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_(2)对K2CO_(3)吸附CO_(2)性能影响的实验及DFT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百合 李艳红 +3 位作者 张靖超 王彦霖 乔晓磊 金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9-669,I0019,共12页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对SO_(2)在K2CO_(3)吸附剂上的影响及CO_(2)吸附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受SO_(2)分子S原子活跃的s轨道影响,S的p轨道及O原子活性均增强,与K2CO_(3)表面O原子价带顶能带简并,SO_(2)被优先吸附在K2CO_(3)表面的O顶位,并将CO_(2)推离吸附剂表面,导致吸附剂活性位点虽有空余却无法吸附CO_(2)。在实验中表现为:模拟烟气中CO_(2)体积浓度为10%时,气氛中体积浓度为0.007%的SO_(2)会使吸附剂的吸附量由1.65 mmol/g降低至1.01 mmol/g。提出CO_(2)与H2O在K2CO_(3)(001)表面的吸附机理,理论计算的反应活化能为40.7 kJ/mol,反应热为-54.9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co_(3)吸附剂 co_(2)捕集 so_(2)影响 密度泛函理论 机理研究
下载PDF
750℃高温CO_(2)掺杂SO_(2)环境中Super304H及Inconel625的腐蚀行为
2
作者 周永莉 赵钦新 +4 位作者 鲁金涛 袁勇 梁志远 杨珍 黄锦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87-4394,I0017,共9页
研究掺杂气体对合金的腐蚀行为及作用机理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发电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开展Super304H及Inconel625合金的高温CO_(2)腐蚀试验,并结合腐蚀增重法、扫描电镜观察及XRD分析,研究两... 研究掺杂气体对合金的腐蚀行为及作用机理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发电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开展Super304H及Inconel625合金的高温CO_(2)腐蚀试验,并结合腐蚀增重法、扫描电镜观察及XRD分析,研究两种耐热合金在750℃CO_(2)及掺杂SO_(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两种合金在750℃CO_(2)、750℃CO_(2)+SO_(2)环境中的腐蚀动力学均遵循抛物线规律,Inconel625抗腐蚀能力优于Super304H,具有较少的腐蚀增重;Super304H在750℃CO_(2)腐蚀初期增重高于CO_(2)+SO_(2)环境,而120 h后在CO_(2)+SO_(2)环境中腐蚀增重较高。两种环境中腐蚀500 h后,Super304H表面氧化膜为单层Cr_(2)O_(3)及外层疏松瘤状富铁氧化物与内氧化物FeCr_(2)O_(4)组成的局部双层氧化膜;Inconel625为单层均匀致密Cr_(2)O_(3)氧化膜,平均厚度不到1μm。高温CO_(2)腐蚀环境中,Cr含量对提高合金抗腐蚀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温CO_(2)掺杂SO_(2)对于Cr_(2)O_(3)形成合金具有抑制渗碳的作用,对于氧化铁形成合金具有加速腐蚀及渗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合金 高温co_(2) 掺杂气体 so_(2) 腐蚀 渗碳
下载PDF
SO_(2) 对钾基吸附剂 CO_(2) 吸附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李艳红 郭百合 +3 位作者 张靖超 乔晓磊 王彦霖 金燕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47-3657,共11页
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经脱硫后,存在的痕量SO_(2) 会导致钾基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恶化。以结晶氯化铝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K_(2)CO_(3)/Al_(2)O_(3)固体吸附剂,利用固定床反应系统,模拟烟气组分,在含SO_(2) (0、150、250、400 mg/m... 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经脱硫后,存在的痕量SO_(2) 会导致钾基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恶化。以结晶氯化铝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K_(2)CO_(3)/Al_(2)O_(3)固体吸附剂,利用固定床反应系统,模拟烟气组分,在含SO_(2) (0、150、250、400 mg/m^(3))气氛下的CO_(2)吸附特性进行了吸附实验,结合BET、XRD表征手段,分析吸附剂孔隙结构和物质组成,采用DFT理论研究了SO_(2) 对K_(2)CO_(3)/Al_(2)O_(3)(0001)吸附剂表面吸附CO_(2)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在理想气氛中,钾基吸附剂CO_(2)累积吸附量为1.72 mmol/g,当反应气氛中存在150 mg/m^(3) SO_(2) 时,钾基吸附剂与SO_(2) 发生反应生成K_(2)SO_(3),导致吸附剂的吸附量(1.38 mmol/g)降低了19.77%,SO_(2) 质量浓度增至400 mg/m^(3),钾基吸附剂CO_(2)累积吸附量逐渐降至1.26 mmol/g,吸附剂吸附CO_(2)性能恶化,钾基吸附剂在7次循环后吸附量降为1.1 mmol/g,循环性能变差。CO_(2)、SO_(2) 两种分子在K_(2)CO_(3)/Al_(2)O_(3)(0001)表面吸附位点均为Al-O桥位,H_(2)O分子的吸附位点为O顶位。K_(2)CO_(3)/Al_(2)O_(3)(0001)表面对SO_(2) 的吸附作用大于H_(2)O和CO_(2)。H_(2)O和CO_(2)共吸附时CO_(2)分子中O-s轨道与H-s轨道重叠,使得2者在表面吸附时可以相互促进;SO_(2) 分子由于其S、O原子p轨道活跃,与CO_(2)共吸附时,会优先抢占CO_(2)的吸附位点,抑制CO_(2)在表面的吸附。H_(2)O分子对K_(2)CO_(3)/Al_(2)O_(3)(0001)表面吸附SO_(2) 的促进作用大于CO_(2),H_(2)O的存在会加速SO_(2) 与表面的反应,导致吸附剂表面对CO_(2)吸附能力变差。CO_(2)与H_(2)O共吸附于K_(2)CO_(3)/Al_(2)O_(3)(0001)表面时碳酸化反应机理为H_(2)O分子中H+和OH−,分别与和CO_(2)形成HCO^(-)_(3),反应能垒为1.12 eV,反应热为−1.47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钾基吸附剂 so_(2) 气凝胶 DFT
下载PDF
DUT-4选择性吸附SO_(2)/CO_(2)混合气体中SO_(2)的理论研究
4
作者 黄啸翔 倪超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691-696,共6页
金属有机骨架(MOFs)作为吸附剂选择性捕获SO_(2)是一种有前景的烟气脱硫技术。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模拟,研究铝基MOFs材料DUT-4对纯SO_(2)和CO_(2)的吸附机理,并探究其对SO_(2)/CO_(2)混合气体的吸附选择... 金属有机骨架(MOFs)作为吸附剂选择性捕获SO_(2)是一种有前景的烟气脱硫技术。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模拟,研究铝基MOFs材料DUT-4对纯SO_(2)和CO_(2)的吸附机理,并探究其对SO_(2)/CO_(2)混合气体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由于金属中心的高静电势梯度和羟基中Hμ-oh与气体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使得DUT-4吸附剂中SO_(2)与CO_(2)主要吸附在靠近金属中心的位置。低温、高压、高SO_(2)比例均会提高DUT-4对烟气中SO_(2)的吸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GCMC 金属有机框架 so(2)/co(2) 选择性吸附
下载PDF
SO_(2)对掺杂KMnO_(4)的K_(2)CO_(3)/Al_(2)O_(3)吸附剂脱碳性能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靖超 郭百合 +3 位作者 张佳栋 王彦霖 郑昕 金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0-236,共7页
针对SO_(2)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该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铝气凝胶载体,浸渍法制备吸附剂,通过固定床实验系统进行N2低温吸附-脱附实验,研究了掺杂KMnO_(4)的K_(2)CO_(3)/Al_(2)O_(3)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以及SO_(2)对吸... 针对SO_(2)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该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铝气凝胶载体,浸渍法制备吸附剂,通过固定床实验系统进行N2低温吸附-脱附实验,研究了掺杂KMnO_(4)的K_(2)CO_(3)/Al_(2)O_(3)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以及SO_(2)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Avrami模型计算吸附动力学,并结合吸附剂的孔隙和晶相结构变化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吸附实验最佳反应温度60℃,掺杂KMnO_(4)提高了K_(2)CO_(3)/Al_(2)O_(3)的CO_(2)吸附性能,吸附量提高0.13 mmol/g。在CO_(2)吸附实验中加入微量SO_(2),掺杂KMnO_(4)后会减小烟气中SO_(2)对CO_(2)吸附实验的影响,在200~320 mg/m^(3) SO_(2)浓度范围内,CO_(2)累积吸附量随SO_(2)浓度增加而减小,200 mg/m^(3)时吸附减少量最小,K_(2)CO_(3)/Al_(2)O_(3)吸附剂与KMnO_(4)/K_(2)CO_(3)/Al_(2)O_(3)吸附剂分别减少0.22 mmol/g和0.18 mmol/g。KMnO_(4)会与SO_(2)发生反应生成MnSO_(4)和K_(2)SO_(4),减少SO_(2)与活性组分K_(2)CO_(3)的反应,因此KMnO_(4)/K_(2)CO_(3)/Al_(2)O_(3)吸附剂具有一定的抗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 掺杂吸附剂 so_(2)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H_(2)O和SO_(2)对钙循环捕集CO_(2)碳酸化过程协同效应的研究
6
作者 戴文浩 王春波 +3 位作者 陈亮 方远 袁峰 闫广精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4-792,共9页
采用自制恒温热重系统研究了H_(2)O和SO_(2)对钙循环捕集CO_(2)的协同效应,并结合吸收剂的孔径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气氛中的H_(2)O加速了碳酸化快速反应阶段的反应速度,改善了CaO颗粒的孔结构,从而提高了碳酸化转化率;气氛中的SO_... 采用自制恒温热重系统研究了H_(2)O和SO_(2)对钙循环捕集CO_(2)的协同效应,并结合吸收剂的孔径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气氛中的H_(2)O加速了碳酸化快速反应阶段的反应速度,改善了CaO颗粒的孔结构,从而提高了碳酸化转化率;气氛中的SO_(2)阻碍了CO_(2)的捕集,使碳酸化转化率下降,且随循环进行碳酸化转化率下降更加明显;当H_(2)O和SO_(2)协同作用于碳酸化过程时,钙循环特性受H_(2)O和SO_(2)的协同效应影响:加入0.05%体积分数的SO_(2)后,当H_(2)O体积分数从0%增加至20%时,吸收剂孔容积逐步上升,CO_(2)捕集能力得到改善;加入10%体积分数的H_(2)O后,当SO_(2)体积分数从0%增加至0.1%时,吸收剂孔隙堵塞更加严重,CO_(2)捕集能力下降,但是相较于无H_(2)O工况,仍保持更高的碳酸化转化率;H_(2)O和SO_(2)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H_(2)O可以减弱SO_(2)对CO_(2)捕集的阻碍作用,从而提高吸收剂的碳酸化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钙循环 H_(2)O so_(2) 协同效应 孔结构
下载PDF
注蒸汽管道在CO_(2)/O_(2)/SO_(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3
7
作者 邹庆 廖柯熹 +4 位作者 刘昕瑜 何国玺 冷吉辉 赵帅 彭沐霖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5-235,共11页
目的揭示45#钢、3Cr钢在高温高压CO_(2)/O_(2)/SO_(2)体系中的腐蚀行为及力学性能规律,为新疆油田注蒸汽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注蒸汽管道现场运行工况,结合高温高压釜、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3D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 目的揭示45#钢、3Cr钢在高温高压CO_(2)/O_(2)/SO_(2)体系中的腐蚀行为及力学性能规律,为新疆油田注蒸汽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注蒸汽管道现场运行工况,结合高温高压釜、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3D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进行失重测试、产物表征及拉伸测试试验。结果随着温度(100~250℃)升高,45#钢、3Cr钢的腐蚀速率呈减小的趋势;随着O_(2)含量(物质的量分数,0~3%)升高,45#钢、3Cr钢的腐蚀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O_(2)含量2%~3%时腐蚀受到抑制。XRD测试结果表明45#钢在CO_(2)/O_(2)/SO_(2)体系中腐蚀产物主要包括FeSO_(4)·H_(2)O、FeCO_(3)、Fe_(2)O_(3),3Cr钢的腐蚀产物主要有Cr_(2)O_(3)、FeSO_(4)·H_(2)O、FeCO_(3)、Fe_(2)O_(3)。3D显微镜结果显示45#钢基体表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部腐蚀缺陷,3Cr钢未出现局部腐蚀现象;力学性能结果显示45#钢腐蚀后抗拉强度减小1.36%,延伸率减小6.85%,3Cr钢腐蚀后抗拉强度减小0.39%,延伸率减小21.34%。结论在高温高压CO_(2)/O_(2)/SO_(2)环境中,SO_(2)在腐蚀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高温(100~250℃)下腐蚀产物膜致密,抑制腐蚀;O_(2)参与阴极反应,在低浓度氧(0~2%)时腐蚀产物膜被破坏从而促进腐蚀,高浓度氧(2%~3%)时钢材基体钝化抑制腐蚀;腐蚀后钢材力学性能退化,腐蚀对钢材延伸率影响较大,对抗拉强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so_(2)体系 高温高压 腐蚀行为 温度 O_(2)含量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竖直上升管内超临界CO_(2)异常传热机理研究
8
作者 胡娟娟 李增光 +2 位作者 高一民 杨建 刘浪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目的]小通道内的换热已被广泛应用于核反应堆与航天发动机冷却等方面。为保证该系统内热力装置安全、高效运行,需系统、深入研究超临界CO_(2)的传热规律与异常传热机理。[方法]通过CFD数值模拟,对不同质量流速下内径为2 mm的竖直上升... [目的]小通道内的换热已被广泛应用于核反应堆与航天发动机冷却等方面。为保证该系统内热力装置安全、高效运行,需系统、深入研究超临界CO_(2)的传热规律与异常传热机理。[方法]通过CFD数值模拟,对不同质量流速下内径为2 mm的竖直上升管中超临界CO_(2)的换热随热流密度与压力的变化规律展开研究,并对传热强化与传热恶化工况下不同截面处径向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异常传热机理。[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当质量流速为500~1000 kg/(㎡·s)时,随着热流密度的升高,超临界CO_(2)由传热强化转变为传热恶化,且在传热恶化工况下,随着热流密度的升高,超临界CO_(2)传热恢复区的换热系数峰值有所降低,直至消失;随着运行压力的升高,超临界CO_(2)的异常传热程度均被削弱。通过机理分析发现,在传热强化工况下,超临界CO_(2)的换热在拟临界点附近达到最强,其主要原因在于管截面上大比热容区流体的份额显著增加;在传热恶化工况下,壁温峰值对应的截面处速度呈“M”型分布,拐点处速度梯度降为0,湍动能也降到最低,导致传热能力变弱。[结论]研究结果对于改善小通道内超临界CO_(2)的传热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竖直上升管 异常传热 机理
下载PDF
Na_(2)SO_(4)改性Co_(3)O_(4)催化NaBH_(4)-NH_(3)BH_(3)复合物水解放氢性能研究
9
作者 刘永辉 张力丹 +4 位作者 杨茂 邓自萌 吴裕程 吴朝玲 王小炼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3-178,183,共7页
NaBH_(4)-NH_(3)BH_(3)复合物(xSB-AB,x=2,4,6,8)具有比单体更好的水解放氢性能,但在温和条件下的产氢效率仍然不够理想。将Na_(2)SO_(4)改性的Co_(3)O_(4)用于催化NaBH_(4)-NH_(3)BH_(3)复合物水解,发现它表现出比纯Co_(3)O_(4)更为优... NaBH_(4)-NH_(3)BH_(3)复合物(xSB-AB,x=2,4,6,8)具有比单体更好的水解放氢性能,但在温和条件下的产氢效率仍然不够理想。将Na_(2)SO_(4)改性的Co_(3)O_(4)用于催化NaBH_(4)-NH_(3)BH_(3)复合物水解,发现它表现出比纯Co_(3)O_(4)更为优异的催化性能。Na_(2)SO_(4)改性的Co_(3)O_(4)催化2NaBH_(4)-NH_(3)BH_(3)在40℃水解时,8min的产氢量达到了2430mL/g。结果表明:Na_(2)SO_(4)本身对NaBH_(4)-NH_(3)BH_(3)复合物水解无催化作用,但可能有利于Co_(3)O_(4)原位转化为具有高催化活性的Co-B合金,从而提升NaBH_(4)-NH_(3)BH_(3)复合物的放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BH_(4)-NH_(3)BH_(3) Na_(2)so_(4) co_(3)O_(4) 水解
下载PDF
米泉低阶煤煤层气中CO_(2)异常赋存特征与成因
10
作者 张娜 伏海蛟 +5 位作者 刘玲 杨曙光 王刚 李跃国 王佳伟 杨昊宇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40-245,共6页
对米泉矿区以往煤层气勘查成果统计发现,气体含量中CO_(2)浓度异常高,部分气样浓度甚至超过40%。通过系统开展气体组分、CH4与CO_(2)碳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等地化分析,发现该区CO_(2)浓度随埋深增大呈增高趋势。当埋深大于800 m时,CO... 对米泉矿区以往煤层气勘查成果统计发现,气体含量中CO_(2)浓度异常高,部分气样浓度甚至超过40%。通过系统开展气体组分、CH4与CO_(2)碳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等地化分析,发现该区CO_(2)浓度随埋深增大呈增高趋势。当埋深大于800 m时,CO_(2)浓度超过40%;CO_(2)具明显壳源成因特征,无幔源CO_(2)的混入。说明该区煤层气主要为CO_(2)还原途径形成的次生生物气体,少量样品具热成因气特征;CO_(2)异常富集可能是3个方面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即处于微生物产甲烷活动早期阶段、CO_(2)还原途径产甲烷活动受到抑制及滞留的水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泉矿区 煤层气 稀有气体 co_(2)成因 异常富集
下载PDF
富氧燃烧烟气压缩净化及高浓度CO_(2)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明新 吴亚昌 +2 位作者 王涵啸 欧阳昊东 陆强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4-211,共8页
富氧燃烧技术是目前最有可能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应用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之一,其中,烟气压缩净化及CO_(2)提纯对于整个富氧燃烧系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富氧燃烧后烟气压缩净化的工艺验证,而对烟气压缩纯化各单元运行特性的研... 富氧燃烧技术是目前最有可能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应用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之一,其中,烟气压缩净化及CO_(2)提纯对于整个富氧燃烧系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富氧燃烧后烟气压缩净化的工艺验证,而对烟气压缩纯化各单元运行特性的研究仍不深入,特别是烟气压缩净化过程杂质污染组分的迁移转化、系统运行参数与污染物脱除效率的关联仍不明确。且现有研究对净化后烟气的深度提纯及高浓度CO_(2)制备的关注也相对较少,直接关系到富氧燃烧系统运行经济性。因此,针对富氧燃烧烟气净化及CO_(2)提纯需求,系统探究了富氧燃烧烟气压缩纯化过程SO_(2)、NO_(x)吸收脱除以及CO_(2)深度提纯等各子系统的运行特性,其中SO_(2)与NO_(x)脱除采用压缩-酸液吸收,CO_(2)深度提纯采用低温精馏。结果表明:通过烟气净化可实现SO_(2)脱除效率达100%,NO脱除效率达99%,同时实现纯度为99.99%的食品级液态CO_(2)制备。烟气净化过程中,气相反应占据主导,提高压力可缩短反应时间;当SO_(2)吸收塔运行压力超过0.8 MPa时,SO_(2)脱除效率可达100%;当NO吸收塔运行压力超过3.0 MPa时,NO排放浓度可达超低排放标准。CO_(2)提纯过程中,提高压力会降低液体CO_(2)纯度。SO_(2)吸收塔运行压力为1.6 MPa、NO吸收塔运行压力为3.0 MPa、CO_(2)提纯塔运行压力为3.8 MPa时,系统整体功耗最低,为0.37 MJ/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烟气净化 so_(2) NO co_(2)提纯
下载PDF
SO_(2)与应力对P110钢腐蚀行为影响研究
12
作者 李晨 徐雨豪 +1 位作者 黄福乐 向勇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4-1284,共11页
通过电化学测试和离线表征研究了SO_(2)和90%σs共同作用对P110钢在CO_(2)饱和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O_(2)能够通过影响腐蚀产物膜组分和结构,降低腐蚀产物保护性并促进局部腐蚀萌生。90%σs对于局部腐蚀的萌生阶段影响有限... 通过电化学测试和离线表征研究了SO_(2)和90%σs共同作用对P110钢在CO_(2)饱和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O_(2)能够通过影响腐蚀产物膜组分和结构,降低腐蚀产物保护性并促进局部腐蚀萌生。90%σs对于局部腐蚀的萌生阶段影响有限,主要通过影响腐蚀产物膜的最大应变使腐蚀产物膜减薄并破坏腐蚀产物膜的完整性,影响局部腐蚀的发展阶段。SO_(2)与90%σs共同作用对P110钢的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行为均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腐蚀 so_(2)杂质 局部腐蚀 碳捕集
下载PDF
江西南昌新建-樵舍断裂土壤气Rn、CO_(2)地球化学特征
13
作者 陈江贻 刘龙 +4 位作者 邓辉 汤兰荣 许志山 严宁欣 万祺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6期70-77,共8页
为研究南昌新建-樵舍断裂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背景,采用野外断层土壤气测量方法,于2021年4月和9月开展2期土壤气Rn、CO_(2)的重复观测,结果发现:(1)土壤气浓度范围:第1期Rn、CO_(2)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 280-81 408 Bq/m^(3... 为研究南昌新建-樵舍断裂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背景,采用野外断层土壤气测量方法,于2021年4月和9月开展2期土壤气Rn、CO_(2)的重复观测,结果发现:(1)土壤气浓度范围:第1期Rn、CO_(2)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 280-81 408 Bq/m^(3)和0.09%-1.49%,背景值分别为21984Bq/m^(3)和0.53%;第2期Rn、CO_(2)的浓度范围分别为5 560-97 000 Bq/m^(3)和0.33%-7.05%,背景值分别为30 500 Bq/m~3和1.44%。(2)断裂带位置判定:测线上测点2附近土壤气浓度出现高值异常,由于气体在断裂带附近较为富集,判断此处可能为新建-樵舍断裂浅层位置所在。基于2期实测土壤气Rn浓度的断裂活动性评价结果,认为新建-樵舍断裂带现今活动较弱或活动不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土壤气的进一步研究和地质构造活动分析提供地球化学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樵舍断裂带 土壤气Rn 土壤气co_(2) 地球化学特征 异常衬度
下载PDF
典型碱性吸附剂炉内脱除燃煤烟气SO_(3)特性试验
14
作者 李秋白 黄亚继 +4 位作者 许月阳 王圣 李雨欣 李金壘 魏泽坤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415-421,共7页
由于会引起蓝烟、酸沉积以及建筑腐蚀等问题,SO_(3)减排已成为当前燃煤污染物控制的热点问题。基于U型石英管在260~380℃对常见碱性吸附剂的SO_(3)脱除规律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Mg(OH)_(2)比表面积与孔容均最大,在试验温度范围内... 由于会引起蓝烟、酸沉积以及建筑腐蚀等问题,SO_(3)减排已成为当前燃煤污染物控制的热点问题。基于U型石英管在260~380℃对常见碱性吸附剂的SO_(3)脱除规律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Mg(OH)_(2)比表面积与孔容均最大,在试验温度范围内SO_(3)脱除性能优于NaHCO_(3)、Ca(OH)_(2)和Na_(2)CO_(3)。SO_(3)脱除前期,温度升高会提高所用吸附剂的SO_(3)动态脱除效率,且Mg(OH)_(2)在380℃下第10 min时的脱除率高达84%;当SO_(3)脱除趋于饱和时,温度提高对所用吸附剂的SO_(3)动态脱除效率无明显影响。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Na_(2)CO_(3)对SO_(3)的吸附反应前期(0~40 min)基本符合反应控制的缩核模型,此时Na_(2)CO_(3)表面的化学反应主导SO_(3)的脱除反应,而内扩散控制的缩核模型仅在260℃时可较好的描述前40 min的脱除反应。而在吸附后期(50~100 min),表面反应控制和内扩散控制均可较好的描述该阶段的吸附过程,此时SO_(3)在产物层的内扩散与其在Na_(2)CO_(3)表面的化学反应共同主导SO_(3)的脱除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吸附剂 so_(3)脱除 Na_(2)co_(3) 吸附动力学 缩核模型
下载PDF
河北省火力发电企业减排潜力研究
15
作者 李耀炜 李子慕 +1 位作者 于锐 秦树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12期37-39,共3页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走节能减排的绿色能源发展道路是各省份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河北省火力发电行业发展现状及节能减排情况,提出用于火力发电行业关于CO_(2)和SO_(2)减排量和减排潜力的测算模型,该模型通过对新增机组技术改...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走节能减排的绿色能源发展道路是各省份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河北省火力发电行业发展现状及节能减排情况,提出用于火力发电行业关于CO_(2)和SO_(2)减排量和减排潜力的测算模型,该模型通过对新增机组技术改进提升生产效率带来的CO_(2)减排量、新增燃煤发电装机容量、燃煤电厂年平均运行小时数以及燃煤电厂使用的煤炭排放系数来测算二氧化碳减排量;通过技术效应导致火力发电企业发电量的变化、单位发电量的能源强度以及SO_(2)排放强度的变化量来测算火力发电企业SO_(2)排放潜力。研究表明:2015~2021年新增煤电碳减排量为11.3万吨,到2025年预计碳减排量为10.1万吨;同期,由于技术改进,SO_(2)减排共计106.9万吨;预计到2025年SO_(2)排量降至14.3万吨。因此,通过该方法可以简便地预测河北省火力发电行业的绿色发展状况,从而提高预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发电 co_(2) so_(2) 减排潜力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电力企业污染物实时排放总量研究
16
作者 常屹 朱启春 +2 位作者 梁满仓 任永成 张慧良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0期26-29,34,共5页
研究旨在双碳背景下测算电力企业的污染物实时排放总量。通过烟气分析仪、手持式数字压力计和皮托管设备确定测速点位置,设计烟气采样设备采集燃煤电厂烟道中的烟气样本,并利用可调谐激光法测定成分与浓度。基于烟气流速、浓度和成分,... 研究旨在双碳背景下测算电力企业的污染物实时排放总量。通过烟气分析仪、手持式数字压力计和皮托管设备确定测速点位置,设计烟气采样设备采集燃煤电厂烟道中的烟气样本,并利用可调谐激光法测定成分与浓度。基于烟气流速、浓度和成分,计算实验电力企业污染物的实时排放量,并转换为质量浓度进行比较。经过研究发现,距离烟道底面越近,污染物浓度越高;双碳政策显著降低了CO_(2)、SO_(2)、NO_(x)和HF的实时排放总量。这一研究为电力企业优化排放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背景 电力企业污染物 实时总排放量 so_(2) co_(2)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trace sulfur dioxide on piperazine-based amine absorbents for carbon dioxide capture
17
作者 Songtao Zheng Yao Jiang +2 位作者 Shaojun Jia Yan Wu Peng Cu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4-41,共8页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trace SO_(2)in industrial flue gas on the amine-scrubbing-based absorption process for CO_(2)capture has been a matter of concern.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ace SO_(2...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trace SO_(2)in industrial flue gas on the amine-scrubbing-based absorption process for CO_(2)capture has been a matter of concern.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ace SO_(2)on the CO_(2)capture process using piperazine-based amine absorbents,focusing on SO_(2)-resistance capability,SO_(2)/CO_(2)absorption selectivity,and cyclic stability.The presence of trace SO_(2)not only restrains CO_(2)absorption,but also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carbamate within the piperazine-based amine absorbents.Remarkably,the incorporation of aminoethyl group in piperazine-based amine absorbents can enhance the SO_(2)-resistance capability by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carbamate,while piperazine-based amine absorbents with hydroxyethyl group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bicarbonate to reduce the SO_(2)-resistance capability.The work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novel amine absorbents for CO_(2)capture from practical industrial flue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capture PIPERAZINE Amine absorbent Trace so_(2) Absorption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与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8
作者 汤达祯 杨曙光 +5 位作者 唐淑玲 陶树 陈世达 张奥博 蒲一帆 张泰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12-2425,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开展近30个煤层气勘查项目,施工煤层气井270余口,建成白杨河、四工河、乌鲁木齐河东煤层气开发先导试验区,正在着力推进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利用,多个区块呈现出煤层气单井高产势头,针对多、厚、大倾角煤...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开展近30个煤层气勘查项目,施工煤层气井270余口,建成白杨河、四工河、乌鲁木齐河东煤层气开发先导试验区,正在着力推进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利用,多个区块呈现出煤层气单井高产势头,针对多、厚、大倾角煤层顺煤层钻井、储层改造、优化排采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带动了新疆煤层气产业起步发展。系统总结准噶尔盆地煤层气成藏特殊地质条件,科学分析前期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现状与趋势,全面梳理煤层气勘探开发所面临的地质难题,以期为新疆地区乃至中国中低煤阶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盆地周缘构造隆升、水力逸散、煤层气风氧化带深延是制约煤层气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潜力的不可忽略的地质因素,盆地腹地包括煤层气在内的深部煤系气资源潜力巨大,开展煤系油气地质综合研究、拓展煤系气勘探开发领域势在必行。盆地边缘多个区块煤层气富含CO_(2)且呈现随煤层埋深增大CO_(2)体积分数增高的异常现象,拟以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耦合作用为主线,气体差异构成与禀赋为线索,鉴别多源多阶气体来源、混合度及成藏贡献,揭示CO_(2)异常富集成因,探索流体场主导作用下的煤层气多源多阶多因素耦合成藏机制。盆地西山窑组与八道湾组2套煤系地层厚度巨大,受聚煤环境控制,多层叠置统一、多层叠置独立、多层叠置混合含煤层气系统空间分布有别,基于沉积、构造、水文耦合作用归纳出煤层气富集成藏基本模式,有效厘定流体压力系统,合理选层选段、组合开发,优势成藏地质配置及其区域、局域、层域变化规律有待深入研究。盆地周缘煤储层倾角大多超过35°,急倾斜煤储层在较小空间随深度发生快速变化,储层流体运动方式、储层应力状态等影响制约压降传播和煤层气产出过程,开发过程储层力学性质与物性变化、流体相态与饱和关系转化、气/水产出机制与生产规律需要进一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质特征 勘探开发 准噶尔盆地 co_(2)异常富集
下载PDF
空气分离/烟气再循环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毛玉如 方梦祥 +1 位作者 王树荣 骆仲泱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9,共5页
温室气体CO2 的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在众多的CO2 分离回收技术中 ,空气分离 /烟气再循环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较强的应用潜力。分析了空气分离 /烟气再循环技术的提出背景及研究现状 ,探讨了... 温室气体CO2 的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在众多的CO2 分离回收技术中 ,空气分离 /烟气再循环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较强的应用潜力。分析了空气分离 /烟气再循环技术的提出背景及研究现状 ,探讨了空气分离 /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分离/烟气再循环技术 O_(2)/co_(2)燃烧技术 so_(2) NO_(x)
下载PDF
膜接触器法脱硫脱碳液相吸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开强 辛清萍 +2 位作者 张玉忠 李泓 李旭 《山东化工》 CAS 2022年第8期66-70,共5页
膜接触器法气体吸收技术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烟气捕集技术之一,吸收剂是此技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膜接触器法脱硫脱碳液相吸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从膜接触法气体吸收技术的原理、吸收剂的选择及膜接触器法脱硫脱碳吸收剂的应用等方面进... 膜接触器法气体吸收技术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烟气捕集技术之一,吸收剂是此技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膜接触器法脱硫脱碳液相吸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从膜接触法气体吸收技术的原理、吸收剂的选择及膜接触器法脱硫脱碳吸收剂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膜接触器法脱硫脱碳吸收剂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接触器 吸收剂 so_(2) co_(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