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嘉陵江四川段平水期CH_(4)、CO_(2)排放通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伍析桥 刘朝荣 +3 位作者 黄兴 罗丹 权秋梅 杨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内陆水域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以嘉陵江四川段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0月采集表层水样,运用改良顶空法采集表层水体溶存的CH_(4)、CO_(2),分析了研究区域平水期CH_(4)、CO_(2)溶存浓度与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内陆水域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以嘉陵江四川段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0月采集表层水样,运用改良顶空法采集表层水体溶存的CH_(4)、CO_(2),分析了研究区域平水期CH_(4)、CO_(2)溶存浓度与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水体理化性质和土地利用类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结果表明,嘉陵江四川段人类活动主导了水质变化特征,城市和农业活动是氮素和磷素沿河流方向累积的重要原因。表层水体中CH_(4)和CO_(2)浓度分别为(16.87±15.55)nmol·L^(-1)和(836.11±132.68)μmol·L^(-1),排放通量分别为(68.39±81.26)nmol·m^(-2)·d^(-1)和(1596.08±1291.61)μmol·m^(-2)·d^(-1)。CH_(4)、CO_(2)浓度和排放通量具有较大空间异质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耕地主导河段接收了较多的非点源污染和陆源碳。这些污染物质的输入导致水体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生长以及微生物活动,进而给CH_(4)和CO_(2)产生和释放造成影响。总氮(TN)、磷酸盐(PO_(4)^(3-)-P)和耕地面积占比是影响嘉陵江四川段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表明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受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温室气体 ch_(4) co_(2) 通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太阳能熔融盐供热的CH_(4)-CO_(2)重整热化学储能反应热力学分析
2
作者 王洪明 王观竹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以太阳能熔融盐为载热工质的CH_(4)-CO_(2)重整热化学反应是极具应用潜力的热化学储能技术,为探讨工业级CH_(4)-CO_(2)重整储能反应器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热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太阳能熔融盐供热的CH_(4)-CO_(2)重整储能反应器... 以太阳能熔融盐为载热工质的CH_(4)-CO_(2)重整热化学反应是极具应用潜力的热化学储能技术,为探讨工业级CH_(4)-CO_(2)重整储能反应器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热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太阳能熔融盐供热的CH_(4)-CO_(2)重整储能反应器的二维拟均相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反应混合物进口温度(T_(in))和进口摩尔流率(F_(tot,in))对反应器内温度、反应转化率和热化学储能效率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进口温度较高时(T_(in)=823 K),转化管内温度沿转化管轴向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当进口温度较低时(T_(in)=573K),转化管内温度沿转化管轴向单调升高;T_(in)=573K下,随着进口摩尔流率的增大,反应转化率单调减小,化学储能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进口摩尔流率相同的条件下,进口温度越高,反应转化率和化学储能效率越大;T_(in)=823 K下,随着进口摩尔流率的增大,显热储能效率和热损失率减小,化学储能效率增大;F_(tot,in)=1 mol/s下,随着反应混合物进口温度的升高,化学储能效率与热损失率增大,显热储能效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热化学储能 ch_(4)-co_(2)重整反应 储能效率
下载PDF
东曲矿8号煤CO_(2)和CH_(4)竞争吸附特性分子模拟研究
3
作者 邓小鹏 相建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4,共7页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4)的吸附量,双组分竞争吸附中的总吸附量随着CO_(2)的摩尔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摩尔比条件下的双组分吸附中CO_(2)对CH_(4)的选择性吸附系数始终大于1,且CO_(2)摩尔分数越大,选择性吸附系数越小;相互作用能随着吸附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CO_(2)吸附体系中较大的静电能促进了煤大分子对CO_(2)吸附,因此,不同摩尔比体系的相互作用能随着CO_(2)摩尔分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大于CH_(4)的吸附势,双组分竞争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而CH_(4)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降低,该结果与吸附选择性分析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采 co_(2)驱替甲烷 竞争吸附 吸附选择性 相互作用能 势能分布 分子模拟
下载PDF
基于二维蛭石纳米片混合基质膜分离CO_(2)/CH_(4)性能研究
4
作者 侯进鹏 马涛 +2 位作者 李征光 曾文涛 田维亮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本研究以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bax)为高分子膜基质,二维蛭石纳米片(VMT)为填充剂,制备不同填充量的混合基质膜(Pebax-VMT MMMs)。利用蛭石纳米片的结构以及其在混合基质膜内的排列方式,为CO_(2)构筑传输通道,同时提高膜对CO_(2)/CH_... 本研究以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bax)为高分子膜基质,二维蛭石纳米片(VMT)为填充剂,制备不同填充量的混合基质膜(Pebax-VMT MMMs)。利用蛭石纳米片的结构以及其在混合基质膜内的排列方式,为CO_(2)构筑传输通道,同时提高膜对CO_(2)/CH_(4)的分离性能。通过对Pebax-VMT MMMs的表征和气体分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填充VMT后混合基质膜在CO_(2)/CH_(4)体系中的分离效果明显增强。当VMT填充量为5 wt%时,Pebax-VMT MMMs表现出了最优的CO_(2)分离性能,CO_(2)的渗透量为489.31 Barrer, CO_(2)/CH_(4)的选择性为39.96,与纯Pebax膜相比,CO_(2)渗透量增加98.3%,同时CO_(2)/CH_(4)的选择性增加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 二维蛭石纳米片 co_(2)/ch_(4)分离 co_(2)通道
下载PDF
Highly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to CH_(4) on electron-rich Fe species c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5
作者 Qianying Lin Jiwu Zhao +8 位作者 Pu Zhang Shuo Wang Ying Wang Zizhong Zhang Na Wen Zhengxin Ding Rusheng Yuan Xuxu Wang Jinlin Long 《Carbon Ener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55-266,共12页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to high-calorific-value CH4,an ideal target product,is a blueprint for C_(1)industry relevance and carbon neutrality,but it also faces great challenges.Herein,we demonstrat...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to high-calorific-value CH4,an ideal target product,is a blueprint for C_(1)industry relevance and carbon neutrality,but it also faces great challenges.Herein,we demonstrate unprecedented hybrid SiC photocatalysts modified by Fe-based cocatalyst,which are prepared via a facile impregnation-reduction method,featuring an optimized local electronic structure.It exhibits a superior photocatalytic carbon-based products yield of 30.0μmol g^(−1) h^(−1) and achieves a record CH_(4) selectivity of up to 94.3%,which highlights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ron-rich Fe cocatalyst for boosting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and selectivity.Specifically,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directional mig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and strongπ-back bonding on low-valence Fe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adsorption and activation of reactants and intermediates in the CO_(2)→CH_(4) pathway.This study inspir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multielectron reduction capacity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s with low-cost Fe instead of noble metals as co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synthesis of ch_(4) electron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e species cocatalyst phot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SiC
下载PDF
CO_(2)-CH_(4)气体节流及水合物生成特性
6
作者 熊小琴 安国钰 +1 位作者 廖涛 李欣泽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CO_(2)驱采油举升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降低,采出液会析出大量伴生气,伴生气中CO_(2)含量高达50%~90%,相比CH_(4)气体,气态CO_(2)节流致冷效应更强,引起的低温可能会生成水合物堵塞管道,威胁集输系统的运行安全。采用高压蓝宝石反应釜研究... CO_(2)驱采油举升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降低,采出液会析出大量伴生气,伴生气中CO_(2)含量高达50%~90%,相比CH_(4)气体,气态CO_(2)节流致冷效应更强,引起的低温可能会生成水合物堵塞管道,威胁集输系统的运行安全。采用高压蓝宝石反应釜研究了CO_(2)含量对CO_(2)-CH_(4)气体节流及水合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压力为高压(16 MPa)时,相同CO_(2)占比的混合气体,节流效应系数Di约为1.3~5.4℃/MPa,CH_(4)的掺入将增强混合气体节流效应,说明高压段主要受CH_(4)节流效应的影响;当初始压力为低压(5 MPa、4 MPa)时,节流效应系数Di约为3.4~11.9℃/MPa,CH_(4)的掺入将减弱混合气体节流效应,说明低压段主要受气相CO_(2)节流效应的影响;相同CO_(2)含量的CO_(2)-CH_(4)气体所处压力越高,水合物生成的温度越高,越容易生成水合物;在相同压力下,CO_(2)含量越低,生成水合物温度越低;CO_(2)含量在8%~100%,压力在1.5~5 MPa,水合物生成温度为0.5~10℃。实验与软件模拟数据对比结果表明PR状态方程对CO_(2)-CH_(4)的节流及水合物生成特性计算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安全集输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ch_(4)气体 节流特性 水合物 节流效应系数 CCUS
下载PDF
Na_(2)CO_(3)·10H_(2)O-Na_(2)HPO_(4)·12H_(2)O/SiO_(2)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7
作者 王璇 李再超 +2 位作者 吴亚楠 唐炳涛 张宇昂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29,656,共8页
以Na_(2)CO_(3)·10H_(2)O(SCD)、Na_(2)HPO_(4)·12H_(2)O(DHPD)为相变主体制备了共晶体系,通过绘制凝固点变化图与DSC测试共同确定在m(SCD)∶m(DHPD)=4∶6时形成共晶,FTIR和XRD结果显示,2种水合盐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但其晶... 以Na_(2)CO_(3)·10H_(2)O(SCD)、Na_(2)HPO_(4)·12H_(2)O(DHPD)为相变主体制备了共晶体系,通过绘制凝固点变化图与DSC测试共同确定在m(SCD)∶m(DHPD)=4∶6时形成共晶,FTIR和XRD结果显示,2种水合盐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但其晶型结构发生改变。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Na2SiO3·9H_(2)O作为成核剂降低体系的过冷度,且经历50次相变循环体系未出现相分离,相变焓值仅下降0.25%。进一步使用质量分数为25%的气相SiO_(2)作为支撑材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相变前后形状稳定的共晶水合盐/SiO_(2)定形相变材料(SSPCM)。所得SSPCM的相变温度为24.08℃,相变焓值为146.6J/g,过冷度为0.55℃,热导率为0.4571W/(m·K)。同保温泡沫相比,其可将模拟房内部中心温度的升温时间延长了1.81倍,降温时间延长了0.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2)co_(3)·10h_(2)O Na_(2)hPO_(4)·12h_(2)O 共晶水合盐 复合相变材料 建筑节能 功能材料
下载PDF
CO_(2)及混合气体提高CH_(4)水合物置换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芳 陈佳豪 +2 位作者 黄泽皑 曹玥晗 周莹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4-164,共11页
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法可在开采CH_(4)的同时将CO_(2)以固态水合物形式封存海底,对于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意义重大,但目前该技术尚不成熟,置换率较低。以构建CO_(2)及混合气体置换水合物团簇及晶体超胞结构为基础,通过计算置换能... 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法可在开采CH_(4)的同时将CO_(2)以固态水合物形式封存海底,对于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意义重大,但目前该技术尚不成熟,置换率较低。以构建CO_(2)及混合气体置换水合物团簇及晶体超胞结构为基础,通过计算置换能、相互作用能及态密度建立了CO_(2)占据孔穴状态、相互作用能和置换能三者之间的关联,研究了置换反应的可行性和CH_(4)开采率受限的微观机理,同时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预测了晶体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O_(2)优先置换水合物51262大笼中的CH_(4),相比于CH_(4)与5^(12)6^(2)大笼间的相互作用能,其相互作用能增大2.26 eV,可稳定水合物结构,置换能为2.16 eV。当CO_(2)开始占据5^(12)小笼时,其相互作用能比5^(12)6^(2)大笼小0.17 eV。以n(CO_(2)):n(N_(2))=1:3的混合气体全部置换CH_(4)具有热力学可行性,且晶体结构在3 MPa、263 K下可稳定存在,水分子的均方位移小于CH_(4)水合物,表明混合气体置换CH_(4)后水合物晶体具有动力学稳定性。该结果为CO_(2)及混合气体置换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置换开采 ch_(4)水合物 第一性原理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CH_(4)和CO_(2)偶联直接合成乙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黄伟 陶诗琪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共13页
CH_(4)和CO_(2)偶联直接合成乙酸是典型的绿色化学反应之一,但是也是一个热力学不利的过程,实现该反应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巨大挑战。CH_(4)和CO_(2)作为性质稳定的化合物,在温和条件下的活化与转化是催化领域的难题。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 CH_(4)和CO_(2)偶联直接合成乙酸是典型的绿色化学反应之一,但是也是一个热力学不利的过程,实现该反应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巨大挑战。CH_(4)和CO_(2)作为性质稳定的化合物,在温和条件下的活化与转化是催化领域的难题。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CH_(4)和CO_(2)偶联直接合成乙酸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克服热力学不利的方法、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分析了构建高性能催化剂可行的方向,展望了CH_(4)和CO_(2)偶联直接合成乙酸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活化 co_(2)利用 乙酸 催化剂 热力学限制反应
下载PDF
植物调节湿地CO_(2)和CH_(4)排放对淹水增强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凤凤 罗敏 +2 位作者 张昌威 陈欣 黄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435,共12页
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潮汐沼泽湿地设置有植物与无植物2种中宇宙,每种中宇宙设置对照(CK)、CK-20cm、CK-40cm 3种高程处理,以此模拟研究淹水增强对有无植物2种中宇宙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增强未显著改变植物的总生... 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潮汐沼泽湿地设置有植物与无植物2种中宇宙,每种中宇宙设置对照(CK)、CK-20cm、CK-40cm 3种高程处理,以此模拟研究淹水增强对有无植物2种中宇宙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增强未显著改变植物的总生物量和植物株高,但增加植物地下生物量,减少植物地上生物量.在有植物中宇宙中,土壤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随着淹水增强而增加.在无植物中宇宙中,DOC浓度也随着淹水增强而增加,但土壤ORP随淹水增强变化不显著.与CK相比,在CK-20cm和CK-40cm 2种高程处理中,有植物中宇宙中CO_(2)排放通量分别增加43%和61%,而CH_(4)排放通量则分别增加66%和84%.在无植物中宇宙中,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随着淹水增强无显著变化.未来海平面上升50~100a内,有植被的潮汐沼泽湿地综合增温潜势会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会显著下降;无植被的潮汐沼泽湿地综合增温潜势将下降,土壤有机碳储量不会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增强 co_(2)和ch_(4)排放通量 海平面上升 氧化还原电位 潮汐沼泽湿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不同水位管理对恢复泥炭地土壤CO_(2)、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怡萌 段磊磊 +3 位作者 陈聪 王铭 王升忠 赵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83-4593,共11页
泥炭地水文条件影响泥炭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控制和维持着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泥炭地生态恢复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对不同水位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长白山区天然(NP)、退耕(DP)及实施不同水文管理的... 泥炭地水文条件影响泥炭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控制和维持着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泥炭地生态恢复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对不同水位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长白山区天然(NP)、退耕(DP)及实施不同水文管理的恢复泥炭地(低水位(LR)、高水位(HR)与高低交替水位(H-LR))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研究区泥炭地进行生长季(6—10月)土壤CO_(2)、CH_(4)排放监测。结果表明:温度和水位变化是研究区泥炭地土壤CO_(2)、CH_(4)排放季节变化的主控因子。H-LR受水位控制的影响,生长季土壤CO_(2)排放速率波动剧烈,其它水位管理恢复区土壤CO_(2)排放速率呈单峰型排放模式,且均与近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P<0.05)。除HR外,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水位呈显著负相关(P<0.05)。生长季,研究区HR土壤CH_(4)排放速率呈双峰型,H-LR与NP的土壤CH_(4)排放呈单峰型,与近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P<0.05),LR水位与CH_(4)排放速率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区不同水位管理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差异显著,虽然HR的土壤CO_(2)-C累积碳排放量显著低于其它水位恢复区,但其土壤CH_(4)-C累积碳排放量和综合增温潜势显著高于其它水位恢复区(P<0.05)。LR的累积碳排放量显著低于退化泥炭地,且其综合增温潜势最低。因此,建议在泥炭地恢复初期将低水位管理作为短期策略,以更好地恢复泥炭地碳汇功能,减弱其增温潜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泥炭地 水位管理 co_(2)排放 ch_(4)排放 长白山
下载PDF
NaX分子筛吸附分离CO_(2)/CH_(4)的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静 刘添翼 +3 位作者 李强 张晓欣 秦玉才 宋丽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3-19,共7页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与理想吸附溶液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O_(2)、CH_(4)分子在NaX分子筛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在不同吸附理论模型下的拟合结果并计算相应的吸附热,描述了CO_(2)、CH_(4)气体的吸附分离过程。结果表明,C...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与理想吸附溶液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O_(2)、CH_(4)分子在NaX分子筛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在不同吸附理论模型下的拟合结果并计算相应的吸附热,描述了CO_(2)、CH_(4)气体的吸附分离过程。结果表明,CH_(4)分子的吸附强度比CO_(2)分子弱,更贴近理想吸附;CO_(2)分子的吸附选择性随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升高而降低,在低压条件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低温低压更有利于CO_(2)分子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分离 co_(2)/ch_(4)混合气体 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 吸附选择性
下载PDF
不同分解温度下记忆效应对CO_(2)/CH_(4)混合气体水合物合成的影响
13
作者 管建 赵建忠 +1 位作者 高强 张驰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1,共8页
在非常规天然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二氧化碳(CO_(2))置换开采过程中,明确CO_(2)/CH_(4)混合气体水合物(以下简称“CO_(2)/CH_(4)水合物”)的合成和分解机理,对水合物法分离混合气体、CO_(2)封存与CH_(4)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以多孔介质+... 在非常规天然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二氧化碳(CO_(2))置换开采过程中,明确CO_(2)/CH_(4)混合气体水合物(以下简称“CO_(2)/CH_(4)水合物”)的合成和分解机理,对水合物法分离混合气体、CO_(2)封存与CH_(4)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以多孔介质+去离子水体系中的CO_(2)/CH_(4)水合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二次合成和分解实验,研究了分解时间为0.5 h、分解温度为5~25℃条件下的记忆效应对CH_(4)/CO_(2)水合物合成的影响,主要从二次合成诱导期、气体消耗量和消耗速率,以及各组分气体消耗情况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解温度越低,二次合成诱导期越短;记忆效应降低了二次合成速率;当分解温度为10℃时二次合成速率最快,气体消耗速率峰值为8.10 mmol/min;在相同的合成温度和压力下,升温分解后的记忆效应使二次合成时CO_(2)水合物合成量提高至初次合成量的1.3倍,而对CH_(4)水合物合成量基本没有影响,即记忆效应对不同客体分子的影响有所差别。该研究为记忆效应在水合物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ch_(4) 混合气体水合物 记忆效应 水合物合成 水合物分解
下载PDF
低渗煤层CO_(2)-ECBM过程的CO_(2)和CH_(4)的扩散特征
14
作者 刘峻麟 刘会虎 +1 位作者 张琨 薛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2-121,共10页
气体扩散能力的强弱是决定CO_(2)-ECBM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中国两淮低渗含煤区刘庄矿13煤和祁东矿7煤的煤储层孔隙特征为研究对象,开展CO_(2)-ECBM过程中CO_(2)和CH_(4)气体的扩散行为研究,以期获取CO_(2)和CH_(4)气体在储层条件下... 气体扩散能力的强弱是决定CO_(2)-ECBM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中国两淮低渗含煤区刘庄矿13煤和祁东矿7煤的煤储层孔隙特征为研究对象,开展CO_(2)-ECBM过程中CO_(2)和CH_(4)气体的扩散行为研究,以期获取CO_(2)和CH_(4)气体在储层条件下的扩散规律,为研究低渗煤层CO_(2)-ECBM过程的扩散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刘庄矿13煤和祁东矿7煤2种煤样中气体扩散类型以Fick型扩散为主,占比50%以上,其次为过渡型扩散,占比接近30%,CH_(4)的Knudsen型扩散约占10%,CO_(2)的Knudsen型扩散接近20%;CO_(2)和CH_(4)气体进行Fick型扩散和过渡型扩散时,其扩散系数与温度变化关系不明显,在压力2 MPa,刘庄矿13煤中的气体扩散系数约为10 m^(2)/s,祁东矿7煤中的气体扩散系数达到13 m^(2)/s以上,且随压力增加2种类型的扩散系数均开始降低,在0~5 MPa的压力区间内下降速率最快,当压力值达到20 MPa后,气体2种扩散类型的扩散系数基本趋于稳定,同2 MPa时的扩散性系数相比,缩小了近10倍;当气体扩散为Knudsen型扩散时,温度每增加6℃,其扩散系数增加0.2 m^(2)/s,呈较缓的线性增长;对不同扩散类型的气体扩散系数进行比较,可知CH_(4)比CO_(2)在Fick型扩散中更具优势,CO_(2)则在另外2种扩散类型中更具优势;通过比较CH_(4)在不同扩散类型中的扩散速率,发现CH_(4)气体在低渗煤中以Fick型或Knudsen型扩散时扩散较快,以过渡型扩散为扩散类型为主时扩散速度较慢;CO_(2)-ECBM过程中,CO_(2)在微孔及小孔中相比CH_(4)扩散更快,能够更加有效地置换出微孔中的CH_(4),提高CH_(4)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ch_(4) Fick型扩散 Knudsen型扩散 过渡型扩散 扩散系数 扩散速率
下载PDF
等离子体催化重整CH_(4)/CO_(2)中的等离子体强化表面反应动力学研究
15
作者 孙进桃 陈琪 秦婉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7-994,共8页
采用实验测量和模拟预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详细的机理并开展零维动力学模拟,研究等离子体催化CH_(4)/CO_(2)重整过程中等离子体活性物质对表面反应动力学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对CH_(4)和CO_(2)的活化转化能... 采用实验测量和模拟预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详细的机理并开展零维动力学模拟,研究等离子体催化CH_(4)/CO_(2)重整过程中等离子体活性物质对表面反应动力学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对CH_(4)和CO_(2)的活化转化能力远强于纯等离子体;动力学模型对反应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活性自由基与吸附态物质之间的E-R反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有效改变并促进表面反应路径,如等离子体强化的E-R反应CH_(3)(s)+O→CH_(3)O(s)的速率比相应的吸附态物质之间的L-H反应CH_(3)(s)+O(s)→CH_(3)O(s)+Ni(s)的速率高4个数量级;等离子体催化CH_(4)/CO_(2)重整过程中的表面反应路径主要以气相物质与表面吸附态物质之间的E-R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催化 激发态 ch_(4)/co_(2)重整 等离子体强化表面反应
下载PDF
蒸气辅助合成PCN-6(M)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CH_(4)和CO_(2)吸附性能
16
作者 元宁 马洁 +1 位作者 张晋玲 张建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6-903,共8页
以PCN-6(Cu_(3)TATB_(2))为母体材料,Co、Fe、Mn、Zn和Ni为第2种金属,将蒸气辅助法应用于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合成中,并成功制备出PCN-6(M)(M=Co/Fe/Mn/Zn/Ni)系列双金属材料,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以PCN-6(Cu_(3)TATB_(2))为母体材料,Co、Fe、Mn、Zn和Ni为第2种金属,将蒸气辅助法应用于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合成中,并成功制备出PCN-6(M)(M=Co/Fe/Mn/Zn/Ni)系列双金属材料,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和气体吸附等技术手段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结构、形貌、组成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PCN-6(M)系列双金属材料的PXRD衍射峰和形貌与母体材料PCN-6一致,交换的金属在材料中分布均匀,交换量(质量分数)分别为Co:12.1%,Fe:22.0%,Mn:16.1%,Zn:17.5%,Ni:16.8%,远高于相同条件下溶剂热法的金属交换量(5%左右),在气体吸附性能方面,PCN-6(Zn)、PCN-6(Ni)和PCN-6(Co)这3种双金属材料对CH_(4)和CO_(2)的吸附能力优于母体材料,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计算表明,PCN-6(Fe)对CO_(2)/CH_(4)的吸附选择性优于母体材料。通过蒸气辅助法制备双金属MOFs材料,可以提高金属的交换量并改变MOFs材料对不同气体分子的亲合力,进而提高材料对气体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蒸气辅助法为双金属MOFs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且有望用应于其它材料的制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吸附 co_(2)/ch_(4)分离 蒸气辅助法 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下载PDF
2019年瓦里关地区CO_(2)和CH_(4)浓度变化特征及潜在来源分析
17
作者 王宁章 李明 +3 位作者 罗文昭 王剑琼 李宝鑫 任磊 《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第4期17-23,共7页
利用2019年瓦里关站在线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分析了该站CO_(2)、CH_(4)浓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探讨了CO_(2)和CH_(4)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地区CO_(2)和CH_(4)浓度分别为412.07±4.78ppm(1 ppm=10-6)和1935.17±... 利用2019年瓦里关站在线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分析了该站CO_(2)、CH_(4)浓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探讨了CO_(2)和CH_(4)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地区CO_(2)和CH_(4)浓度分别为412.07±4.78ppm(1 ppm=10-6)和1935.17±21.13ppb(1ppb=10-9),略高于全球平均浓度水平。大气CO_(2)浓度季节变化呈现夏秋季低、冬春季较高的特征,CH_(4)浓度变化特征正好与CO_(2)的相反,呈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这可能与瓦里关地区夏秋季放牧活动增加和来自兰州—西宁城市群主导气流的输送有关。CO_(2)和CH_(4)浓度平均日变化规律明显,其变化特征是源、汇强度变化和大气扩散强度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后向轨迹聚类表明,来自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北部兰州—西宁城市群的气团对瓦里关CO_(2)和CH_(4)浓度贡献最大。PSCF法分析同样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是瓦里关CO_(2)和CH_(4)最主要的潜在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 二氧化碳 甲烷 后向轨迹 PSCF 潜在源区 变化趋势
下载PDF
等离子体作用下CH_(4)-CO_(2)重整制取合成气工艺过程数值模拟
18
作者 叶泽甫 朱路奇 +1 位作者 孟献梁 李玉赛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1,共10页
随着温室气体CH_(4)与CO_(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加剧。CH_(4)-CO_(2)重整(CRM)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且重整产物为合成气(CO和H_(2)),能提高碳资源的利用率。通过CRM装置完成了反应过程及产物分析,结合流... 随着温室气体CH_(4)与CO_(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加剧。CH_(4)-CO_(2)重整(CRM)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且重整产物为合成气(CO和H_(2)),能提高碳资源的利用率。通过CRM装置完成了反应过程及产物分析,结合流体仿真软件Fluent与化工模拟软件Chemkin模拟揭示了等离子体作用下CRM制合成气反应过程中进料速率、进料比(n(CO_(2)):n(CH_(4)))及等离子体功率对反应器内部温度场与浓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料速率提高,物流在反应器内涡流作用加剧,导致反应器底部温度变高,CH_(4)所参与副反应的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参与主反应的CH_(4)减少,对CO、H_(2)的选择性降低。相同进料速率下,进料比越大,目标产物产量越高,过量的CO_(2)发生副反应,导致CO的增量大于H_(2)的增量。大功率等离子体提供的高温环境会促进CH_(4)和CO_(2)形成高能量自由基,瞬间发生自由基反应,加快反应进程。本研究可为等离子体活化CRM反应工艺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重整 等离子体 合成气 数值模拟 温度场 浓度场
下载PDF
两种双金属MOF-74吸附分离CO_(2)/CH_(4)的分子模拟
19
作者 梁友善 张冠华 陆威 《广州化学》 CAS 2023年第3期12-19,共8页
采用分子模拟法分别研究了MgZn-MOF-74和MgCu-MOF-74对CO_(2)/CH_(4)混合物吸附分离。首先使用Dmol3模块计算原子电荷和Forcite模块优化掺入不同比例金属离子的骨架结构;接着使用Sorption模块分别模拟吸附单组分CO_(2)和CO_(2)/CH_(4)... 采用分子模拟法分别研究了MgZn-MOF-74和MgCu-MOF-74对CO_(2)/CH_(4)混合物吸附分离。首先使用Dmol3模块计算原子电荷和Forcite模块优化掺入不同比例金属离子的骨架结构;接着使用Sorption模块分别模拟吸附单组分CO_(2)和CO_(2)/CH_(4)混合体系的吸附等温线,然后计算混合体系的选择性系数;最后使用Forcite分析金属离子与气体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通过模拟得到的吸附单组分CO_(2)的吸附等温线可以发现,压力小于200 kPa时Mg5Zn5-MOF-74的吸附能力最强,173 kPa时吸附量为6.3 mmol/g。压力大于1500 kPa时,Mg9Zn1-MOF-74的吸附量比其他MOFs高,最高达23.9 mmol/g,吸附量从大到小排序为:Mg9Zn1-MOF-74>Mg7Zn3-MOF-74>Mg5Zn5-MOF-74>Mg-MOF-74>Zn-MOF-74。对于Cu掺入的Mg-MOF-74,吸附量比原始的Mg-MOF-74要低。在CO_(2)/CH_(4)混合体系中,小于500 kPa的压力环境下,Mg5Zn5-MOF-74对CO_(2)的选择能力最强,选择系数最高可达到42。随着压力逐渐增大,选择系数逐渐下降直至被原始Mg-MOF-74超过。混入不同比例Cu的Mg-MOF-74的选择系数不理想。同时还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图来分析CO_(2)和CH_(4)客气分子在MOF-74中的位置和客体分子与骨架之间的亲和力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74 co_(2) ch_(4) 分离 分子模拟 金属有机框架 气体吸附 金属离子掺杂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20
作者 武熳秋 商东耀 +4 位作者 帅斯樑 曹琰梅 柯浩楠 胡正华 李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增(C_(1)处理,从2016年开始逐年增加40μmol·mol^(-1),至2018年增加120μmol·mol^(-1))和骤增(C_(2)处理,CO_(2)浓度每年均增加200μmol·mol^(-1))处理;在常规施氮量(N 1处理,25 g·m^(-2))的基础上设置氮肥减施处理(N_(2)处理,15 g·m^(-2))。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量均没有改变稻田CH_(4)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整个生育期,CO_(2)浓度缓增、骤增对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无显著影响。在C_(2)条件下,与N 1处理相比,N_(2)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降低45.2%(P=0.037),同时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显著增加63.3%(P=0.008)。综上所述,随着CO_(2)浓度升高,氮肥减施至15 g·m^(-2)会减少水稻产量,同时增加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o_(2)浓度 氮肥 ch_(4)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