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固废CO_(2)矿化协同减污降碳关键技术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磊 潘鑫 刘鲁豫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共12页
针对工业过程CO_(2)和固废排放的问题,减污降碳刻不容缓。CO_(2)矿化技术在封存CO_(2)的同时固废得到资源化利用,受到广泛关注。论述了不同工业固废作为CO_(2)矿化原料的利用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矿化工艺优缺点及CO_(2)矿化机理,总结了... 针对工业过程CO_(2)和固废排放的问题,减污降碳刻不容缓。CO_(2)矿化技术在封存CO_(2)的同时固废得到资源化利用,受到广泛关注。论述了不同工业固废作为CO_(2)矿化原料的利用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矿化工艺优缺点及CO_(2)矿化机理,总结了不同CO_(2)矿化工艺研究现状和工业化应用情况。研究发现,目前针对固废CO_(2)矿化缺乏机制性解释,无法有效控制金属离子的浸取过程和矿化过程中气液固传质的效率,同时矿化形成的碳酸盐产品存在粒径大、易团聚、功能单一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浸渍过程中表面溶剂扩散等控制浸取速率和程度的机制;深入研究碳酸盐成核结晶动力学机制及碳酸盐晶体形貌、粒度调控方法;构建煤基固废浸取、矿化溶质气-液-固传输模型,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和过程强化并确定放大规律;进一步加强CO_(2)矿化利用技术全生命周期和经济评价;最后,需加大CO_(2)矿化利用技术的中试、示范技术集成和成套工艺建设,为规模化减污降碳技术的工业化发展奠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工业固废 co_(2)矿 吸收-矿一体 减污降
下载PDF
基于碳化钼材料CO_(2)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热催化研究进展
2
作者 徐勇庆 杨玉瑶 +10 位作者 武孟娜 杨潇潇 别璇 张时语 李清海 张衍国 张宸伟 Robert EPrzekop Bogna Sztorch Dariusz Brzakaski 周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51,共26页
CO_(2)加氢对于CO_(2)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以实现二氧化碳利用及能源储存至关重要。CO_(2)加氢包括甲烷化、逆水煤气变换、甲醇化和CO_(2)直接费托合成等。碳化钼,尤其是其二维材料,由于其低成本和良好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在CO_... CO_(2)加氢对于CO_(2)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以实现二氧化碳利用及能源储存至关重要。CO_(2)加氢包括甲烷化、逆水煤气变换、甲醇化和CO_(2)直接费托合成等。碳化钼,尤其是其二维材料,由于其低成本和良好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在CO_(2)加氢反应中,由于碳的渗入,导致晶格膨胀以及价电子增加,碳化钼基催化剂展现出了类似于贵金属催化剂的性质。碳化钼可以通过程序升温渗碳法、选择性蚀刻法、机械合金合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原位热渗碳法以及溶液相合成法等来制备。到目前为止,学者已经对基于碳化钼的材料的CO_(2)转化进行大量研究,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CO_(2)转化活性和对目标产物的选择性。碳化钼材料的催化性能可以通过调节碳化钼中的C/Mo比、在碳化钼与负载金属之间建立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以及调整材料的界面结构来实现。然而,基于碳化钼的热催化CO_(2)转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述基于碳化钼的热催化CO_(2)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热催 异相催 MXenes
下载PDF
工业固废矿化封存CO_(2)的研究进展及固碳潜力评估
3
作者 吴春丽 陈哲 +2 位作者 夏勇 薛紫欣 麦俊明 《广东建材》 2024年第11期174-178,共5页
目前,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最有效的碳减排方法。相较于与天然矿石,工业固废具有较高的钙、镁基等碳化活性组分,是理想的矿化原料。本文初步介绍了工业固废中碳化活性组分,重点阐述钢渣、电石渣、粉煤灰及磷石膏矿化封存CO_(2)研究现... 目前,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最有效的碳减排方法。相较于与天然矿石,工业固废具有较高的钙、镁基等碳化活性组分,是理想的矿化原料。本文初步介绍了工业固废中碳化活性组分,重点阐述钢渣、电石渣、粉煤灰及磷石膏矿化封存CO_(2)研究现状及制备建筑材料,从直接固碳量和间接固碳量两方面评估工业固废矿化CO_(2)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工业固废间接固碳量远高于直接固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电石渣 磷石膏 co_(2) 潜力
下载PDF
模块化撬装化CO_(2)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陈兴明 何志山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传统化工企业都将面临CO_(2)排放指标限制难题。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解决CO_(2)排放难题的关键一招,化工企业首先需要依靠CO_(2)尾气捕集回收装置,实现上游源头减碳,再通过下游资源利用,进而形...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传统化工企业都将面临CO_(2)排放指标限制难题。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解决CO_(2)排放难题的关键一招,化工企业首先需要依靠CO_(2)尾气捕集回收装置,实现上游源头减碳,再通过下游资源利用,进而形成经济可行的CCUS产业链。针对传统CO_(2)尾气回收装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土建费用高,灵活性差,施工周期长等突出问题,研发出模块化撬装化CO_(2)回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前期投资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该技术根据装置工艺功能单元特点,基于模块化设计实现回收工艺模块划分,达到100%工厂化预制,现场模块化施工标准。同时,利用撬装化设计,合理布局管道阀门,实现模块内设备优化整合成撬,最终形成全流程模块化撬装化的CO_(2)回收装置。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相比传统CO_(2)尾气回收装置,模块化撬装化5×10^(4) t/a煤制氢CO_(2)尾气回收装置完全达到降低投资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目标,其中土建费用降低74.0%,建设面积降低75.2%,工程施工周期缩短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CCUS 模块 撬装 co_(2) 回收装置
下载PDF
弱碱性吸收剂碳捕集及CO_(2)富液生物再生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敏楠 张佳音 +6 位作者 张新妙 徐恒 栾金义 陆丁香 赵鹏宇 陈湘泽 武振康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88,共9页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能利用CO_(2)转化过程同步实现CO_(2)富液再生,有望降低碳捕集转化整体成本。为评价生物甲烷化与碳捕集耦合的可行性,首先,在填料塔中考察了以4.2 g/L NaHCO_(3)、6 g/L Na_(2)CO_(3)、微生物营养液配制的弱碱性吸...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能利用CO_(2)转化过程同步实现CO_(2)富液再生,有望降低碳捕集转化整体成本。为评价生物甲烷化与碳捕集耦合的可行性,首先,在填料塔中考察了以4.2 g/L NaHCO_(3)、6 g/L Na_(2)CO_(3)、微生物营养液配制的弱碱性吸收剂(pH=10)对模拟烟气中CO_(2)的吸收性能;其次,在厌氧瓶内利用生物甲烷化过程对CO_(2)富液开展5个周期的循环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填料塔气体流量≤1.0 L/min时,随液体流量增加,所有试验组CO_(2)去除率逐渐上升并能稳定在80%以上,该填料塔液体流量宜≤0.9 L/min;不同气体流量(0.4~1.2 L/min)下填料塔体积总传质系数基本稳定在17~19 mol/(h·kPa·m^(3));CO_(2)吸收导致吸收液中NaHCO_(3)增加、Na_(2)CO_(3)减少,二者变量比值在1.2~1.9。气体流量为0.6 L/min、液体流量为0.7 L/min时,在维持80%以上CO_(2)去除率的前提下,该弱碱性吸收剂可循环使用6次,此时活性组分CO_(3)^(2-)利用率达89.5%,形成的CO_(2)富液中总无机碳量为0.127 mol/L,pH为8.82,能为生物甲烷化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CO_(2)富液循环生物再生试验表明,每次再生后的吸收剂CO_(2)吸收量基本稳定在69.6~78.6 mmol/L,且再生期间CH 4产生过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再生试验后,Firmicutes、Actinobacteriota等耐碱性门水平细菌得到一定富集;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在再生前后古菌属中占比均接近99%,但再生试验期间弱碱性环境导致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降低了19.5%,unclassified_f_Methanobacteriaceae增加了18.7%。初步证实了碳捕集耦合生物甲烷化工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集转一体 吸收剂 co_(2)富液 生物再生 生物甲烷
下载PDF
CO、CO_(2)及其混合物加氢转化制甲烷的热力学平衡研究
6
作者 王晗 郭淑佳 +5 位作者 秦张峰 李志凯 王国富 董梅 樊卫斌 王建国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3-1461,共9页
由CO和CO_(2)加氢制甲烷是现今氢能储存及燃料和化学品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该反应过程(尤其是针对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为此,作为前期有关CO和CO_(2)加氢制烃和醇研究工作的补充,本工作对CO和CO_(2)... 由CO和CO_(2)加氢制甲烷是现今氢能储存及燃料和化学品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该反应过程(尤其是针对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为此,作为前期有关CO和CO_(2)加氢制烃和醇研究工作的补充,本工作对CO和CO_(2),尤其是两者混合物的加氢制甲烷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证实,与单独CO或CO_(2)相比,两者混合物加氢制甲烷更为合适,总碳基甲烷收率可作为评估甲烷合成反应过程效率的重要指标。CO加氢的甲烷平衡收率比CO_(2)加氢的高,而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位于两者之间;对于CO和CO_(2)混合物加氢,尽管CO和CO_(2)的平衡转化率随进料组成不同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其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随着原料中CO_(2)/(CO+CO_(2))物质的量比的增大而线形降低。整体上看,在温度低于400℃和压力高于0.1 MPa时,无论是CO、CO_(2)、还是两者混合物的化学计量比加氢,其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均高于85%。这些结果无疑对高效CO和CO_(2)加氢制甲烷催化剂研制及反应过程的设计和操作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平衡 co_(2)加氢 co加氢 甲烷 基收率 coco_(2)混合物
下载PDF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固存及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苏立城 陈晓珊 +4 位作者 罗志忠 胡英 陈煜佳 吴道铭 曾曙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17-2733,共17页
氮添加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有效性的改变。受此影响,森林植物的地上碳同化能力和地下碳分配格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总体表现为促进植物生长固碳,增加凋落物和植物根系沉积碳输入土壤,并改变上述植物源有机质的数量和化学成分。与... 氮添加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有效性的改变。受此影响,森林植物的地上碳同化能力和地下碳分配格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总体表现为促进植物生长固碳,增加凋落物和植物根系沉积碳输入土壤,并改变上述植物源有机质的数量和化学成分。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也会受到氮添加的影响,由于土壤中的有机碳分解、转化和稳定等过程均受到微生物的驱动,因此,氮添加所引起的底物供应差异和微生物响应会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并最终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固存、稳定和CO_(2)排放。但目前关于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固存能力和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为此,以森林土壤的碳循环过程为线索,综述了氮添加对底物供应、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微生物碳代谢等过程的影响,并尝试梳理在氮添加影响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分解、转化和稳定的微生物驱动机制。这有助于预测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氮促碳汇”的实际效果,以便研究人员在未来氮沉降日益严重背景下更好地预测森林土壤的碳循环特征,寻找提高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固存能力和降低CO_(2)排放相关途径提供参考。同时,还分析了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森林土壤有机 土壤微生物 有机 激发效应 co_(2)排放
下载PDF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中碳迁移及其相态分布规律
8
作者 胡婷 芮振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7,共12页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双碳”战略下重要的碳减排手段,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地质利用方面,而对地层的碳封存潜力尤其是CO_(2)矿化潜力的定量评价存在不足。为此,通过程序开发手段,将闪蒸计算加入开源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软件中,利...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双碳”战略下重要的碳减排手段,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地质利用方面,而对地层的碳封存潜力尤其是CO_(2)矿化潜力的定量评价存在不足。为此,通过程序开发手段,将闪蒸计算加入开源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软件中,利用改进后的软件建立了松辽盆地大情字井油田H59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历史拟合注采过程校正模型地层参数,最后采用校正后模型量化表征了不同注入阶段及注采结束后CO_(2)迁移与相态转化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油藏CO_(2)混相驱条件下,CO_(2)在注入井端的小范围内呈现气相,在接触到油相前缘后,CO_(2)受浮力影响减弱,在垂向上逐渐趋于均匀分布,并向开采井端均匀推进;②气水同注阶段与注气阶段均有超过70%注入的CO_(2)溶解于油相,但气水同注阶段溶解于水相的CO_(2)含量明显增加;③注采结束后的相态演化特征表现为溶解水相CO_(2)逐渐转变为矿物相,而溶解油相CO_(2)存在转变为游离态气相的趋势;④注采结束后,主要矿化过程为绿泥石及铁白云石溶解产生铁、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构成方解石和菱铁矿等沉淀矿物(固碳矿物),而主要溶解矿物有钾长石、钙蒙脱石、铁白云石及绿泥石。结论认为,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利用嵌入闪蒸计算的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组分模拟软件,提高了对CO_(2)迁移及分布相态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研究结果对实现注CO_(2)高效提高采收率与封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 软件开发 迁移 co_(2)分布相态 矿物固相封存
下载PDF
碳埋存环境下油井水泥耐CO_(2)腐蚀研究
9
作者 黄倩 田鸣 +2 位作者 赛亚尔·库西马克 夏元博 王瑞雪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5期103-110,共8页
CO_(2)是一种酸性气体,遇水或含水介质将形成腐蚀性极强的酸性流体,极易与井筒环空油井水泥石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在CCUS、CO_(2)驱提高采收率、碳埋存等工况下,通常面临着CO_(2)压力高、温度高的极端苛刻条件,井筒封隔系统面临着极大... CO_(2)是一种酸性气体,遇水或含水介质将形成腐蚀性极强的酸性流体,极易与井筒环空油井水泥石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在CCUS、CO_(2)驱提高采收率、碳埋存等工况下,通常面临着CO_(2)压力高、温度高的极端苛刻条件,井筒封隔系统面临着极大的腐蚀和失效风险。通过系统梳理CO_(2)对油井水泥石腐蚀机理、腐蚀条件及影响规律、耐CO_(2)腐蚀材料和水泥浆体系的研究进展,分析碳埋存环境下CO_(2)腐蚀油井水泥及其对井筒完整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寻找未来碳埋存环境下油井水泥耐CO_(2)腐蚀的重点研究方向。分析结果表明:①CO_(2)溶解在水中之后侵入水泥石并与之反应的整个过程会出现CO_(2)溶解区、Ca(OH)2消耗区、CaCO_(3)沉淀区,由于Ca^(2+)浸出和CSH分解而发生降解的硅胶区4个不同的区域,应对每个反应区域的动态进行定量评价;②应对CCUS环境下的各种影响因素与腐蚀程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攻关研究;③目前改善油井水泥耐CO_(2)腐蚀的材料主要有火山灰材料、特种添加剂体系和非波特兰基水泥体系3类,但其封隔系统的长期密封性、非波特兰基水泥在严苛工况下的施工性能等依旧存在缺陷,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油井水泥 腐蚀 CCUS 埋存
下载PDF
碳化对CO_(2)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宝仓 严晗 +3 位作者 崔翰墨 刘建坤 覃鸿图 王健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39-142,共4页
本工作以再生粗骨料(RCA)替代率为变量,采用CO_(2)对RCA进行强化处理,通过快速碳化试验和氯离子快速迁移试验(RCM法),研究了碳化对CO_(2)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CRA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CA替代率由0%增至100%时,RCA未强... 本工作以再生粗骨料(RCA)替代率为变量,采用CO_(2)对RCA进行强化处理,通过快速碳化试验和氯离子快速迁移试验(RCM法),研究了碳化对CO_(2)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CRA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CA替代率由0%增至100%时,RCA未强化的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碳化7 d后的RAC(C-RAC)、CRAC及碳化7 d后的CRAC(C-CRA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降幅分别为73.0%、90.8%、53.4%和80.8%。相较于RAC,当RCA替代率分别为50%、75%和100%时,CRA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分别提高了13.8%、16.6%和11.3%。当RCA替代率分别为0%、50%、75%和100%时,C-RA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相较于RAC分别提高了15.5%、23.6%、19.8%和6.8%;当RCA替代率分别为50%、75%和100%时,C-CRA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相较于CRAC分别提高了16.5%、9.6%和0.4%。CRAC碳化后,其对提高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效果要优于仅对RCA或RAC进行碳化,当RCA替代率分别为50%、75%和100%时,C-CRA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相较于RAC分别提高了28.0%、24.6%和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混凝土 co_(2)强 氯离子渗透性能
下载PDF
CO_(2)碳化水泥土抗压强度与微观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飞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9-205,共7页
CO_(2)碳化与水泥水化协同加固技术是兼具固化增强和实现CO_(2)永久封存的新方法。目前关于CO_(2)碳化水泥固化土抗压强度、耐久性及微观机制的研究尚不深入。通过抗压强度、扫描电镜、长期浸水、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等试验,依据表观形... CO_(2)碳化与水泥水化协同加固技术是兼具固化增强和实现CO_(2)永久封存的新方法。目前关于CO_(2)碳化水泥固化土抗压强度、耐久性及微观机制的研究尚不深入。通过抗压强度、扫描电镜、长期浸水、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等试验,依据表观形貌、抗压强度和强度软化系数等指标,全面评价了CO_(2)碳化水泥土的力学表现和耐久性。结果表明:水泥掺量增加促使试样抗压强度持续增长,碳化试样抗压强度高于标准养护试样,最佳水泥掺量为25%;CO_(2)浓度增大可加快CO_(2)扩散速率和碳化反应进度,试样碳化深度和抗压强度随之增加,碳化试样抗压强度高于标准养护试样;生成的方解石和霰石是CO_(2)碳化水泥固化土强度显著增长的根本原因;标准养护水泥固化试样抵抗浸水软化、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破坏的能力高于碳化试样;碳化3 d试样抗冻融循环等耐久性最差,试样表面出现大范围块体剥落;标准养护7 d碳化1 d试样具有良好耐久性;短期浸水时,碳化试样抗压强度高于标准养护试样;干湿循环时,碳化固化试样强度软化系数保持在0.8以上,最高达0.9且抗压强度超过5.5 MPa;冻融循环时,碳化的固化土试样抗压强度高于标准养护试样。研究成果可为CO_(2)碳化与水泥水化协同加固地基土技术的研发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co_(2)封存 水泥水 抗压强度 系数 耐久性
下载PDF
磷石膏矿化封存CO_(2)技术进展及固碳潜力评估——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居字龙 李子鹏 +6 位作者 万翔 孟杰 雷婷 田野 陈思 吴姝涵 贾小庆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6期689-696,共8页
湖北省宜昌市磷石膏堆存量巨大,极具矿化封存CO_(2)的物质基础,而磷石膏固碳方法侧重点各有差异,需综合评价磷石膏矿化封存CO_(2)技术,确定宜昌市磷石膏固碳方法,评价其固碳潜力。全面收集磷石膏固碳相关文献,采用对比、借鉴、总结工作... 湖北省宜昌市磷石膏堆存量巨大,极具矿化封存CO_(2)的物质基础,而磷石膏固碳方法侧重点各有差异,需综合评价磷石膏矿化封存CO_(2)技术,确定宜昌市磷石膏固碳方法,评价其固碳潜力。全面收集磷石膏固碳相关文献,采用对比、借鉴、总结工作手段,总结了磷石膏矿化封存CO_(2)技术方法,根据磷石膏中Ca参与矿化封存CO_(2)的形式,将该技术分为磷石膏氨水法和磷石膏热分解制备钙基法;前者适合工业化集约式矿化CO_(2),但需合适的原料生产线,而后者适合便携式自发捕集,但需还原剂参与反应且耗能较高并有毒尾气需细致处理。综合宜昌磷石膏堆场条件,认为宜昌宜采用磷石膏氨水法。常压磷石膏氨水法矿化试验的最优条件,即氮硫比为2、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00 g/L、氨水浓度为1.5 mol/L。该条件下磷石膏矿化CO_(2)的转化率可达95.9%,测算宜昌市磷石膏的固碳潜力可达2938.8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co_(2)矿 封存 潜力评估
下载PDF
富含介孔结构的氮化碳/碳纳米管复合催化剂高效电催化还原CO_(2)为CO
13
作者 刘丙泽 钮东方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0-972,共13页
氮掺杂材料中的吡啶氮被认为是电还原CO_(2)为CO的最活跃的氮催化位点.以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A)为氮源,氧化碳纳米管(carbon oxide nanotubes,CNTs-O)为分散剂,通过静电吸附-煅烧法制备了富含吡啶氮的氮化碳/碳纳米管(CN_(x)/CNTs... 氮掺杂材料中的吡啶氮被认为是电还原CO_(2)为CO的最活跃的氮催化位点.以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A)为氮源,氧化碳纳米管(carbon oxide nanotubes,CNTs-O)为分散剂,通过静电吸附-煅烧法制备了富含吡啶氮的氮化碳/碳纳米管(CN_(x)/CNTs)介孔复合催化剂.通过改变DCDA与CNTs-O的质量比,合成了具有不同石墨化氮化碳(g-C_(3)N_(4))含量的复合催化剂.通过一系列表征及电化学测试得出,当DCDA/CNTs-O质量比为0.5时,得到的CN_(0.5)/CNTs具有最优的还原CO_(2)为CO的电催化性能.在-1.0 V vs.RHE下CN_(0.5)/CNTs的CO法拉第效率(Faradaic efficiency,FE)高达94.1%,生成CO的电流密度为-13.27 mA/cm^(2),通过24 h长时间电解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法拉第效率(FECO>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还原co_(2) co 介孔 石墨 纳米管
下载PDF
酶催化固碳过程及其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玉杰 张艳梅 +1 位作者 栾金义 赵之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245,共14页
全球范围迅猛发展的工业生产导致温室气体CO_(2)的排放,引发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关切。在发展清洁能源、工业流程再造等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开发高效、经济的CO_(2)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基于CO_(2)资源化利... 全球范围迅猛发展的工业生产导致温室气体CO_(2)的排放,引发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关切。在发展清洁能源、工业流程再造等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开发高效、经济的CO_(2)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基于CO_(2)资源化利用的目的,对生物体外酶催化固碳过程及其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CO_(2)转化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催化酶及其优化,阐述了CO_(2)资源化利用的具体策略,涵盖了将CO_(2)催化转化为甲酸、甲醇、甲烷、淀粉以及L-乳酸、丙酮酸等特定产物分子。进而,重点阐述了辅因子的原位再生、酶的固定化、反应系统的优化设计、反应条件优化(pH、温度、底物浓度)以及产物原位分离等技术对CO_(2)生物酶催化反应过程的强化,实现CO_(2)的高效固定与资源化利用。旨在通过多方面交叉论述,为生物酶催化过程及路线设计包括固定化酶催化剂的制备、反应器选择设计与开发、酶催化过程调控、高值化产品定向合成等提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最后,总结了酶催化固碳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其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催 co_(2)资源 生物催 技术
下载PDF
CO_(2)碳化水泥固化土力学性能与微观机理研究
15
作者 田洋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3年第6期110-115,共6页
CO_(2)碳化-水泥水化协同固化土是兼具固化增强和CO_(2)永久封存双重效能的新颖技术。然而,碳化水泥固化土宏微观特征与耐侵蚀性的研究,目前明显偏少。通过抗压强度、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硫酸盐侵蚀试验,深入评价CO_(2)碳化-水泥协同... CO_(2)碳化-水泥水化协同固化土是兼具固化增强和CO_(2)永久封存双重效能的新颖技术。然而,碳化水泥固化土宏微观特征与耐侵蚀性的研究,目前明显偏少。通过抗压强度、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硫酸盐侵蚀试验,深入评价CO_(2)碳化-水泥协同固化土抗压强度、微观机制与耐侵蚀性。结果表明:水分软化作用引起湿水养护碳化试样抗压强度低于标准养护试样,二者高低与标准养护时间、碳化时间及施作顺序紧密相关;CO_(2)碳化反应消耗水泥固化体系内部水化产物,生成细长棒状霰石和立方体状方解石,密集堆积于粒间孔隙和颗粒表面进而提高试样密实度与抗压强度;硫酸钠溶液浸泡试样整体完整性良好,仅局部有少量土粒脱落,水泥固化土抵抗硫酸盐侵蚀能力依次为B-7d>7d-C-1d>C-3d;三种试样抗压强度随浸泡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抗压强度先快速下降,之后逐渐回升并有持续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水泥水 强度 微观结构 耐侵蚀性
下载PDF
光电催化矿物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佩伟 张炎 +3 位作者 高润琴 程港莉 张占兵 胡超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2,共12页
光电催化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最具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基于半导体矿物的光电化学性质或非半导体矿物的天然物理特性,将矿物与光电催化功能体复合构建的光电催化矿物材料具有成本低、环境相容性好、性能优异等特点,其在矿... 光电催化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最具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基于半导体矿物的光电化学性质或非半导体矿物的天然物理特性,将矿物与光电催化功能体复合构建的光电催化矿物材料具有成本低、环境相容性好、性能优异等特点,其在矿物利用的新兴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在限定了光电催化矿物材料研究是否属于矿物应用范畴的基础上,介绍了光电催化矿物材料包含的矿物组分及特征,提出了光电催化矿物材料的分类,并对光电催化矿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矿物增强光电催化活性的机制进行了讨论。最后,概述了光电催化矿物材料用于水中污染物治理、光电催化水分解产氢、CO_(2)能源化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应重点关注矿物本征光电属性、有效建立材料复合结构与效能的联系、明确材料矿物学属性影响光电催化的机制等问题,拓展光电催化矿物材料在新能源、化学品合成和矿物/微生物作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催矿物材料 矿物组分 水处理 水分解制氢 co_(2)能源
下载PDF
不同性能再生骨料的CO_(2)强化及其碳化率分析
17
作者 刘延 管全中 +3 位作者 张宝文 常帅 陆建宏 冯小凯 《福建建材》 2023年第9期16-18,22,共4页
“双碳”背景下,为了加强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利用和减少CO_(2)气体的排放,利用CO_(2)强化再生骨料成为主要的措施之一,但CO_(2)强化不同成分组成和粒径的再生骨料研究相对匮乏。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利用非纯浓度约20%的CO_(2)分别与不同... “双碳”背景下,为了加强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利用和减少CO_(2)气体的排放,利用CO_(2)强化再生骨料成为主要的措施之一,但CO_(2)强化不同成分组成和粒径的再生骨料研究相对匮乏。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利用非纯浓度约20%的CO_(2)分别与不同成分组成和粒径的再生骨料进行碳化作用,并定量表征CO_(2)强化前后的表观密度、含水率、吸水率和碳化率等参数。结果表明,再生骨料碳化作用后表观密度相对增加,而吸水率和含水率明显降低,与水灰比呈正比;CO_(2)强化再生骨料的碳化率随再生骨料的水灰比增加而增加,但粒径影响更为显著,粒径越小,碳化率越高,碳化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 co_(2)强 作用
下载PDF
森林土壤不同粒径颗粒的碳矿化研究
18
作者 马红亮 陈灿灿 +1 位作者 尹云锋 高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7-1259,共13页
土壤是由不同粒径颗粒组成的,各粒径颗粒的性质差异大、在土壤中的空间位置不同。为了研究它们各自碳的变化差异,评估这些颗粒在土壤有机碳稳定和周转中的作用。选择亚热带阔叶林土壤,采用物理分组的方法,获得不同粒径土壤颗粒(>2000... 土壤是由不同粒径颗粒组成的,各粒径颗粒的性质差异大、在土壤中的空间位置不同。为了研究它们各自碳的变化差异,评估这些颗粒在土壤有机碳稳定和周转中的作用。选择亚热带阔叶林土壤,采用物理分组的方法,获得不同粒径土壤颗粒(>2000、2000~250、250~53、<53、53~20、20~2、<2μm),与全土等质量开展矿化试验,研究碳矿化量差异、主要碳形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反向探究不同粒径颗粒在全土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粒径颗粒按照质量比例作为权重计算的CO_(2)累积排放量、全碳、C/N、芳香性指数、游离氧化铁含量占全土的95.0%~101.8%。<2μm和20~2μm土壤颗粒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颗粒和全土。全土及各颗粒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比表面积、总孔隙体积、全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易氧化有机碳、游离氧化铁呈正相关性,而与C/N呈负相关性。通过对不同粒径颗粒16个指标降维分析,综合特征指数显示<2μm和20~2μm颗粒最高,即它们的综合作用最大。因此,全土壤的碳变化可追溯到土壤不同粒径颗粒碳的不同变化及关系,且土壤小粒径的团聚或被大粒径颗粒包闭可能是降低全土碳矿化的机理之一,有利于维持全土壤碳的稳定或增加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土壤 物理分组 稳定 co_(2)排放
下载PDF
高值化CO_(2)利用现状及减碳效果分析
19
作者 侯震寰 《上海节能》 2023年第8期1144-1148,共5页
通过资源利用化的方式将CO_(2)转化为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产品,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结合上海“双碳”工作前景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施,基于燃煤电厂CO_(2)捕集、利用商业模式和推广政策研究,通过对CO_(2)材料利用的现状进行... 通过资源利用化的方式将CO_(2)转化为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产品,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结合上海“双碳”工作前景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施,基于燃煤电厂CO_(2)捕集、利用商业模式和推广政策研究,通过对CO_(2)材料利用的现状进行评述,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减碳效果,对高值化CO_(2)利用项目提供策略建议,有利于实现燃煤火电厂CO_(2)的减排和资源化利用,为上海碳中和专项工作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高值co_(2)利用 效果
下载PDF
工业固体废弃物矿化封存CO_(2)研究综述 被引量:6
20
作者 冉武平 张永太 +1 位作者 艾贤臣 金拱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18-6727,共10页
近年来,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含量急剧上升,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为了解固体废弃物封存CO_(2)的研究进展,通过综述目前最典型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钢渣、石膏)矿化封存CO_(2)。结果表明:这3种... 近年来,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含量急剧上升,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为了解固体废弃物封存CO_(2)的研究进展,通过综述目前最典型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钢渣、石膏)矿化封存CO_(2)。结果表明:这3种固体废弃物由于具有高反应活性、储量大、转化率高等优势,间接碳酸化路线与直接干法碳酸化路线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矿化效率高、纯度高等优点,未来应优先考虑直接湿法碳酸化和间接碳酸化路线。其中催化剂主要用来提高反应速率和矿化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有颗粒大小、温度、CO_(2)压力、pH、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和液-固比,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可见,矿物碳酸化封存CO_(2)是现在乃至未来最具有潜力的技术,不仅可以应对全球气温显著变化,还可以实现“以废治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钢渣 石膏 矿物路线 co_(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