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渗透率储层超临界CO_(2)改造模拟研究
1
作者 孙景行 孙晓冬 +2 位作者 郭东明 李守定 赫建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4-1346,共13页
水力压裂是非常规能源开发中的一种高效储层改造方法,近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压裂液,相比于水基压裂液由于其具有更高的压裂能力而备受关注。但在基质渗透率(RMP)相对较高的储层岩石中,将超临界二氧化碳... 水力压裂是非常规能源开发中的一种高效储层改造方法,近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压裂液,相比于水基压裂液由于其具有更高的压裂能力而备受关注。但在基质渗透率(RMP)相对较高的储层岩石中,将超临界二氧化碳用于压裂会出现较高的滤失。本文通过离散裂缝网络(DFN)方法对考虑天然裂缝系统的不同储层进行了模拟,对用水压裂(WF)和用S-CO_(2)压裂(SCF)在不同岩石基质渗透率储层中的适用性及压裂能力进行了模拟研究。与常用的水基压裂液相比,在等同条件下S-CO_(2)的黏度和密度较低,更容易使储层岩石破裂并生成更为复杂的裂缝网络。但是在岩石基质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储层中,裂缝不断扩展会导致S-CO_(2)滤失量的不断加剧,严重影响裂缝流体压力的提升,并进一步影响到裂缝的扩展。数值模拟结果也呈现了压裂期间裂缝长度增长趋势出现近水平发展拐点,而这一现象恰恰反映流体滤失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提高压裂液注入速度可以缩短压裂时间,从而有效降低滤失对压裂的影响。计算结果清楚地表明了岩石基质渗透率的重要性,这一结果可以直接用于S-CO_(2)压裂适用性及生产能力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储层压裂 岩石基质渗透率 压裂液滤失 位移间断边界元方法
下载PDF
CO_(2)干法压裂用支化硅氧烷及含氟聚合物类增稠剂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
2
作者 杜代军 李金涛 +2 位作者 蒲万芬 赵金洲 熊颖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2,共11页
近年来,CO_(2)干法压裂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无水压裂技术已成为致密油气藏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经调研发现,CO_(2)干法压裂技术尚未成熟,主要是因液态或超临界CO_(2)黏度低而存在滤失量大、携砂性能差等问题,需要加入增稠剂来提高CO_(2)的... 近年来,CO_(2)干法压裂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无水压裂技术已成为致密油气藏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经调研发现,CO_(2)干法压裂技术尚未成熟,主要是因液态或超临界CO_(2)黏度低而存在滤失量大、携砂性能差等问题,需要加入增稠剂来提高CO_(2)的黏度。针对硅氧烷类增稠剂需借助大量助溶剂、其他增稠剂而增稠效果不理想、温度压力适应性差等问题,从增稠机理和增稠特性两方面概述了目前支化硅氧烷类(不使用或少量使用助溶剂)及含氟类增稠剂CO_(2)压裂液增稠剂的研究进展,并在增稠特性部分综述了这两类增稠剂的结构特征和性能特点。其次,对国内相关液态CO_(2)和超临界CO_(2)干法压裂技术现场应用进行综述。最后,分别从增稠机理、增稠性能和现场应用方面对干法压裂CO_(2)增稠剂及其压裂液体系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压裂 超临界co_(2) 增稠剂 压裂液
下载PDF
井筒流压快速分析方法及其在CO_(2)井中的应用
3
作者 何邦超 次惠岭 +4 位作者 白冰 刘建锋 邹炎 雷宏武 崔银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117,共10页
井筒作为井筒内工质流体和地下储层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其内部流体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准确预测是深部流体注采工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控制工程生产效率与安全性评估。通过总结前人研究工作,发现井筒内流体压力随深度近似线性变... 井筒作为井筒内工质流体和地下储层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其内部流体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准确预测是深部流体注采工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控制工程生产效率与安全性评估。通过总结前人研究工作,发现井筒内流体压力随深度近似线性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关于井筒内流压的快速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井筒内流体的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的井筒内流体温度、压力耦合计算模型,并利用该耦合模型就所提快速分析方法中待定参数与流体工况、井筒参数、地层物性等参数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针对CO_(2)井,给出了井筒内流压快速分析表达式,结合工程现场数据进行验证,压力解精度在工程应用许可的范围内。所提井筒内流压快速分析方法基于文献统计得出,适用于气井、液井、生产井、注入井等,覆盖范围较广,具有计算参数少、方便快捷的特点,针对某指定工质流体的快速分析表达式中的待定参数可由室内研究人员给出。研究结果对现场工程师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流动模型 快速分析方法 一维稳态流动 流体压力 敏感性分析 co_(2)井
下载PDF
阳春沟区块页岩气超临界CO_(2)增能压裂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余前港 荣双 +4 位作者 毛国扬 崔连文 彭根博 向传刚 王旭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3,共7页
目的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应用前景广阔,为更好地指导现场应用,亟需明确超临界CO_(2)压裂的起裂压力和裂缝扩展规律。方法考虑压裂过程温度变化对CO_(2)物性的影响以及岩石中的热应力作用,建立热流固耦合超临界CO_(2)压裂模型。探究了... 目的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应用前景广阔,为更好地指导现场应用,亟需明确超临界CO_(2)压裂的起裂压力和裂缝扩展规律。方法考虑压裂过程温度变化对CO_(2)物性的影响以及岩石中的热应力作用,建立热流固耦合超临界CO_(2)压裂模型。探究了水平应力差、天然裂缝逼近角以及CO_(2)注入温度对裂缝起裂的影响。结果在阳春沟Y井开展的现场试验表明:与水力压裂相比,超临界CO_(2)压裂可以明显降低裂缝起裂压力,即使在高水平应力差下,仍可以获得复杂的裂缝形态;天然裂缝逼近角增大,起裂压力随之增大,裂缝复杂程度增加;CO_(2)注入温度与地层温差越大,热应力作用越明显,裂缝形态越复杂。结论现场应用显示注入前置超临界CO_(2)可以有效降低起裂压力,有利于提高后续水力压裂的缝内净压力,增强储层改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压裂 热流固多场耦合 热应力 相场模型 阳春沟区块
下载PDF
裂缝内CO_(2)压裂液相态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智颢 杜博 李东东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4期41-43,共3页
CO_(2)干法压裂工艺利用纯液态CO_(2)进行携砂压裂施工,对储层进行改造,该技术已实现大量现场应用。但是,CO_(2)压裂液在裂缝内的相态分布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运用流体模拟软件,建立二维裂缝的物理模型,分析CO_(2)压裂液在造缝过程中... CO_(2)干法压裂工艺利用纯液态CO_(2)进行携砂压裂施工,对储层进行改造,该技术已实现大量现场应用。但是,CO_(2)压裂液在裂缝内的相态分布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运用流体模拟软件,建立二维裂缝的物理模型,分析CO_(2)压裂液在造缝过程中的相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造缝过程中,CO_(2)压裂液以液态CO_(2)和超临界CO_(2)两种相态存在,并且以超临界CO_(2)的分布为主;CO_(2)压裂液充满裂缝时,随着测点与井口距离的增加,CO_(2)温度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CO_(2)压裂液进入裂缝内,压裂施工完成20 min时,裂缝内CO_(2)的温度达到地层温度;地层温度越低,液态CO_(2)吸热越慢,达到超临界相态所需时间越长,超临界CO_(2)分布区距离缝口越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co_(2)压裂液 相态 分布特征 数值模拟 液态co_(2) 超临界co_(2) 干法压裂
下载PDF
液态CO_(2)相变致裂技术在水下清礁中的应用
6
作者 黄一靖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9期82-87,共6页
液态CO_(2)相变致裂是以CO_(2)为介质的物理膨胀过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控性、适用性。目前,该技术在水下清礁中的应用案例较少,尚缺乏指导性操作方案。文章通过福建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洋坑作业区码头工程实例,提出CO_(2)相变致裂单... 液态CO_(2)相变致裂是以CO_(2)为介质的物理膨胀过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控性、适用性。目前,该技术在水下清礁中的应用案例较少,尚缺乏指导性操作方案。文章通过福建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洋坑作业区码头工程实例,提出CO_(2)相变致裂单孔能量计算方法,以及单方岩石致裂TNT当量初步取值,阐述了该技术在水下清礁施工中的主要技术参数推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_(2) 相变致裂 物理膨胀 水下清礁
下载PDF
CO_(2)刺激响应型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性能研究
7
作者 都清旺 李泽锋 兰建平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9期32-35,共4页
为了降低油气田压裂施工中压裂液对地层产生的二次伤害,本研究采用叔胺型表面活性剂制备了具有CO_(2)刺激响应的表面活性剂压裂液,采用不同方法对其主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压裂液在100℃条件下,剪切速率为170 s^(-1)时,具有较... 为了降低油气田压裂施工中压裂液对地层产生的二次伤害,本研究采用叔胺型表面活性剂制备了具有CO_(2)刺激响应的表面活性剂压裂液,采用不同方法对其主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压裂液在100℃条件下,剪切速率为170 s^(-1)时,具有较好的耐温抗剪切性能。当柴油用量为2.0%时,压裂液的黏度在10 min后降至5 mPa·s以下,易于返排液从地层返排,破胶液表面张力较小。在压裂液对岩心伤害性能评价实验中,压裂液具有较低的岩心伤害程度,能够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刺激响应 表面活性剂 压裂液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压裂井筒流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花靖 蒋秀 +2 位作者 于超 谷成林 解辉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4年第10期11-19,共9页
当前,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中井筒内的温度、压力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影响程度定量化表征尚未有系统性研究。首先开展CO_(2)物性参数、压力场和温度场的相互耦合关系研究,构建了井筒内非稳态温度-压力耦合计算模型。然后运用计算模型... 当前,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中井筒内的温度、压力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影响程度定量化表征尚未有系统性研究。首先开展CO_(2)物性参数、压力场和温度场的相互耦合关系研究,构建了井筒内非稳态温度-压力耦合计算模型。然后运用计算模型对施工参数开展了敏感性分析和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排量和绝对粗糙度与温度、压力呈现负相关性;注入温度、注入压力、管径与井筒内温度、压力呈现正相关性;地温梯度与井筒内温度呈现正相关性,但对井筒内压力基本上没有影响;井底温度的主要影响参数依次为排量、注入温度、管径,井底压力的主要影响参数依次为排量、注入压力、绝对粗糙度。研究成果对于CO_(2)压裂设计优化及现场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压裂 流动规律 非稳态 敏感性分析 正交试验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CO_(2) flowback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of flowback parameters during CO_(2) dry fracturing in tight gas reservoirs
9
作者 Xiao-Mei Zhou Lei Li +4 位作者 Yong-Quan Sun Ran Liu Ying-Chun Guo Yong-Mao Hao Yu-Liang S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553-3566,共14页
CO_(2) dry fracturing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method to water fracturing in tight gas reservoirs,especially in water-scarce areas such as the Loess Plateau.The CO_(2) flowback efficiency is a critical factor that a... CO_(2) dry fracturing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method to water fracturing in tight gas reservoirs,especially in water-scarce areas such as the Loess Plateau.The CO_(2) flowback efficiency is a critical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final gas production effect.However,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flowback characteristics after CO_(2) dry fracturing.In this study,an extensive core-to-field scal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CO_(2) flowback characteristics and CH_(4) production behavior.Firstly,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ore propertie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on CO_(2) flowback,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t the core scale were conducted.Then,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flowback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based on field data.Finally,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of Well S60 as an example,a dual-permeability model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different seepage fields in the matrix and fracture for tight gas reservoirs.The production parameters after CO_(2) dry fracturing were then optimized.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O_(2) dry fracturing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lickwater fracturing,with a 9.2%increase in CH_(4) recovery.The increase in core permeabilit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CH_(4) production and CO_(2) flowback.The soaking process is mainly affected by CO_(2) diffusion,and the soaking time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12 h.Increasing the flowback pressure gradient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oth CH_(4) recovery and CO_(2) flowback efficiency.While,an increase in CO_(2) injec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CH_(4) production and CO_(2) flowback.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and field data,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flowback and production were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erme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followed by porosity and effective thickness.Considering flowback efficiency and the influence of proppant reflux,the injection volume should be the minimum volume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for generating fractures.The soaking time should be short which is 1 day in this study,and the optimal bottom hole flowback pressure should be set at 10 MPa.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O_(2) dry fracturing in tight gas reservoirs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optimizing the process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fracturing Tight gas reservoir fracturing fluid flowback Parameter optimization
下载PDF
分子模拟助溶剂在硅氧烷类SC-CO_(2)压裂液中的助溶行为研究
10
作者 陈雨飞 吴通 +3 位作者 张辉 李军 周英操 张更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0-677,共8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体系由于黏度低,一般选用加入增稠剂的方法来克服携砂效率低的难题。硅氧烷类增稠剂具有低内聚能和良好的增黏性被广泛地选用,但是使用时需要添加助溶剂提高溶解效果。因此,选用被广泛使用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体系由于黏度低,一般选用加入增稠剂的方法来克服携砂效率低的难题。硅氧烷类增稠剂具有低内聚能和良好的增黏性被广泛地选用,但是使用时需要添加助溶剂提高溶解效果。因此,选用被广泛使用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模拟研究了甲醇、甲苯和环己烷等助溶剂的加入对聚二甲基硅氧烷在SC-CO_(2)体系中溶解行为的影响。基于溶剂-溶剂和溶剂-溶质的结合能、径向分布函数和内聚能密度等参数,对比分析了极性助溶剂和非极性助溶剂对聚二甲基硅氧烷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体系中的助溶效果。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助溶剂含量下,甲醇与溶剂体系溶解度参数差值小于0.5,助溶效果优于甲苯和环己烷。结论分析认为,使用助溶剂提高PDMS在SC-CO_(2)中溶解度的实质是CO_(2)与PDMS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CO_(2)与助溶剂分子间作用力以及PDMS聚合物与助溶剂分子间作用力的平衡。因此,当硅氧烷类增稠剂本身为非极性材料时,推荐采用甲苯作为助溶剂。若硅氧烷类材料具有一定弱极性时,采用甲醇最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压裂液 PDMS 分子模拟 溶解性 黏度
下载PDF
CO_(2)密闭混砂装置清砂参数优化及现场试验
11
作者 聂俊 杨延增 叶文勇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3期121-126,共6页
为了促进CO_(2)干法加砂压裂技术的配套与推广应用,针对CO_(2)干法加砂压裂施工结束后,核心装备CO_(2)密闭混砂装置罐体内剩余陶粒砂清理困难,清理效率低下,清理过程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开展了清砂方式改进、风送清砂装置研制以及清砂... 为了促进CO_(2)干法加砂压裂技术的配套与推广应用,针对CO_(2)干法加砂压裂施工结束后,核心装备CO_(2)密闭混砂装置罐体内剩余陶粒砂清理困难,清理效率低下,清理过程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开展了清砂方式改进、风送清砂装置研制以及清砂参数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1)自动化清砂方案通过设计气驱与输砂螺旋结合的清砂流程,配合专门研制的风送清砂装置,相比负压清砂方案,清砂速度提高了225%,纯清砂速度提高了165%;2)自动化清砂方案可实现人不进罐清砂,将陶粒砂直接输送至砂罐车,通过CO_(2)密闭混砂装置远程控制清砂过程及参数,清砂工作条件大大改善,符合安全化生产要求;3)大大减小清砂劳动强度,无需拆装人孔法兰,清砂人数由之前的4~6人减少至2人;4)优选出最佳清砂参数,即输砂螺旋转速为45 r/min,补压阀开度为25%,风送清砂装置为2档位。以上成果认识,对CO_(2)干法加砂压裂施工完成后的罐体高效清砂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密闭混砂装置 干法加砂压裂 清砂 试验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温度对粘胶织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朱维维 管丽媛 龙家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0,共5页
为将简单、高效的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用于粘胶纤维基材的功能性加工,考察了超临界CO_(2)流体不同温度(80℃,100℃和120℃)对粘胶织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流体不同温度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粘胶纤维表面形态并未产生变... 为将简单、高效的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用于粘胶纤维基材的功能性加工,考察了超临界CO_(2)流体不同温度(80℃,100℃和120℃)对粘胶织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流体不同温度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粘胶纤维表面形态并未产生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粘胶纤维分子链之间氢键作用强度有一定下降,流体对粘胶纤维起到了增塑膨化作用,但并未改变其化学结构;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粘胶纤维结晶度由处理前的36.57%分别下降至34.5%,30.78%和26.41%,随着温度升高,流体对粘胶纤维结晶区的破坏更加显著;热重差热综合分析显示粘胶纤维热降解性能并未下降;力学性能测试显示粘胶织物拉伸断裂性能仍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流体 粘胶织物 化学结构 结晶度 热降解性能 拉伸断裂性能
下载PDF
CO_(2)混相压裂液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实验研究
13
作者 毛元元 李晓萌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5期84-90,共7页
柳1断块为低渗透油藏,呈现出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水驱动用程度低的“三低”开发特征。为改善柳1断块的开发效果,开展CO_(2)混相压裂吞吐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为了明确CO_(2)混相压裂液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及主控因素,以室内实验为手... 柳1断块为低渗透油藏,呈现出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水驱动用程度低的“三低”开发特征。为改善柳1断块的开发效果,开展CO_(2)混相压裂吞吐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为了明确CO_(2)混相压裂液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及主控因素,以室内实验为手段,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混相压裂液岩心驱替实验。利用高温高压长岩心驱替装置,进行储层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原油黏度和不同压裂液添加剂等条件下的CO_(2)混相压裂液驱油效率实验,分析对比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驱油效率规律,明确CO_(2)混相压裂液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制并分析主控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和不同压裂液添加剂等条件对储层提高采收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采收率的主控因素为添加剂的种类和渗透率,其中CO_(2)+增溶剂的驱油效率最好,提高储层渗透率可以有效提高CO_(2)+添加剂的驱油效率。在柳1断块稠油油藏开展CO_(2)混相压裂技术矿场试验,措施有效率100%,阶段增油10140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混相压裂液 岩心驱替实验 添加剂 渗透率 非均质性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Application statu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CO_(2) fracturing fluid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A brief review
14
作者 Jinzhou Zhao Tong Wu +5 位作者 Wanfen Pu Du Daijun Qingyuan Chen Bowen Chen Jintao Li Yitao Huang 《Petroleum》 EI CSCD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CO_(2) fracturing fluids in China,highlights the existing issu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Three types of fractur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CO_(2) fracturing fluids in China,highlights the existing issu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Three types of fracturing fluid systems containing CO_(2),namely,CO_(2) dry fracturing fluid,CO_(2) energized fracturing fluid,and CO_(2) foam fracturing fluid,are categorized based on the mass ratio and process difference between CO_(2),water,and treatment agents.Field applications in China reveal several problem to be resolved:(1)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CO_(2) fracturing fluids is restricted to depleted reservoirs,re-fracturing of old wells,and medium-deep reservoirs with low formation pressure coefficients;(2)different types of CO_(2) fracturing fluids require different processes and ground supporting equipment;(3)optimization of CO_(2) compatibility,functionality,temperature and salt tolerance,as well as the cost of treatment agents is necessitated;(4)existing CO_(2) fracturing fluid system fail to perform well with low friction,low filtration,and high sand-carrying capacity.(5)there lacks a targeted industry standard for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CO_(2) fracturing fluid system and treatment agents.Therefore,in order to meet the goals of CCUS-EOR,CCUS-EGR,or integration of fracturing,displacement and burial by CO_(2),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aspects that followed,including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CO_(2) fracturing fluids,the adapta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existing equipment,different CO_(2) fracturing fluid systems and processes,and construction of treatment agents,low-density proppants and highperformance systems of recyclability and industrial-grade.In addition,optimization of CO_(2) fracturing fluid system based fracturing design is also crucial taking such related factors such as overall reservoir geological conditions,petrophysical properties,CO_(2) transportation,and well site layout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co_(2)fracturing fluid fracturing fluid system fracturing displacement burial integration
原文传递
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罗成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3-87,共5页
致密砂岩气藏普遍具有储层物性差、孔喉细、黏土矿物含量高的特征,水力压裂易导致储层产生水敏、水锁等液相伤害,影响增产效果。针对此问题,研究了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重点开展了准干法压裂工作液组成、携砂性能、耐温耐剪切性能等方... 致密砂岩气藏普遍具有储层物性差、孔喉细、黏土矿物含量高的特征,水力压裂易导致储层产生水敏、水锁等液相伤害,影响增产效果。针对此问题,研究了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重点开展了准干法压裂工作液组成、携砂性能、耐温耐剪切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种液态CO_(2)中含有少量水基压裂液的均匀混合相体系,具有液相伤害小、造缝携砂性能好、现场操作性强等特点,可满足大砂量、高砂比压裂施工要求。该技术在冀东油田南堡5号构造深层致密砂岩气藏进行先导试验,压后单井日增油2.5倍,日增气8.6倍,增产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液相伤害 co2准干法压裂 压裂液性能 冀东油田
下载PDF
CO_(2)响应型清洁压裂液性能及其转变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雪鹏 江山红 戴彩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8-613,共6页
为改善水力压裂返排液对储层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以硬脂酸与N,N-二甲氨基丙胺为原料、氟化钠为催化剂,通过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具有CO_(2)响应的表面活性剂(EA)。将其与反离子水杨酸钠复配制备具有CO_(2)响应增黏的水溶液体系,可... 为改善水力压裂返排液对储层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以硬脂酸与N,N-二甲氨基丙胺为原料、氟化钠为催化剂,通过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具有CO_(2)响应的表面活性剂(EA)。将其与反离子水杨酸钠复配制备具有CO_(2)响应增黏的水溶液体系,可作为清洁压裂液体系实现循环利用。利用流变仪研究了EA水溶液及其与反离子复配体系的CO_(2)响应性和循环可逆性,利用电子显微镜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从介观和微观层面揭示其响应及可逆转变机理。结果表明,EA水溶液及复配体系均具有良好的CO_(2)和pH响应增黏特性,通入N_(2)或高温可实现体系降黏。该溶液体系的CO_(2)响应增黏率高、响应速度快、黏弹性模量高,可以实现多次可逆转变。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冷冻电镜揭示了溶液体系中蠕虫状聚集体的形成及转变机理,为实现清洁压裂液循环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响应 清洁压裂液 循环利用 自组装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压裂起裂压力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建民 马可欣 +4 位作者 张富美 李小娜 杜玉昆 赵博 赵玉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5-301,共7页
超临界CO_(2)压裂具有降低起裂压力、低伤害等特点,并兼顾温室气体埋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弄清超临界CO_(2)侵入条件下的储层起裂机制,基于岩石的拉伸破坏机理,考虑CO_(2)侵入地层引起的近井地层温... 超临界CO_(2)压裂具有降低起裂压力、低伤害等特点,并兼顾温室气体埋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弄清超临界CO_(2)侵入条件下的储层起裂机制,基于岩石的拉伸破坏机理,考虑CO_(2)侵入地层引起的近井地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变化对储层岩石切向应力的影响,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超临界CO_(2)压裂起裂压力模型,并应用致密气井超临界CO_(2)压裂现场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压裂可显著降低起裂压力,且起裂压力随着排量增大而降低;井底压力的波及速度高于井底温度,排量对波及速度影响不大;切向应力最小值位于井壁处,地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引起的井壁切向应力方向相反,前者大于后者;泊松比增大、弹性模量增大、井底温度降低均可使储层起裂压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水力压裂 起裂压力 温度应力 热流固耦合
下载PDF
CCUS技术CO_(2)泄漏模拟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文瑾 张一梅 +7 位作者 栗帅 郭晓倩 吴百苗 林千果 梁希 赵习森 张志升 王维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0-192,共13页
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是实现大规模碳中和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然而对其泄漏引发的生态风险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导致风险管理决策效率低下。该研究耦合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开发了CCUS封存CO泄漏的生态风险评... 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是实现大规模碳中和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然而对其泄漏引发的生态风险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导致风险管理决策效率低下。该研究耦合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开发了CCUS封存CO泄漏的生态风险评估法。采用SSD对陆地生态系统中典型物种的毒性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其基准值,采用CFD对不同场景下的受体暴露浓度开展模拟预测,采用商值法计算生态风险指数,通过Google Earth实现可视化表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表明,在SSD模型中,急、慢性效应数据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Weibull CDF和SGompertz,生态毒性基准浓度值HC分别为3.25%与0.98%。在模拟的极限泄漏场景中,黄土峁梁地区CCUS示范区生态风险面积受季节风向与风速的影响较大,任何气象条件下均存在一定范围的生态风险分布,高等级生态风险范围最小为160 m,实施精准的监测并开展生态风险补偿是必要的。该研究可为CCUS大规模应用潜在的CO泄漏风险预测及应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泄漏 碳捕获、利用和封存 物种敏感度分布 计算流体力学 生态风险评估
下载PDF
裂缝性致密砂岩油藏CO_(2)吞吐微观孔隙动用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国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70,76,共8页
为明确CO_(2)吞吐过程中裂缝-基质间的流体交换特征,基于核磁共振在线扫描的CO_(2)吞吐岩心实验,从微观孔隙尺度定量表征了多轮次吞吐过程中“吞、焖、吐”3个阶段下基质内原油的动用特征,揭示了裂缝-基质之间的流体交换特征。结果表明... 为明确CO_(2)吞吐过程中裂缝-基质间的流体交换特征,基于核磁共振在线扫描的CO_(2)吞吐岩心实验,从微观孔隙尺度定量表征了多轮次吞吐过程中“吞、焖、吐”3个阶段下基质内原油的动用特征,揭示了裂缝-基质之间的流体交换特征。结果表明,每轮吞吐采收率随吞吐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大孔隙(2 ms<T2≤100 ms)动用程度最大,对岩心总采收率的贡献程度最高达84.4%,是致密油藏未来挖潜的主要方向。焖井和衰竭两阶段的采出程度占总采收率的87%以上,增大焖井和衰竭降压2个阶段中大孔隙原油的动用程度是提高CO_(2)吞吐开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吞吐 流体交换 裂缝 微观孔隙 致密油藏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压裂液辅助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核磁共振实验
20
作者 肖文联 陈神根 +2 位作者 易勇刚 陈浩宇 任吉田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3期83-90,共8页
为获取可实现连续补能的页岩油吞吐开发方式,以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借助低频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和完成了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补能一体化模拟实验。分析岩样在多介质吞吐与驱替组合的开发过程中孔喉流体动用特征和采收率变化... 为获取可实现连续补能的页岩油吞吐开发方式,以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借助低频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和完成了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补能一体化模拟实验。分析岩样在多介质吞吐与驱替组合的开发过程中孔喉流体动用特征和采收率变化特征,评价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提出页岩油补能吞吐开发新方式。实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岩样采收率随吞吐周期快速下降,仅动用中大孔中原油,产油量主要源于前2个周期,最终采收率在30%~40%之间;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并采用CO_(2)注入端生产,原油主要产自中大孔,且产油量源于前3个周期,最终采收率在30%~40%之间;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并采用压裂液注入端生产,全部孔隙中原油均得到动用,最终采收率在70%~80%之间,剩余油分布均匀,表现出最好的开发效果。研究可为矿场吞吐补能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压裂液 提高采收率 核磁共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