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粉富氧燃烧CO_(2)富集特性与NO_(x)生成量模拟预测研究
1
作者 严祯荣 钟布依 +5 位作者 胡超 张涛 何翔 夏杰 滕澜 笪耀东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2-640,共9页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比的富氧下,随着O_(2)体积分数的增加,炉膛出口的CO_(2)体积分数和NO_(x)体积分数都先上升到最大值后稍微下降,呈正协同效应,但出现拐点的O_(2)体积分数不同;CO_(2)富集到一定程度时,能有效抑制NO_(x)的生成量;在富氧条件下,可实现炉膛出口的高CO_(2)富集与低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多相流动 co_(2)富集特性 低NO_(x)排放 模型预测
下载PDF
寒冷地区旅馆客房内CO_(2)浓度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郭利敏 齐子姝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为研究寒冷地区旅馆客房在外界因素条件(入住人数、入住时间、是否开窗、体重、性别、温湿度)改变时,室内CO_(2)浓度变化情况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对典型地区天津市的旅馆客房内CO_(2)浓度进行实地测试,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与预测... 为研究寒冷地区旅馆客房在外界因素条件(入住人数、入住时间、是否开窗、体重、性别、温湿度)改变时,室内CO_(2)浓度变化情况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对典型地区天津市的旅馆客房内CO_(2)浓度进行实地测试,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与预测,使用修正后的CO_(2)浓度富集模型表征客房内CO_(2)理论值.结果表明,旅馆客房内CO_(2)污染严重,各因素均对CO_(2)浓度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回归预测模型为模型3,入住人数、入住时间、是否开窗与客房内CO_(2)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因素对CO_(2)浓度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是否开窗、入住人数、入住时间;体重、湿度、温度、性别与CO_(2)浓度呈微弱正相关.修正后的CO_(2)浓度富集模型得到的理论值与实测值、预测值之间的误差较小,该模型可适用于计算旅馆客房内CO_(2)浓度.研究结果有助于随时随地了解客房CO_(2)浓度,对客房内CO_(2)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对以后安装新风系统进行风量优化设计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 旅馆客房 各因素 回归分析 co_(2)浓度富集模型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下水稻株高、茎蘖与SPAD动态响应及其模拟
3
作者 杨凯 杨靖睿 +4 位作者 曹培培 吕春华 孙文娟 于凌飞 邓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3-942,共10页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CO_(2)浓度升高直接影响水稻的生产。但在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的动态特征及其模型模拟研究尚不足。为探究水稻株高、分蘖与SPAD(表征叶绿素相对含量)动态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在2017年与2...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CO_(2)浓度升高直接影响水稻的生产。但在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的动态特征及其模型模拟研究尚不足。为探究水稻株高、分蘖与SPAD(表征叶绿素相对含量)动态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在2017年与2018年,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设置背景大气CO_(2)浓度与CO_(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两个处理,并采用Logistic方程、Logistic修正方程和多项式回归方程分别对三者的动态曲线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对抽穗前的株高无影响,但当抽穗1周后的有效积温(GDD)大于720℃·d时,显著增加了最终株高,其增幅为7.1%(P<0.05)。因此,水稻生长的环境温度调控株高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株高可用大于10℃的GDD和CO_(2)响应比建立的Logistic方程进行有效模拟(r~2>0.953)。CO_(2)浓度升高总体上提高了水稻的分蘖能力,并且以移栽后天数和CO_(2)响应比为驱动变量,采用Logistic修正方程有效地模拟了茎蘖增长与消亡动态(r~2>0.971)。CO_(2)浓度升高仅增加了2017年抽穗后35 d旗叶与倒二叶的SPAD(P<0.05),但对其他时期或叶位SPAD无显著影响。因此,水稻SPAD对CO_(2)升高的响应因叶位选择与测定时间而异。多项式回归模型能有效模拟抽穗后不同叶位SPAD动态(r~2>0.960),其中抽穗后天数和CO_(2)响应比是驱动变量。综上所述,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株高、茎蘖与SPAD具有促进作用,其效应与外界因素有关。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水稻株高、茎蘖与SPAD对CO_(2)浓度升高的动态响应。该研究可为未来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o_(2)浓度升高 株高动态 分蘖动态 SPAD动态 模型模拟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旱地春小麦产量对大气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高雪慧 刘强 王钧 《作物研究》 2021年第5期544-548,552,共6页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的交互作用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效应并不明确。本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甘肃农业大学试验区1970-2018年气象数...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的交互作用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效应并不明确。本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甘肃农业大学试验区1970-2018年气象数据,运用APSIM模型对不同大气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耦合变化下旱地春小麦的产量进行模拟,并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单因素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不同大气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交互作用下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APSIM模型在试验区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适应性。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旱地春小麦产量与CO_(2)浓度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且无阈值出现,与施氮水平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且在N150(施氮量为150 kg/hm^(2))处出现阈值。CO_(2)浓度和施氮水平对春小麦产量均为正效应,且施氮水平对小麦产量影响在一定程度会出现报酬递减效应,每增加CO_(2)浓度100 mol/mol,最大增产可达13%,每增加施氮量50 kg/hm^(2),最大增产可达到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大气co_(2)浓度 氮肥 旱地 APSIM模型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稗草与水稻生长空间竞争关系研究
5
作者 邓天乐 谢立勇 +2 位作者 张凤哲 赵洪亮 蒋语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66-1572,共7页
为明确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与水稻(Oryza sativa)生长空间的竞争关系,以“吉粳88”为研究对象,利用开放式CO_(2)富集系统(Free-air CO_(2) enrichment,FACE),开展了水稻与稗草共生混种试验。试验设置2个处... 为明确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与水稻(Oryza sativa)生长空间的竞争关系,以“吉粳88”为研究对象,利用开放式CO_(2)富集系统(Free-air CO_(2) enrichment,FACE),开展了水稻与稗草共生混种试验。试验设置2个处理,CO_(2)摩尔分数分别为400μmol·mol^(−1)(自然大气情景下)和550μmol·mol^(−1)(高浓度CO_(2)环境应用FACE系统进行调控)。每个CO_(2)浓度处理中设2个稗草密度,分别为水稻清种和水稻与稗草混种,共计4个组合。以自然大气CO_(2)浓度下水稻清种处理为对照(CK),自然大气CO_(2)浓度下水稻与稗草混种处理为TB、高浓度CO_(2)下水稻清种处理为TC、高浓度CO_(2)下水稻与稗草混种为BC。在水稻各发育期分别测定形态生理指标和根系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稗草混种处理对水稻每穴穗数和结实率均有负向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稗草对水稻拔节期的株高有负向作用,稗草混种处理对水稻分蘖期叶面积指数下降了23.2%,使水稻在抽穗期分蘖数减少了34.5%,均达到显著水平。稗草混种处理降低了水稻根系氧化力,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分别降低了41.6%、10.9%、14.2%,且均达到显著水平。稗草混种处理对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有负向作用,且在抽穗期和成熟期达到显著水平,在分蘖期达到极显著水平,CO_(2)浓度升高与稗草互作对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影响以负效应为主。研究结果明确了在CO_(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稗草对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生长空间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也是稗草与水稻生长竞争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稗草 水稻 气候变化 开放式co_(2)浓度富集系统
下载PDF
大气反演模型模拟的CO_2浓度与GOSAT卫星观测值的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慧芳 陈报章 +6 位作者 许光 严建武 车明亮 陈婧 房世峰 林晓凤 孙少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235-1235,共1页
大气CO2反演法是碳浓度/源汇估算的重要方法,其估算精度一直受观测数据的制约(如观测数据不足、分布不匀和观测方法不统一等),而CO2卫星观测数据的出现将改变反演模型的这一现状.本文将中国大气碳同化反演模型(Carbon Tracker-China,... 大气CO2反演法是碳浓度/源汇估算的重要方法,其估算精度一直受观测数据的制约(如观测数据不足、分布不匀和观测方法不统一等),而CO2卫星观测数据的出现将改变反演模型的这一现状.本文将中国大气碳同化反演模型(Carbon Tracker-China,CAS)模拟的CO2浓度与GOSAT-ACOS3.3卫星观测值(version 3.3 Atmospheric CO2 Observations from Space retrievals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L2 data products)作对比,分析了观测与模拟浓度间的误差分布特征,进而为CT-China同化GOSAT数据作前期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 反演模型 GOSAT 观测值 估算精度 误差分布 观测方法 碳同化 源汇 卫星观测
原文传递
高压填料塔内脱碳传质模型的建立及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花亦怀 刘云飞 +5 位作者 王铭 桑伟 唐建峰 陈静 姚宝龙 孙培源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18,共9页
为探究高压工况下,填料塔内醇胺溶液吸收高浓度(体积分数35%)CO_(2)的传热传质规律,基于双膜理论,以小型θ环填料塔实验装置为基础,建立了塔内N-甲基二乙醇胺+哌嗪(MDEA+PZ)脱碳传质模型。利用不同吸收压力下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修正... 为探究高压工况下,填料塔内醇胺溶液吸收高浓度(体积分数35%)CO_(2)的传热传质规律,基于双膜理论,以小型θ环填料塔实验装置为基础,建立了塔内N-甲基二乙醇胺+哌嗪(MDEA+PZ)脱碳传质模型。利用不同吸收压力下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使模型适用于高压工况。结果表明,传质通量修正因子的引入,能够较好地解决高压工况下模型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不同进气和溶液流量下,CO_(2)浓度场和温度场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填料塔内存在快速反应区域,并且会随着气液流量变化移动。本模型可为相应特征天然气的净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塔 浓度co_(2) 化学吸收 醇胺溶液 传质模型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影响地表CO_(2)浓度异质性特征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6
8
作者 邓祥征 蒋思坚 +5 位作者 李星 赵海鹏 韩赜 董金玮 孙志刚 陈明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6-946,共11页
本文综合应用高斯方程和拉姆齐模型,针对京津冀地区2000年以来10 km×10 km栅格尺度的地表CO_(2)浓度开展研究,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影响地表CO_(2)浓度异质性特征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①地表CO_(2)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2... 本文综合应用高斯方程和拉姆齐模型,针对京津冀地区2000年以来10 km×10 km栅格尺度的地表CO_(2)浓度开展研究,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影响地表CO_(2)浓度异质性特征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①地表CO_(2)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CO_(2)浓度的高值区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快速城镇化地区;②土地利用强度及土地利用效率上的时空分异为地表CO_(2)扩散提供了潜在的势能。京津冀地区地表CO_(2)排放及扩散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距离CO_(2)排放高值区越近,其相应的CO_(2)浓度越高并随时间推移及空间拓展呈逐步减小的态势;③京津冀地区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格局优化及效率提升后,CO_(2)排放强度增幅明显减弱,其区域间的增幅差异也逐渐缩小。产业转型发展、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有效地抑制了京津冀地区地表CO_(2)排放强度的提升并促进了该区域的内涵式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co_(2)浓度 拉姆齐模型 高斯方程 京津冀
原文传递
植物气孔导度对CO_(2)响应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7
9
作者 叶子飘 于冯 +2 位作者 安婷 王复标 康华靖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0-428,共9页
构建一个普适性的植物叶片气孔导度(g_(s))对CO_(2)浓度响应(g_(s)-C_(a))的模型,对定量研究植物叶片gs对CO_(2)浓度的响应变化尤为必要。该研究运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测量了大豆(Glycine max)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光合作用对C... 构建一个普适性的植物叶片气孔导度(g_(s))对CO_(2)浓度响应(g_(s)-C_(a))的模型,对定量研究植物叶片gs对CO_(2)浓度的响应变化尤为必要。该研究运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测量了大豆(Glycine max)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光合作用对CO_(2)的响应曲线(A_(n)-C_(a)),在比较传统的Michaelis-Menten模型(M-M模型)和叶子飘构建的CO_(2)响应模型拟合大豆和小麦A_(n)-C_(a)效果的基础上,构建了g_(s)-C_(a)响应新模型。然后用新构建的模型拟合大豆和小麦的g_(s)-C_(a)曲线,并将拟合结果与传统模型的拟合结果,以及与其对应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以判断所构建模型是否合理。结果显示:叶子飘构建的A_(n)-C_(a)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大豆和小麦的A_(n)-C_(a)曲线,确定系数(R^2)均高达0.999。M-M模型拟合大豆和小麦的A_(n)-C_(a)曲线时的R^2虽然也较高,但在较高CO_(2)浓度时的拟合曲线偏离观测曲线。因此,基于叶子飘的A_(n)-C_(a)模型构建g_(s)-C_(a)模型更为可行。新构建的g_(s)-C_(a)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大豆和小麦的g_(s)-C_(a)曲线, R^2分别为0.995和0.994,而且还可以直接给出最大气孔导度(g_(s-max))、最小气孔导度(g_(s-min)),以及与g_(s-min)相对应的CO_(2)浓度值(C_(s-min))。拟合得到大豆和小麦的g_(s-max)分别为0.686和0.481 mol·m^(-2)·s^(-1),与其对应的观测值(分别为0.666和0.471 mol·m^(-2)·s^(-1))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样,拟合得到的大豆和小麦的g_(s-min)分别为0.271和0.297mol·m^(-2)·s^(-1),与其对应的观测值(分别为0.279和0.293mol·m^(-2)·s^(-1))之间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新构建的g_(s)-C_(a)模型给出大豆和小麦的C_(s-min)值分别为741.45和1 112.43μmol·mol^(-1),与其对应的观测值(732.78和1 200.34μmol·mol^(-1))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该研究新构建的g_(s)-C_(a)模型可作为定量研究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对CO_(2)浓度变化的有效数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导度 co_(2)响应模型 co_(2)浓度 光合作用
原文传递
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中国区域植被蒸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田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26-835,共10页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带来的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引起了全球大气CO_(2)浓度的显著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其中对地表蒸散发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地表蒸散发及其分量植被蒸腾是能量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组分,直接影响着陆气...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带来的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引起了全球大气CO_(2)浓度的显著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其中对地表蒸散发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地表蒸散发及其分量植被蒸腾是能量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组分,直接影响着陆气相互作用和水循环系统。由于大气CO_(2)浓度增加可通过减小叶片气孔导度从而抑制植被蒸腾,为量化这一影响,基于碳水耦合的蒸散发模型PML-V2和CMIP6的大气CO_(2)浓度时空序列驱动数据,分别进行了考虑和不考虑大气CO_(2)浓度逐年增加情况下的2组植被蒸腾模拟试验。通过对比2组结果分析了2001—2014年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中国区域植被蒸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季节上,夏季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植被蒸腾的抑制作用最小,冬季最大;在数量级上,2001—2014年大气CO_(2)浓度引起植被蒸腾变化在0~5%;不同生态系统比较而言,森林、耕地和灌丛生态系统受CO_(2)浓度增加引起植被蒸腾的减小量较大,14年间减小量为15~20 mm/a,而草地下降最小,约5 mm/a;在空间上,我国中东部受影响最大;CO_(2)浓度引起植被蒸腾变化最敏感的区域是我国东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 植被蒸腾 PML-V2模型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下基于DayCent的旱地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闫琪 张淑鑫 +2 位作者 侯文姬 王丽梅 张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8-136,共9页
气候变化通过大气CO_(2)浓度、温度和降雨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实现农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该研究在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利用... 气候变化通过大气CO_(2)浓度、温度和降雨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实现农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该研究在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利用当前大气CO_(2)浓度与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旱作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田间观测数据,采用“试错法”对DayCent模型进行校验,并利用校验后的模型,根据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气候情景数据,预测未来SSP126(低排放水平)与SSP245(中等排放水平)气候情景下旱地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结果表明,DayCent模型对不同大气CO_(2)浓度下N_(2)O、CH_(4)和CO_(2)排放通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高度一致,模拟效率(modeling efficiency,EF)分别为0.58~0.87、0.45~0.65和0.25~0.6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83~1.33 g/(hm^(2)·d)、0.67~0.82 g/(hm^(2)·d)和0.58~0.80 g/(m^(2)·d),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80~0.91、0.53~0.80和0.53~0.85。SSP126和SSP245气候情景下,在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下旱地农田N_(2)O和CO_(2)年排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以2001—2020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为基准,到2060年N_(2)O年排放量分别增加22.8%和24.9%,CO_(2)年排放量分别增加6.7%和8.0%;旱地农田CH_(4)年吸收量呈下降趋势,两个气候情景下分别减少13.6%和13.4%。未来气候情景下旱地农田仍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优化氮肥管理和农田耕作措施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模拟结果可以为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气候变化 农田 玉米 co_(2)浓度升高 温室气体排放
下载PDF
燃煤电厂锅炉PM_(2.5)排放危害度评价模型建立及案例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史妍婷 杜谦 +5 位作者 高建民 边昕 王知溥 董鹤鸣 韩强 曹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0-474,共5页
为评价燃煤电厂锅炉PM2.5排放的危害度,根据颗粒的形成机制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将PM2.5进行了粒径分段,综合考虑不同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粒数浓度、汞相对富集因子及汞元素在煤灰分中含量,建立了燃煤锅炉PM2.5排放危害... 为评价燃煤电厂锅炉PM2.5排放的危害度,根据颗粒的形成机制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将PM2.5进行了粒径分段,综合考虑不同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粒数浓度、汞相对富集因子及汞元素在煤灰分中含量,建立了燃煤锅炉PM2.5排放危害度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利用已有文献现场实验测得的数据对评价模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危害度削减系数概念,可用于对除尘装置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危害度评价模型 质量浓度 粒数浓度 相对富集因子
原文传递
氧燃烧方式下石灰石直接固硫反应模拟
13
作者 王小锋 白鹏 +4 位作者 闫志强 刘豪 邱建荣 张盛诚 冯前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43-3250,共8页
氧燃烧方式下高浓度CO2气氛使得石灰石与SO2的气固反应存在直接固硫和间接固硫两种方式。在热重分析仪上进行了石灰石直接硫化的实验,考察了温度、SO2浓度对直接固硫反应的影响。基于球形颗粒气体扩散理论,在未反应收缩核模型的基础上... 氧燃烧方式下高浓度CO2气氛使得石灰石与SO2的气固反应存在直接固硫和间接固硫两种方式。在热重分析仪上进行了石灰石直接硫化的实验,考察了温度、SO2浓度对直接固硫反应的影响。基于球形颗粒气体扩散理论,在未反应收缩核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种从实验数据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和SO2反应级数的新方法。同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产物层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并采用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对不同温度、SO2浓度条件下石灰石直接固硫反应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在所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定性讨论了温度、孔隙率、平均孔径对产物层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发现温度对有效扩散系数影响很显著,而孔隙率、平均孔径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燃烧 浓度co_2气氛 未反应收缩核模型 直接固硫
下载PDF
公路隧道环境二氧化碳的运移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
14
作者 王蕾 韩兴博 夏永旭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2年第6期909-913,共5页
隧道内外环境参数差异较大,以普通大气环境CO_(2)浓度进行隧道衬砌碳化耐久性设计存在明显不足。针对隧道特殊运营环境,以公路隧道环境CO_(2)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公路隧道机动车污染物扩散理论,分析了隧道环境CO_(2)浓度影响因素和扩散规... 隧道内外环境参数差异较大,以普通大气环境CO_(2)浓度进行隧道衬砌碳化耐久性设计存在明显不足。针对隧道特殊运营环境,以公路隧道环境CO_(2)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公路隧道机动车污染物扩散理论,分析了隧道环境CO_(2)浓度影响因素和扩散规律,建立了公路隧道中CO_(2)的对流扩散模型,给出了一种纵向通风隧道CO_(2)浓度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co_(2)浓度 扩散方程 计算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