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吸附CO_(2)压缩因子快速计算模型研究
1
作者 雷红艳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8,共9页
为研究Virial、V-d-W、R-K、S-R-K、P-R、童景山等6种工程常用气体状态方程中适合煤吸附CO_(2)压缩因子最优方程及快速计算模型,以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实测了试验温度为30℃时应用以上6种方程所得煤的CO_(2)吸附量... 为研究Virial、V-d-W、R-K、S-R-K、P-R、童景山等6种工程常用气体状态方程中适合煤吸附CO_(2)压缩因子最优方程及快速计算模型,以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实测了试验温度为30℃时应用以上6种方程所得煤的CO_(2)吸附量、CO_(2)吸附常数及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提供的CO_(2)压缩因子相比,采用Virial状态方程得到的CO_(2)压缩因子最大、绝对误差最小,为0.38%;吸附等温线拟合优度最高,CO_(2)吸附常数a值绝对值误差最小,确定出煤吸附CO_(2)压缩因子最优方程为Virial方程;同时,提出试验温度为30℃时,CO_(2)压缩因子一种简便快捷计算模型,经检验,该模型相对美国标准计算所得CO_(2)吸附常数a值绝对值误差最大不超过1%,且操作简便,快速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缩因子 瓦斯灾害 Viral状态方程 co_(2)吸附量 co_(2)吸附常数
下载PDF
动态省级电力CO_(2)排放因子对区域碳达峰路径的影响
2
作者 贾敏 张立 +10 位作者 张哲 宋晓晖 姜玲玲 蔡博峰 赵良 芦新波 张泽宸 郑海涛 汤铃 王金南 舒印彪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3,共13页
电力CO_(2)排放因子是精准核算消费端间接排放的重要参数,也是准确量化消费端CO_(2)排放路径的核心指标。本文首次探究了2020—2035年省级电力CO_(2)排放因子的时空特征并与官方来源因子进行对比,全面整合了历史直接排放数据以及精准量... 电力CO_(2)排放因子是精准核算消费端间接排放的重要参数,也是准确量化消费端CO_(2)排放路径的核心指标。本文首次探究了2020—2035年省级电力CO_(2)排放因子的时空特征并与官方来源因子进行对比,全面整合了历史直接排放数据以及精准量化电力消费间接排放的重要性,详细预测了不同情景下2020—2035年省级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及各省排放路径并量化不同时空精度电力CO_(2)排放因子对各省排放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1)2020—2035年,各省电力CO_(2)排放因子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现有公开的电力CO_(2)排放因子与本研究省级水平相比存在差异;(2)2010—2020年,电力净调入省份的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及其占比逐渐增加,北京、上海、浙江等省份占比最高;(3)在情景1和情景3(全国、省级维度因子固定不变情景)下,各省的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和总排放显著高于情景2和情景4(全国、省级维度因子动态变化情景)的估算结果;情景1和情景2(全国维度因子固定不变、动态变化情景)与情景3和情景4(省级维度因子固定不变、动态变化情景)中的估算结果差异较大;对于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占比较大的省份,选取不同空间精度的电力CO_(2)排放因子对其排放总量影响较为明显,进一步导致相关达峰年的偏移。研究结论对支撑各省碳达峰路径规划、降低电力消费间接排放预测的不确定性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co_(2)排放因子 碳达峰 排放路径 电力消费间接排放 省级维度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制冷系统新型分布式压缩循环研究
3
作者 吕亚亚 马国远 王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了对CO_(2)跨临界蒸气压缩循环进行高效冷却并提升系统性能,提出分布式压缩循环系统(distributed compression cycle system,DCCS)。在DCCS中,气冷器出口的超临界CO_(2)不再被进一步过冷而是进行二次增压,并在常规热汇条件下进行放热... 为了对CO_(2)跨临界蒸气压缩循环进行高效冷却并提升系统性能,提出分布式压缩循环系统(distributed compression cycle system,DCCS)。在DCCS中,气冷器出口的超临界CO_(2)不再被进一步过冷而是进行二次增压,并在常规热汇条件下进行放热冷却。通过热力学计算DCCS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随二次增压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基础系统,DCCS可有效提升系统性能,在气冷器出口温度不变时,最大制冷COP增幅在8.2%~10.76%之间,制冷量的增幅最高可达约26%。在蒸发温度不变时,最大制冷COP增幅在8.57%~13.51%之间。DCCS中理想的二次增压比要求并不高,且对于二次增压所增加的系统功耗相对于基础系统不会超过20%。相对于目前仅采取单一过冷技术的系统,DCCS在系统性能系数上仍具有优势。DCCS的提出为跨临界CO_(2)蒸气压缩循环系统的性能提升与完善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压缩 co_(2) 跨临界 当量过冷 制冷循环
下载PDF
基于压缩CO_(2)的新型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翟璇 王松 +6 位作者 范小平 周嘉 覃小文 闫学文 刘俊伟 张依伦 刘展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储能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装备基础,不仅能够实现能源时间上的转移,平滑可再生能源的功率输出,还可以实现供给侧和用户侧的能源管理。本文首先综述了压缩CO_(2)储能的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随后,基于CO_(2)的储存状态,将压缩CO_(2)储... 储能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装备基础,不仅能够实现能源时间上的转移,平滑可再生能源的功率输出,还可以实现供给侧和用户侧的能源管理。本文首先综述了压缩CO_(2)储能的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随后,基于CO_(2)的储存状态,将压缩CO_(2)储能技术路线进行分类,并总结了不同技术路线的性能特点和研究进展;最后,对压缩CO_(2)储能系统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测。(1)CO_(2)的临界点为7.38 MPa/31.3℃,比空气更容易被液化而具有储能密度大的优点,在相同功率等级下压缩CO_(2)储能系统相比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更加紧凑。目前,国内外均已有CO_(2)储能验证项目建成投运。(2)根据低/高压侧储存装置中CO_(2)状态的不同,可将压缩CO_(2)储能技术的储存方案分为七种:气态-超临界状态CO_(2)储存、气态-液态CO_(2)储存、超临界态-超临界态CO_(2)储存、液态-超临界状态CO_(2)储存、液态-液态CO_(2)储存、吸附态-液态CO_(2)储存和吸附态-超临界态CO_(2)储存。(3)在未来压缩CO_(2)储能的技术开发上,主要着重于气态-液态CO_(2)储能技术、液态-液态CO_(2)储能技术,前者可以充分发挥其高循环效率、系统结构简单优势,后者可以发挥其高储能密度优势。(4)在面向压缩CO_(2)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方面,一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压缩CO_(2)储能”模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平稳供电,辅助电网运行,减少弃光弃电现象;二是深入研究基于压缩CO_(2)储能技术的集成系统,通过耦合喷射器制冷循环、有机朗肯循环等实现CO_(2)的冷凝以及余热再利用,提高系统性能和能量利用率。目前,已完成的压缩CO_(2)储能验证项目还很少,应加快CO_(2)储能技术发展,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由概念研发到项目示范、再到大量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储能 压缩co_(2) 储存配置 蓄热介质 发展方向
下载PDF
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直冷制冰系统热力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文龙 何阳 邓建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为降低CO_(2)制冰系统能耗,提高系统性能,提出了双级压缩中间完全冷却引射膨胀直冷制冰系统(TCEIS)。通过构建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TCEIS应用于不同季节和城市的COP R+HR、年耗电量和热回收量及年运... 为降低CO_(2)制冰系统能耗,提高系统性能,提出了双级压缩中间完全冷却引射膨胀直冷制冰系统(TCEIS)。通过构建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TCEIS应用于不同季节和城市的COP R+HR、年耗电量和热回收量及年运行费用和热回收收益进行了研究,并与双级压缩直冷制冰系统(TCS)、双级压缩中间完全冷却直冷制冰系统(TCIS)和单级压缩引射膨胀直冷制冰系统(ES)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考虑热回收的情况下,TCEIS具有最高的COP R+HR,且在越炎热的季节和城市优势越明显。TCEIS在广州运行时,在分别满足冬季(410.989 kW)、过渡季(542.092 kW)和夏季(701.353 kW)制冷负荷的需求下,年运行成本相较于TCIS、TCS和ES可分别减少10.76万元、39.79万元和58.31万元。可为CO_(2)直冷制冰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冷制冰 性能系数 经济性分析 双级压缩 喷射器 co_(2)
下载PDF
CO_(2)驱产出气回注工艺及配套压缩装置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张猛 郭鑫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5期39-41,共3页
CO_(2)驱油田产出气主要来源于注入气和油田伴生气,是目前油田CO_(2)驱环节过程中造成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排放源。以草舍油田小井组CO_(2)驱油产出气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若干单元对产出气进行提纯净化,有效除油降水,满足压缩装置的进气要... CO_(2)驱油田产出气主要来源于注入气和油田伴生气,是目前油田CO_(2)驱环节过程中造成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排放源。以草舍油田小井组CO_(2)驱油产出气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若干单元对产出气进行提纯净化,有效除油降水,满足压缩装置的进气要求。同时针对性改造压缩装置,实现装置的自动化、撬装化,不仅降低了装置运行成本,也实现了CO_(2)的循环利用,该研究对CO_(2)驱产出气回收、实现碳减排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提纯净化 压缩装置
下载PDF
吸收式制冷压缩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7
作者 刘希锴 王鼎 +1 位作者 刘仕桢 张荻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8,共8页
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流的方式,将一部分CO_(2)引流至二级压缩机,将压缩产生的热量提供给吸收式制冷循环,使其启动工作并提供冷量给主路CO_(2),同时使用高压罐储存液态CO_(2),从而提高系统... 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流的方式,将一部分CO_(2)引流至二级压缩机,将压缩产生的热量提供给吸收式制冷循环,使其启动工作并提供冷量给主路CO_(2),同时使用高压罐储存液态CO_(2),从而提高系统的储能效率。此外,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吸收器、一级压缩机、透平和级后换热器的[火用]损较大;本系统的储能效率随着冷凝压力、压缩机等熵效率和透平等熵效率的增加而提高,而储能压力的增大会使系统的储能效率降低;系统的最佳储能效率为68.70%,能量密度为0.153 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吸收式制冷循环 储能效率 储能密度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低温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
8
作者 傅兵 张良 +2 位作者 叶方平 焦兴蓉 杨玉麒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0,共7页
针对低蒸发温度下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实验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搭建了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33~-29℃,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0~40℃,高压压力为8.20~9.70 MPa的实验工况下研究制冷系统的性能变化,并将实... 针对低蒸发温度下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实验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搭建了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33~-29℃,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0~40℃,高压压力为8.20~9.70 MPa的实验工况下研究制冷系统的性能变化,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热力学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喷射器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性能,其对制冷系统COP的最大提升率可达29.37%;在实验工况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最优高压压力为8.80 MPa,对应的最优COP为1.63;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COP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冷器出口温度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显著,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从30℃升至40℃,制冷系统的COP降低61.4%。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两级压缩 喷射器 低蒸发温度 co_(2) 制冷性能
下载PDF
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夏钰东 张荣 +1 位作者 刘琼 陈佳汝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探讨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 目的:探讨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3例行PKP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男40例,女63例;年龄61~78(65.72±3.29)岁。受伤原因:滑倒33例,跌倒42例,提重物受伤28例。根据填充骨水泥不同分为3组:磷酸钙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65.1±3.3)岁,填充磷酸钙骨水泥;rhBMP-2组34例,男12例,女22例,年龄(64.8±3.2)岁,填充含rhBMP-2的骨水泥;rhbFGF+rhBMP-2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65.1±3.6)岁,填充含rhbFGF和rhBMP-2的骨水泥。比较3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骨密度、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simulation score,VAS)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3组术后ODI、VAS呈下降(P<0.001),骨密度增高(P<0.001),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P<0.001),rhbFGF+rhBMP-2组术后第1、6、12个月ODI、VAS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术后第6、12个月骨密度大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rhbFGF+rhBMP-2组术后第6、12个月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3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rhbFGF和rhBMP-2骨水泥可更有效地增加OVCF患者骨密度,获得术后满意的临床和放射学效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 骨质疏松 腰椎 压缩性骨折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
下载PDF
CO_(2)压缩机活塞环变形与制冷剂泄漏模拟
10
作者 王洪利 董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5,88,共6页
为研究活塞环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运动及变形对制冷剂泄漏的影响,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活塞环三维模型,通过ANSYS软件对活塞环进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进而研究活塞环在最大温度与压力载荷下的变形情况;建立制冷剂泄漏通道模型,并编写pro... 为研究活塞环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运动及变形对制冷剂泄漏的影响,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活塞环三维模型,通过ANSYS软件对活塞环进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进而研究活塞环在最大温度与压力载荷下的变形情况;建立制冷剂泄漏通道模型,并编写profile程序,获得活塞环位置改变及入口压力变化下通道内制冷剂泄漏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压缩行程结束之际制冷剂泄漏量达到最大值,活塞环在膨胀行程及压缩行程下存在纵向位移,2个行程下,最下方的活塞环3速度最大,中间的活塞环2速度最小;与膨胀行程相比,压缩行程下3道活塞环的整体速度更大,其位移所需要的时间更短。研究结果对活塞环受力分析及制冷剂泄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活塞压缩 活塞环 泄漏量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11
作者 曾占权 文洋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31-34,共4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疗效及对TNF-α、IL-1β、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1月在笔者医院收治的120例存在H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采用...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疗效及对TNF-α、IL-1β、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1月在笔者医院收治的120例存在H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采用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和对照组(n=60,采用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均完成3个周期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0)、治疗1周期后1个月(T1)、3周期后1个月(T2)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瘙痒峰值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血清TNF-α、IL-1β、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GF)水平。记录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2时间点的VSS、VAS及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F-β1、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HS患者应用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可进一步有效淡化瘢痕,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缓解瘢痕症状,且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微滴注射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 增生性瘢痕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治疗中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结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
12
作者 王德宏 林晏廷 +3 位作者 李伟强 杨纯 韦湘瑜 陈可馨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分析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治疗中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结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方法:择选在门诊接诊的72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2022年1月-2022年12月),根据随机投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行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 目的:分析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治疗中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结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方法:择选在门诊接诊的72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2022年1月-2022年12月),根据随机投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行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研究组,36例,行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性、结时间与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瘢痕改善情况[ECCA评分、VSS评分(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炎症反应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与白细胞介素-17(IL-17)]及治疗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结痴时间相比对照组较短,VAS评分相比对照组较低(P<0.05);治疗24周后,研究组ECCA评分、VSS评分中的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TNF-α、IL-10、IL-17水平均相比对照组较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3/36)与对照组的22.22%(8/36)对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治疗的效果确切,不仅能促进瘢痕修复,降低炎症反应水平,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点阵CO_(2)激光联合PRP治疗面部外伤缝合后瘢痕临床观察
13
作者 侯智慧 高翔 谷明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38-42,共5页
目的:探究点阵CO_(2)激光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面部外伤缝合后瘢痕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52例面部外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光组50例、PRP组51例和联合组51例。激光组采... 目的:探究点阵CO_(2)激光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面部外伤缝合后瘢痕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52例面部外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光组50例、PRP组51例和联合组51例。激光组采用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PRP组采用PRP微针注射治疗,联合组采用点阵CO_(2)激光联合PRP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疗效、炎性因子水平、创面处与正常皮肤厚度差、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PRP组、激光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三组患者瘢痕与正常皮肤厚度差逐渐下降,联合组创面处与正常皮肤厚度差均小于PRP组、激光组(P<0.05),PRP组创面处与正常皮肤厚度差均小于激光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三组VSS评分下降,联合组VSS评分均低于PRP组、激光组(P<0.05),PRP组VSS评分均低于激光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三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联合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PRP组、激光组(P<0.05),PRP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激光组(P<0.05)。结论:应用点阵CO_(2)激光联合PRP治疗面部外伤缝合患者,防治瘢痕疗效显著,炎症水平降低,瘢痕颜色、厚度、质地均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外伤 瘢痕 点阵co_(2)激光 富血小板血浆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具备近似等压放电过程的近似等温压缩CO_(2)储能系统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攀 张仕强 +3 位作者 许文盼 吴汶泽 刘艾杰 王江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4,共11页
为满足小容量特殊负载对(近似)稳定电能供应的需求,本文遵循(近似)等温压缩空气储能的基本原理,采用液压活塞和压力容器壁内置螺旋盘管换热的方式,基于气/液相变过程,提出了具备近似等压放电过程的近似等压等温压缩CO_(2)储能系统。通... 为满足小容量特殊负载对(近似)稳定电能供应的需求,本文遵循(近似)等温压缩空气储能的基本原理,采用液压活塞和压力容器壁内置螺旋盘管换热的方式,基于气/液相变过程,提出了具备近似等压放电过程的近似等压等温压缩CO_(2)储能系统。通过建立系统核心部件的热力学分析模型与性能评价指标,分析了该系统在初次充放电循环中的性能,探究了压力容器初始压力、最大压力和螺旋盘管水温等参数变化时的系统性能,探索了系统有、无螺旋盘管换热对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初次充放电循环中充放电效率、热效率和能量密度分别为62.67%、53.05%和0.500 3 kW·h·m^(-3)。同时,该系统在放电过程中可以获得近似恒定的电能输出,输出功率在636~840 kW范围内变化。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丰富压缩气体储能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近似等温过程 气/液相变 近似等压放电
下载PD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谷明娟 郭果香 +1 位作者 胡春敏 侯智慧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外用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Ultrapulse fractional CO_(2)laser,UFCL)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10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80... 目的:探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外用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Ultrapulse fractional CO_(2)laser,UFCL)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10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80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UFCL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rhEGF,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瘢痕改善情况(ECCA评分)及生活质量(DLQI评分),记录两组结痂时间、红斑持续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痂皮完全脱落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CCA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红斑持续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痂皮完全脱落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症状与感受、工作与学习、休闲娱乐、人际关系、治疗情况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GF外用联合UFCL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瘢痕状况,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 痤疮 凹陷性瘢痕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医用重组胶原蛋白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皮肤瘢痕的临床疗效
16
作者 吴晓勇 赵丽琴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8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医用重组胶原蛋白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皮肤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皮肤瘢痕患者5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7例,均行CO_(2)点阵激光治疗。点阵激光治疗完成后,对照组给予红霉素软膏外用涂抹,观察组给予医用重... 目的探讨医用重组胶原蛋白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皮肤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皮肤瘢痕患者5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7例,均行CO_(2)点阵激光治疗。点阵激光治疗完成后,对照组给予红霉素软膏外用涂抹,观察组给予医用重组胶原蛋白敷料外用涂抹,均每天2次,持续使用1个月。两组CO_(2)点阵激光治疗联合药物涂抹治疗,每2个月进行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温哥华评估量表(VSS)根据血管分布、色泽、厚度、柔软度情况对瘢痕形态进行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创面术后疼痛和瘙痒程度;根据VSS评分计算瘢痕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治疗3个疗程,两组VSS评分和VAS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SS评分和VAS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77.78%),不良反应发生率(7.41%)低于对照组(25.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血清TGF-β1、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TGF-β1、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医用重组胶原蛋白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皮肤瘢痕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 医用重组胶原蛋白 co_(2)点阵激光 瘢痕形态评分 转化生长因子β1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下载PDF
两级蓄冷跨临界压缩CO_(2)混合工质储能系统特性分析
17
作者 赵攀 吴汶泽 +2 位作者 许文盼 刘艾杰 王江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50-4162,共13页
为了解决高压CO_(2)在高环境温度下难以冷凝的问题,提出两级蓄冷跨临界压缩CO_(2)混合工质储能系统。采用CO_(2)与低沸点有机工质混合的方法提高工质的冷凝温度,同时,利用两级甲醇蓄冷实现系统内部冷能循环利用。从环境性、临界温度、... 为了解决高压CO_(2)在高环境温度下难以冷凝的问题,提出两级蓄冷跨临界压缩CO_(2)混合工质储能系统。采用CO_(2)与低沸点有机工质混合的方法提高工质的冷凝温度,同时,利用两级甲醇蓄冷实现系统内部冷能循环利用。从环境性、临界温度、温度滑移、可混合性等方面确定合适的CO_(2)混合工质及其组分质量分数范围。建立储能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模型,探究节流压力、高压储液罐压力、有机工质质量分数等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研究系统内部能量流动规律,得到主要部件的(火用)损失。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有机工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蓄冷介质温度增加,系统安全性提高;与纯CO_(2)工质相比,系统的充放电效率和能量密度略有降低;CO_(2)/R32混合工质的充放电效率最高为62.29%,CO_(2)/pentane混合工质的能量密度最高为21.37 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co_(2)混合工质 热力学分析 敏感性分析 有机工质
下载PDF
典型农业流域不同类型池塘水体CO_(2)排放特征
18
作者 陈嘉宁 肖启涛 +6 位作者 刘臻婧 肖薇 谢晖 罗菊花 邱银国 胡正华 段洪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8,共11页
内陆水体是大气CO_(2)收支估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流域分布着大量池塘景观水体,且具备蓄洪抗旱、消纳污染、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但是,农业流域不同功能的小型池塘CO_(2)排放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极具农业流域代表性的烔炀河流域为... 内陆水体是大气CO_(2)收支估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流域分布着大量池塘景观水体,且具备蓄洪抗旱、消纳污染、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但是,农业流域不同功能的小型池塘CO_(2)排放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极具农业流域代表性的烔炀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流域中用于水产养殖(养殖塘)、生活污水承纳(村塘)、农业灌溉(农塘)、蓄水(水塘)的4个功能不同的景观池塘,基于为期1年的野外实地观测,以明确农业流域小型池塘CO_(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功能池塘水体CO_(2)排放差异显著,受养殖活动、生活污水输入和农田灌溉等人类活动影响,养殖塘((80.37±100.39)mmol/(m^(2)·d))、村塘((48.69±65.89)mmol/(m^(2)·d))和农塘((13.50±15.81)mmol/(m^(2)·d))是大气CO_(2)的热点排放源,其CO_(2)排放通量分别是自然蓄水塘((4.52±23.26)mmol/(m^(2)·d))的18、11和3倍。统计分析也表明,该流域池塘CO_(2)排放变化总体上受溶解氧、营养盐等因素驱动。4个不同景观池塘CO_(2)排放通量全年均值为(37.31±67.47)mmol/(m^(2)·d),是不容忽视的CO_(2)排放源,其中养殖塘和村塘具有较高的CO_(2)排放潜力,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流域 池塘 co_(2)通量 影响因子
下载PDF
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中填充床蓄冷性能的动态分析
19
作者 姚小彦 陈晓文 +4 位作者 黄勇 黄研 刘鹏虎 程祖田 王焕然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57,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CO_(2)储能系统性能,建立了不同换热阶段CO_(2)与填充床的换热模型,探究了填充床长度等关键设计参数对蓄冷单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温跃区的存在,初次循环中存储在蓄冷材料内的大量冷量未被利用,导致其㶲效率较低。随... 为进一步提升CO_(2)储能系统性能,建立了不同换热阶段CO_(2)与填充床的换热模型,探究了填充床长度等关键设计参数对蓄冷单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温跃区的存在,初次循环中存储在蓄冷材料内的大量冷量未被利用,导致其㶲效率较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温跃区向后移动,蓄冷单元的㶲效率不断增加。在第15次循环后,蓄冷单元的冷量回收效率和㶲效率稳定在96.10%和82.44%。与填充床长度相比,填充床直径对其温度分布影响较大。本研究可为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填充床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填充床 㶲分析 蓄冷性能
下载PDF
基于不同状态方程压缩因子的煤吸附CO_2等温线的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于洪观 姜仁霞 +2 位作者 王盼盼 陈丽慧 王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11-1417,共7页
为了考察不同状态方程对CO2吸附量测定的影响,通过比较3种通用气体方程和3种CO2经验状态方程计算所得CO2压缩因子,进而利用3个煤样研究6种状态方程所得的CO2吸附值。结果表明:状态方程对Gibbs吸附量的影响在平衡压力不高于6MPa时较... 为了考察不同状态方程对CO2吸附量测定的影响,通过比较3种通用气体方程和3种CO2经验状态方程计算所得CO2压缩因子,进而利用3个煤样研究6种状态方程所得的CO2吸附值。结果表明:状态方程对Gibbs吸附量的影响在平衡压力不高于6MPa时较小,而在中高压力条件下较大,且随平衡压力增加该影响增大。研究表明:中高压条件下不同状态方程所获得吸附量的差异主要通过6~12MPa吸附增量的变化而引起,低压和高压条件下状态方程对吸附增量影响较小。状态方程对吸附量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计算CO2压缩因子所采用的状态方程,而且取决于参比缸和自由空间的容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方程 压缩因子 co2 吸附 高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