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progress in ternary mixed matrix membranes for CO_(2) separation
1
作者 Zikang Qin Yulei Ma +13 位作者 Jing Wei Hongfang Guo Bangda Wang Jing Deng Chunhai Yi Nanwen Li Shouliang Yi Yi Deng Wentao Du Jian Shen Wenju Jiang Lu Yao Lin Yang Zhongde Dai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831-858,共28页
Mixed matrix membranes(MMMs)could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polymeric membranes and porousfillers,making them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polymer membranes.However,interfacial incompatibility issues,s... Mixed matrix membranes(MMMs)could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polymeric membranes and porousfillers,making them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polymer membranes.However,interfacial incompatibility issues,such as the presence of interfacial voids,hardening of polymer chains,and blockage of micropores by polymers between common MMMsfillers and the polymer matrix,currently limit the gas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MMMs.Ternary phase MMMs(consisting of afiller,an additive,and a matrix)made by adding a third compound,usually functionalized additives,can overcome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of binary phase MMMs and positively impact membrane separation performance.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processes for ternary MMMs,categorizes various nanofillers and the third component,and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O_(2)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newly developed ternary MMMs based on both rubbery and glassy polymers.Based on this separation data,the challenges of ternary MMMs are also discussed.Finally,future directions for ternary MMMs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separation mixed matrix membranes Ternary phase
下载PDF
CO_(2)-O_(2)环境中油井管钢的腐蚀研究
2
作者 张雅妮 樊冰 王思敏 《全面腐蚀控制》 202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油气田开采过程中井下环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CO_(2)-O_(2)共存环境对油井管钢造成严重腐蚀且目前研究较少,所以分析CO_(2)-O_(2)环境中油井管钢的腐蚀行为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CO_(2)-O_(2)共存环境中油井管钢腐蚀机制的研究,结果如下:... 油气田开采过程中井下环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CO_(2)-O_(2)共存环境对油井管钢造成严重腐蚀且目前研究较少,所以分析CO_(2)-O_(2)环境中油井管钢的腐蚀行为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CO_(2)-O_(2)共存环境中油井管钢腐蚀机制的研究,结果如下:(1)CO_(2)腐蚀在早期成膜后速度下降到很低,CO_(2)-O_(2)共存环境下腐蚀速率一直保持较高。(2)单一CO_(2)环境腐蚀后钢表面生成致密FeCO_(3)膜,保护基体防止继续腐蚀,而在CO_(2)-O_(2)共存环境下,腐蚀产物主要为FeCO_(3)和Fe氧化物,其中Fe氧化物使得FeCO_(3)晶体间的附着力降低,膜层疏松多孔,从而促进腐蚀。(3)温度升高使氧的传质速度加快,腐蚀产物中保护性较差的Fe氧化物增多,导致腐蚀速率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腐蚀 腐蚀机制 腐蚀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电石渣改性制备高效CO_(2)复合吸收剂
3
作者 张媛 高彩云 +1 位作者 李东 李梅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电石渣是典型的高钙工业固体废弃物,具有优异的CO_(2)吸收性能,但是在钙循环中纯电石渣的反应活性和CO_(2)吸收性能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本文以电石渣为钙源,以MgO和ZnO为掺杂剂合成高效稳定的钙镁锌复合吸收剂,在固定床反应器... 电石渣是典型的高钙工业固体废弃物,具有优异的CO_(2)吸收性能,但是在钙循环中纯电石渣的反应活性和CO_(2)吸收性能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本文以电石渣为钙源,以MgO和ZnO为掺杂剂合成高效稳定的钙镁锌复合吸收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探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及掺杂量对复合吸收剂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以及循环吸收过程中吸收剂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干物理混合法合成的吸收剂比湿混合法具有更丰富的孔隙结构,Mg和Zn元素在电石渣表面分散均匀,有效改善了电石渣的抗烧结性能和反应活性,改性后的复合吸收剂在循环过程中具有更高的CO_(2)吸收性能,且20次循环后,干物理混合法合成的复合吸收剂CO_(2)吸收量仍可达0.42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 电石渣 co_(2)吸收性能 干物理混合法 湿混合法
下载PDF
混合醇胺法吸收电厂烟气中CO_(2)的性能研究
4
作者 盛荟霖 胡大鹏 魏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77-183,189,共8页
为改善一乙醇胺(MEA)溶液体系的吸收解吸性能,搭建了实验平台,针对以MEA为主吸收剂的混合醇胺溶液体系进行了吸收解吸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浓度的11种混合溶液体系中,N-(2-氨乙基)哌嗪(AEP)与N-(2-羟乙基)乙二胺(AEEA)的加入对于提升... 为改善一乙醇胺(MEA)溶液体系的吸收解吸性能,搭建了实验平台,针对以MEA为主吸收剂的混合醇胺溶液体系进行了吸收解吸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浓度的11种混合溶液体系中,N-(2-氨乙基)哌嗪(AEP)与N-(2-羟乙基)乙二胺(AEEA)的加入对于提升捕集性能最为有利,可以兼顾较高的吸收容量与解吸率;针对不同浓度比例的AEP+MEA与AEEA+MEA溶液体系进行研究发现,AEP浓度为1.5 mol/L时,吸收容量较单一MEA体系提升30.57%,解吸率提高6.72%,循环容量提高了45.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胺 氨基乙基哌嗪 羟乙基乙二胺 混合醇胺 co_(2)捕集
下载PDF
用于CO_(2)分离的Pebax基混合基质膜稳定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耿秀梅 张逢 +2 位作者 张翔 单美霞 张亚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96-5012,共17页
膜技术在二氧化碳捕集和分离过程中以高效、节能、经济等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潮。聚合物膜由于可加工性强、成本低廉等优点已被广泛商业化,但聚合物膜存在渗透性和选择性的“trade-off”效应问题,即高渗透性膜选择性反而低,反之亦然。... 膜技术在二氧化碳捕集和分离过程中以高效、节能、经济等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潮。聚合物膜由于可加工性强、成本低廉等优点已被广泛商业化,但聚合物膜存在渗透性和选择性的“trade-off”效应问题,即高渗透性膜选择性反而低,反之亦然。将多孔材料加入聚合物基质中制备的混合基质膜能够实现气体渗透性和选择性的同时提升,成为气体分离膜领域的研究趋势。本文综述了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为聚合物基质、多孔材料为填料所制备的混合基质膜在二氧化碳分离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沸石、金属有机骨架和共价有机骨架三类多孔材料在水、酸、碱和有机溶剂等存在下的化学稳定性并对其机理进行解释。重点介绍了以Pebax为基质的混合基质膜在CO_(2)分离过程中抗湿性和长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最后,针对膜稳定性在气体分离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多孔材料和膜在基础研究中的研究重点,指出了理论交叉实验以及多样化手段评估膜稳定性的研究方向。此外,从填料和聚合物的设计制备角度提出了改善膜稳定性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Pebax混合基质膜对CO_(2)混合气体的分离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分离 多孔材料 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 混合基质膜 稳定性
下载PDF
CO_(2)混相驱胶质、沥青质析出规律——以东河6油藏为例
6
作者 张利明 李汝勇 +3 位作者 袁泽波 侯大力 王小强 曾昌民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掌握油田原油在注CO_(2)过程中是否混相及油层沥青质的沉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混相及沉淀实验装置,并开展CO_(2)混相驱胶质、沥青质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模拟东河6油藏注气开采过程,判断注入气体与地层流体是否达到... 掌握油田原油在注CO_(2)过程中是否混相及油层沥青质的沉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混相及沉淀实验装置,并开展CO_(2)混相驱胶质、沥青质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模拟东河6油藏注气开采过程,判断注入气体与地层流体是否达到混相,表征油层内胶质、沥青质的析出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东河6油藏注CO_(2)驱提采机理为一次混相;沥青质相对沉淀量随CO_(2)注入比例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后又缓慢减少,胶质相对沉淀量随注入比例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注CO_(2)后降压衰竭开采优先采出饱和烃,油层原油沥青质含量迅速增加。东河6油藏注CO_(2)驱保持最低混相压力45.4 MPa以上开采,可提高驱替效率,减少开采过程中胶质、沥青质的析出,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注CO_(2)油藏提供一种混相压力及沥青质沉淀测定的方法,支撑注CO_(2)油藏开发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流体混相 co_(2)混相驱 胶质沉淀 沥青质沉淀 东河6油藏 原油采收率
下载PDF
关井阶段CO_(2)作储气库垫层气的动态影响规律
7
作者 曹洪源 柏明星 +2 位作者 杜思宇 张志超 刘业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2,共6页
目的为应对地下储气库中的垫层气损失,采用经济气体CO_(2)作为垫层气,目前,CO_(2)作垫层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各种条件限制,且对其在关井阶段的应用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在关井阶段CO_(2)作垫层气对天然气储气库的运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 目的为应对地下储气库中的垫层气损失,采用经济气体CO_(2)作为垫层气,目前,CO_(2)作垫层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各种条件限制,且对其在关井阶段的应用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在关井阶段CO_(2)作垫层气对天然气储气库的运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有限元模拟CO_(2)作储气库垫层气时,研究关井阶段储气库动态参数(注气压力、注气速率和CO_(2)垫层气比例)对混气带的影响规律。结果注气压力对混气带的影响不大,将其控制在12 MPa左右最为合理,此时混气带占储气面积的比例为23.7315%;混气带面积占比随注气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在注气口附近会出现混合区域,导致回采天然气时出现大量的混合气体,所以注气速率控制在0.7×10^(8) m^(3)/d时最为合理,这时混气带面积占比为18.3246%;CO_(2)作垫层气的比例对天然气-CO_(2)之间的混合影响明显,当CO_(2)垫层气比例为20%时,混气带面积占比为7.2365%。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设计针对混气带的控制措施,当注气压力控制为12 MPa时,注气速率为0.7×10^(8) m^(3)/d,当CO_(2)垫层气比例为20%时,能让储气库的运作更为经济,实验结果可为实际储气库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co_(2) 关井阶段 注气压力 注气速率 垫层气比例 混气带占比
下载PDF
地热水回灌耦合CO_(2)地质封存数值模拟
8
作者 罗亚南 蒋坤卿 +2 位作者 黄思浩 冯波 卜宪标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溶解封存可有效解决CO_(2)地质封存的泄漏问题,但地下溶解耗时长,地表溶解成本高。提出将地热水回灌和CO_(2)地质封存耦合,采用CO_(2)和水在回灌井一定深度混合的方法,促进CO_(2)溶解、降低溶解成本。建立了CO_(2)-地热水-盐在井筒和地... 溶解封存可有效解决CO_(2)地质封存的泄漏问题,但地下溶解耗时长,地表溶解成本高。提出将地热水回灌和CO_(2)地质封存耦合,采用CO_(2)和水在回灌井一定深度混合的方法,促进CO_(2)溶解、降低溶解成本。建立了CO_(2)-地热水-盐在井筒和地层的多相流模型,对不同CO_(2)注入速率、混合深度、储层渗透率条件下的井口压力和储层运移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注CO_(2)和水质量比例较小时,随CO_(2)注入速率增加,注水和CO_(2)压力分别维持在1.0 MPa和4.3 MPa左右;当CO_(2)和水质量比例大于储层条件下CO_(2)饱和浓度时,注入压力大幅度增加,游离态CO_(2)在储层上方积聚;(2)混合深度在390~650m之间时,注水压力保持稳定;随混合深度增加,注CO_(2)压力逐渐增加;(3)随着水平渗透率和垂直渗透率比值逐渐增大,注水和注CO_(2)压力以及储层压力均减小,碳酸水在储层顶部和底部运移距离的差值逐渐增大。该方法可充分利用地热回灌水实现CO_(2)地质封存同时降低溶解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回灌 co_(2)地质封存 井筒混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gravity influence on EOR and CO_(2) geological storage based on pore-scale simulation
9
作者 Yong-Mao Hao Gui-Cheng Wu +6 位作者 Zong-Fa Li Zhong-Hui Wu Yong-Quan Sun Ran Liu Xing-Xing Li Bo-Xin Pang Nan L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987-1001,共15页
Gravity assistance is a critical factor influencing CO_(2)-Oil mixing and miscible flow during EOR and CO_(2)geological storage.Based on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component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and fluid proper... Gravity assistance is a critical factor influencing CO_(2)-Oil mixing and miscible flow during EOR and CO_(2)geological storage.Based on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component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and fluid property-composition relationship,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pore-scale CO_(2) injection in oilsaturated porous media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The model can reflect the effects of gravity assistance,component diffusion,fluid density variation,and velocity change on EOR and CO_(2) storage.For nonhomogeneous porous media,the gravity influence and large density difference help to minimize the velocit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in flow path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thus improving the oil recovery and CO_(2) storage.Large CO_(2) injection angles and oil-CO_(2) density differences can increase the oil recovery by 22.6% and 4.2%,respectively,and increase CO_(2) storage by 37.9% and 4.7%,respectively.Component diffusion facilitates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oil components from the low-velocity region to the main flow path,thereby reducing the oil/CO_(2)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 within the porous media.Component diffusion can increase oil recovery and CO_(2) storage by 5.7% and 6.9%,respectively.In addition,combined with the component diffusion,a low CO_(2) injection rate creates a more unif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oil/CO_(2) component,resulting in increases of 9.5% oil recovery and 15.7% CO_(2) storage,respectively.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geological CO_(2) storage and EOR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simulation co_(2)-oil mix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 Geological storage
下载PDF
搅拌加入CO_(2)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赵少伟 郭绍刚 +2 位作者 李宁 王卉 郑永超 《混凝土世界》 2024年第6期32-38,共7页
本文研究了在搅拌过程中分别掺入固态干冰及气态CO_(2)对水泥砂浆和净浆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热重和扫描电镜微观测试手段阐明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水泥拌合过程中,固态干冰和气态CO_(2)的加入均会引起水泥基材料流动性的劣化,导致... 本文研究了在搅拌过程中分别掺入固态干冰及气态CO_(2)对水泥砂浆和净浆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热重和扫描电镜微观测试手段阐明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水泥拌合过程中,固态干冰和气态CO_(2)的加入均会引起水泥基材料流动性的劣化,导致胶砂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降低;当胶砂比从1∶3提升到1∶2.4时,CO_(2)的水化促进作用得以体现,加入适量的CO_(2)会对水泥胶砂的力学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当CO_(2)加入量为0.3%~0.6%时,胶砂各龄期强度均有明显的提升;当增大CO_(2)加入量时,胶砂各龄期强度的增强效果逐渐降低;添加不同量的干冰与气态CO_(2)后,水泥净浆的固碳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当CO_(2)的加入量为0.5%时,水泥净浆的净固碳量最高,之后随着CO_(2)加入量的增大,其固碳量不再提升;CO_(2)的加入会与水泥中的C_(3)S、C_(2)S等矿物生成碳酸盐晶体,形成成核点位,加快水泥的水化进程,从而提升胶砂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拌合 流动度 微观结构 碳酸钙
下载PDF
刚性双(三氮唑)和羧酸混合配体构建的两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在CO_(2)环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质
11
作者 王伟宸 宫春华 +3 位作者 张俊勇 毕研峰 徐昊 谢景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77-1386,共10页
通过酸碱混合配体策略合成了2例含刚性双三氮唑配体的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Zn_(2)(L)(TP)_(2)(H_(2)O)·H_(2)O]}_n1)和[Zn(L)(HTMA)]_n(2),其中L=4,4'-(3,3'-dimethyl-(1,1'-biphenyl)-4,4'-diyl)bis(4H-1,2,4... 通过酸碱混合配体策略合成了2例含刚性双三氮唑配体的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Zn_(2)(L)(TP)_(2)(H_(2)O)·H_(2)O]}_n1)和[Zn(L)(HTMA)]_n(2),其中L=4,4'-(3,3'-dimethyl-(1,1'-biphenyl)-4,4'-diyl)bis(4H-1,2,4-triazole),H_(2)TP=对苯二甲酸,H_(3)TMA=1,3,5-均苯三甲酸。用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其结构。结构分析表明,MOF 1显示出3,6-双节点的二维结构,其拓扑符号为(4^(2)·6)_(2)(4^(8)·6^(6)·8),MOF 2呈现为经典的sql二维拓扑结构。在温和条件下,2对CO_(2)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且重复使用至少3次后仍然保持其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氮唑 金属有机骨架 混合配体策略 co_(2)环加成
下载PDF
UiO-66-NH_(2)/聚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用于CO_(2)分离的研究
12
作者 朱海山 刘向东 +3 位作者 郑海敏 何明 段翠佳 陈赞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4-199,共6页
以高比表面积、纳米尺寸的UiO-66-NH_(2)作分散相,以聚醚酰亚胺(PEI)作连续相,通过干-湿相转化纺丝法分别制备了PEI和UiO-66-NH_(2)/PEI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通过FT-IR、XRD、SEM等研究了UiO-66-NH_(2)对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以高比表面积、纳米尺寸的UiO-66-NH_(2)作分散相,以聚醚酰亚胺(PEI)作连续相,通过干-湿相转化纺丝法分别制备了PEI和UiO-66-NH_(2)/PEI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通过FT-IR、XRD、SEM等研究了UiO-66-NH_(2)对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iO-66-NH_(2)的引入使中空纤维膜过渡层结构从树枝状结构变为泡孔状结构;在UiO-66-NH_(2)/PEI中空纤维膜的CO_(2)/N_(2)选择性与PEI中空纤维膜相比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UiO-66-NH_(2)/PEI中空纤维膜的CO_(2)渗透通量从8.09 GPU提升到32.09 GP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 聚醚酰亚胺 中空纤维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下载PDF
构建界面兼容的Por-POF/PIM-1混合基质膜用于CO_(2)/N_(2)高效分离
13
作者 王晓楠 倪飞 +4 位作者 李海壮 沈舒欣 孙腾腾 王康军 于广莉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177,共8页
混合基质膜(MMMs)在实现优异的CO_(2)分离方面潜力很大,但其性能往往受到填料与基质之间界面兼容性差的限制.本研究将卟啉基多孔有机框架(Por-POF)分散在可溶性的固有微孔聚合物(PIM-1)中,制备了一系列高渗透选择性MMMs.Por-POF的纯有... 混合基质膜(MMMs)在实现优异的CO_(2)分离方面潜力很大,但其性能往往受到填料与基质之间界面兼容性差的限制.本研究将卟啉基多孔有机框架(Por-POF)分散在可溶性的固有微孔聚合物(PIM-1)中,制备了一系列高渗透选择性MMMs.Por-POF的纯有机属性增强其与纯有机聚合物基质的相互作用,从而制备界面相容性良好的膜材料.多孔的Por-POF可以增加膜的自由体积分数,提高了薄膜的渗透通量.此外,Por-POF孔壁上富集了大量氮,对CO_(2)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从而提高CO_(2)/N_(2)选择性.气体渗透实验表明,与纯PIM-1膜相比,Por-POF/PIM-1膜的CO_(2)渗透通量和CO_(2)/N_(2)选择性分别提高了157%和64%.本研究为合理设计和构建高性能的分离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Por-POF 界面相容性 co_(2)分离
下载PDF
CO_(2)/O_(2)背压环境对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谢冬和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0-14,共5页
运用四种不同的液滴破碎模型对定容燃烧弹内柴油在常温下的喷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选取与实验结果最接近的模型进一步研究了CO_(2)/O_(2)不同掺混环境(环境温度300 K及O_(2)含量依次为0.4~0.65)对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四种不同的液滴破碎模型对定容燃烧弹内柴油在常温下的喷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选取与实验结果最接近的模型进一步研究了CO_(2)/O_(2)不同掺混环境(环境温度300 K及O_(2)含量依次为0.4~0.65)对柴油喷雾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HRT模型模拟出的喷雾形态与实验结果最为接近,喷雾贯穿距离随背压介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喷雾锥角随背压介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喷雾贯穿距离则随CO_(2)/O_(2)混合气中CO_(2)百分比含量升高而减小,喷雾锥角与之刚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co_(2)/O_(2)混合 常温喷雾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煤体中CH_(4)与CO_(2)竞争吸附特性研究
15
作者 呼应伟 李元波 +2 位作者 刘帅 杨明 袁治程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5期225-229,共5页
为探究CO_(2)驱替煤层CH_4过程吸附机理,采用等温吸附方法,使用CH_4、CO_(2)单组分及不同配比的混合气体,研究了不同吸附压力下煤体竞争吸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单组分气体在煤中的吸附量与体应变呈非线性关系。混合气体在吸附过程中,... 为探究CO_(2)驱替煤层CH_4过程吸附机理,采用等温吸附方法,使用CH_4、CO_(2)单组分及不同配比的混合气体,研究了不同吸附压力下煤体竞争吸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单组分气体在煤中的吸附量与体应变呈非线性关系。混合气体在吸附过程中,混合气中CO_(2)的浓度越大,煤体膨胀越显著,混合气的吸附量越大;混合气压力越大,混合气总吸附量越大,CH_4和CO_(2)在煤中的竞争吸附由CO_(2)的强吸附能力主导,混合气吸附过程中,CO_(2)吸附量始终大于CH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CBM 竞争吸附 混合气体 吸附压力
下载PDF
混合醇胺捕集低浓度CO_(2)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炜 曾令梓 +3 位作者 刘凤霞 许晓飞 李志义 刘志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2,共7页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碳捕集刻不容缓,工厂、发电厂等排放的烟气中CO_(2)浓度低且总量大,低浓度CO_(2)捕集技术对于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醇胺体系中乙醇胺(MEA)法目前应用最广泛,但其能耗大、吸收量小的缺...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碳捕集刻不容缓,工厂、发电厂等排放的烟气中CO_(2)浓度低且总量大,低浓度CO_(2)捕集技术对于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醇胺体系中乙醇胺(MEA)法目前应用最广泛,但其能耗大、吸收量小的缺陷也很明显。为改善醇胺体系对低浓度CO_(2)的吸收与解吸性能,搭建了CO_(2)吸收与解吸装置,对单一MEA或N-甲基二乙醇胺(MDEA)体系,以及利用MDEA和2-氨基-2-甲基-1-丙醇(AMP)改性的MEA体系,进行了吸收与解吸实验,测定其CO_(2)负荷。结果表明,对于单一醇胺体系,相较于MDEA,MEA体系吸收低浓度CO_(2)后富液负荷更大,具有更优的性能;通过添加AMP改性,AMP浓度为1.00 mol/L时,吸收体积分数为5%的CO_(2),相较于5.00 mol/L单一MEA体系,混合醇胺体系的富液负荷提高了30.55%,贫液负荷降低了24.47%;调节AMP浓度至0.50 mol/L,相较5.00 mol/L的单一MEA体系,混合醇胺体系循环容量提高了4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胺 2-氨基-2-甲基-1-丙醇 混合醇胺 co_(2)捕集 低浓度co_(2)
下载PDF
CO_(2)伴生气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17
作者 张涛 杨若凡 +1 位作者 常文杰 陈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3-153,共11页
低渗油气田CO_(2)驱生产后期,采出物是含有大量CO_(2)的伴生气,进一步生产过程需要对不同来源的伴生气进行计量及处理。针对这一过程,首先采用CFD建立了CO_(2)气质扩散流动的几何模型和数值模型,进而研究了现场工况条件下气质扩散距离,... 低渗油气田CO_(2)驱生产后期,采出物是含有大量CO_(2)的伴生气,进一步生产过程需要对不同来源的伴生气进行计量及处理。针对这一过程,首先采用CFD建立了CO_(2)气质扩散流动的几何模型和数值模型,进而研究了现场工况条件下气质扩散距离,为在线色谱仪的安装位置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气源的CO_(2)伴生气进入混合管后没有立刻充分混合,而是沿着管长方向,两侧的速度逐渐变小,浓度差异也变小,扩散一段距离后发生明显的混合;方案B时,随气体流动速度和压力的增大,气质扩散混合均匀的距离也增大;方案分别为A、B、C时,在40、45及30 m左右CO_(2)和CH4质量分数达到稳定值,建议在此位置安装气相色谱仪,选择取样点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伴生气 扩散混合 计算流体力学 混合长度
下载PDF
EM400/改性MIL-101(Cr)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其CO_(2)分离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淑慧 赵丹 +1 位作者 高继发 任吉中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3,共9页
面对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的严重形势,膜技术用于CO_(2)分离捕集、减少CO_(2)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打破纯聚合物膜渗透性和选择性之间“Trade-off”的限制,以聚醚-酯EM400为基质,多孔金属有机框架MIL-101(Cr)为填料,制备EM400/MIL-101(Cr)... 面对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的严重形势,膜技术用于CO_(2)分离捕集、减少CO_(2)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打破纯聚合物膜渗透性和选择性之间“Trade-off”的限制,以聚醚-酯EM400为基质,多孔金属有机框架MIL-101(Cr)为填料,制备EM400/MIL-101(Cr)混合基质膜,并对MIL-101(Cr)进行氨基化、硝基化、羟基化改性,研究其CO_(2)分离性能.结果表明,MIL-101(Cr)的加入提高了EM400/MIL-101(Cr)混合基质膜的扩散系数和溶解系数,使得CO_(2)渗透系数增大并保持气体选择性不变.改性后的混合基质膜以羟基化改性的EM400/MIL-101(Cr)-OH混合基质膜的CO_(2)渗透性最高,以氨基化改性的EM400/MIL-101(Cr)-NH_(2)混合基质膜的气体分离选择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膜分离 MOF MIL-101
下载PDF
C_(4)F_(7)N/CO_(2)混合气体特高压母线通流温升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崔兆轩 林莘 +2 位作者 钟建英 姚永其 徐建源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91-2499,共9页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环保型高压设备的研制迫在眉睫。C_(4)F_(7)N/CO_(2)混合气体作为极具潜力的环保替代气体,目前已经初步应用于高压母线,其通流温升特性作为重要设计指标,尚待深入研究。该文针对1100 kV环保混合气体特高...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环保型高压设备的研制迫在眉睫。C_(4)F_(7)N/CO_(2)混合气体作为极具潜力的环保替代气体,目前已经初步应用于高压母线,其通流温升特性作为重要设计指标,尚待深入研究。该文针对1100 kV环保混合气体特高压母线,构建磁-流-热多物理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并建立C_(4)F_(7)N/CO_(2)混合气体物性参数数据库;搭建通流温升测量试验平台,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对比分析负荷电流、充气压力、混合比、结构尺寸等不同因素对母线温升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C_(4)F_(7)N/CO_(2)混合气体的换热能力不及SF_(6),增大充气压力和C_(4)F_(7)N的混合比,可有效提高母线通流能力,但依然达不到SF_(6)的水平,在C_(4)F_(7)N/CO_(2)混合气体母线设计时应注意此问题;影响母线温升最主要的结构尺寸为导体外径,在导体外径与壳体内径间绝缘距离不变的条件下,导体外径增大11.5%,通流能力与原SF_(6)母线基本一致,该结论可应用于后续的母线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 环保混合气体 特高压母线 通流温升特性 多物理场耦合
下载PDF
室内CO_(2)浓度、温湿度和光照变化对碰碰香挥发物释放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静娴 刘慧 刘红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46-1655,共10页
碰碰香(Plectranthus hadiensis var.tomentosus)的芳香气味具有改善身心健康的作用,但其挥发物的释放易受到室内环境影响而降低效果。为探究碰碰香挥发物对常见室内环境变化的响应,并为其高效稳定地应用于构建舒适的亲生物环境提供科... 碰碰香(Plectranthus hadiensis var.tomentosus)的芳香气味具有改善身心健康的作用,但其挥发物的释放易受到室内环境影响而降低效果。为探究碰碰香挥发物对常见室内环境变化的响应,并为其高效稳定地应用于构建舒适的亲生物环境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采用混合正交设计,使用动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碰碰香挥发物对温度、湿度、CO_(2)浓度及光照这4种常见室内环境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温度、湿度、CO_(2)浓度和光照4个环境因素中,CO_(2)浓度和温度对碰碰香植株挥发物释放量的影响较大,而湿度和光照的影响较弱。(2)正常光周期下培养的碰碰香,在夜晚无光照时,CO_(2)浓度500μmol·mol^(-1)、温度25℃和湿度60%的环境条件最适于碰碰香植株释放挥发物。此环境条件下碰碰香挥发物的释放总量为86.23μg·L^(-1)·kg^(-1),具有改善身心健康的活性成分含量为78.03μg·L^(-1)·kg^(-1)。综上所述,应用碰碰香构建室内亲生物环境,维持或改善人员身心健康时,应主要注意控制CO_(2)浓度和温度相关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高效地发挥碰碰香的园艺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碰香 挥发性有机物 温度 相对湿度 二氧化碳浓度 光照条件 混合水平正交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