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特征和减排路径研究——基于ARIMA-LEAP模型
1
作者 陈浩 胡静茹 +2 位作者 王寿兵 张挺峰 方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31-3543,共13页
为了消除对于未来粗钢、钢材以及生铁产量预测主观性,基于时间序列中的ARIMA模型,对未来相关产量进行客观预测,构建了中国钢铁行业ARIMA-LEAP模型,并以2020年为基准年,每5a为时间节点,研究了2020~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不同情景下全流程及... 为了消除对于未来粗钢、钢材以及生铁产量预测主观性,基于时间序列中的ARIMA模型,对未来相关产量进行客观预测,构建了中国钢铁行业ARIMA-LEAP模型,并以2020年为基准年,每5a为时间节点,研究了2020~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不同情景下全流程及各工序的CO_(2)排放情况.在技术进步中考虑了氢还原炼铁技术,在能源结构调整中考虑了发电方式调整,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置了4种单一情景和4种组合情景来研究其减排潜力.结果表明,4种组合情景下的含有规模减排的3种组合情景CO_(2)减排潜力均高于单一情景.其中SUR+TER、SUR+STR和综合减排情景可以在2030年实现达峰,达峰年均为2021年,达峰时CO_(2)排放量分别为13.225亿t、13.359亿t和13.289亿t.单一情景中相较于基准情景CO_(2)减排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规模减排情景(SUR)、结构减排情景(STR)、技术减排情景(TAR),在2030年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减排量分别为493.1Mt、247.8Mt以及105.1Mt.借助LEAP模型的能源核算以及CO_(2)排放核算功能,研究了综合减排情景下2020~2030年不同工序,不同能源的CO_(2)排量,其中CO_(2)排放较多的3个工序为炼铁、轧钢以及烧结工序,产生CO_(2)较多的4种能源为洗精煤、喷煤粉、电力以及焦炭,其中洗精煤CO_(2)排放量更是达到10Bt级,而其余3种能源也达到Bt级.确定了中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特征.对技术减排以及结构减排成本进行简单比较,制定中国钢铁行业CO_(2)减排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P模型 钢铁行业 co_(2) 排放特征 减排路径 情景分析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优化施氮对淹水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2
作者 黄薇 王圆媛 +3 位作者 刘超 伍翥嵘 李琪 胡正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6-1676,共11页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为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合理管理氮肥以充分协调水稻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实现低碳排放并保持水稻产量,本研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与氮肥减施40%对淹水稻田水稻生产及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4个处理,即环境CO_(2)浓度+施氮250 kg·hm^(-2)(CK)、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250 kg·hm^(-2)(C+)、环境CO_(2)浓度+施氮150 kg·hm^(-2)(N-)、大气CO_(2)浓度升高120μmol·mol^(-1)+施氮150 kg·hm^(-2)(C+N-),分析了稻田CH4累积排放量(CAC)、水稻生物量及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处理使CAC/产量显著提高了16.93%,N-处理使CAC/产量显著降低了13.33%,C+N-处理使CAC/产量降低了7.89%,但不显著;N-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处理对CAC、CAC/产量、水稻生物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促进作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基于可溶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线性模型,可解释稻田CH4累积排放64%的变异。综上,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氮肥减施可通过影响土壤碳、氮基质及土壤脲酶活性来调节稻田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升高 氮肥减施 CH4排放 水稻生产
下载PDF
菌藻共生系统污水处理及CO_(2)固定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安浩 吴鑫明 +2 位作者 操家顺 李超 刘伟京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39-46,共8页
目前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现有水处理工艺存在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菌藻共生技术是一种能同步处理污水和固定CO_(2)的绿色处理技术。文章综述了菌藻共生体系提高减污固碳效率的作用效能及作用机制,详细阐述了菌藻共生体系降解氮... 目前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现有水处理工艺存在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菌藻共生技术是一种能同步处理污水和固定CO_(2)的绿色处理技术。文章综述了菌藻共生体系提高减污固碳效率的作用效能及作用机制,详细阐述了菌藻共生体系降解氮磷污染物及固定CO_(2)的作用机理:微藻通过同化作用实现对氮磷的吸收,并通过光合自养、异养、兼养3种固碳过程实现CO_(2)的固定;细菌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脱氮,利用聚磷菌强化除磷,通过促进碳酸酐酶的产生来提高藻细胞的固碳效率。总结了菌藻共生体系实际应用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今后菌藻共生体系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 污水处理 co_(2) 固定 作用机制 减污降碳
下载PDF
徐州市不同行业CO_(2)排放量测算及减排措施
4
作者 张娜 张谷春 +6 位作者 王双美 王伟 徐辉 马萍 朱燕 吴蒙 陈飞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准确计算城市碳排放量对优化和指导CO_(2)减排路径至关重要。通过收集26年的徐州统计年鉴,运用碳排放因子法计算了徐州市化石能源、家庭燃气、水泥、钢铁、化工、电力和交通运输的CO_(2)排放量。结果发现徐州市1995—2...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准确计算城市碳排放量对优化和指导CO_(2)减排路径至关重要。通过收集26年的徐州统计年鉴,运用碳排放因子法计算了徐州市化石能源、家庭燃气、水泥、钢铁、化工、电力和交通运输的CO_(2)排放量。结果发现徐州市1995—2020年各行业CO_(2)排放量情况为:化石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为2.765 18×10^(7)~1.335 63×108t,家庭燃气CO_(2)排放量为0.931×10^(5)~5.275×10^(5)t,水泥行业CO_(2)排放量为1.050 185×10^(7)~3.894 500×10^(7)t,钢铁行业CO_(2)排放量为0.565 9×10^(6)~8.195 7×10^(6)t,化工行业CO_(2)排放量为0.722 8×10^(6)~4.411 4×10^(6)t,电力行业CO_(2)排放量为0.690 87×10^(7)~3.339 01×10^(7)t,交通运输CO_(2)排放量为0.658 0×10^(6)~7.340 3×10^(6)t。徐州市政府应根据各行业CO_(2)排放特点,从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碳汇利用、倡导低碳发展和研发清洁能源等角度合理制定减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市 co_(2)排放 排放因子 减排措施
下载PDF
耦合绿电煤气化生产化学品过程CO_(2)减排潜力
5
作者 孙益 郭啸晋 徐祥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9,共9页
耦合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电为煤气化反应供热以消除燃烧供热实现自热平衡的影响,不仅可有效降低气化过程CO_(2)排放量,还能提高合成气氢碳比(H/C),从而降低以煤气化为源头生产化学品的水煤气变换工段中CO_(2)排放。对不同类型的常规气化... 耦合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电为煤气化反应供热以消除燃烧供热实现自热平衡的影响,不仅可有效降低气化过程CO_(2)排放量,还能提高合成气氢碳比(H/C),从而降低以煤气化为源头生产化学品的水煤气变换工段中CO_(2)排放。对不同类型的常规气化反应器和相应的耦合绿电反应器进行建模与模拟,判明合成气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温度对合成气组分的影响,探讨合成气H/C随温度变化规律,并计算不同化学品生产过程的CO_(2)减排潜力。结果表明,耦合绿电的气化反应器合成气中CO_(2)排放较常规气化反应器分别减少了12.63%(固定床)、11.01%(气流床)、9.23%(输运床)和5.12%(流化床),且H/C呈上升趋势;温度对合成气组分影响较大,热解解耦和气化反应的反应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成气组分;温度低于1500 K时,H/C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高于1500 K时,H/C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升高;耦合绿电煤基化学品生产过程CO_(2)排放大幅减少,操作在更低温度和压力的气化反应器具有更高的合成气H/C和CO_(2)减排潜力;耦合绿电的固定床系统效率优势明显;考虑到耦合绿电的高温反应器存在的技术困难,耦合绿电的固定床、流化床和输运床反应器更具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流程模拟 co_(2)减排 氢碳比 绿电
下载PDF
优化HPPO装置工艺技术降低CO_(2)排放
6
作者 杨建平 汪薇 +1 位作者 何琨 王卓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2-578,共7页
采用中国石化的全套过氧化氢直接氧化制环氧丙烷(HPPO)专利技术以及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的工业HTS催化剂,以400 kt/a的HPPO装置为例,在反应温度25~90℃、反应压力0.2~3.4 MPa、丙烯质量空速0.4~8.0 h^(-1)、甲醇/过氧化氢摩尔比4~20、丙... 采用中国石化的全套过氧化氢直接氧化制环氧丙烷(HPPO)专利技术以及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的工业HTS催化剂,以400 kt/a的HPPO装置为例,在反应温度25~90℃、反应压力0.2~3.4 MPa、丙烯质量空速0.4~8.0 h^(-1)、甲醇/过氧化氢摩尔比4~20、丙烯/过氧化氢摩尔比1.2~10.0、pH=8.7~9.7的范围内,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HPPO装置的环氧化反应单元的CO_(2)排放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改变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影响CO_(2)排放量,CO_(2)排放量由高到低,达到最低值后,由低到高;CO_(2)减排量为687.91~2942.59 t/a;各参数对CO_(2)减排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甲醇/过氧化氢摩尔比、丙烯/过氧化氢摩尔比、丙烯质量空速、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丙烷 工艺技术 HTS催化剂 工艺参数 co_(2)减排
下载PDF
燃煤电厂CO_(2)捕集的减排效率研究与展望
7
作者 张全斌 周琼芳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为了客观评价不同CO_(2)捕集技术的能耗水平,判别CO_(2)捕集技术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提出减排效率概念和计算模型。CO_(2)减排效率表示某种CO_(2)捕集技术的有效减排能力,即捕集单位CO_(2)所发生的CO_(2)有效减排量,减排效率模型对CO_(2)... 为了客观评价不同CO_(2)捕集技术的能耗水平,判别CO_(2)捕集技术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提出减排效率概念和计算模型。CO_(2)减排效率表示某种CO_(2)捕集技术的有效减排能力,即捕集单位CO_(2)所发生的CO_(2)有效减排量,减排效率模型对CO_(2)捕集技术的能耗进行归集和平准化计算,其值越大表明减排效果越佳。利用减排效率模型测算,目前我国燃煤电厂CO_(2)捕集技术的减排效率理论极值为98%,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捕集技术的减排效率分别达到80%、70%和58%~68%。经工程应用实践验证,减排效率模型能满足评价要求。最后对CO_(2)捕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随着捕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CO_(2)减排效率将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双碳”目标 减排效率 co_(2)捕集 能耗
下载PDF
中国民用航空器CO_(2)减排潜力的区域划分 被引量:1
8
作者 曾雯 胡荣 +2 位作者 宋文 刘志昊 张军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55-2462,共8页
对中国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是研究具有区域差异性与空间相关性航空器CO_(2)排放问题并提出差异化CO_(2)减排措施的重要基础。基于2007—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民用航空器运行数据,在构建CO_(2)减排潜力分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Kruskal算法得... 对中国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是研究具有区域差异性与空间相关性航空器CO_(2)排放问题并提出差异化CO_(2)减排措施的重要基础。基于2007—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民用航空器运行数据,在构建CO_(2)减排潜力分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Kruskal算法得到省域网络关系最小生成树;采用谱聚类算法,以“最大化区划优度”为目标,划分航空器CO_(2)减排潜力的不同区域。结果表明:最优区域划分为四分区,区划优度为0.35;航空器CO_(2)减排潜力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潜力低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地区;针对各区域CO_(2)减排特征,从民航局、机场和航空公司等不同主体提出了差异化的区域CO_(2)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航空器 co_(2)减排潜力 区域划分 最小生成树 谱聚类
下载PDF
碳达峰视角下的机场航空器CO_(2)减排潜力研究
9
作者 宋文 胡荣 +1 位作者 曾雯 张军峰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8期21-26,共6页
科学测算机场航空器CO_(2)的减排潜力对民航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31个省域(除港澳台)机场航空器CO_(2)排放量,采用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了4类影响因素的减排效应;从理论最优与最佳实践视角测算了CO_(2)减排潜力;最后利用... 科学测算机场航空器CO_(2)的减排潜力对民航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31个省域(除港澳台)机场航空器CO_(2)排放量,采用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了4类影响因素的减排效应;从理论最优与最佳实践视角测算了CO_(2)减排潜力;最后利用情景分析与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研究了CO_(2)达峰水平与路径。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均有积极减排效应;理论最优视角下,机场航空器CO_(2)减排潜力为1 325.79万吨,其中开放程度减排潜力最高;而最佳实践视角下,CO_(2)排放将增加;基准发展与政策减排情景下,可分别在2045年、2034年达峰;减缓机场航线网络扩张等可加速实现碳达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器co_(2)排放 影响因素 情景分析 蒙特卡洛模拟 减排潜力
下载PDF
水泥生产中CO_(2)排放量降低的技术和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占伟 《江苏建材》 2023年第3期4-5,共2页
针对水泥生产中CO_(2)排放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CO_(2)排放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总结降低CO_(2)排放的技术和策略,探讨了降低水泥生产中CO_(2)排放量的方法和途径。政府出台环保政策、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措施、消费者选择绿色建材产品等... 针对水泥生产中CO_(2)排放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CO_(2)排放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总结降低CO_(2)排放的技术和策略,探讨了降低水泥生产中CO_(2)排放量的方法和途径。政府出台环保政策、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措施、消费者选择绿色建材产品等都是降低CO_(2)排放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生产 co_(2)排放 影响因素 降低技术 降低策略
下载PDF
空气驱动的膜电解技术促进硅灰石矿化CO_(2)产白炭黑的研究
11
作者 高孝麟 陈昌国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39-4748,共10页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CO_(2)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CO_(2)矿化是近年来CO_(2)末端减排最有效的技术之一。CO_(2)矿化的本质是利用天然碱性矿物或工业碱性固废将酸性CO_(2)气体转化、固定为碳酸盐的过程,但目前所报道的技术大多仍面临...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CO_(2)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CO_(2)矿化是近年来CO_(2)末端减排最有效的技术之一。CO_(2)矿化的本质是利用天然碱性矿物或工业碱性固废将酸性CO_(2)气体转化、固定为碳酸盐的过程,但目前所报道的技术大多仍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限制。提出一种安全、环保、低能耗的空气驱动的膜电解技术,可在低能耗下促使硅灰石有效矿化CO_(2)并产优质多孔白炭黑(二氧化硅)产品。核心技术为:电解条件下,阴极氧气还原反应(ORR)与阳极析氧反应(OER)同时进行实现低能耗下水的电离产生碱性和酸性液体。该电解技术比同电流密度下电解水低至少0.5 V的电解电压。电解所得酸性溶液溶解硅灰石后与电解所得碱性溶液混合可得优质多孔二氧化硅,CO_(2)通入后可被有效吸收并得到矿化产物碳酸钙,实现了高效矿化利用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电解 二氧化硅 电化学 催化剂 二氧化碳减排
下载PDF
“双碳”目标约束下企业CO_(2)协同减排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文健 赵夏斐 索海翔 《工业加热》 CAS 2023年第10期50-54,共5页
由于企业CO_(2)的大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为此,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针对企业提出一种CO_(2)协同减排路径研究方案。采用核算指南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确定制浆造纸联合工厂的核算边界,核算其CO_(2)排放量;通过分析企业... 由于企业CO_(2)的大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为此,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针对企业提出一种CO_(2)协同减排路径研究方案。采用核算指南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确定制浆造纸联合工厂的核算边界,核算其CO_(2)排放量;通过分析企业CO_(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确定其与能源消耗间的关系,能耗增加势必是会引起CO_(2)排放量的增长;给出三点CO_(2)协同减排路径方案,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绿色创新能力三方面共同实现企业CO_(2)的减污降排。通过展开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应用所提方法后,企业的能源利用率、化石燃料燃烧率均得到显著提升,CO_(2)排放量得以控制,企业每年支付能源的费用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约束 co_(2)协同减排 能源消耗 核算指南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下载PDF
石化行业CO_(2)排放核算与减排技术进展
13
作者 韩恒文 韩伟 程薇 《石油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54-1764,共11页
全面细致地进行CO_(2)排放核算是炼化企业挖掘碳减排潜力、升级碳减排技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石化行业CO_(2)排放的核算方法与减排技术,重点介绍了CO_(2)排放核算模型、核算方法、核算指南与规范,以及基于核算... 全面细致地进行CO_(2)排放核算是炼化企业挖掘碳减排潜力、升级碳减排技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石化行业CO_(2)排放的核算方法与减排技术,重点介绍了CO_(2)排放核算模型、核算方法、核算指南与规范,以及基于核算结果的CO_(2)减排技术,分析了国内外大型炼化企业CO_(2)排放核算成果、减排技术效果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炼化企业在转型发展、节能降耗、CO_(2)减排和利用等方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企业 co_(2)排放核算 排放因子 减排技术 用能效率 热电联合
下载PDF
Ordered cone-structured tin directly grown on carbon paper as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CO_(2)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to formate 被引量:1
14
作者 Hexiang Zhong Yanling Qiu +2 位作者 Xianfeng Li Liwei Pan Huamin Zh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36-243,共8页
The 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chemicals by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ERC)is an efficient solution to the current energy crisis and excess CO_(2) emissions.It is still a great challenge and of significance to... The 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chemicals by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ERC)is an efficient solution to the current energy crisis and excess CO_(2) emissions.It is still a great challenge and of significance to synthesize a highly selective,efficient,and non-noble metal electrocatalyst that facilitates the ERC reaction.A novel triton X-100(C_(14)H_(22)O(C_(2)H_(4)O)n)assisted electrodeposi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synthesize the ordered cone-structured tin(OCSn)electrocatalysts with controllabl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riton X-100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rec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n electrocatalysts during the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The OCSn synthesized at 60 m A cm^(-2) achieves the best performances.It selectively catalyzes the ERC on the onset potential about 110 m V lower than Sn synthesized without Triton X-100.In 0.5 M Na HCO_(3),high faradaic efficiency(92%)for formate product on OCSn has been achieved.More prominently,the catalyst presents excellent stability,showing no performance deterioration during 30 h electrolysis.This work provides an efficient,green,and scalable synthesis method of the electrocatalyst for CO_(2) reduction to for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co2 emission reduction Ordered cone-structure tin(OCSn) ELECTRO-DEPOSITION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的国际CO_(2)减排效果评价方法
15
作者 宋文健 赵夏斐 索海翔 《工业加热》 CAS 2023年第9期64-68,共5页
企业为响应国家CO_(2)减排政策,在积极寻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过程中,了解国际CO_(2)减排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背景下,研究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国际CO_(2)减排效果评价方法。在完成一轮评价指标选取的基础上,利用DEMATEL方法计算评价... 企业为响应国家CO_(2)减排政策,在积极寻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过程中,了解国际CO_(2)减排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背景下,研究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国际CO_(2)减排效果评价方法。在完成一轮评价指标选取的基础上,利用DEMATEL方法计算评价指标的中心度和净影响程度,以此实现第二轮指标选取。利用改进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按照时间顺序,选取指标数值并组成指标时间序列,以此为输入并结合权重,基于时间序列构建评价模型,得出国际CO_(2)减排效果评价值,对比划分等级,得出CO_(2)减排程度。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CO_(2)减排效果在初期差别并不大,之后评估值均呈现上升的状态。其中地区1的减排效果一直处在领先状态,从减排效果很差上升到了减排效果好的程度。地区2的减排效果评估值在前4年要大于地区2的减排效果评估值,在第4年开始评估值增幅减缓,直至第5年落后于地区3,最终减排效果只达到一般,而地区3的减排效果在第5年时达到较好程度,甚至接近了最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co_(2)减排 指标选取 指标权重 效果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基于STEP7的加热炉燃烧系统CO_(2)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仝翠芝 张惠 王之昕 《煤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21-124,共4页
针对目前CO_(2)减排技术存在的减排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TEP7的加热炉燃烧系统CO_(2)减排技术。介绍了加热炉燃烧系统的结构,分析了常规CO_(2)减排流程在变量复杂度方面存在的不足,引入了化学吸收法优化减排效率,并建立了应... 针对目前CO_(2)减排技术存在的减排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TEP7的加热炉燃烧系统CO_(2)减排技术。介绍了加热炉燃烧系统的结构,分析了常规CO_(2)减排流程在变量复杂度方面存在的不足,引入了化学吸收法优化减排效率,并建立了应用有机醇胺的CO_(2)吸收模型。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减排性能,CO_(2)吸收速率高、减排负荷低、CO_(2)能源再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炉燃烧系统 co_(2)减排技术 STEP7软件平台 化学吸收法 吸收剂 有机醇胺
下载PDF
微藻光合减排燃煤电厂烟气CO_(2) 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云 彭虹艳 +4 位作者 富经纬 朱贤青 夏奡 朱恂 廖强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8,共14页
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燃煤发电厂烟气CO_(2)及其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低碳循环的核心技术,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烟气中CO_(2)浓度高(相对自然界藻类生长的空气氛围),且存在易溶酸性气体,如SO_(2)等,对微藻光合... 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燃煤发电厂烟气CO_(2)及其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低碳循环的核心技术,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烟气中CO_(2)浓度高(相对自然界藻类生长的空气氛围),且存在易溶酸性气体,如SO_(2)等,对微藻光合生长及碳转化过程是极大挑战,造成我国微藻捕集烟气CO_(2)的工程应用非常有限。为促进微藻固定烟气CO_(2)发展,针对烟气高浓度CO_(2)和含SO_(2)等酸性气体的特点,从耐受烟气氛围的高效藻种构建、微藻对高浓度碳的代谢及转化过程调控再到烟气中高浓度CO_(2)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的传输及转化过程进行全面综述。小球藻是最有望实现微藻生物固定烟气CO_(2)的藻种。通过筛选和驯化等方式,小球藻可适应烟气的高碳浓度和一定浓度下酸性气体的胁迫,并保持较高固碳速率。烟气在光生物反应器内溶解传输及引起多相流动是影响微藻固碳性能的关键,强化反应器内的CO_(2)传输并抑制SO_(2)酸性气体溶解是有效提高微藻光合固碳的有效手段,同时优化反应器结构,改善光照、混合和曝气条件等可有效提高微藻生物量的积累与烟气CO_(2)的固定速率。微藻生物质的利用能有效增加微藻减排烟气CO_(2)的经济性,总结了微藻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高值化可利用途径和研究进展,包含微藻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微藻热解合成生物油和生物气以及微藻发酵合成生物合成气的工艺流程和相关研究进展。为提高微藻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指出微藻作为高值产品合成原料的利用方向,以及藻渣作为碳基材料的资源化利用方式。提出以发展高价值利用为前提,协同微藻基生物燃料和生物炭等产品的高值化、能源化、资源化梯级利用方向,以此提高微藻生物固定烟气CO_(2)系统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同时推动微藻生物质新能源的研究,为我国烟气CO_(2)的生物减排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促进绿碳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co_(2)减排 光生物反应器 多相流动与传输 co_(2)资源化利用 燃煤电厂
下载PDF
建筑物化阶段CO_(2)排放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骏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9-218,共10页
CO_(2)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物质之一,而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5%左右。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年均CO_(2)排放最多的阶段为物化阶段,对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考虑排放清单等数据受人为因素及技... CO_(2)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物质之一,而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5%左右。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年均CO_(2)排放最多的阶段为物化阶段,对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考虑排放清单等数据受人为因素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会出现一定的变异性,研究采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将建筑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分解,结合具体的单元工序对物化阶段的CO_(2)排放进行量化建模,进而给出减排中最需关注的单元工序。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建筑物化阶段的碳减排重点是材料生产,其CO_(2)排放量占比达到93%;其次,在不同工序中,减排重点为土建工程,其碳排放占总体的85%;在碳排放量化过程中,对数据和情景两类不确定度进行计算。根据数据不确定度的结果可知,物化阶段CO_(2)排放总量的变异系数为0.3%,结果数据可信度较高。根据情景不确定度的结果可知,运输阶段改变运距及柴油类型可减排39%,施工阶段改变用电类型可减排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阶段 co_(2)排放 碳减排 生命周期评价 不确定性
下载PDF
煤基固废合成沸石分子筛捕集CO_(2)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竹涛 苑博 +4 位作者 郝伟翔 韩一伟 刘帅 刘亚涛 宋慧平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9,共12页
燃烧煤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_(2),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固体吸附法可有效捕集CO_(2)气体,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回收率高等优点,是末端治理去除CO_(2)的主要技术。煤基固废制备用于捕集CO_(2)的沸石吸附剂,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煤基固废对环... 燃烧煤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_(2),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固体吸附法可有效捕集CO_(2)气体,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回收率高等优点,是末端治理去除CO_(2)的主要技术。煤基固废制备用于捕集CO_(2)的沸石吸附剂,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煤基固废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还能达到碳减排的目的。概述了以煤基固废为原料合成沸石分子筛捕集CO_(2)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煤基固废合成沸石分子筛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优缺点,然后对煤基固废沸石分子筛捕集CO_(2)效果进行简述,阐述了影响煤基固废沸石分子筛捕集CO_(2)性能的因素,并提出提升煤基固废沸石分子筛捕集CO_(2)效果的路径,最后总结了目前煤基固废沸石分子筛捕集CO_(2)技术存在的挑战,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沸石分子筛 碳减排 co_(2)捕集
下载PDF
以负碳排放为目标的生物质灰矿化CO_(2)路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晏水平 冯椋 +2 位作者 段海超 纪龙 贺清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3-369,386,共8页
将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与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结合,可实现CO_(2)负排放,是能源领域降低CO_(2)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生物质直接燃烧后产生的生物质灰理论上可吸收并永久封存CO_(2),但其能否实现负碳排放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分别在自... 将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与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结合,可实现CO_(2)负排放,是能源领域降低CO_(2)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生物质直接燃烧后产生的生物质灰理论上可吸收并永久封存CO_(2),但其能否实现负碳排放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分别在自然状态(空气氛围)、中等CO_(2)初始分压(101.3 kPa)和高CO_(2)初始分压(300~1400 kPa)条件下开展了生物质灰矿化CO_(2)试验,测试了生物质灰的CO_(2)矿化量,并评估了3种矿化路径的负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从空气中吸收CO_(2)时,生物质灰的CO_(2)矿化性能最差,40 d内的最高CO_(2)矿化量仅为60.66 g/kg。在中等CO_(2)分压101.3 kPa条件下,可最高实现121.68 g/kg的矿化量,而初始分压1400 kPa下的CO_(2)矿化量可达216.85 g/kg。综合考虑矿化过程的能源消耗和生物质灰运输产生的碳排放及灰的固碳量等因素,评估了3种生物质灰矿化路径的实际负碳排放量。当生物质灰运输距离小于207 km时,适合选择中等CO_(2)分压矿化路径以获得最大的负碳排放效益;当运输距离大于207 km时,建议选择高CO_(2)分压矿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灰 co_(2)矿化 co_(2)吸收 碳减排 负碳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