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灰煤基多孔炭制备及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
1
作者 金晓宇 刘晋芳 +6 位作者 景佳鑫 董晓宇 时勇 李海燕 荀文杰 王玉高 杨江峰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2-398,共7页
煤层气中CH_(4)/N_(2)的高效分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低碳能源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制备煤基多孔炭材料,可用于煤层气中CH_(4)/N_(2)的吸附分离。使用高煤化度煤作为炭前驱体原料,在盐酸与氢氟酸的作用下进行... 煤层气中CH_(4)/N_(2)的高效分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低碳能源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制备煤基多孔炭材料,可用于煤层气中CH_(4)/N_(2)的吸附分离。使用高煤化度煤作为炭前驱体原料,在盐酸与氢氟酸的作用下进行脱灰处理,与KOH研磨混匀并在氮气氛围下高温活化,制备出煤基多孔炭材料吸附分离CH_(4)/N_(2)。研究结果表明,在碱(KOH)煤比为2∶2,活化温度为800℃,脱灰煤制备的多孔炭BET比表面积为1307 m^(2)/g,孔径集中在0.54 nm处,在1×10^(5)Pa、298 K下对甲烷的吸附量为27.6 cm^(3)/g,IAST选择性为4.43,远高于相同实验和测试条件下未脱灰煤多孔炭的气体吸附分离性能;基于IAST选择性使用ASPEN软件模拟了CH_(4)/N_(2)(50%/50%)二元混合气的穿透实验,两者长的穿透时间间隔(50 s)表明脱灰煤制备的多孔炭材料具有实际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灰煤 多孔炭材料 ch_(4)/N_(2) 吸附分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CO_2/CH_4吸附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所瀛 刘红 +4 位作者 刘朋飞 吴培培 杨祝红 阳庆元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63-1570,共8页
CO2/CH4分离能耗高是生物甲烷过程核心难题之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于其优异的CO2吸附分离性能,被视为最具潜力的CO2分离捕集材料,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沼气的特点和MOFs研究的最新进展,对... CO2/CH4分离能耗高是生物甲烷过程核心难题之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于其优异的CO2吸附分离性能,被视为最具潜力的CO2分离捕集材料,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沼气的特点和MOFs研究的最新进展,对MOFs材料在CO2/CH4吸附分离过程的相关实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co2 ch4 吸附 分离
下载PDF
ZIF-8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N_(2)的吸附分离研究
3
作者 陈轶思 张宏图 +1 位作者 王彬彬 李瑶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44-251,共8页
为了充分利用低浓度煤层气,同时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开发一种制备方法简单、性能优异的多孔碳吸附剂,以实现CH 4/N 2混合物中CH 4的有效分离是一项势在必行且具有挑战的工作。本工作以ZIF-8为前驱体和自牺牲模板,成功制备了氮掺杂多孔... 为了充分利用低浓度煤层气,同时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开发一种制备方法简单、性能优异的多孔碳吸附剂,以实现CH 4/N 2混合物中CH 4的有效分离是一项势在必行且具有挑战的工作。本工作以ZIF-8为前驱体和自牺牲模板,成功制备了氮掺杂多孔碳吸附剂,系统分析了碳化温度和碳化时间对所制备碳材料孔隙结构和氮含量的影响,结合CH 4和N 2的等温吸附测试,分析碳材料对CH_(4)/N_(2)的吸附分离性能。在碳化温度为1000℃、碳化时间为1 h时,所得的碳材料NPC-1000-1展现出最优的CH 4吸附量(1.52 mmol/g)和CH_(4)/N_(2)分离系数,根据亨利定律计算,其对CH_(4)/N_(2)的选择性系数为3.73;根据理想溶液吸附理论(IAST),在0.1 MPa压力下,其对二元混合气体CH_(4)/N_(2)(30/70)的分离选择性系数为4.72,这主要归因于该样品优异的孔隙结构和理想氮含量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为多孔碳吸附剂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煤层气的有效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8 氮掺杂 多孔碳 ch_(4)/N_(2)吸附分离
下载PDF
分子模拟CH_(4)和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机理
4
作者 方暖 陈泽琴 +3 位作者 刘晓强 李美俊 蒋松恒 敬杰来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5-104,共10页
为揭示碳酸盐岩层页岩气的富集特征和开采机理,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耦合方法探究了不同地质埋深条件下CH_(4)和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热为38~48 kJ/mol... 为揭示碳酸盐岩层页岩气的富集特征和开采机理,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耦合方法探究了不同地质埋深条件下CH_(4)和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热为38~48 kJ/mol,其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能大于44 kJ/mol,从理论上证实CO_(2)在白云石表面可形成化学吸附。白云石表面CO_(2)的吸附密度峰大于方解石表面,白云石更有利于CO_(2)的地质封存。随着地质埋深的增加,纯组分CO_(2)和CH_(4)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超额吸附量分别在600、1600 m会出现一个极大值;而CH_(4)的总负载量随着地质埋深的增加先迅速增加,在3000 m后增长缓慢。因此,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地质封存的有利埋深约在600 m,CH_(4)的富集有利区位于3000 m以深。CH_(4)的采收率与CO_(2)的注入压力成正比,并随着地质埋深的增加先增加,当地质埋深大于1000 m后,采收率趋于平稳。该研究为碳酸盐岩层页岩气的储量评估和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白云石 ch_(4)吸附 co_(2)封存 采收率 分子模拟
下载PDF
弱极性超微孔Sc/In-CPM-66A用于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
5
作者 唐宇昊 张迎迎 +4 位作者 赵智伟 鲁梦悦 张飞飞 王小青 杨江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10-3220,共11页
低浓度煤层气的提质利用对缓解国内天然气不足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煤层气中存在的氮气杂质限制了该类资源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N_(2)混合物的分离至关重要。制备了两种具有弱极性超微孔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Sc-CPM-... 低浓度煤层气的提质利用对缓解国内天然气不足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煤层气中存在的氮气杂质限制了该类资源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N_(2)混合物的分离至关重要。制备了两种具有弱极性超微孔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Sc-CPM-66A和In-CPM-66A,研究材料从CH_(4)/N_(2)混合物中富集CH_(4)的性能,利用PXRD、77 K N_(2)吸附、TGA和FTIR光谱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IAST选择性计算表明,In-CPM-66A和Sc-CPM-66A的CH_(4)/N_(2)选择性达到6.0。受益于材料表面存在的大量的甲基基团,两种材料对CH_(4)的吸附热低于被报道的大部分材料,材料与甲烷分子之间弱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吸附剂的脱附再生。穿透实验进一步表明,CPM-66A可以实现动态条件下CH_(4)/N_(2)混合物的分离,循环穿透实验显示该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ch_(4)/N_(2) 弱极性 CPM-66A 选择性 吸附
下载PDF
CO_2/CH_4/N_2在SAPO-17上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兴祥 张丽莉 +2 位作者 徐晓亮 范悦 刘晓勤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83-385,389,共4页
使用水热合成法,在473K下晶化96 h合成了SAPO-17,通过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分子筛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此外,对273K和300K温度下单组分等温吸附曲线进行了分析。首次使用SAPO-17分子筛对CO2/CH4/N2体系进行吸附分离性能研究,根据吸... 使用水热合成法,在473K下晶化96 h合成了SAPO-17,通过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分子筛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此外,对273K和300K温度下单组分等温吸附曲线进行了分析。首次使用SAPO-17分子筛对CO2/CH4/N2体系进行吸附分离性能研究,根据吸附等温线求解了亨利常数。结果表明,CO2和分子筛的相互作用要远远强于CH4以及N2与分子筛的相互作用,SAPO-17分子筛能够有效地分离CO2/CH4和CO2/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PO—17 吸附 分离 co2 ch4 N2
下载PDF
不同种类金属离子改性椰壳活性炭吸附分离CO_2/CH_4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宋雪 王里奥 +3 位作者 倪诸希 曾韵敏 龚健 李一夫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分别用碱金属(K)、碱土金属(Ca、Mg)和重金属(Fe、Cu、Ag)对椰壳活性炭(AC)进行改性,对改性前后AC的理化性质及其对CO_2/CH_4的吸附分离效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金属离子改性后AC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微孔体积下降,中孔... 分别用碱金属(K)、碱土金属(Ca、Mg)和重金属(Fe、Cu、Ag)对椰壳活性炭(AC)进行改性,对改性前后AC的理化性质及其对CO_2/CH_4的吸附分离效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金属离子改性后AC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微孔体积下降,中孔体积变大;AC改性前后主要官能团基本相同,除Ag^+改性AC中出现了Ag的衍射峰外,其余的物相结构基本没有改变。经金属离子改性后,AC对CO_2的吸附量增大,这与负载的金属增加了AC的表面极性密切相关;而对CH_4的吸附则大体低于原AC。改性AC对CO_2/CH_4混合气的分离效果均优于原AC,其中以K^+改性效果最优。金属离子改性AC对CO_2吸附能力和对CO_2/CH_4混合气分离效果的优劣程度大体为:碱金属改性AC>碱土金属改性AC>重金属改性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金属离子 改性 吸附分离 co2/ch4
下载PDF
基于二维蛭石纳米片混合基质膜分离CO_(2)/CH_(4)性能研究
8
作者 侯进鹏 马涛 +2 位作者 李征光 曾文涛 田维亮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本研究以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bax)为高分子膜基质,二维蛭石纳米片(VMT)为填充剂,制备不同填充量的混合基质膜(Pebax-VMT MMMs)。利用蛭石纳米片的结构以及其在混合基质膜内的排列方式,为CO_(2)构筑传输通道,同时提高膜对CO_(2)/CH_... 本研究以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bax)为高分子膜基质,二维蛭石纳米片(VMT)为填充剂,制备不同填充量的混合基质膜(Pebax-VMT MMMs)。利用蛭石纳米片的结构以及其在混合基质膜内的排列方式,为CO_(2)构筑传输通道,同时提高膜对CO_(2)/CH_(4)的分离性能。通过对Pebax-VMT MMMs的表征和气体分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填充VMT后混合基质膜在CO_(2)/CH_(4)体系中的分离效果明显增强。当VMT填充量为5 wt%时,Pebax-VMT MMMs表现出了最优的CO_(2)分离性能,CO_(2)的渗透量为489.31 Barrer, CO_(2)/CH_(4)的选择性为39.96,与纯Pebax膜相比,CO_(2)渗透量增加98.3%,同时CO_(2)/CH_(4)的选择性增加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 二维蛭石纳米片 co_(2)/ch_(4)分离 co_(2)通道
下载PDF
东曲矿8号煤CO_(2)和CH_(4)竞争吸附特性分子模拟研究
9
作者 邓小鹏 相建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4,共7页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4)的吸附量,双组分竞争吸附中的总吸附量随着CO_(2)的摩尔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摩尔比条件下的双组分吸附中CO_(2)对CH_(4)的选择性吸附系数始终大于1,且CO_(2)摩尔分数越大,选择性吸附系数越小;相互作用能随着吸附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CO_(2)吸附体系中较大的静电能促进了煤大分子对CO_(2)吸附,因此,不同摩尔比体系的相互作用能随着CO_(2)摩尔分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大于CH_(4)的吸附势,双组分竞争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而CH_(4)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降低,该结果与吸附选择性分析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采 co_(2)驱替甲烷 竞争吸附 吸附选择性 相互作用能 势能分布 分子模拟
下载PDF
不同种类酸改性椰壳活性炭吸附分离CO_2和CH_4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雪 倪诸希 +3 位作者 王里奥 詹欣源 曾韵敏 李一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4-90,共7页
与采用碱改性活性炭的方法相比,关于酸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采用有机酸改性活性炭用于吸附分离CO_2/CH_4中的研究鲜见报道。采用不同种类酸(包括无机酸和有机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利用N_2吸附解吸曲线、FT-IR、SEM、XRD对改性前后... 与采用碱改性活性炭的方法相比,关于酸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采用有机酸改性活性炭用于吸附分离CO_2/CH_4中的研究鲜见报道。采用不同种类酸(包括无机酸和有机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利用N_2吸附解吸曲线、FT-IR、SEM、XRD对改性前后活性炭物理化学特性进行表征,同时测定了25℃时活性炭对CO_2和CH_4的等温吸附线。结果表明,酸改性后活性炭比表面积、孔体积等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改性后的微孔分布相对集中且出现孔径较小的微孔;有机酸改性活性炭对CO_2的吸附能力和对CO_2/CH_4的分离效果整体比无机酸好,其中以醋酸改性为最优;CO_2以物理吸附的方式被吸附在酸改性活性炭上,再生效果较好;采用有机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并用于吸附分离CO_2/CH_4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不同酸改性 co2/ch4 吸附 分离
下载PDF
CH_4、N_2和CO_2在碳纤维分子筛上的吸附分离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水利 葛岭梅 《矿业工程研究》 2009年第3期34-37,共4页
矿井瓦斯中CH4与N2和CO2的有效分离是解决低浓度瓦斯回收利用的技术关键.为此,利用自制的吸附装置,研究了CH4、N2、CO2及其两相混合物在沥青基碳纤维分子筛(ACF-MS)上的吸附、分离特征.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时,ACF-MS对CO2具有较高的吸附... 矿井瓦斯中CH4与N2和CO2的有效分离是解决低浓度瓦斯回收利用的技术关键.为此,利用自制的吸附装置,研究了CH4、N2、CO2及其两相混合物在沥青基碳纤维分子筛(ACF-MS)上的吸附、分离特征.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时,ACF-MS对CO2具有较高的吸附量,CH4次之,N2最低.1:1mol两相混合气体吸附时,ACF-MS对CO2/N2有较好的吸附分离作用,对CH4/N2和CH4/CO2的分离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基ACF-MS ch4、N2co2 吸附分离
下载PDF
页岩纳米孔隙中CO_(2)和CH_(4)吸附扩散分子模拟研究
12
作者 王海哲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7期156-160,共5页
为进一步揭示多组分气体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分子动力学行为,采用石墨烯构建了页岩纳米孔隙模型,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GCMC)和分子动力学方法(MD),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O_(2)和CH_(4)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竞争吸附和扩散的微观机理,对吸附... 为进一步揭示多组分气体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分子动力学行为,采用石墨烯构建了页岩纳米孔隙模型,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GCMC)和分子动力学方法(MD),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O_(2)和CH_(4)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竞争吸附和扩散的微观机理,对吸附等温线、吸附选择性、径向分布函数和气体扩散系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_(2)吸附量始终高于CH_(4),CO_(2)和CH_(4)吸附选择性系数大于1,即页岩中注入CO_(2)能够置换出CH_(4);CO_(2)、CH_(4)分别与页岩在0.389、0.761 nm处出现峰值,峰值大小的关系为g_(ab)(CO_(2))>g_(ab)(CH_(4)),说明CO_(2)与页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CO_(2))>D(CH_(4))。研究结果从微观角度为注气驱替和高效开发页岩气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吸附 扩散 co_(2)/ch_(4)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模板法多孔炭的制备及CH_4/N_2/CO_2吸附分离
13
作者 余新江 赵元首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1-226,共6页
以糠醇为碳源,模板法两次浸渍制备多孔炭,采用XRD、SEM、FTIR、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利用磁悬浮天平测量了CH_4,N_2,CO_2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吸附等温数据进行Langmuir拟合,由Henry常数预测多孔炭对混合体系的平衡选择性。表... 以糠醇为碳源,模板法两次浸渍制备多孔炭,采用XRD、SEM、FTIR、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利用磁悬浮天平测量了CH_4,N_2,CO_2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吸附等温数据进行Langmuir拟合,由Henry常数预测多孔炭对混合体系的平衡选择性。表征结果显示,多孔炭孔分布较窄,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分子筛的孔道结构,且表面呈现一定的极性,有利于CH_4,N_2,CO_2的吸附和分离。实验结果表明,CH_4,N_2,CO_2的平衡吸附量大小的顺序为:CO_2>CH_4>N_2,Langmuir模型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993,拟合效果较好,可用Langmuir理论解释气体在多孔炭孔结构及表面的吸附行为,制备的多孔炭适用于烟道气中CO_2的吸附与分离及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提纯,但对垃圾填埋气的分离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法 多孔炭 ch4/N2/co2吸附分离 Langmuir拟合 平衡选择性
下载PDF
柔性氮掺杂活性多孔碳布的制备及其对CO_(2)/CH_(4)吸附分离和甲醇吸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雅茹 王燕 李瑶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3,共9页
开发一种用于吸附和分离CO_(2)/CH_(4)以及吸附甲醇的经济、高效、安全的纳米多孔碳材料,以黏胶纤维织物为前体物质,以CO_(2)为活化剂,采用一步碳化-活化方法制备柔性氮掺杂活性多孔碳布,并探讨活化温度对多孔碳孔隙结构发育和化学成分... 开发一种用于吸附和分离CO_(2)/CH_(4)以及吸附甲醇的经济、高效、安全的纳米多孔碳材料,以黏胶纤维织物为前体物质,以CO_(2)为活化剂,采用一步碳化-活化方法制备柔性氮掺杂活性多孔碳布,并探讨活化温度对多孔碳孔隙结构发育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温度800℃时制备的FPCC-A-800超微孔体积为0.29 m^(3)/g,占总孔体积的71%,含氮量为5.88%。在25℃和0.1 MPa压力下,FPCC-A-800对CO_(2)的吸附量最高为3.13 mmol/g,根据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计算二元混合气体CO_(2)/CH_(4)(体积比为50/50),FPCC-A-800的CO_(2)/CH_(4)选择性为2.35,这归因于FPCC-A-800优异的超微孔结构和适中的含氮量协同作用。活化温度900℃时制备FPCC-A-900,在25℃和0.0095 MPa压力下其甲醇吸附量可达9.90 mmol/g,这是因为它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1159 cm^(2)/g)和总孔体积(0.54 cm^(3)/g)。活化温度700℃时制备的FPCCA-700具有较高的含氮量,在低压范围展现出最优的CO_(2)/CH_(4)分离性能,根据Henry定律,25℃时其CO_(2)/CH_(4)选择性系数为3.36。实验表明,制备的柔性氮掺杂活性多孔碳布在治理温室气体、提高煤层气利用率和吸附工业甲醇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 氮掺杂 活性多孔碳布 co_(2)/ch_(4)吸附分离 甲醇吸附
下载PDF
NaX分子筛吸附分离CO_(2)/CH_(4)的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静 刘添翼 +3 位作者 李强 张晓欣 秦玉才 宋丽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3-19,共7页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与理想吸附溶液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O_(2)、CH_(4)分子在NaX分子筛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在不同吸附理论模型下的拟合结果并计算相应的吸附热,描述了CO_(2)、CH_(4)气体的吸附分离过程。结果表明,C...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与理想吸附溶液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O_(2)、CH_(4)分子在NaX分子筛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在不同吸附理论模型下的拟合结果并计算相应的吸附热,描述了CO_(2)、CH_(4)气体的吸附分离过程。结果表明,CH_(4)分子的吸附强度比CO_(2)分子弱,更贴近理想吸附;CO_(2)分子的吸附选择性随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升高而降低,在低压条件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低温低压更有利于CO_(2)分子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分离 co_(2)/ch_(4)混合气体 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 吸附选择性
下载PDF
不同活化剂活化木质素基活性炭选择吸附分离CH_4/CO_2的性能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芳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62,共4页
文章以糠醛渣为原料,分别采用CO_2,H_3PO_4和KOH活化,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各活化法下获得最大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工艺和样本;并对3种不同活化方式下获得的活性炭样本进行了选择性吸附分离CH_4和CO_2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O_2活化和H_... 文章以糠醛渣为原料,分别采用CO_2,H_3PO_4和KOH活化,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各活化法下获得最大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工艺和样本;并对3种不同活化方式下获得的活性炭样本进行了选择性吸附分离CH_4和CO_2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O_2活化和H_3PO_4活化可以制备出微孔居多,但中孔也占一定比率的活性炭,选择性吸附分离CH_4和CO_2效果更好。而KOH活化制备出的活性炭样本基本为纯微孔活性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渣 选择吸附分离 co2活化法 H3PO4活化法 KOH活化法
下载PDF
嘉陵江四川段平水期CH_(4)、CO_(2)排放通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伍析桥 刘朝荣 +3 位作者 黄兴 罗丹 权秋梅 杨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内陆水域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以嘉陵江四川段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0月采集表层水样,运用改良顶空法采集表层水体溶存的CH_(4)、CO_(2),分析了研究区域平水期CH_(4)、CO_(2)溶存浓度与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内陆水域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以嘉陵江四川段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0月采集表层水样,运用改良顶空法采集表层水体溶存的CH_(4)、CO_(2),分析了研究区域平水期CH_(4)、CO_(2)溶存浓度与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水体理化性质和土地利用类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结果表明,嘉陵江四川段人类活动主导了水质变化特征,城市和农业活动是氮素和磷素沿河流方向累积的重要原因。表层水体中CH_(4)和CO_(2)浓度分别为(16.87±15.55)nmol·L^(-1)和(836.11±132.68)μmol·L^(-1),排放通量分别为(68.39±81.26)nmol·m^(-2)·d^(-1)和(1596.08±1291.61)μmol·m^(-2)·d^(-1)。CH_(4)、CO_(2)浓度和排放通量具有较大空间异质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耕地主导河段接收了较多的非点源污染和陆源碳。这些污染物质的输入导致水体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生长以及微生物活动,进而给CH_(4)和CO_(2)产生和释放造成影响。总氮(TN)、磷酸盐(PO_(4)^(3-)-P)和耕地面积占比是影响嘉陵江四川段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表明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受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温室气体 ch_(4) co_(2) 通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生物模板法制备SAPO-34分子筛及其对CO_(2)/CH_(4)吸附分离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晓莹 周扬 +1 位作者 宁跃文 肖永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8-133,共6页
采用生物质模板(茶花粉)掺杂制备SAPO-34分子筛,研究了SAPO-34分子筛对CO和CH的静态吸附性能,同时考察了水热晶化时间、硅铝摩尔比(SiO/AlO摩尔比)和有机模板剂对茶花粉掺杂合成SAPO-34分子筛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花粉的加入可以制备性... 采用生物质模板(茶花粉)掺杂制备SAPO-34分子筛,研究了SAPO-34分子筛对CO和CH的静态吸附性能,同时考察了水热晶化时间、硅铝摩尔比(SiO/AlO摩尔比)和有机模板剂对茶花粉掺杂合成SAPO-34分子筛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花粉的加入可以制备性能良好的SAPO-34分子筛并降低其尺寸在1~2μm之间;晶化时间(24~36 h)的延长有利于分子筛结晶;当硅铝比为0.6、有机模板剂摩尔比为2时,SAPO-34分子筛的晶化效果最佳。茶花粉清液合成的SAPO-34分子筛在静态吸附实验压力为100 kPa时,CO和CH的总吸附量分别为2.92 mmol/g和0.58 mmol/g,CO_(2)/CH_(4)的理想分离系数为5.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模板法 SAPO-34分子筛 co_(2)/ch_(4) 吸附分离 天然气
下载PDF
氮掺杂柔性块体多孔碳的制备及对CO_(2)/CH_(4)的吸附分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娅鸽 王彬彬 +1 位作者 杨德威 李瑶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29-237,共9页
为开发一种用于CO_(2)/CH_(4)吸附和分离的经济、高效、工艺简单的块体多孔碳材料,选取三聚氰胺海绵块为前驱体物质,将其用作块体碳的支撑骨架,同时也作为氮源,引入葡萄糖作为二次碳源,以CO_(2)气体作为活化剂,经一步碳化-活化制备氮掺... 为开发一种用于CO_(2)/CH_(4)吸附和分离的经济、高效、工艺简单的块体多孔碳材料,选取三聚氰胺海绵块为前驱体物质,将其用作块体碳的支撑骨架,同时也作为氮源,引入葡萄糖作为二次碳源,以CO_(2)气体作为活化剂,经一步碳化-活化制备氮掺杂柔性块体多孔碳,并探讨葡萄糖负载量、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对多孔碳孔隙结构形成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葡萄糖负载量为0.5 g、活化温度为800℃、活化时间为3 h时,所制备的样品有最大的比表面积(845 m^(2)/g)、最高的总孔体积(0.37 cm^(3)/g)以及最发达的微孔结构,其微孔体积高达0.30 cm^(3)/g,占总孔体积的81%,超微孔体积高达0.26 cm^(3)/g,占总孔体积的百分比高达70%。在25℃、0.1 MPa压力下,AMC-800-3展现出最优的CO_(2)吸附容量,可达2.84 mmol/g;根据亨利定律,利用低压(<0.015 MPa)下的吸附等温线起始斜率计算得出AMC-800-3对CO_(2)/CH_(4)的固有选择性系数为2.70,仅次于未活化样品;根据理想溶液吸附理论(IAST),在0.1 MPa压力下,AMC-800-3对二元混合气体CO_(2)/CH_(4)(50V/50V)的分离选择性系数为2.35,这主要归因于该样品所具有的优异的微孔结构和一定量氮的协同作用;通过动态穿透实验进一步测试了AMC-800-3对二元混合气体CO_(2)/CH_(4)(50V/50V)的选择性,结果与IAST计算相接近。本工作所制备的氮掺杂柔性块体多孔碳在减少碳排放、提高煤层气利用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 柔性 块体多孔碳 co_(2)/ch 4吸附分离
下载PDF
变压吸附分离CH_(4)/CO_(2)模拟计算与工艺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玲 《中国沼气》 2023年第1期66-72,共7页
利用Aspen adsim模拟软件,以CH_(4)/CO_(2)混合气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作为吸附剂,对变压吸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建立单塔动态吸附模型,流动模型为考虑轴向扩散的一维活塞流模型;吸附方程为扩展的Langmuir方程;传质模型选用线形推动力(... 利用Aspen adsim模拟软件,以CH_(4)/CO_(2)混合气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作为吸附剂,对变压吸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建立单塔动态吸附模型,流动模型为考虑轴向扩散的一维活塞流模型;吸附方程为扩展的Langmuir方程;传质模型选用线形推动力(Linear Drive Force,简称LDF)模型;采用塔底进料方式;床层动量平衡采用Ergun方程计算。利用该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同流量、压力和温度下的床层穿透曲线。掌握了各种参数对变压吸附过程的影响,获得工艺设计和操作运行的优化解(操作温度298.15 K、压力0.6 MPa、吸附时间550 S以内)。在高压低温的优化条件下,建立双塔循环吸附过程模型,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操作。通过模拟计算,推进生物天然气提纯技术进步,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ch_(4)/co_(2) Aspen adsim 模拟计算 工艺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