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水平井CO_(2)区域增能体积压裂技术
1
作者 张矿生 齐银 +3 位作者 薛小佳 陶亮 陈文斌 武安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2,共8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储层压力低、缝网复杂程度低和黄土塬水资源缺乏等问题,以该盆地庆城油田页岩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滑溜水和CO_(2)压裂物理模拟试验,利用高能CT监测了CO_(2)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分析了CO_(2)压裂形成复杂裂缝的可行...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储层压力低、缝网复杂程度低和黄土塬水资源缺乏等问题,以该盆地庆城油田页岩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滑溜水和CO_(2)压裂物理模拟试验,利用高能CT监测了CO_(2)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分析了CO_(2)压裂形成复杂裂缝的可行性;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CO_(2)注入关键参数,形成了适合庆城油田页岩油的CO_(2)区域增能体积压裂技术。研究表明:前置CO_(2)压裂可提高长7段页岩油储层裂缝复杂程度,裂缝沿层理弱面扩展并纵向穿层形成缝网;增能理念应由单井段间交替增能向平台整体注入实现井间、段间协同一体增能转变,单井采用全井段注入增能模式,可实现缝控区域全覆盖。庆城油田某平台进行了页岩油CO_(2)区域增能体积压裂试验,与采用常规体积压裂技术的邻井相比,3口试验水平井平均压力保持程度提高1.5倍,单井平均初期产油量提高28.6%。研究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CO_(2)区域增能体积压裂能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增加区域地层能量,提高单井产能,可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co_(2)区域增能 体积压裂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田茜 杨芳 +1 位作者 王召欢 张庆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8-1939,共12页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土壤CO_(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的最大通量之一,当前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及...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土壤CO_(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的最大通量之一,当前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影响机制的深入认识。旨在明确全球变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充分收集全球范围内的相关野外试验文献81篇,提取出65个研究位置和213组相关研究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分析其与海拔、气候、土壤含水量、容重(BD)、pH、全氮(TN)和土壤有机碳(SOC)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对增温整体有显著的正向响应,在农、林、草生态系统中,增温使土壤CO_(2)排放分别显著增加13.1%、18.0%、5.9%(P<0.05),森林生态系统对增温响应的正效应最强烈;增温能在短时期内促进土壤呼吸,但随着增温持续时间增加,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会降低,对温度变化产生适应性,从而使其对增温的响应能力减弱;响应特征受到环境因子、土壤特性以及其他试验条件等的影响,绝大多数条件下对增温表现出显著的正响应特征,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增温通常能够改变植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从而影响到植被根际呼吸和土壤呼吸速率。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对土壤CO_(2)排放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仪器嵌入土壤深度则对土壤CO_(2)排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全球土壤CO_(2)排放的时空变化格局有重要意义,也为准确评价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碳汇功能及其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土壤呼吸 陆地生态系统 Meta分析
下载PDF
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曹琰梅 柯浩楠 +4 位作者 商东耀 武熳秋 帅斯樑 胡正华 李琪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5-864,共10页
为研究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扬麦2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将大气CO_(2)浓度作为对照(CK),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C_(80)(CO_(2)浓度缓慢增加80μmol/mol)... 为研究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扬麦2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将大气CO_(2)浓度作为对照(CK),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C_(80)(CO_(2)浓度缓慢增加80μmol/mol)和C_(120)(CO_(2)浓度缓慢增加120μmol/mol)。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处理没有改变小麦田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80)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49±3.33) mg/m^(2)、(26.83±3.21) mg/m^(2);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120)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13.06±2.66) mg/m^(2)、(121.20±9.28) mg/m^(2)。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80)处理土壤-冬小麦系统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99±1.39) mg/m^(2)、(29.83±4.20) mg/m^(2)。各生育期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冬小麦系统N_(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N_(2)O排放量 开顶式气室 co_(2)浓度缓
下载PDF
硅凝胶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4
作者 韩佩佩 屈可伸 +4 位作者 杨春 王维 王玉珍 舒逸青 张平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7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硅凝胶联合CO_(2)点阵激光对增生性瘢痕(HS)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H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行CO_(2)点阵激光治疗,研究组行硅凝胶联合C... 目的探讨硅凝胶联合CO_(2)点阵激光对增生性瘢痕(HS)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H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行CO_(2)点阵激光治疗,研究组行硅凝胶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疼痛、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凝胶联合CO_(2)点阵激光对HS的早期治疗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和瘙痒症状,降低VEGF及TGF-β_(1)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凝胶 co_(2)点阵激光 生性瘢痕
下载PDF
非均质特低渗油藏CO_(2)驱增黏体系构筑及驱油效果研究
5
作者 康宵瑜 江绍静 +3 位作者 董沅武 王维波 王思瑶 唐善法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5-1328,1332,共5页
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系统评价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注入性、油藏环境适应性及均质与非均质岩心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优选构筑的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COAP-1)黏度可达2.16 mPa·s;CO_(2)/COAP-1黏度随压力增加... 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系统评价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注入性、油藏环境适应性及均质与非均质岩心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优选构筑的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COAP-1)黏度可达2.16 mPa·s;CO_(2)/COAP-1黏度随压力增加而逐渐增大,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均质与非均质物模实验中,岩心水驱后转注CO_(2)/COAP-1驱相较于CO_(2)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更为显著,采收率增幅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加略有提升。CO_(2)/COAP-1体系可有效降低CO_(2)的流度,堵塞高渗层的微小孔隙,并有效启动低渗透层,扩大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特低渗油藏 co_(2) 黏体系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外涂硅凝胶治疗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6
作者 田小瑞 王建明 +3 位作者 郭万里 马冰 张书欣 刘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硅凝胶对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3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8例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H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硅凝胶治疗... 目的:观察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硅凝胶对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3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8例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H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硅凝胶治疗,59例)和联合组(给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硅凝胶治疗,59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瘢痕厚度、瘢痕回声密度、生长因子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8.31%,高于对照组的84.75%(P<0.05);联合组VAS、V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瘢痕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瘢痕回声密度则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TGF-β_1、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86%和8.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硅凝胶治疗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HS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瘢痕情况,促进瘢痕消退,调节生长因子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颈部 深Ⅱ度烧伤 生性瘢痕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 硅凝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单纯曲安奈德与曲安奈德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Meta分析
7
作者 林伟鹏 廖智鹏 +2 位作者 李雪儿 林宇凤 余炯标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单纯曲安奈德(TA)与TA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H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治疗HS的文章,选取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1762例研究对象,分为TA组886例和...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单纯曲安奈德(TA)与TA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H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治疗HS的文章,选取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1762例研究对象,分为TA组886例和联合组(TA联合CO_(2)点阵激光)8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TA组[RD=0.13,95%CI(0.08,0.18),P<0.05];治疗前后联合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的变化明显高于TA组[MD=-1.73,95%CI(-2.33,-1.14),P<0.05];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的变化,联合组下降弧度与TA组无明显差异[MD=-0.49,95%CI(-1.24,0.26),P>0.05];联合组术后治疗总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TA组[RD=-0.08,95%CI(-0.12,-0.05),P<0.05]。结论:TA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更加确切,安全性较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co_(2)点阵激光 生性瘢痕 META分析
下载PDF
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及对皮损情况、瘢痕血流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欧娟 张欣 黄蕾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4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及对皮损情况、瘢痕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0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CO_(2)... 目的探讨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及对皮损情况、瘢痕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0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CO_(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mVSS)评分、瘢痕厚度及瘢痕血流灌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可提高疗效,促进皮损情况改善,减少瘢痕血流灌注量,也能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内注射 曲安奈德 co_(2)点阵激光 生性瘢痕 瘢痕血流灌注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9
作者 曾占权 文洋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31-34,共4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疗效及对TNF-α、IL-1β、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1月在笔者医院收治的120例存在H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采用...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疗效及对TNF-α、IL-1β、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1月在笔者医院收治的120例存在H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采用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和对照组(n=60,采用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均完成3个周期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0)、治疗1周期后1个月(T1)、3周期后1个月(T2)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瘙痒峰值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血清TNF-α、IL-1β、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GF)水平。记录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2时间点的VSS、VAS及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F-β1、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HS患者应用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可进一步有效淡化瘢痕,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缓解瘢痕症状,且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微滴注射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 生性瘢痕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面部增生性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张瑜 余濛濛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分析面部增生性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0例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患者新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 目的分析面部增生性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0例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患者新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创伤原因、病程、新版VSS评分、皮肤类型等资料,根据治疗是否有效(包含痊愈、显效、有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6个月后,250例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痊愈34例(136%)、显效120例(480%)、有效54例(216%)、无效42例(168%),总有效率为832%。根据治疗是否有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208例与无效组4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效组患者男性以及干性皮肤者比例明显高于有效组(χ^(2)=5376、13086,P=0020、P<0001),年龄明显大于有效组(t=6241,P<0001),病程明显长于有效组(t=6996,P<0001),治疗前新版VSS评分明显高于有效组(t=1385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治疗前新版VSS评分较高、皮肤类型偏干性是面部增生性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1054~3233、1234~6280、1492~13090、1687~17516、1102~2641,P=0032、0013、0007、0005、0016)。结论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虽能有效改善面部增生性瘢痕症状,但部分患者受性别、年龄、病程、瘢痕增生程度、皮肤类型影响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 生性瘢痕 co_(2)点阵激光 激光术后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及5-氟尿嘧啶在增生性瘢痕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王超 尚新志 +1 位作者 韦勇占 赵伟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3期28-31,共4页
目的研究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及5-氟尿嘧啶(5-FU)在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HS患者112例,选例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56)和试验组(n... 目的研究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及5-氟尿嘧啶(5-FU)在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HS患者112例,选例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56)和试验组(n=56)。对照组使用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TA结合5-FU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43%(54/56)较对照组82.14%(46/56)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VAS评分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血管分布、色素沉着、瘢痕厚度与高度、柔韧度评分低(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7例(12.50%)与对照组5例(8.93%)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联合TA及5-FU应用于HS中可提升治疗效果,缓解疼痛及瘙痒症状,改善瘢痕情况,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瘢痕 曲安奈德 5-氟尿嘧啶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
下载PDF
突出煤层回采面CO_(2)致裂二次增透后高效回采技术研究
12
作者 尹明珩 甘路军 +3 位作者 翟文杰 李明 张军胜 郭帅房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4期92-94,共3页
天池煤矿15号煤层瓦斯含量高,难抽采,在回采割煤时,存在瓦斯超限隐患,且一个割煤循环需要6h以上,严重制约了工作面的回采速度。为提高开采效率,利用CO_(2)致裂煤岩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突出煤层回采面CO_(2)致裂二次增透高效回采技术。通... 天池煤矿15号煤层瓦斯含量高,难抽采,在回采割煤时,存在瓦斯超限隐患,且一个割煤循环需要6h以上,严重制约了工作面的回采速度。为提高开采效率,利用CO_(2)致裂煤岩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突出煤层回采面CO_(2)致裂二次增透高效回采技术。通过试验发现:CO_(2)致裂后,瓦斯涌出量平均减少了16.7%,并能实现密集钻孔条件下的瓦斯高效抽采,提高回采速度。割煤速度从致裂前2.11~2.91刀/d提高到3.38~4.59刀/d,平均提高了1.6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致裂技术 工作面瓦斯 二次 割煤速率
下载PDF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时磊 于群 +1 位作者 张琦 朴正爱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20例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维芎瘢痕霜进... 目的:探讨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20例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维芎瘢痕霜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北卡罗纳大学瘢痕量表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血流灌注量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8例复发,1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1.67%,治疗组有3例复发,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SS评分和北卡罗纳大学瘢痕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SS评分和北卡罗纳大学瘢痕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流灌注量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血流灌注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流灌注量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且治疗组血流灌注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烧伤后面部增生性瘢痕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瘢痕增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血流灌注量,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 维芎瘢痕霜 面部烧伤 生性瘢痕 疗效
下载PDF
香蒲叶功能性状对模拟增温和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航美 李丽萍 +3 位作者 孙梅 陈弘毅 李玲艳 冯春慧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9-740,共12页
为探讨高原湿地植物对增温和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策略,以高原地区常见的挺水植物香蒲(Typha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封顶式人工生长室模拟增温2℃和CO_(2)浓度倍增的气候变化,检测其叶片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CO_... 为探讨高原湿地植物对增温和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策略,以高原地区常见的挺水植物香蒲(Typha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封顶式人工生长室模拟增温2℃和CO_(2)浓度倍增的气候变化,检测其叶片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CO_(2)浓度倍增处理下,香蒲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摩尔分数和蒸腾速率都显著降低(P<0.05);增温处理下,香蒲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也显著降低(P<0.05),表明增温和CO_(2)浓度倍增显著降低了香蒲的光合碳同化能力。(2)与对照组相比,CO_(2)浓度倍增处理下,香蒲叶脉密度显著增加;增温处理下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显著增加,而维管束面积和导管面积显著降低(P<0.05),反映了香蒲在增温和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香蒲水分输送和蒸腾散失能力增强,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3)与对照组相比,增温和CO_(2)浓度倍增处理下香蒲叶光合参数间的相关性减弱,净光合速率与叶结构性状间的紧密关系显著增强。研究结果证明了增温和CO_(2)浓度升高显著增强香蒲叶功能性状间的功能协同和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co_(2)浓度升高 植物功能性状 香蒲 水力平衡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及增温下谷子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蒙 路冰冰 +4 位作者 吴阳 王雪松 郑粉莉 刘国彬 薛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9,共11页
研究作物重要生长阶段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对CO_(2)浓度升高及增温的响应,对于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水分(充分供水和轻度干旱)、CO_(2)浓度升高(由... 研究作物重要生长阶段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对CO_(2)浓度升高及增温的响应,对于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水分(充分供水和轻度干旱)、CO_(2)浓度升高(由400μmol·mol^(-1)升高至700μmol·mol^(-1))和增温(由22℃升高至26℃)条件,以3个因素交互作用下盆栽谷子(Setaria italica)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谷子灌浆期土壤中β-葡糖苷酶(βG)、β-N-乙酰葡糖苷酶(NAG)、纤维素酶(CBH)和β-木糖苷酶(βX)活性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对照(CK)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βG、NAG、CBH和βX的酶活性随着培养温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5℃时酶活性最高。在最适温度下(25℃),与CK相比,CO_(2)浓度升高使谷子灌浆期土壤βG酶活性显著降低,而对土壤NAG、CBH、βX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小;CO_(2)浓度升高和增温的交互作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表现不同,具体表现为轻度干旱条件下酶活性受到抑制,而充分供水时无显著差异。此外,CO_(2)浓度和温度显著影响谷子灌浆期土壤酶活性的温度敏感性(Q_(10))CO_(2)浓度升高使土壤胞外酶活性的Q_(10)显著增大,而增温使Q_(10)相对减小。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增温抵消了CO_(2)浓度升高对酶活性Q_(10)的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Q_(10)无显著影响。然而,在轻度干旱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和增温对Q_(10)影响显著,即CO_(2)浓度、温度及水分三者对Q_(10)的交互作用显著。同时,CO_(2)浓度与水分对Q_(10)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仅CO_(2)浓度升高以及3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冗余分析显示,除CO_(2)浓度和温度外,Q_(10)还受到微生物量、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本研究表明CO_(2)浓度、温度和水分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复杂,特别是CO_(2)浓度升高抑制了土壤酶的温度敏感性,减弱了土壤碳氮循环相关酶的代谢功能及其稳定性,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o_(2)浓度升高 土壤酶活性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中国民用航空器CO_(2)减排潜力的区域划分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雯 胡荣 +2 位作者 宋文 刘志昊 张军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55-2462,共8页
对中国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是研究具有区域差异性与空间相关性航空器CO_(2)排放问题并提出差异化CO_(2)减排措施的重要基础。基于2007—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民用航空器运行数据,在构建CO_(2)减排潜力分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Kruskal算法得... 对中国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是研究具有区域差异性与空间相关性航空器CO_(2)排放问题并提出差异化CO_(2)减排措施的重要基础。基于2007—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民用航空器运行数据,在构建CO_(2)减排潜力分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Kruskal算法得到省域网络关系最小生成树;采用谱聚类算法,以“最大化区划优度”为目标,划分航空器CO_(2)减排潜力的不同区域。结果表明:最优区域划分为四分区,区划优度为0.35;航空器CO_(2)减排潜力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潜力低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地区;针对各区域CO_(2)减排特征,从民航局、机场和航空公司等不同主体提出了差异化的区域CO_(2)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航空器 co_(2)减排潜力 区域划分 最小生成树 谱聚类
下载PDF
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联合^(32)P同位素敷贴修复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丽靓 许清华 +4 位作者 张小锋 赵举辉 蔡杰 何晓 于泓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747-752,共6页
目的 研究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联合^(32)P同位素敷贴修复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 将126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治疗,观察组在接受激光治... 目的 研究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联合^(32)P同位素敷贴修复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 将126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治疗,观察组在接受激光治疗后给予^(32)P同位素敷贴。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中文版精简烧伤后健康量表(BSHS-B)评分,监测瘢痕瘙痒及血清中P物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统计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创面愈合后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VAS、V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创面愈合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BSHS-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中P物质、TNF-α、TGF-β_(1)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BSHS-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物质、TNF-α、TGF-β_(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9,P=0.212)。结论 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联合^(32)P同位素敷贴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确切的修复效果,利于缓解瘙痒,改善瘢痕柔软度、色泽、形态,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血清中P物质、TNF-α、TGF-β_(1)等表达有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生性瘢痕 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 ^(32)P同位素 修复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上升与增温对双季稻籽粒铁、锌和植酸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
18
作者 李敏 贾羽旋 +4 位作者 夏新月 王斌 宋春燕 朱波 石生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5-1207,共13页
为揭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稻谷Fe、Zn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系统模拟大气CO_(2)浓度上升(EC处理,+100μL·L^(-1))和增温(ET处理,+1.5℃)以及二者相互作用(ETEC处理,+1.5℃,+100μL·L... 为揭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稻谷Fe、Zn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系统模拟大气CO_(2)浓度上升(EC处理,+100μL·L^(-1))和增温(ET处理,+1.5℃)以及二者相互作用(ETEC处理,+1.5℃,+100μL·L^(-1))的气候变化情景,对江汉平原2017—2019年双季稻籽粒Fe、Zn以及植酸含量进行持续3 a的大田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双季稻籽粒Fe和Zn含量对大气CO_(2)浓度上升与增温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年际间差异,其中对大气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较增温更为敏感。与对照(CK)相比,EC处理显著降低2018年晚稻籽粒Fe含量(-13.41%,P<0.05),显著增加2019年早稻和晚稻籽粒Fe含量(+29.70%和+27.95%,P<0.05);ET处理显著降低2018年早稻籽粒Zn含量(-13.49%,P<0.05)。就3 a观测平均值而言,EC处理显著降低早稻籽粒Zn含量(-8.28%,P<0.05),而ETEC处理显著降低晚稻籽粒Zn含量(-10.91%,P<0.05)。本研究发现CO_(2)浓度上升与增温叠加作用效果有别于各单因子影响,尤其对高温干旱年份晚稻籽粒Zn含量的降低具有显著的正协同效应。本研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稻米食用人口出现“隐性饥饿”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 水稻 矿质元素 累积量
下载PDF
大气CO_(2)缓增和骤增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殷楠 韦兆伟 +4 位作者 姜倩倩 刘超 伍翥嵘 胡正华 李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86-93,共8页
大气中CO_(2)浓度的增加是逐渐且缓慢的过程,而以往的农田模拟研究多是设定瞬间增加的高CO_(2)浓度。为了明确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2种不同升高方式对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基于农田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2季冬小麦试验(... 大气中CO_(2)浓度的增加是逐渐且缓慢的过程,而以往的农田模拟研究多是设定瞬间增加的高CO_(2)浓度。为了明确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2种不同升高方式对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基于农田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2季冬小麦试验(品种为扬麦22)。设置3种CO_(2)浓度升高方式:CK(对照,背景大气CO_(2)浓度);CO_(2)浓度缓增(从第1个生长季开始每年增加40μmol/mol,2017—2018、2018—2019年生长季每年CO_(2)的缓增浓度分别为80、120μmol/mol,分别记作C_(+80)、C_(+120));CO_(2)浓度骤增(每个生长季均设置CO_(2)浓度升高200μmol/mol的处理,记作C_(+200))。于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测定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潜在活性(F_(v)/F_(o))]。结果表明,与CK相比,CO_(2)浓度缓增80、120μmol/mol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没有显著影响,而CO_(2)浓度骤增200μmol/mol会显著改变冬小麦主要生育期叶片中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使PSⅡ反应中心受损,光合作用能力减弱。综上可知,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会因其升高方式(缓增和骤增)的不同而有差异,大气CO_(2)浓度骤增会使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下调,而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缓 co_(2)浓度骤 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 冬小麦
下载PDF
CO_(2)辅助增能压裂气体注入时机优选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阳潇 陈星杙 +4 位作者 董洁 程喜琨 陈泳洁 刘伟 李彦超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3期135-142,共8页
CO_(2)增能压裂与常规水力压裂相比,具有压后增能、返排迅速、对储层伤害小以及单井产能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藏高效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优化CO_(2)辅助增能压裂过程中气体的注入时机,通过多孔介质气体扩散微观数值模拟、油藏数... CO_(2)增能压裂与常规水力压裂相比,具有压后增能、返排迅速、对储层伤害小以及单井产能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藏高效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优化CO_(2)辅助增能压裂过程中气体的注入时机,通过多孔介质气体扩散微观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等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研究了不同注入时机下CO_(2)波及范围及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对比了不同储层物性及CO_(2)注入速度对CO_(2)增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CO_(2)前置注入井筒附近含水饱和度低,CO_(2)伴注井筒附近含水饱和度高,CO_(2)前置注入扩散进入深部地层的CO_(2)量比CO_(2)伴注增加了约50%,深部地层压力上升更多;2)储层物性对CO_(2)增能效果有一定影响,CO_(2)注入过程中,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由1%和0.003 mD变为10%和0.01 mD,地层压力进一步上升,最大地层压力可增加约8 MPa;3)在近井筒地带地层压力随CO_(2)注入速度的增加而上升,速度增量越大地层压力上升越明显,超过120 m后地层增能效果不显著。该结果可为非常规储层CO_(2)辅助增能压裂气体注入时机优选及注入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增能压裂 扩散传质 注入时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