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含CO_(2)凝析气藏成藏过程中的流体相行为及油环体积预测
1
作者 陈浩 左名圣 +5 位作者 王红平 王朝锋 徐程浩 杨柳 刘希良 袁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6-1518,共13页
成藏后期的CO_(2)充注导致里贝拉区块高含CO_(2)次生凝析气藏的流体相行为十分复杂,油环体积预测难度很大。本文通过流体相平衡模拟、组分梯度分布计算及CO_(2)充注可视化实验,刻画了CO_(2)充注过程中的油气相行为,揭示了油环体积的动... 成藏后期的CO_(2)充注导致里贝拉区块高含CO_(2)次生凝析气藏的流体相行为十分复杂,油环体积预测难度很大。本文通过流体相平衡模拟、组分梯度分布计算及CO_(2)充注可视化实验,刻画了CO_(2)充注过程中的油气相行为,揭示了油环体积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顶气组分拟合的高含CO_(2)次生凝析气藏油环体积预测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CO_(2)充注下的油环体积变化分为4个阶段:充注初期,油环以溶胀为主;充注前期,CO_(2)不断置换并萃取油相中的轻质组分,油环体积迅速降低;充注中期,CO_(2)持续萃取油相的轻、中质组分,油环体积缓慢减小;充注后期,CO_(2)-原油组分传质作用明显减弱,压缩效应导致油环体积进一步减小。2)轻质组分的强流动性使气顶气组成均一,重力分异作用使纵向上油环组分呈梯度变化。3)油环体积与气顶气组成和气油比密切相关。4)基于气顶气拟合新方法和不同井深现场勘探预测的油环体积占比分别为19.21%和22.30%,与CO_(2)充注可视化实验获得的油环体积占比(20.60%)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co_(2)-原油组分传质 流体相行为 油环体积预测 组分梯度分布 可视化实验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秸秆还田对小麦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2
作者 杨净 王紫芊 +5 位作者 来夏萱 郝兴宇 宗毓铮 张东升 史鑫蕊 李萍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8-2236,共9页
为探讨小麦土壤氮矿化对CO_(2)浓度升高、秸秆还田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本研究利用人工控制气候室设置2种CO_(2)浓度处理CK(CO_(2)浓度为400μmol·mol^(−1))、EC(CO_(2)浓度为600μmol·mol^(−1)),3种秸秆处理:秸秆不还田(R)、... 为探讨小麦土壤氮矿化对CO_(2)浓度升高、秸秆还田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本研究利用人工控制气候室设置2种CO_(2)浓度处理CK(CO_(2)浓度为400μmol·mol^(−1))、EC(CO_(2)浓度为600μmol·mol^(−1)),3种秸秆处理:秸秆不还田(R)、秸秆掺入(I)、秸秆覆盖(M),测定小麦土壤理化性质、碳氮相关酶活性;通过为期35 d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和净氮矿化速率等。结果表明,培养35 d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增加了土壤碳氮有效性,秸秆掺入和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净硝化速率在两种CO_(2)浓度处理下分别平均增加0.76和0.55 mg·kg^(-1)·d^(-1)。3种秸秆处理方式中,以秸秆掺入土壤净矿化速率最大;秸秆覆盖土壤净氨化速率较低,导致其净矿化速率低于秸秆掺入。与CK相比,CO_(2)浓度升高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平均下降8.1%,土壤氮矿化量平均降低14.98 mg·kg^(-1)。与CK相比,CO_(2)浓度升高下秸秆还田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增加74.2 mg·kg^(-1),主要是由于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了73.8 mg·kg^(-1),导致土壤净硝化速率提高了0.57 mg·kg^(-1)·d^(-1);CO_(2)浓度升高下土壤净氨化速率整体下降,其中秸秆覆盖下降幅度较大,导致其净氮矿化速率低于CK。综上,CO_(2)浓度升高下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氮的可利用性,其中秸秆覆盖提高了土壤氮固持能力,减少了氮素淋失,秸秆掺入增加了土壤氮矿化,可提供更多无机氮以供作物利用。本研究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选择适宜秸秆还田措施以维持土壤供氮潜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秸秆还田 小麦土壤 氮矿化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优化施氮对淹水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黄薇 王圆媛 +3 位作者 刘超 伍翥嵘 李琪 胡正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6-1676,共11页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4个处理,即环境CO_(2)浓度+施氮250 kg·hm^(-2)(CK)、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250 kg·hm^(-2)(C+)、环境CO_(2)浓度+施氮150 kg·hm^(-2)(N-)、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150 kg·hm^(-2)(C+N-),分析了稻田CH4累积排放量(CAC)、水稻生物量及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处理使CAC/产量显著提高了16.93%,N-处理使CAC/产量显著降低了13.33%,C+N-处理使CAC/产量降低了7.89%,但不显著;N-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处理对CAC、CAC/产量、水稻生物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促进作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基于可溶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线性模型,可解释稻田CH4累积排放64%的变异。综上,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氮肥减施可通过影响土壤碳、氮基质及土壤脲酶活性来调节稻田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升高 氮肥减施 CH4排放 水稻生产
下载PDF
基于上海高层建筑观测冬季大气CO_(2)/CH_(4)垂直变化
4
作者 陈珑珑 肖薇 +5 位作者 杨帆 单萌 王君 胡凝 李若男 程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55-4166,共12页
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于2021年12月6日~2022年3月31日在上海中心大厦255和500m高度以及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25m高度连续观测大气CO_(2)和CH_(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中不同高度上温室气体的日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5m高度CO_(2)和CH_(4... 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于2021年12月6日~2022年3月31日在上海中心大厦255和500m高度以及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25m高度连续观测大气CO_(2)和CH_(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中不同高度上温室气体的日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5m高度CO_(2)和CH_(4)浓度白天低夜间高,255和500m高度的浓度则白天高夜间低.各高度处CO_(2)和CH_(4)浓度变化都明显受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因此城市内部温室气体浓度垂直观测中观测点高度设置要充分考虑城市大气边界层的变化特征.(2)CO_(2)和CH_(4)浓度的垂直差异受到人为活动以及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可以指征城市大气CO_(2)和CH_(4)浓度增强的局地和区域贡献.(3)各高度处(25,255,500m)CO_(2)浓度与CH_(4)浓度均显著相关,但观测高度越高所代表的浓度贡献源区越大,多种排放源的干扰使得温室气体之间的同源性变差,导致其相关性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城市温室气体浓度的垂直观测提供了从水平方向上无法获得的独特信息,因此有必要在城市开展立体化的温室气体监测,以便更好地捕捉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从而服务于城市碳减排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和CH_(4)浓度 垂直差异 上海 大气边界层高度 CH_(4):co_(2)比值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武熳秋 商东耀 +4 位作者 帅斯樑 曹琰梅 柯浩楠 胡正华 李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增(C_(1)处理,从2016年开始逐年增加40μmol·mol^(-1),至2018年增加120μmol·mol^(-1))和骤增(C_(2)处理,CO_(2)浓度每年均增加200μmol·mol^(-1))处理;在常规施氮量(N 1处理,25 g·m^(-2))的基础上设置氮肥减施处理(N_(2)处理,15 g·m^(-2))。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量均没有改变稻田CH_(4)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整个生育期,CO_(2)浓度缓增、骤增对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无显著影响。在C_(2)条件下,与N 1处理相比,N_(2)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降低45.2%(P=0.037),同时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显著增加63.3%(P=0.008)。综上所述,随着CO_(2)浓度升高,氮肥减施至15 g·m^(-2)会减少水稻产量,同时增加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o_(2)浓度 氮肥 CH_(4)排放
下载PDF
作物-内生微生物响应CO_(2)浓度升高与干旱胁迫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雨佳 张鹏 +4 位作者 李书鑫 刘磊 姜淼 李向楠 刘海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1340,共10页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局部地区干旱加剧等环境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的影响日趋明显。内生微生物是一类与宿主植物形成互利共生机制的微生物,由于其长期生活在植物体的特殊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局部地区干旱加剧等环境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的影响日趋明显。内生微生物是一类与宿主植物形成互利共生机制的微生物,由于其长期生活在植物体的特殊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两者的共生关系会直接影响作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本文主要综述作物-内生微生物共生系统及其在CO_(2)和干旱胁迫下对作物生理过程的调控,探讨了作物内生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促生效果、抑菌作用、抗逆能力,并重点关注了作物-内生微生物系统如何提高环境的耐受特性。具体而言,内生微生物可以通过提高宿主的气孔调节能力、增加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等方式,帮助作物适应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从而减小环境变化对作物生长的负面影响,提高作物产量。此外,内生微生物还可以激活宿主的防御系统,提高其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减轻病害对作物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作物-内生微生物共生系统在不断升高的CO_(2)浓度和干旱复合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以提高作物对极端环境变化的抗性,为作物抗逆性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干旱胁迫 内生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互作效应
下载PDF
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7
作者 曹琰梅 柯浩楠 +4 位作者 商东耀 武熳秋 帅斯樑 胡正华 李琪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5-864,共10页
为研究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扬麦2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将大气CO_(2)浓度作为对照(CK),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C_(80)(CO_(2)浓度缓慢增加80μmol/mol)... 为研究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扬麦2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将大气CO_(2)浓度作为对照(CK),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C_(80)(CO_(2)浓度缓慢增加80μmol/mol)和C_(120)(CO_(2)浓度缓慢增加120μmol/mol)。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处理没有改变小麦田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80)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49±3.33) mg/m^(2)、(26.83±3.21) mg/m^(2);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120)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13.06±2.66) mg/m^(2)、(121.20±9.28) mg/m^(2)。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80)处理土壤-冬小麦系统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99±1.39) mg/m^(2)、(29.83±4.20) mg/m^(2)。各生育期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冬小麦系统N_(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N_(2)O排放量 开顶式气室 co_(2)浓度缓增
下载PDF
不同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
8
作者 柯浩楠 曹琰梅 +4 位作者 商东耀 武熳秋 帅斯樑 李琪 胡正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7-575,共9页
为研究不同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12个开顶式气室开展田间试验,CO_(2)浓度设置对照(CK,自由大气CO_(2)浓度)、CO_(2)浓度比CK增加120μmol·mol-1(C1)和200μmol·mol-1(C2)3个水平,氮肥设置低氮(N1,15... 为研究不同CO_(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12个开顶式气室开展田间试验,CO_(2)浓度设置对照(CK,自由大气CO_(2)浓度)、CO_(2)浓度比CK增加120μmol·mol-1(C1)和200μmol·mol-1(C2)3个水平,氮肥设置低氮(N1,15 g·m^(-2))和常规氮肥(N2,25 g·m^(-2))2个水平,试验共6种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在灌浆期和蜡熟期,C1N1比CKN1处理的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23.4%(P=0.045)和49.1%(P=0.010);在抽穗期和灌浆期,C2N2比CKN2处理的呼吸速率分别升高了12.3%(P=0.009)和16.8%(P=0.047)。同一CO_(2)浓度下,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呼吸速率表现为N2>N1,且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在灌浆期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在灌浆期和蜡熟期,C1N1比C1N2处理的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31.1%(P=0.004)和42.7%(P=0.010)。研究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生育时期而异,氮肥减施可以降低稻田呼吸速率及CO_(2)累积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 氮肥 呼吸速率 稻田 静态暗箱 气相色谱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和地上生物量估算
9
作者 黄宏胜 张馨月 +1 位作者 居辉 韩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1003,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全生育时期冠层光谱特征的影响,并基于筛选的敏感波段建立地上生物量(AGB)与光谱参数的定量关系。为此,在2021—2022年的冬小麦生长季,利用开放式CO_(2)富集系统(Mini-FACE),设定大气CO_(2)浓...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全生育时期冠层光谱特征的影响,并基于筛选的敏感波段建立地上生物量(AGB)与光谱参数的定量关系。为此,在2021—2022年的冬小麦生长季,利用开放式CO_(2)富集系统(Mini-FACE),设定大气CO_(2)浓度(ACO_(2),(420±20)μL L^(–1))和高CO_(2)浓度(ECO_(2),(550±20)μL L^(–1))两个处理水平,分析了高CO_(2)浓度下光谱特征变化,基于连续投影算法(SPA)、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筛选AGB敏感波段并构建估算模型。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使冬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AGB显著增加。红边和近红边反射率及红边面积在拔节期增加,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降低,蓝边、黄边和红边位置在不同生育时期均发生移动;AGB的敏感光谱波段主要分布在红边和近红边区域,CO_(2)浓度升高缩小了AGB敏感波段范围,但不影响AGB的估算;AGB的SMLR和PLSR模型均取得了较高的估算精度(R^(2)>0.8),其中SMLR模型中的R_(799′)、D_(y)、SD_(y)和PRI等特征参数与AGB显著相关,R^(2)为0.866。PLSR模型(R^(2)>0.9)在估算精度和稳定性上优于SMLR模型。本研究可为未来高CO_(2)浓度下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遥感监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冬小麦 地上生物量 冠层光谱特征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CO/CO_(2)/H_(2)S浓度同步在线测量研究
10
作者 张学军 陈勤根 +3 位作者 杨展 邓琴 贺拴玲 彭志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2-1416,共5页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riott池,在室温低压下,开展不同CO/CO_(2)浓度配比下三种气体吸收率同步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气体的吸收率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相近,相对误差在6.82%以内,测量结果可靠性较高;然后对不同浓度CO/CO_(2)(0~2000μL·L^(-1))、H_(2)S(0~20μL·L^(-1))进行动态测量,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对三种组分浓度变化的响应具有较好的线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 co浓度 co_(2)浓度 H_(2)S浓度 同步测量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对萝卜生长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11
作者 朱雪 施松梅 +4 位作者 王薪锯 弓月芳 何新华 蒲全明 杨正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探明CO_(2)浓度升高是否改变土壤养分状况进而影响萝卜生长及养分吸收,为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萝卜合理施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糖晶萝卜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CO_(2)浓度水平:C_(0)(大气CO_(2)浓度)、C_(1)(C_(0)+33... 【目的】探明CO_(2)浓度升高是否改变土壤养分状况进而影响萝卜生长及养分吸收,为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萝卜合理施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糖晶萝卜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CO_(2)浓度水平:C_(0)(大气CO_(2)浓度)、C_(1)(C_(0)+33%C_(0))、C_(2)(C_(0)+67%C_(0))和C_(3)(C_(0)+100%C_(0)),研究不同CO_(2)浓度对萝卜生长、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与C_(0)相比,C_(1)、C_(2)和C_(3)处理萝卜地上生物量增加0.52%~34.68%,地下生物量增加63.00%~100.46%,总生物量增加37.83%~67.61%,CO_(2)浓度升高促进萝卜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且C_(2)处理最适宜;CO_(2)浓度升高降低萝卜地下氮磷和地上钾含量,但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增加39.77%~43.30%、2.08%~17.27%和38.38%~72.26%。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分别降低29.62%~34.20%、10.03%~14.12%和1.92%~16.62%。植株氮和钾积累量与植株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O_(2)浓度升高通过增加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进而提高萝卜产量。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应合理增施氮肥、磷肥、钾肥,且氮肥施用量应大于磷肥和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co_(2)浓度 生长 氮磷钾 土壤肥力
下载PDF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林孟杰 尚海鹏 +4 位作者 李孝永 孙磊康 李玉霞 贾绪存 王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51-2460,共10页
为探讨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Zea mays L.)叶片解剖结构、气孔特征以及光合生理的影响,以郑单958为材料,采用开顶式人工气候室(OTC)设置4个处理:CK(对照,大气CO_(2)浓度,大气温度)、EC(仅CO_(2)浓度较CK高200μmol·mol^(-1))... 为探讨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Zea mays L.)叶片解剖结构、气孔特征以及光合生理的影响,以郑单958为材料,采用开顶式人工气候室(OTC)设置4个处理:CK(对照,大气CO_(2)浓度,大气温度)、EC(仅CO_(2)浓度较CK高200μmol·mol^(-1))、ET[仅温度较CK高(2±0.5)℃]、ECET[CO_(2)浓度较CK高200μmol·mol^(-1),温度较CK高(2±0.5)℃],分析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叶片解剖结构、气孔特征、光合生理和物质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EC、ET和ECET处理玉米叶长和叶面积增加,气孔密度和长度减小;EC和ECET处理玉米叶片厚度、脉间距均增加,ET则相反,叶片厚度、脉间距均减小;EC处理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27.30%和7.06%,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7.37%;ET和ECET处理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均增加,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EC、ET和ECET处理叶片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则降低;EC处理增加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降低了淀粉含量,ET则与EC相反,ECET处理淀粉含量显著增加;EC和ECET处理均增加了玉米生物量,但差异不显著。综上,CO_(2)浓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度升高对玉米叶片结构和生理功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玉米叶片形态和光合生理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 玉米 叶片形态结构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以富CO_(2)吸收液为汲取液的沼液中水正渗透回收特性研究
13
作者 汪洋 石明菲 +1 位作者 贺清尧 晏水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7-324,共8页
针对沼气工程存在的沼液量大难处理问题及沼气提纯的需求,提出将正渗透技术与沼气CO_(2)化学吸收分离耦合,探究了沼气CO_(2)化学吸收中的富CO_(2)吸收液作为正渗透汲取液从沼液中回收水及浓缩沼液的可行性,并以沼液浓缩过程中的水通量... 针对沼气工程存在的沼液量大难处理问题及沼气提纯的需求,提出将正渗透技术与沼气CO_(2)化学吸收分离耦合,探究了沼气CO_(2)化学吸收中的富CO_(2)吸收液作为正渗透汲取液从沼液中回收水及浓缩沼液的可行性,并以沼液浓缩过程中的水通量、沼液浓缩倍数、沼液氨氮截留率与吸收剂反向传质通量为指标,考察了汲取液种类、汲取液浓度与其他操作参数对正渗透水回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富CO_(2)吸收液作为汲取液从沼液中回收水并浓缩沼液具有可行性,且随着汲取液浓度、流量和温度的增加,沼液中水向汲取液的传质通量增加,沼液浓缩倍数也相应增加,但沼液中氨氮截留率下降,同时汲取液中的吸收剂溶质向沼液的反向传质通量也增加。当采用浓度2.5mol/L、CO_(2)负荷0.5mol/mol的富CO_(2)甘氨酸钾溶液作为汲取液,汲取液温度为70℃、流速为150mL/min、沼液室温及流速为150mL/min时,采用正渗透技术从沼液中回收水的初始通量达8.05L/(m^(2)·h),经过4h运行后,沼液浓缩倍数为1.18,氨氮截留率为84.13%,反向吸收剂通量仅为2.94g/(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沼液浓缩 水回收 co_(2)捕获 膜分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不同器官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14
作者 马冲 马亚平 +3 位作者 冯学瑞 曹兵 朱金忠 亢彦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1,共11页
以两年生‘宁杞1号’‘宁杞7号’‘宁杞10号’扦插苗木为试验材料,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根、茎、叶、果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经济林品质形成及适应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大气CO_(2)浓度升高处... 以两年生‘宁杞1号’‘宁杞7号’‘宁杞10号’扦插苗木为试验材料,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根、茎、叶、果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经济林品质形成及适应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大气CO_(2)浓度升高处理下,‘宁杞1号’各器官总糖含量显著降低,枸杞多糖含量显著增加,秋果中总糖同比下降11.58%为229.75 mg·g-1,根中枸杞多糖较对照提高46.8 mg·g-1。(2)‘宁杞7号’与‘宁杞10号’根中各糖组分均显著下降,秋果中还原糖与总糖均显著升高,二者秋果中总糖分别升高43.72%、39.36%,达到260.76、297.65 mg·g-1。(3)‘宁杞7号’茎和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秋果中枸杞多糖含量显著上升24.66%,为28.72 mg·g-1;‘宁杞10号’叶中枸杞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18.88%、15.72%,根和秋果中与之相反,根系中分别提高48.81%和34.12%,秋果中分别显著增加8.00%、14.80%。研究发现,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宁夏枸杞品种不同器官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不同,大气CO_(2)浓度升高抑制‘宁杞1号’糖分的积累,促进其枸杞多糖的合成,也促进‘宁杞7号’秋果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提高‘宁杞10号’秋果的糖含量,‘宁杞10号’受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负面影响较小,‘宁杞7号’次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可根据收获利用的目标器官筛选不同宁夏枸杞品种,进行定向培育与生产,从而促进枸杞产品开发及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枸杞 co_(2)浓度倍增 生物活性物质含量
下载PDF
空气中CO_(2)原位高效捕集研究
15
作者 李雨欣 次仁罗布 +3 位作者 郑嘉仁 刘倩倩 胡辉 黄浩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4期176-178,共3页
空气中低浓度CO_(2)的高效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采用太阳能驱动空气泵加速CO_(2)的高效捕集,选取CaO、四乙烯五胺和NaOH溶液分别进行吸收,CaO粉末的CO_(2)日累积吸收量超过0.9 g。液相捕获剂中,CO_(2)日累积吸收量随NaOH浓... 空气中低浓度CO_(2)的高效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采用太阳能驱动空气泵加速CO_(2)的高效捕集,选取CaO、四乙烯五胺和NaOH溶液分别进行吸收,CaO粉末的CO_(2)日累积吸收量超过0.9 g。液相捕获剂中,CO_(2)日累积吸收量随NaOH浓度的上升而增加,0.50 mol/L的NaOH溶液中CO_(2)的吸收量可达0.776 g。CO_(2)小时吸收量小时变化趋势分析得出,其与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进而影响了通过捕获剂的空气流量和CO_(2)总量;环境温度不仅影响了捕获剂吸收CO_(2)的反应速率,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固体捕获剂CaO反应前后XRD分析,说明过程中生成了CaCO3。液相吸收剂蒸干处理后结晶产物XRD分析,说明反应过程中生成了CO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低浓度 原位吸收 捕获剂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大气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及监测点位优化
16
作者 杨康 杨红 +7 位作者 沈振振 刘瑛 梁全胜 杨强强 王宏 姚振杰 王苛宇 马振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并开展了监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加,CO_(2)云的浓度在纵向上呈现出一直缩小的趋势,但是CO_(2)云的浓度在横向上的扩散距离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当风速为2.0 m/s时,CO_(2)云的扩散距离最远为47 m,浓度最大的CO_(2)云扩散距离为15 m;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大,近地表处CO_(2)云的浓度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在不断增大;当泄漏速度小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得较快;当泄漏速度大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速率变缓。结合模拟结果、陕北地区气象环境、裂缝发育方向、“注气”优势方向和近地表植被高度,确定监测点位布局:方向上为北东—南西向;平面上为距离井口下风向15 m;纵向上为采样高度50 cm。CO_(2)浓度大气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并未发生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 co_(2)泄漏 co_(2)浓度大气扩散 监测点位 黄土塬地区
下载PDF
织金洞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张弘智 罗书文 吴克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7,共8页
CO_(2)作为洞穴环境重要指标,在旅游洞穴空气环境质量调控和次生化学沉积景观保护方面备受关注。以织金洞为研究对象,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洞穴CO_(2)浓度和温度的高频监测,进一步反演了织金洞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 CO_(2)作为洞穴环境重要指标,在旅游洞穴空气环境质量调控和次生化学沉积景观保护方面备受关注。以织金洞为研究对象,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洞穴CO_(2)浓度和温度的高频监测,进一步反演了织金洞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洞穴吸入期洞穴CO_(2)变异与CO_(2)浓度差、气流振荡和烟囱效应有关,而洞穴呼出期洞穴CO_(2)变异与洞穴通风的急剧转换有关;2)旅游旺季洞穴CO_(2)更易富集于织金洞前半段,此时洞穴CO_(2)变异主要发生在无游客的夜间或旅游活动减弱阶段;3)织金洞规模较大的洞厅有利于CO_(2)消散,当游客较多时,洞内CO_(2)变异无明显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将为织金洞等相关旅游洞穴的环境保护与运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异 旅游活动 co_(2)浓度差 织金洞
下载PDF
变压吸附捕集CO_(2)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石化行业应用案例分析
18
作者 刘强 肖金 +4 位作者 于航 罗海中 何庆阳 林海周 薛榕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5期37-49,共13页
[目的]作为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中重要的碳捕集手段,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捕集CO_(2)技术受到广泛应用。但过高的捕集能耗和运行成本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落地,如何精准地依据实际情况选择... [目的]作为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中重要的碳捕集手段,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捕集CO_(2)技术受到广泛应用。但过高的捕集能耗和运行成本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落地,如何精准地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捕集技术并降低捕集能耗尤为重要。[方法]针对国内外变压吸附技术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进行了讨论,并以某石化企业采用PSA技术捕集CO_(2)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了该技术在石化行业应用的经济性和前景。[结果]在文章案例中,采用PSA吸附捕集CO_(2)技术的项目对煤制氢装置净化单元、低温甲醇洗单元产出的约80万t中浓度碳源进行捕集封存,针对73.9%浓度的CO_(2)原料气,装置实现了96%的CO_(2)回收率以及98%的捕集纯度,在杂质气体方面,H_(2)S、CH_(4)及CH3OH均控制在0.015%以下,可实现约56 kWh/t CO_(2)的捕集电耗。研究发现,变压吸附技术具备吸附剂再生能耗低、压阻低、工艺连续及吸附剂稳定性强的优势,表现出技术与经济可行性。由于变压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因此PSA对于低浓度的原料气CO_(2)处理可能会面临能耗较高且富集浓度不足的问题。[结论]综上,PSA捕集CO_(2)技术适宜用于中浓度碳源的处理,在未来石化、水泥等行业中排放的尾气处理上具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变压吸附 co_(2) 中浓度碳源 石化
下载PDF
封闭空间CO_(2)浓度限值及呼吸空气供应
19
作者 杨悦 马临川 《暖通空调》 2024年第2期33-35,共3页
通过分析封闭空间内CO_(2)浓度限值及其与呼吸空气供应量的关系,确定了紧急情况下向空调系统提供的呼吸空气量,并结合项目实例介绍了呼吸空气系统方案。
关键词 封闭空间 co_(2)浓度限值 呼吸空气供应 空调系统 安全防护区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基于气候箱控制性试验的Meta分析
20
作者 朱金瑞 邹婧汝 赵国庆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3-20,共8页
选取1985—2020年21篇与气候箱控制性试验有关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法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气候箱的控制下CO_(2)浓度升高对水分利用效率有正面影响,增加的比例为20%,对碳积累和蒸散发... 选取1985—2020年21篇与气候箱控制性试验有关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法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气候箱的控制下CO_(2)浓度升高对水分利用效率有正面影响,增加的比例为20%,对碳积累和蒸散发分别有正面和负面的效应,影响的效应分别为34%和-4%,但都存在显著的异质性(P<0.05)。研究还发现,CO_(2)浓度升高对WUE的影响效应与对碳积累的影响效应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对蒸散发的影响效应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CO_(2)浓度升高对WUE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物种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对大豆和番茄的影响效应显著高于对小麦的影响效应(P<0.05)。此外,CO_(2)浓度升高对WUE的影响效应与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相对含水量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其中与光照强度有负相关关系,与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正相关关系;而与CO_(2)富集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农田生态系统 水分利用效率 META分析 气候箱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