中参与的关键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增施CO_(2)抑制了ABA的合成,降低了酶含量;转录组分析共获得48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6个直接响应ABA代谢或与ABA信号转导相关,7个与ABA代谢相关,9个参与ABA信号通路,初步揭示了ABA信号和CO_(2)感知之间的分子关联,ABA不仅高度响应CO_(2)浓度变化,而且参与信号转导过程,调控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为CO_(2)加富条件下ABA积累机制和调控ABA信号转导机制探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脱落酸 co_(2)加富 信号转导
下载PDF
低腐蚀、高效相变吸收体系CO_(2)捕集性能及机理研究
2
作者 秦森 戴姗姗 +2 位作者 范伟 李梅 杨嘉龙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69,177,共8页
液-液相变吸收剂作为碳捕集领域最具节能潜力的新兴吸收剂仍存在CO_(2)容量有限、腐蚀性强等缺点。以富含氨基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为阳离子、具有含N杂环的2-甲基咪唑(2-MI)为阴离子合成离子液体(ILs),并与水和二乙二醇丁醚(DG... 液-液相变吸收剂作为碳捕集领域最具节能潜力的新兴吸收剂仍存在CO_(2)容量有限、腐蚀性强等缺点。以富含氨基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为阳离子、具有含N杂环的2-甲基咪唑(2-MI)为阴离子合成离子液体(ILs),并与水和二乙二醇丁醚(DGBE)构建液-液相变吸收剂。以多氨基协同吸收的方式大幅度提升CO_(2)吸收性能,其CO_(2)容量可达4.98 mol CO_(2)/mol ILs,富CO_(2)相体积分数仅为28.7%,且腐蚀性仅为单乙醇胺(MEA)溶液的13.87%。^(13)CNMR分析结果表明,吸收机理遵循两性离子机理及碱性水合机制。用Kamlet-Taft法量化极性发现,相分离现象的发生与极性、密度、黏度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功能化离子液体 相变吸收剂 吸收机理 相变机理
下载PDF
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研究:以Sleipner CCS项目为例
3
作者 彭文睿 邢磊 +1 位作者 李倩倩 王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24,共15页
咸水层封存占CO_(2)封存潜力的98%,过去针对CO_(2)海底咸水层波及范围四维地震监测的研究多是通过时延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缺少测井资料的约束。本文基于Sleipner咸水层CO_(2)封存项目采集的测井和四维地震资料,对CO_(2)... 咸水层封存占CO_(2)封存潜力的98%,过去针对CO_(2)海底咸水层波及范围四维地震监测的研究多是通过时延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缺少测井资料的约束。本文基于Sleipner咸水层CO_(2)封存项目采集的测井和四维地震资料,对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岩石物理建模,应用井控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CO_(2)注入过程中CO_(2)-盐水两相介质变化引起的各向异性响应特征,优选对CO_(2)饱和度变化敏感的地震属性,通过地震正反演相结合的多属性分析实现对时移CO_(2)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监测。研究发现随着CO_(2)饱和度的增加,饱和岩石的体积模量、体积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均有所下降,正演模拟结果中总体振幅升高,且随着CO_(2)注入量的增加,其振幅变化幅度减小,均方根振幅属性对CO_(2)饱和度变化最为敏感。在注入期间,CO_(2)在层内主要沿SSW-NNE运移,并在构造高部位聚集;垂向上,CO_(2)从注入点向上层运移,下层达到最大波及范围的时间早于上层,结合储层性质和构造解释结果,CO_(2)在储层内的波及范围主要受各项异性渗透率和构造高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 地震监测 正演模拟 属性分析
下载PDF
SC-CO_(2)与工业乳化炸药破岩效应的等效试验
4
作者 蒋楠 姚颖康 +1 位作者 朱斌 罗学东 《工程科学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8,共10页
如何定量化核算SC-CO_(2)(超临界二氧化碳)破岩效率是非炸药类破岩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时重点关注的内容.本研究基于爆破当量理论计算和现场爆破试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工程类比法进行工业乳化炸药等效当量计算,选择典型代表性花岗岩及泥岩... 如何定量化核算SC-CO_(2)(超临界二氧化碳)破岩效率是非炸药类破岩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时重点关注的内容.本研究基于爆破当量理论计算和现场爆破试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工程类比法进行工业乳化炸药等效当量计算,选择典型代表性花岗岩及泥岩场地,设计进行了SC-CO_(2)与工业炸药破岩效应等效对比现场试验;基于现场破岩等效现场试验测试数据,对比分析试验过程中SC-CO_(2)与工业炸药破岩体积、破岩区域形态、大块率和单耗等破岩区域特征及参量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当SC-CO_(2)破岩体积较大时,其致裂破岩范围的长短轴较长,并且随着剪切片厚度的增加,泥岩场地二氧化碳单耗的下降速率增大,二氧化碳单耗是炸药单耗的6~11倍.SC-CO_(2)破岩技术大块率较高,而炸药爆炸应力波分布均匀,大块率较小.SC-CO_(2)破岩地表振速远小于工业炸药破岩,工业炸药爆破测点合振速值为SC-CO_(2)破岩测点合振速值的9~11倍,SC-CO_(2)破岩对周边环境震动影响较小.SC-CO_(2)破岩测点合应力峰值高于工业炸药破岩,SC-CO_(2)破岩试验中各测点合应力值为炸药破岩试验中对应测点值的1.2~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co_(2) 工业炸药 等效破岩 动力效应 破岩体积
下载PDF
Cu掺杂SnS_(2)纳米花高效电化学还原CO_(2)合成甲酸盐的研究
5
作者 丁笑含 赵林飞 +2 位作者 袁章福 田越 徐秉声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0-224,共5页
为了提高Sn基材料表面CO_(2)电化学还原为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利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丰富硫空位的Cu掺杂SnS_(2)纳米花(Cu-SnS_(2-x))催化剂,在较宽的电位窗口实现了CO_(2)电化学还原制备甲酸盐。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催化剂制备过程... 为了提高Sn基材料表面CO_(2)电化学还原为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利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丰富硫空位的Cu掺杂SnS_(2)纳米花(Cu-SnS_(2-x))催化剂,在较宽的电位窗口实现了CO_(2)电化学还原制备甲酸盐。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催化剂制备过程中Cu和Sn的摩尔比,在-1.1 V vs.RHE电位条件下得到了72.64%的FE_(formate),电流密度J_(formate)达到-14.38 mA/cm^(2)。二维纳米片阵列增加了催化活性位点,Cu掺杂所产生的硫空位能够协同提高催化活性、促进电子转移,从而提高甲酸盐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电化学 掺杂 溶剂热 甲酸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6
作者 颜科宇 李靖 +3 位作者 陈正发 段青松 王道祥 胡燕梅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9,157,共11页
[目的]探析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影响,为红壤坡耕地绿色低碳耕作模式构建与耕作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设置横坡垄作(RT)、顺坡垄作(DT)、覆膜耕作(PM)和传统耕作(CT)4种典型耕作措施试验小区... [目的]探析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影响,为红壤坡耕地绿色低碳耕作模式构建与耕作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设置横坡垄作(RT)、顺坡垄作(DT)、覆膜耕作(PM)和传统耕作(CT)4种典型耕作措施试验小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CO_(2)排放间的响应关系,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的降碳增产综合效益。[结果]RT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总体较高,可显著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p<0.05),DT则相反;PM的土壤温度及含水率显著高于其余耕作措施,RT和DT为代表的垄作措施显著高于CT。在作物生育期内,不同耕作措施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在60.53~818.90 mg/(m^(2)·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趋势,耕作措施间土壤CO_(2)累计排放量大小关系为PM>DT>CT>RT,RT可显著减少3.4%~22.4%(p<0.05),而作物生育期间为花粒期>穗期>苗期。降雨侵蚀对红壤坡耕地土壤CO_(2)排放具有明显“Birch效应”,降雨侵蚀后耕作措施间土壤CO_(2)排放通量大小关系为DT>PM>CT>RT。红壤坡耕地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全氮和容重来影响土壤CO_(2)排放通量。[结论]RT对降低土壤CO_(2)排放及增加作物产量具有积极作用,可优先在南方红壤坡耕地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耕作措施 红壤坡耕地 作物生育期
下载PDF
g-C_(3)N_(4)基异质结光还原CO_(2)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任富彦 孙振 +3 位作者 马涛 张浩 卫萌 陈帅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2,共13页
光催化技术能够将CO_(2)转化为有价值的烃类化合物,为解决化石燃料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传统半导体光催化剂由于比表面积小和吸附CO_(2)能力不足,效果有限。g-C_(3)N_(4)凭借其无毒、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特性,在光催化... 光催化技术能够将CO_(2)转化为有价值的烃类化合物,为解决化石燃料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传统半导体光催化剂由于比表面积小和吸附CO_(2)能力不足,效果有限。g-C_(3)N_(4)凭借其无毒、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特性,在光催化领域备受关注。尽管纯g-C_(3)N_(4)的光催化效率受到光生电子/空穴对快速复合、比表面积小和光吸收不足的制约,但通过与大带隙半导体形成异质结构,g-C_(3)N_(4)的电荷分离、比表面积和光吸收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这种基于g-C_(3)N_(4)的异质结构包括半导体支持型、炭材料支持型、非金属支持型以及金属有机骨架支持型,它们在CO_(2)光转换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改性g-C_(3)N_(4)基异质结构在CO_(2)光转换中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设计创新。这篇综述强调了基于g-C_(3)N_(4)的异质结构在环保且可持续的CO_(2)还原方法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光还原co_(2) 异质结 半导体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
下载PDF
Efficient fixation of CO_(2) to cyclic carbonates and oxazolidinones with multi-hydroxyl bis-(quaternary ammonium) ionic liquids as catalysts under mild conditions
8
作者 BAI Yumeng YANG Haijia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A series of multi-hydroxyl bis-(quaternary ammonium)ionic liquids(Ils1‒7)was prepared as bifunctional catalysts for the chemical fixation of CO_(2).All these ionic liquid compounds were efficient for the catalytic syn... A series of multi-hydroxyl bis-(quaternary ammonium)ionic liquids(Ils1‒7)was prepared as bifunctional catalysts for the chemical fixation of CO_(2).All these ionic liquid compounds were efficient for the catalytic synthesis of cyclic carbonates and oxazolidinones via the cycloaddition reactions between CO_(2) and epoxides or aziridines with excellent yield and high selectivity in the absence of co-catalyst,metal and solvent.Due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hydroxyl groups and halogen anion,the cycloaddition reactions proceeded smoothly either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or room temperature.The selectivity for substituted oxazolidinones at 5-and 4-positions can be tuned via changing the reaction conditions.Finally,possible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activation of both CO_(2) and epoxide or aziridine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conversion of co_(2) multi-hydroxyl bis-(quaternary ammonium) ionic liquids
下载PDF
曲安奈德注射液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李晓丽 朱秀梁 《中外医学研究》 2025年第2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注射液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将乐县总医院收治的85例瘢痕疙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3)。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注射...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注射液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将乐县总医院收治的85例瘢痕疙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3)。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瘢痕严重程度、血清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及厚度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_(1)、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理、社会评分及总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注射液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疙瘩患者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曲安奈德注射液 co_(2) 点阵激光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联合不同参数CO_(2)点阵激光改善眶周皮肤老化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韩东梅 马瑛 +1 位作者 刘晓花 赵兰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究A型肉毒毒素联合不同参数CO_(2)点阵激光改善眶周皮肤老化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收治的108例眶周皮肤老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CO_(2)点阵激光不同参数分为两组,将参数为50 mJ、8%的患者纳入A组;将参数为30 mJ、4%的患者纳入B... 目的:探究A型肉毒毒素联合不同参数CO_(2)点阵激光改善眶周皮肤老化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收治的108例眶周皮肤老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CO_(2)点阵激光不同参数分为两组,将参数为50 mJ、8%的患者纳入A组;将参数为30 mJ、4%的患者纳入B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给予A型肉毒毒素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GAIS)、皮肤图像评分、皮肤屏障功能、疼痛水平[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A组患者GAIS等级优于B组(P<0.05);两组皮肤图像评分、经皮水分丢失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A组低于B组(P<0.05);两组皮肤油脂含量及角质层含水量均升高(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治疗后即刻,A组VAS评分均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A型肉毒毒素联合50 mJ、8%CO_(2)点阵激光能够提高患者整体美容效果,但在术后即刻疼痛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周皮肤老化 A型肉毒毒素 co_(2)点阵激光 参数 临床效果
下载PDF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_(2)flooding in extra-high water-cut reservoirs
11
作者 Rui Wang Yaxiong Zhang +3 位作者 Chengyuan Lyu Zengmin Lun Maolei Cui Dongjiang Lang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1期212-218,共7页
Carbon dioxide(CO_(2))flooding is a widely applied recovery method during the tertiary recovery of oil and gas.A high water saturation condition in reservoirs could induce a‘water shielding’phenomenon after the inje... Carbon dioxide(CO_(2))flooding is a widely applied recovery method during the tertiary recovery of oil and gas.A high water saturation condition in reservoirs could induce a‘water shielding’phenomenon after the injection of CO_(2).This would prevent contact between the injected gas and the residual oil,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scible zone.A micro-visual experiment of dead-end models,used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 film of water on the miscibility process,indicates that CO_(2)can penetrate the water film and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residual oil,although the mixing is significantly delayed.However,the dissolution loss of CO_(2)at high water-cut conditions is not negligible.The oi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defined as the ratio of CO_(2)solubility in an oil-brine/two-phase system,keeps constant for specific reservoir conditions and changes little with an injection gas.The NMR device shows that when CO_(2)flooding follows water flooding,the residual oil decreasesdnot only in medium and large pores but also in small and micro pores.At levels of higher water saturation,CO_(2)displacement is characterized initially by a low oil production rate and high water-cut.After the CO_(2)breakthrough,the water-cut decreases sharply and the oil production rate increases gradually.The response time of CO_(2)flooding at high watercut reservoirs is typically delayed and prolonged.These results were confirmed in a pilot test for CO_(2)flooding at the P1-1 well group of the Pucheng Oilfield.Observations from this pilot study also suggest that a larger injection gas pore volume available for CO_(2)injection is required to offset the dissolution loss in high water saturation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co_(2)flooding Water shield phenomenon Oi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Response time High water-cut
下载PDF
CO_(2)点阵激光与倍他米松封包疗法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秦珍珍 田赛婕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52-54,共3页
目的探究CO_(2)点阵激光与倍他米松封包疗法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收治的100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究CO_(2)点阵激光与倍他米松封包疗法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收治的100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CO_(2)点阵激光和倍他米松封包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VASI)评分、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O_(2)点阵激光与倍他米松封包疗法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改善白癜风症状,且患者满意度较高,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点阵激光 倍他米松 封包疗法 308nm准分子激光 稳定期白癜风
下载PDF
海洋CO_(2)地质封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金洲 郑建超 +2 位作者 任岚 林然 周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也是全球研究的热点。CO_(2)地质封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海洋CO_(2)地质封存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国内外海洋CO_(2)地质封存的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典型CO_(2)海洋封...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也是全球研究的热点。CO_(2)地质封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海洋CO_(2)地质封存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国内外海洋CO_(2)地质封存的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典型CO_(2)海洋封存示范项目案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海洋CO_(2)地质封存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CO_(2)在井筒流动、相变与传热、CO_(2)流体运移与储层物性参数展布规律、海洋地质封存机制及封存潜力、地质封存盖层完整性及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认识到中国目前对海底地质结构中CO_(2)注入过程的多相态转化、溶解、捕获传质特征及动力学特性认识尚浅,对海洋封存机制及不同封存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未来应开展海洋CO_(2)动态地质封存空间重构机制研究,解决地质封存相态转化及流体动态迁移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揭示海洋CO_(2)地质封存机制的相互作用机理,形成适用于中国海洋地质封存CO_(2)高效注入和增效封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海洋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双碳 碳中和
下载PDF
煤中超临界CO_(2)解吸滞后机理及其对地质封存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操 闫江伟 +4 位作者 赵春辉 钟福平 贾天让 刘小磊 张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54-3166,共13页
将CO_(2)注入不可采煤层地质封存既是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最理想选择之一,也是煤炭工业降低CO_(2)排放、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煤层CO_(2)地质封存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注入煤层中的CO_(2)到底能否长期停留而安全封存?... 将CO_(2)注入不可采煤层地质封存既是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最理想选择之一,也是煤炭工业降低CO_(2)排放、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煤层CO_(2)地质封存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注入煤层中的CO_(2)到底能否长期停留而安全封存?”。鉴于此,在弄清煤体CO_(2)解吸滞后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超临界CO_(2)解吸滞后机理,建立煤层CO_(2)地质封存量化模型,探讨利用解吸滞后实现煤层CO_(2)长期安全封存。研究表明:煤中超临界态CO_(2)解吸滞后程度大于亚临界态CO_(2),在超临界阶段,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形成近似“平行线”的稳定滞后特征;解吸滞后的本质原因是煤中微纳米级亲水性孔隙形成弯液面、产生强大毛细压力、渗吸液态水、截断并固定超临界CO_(2)流体、最终形成了CO_(2)残余封存,例如,煤中直径40~10 nm圆柱形无机孔隙可产生7.30~29.12 MPa毛细压力,足以封堵超临界态CO_(2);以九里山煤样解吸等温线数据为例,采用基于煤层CO_(2)解吸滞后的地质封存量化模型,评估出900~1500 m深部二1煤层封存总量稳定在35~37 m^(3)/t,其中,吸附封存约占80%,残余封存约占15%,而结构封存仅占5%;解吸滞后启示应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煤层残余封存CO_(2)比例,原因是毛细堵塞的残余封存CO_(2)较围岩密封的游离和吸附CO_(2)更安全且没有泄露风险,煤层灰分、水分、孔隙尺寸和形貌等物性参数是影响残余封存效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超临界co_(2) 解吸滞后 残余封存 毛细压力 地质封存量化模型
下载PDF
胜利油田CO_(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技术及矿场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勇 张世明 +6 位作者 曹小朋 吕琦 吕广忠 张传宝 李宗阳 张东 郑文宽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0-1091,共12页
针对胜利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面临的原油轻烃含量低混相难、储层非均质性强波及效率低、易气窜全过程调控难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技术攻关和矿场实践,形成CO_(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发现,提高地层压力至1.2倍... 针对胜利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面临的原油轻烃含量低混相难、储层非均质性强波及效率低、易气窜全过程调控难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技术攻关和矿场实践,形成CO_(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发现,提高地层压力至1.2倍最小混相压力之上,可以提高原油中的中重质组分混相能力,增大小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均衡驱替前缘,扩大波及体积。通过超前压驱补能实现快速高压混相,采用梯级气水交替、注采耦合、多级化学调堵等技术全过程动态调控渗流阻力,实现采收率与封存率的协同最优。研究成果应用于高89-樊142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区,区块日产油由254.6 t提高至358.2 t,预计实施15年可提高采出程度11.6个百分点,为CCUS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高压混相 采收率 封存率 示范工程
下载PDF
低渗砂岩油田CO_(2)驱化学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向阳 李建勋 +2 位作者 李刚 梅艳 金戈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62-365,371,共5页
针对低渗砂岩油藏进行了CO_(2)驱开发技术研究,分析了CO_(2)驱油化学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目标油藏流体特征进行了PVT拟合,确定其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明确了不同压力及注入时机对CO_(2)驱采收率、气油比、含水率及驱动压差等的影... 针对低渗砂岩油藏进行了CO_(2)驱开发技术研究,分析了CO_(2)驱油化学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目标油藏流体特征进行了PVT拟合,确定其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明确了不同压力及注入时机对CO_(2)驱采收率、气油比、含水率及驱动压差等的影响规律,探究了CO_(2)泡沫驱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效用。结果表明:24.5 MPa为目标区域CO_(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采收率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28 MPa时CO_(2)驱提高采收率可达30.57%。气体突破时间、总采收率与CO_(2)注入时机密切相关,CO_(2)注入越早,越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出口含水率为60%时注入可提高采收率39.13%。CO_(2)泡沫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采收率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砂岩油藏 co_(2)驱 注入时机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非等温氧化转化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芳 况怡婷 +3 位作者 张立麒 米铁 辛善志 刘晓烨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针对煤中常见含铁矿物黄铁矿在富氧燃烧典型气氛下转化特性,通过同步热分析结合烟气分析研究了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的转化行为.结果发现,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主要经历5个失重阶段且均为吸热过程,首先是黄铁矿颗粒表面硫脱除的起始热解... 针对煤中常见含铁矿物黄铁矿在富氧燃烧典型气氛下转化特性,通过同步热分析结合烟气分析研究了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的转化行为.结果发现,黄铁矿在CO_(2)气氛下主要经历5个失重阶段且均为吸热过程,首先是黄铁矿颗粒表面硫脱除的起始热解段(相界面反应,n=1/2),活化能低于其在N_(2)气氛下近30 kJ/mol,为220.27 kJ/mol,随后裂解成磁黄铁矿(三维扩散,n=1/2)活化能与其在N_(2)(177.27 kJ/mol)下接近为178.1 kJ/mol;温度高于690℃,随着升温磁黄铁矿缓慢失硫,CO_(2)逐渐参与磁黄铁矿转化且释放SO_(2)和CO;820~1150℃经历双峰失重峰阶段,820~1020℃,氧化气体产物SO_(2)大量生成且在约1000℃达到体积浓度峰值;最后1020~1150℃,坩埚中残留物大量与CO_(2)持续氧化反应失重形成SO_(2)和CO,坩埚中形成复杂物相体系,铁硫化物和铁氧化物共存(或共融).CO_(2)参与黄铁矿产物转化失重阶段活化能分别为180.94 kJ/mol、229.69 kJ/mol和243.46 kJ/mol,动力学机制均为成核与生长(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非等温 co_(2) 氧化转化 动力学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火电厂CO_(2)计量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安安 周奇 +3 位作者 李茜 丁宁 杨超 马岩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1期51-61,共11页
中国电力行业CO_(2)排放量是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火电厂CO_(2)排放量在电力行业中占比最大。在“双碳”目标下,CO_(2)计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火电厂中CO_(2)排放量的直观判断,为火电厂CO_(2)减排提供重要支撑,促进火电厂参与碳交易,... 中国电力行业CO_(2)排放量是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火电厂CO_(2)排放量在电力行业中占比最大。在“双碳”目标下,CO_(2)计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火电厂中CO_(2)排放量的直观判断,为火电厂CO_(2)减排提供重要支撑,促进火电厂参与碳交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国内外政策,讨论了目前通用CO_(2)计量方法的实施进展,总结归纳了以碳核算为主、碳监测为辅的火电厂CO_(2)计量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火电厂CO_(2)计量技术应用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火电厂CO_(2)计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双碳 co_(2)计量 碳核算 碳监测
下载PDF
CO_(2)−荷载耦合作用下煤体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验证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磊 陈礼鹏 +4 位作者 谢广祥 范浩 李少波 邹鹏 张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0-2642,共13页
CO_(2)吸附会对煤体产生损伤劣化作用进而降低其稳定性,对CO_(2)封存的长期安全性提出挑战,明确CO_(2)劣化作用并建立本构模型至关重要。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和统计理论推导出能够综合反映CO_(2)吸附和荷载耦合作用下煤体总损伤变量的计算... CO_(2)吸附会对煤体产生损伤劣化作用进而降低其稳定性,对CO_(2)封存的长期安全性提出挑战,明确CO_(2)劣化作用并建立本构模型至关重要。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和统计理论推导出能够综合反映CO_(2)吸附和荷载耦合作用下煤体总损伤变量的计算公式,并重点考虑了压密段的影响,分段建立了CO_(2)作用下煤体的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方程,明确了模型各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通过CT扫描实验系统、MTS 816实验系统确定了本构模型参数,并采用自主研制的气−固耦合实验系统对不同CO_(2)压力下煤体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CT扫描获取的裂隙率和运用Weibull分布理论分别定义了吸附和受载作用下的损伤变量,结合损伤理论进一步得到二者耦合作用下的总损伤变量,并建立了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②基于CT扫描技术的裂隙三维重构真实反映了CO_(2)作用前后裂隙扩展特征,CO_(2)压力越高,裂隙扩展越充分,煤样三维裂隙参数和损伤变量越大,所形成的空间裂隙网络越复杂;③CO_(2)对煤体力学性质劣化作用显著,煤体的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随CO_(2)压力增加分别降低了49.78%和22.63%,CO_(2)对煤体的溶胀效应、塑化效应和气楔效应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力学参数的降低;④建立的CO_(2)作用下煤体细观统计损伤模型理论曲线与单轴实验曲线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说明损伤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CO_(2)对煤体力学特性的损伤劣化作用,体现了损伤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本构模型 损伤变量 力学特性 裂隙演化
下载PDF
纳米SiO_(2)强化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封堵能力机制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颖 李茂茂 +4 位作者 李海涛 周军平 LEONHARD Ganzer 罗红文 康夫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页岩为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常见盖层岩石类型,强化盖层封堵能力有利于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和安全性。为探究随CO_(2)混注纳米SiO_(2)(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样品开展原地条件下的超临界CO_... 页岩为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常见盖层岩石类型,强化盖层封堵能力有利于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和安全性。为探究随CO_(2)混注纳米SiO_(2)(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样品开展原地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酸蚀反应试验,基础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对照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超临界CO_(2)、优化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SNPs+超临界CO_(2),并采用核磁共振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可视化观测、X射线衍射测试和岩石力学试验,探究CO_(2)酸蚀反应前后的页岩孔隙结构、表面形貌、矿物成分及力学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优化组的大孔孔隙分量及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幅度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黏土矿物与碳酸盐岩矿物相对含量损失少,表明随CO_(2)混注SNPs可使岩样内部酸蚀作用减弱;SNPs在岩石端面吸附聚集或进入岩心孔喉,可使优化组页岩样品力学性能损伤程度降低;随CO_(2)混注SNPs有利于强化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盖层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纳米二氧化硅 超临界co_(2) 盖层封堵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