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强敏感油藏CO_(2)同步吞吐试验
1
作者 宋平 崔晨光 +4 位作者 张记刚 刘凯 邓振龙 谭龙 禹希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5-361,共7页
为探索玛湖凹陷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玛湖1井区开展注CO_(2)同步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_(2)同步吞吐可提高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驱油机理主要是萃取、混相、竞争吸附、膨胀驱替等;裂缝沟通是... 为探索玛湖凹陷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玛湖1井区开展注CO_(2)同步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_(2)同步吞吐可提高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驱油机理主要是萃取、混相、竞争吸附、膨胀驱替等;裂缝沟通是导致气窜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调控,实现井组与气窜井同步焖井,保证现场实施效果;试验井组受压裂液浸泡导致黏土矿物水化膨胀,造成喉道封堵,渗流能力减弱,影响了CO_(2)波及范围,导致阶段换油率较低。CO_(2)同步吞吐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试验井组阶段增油量为3983 t,换油率为0.36,该试验为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思路及矿场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上乌尔禾 致密砾岩 co_(2)同步吞吐 敏感性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盐水含水层CO_(2)埋存能力评估
2
作者 饶杰 谢健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69,共13页
盐水含水层CO_(2)埋存能力是关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问题。四川盆地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地,其深部盐水含水层的CO_(2)埋存前景尚缺乏比较深入的定量研究。三叠系雷口坡组(T_(2)l)是四川盆地的优质卤储层,其四段(T_(2)l^(... 盐水含水层CO_(2)埋存能力是关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问题。四川盆地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地,其深部盐水含水层的CO_(2)埋存前景尚缺乏比较深入的定量研究。三叠系雷口坡组(T_(2)l)是四川盆地的优质卤储层,其四段(T_(2)l^(4))、三段(T_(2)l^(3))、一段(T_(2)l^(1))可作为CO_(2)埋存的目标储层。基于多井并注超压解析解,采用MATLAB语言脚本CO_(2)BLOCK,评估了雷口坡组深部盐水含水层的CO_(2)埋存能力。结果表明:在连续注入CO_(2)30 a的条件下,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储层的CO_(2)埋存能力为0.83 Gt,以雷口坡组四段的埋存能力最大,雷口坡组一段的埋存能力最小。雷口坡组四段、三段、一段的单井最大可持续注入速率分别为0.550、0.051、0.054 Mt/a,对应的最大可持续超压分别为3.09、5.67、6.55 MPa。T_(2)l4、T_(2)l3和T_(2)l1这3个储层的经济最优方案(井数/口,井距/km)分别为:(16,17)(20,17)(16,19),经济最优方案对应的埋存容量分别为0.50、0.07、0.04 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口坡 盐水含水层 co_(2)地质埋存 埋存能力 多井并注
下载PDF
低渗稠油油藏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开发——以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黄伟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3-187,共5页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低渗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差,注水开发产量递减快,地层能量保持程度低,后油井全面关停。近年来重新压裂复产,初期效果显著,但产量递减率高。为解决油井低产低效的问题,开展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低渗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差,注水开发产量递减快,地层能量保持程度低,后油井全面关停。近年来重新压裂复产,初期效果显著,但产量递减率高。为解决油井低产低效的问题,开展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研究,并进行提产试验。在增油机理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多组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注入方式及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增产油量随不同吞吐周期注入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开采强度等参数变化的响应关系,确定了复合吞吐的最佳注入参数。矿场实施后,单井自喷达240 d,增产原油630 t,补充地层能量、改善流动性的效果显著,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上乌尔禾 低渗稠油油藏 co_(2) 表面活性剂 复合吞吐 数值模拟 采收率
下载PDF
高温-超压-高CO_(2)背景下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以莺歌海盆地LD10区新近系梅山组——黄流组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楷乐 何胜林 +5 位作者 杨朝强 王猛 张瑞雪 任双坡 赵晓博 姚光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95,共13页
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莺歌海盆地LD10区新近系梅山组—黄流组高温-超压-高CO_(2)背景下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莺歌海盆地LD10区新近系梅山组—黄... 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莺歌海盆地LD10区新近系梅山组—黄流组高温-超压-高CO_(2)背景下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莺歌海盆地LD10区新近系梅山组—黄流组储层发育重力流沉积,岩性以中—细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储层物性以特低—低孔、特低渗特征为主。(2)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研究区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超压对黏土矿物的转化及石英次生加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原生孔隙。富含CO_(2)的高温流体不仅造成了黏土矿物的异常转化,同时促进了溶蚀作用发生,增加了次生孔隙。(3)研究区黄二段储层的成岩演化序列为:菱铁矿胶结→石英次生加大→绿泥石胶结→长石淋滤溶蚀→高岭石形成→早期方解石胶结→早期白云石胶结→长石溶蚀→方解石溶蚀→伊利石大量生成→晚期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形成。(4)总体上,压实作用使孔隙度减少了45.30%~62.93%,胶结作用使孔隙度减少了1.65%~35.01%,溶蚀作用使孔隙度增加了0.72%~8.00%。其中,黄流组中下部砂岩储层受到了超压保护和CO_(2)溶蚀作用的双重影响,物性较好,钻井过程中应考虑高CO_(2)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高温-超压-高co_(2) 成岩演化 梅山—黄流 新近系 LD10区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Hollow tubes constructed by carbon nanotubes self-assembly for CO_(2) capture
5
作者 CHEN Xu-rui WU Jun +1 位作者 GU Li CAO Xue-b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256-2267,共12页
Carbon nanotubes(CNTs)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engineering,and medicine due to their numerous advantages.The initial step towards harnessing the potential of CNTs involves their mac... Carbon nanotubes(CNTs)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engineering,and medicine due to their numerous advantages.The initial step towards harnessing the potential of CNTs involves their macroscopic assembly.The present study employed a gentle and direct self-assembly technique,wherein controlled growth of CNT sheaths occurred on the metal wire’s surface,followed by etching of the remaining metal to obtain the hollow tubes composed of CNTs.By controlling the growth time and temperature,it is possible to alter the thickness of the CNTs sheath.After immersing in a solution containing 1 g/L of CNTs at 60℃ for 24 h,the resulting CNTs layer achieved a thickness of up to 60μm.These hollow CNTs tubes with varying inner diameters were prepared through surface reinforcement using polymers and sacrificing metal wires,thereby exhibiting exceptional attributes such as robustness,flexibility,air tightness,and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that effectively capture CO_(2) from the gas mix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anotubes SELF-ASSEMBLY hollow tubes co_(2) capture
下载PDF
致密砾岩储层与CO_(2)作用机理及控制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彭东宇 唐洪明 +4 位作者 王子逸 唐浩轩 董海海 滕梨 任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4-103,共10页
新疆油田530井区克下组致密砾岩储层具有复杂的复模态孔隙结构,富含火山凝灰岩,铁质含量高,目前CO_(2)驱矿场试验效果难预测。以该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铸体薄片、矿物组分、元素分析、离子浓度分析、核磁共振等手段,通过室内实验,对比... 新疆油田530井区克下组致密砾岩储层具有复杂的复模态孔隙结构,富含火山凝灰岩,铁质含量高,目前CO_(2)驱矿场试验效果难预测。以该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铸体薄片、矿物组分、元素分析、离子浓度分析、核磁共振等手段,通过室内实验,对比了岩石碎块、岩石粉末、岩心段塞与CO_(2)反应前后矿物组分、孔隙结构、流体离子浓度等参数的变化,并从岩石矿物组分、粒径、物性及孔隙结构和反应时间等方面对反应控制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CO_(2)的注入对储层的影响整体较小。矿物组分的变化表现为石英、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增加,长石、碳酸盐矿物相对含量减少,以及铁质矿物溶解后再次沉淀;元素和孔隙结构变化较小,孔隙度平均变化小于0.5%;液相中Ca^(2+)和Mg^(2+)质量浓度变化相对较大,新增的Al^(3+),Fe^(3+),Si^(4+)等质量浓度变化较小。CO_(2)与储层岩石间相互作用机理为长石、方解石的溶蚀以及铁质矿物的先溶蚀后沉淀。储层岩石方解石含量越高,反应后孔隙结构变化越大;反应后Ⅱ类储层孔隙结构变化大于Ⅲ类储层;岩石粉末反应速率强于岩石碎块;随时间的推移,反应在0~7 d内达到平衡,期间以溶蚀作用为主,反应在7~30 d内各组分变化较小,存在Al(OH)_(3)和Fe(OH)_(3)的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储层 co_(2)驱 沉淀与溶解 孔隙结构 克下
下载PDF
应用IMOABC空调房间CO_(2)浓度二自由度内模分数阶PI控制性能的研究
7
作者 杨睿 李绍勇 +1 位作者 魏明松 王少波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3年第1期10-18,共9页
由于定风量空调机组(Constant Air Volume Air Handling Unit, CAVAHU)输出的新风量往往是固定的,当空调房间内的额定人员数量超员或不足时,会导致空调房间CO_(2)浓度测量值Cn高于室内CO_(2)浓度设定值Cn=Cn,set或新风负荷增大的状况。... 由于定风量空调机组(Constant Air Volume Air Handling Unit, CAVAHU)输出的新风量往往是固定的,当空调房间内的额定人员数量超员或不足时,会导致空调房间CO_(2)浓度测量值Cn高于室内CO_(2)浓度设定值Cn=Cn,set或新风负荷增大的状况。对此提出了一种空调房间CO_(2)浓度二自由度内模分数阶PI控制策略和设计改进多目标人工蜂群算法(Improved Multi-Objective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IMOABCA)对控制器参数实施整定的思路。首先,基于人工蜂群算法,分别对雇佣蜂和观察蜂引入自适应惯性权重和精英组策略,进行非线性递减和柯西变异的演变,并结合观察蜂搜索特性,将最小粒子角度引入外部档案集,获取相应的Pareto解集,设计IMOABCA,进而对控制器的3个参数进行整定,获得相应的最优值。最后,借助MATLAB工具,对该室内CO_(2)浓度的二自由度内模分数阶PI控制系统进行组态和仿真。结果表明:该室内CO_(2)浓度二自由度内模分数阶PI控制系统和IMOABCA是可行的,能够实现Cn=Cn,set的调节目的和获取控制器的3个参数最优值,提升室内CO_(2)浓度的调节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风量空调机 空调房间co_(2)浓度 二自由度内模分数阶PI控制 改进多目标人工蜂群算法 控制器参数整定
下载PDF
杜仲无糖组培生根微环境控制技术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立 黄宏健 +5 位作者 李小燕 谭沛涛 胡杨 叶棠 梁慧霞 陈小玲 《热带农业工程》 2020年第6期91-94,共4页
为研究杜仲组培苗生根阶段在无糖组培微环境下CO_(2)调控方式,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及最高通气量,筛选出最佳CO_(2)浓度及最大换气量。结果显示,CO2浓度为1400、1600μmol/mol时,生根率和生长状态较好(出根时间分别是31、30 d;最长主根根... 为研究杜仲组培苗生根阶段在无糖组培微环境下CO_(2)调控方式,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及最高通气量,筛选出最佳CO_(2)浓度及最大换气量。结果显示,CO2浓度为1400、1600μmol/mol时,生根率和生长状态较好(出根时间分别是31、30 d;最长主根根长分别是6.26、6.20 cm;根数平均为3.53、6.20条;生根率均为100%),最大通气量为1400 mL/min时,杜仲无糖组培苗生长最好(株高达7.35 cm,平均叶片面积达2.94 cm2,最长主根根长为6.25 cm,根数达4.07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无糖 co_(2)浓度 通气量
下载PDF
CO_(2)离心压缩机组运行问题及解决措施
9
作者 万树文 王洪振 董芳玺 《氮肥技术》 CAS 2021年第4期44-46,共3页
介绍了尿素装置配套CO_(2)离心压缩机组的工艺流程以及原始试车和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重点就投料试车过程中出现的高压缸轴端漏气量大、高压缸主止推瓦温度高、运行期间出现的二段出口冷却器列管泄漏、高压缸主止推瓦瓦温持续缓慢上涨... 介绍了尿素装置配套CO_(2)离心压缩机组的工艺流程以及原始试车和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重点就投料试车过程中出现的高压缸轴端漏气量大、高压缸主止推瓦温度高、运行期间出现的二段出口冷却器列管泄漏、高压缸主止推瓦瓦温持续缓慢上涨等问题及其采取的解决措施进行了阐述。通过技改或检修等措施,消除了影响CO_(2)机组满负荷平稳安全运行的因素,保障了尿素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离心机 问题 措施 效果
原文传递
吉木萨尔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实践与认识
10
作者 许江文 王明星 +2 位作者 王俊超 孙浩然 王亮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围绕提升缝控储量目标,从缝网设计、缝网构建、有效支撑和提升基质内原油动用能力四个方面开展了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完成了三代技术革新,攻克了薄互层裂缝有效扩展等基础理论和段内多簇工艺、低成本材料等关键...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围绕提升缝控储量目标,从缝网设计、缝网构建、有效支撑和提升基质内原油动用能力四个方面开展了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完成了三代技术革新,攻克了薄互层裂缝有效扩展等基础理论和段内多簇工艺、低成本材料等关键技术,集成了以缝藏匹配、精准改造、多尺度支撑、CO_(2)前置为核心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体系,压裂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撑了吉木萨尔页岩油的规模效益开发。2023年吉木萨尔页岩油产油量突破60×10^(4) t,连续三年区块年产量增幅超过10×10^(4) t,为2025年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的高效建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它页岩油开发技术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 页岩油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 co_(2)前置压裂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11
作者 屈卫华 田野 +5 位作者 董常春 郭小波 李立立 林斯雅 薛松 杨世和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4,共13页
基于烃源岩、天然气、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发育环境、天然气成因与来源、油气成藏期次以及烃源岩的控藏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TOC普遍大于1%,有机质... 基于烃源岩、天然气、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发育环境、天然气成因与来源、油气成藏期次以及烃源岩的控藏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TOC普遍大于1%,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Ⅱ型样品主要分布在农安南洼陷,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的大量生气阶段;火石岭组与营城组烃源岩形成于还原—弱还原、水体盐度较高的沉积环境,农安南洼陷火石岭组烃源岩中浮游生物、藻类等低等生源贡献较大,生油能力更强。②白垩系天然气组成差异大,烷烃气体积分数为2.0%~98.5%,CO_(2)体积分数为0.1%~96.5%;天然气主要为煤成气,受不同期次天然气充注影响,部分气样呈碳同位素倒转特征;郭家、华家与农安南洼陷的油气源岩以火石岭组为主;鲍家洼陷的天然气可能主要来自营城组;CO_(2)主要为无机成因,随埋深增大,碳酸盐胶结物碳同位素组成表现为正偏移,指示深部存在钻遇高无机CO_(2)气层的风险。③农安南洼陷的烃源岩正处于大量生油阶段,由南部至北部,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逐渐增高,控制了“南油北气”的相态分布,也控制了油气成藏期次;工业油气流井主要分布在烃源岩厚度较大地区及附近,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 co_(2) 烃源岩 气源对比 成藏期次 煤成气 火石岭 营城 白垩系 德惠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Ⅱ号断裂带新生界多期热流体活动与天然气运聚特征
12
作者 黄向胜 闫琢玉 +2 位作者 张东峰 黄合庭 罗程飞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共10页
运用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压力模拟手段,综合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新生界多期热流体活动及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BX19-2构造天然气主要为烃气和CO_(2),烃气为煤型气和油型气的... 运用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压力模拟手段,综合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新生界多期热流体活动及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BX19-2构造天然气主要为烃气和CO_(2),烃气为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气,但不同气层中天然气组分含量差异较大,浅部三亚组气层为相对高含量的烃气(体积分数为83.93%)和低含量的有机成因CO_(2)(体积分数为7.11%);较深部的陵水组气层为含量相对较低的烃气(体积分数为16.10%~76.63%)和含量相对较高的幔源CO_(2)(体积分数为18.70%~81.56%)。(2)流体包裹体和岩石地球化学参数显示烃气运移与3期热流体活动相关,每期热流体的活动深度及引起的热异常程度均存在一定差异。3期含烃热流体活动的时间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约8.8 Ma)、上新世(约4.5~4.1 Ma)和第四纪(约1.1~0.1 Ma)。(3)热流体是以断裂为主要通道发生垂向高效快速充注。来自宝岛凹陷深部的幔源CO_(2)在上新世晚期—第四纪(约2.2~0.5 Ma)发生充注,并驱替了陵水组储层的烃气。因此,宝岛凹陷Ⅱ号断裂带附近的圈闭可能具有钻遇高CO_(2)含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 多期热流体活动 垂向运移 流体包裹体 幔源co_(2) 三亚 陵水 新生界 Ⅱ号断裂带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碳同位素录井数据所指示的油气勘探意义——以文昌B凹陷A1井为例
13
作者 陈沛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29-231,共3页
在介绍碳同位素录井技术的基础上,以A1井为例,开展碳同位素录井数据的分析,以揭示其在油气勘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认为:碳同位素数据能划分钻遇气的来源,本井1500m以上钻遇天然气主要为生物成因气,1500m以下钻遇天然气为热成因气;碳同位... 在介绍碳同位素录井技术的基础上,以A1井为例,开展碳同位素录井数据的分析,以揭示其在油气勘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认为:碳同位素数据能划分钻遇气的来源,本井1500m以上钻遇天然气主要为生物成因气,1500m以下钻遇天然气为热成因气;碳同位素数据能揭示天然气的成因特征,恩平组及以下地层具有明显的深部油气运移特征,天然气为WC19-1构造同源的原油伴生气;碳同位素数据同时能分析CO_(2)来源,本区域CO_(2)主要为无机来源,且与深大断层的存在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天然气 恩平 co_(2)
下载PDF
CO_(2)工质空调系统应用于环保型电力机车研究
14
作者 梁东 高智慧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24年第5期12-14,共3页
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对环保型机车上应用的CO_(2)工质空调系统、机车司机室热工计算、司机室舒适度分析、空调选型进行说明,最终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氢燃料机车 co_(2)冷媒空调 热工计算 空调机 选型 司机室舒适度分析及验证
原文传递
超临界CO_(2)+水力携砂复合体积压裂工艺对陆相页岩储层的改造机理及效果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卫彬 徐兴友 +3 位作者 刘畅 陈珊 白静 李耀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中国陆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由于陆相页岩具有黏土矿物含量高、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很难实现大规模体积压裂。由于缺乏针对性储层体积改造技术,中国陆相页岩油气领域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为解决这一关键技术难题,综合利用压裂模拟... 中国陆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由于陆相页岩具有黏土矿物含量高、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很难实现大规模体积压裂。由于缺乏针对性储层体积改造技术,中国陆相页岩油气领域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为解决这一关键技术难题,综合利用压裂模拟、微观分析等实验手段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富含油页岩层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复合体积压裂具有降低页岩储层破裂压力、形成复杂缝网和溶蚀改善储层渗流通道的优势。在陆相页岩油领域设计并使用超临界CO_(2)复合体积压裂工艺,对吉页油1HF井成功实施了21段/1431 m水平井压裂,并采用人工裂缝反演、不稳定试井、微地震监测、返排液分析、油源对比等技术进行压后效果评价。现场实践证实,该项技术效果显著,有效改造体积是常规水力压裂的2倍,实现了高黏土矿物含量强非均质性陆相页岩层系大型体积压裂,支撑吉页油1HF井获得稳产16.4 m^(3)/d的高产工业页岩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超临界co_(2) 复合体积压裂 压后评价 松辽盆地 青山口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南部陆相页岩油气勘查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徐兴友 刘卫彬 +2 位作者 陈珊 白静 李耀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0,共9页
松辽盆地自下而上发育下白垩统断陷层和上白垩统凹陷层双层结构,其中沙河子组二段和青山口组一段分别是断陷层和凹陷层的重要的页岩富集层系。为查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梨树断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围绕关键地质和工程问题,系统开展... 松辽盆地自下而上发育下白垩统断陷层和上白垩统凹陷层双层结构,其中沙河子组二段和青山口组一段分别是断陷层和凹陷层的重要的页岩富集层系。为查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梨树断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围绕关键地质和工程问题,系统开展古环境恢复、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储层精细评价、参数井钻探和地层含油气性测试等工作,部署实施的吉页油1HF和吉梨页油1井分别获高产工业油流和气流,实现了松辽盆地南部陆相页岩油气勘查突破。研究结果表明:(1)长岭凹陷青一段发育陆相高TOC深水层理型和陆相中—高TOC半深水纹层型页岩,其中层理型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总含油量高,储集空间以层理缝为主,纹层型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可动油含量高,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为主;(2)梨树断陷沙二段发育一套富钙质、富硅质、富凝灰质的混积页岩,其沉积受控于火山活动、咸化湖盆、层序有序叠置等多重地质事件,该套页岩具有较好的生烃、储集、保存和压裂条件。(3)长岭凹陷青一段实施的吉页油1HF井水平井,首次实施超临界CO_(2)+高黏液造缝复合储层压裂后,获得16.4m^(3)/d的高产页岩油流;梨树断陷沙二段吉梨页油1井,用超临界CO_(2)+N_(2)拌注增能体积压裂后,获得7.6×10^(4)m^(3)/d的高产页岩气流。结论认为,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和页岩气调查的突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助力“碳中和”具有双重意义,创新形成的超临界CO_(2)高效开发页岩油气与碳地质封存联用技术为实现“增产+去碳”双重目标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陆相页岩油气 青山口一段 沙河子二段 超临界co_(2)复合压裂 碳中和意义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掌鳞杉科植物化石及古大气CO_(2)浓度
17
作者 李婷 杨小菊 邓胜徽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植物化石气孔参数分析是目前恢复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较为精准的方法之一,银杏类和松柏类等是恢复古大气CO_(2)浓度常用的化石类群。本文利用新疆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松柏类掌鳞杉科Brachyphyllum(Hirmeriella?)sp.化石对早侏... 植物化石气孔参数分析是目前恢复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较为精准的方法之一,银杏类和松柏类等是恢复古大气CO_(2)浓度常用的化石类群。本文利用新疆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松柏类掌鳞杉科Brachyphyllum(Hirmeriella?)sp.化石对早侏罗世大气CO_(2)浓度进行了重建,获得早侏罗世大气CO_(2)浓度为~1200ppm,丰富了早侏罗世大气CO_(2)浓度信息,进一步说明掌鳞杉科植物通过气孔比率法在重建侏罗纪大气CO_(2)浓度方面的可靠性。掌鳞杉科植物的旱生构造和较高的大气CO_(2)浓度表明早侏罗世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在陆地生态系统内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大气co_(2)浓度 气孔参数 掌鳞杉科 短叶杉属 早侏罗世 三工河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