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选择性CO_(2)光还原为乙醇的CuNi异核双原子催化剂的精准设计
1
作者 崔恩田 鲁玉莲 +3 位作者 江吉周 Arramel 王定胜 翟天佑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26-136,共11页
利用光催化还原技术将CO_(2)定向转化为乙醇(CO_(2)-乙醇)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理想途径之一.然而,CO_(2)分子的高化学惰性以及C-C耦合反应的高化学能垒导致目前CO_(2)-乙醇转化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较低.因此,设计构建... 利用光催化还原技术将CO_(2)定向转化为乙醇(CO_(2)-乙醇)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理想途径之一.然而,CO_(2)分子的高化学惰性以及C-C耦合反应的高化学能垒导致目前CO_(2)-乙醇转化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较低.因此,设计构建能够快速活化CO_(2)分子并同时促进C-C耦合的光催化材料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尽管已有研究表明,Cu+物种在促进C-C耦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理论模拟预测发现,相比于Cu单原子,CuNi异核双原子(CuNi HDAs)不仅在CO_(2)活化及C-C耦合方面更具优势,而且能够有效锚定并固化Cu+物种.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三步合成策略,精准地将Cu单原子锚定在(Ni,Zr)-UiO-66-NH2材料的Ni位上,合成了以CuNi HDAs为活性位点的Cu-(Ni,Zr)-UiO-66-NH2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Cu-(Ni,Zr)-UiO-66-NH2表现出较好的催化CO_(2)-乙醇转化活性,其乙醇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3218μmol·gCu^(-1)·h^(-1)和97.3%.光谱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u-(Ni,Zr)-UiO-66-NH2材料较好的光催化性能来源于CuNi HDAs特殊的电子结构.首先,CuNi HDAs通过CuNi-O界面化学键与吸光组分(Ni,Zr)-UiO-66-NH2相连,利用界面Cu-Ni-O键作为快速电子传输通道,CuNi HDAs能够富集到足够的光生电子用于涉及12电子的CO_(2)-乙醇转化反应,使得乙醇产率大幅提升.其次,Cu,Ni和O三种原子由于电子亲核能的差异,导致CuNi HDAs的电子分布呈现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的电子结构能有效诱导CO_(2)分子的极化,打破其结构的对称性,从而显著降低CO_(2)分子的活化能.再次,相比于Cu单原子,CuNi HDAs对*CO中间体的吸附能力更强,这不仅增强了活性位点表面*CO中间体的覆盖度,还抑制CO的生成,为C-C耦合创造了充分条件.最后,由于Cu-Ni双活性位电子密度的差异,CuNi HDAs表面的C-C耦合反应势能较低,有利于*OCCHO中间体的快速生成,从而使乙醇产物的选择性大幅提升.综上,本文以理论计算模拟为指导,以UiO-66-NH2材料为基底,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不对称电子结构的CuNi HDAs光催化材料,实现了高选择性CO_(2)光还原为乙醇.研究表明,CuNi HDAs的不对称结构在促进分子活化和降低C-C耦合反应能垒中起关键作用,同时促进了光生电子在CuNi HDAs活性位的富集.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在原子尺度上设计并合成高性能的CO_(2)还原光催化剂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异核双原子 光催化 co_(2)-乙醇转化 不对称电子分配 电子富集
下载PDF
5Cr油套管钢在含Cl^(-)的CO_(2)环境中的腐蚀特性研究
2
作者 赵国仙 刘冉冉 +6 位作者 李琼玮 杨立华 孙雨来 丁浪勇 王映超 张思琦 宋洋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6,共12页
目的掌握油气井生产中CO_(2)腐蚀对油套管的影响规律,研究兼顾耐蚀性和经济性的5Cr油套管材料在含Cl^(-)的CO_(2)环境中不同时间下的腐蚀演变规律。方法采用XRD、XPS、SEM和EDS等技术分析5Cr油套管钢在不同时间下腐蚀产物膜的演变情况,... 目的掌握油气井生产中CO_(2)腐蚀对油套管的影响规律,研究兼顾耐蚀性和经济性的5Cr油套管材料在含Cl^(-)的CO_(2)环境中不同时间下的腐蚀演变规律。方法采用XRD、XPS、SEM和EDS等技术分析5Cr油套管钢在不同时间下腐蚀产物膜的演变情况,利用丝束电极(WBE)和阻抗测试(EIS)技术对其腐蚀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5Cr油套管钢腐蚀后期的平均腐蚀速率约为初期的1/2,在腐蚀14 d后,腐蚀产物膜中的Cr富集大于30%,Cr、Fe质量比达到较高水平,约为基体的15倍。随着腐蚀的进行,电荷传递电阻和产物膜覆盖引起的电阻增大,电化学反应阻力增大。在腐蚀前期具有局部不均匀性,随着腐蚀的进行,电极腐蚀电位有负移现象,最终分布区间为−0.59~−0.61 V,电极表面阳极电流区域大幅减少。结论在腐蚀时间延长的条件下,5Cr油套管钢腐蚀产物膜的致密性增加,电荷传递电阻呈变大趋势。在产物膜下的5Cr油套管钢区域,电流发生由阴极向阳极极性转变的现象,产物膜存在的孔隙使5Cr油套管钢基体金属被腐蚀,从而导致阳极电流的出现。表面局部腐蚀电位阳极区的形成和扩展使其有产生点蚀的倾向,但腐蚀产物逐渐沉积在点蚀坑内壁,形成了Cr富集的保护性表面层,原发生点蚀区域由原阳极活性点位转变为阴极区,对其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Cr油套管钢 co_(2)腐蚀 腐蚀产物膜 Cr元素富集 电化学阻抗谱 丝束电极
下载PDF
C_4作物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云霞 杨连新 +1 位作者 Remy Manderscheid 王余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50-1459,共10页
持续迅速上升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O2])是全球变暖最大的驱动因子,但其作为光合作用底物直接增加了作物的生产力。相比C3作物,人们对未来高浓度CO2情形下C4作物的响应规律认识较少。与封闭或半封闭气室研究相比,FACE(free-airCO2 enric... 持续迅速上升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O2])是全球变暖最大的驱动因子,但其作为光合作用底物直接增加了作物的生产力。相比C3作物,人们对未来高浓度CO2情形下C4作物的响应规律认识较少。与封闭或半封闭气室研究相比,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试验在空气自由流动的大田条件下对作物表现进行研究,它提供了对未来作物生长环境的真实模拟,因此提供了评估CO2肥料效应以及揭示植物响应机制的最好机会。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和饲料来源,高粱和玉米是最重要的C4作物。在简介美国玉米和高粱FACE系统的基础上,综述了FACE情形下高浓度CO2(模拟本世纪中叶大气CO2浓度,即550μmol/mol)对两大作物生理、生长和产量以及土壤特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与气室研究结果的异同点。(1)FACE使干旱条件下两作物光合作用显著增强,但湿润条件下没有影响;FACE条件下高粱出现光合适应现象,而玉米没有;(2)FACE使两作物气孔导度大幅下降,导致叶温升高、蒸腾速率下降、蒸发蒸腾总量减少或没有变化、叶片总水势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或没有变化;(3)FACE对两作物物候期和化学组分影响很少;(4)FACE使干旱条件下两作物生长和产量略有增加,但湿润条件下没有影响;(5)FACE使高粱田土壤丛枝状菌根真菌的长度和易提取胶状物质浓度显著增加,导致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增加;FACE对高粱田N2O或含氮气体(N2O+N2)的排放没有影响;(6)高浓度CO2对两作物气孔导度的影响FACE试验明显大于气室试验,而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呈相反趋势。阐明CO2与基因型、土壤湿度和大气温度间的互作效应及其机制是下一轮C4作物FACE研究优先考虑的方向,技术的不断进步已为利用大型FACE系统来研究这些互作效应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 二氧化碳 高粱 玉米 生理 生长 土壤
下载PDF
煤粉富氧燃烧CO_(2)富集特性与NO_(x)生成量模拟预测研究
4
作者 严祯荣 钟布依 +5 位作者 胡超 张涛 何翔 夏杰 滕澜 笪耀东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2-640,共9页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比的富氧下,随着O_(2)体积分数的增加,炉膛出口的CO_(2)体积分数和NO_(x)体积分数都先上升到最大值后稍微下降,呈正协同效应,但出现拐点的O_(2)体积分数不同;CO_(2)富集到一定程度时,能有效抑制NO_(x)的生成量;在富氧条件下,可实现炉膛出口的高CO_(2)富集与低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多相流动 co_(2)富集特性 低NO_(x)排放 模型预测
下载PDF
湿润烧伤膏在面部痤疮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创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傅丽琴 张炜强 +1 位作者 林宙 温裕庆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6期496-500,共5页
目的分析探讨面部痤疮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创面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龙岩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面部痤疮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 目的分析探讨面部痤疮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创面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龙岩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面部痤疮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研究组患者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创面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对照组患者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创面应用Dermatix Ultra Gel硅凝胶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皮肤肿胀情况、瘢痕严重程度、皮肤健康状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首次激光术后2、4 d,研究组患者皮肤肿胀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296、4.138,P均<0.001);激光治疗5次后,研究组患者痤疮瘢痕权重评分以及棕色斑、毛孔、纹理、紫质、红色区、紫外线色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837、2.025、2.136、3.744、3.559、6.246、5.850,P=0.006、P=0.047、P=0.036、P<0.001、P<0.001、P<0.001、P<0.001);激光治疗5次后,研究组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4例(Z=-2.052,P=0.040);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1.43%(χ^(2)=4.158,P=0.041)。结论面部痤疮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局部创面,能够明显减轻创面肿胀程度,改善瘢痕增生情况及皮肤健康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 面部 痤疮 瘢痕 湿润烧伤膏
下载PDF
CO_(2)加富与磷配施对辣椒根系形态及磷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雷云 刘月炎 +1 位作者 许灵杰 王健健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7-23,共7页
以‘艳椒425’辣椒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CO_(2)浓度(自然CO_(2)(400±30)μmol·moL^(-1)、CO_(2)加富(800±30)μmol·moL^(-1))及3个施磷水平(P00 mg·kg^(-1)、P5050 mg·kg^(-1)、P250250 mg·k... 以‘艳椒425’辣椒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CO_(2)浓度(自然CO_(2)(400±30)μmol·moL^(-1)、CO_(2)加富(800±30)μmol·moL^(-1))及3个施磷水平(P00 mg·kg^(-1)、P5050 mg·kg^(-1)、P250250 mg·kg^(-1)),研究了CO_(2)加富与磷配施对辣椒根系形态及磷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适应环境变化下辣椒种植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CO_(2)加富与磷配施显著促进辣椒根系生长及根冠比增加;2)CO_(2)加富与施磷及二者配施均增加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ACP活性;3)施磷显著增加辣椒根系及总磷含量,但过量施磷对磷含量无显著促进作用,而CO_(2)加富则显著降低辣椒根系及总磷含量;4)CO_(2)加富与施磷及二者配施显著增加辣椒根系磷吸收转运比例,CO_(2)加富显著减少叶片磷吸收转运比例,而施磷是显著减少茎的磷吸收转运比例。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适量合理施肥,避免造成肥料浪费及土壤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富 施磷 辣椒 根系形态 磷含量
下载PDF
CO_(2)点阵激光预处理后光动力疗法在面部扁平疣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蒋重敬 刘荣荣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805-809,共5页
目的:观察CO_(2)点阵激光预处理后光动力疗法在面部扁平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09例面部扁平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55例(剔除2例,最终完成53例)和观察组54例(剔除... 目的:观察CO_(2)点阵激光预处理后光动力疗法在面部扁平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09例面部扁平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55例(剔除2例,最终完成53例)和观察组54例(剔除1例,最终完成53例)。对照组仅给予光动力疗法治疗,观察组在CO_(2)点阵激光预处理后给予光动力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和随访6个月后的复发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皮损症状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整体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较前下降,观察组炎症因子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皮损症状评分比较无差异。两组治疗后皮损数量、大小、颜色、厚度及瘙痒程度及同形反应评分较前下降,观察组皮损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3.701%(1例/27例)与对照组的25.00%(4例/16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_(2)点阵激光预处理后光动力疗法可减轻面部扁平疣患者炎症反应,减轻症状,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点阵激光 光动力疗法 面部 扁平疣 炎症反应 疗效
下载PDF
突出煤层回采面CO_(2)致裂二次增透后高效回采技术研究
8
作者 尹明珩 甘路军 +3 位作者 翟文杰 李明 张军胜 郭帅房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4期92-94,共3页
天池煤矿15号煤层瓦斯含量高,难抽采,在回采割煤时,存在瓦斯超限隐患,且一个割煤循环需要6h以上,严重制约了工作面的回采速度。为提高开采效率,利用CO_(2)致裂煤岩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突出煤层回采面CO_(2)致裂二次增透高效回采技术。通... 天池煤矿15号煤层瓦斯含量高,难抽采,在回采割煤时,存在瓦斯超限隐患,且一个割煤循环需要6h以上,严重制约了工作面的回采速度。为提高开采效率,利用CO_(2)致裂煤岩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突出煤层回采面CO_(2)致裂二次增透高效回采技术。通过试验发现:CO_(2)致裂后,瓦斯涌出量平均减少了16.7%,并能实现密集钻孔条件下的瓦斯高效抽采,提高回采速度。割煤速度从致裂前2.11~2.91刀/d提高到3.38~4.59刀/d,平均提高了1.6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致裂技术 工作面瓦斯 二次增透 割煤速率
下载PDF
面部增生性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张瑜 余濛濛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分析面部增生性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0例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患者新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 目的分析面部增生性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0例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患者新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创伤原因、病程、新版VSS评分、皮肤类型等资料,根据治疗是否有效(包含痊愈、显效、有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6个月后,250例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痊愈34例(136%)、显效120例(480%)、有效54例(216%)、无效42例(168%),总有效率为832%。根据治疗是否有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208例与无效组4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效组患者男性以及干性皮肤者比例明显高于有效组(χ^(2)=5376、13086,P=0020、P<0001),年龄明显大于有效组(t=6241,P<0001),病程明显长于有效组(t=6996,P<0001),治疗前新版VSS评分明显高于有效组(t=1385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治疗前新版VSS评分较高、皮肤类型偏干性是面部增生性瘢痕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1054~3233、1234~6280、1492~13090、1687~17516、1102~2641,P=0032、0013、0007、0005、0016)。结论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虽能有效改善面部增生性瘢痕症状,但部分患者受性别、年龄、病程、瘢痕增生程度、皮肤类型影响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 增生性瘢痕 co_(2)点阵激光 激光术后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仰采煤柱面分源注液态CO_(2)惰化防火技术
10
作者 冯毅 栗奎 《陕西煤炭》 2024年第9期118-122,共5页
容易自燃矿井工作面回采期间“两巷、两线和两隅角”为防火的重点区域,其中“两线”中的始采线和终采线防火尤为关键,也是防火的薄弱阶段。常村煤矿现阶段为残采阶段,正回收的21煤柱工作面受冲击地压灾害、采深、巷压、工程地质条件复... 容易自燃矿井工作面回采期间“两巷、两线和两隅角”为防火的重点区域,其中“两线”中的始采线和终采线防火尤为关键,也是防火的薄弱阶段。常村煤矿现阶段为残采阶段,正回收的21煤柱工作面受冲击地压灾害、采深、巷压、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等客观因素制约,再加之煤层发火周期短,工作面回采期间防火任务重。回顾以往工作面在初采、停采和撤除等时期均发生过自燃事故,考虑到初次回采仰采煤柱工作面与走向长壁工作面的差异性,研判、对比了注N 2和CO_(2)惰化优劣性,最终,决定采取注CO_(2)新防火技术方案,结合矿井实际,在近2年的摸索实践中对CO_(2)压注工艺进行优化和创新,演变了一套采空区分源压注CO_(2)防火工艺,在该工作面安装、初采和长期停采等关键阶段均发挥了出色的防火效果,降低了发火风险,保证了安全生产,并由义煤公司制定了一项注CO_(2)防火技术规范,已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采煤柱面 自燃 co_(2) 防火
下载PDF
润东煤业综放工作面CO_(2)爆破顶煤技术研究
11
作者 高宏 《煤》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针对润东煤矿放顶煤开采工作面推进后顶煤坚硬不易断裂并呈大块状态,无法进入后部溜槽的问题,结合CO_(2)预裂爆破的特点,在工作面两巷道距切眼20 m外使用炸药进行预裂爆破、工作面机头机尾段各15 m范围采用CO_(2)预裂爆破技术进行顶煤... 针对润东煤矿放顶煤开采工作面推进后顶煤坚硬不易断裂并呈大块状态,无法进入后部溜槽的问题,结合CO_(2)预裂爆破的特点,在工作面两巷道距切眼20 m外使用炸药进行预裂爆破、工作面机头机尾段各15 m范围采用CO_(2)预裂爆破技术进行顶煤预裂爆破试验,并对现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通过在巷道两侧提前用炸药爆破和切眼范围内用CO_(2)预裂顶煤爆破两项措施的结合,CO_(2)致裂爆破区域支架后方顶煤大部分垮落。工作面煤块大块率由40%降低至5%,块煤基本可顺利进入后部溜槽,提高了煤炭回收率,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co_(2)预裂爆破 综放工作面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基于富氧燃烧的CO_(2)液化提纯工艺优化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江蓉 甘爽 +3 位作者 李小姗 倪宏伟 赖勇杰 李亮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08,共7页
针对烟气S/N/Hg一体化压缩净化工艺,对典型的富氧燃烧CO_(2)烟气的液化提纯工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工艺,通过建构CO_(2)液化提纯系统模型,对新工艺在各运行工况下的相关物质、能量流动进行了模拟,并结合(火用)分析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 针对烟气S/N/Hg一体化压缩净化工艺,对典型的富氧燃烧CO_(2)烟气的液化提纯工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工艺,通过建构CO_(2)液化提纯系统模型,对新工艺在各运行工况下的相关物质、能量流动进行了模拟,并结合(火用)分析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净化后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为76.6%,压力为3 MPa时,可得到体积分数为99.99%的CO_(2)液体产品,CO_(2)收率可达90%,此时压缩液化提纯系统最低单位能耗为158(kW·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co_(2)液化提纯 工艺优化 (火用)分析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2
13
作者 杨连新 王云霞 +2 位作者 朱建国 Toshihiro Hasegawa 王余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73-1585,共13页
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和气候变化将极大地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迅速上升:从工业革命前的平均270μmol/mol上升到目前的381μmol/mol,到2050年至少超过550μmol/mol。FACE(Free-air CO2 enric... 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和气候变化将极大地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迅速上升:从工业革命前的平均270μmol/mol上升到目前的381μmol/mol,到2050年至少超过550μmol/mol。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中CO2浓度增高)试验是目前评估未来高浓度CO2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实际影响的最佳方法。水稻无疑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迄今为止人类利用FACE技术开展水稻响应和适应的研究已有10a(19982008年)的历史。以生长发育为主线,首次系统综述了10a水稻FACE试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FACE情形下高浓度CO2(模拟本世纪中叶大气CO2浓度)对主要供试水稻品种(小区面积大于4m2)光合作用、生育进程、地上部生长、地下部生长、物质分配、籽粒灌浆、产量构成以及倒伏性状等影响的研究进展,比较了FACE与非FACE研究之间以及中国和日本FACE研究(世界上唯一的两个大型水稻FACE研究)之间的异同点。根据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的技术水平,文章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的3个优先课题:(1)FACE情形下杂交稻生产力响应高于预期的生物学机制;(2)FACE情形下CO2与主要栽培措施的互作效应;(3)FACE情形下CO2与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的互作效应。这些响应的机理性解析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人类预测未来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进而更加有效地制订出应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 开放式空气中co2浓度增高) 水稻 生长 发育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对常规粳稻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周晓冬 赖上坤 +5 位作者 周娟 王云霞 董桂春 朱建国 杨连新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64-1270,共7页
为了明确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2009年利用稻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系统,以武运粳21、扬辐粳8号和武粳15为供试品种,研究大田生长期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对常规粳稻蛋白... 为了明确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2009年利用稻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系统,以武运粳21、扬辐粳8号和武粳15为供试品种,研究大田生长期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对常规粳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使所有供试品种精米蛋白质含量平均下降5.6%,使氨基酸、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平均分别下降7.6%、6.7%和7.9%,均达极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增加使供试品种精米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百分比显著增加,使非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百分比显著下降,但对精米中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从氨基酸组分看,大气CO2浓度增加使供试品种精米中7种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CO2处理与品种对精米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以及部分氨基酸组分有一定的互作效应,武运粳21上述参数对高浓度CO2的响应大于扬辐粳8号或武粳15对应参数的响应。以上结果说明本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将使粳稻蛋白质营养品质下降,不同品种下降幅度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 水稻 蛋白质 氨基酸
下载PDF
冬小麦光合作用对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FACE)的非气孔适应 被引量:20
15
作者 廖轶 陈根云 +3 位作者 张道允 肖元珍 朱建国 许大全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94-500,共7页
在同样CO2 浓度下测定时 ,开放式空气CO2 浓度增高 (FACE ,5 80 μmolCO2 /mol)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羧化效率都显著低于普通空气 ( 3 80 μmolCO2 /mol)中生长的对照叶片。与此相一致 ,FACE叶片的可溶性蛋... 在同样CO2 浓度下测定时 ,开放式空气CO2 浓度增高 (FACE ,5 80 μmolCO2 /mol)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羧化效率都显著低于普通空气 ( 3 80 μmolCO2 /mol)中生长的对照叶片。与此相一致 ,FACE叶片的可溶性蛋白、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加氧酶 (Rubisco)和Rubisco活化酶含量也都显著低于对照叶片。这些结果表明 ,在根系生长不受限制的田间条件下 ,冬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对高浓度CO2 产生了适应现象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碳同化的关键酶Rubisco等含量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光合适应 气孔导度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 冬小麦
下载PDF
蝴蝶兰叶片对CO_(2)加富的生理响应
16
作者 何荆洲 曾艳华 +3 位作者 范继征 李秀玲 卜朝阳 王丰顺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分析蝴蝶兰叶片对加富CO_(2)的生理响应,摸索CO_(2)施肥在蝴蝶兰温室大棚中的应用,为有效提高蝴蝶兰温室大棚栽培效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蝴蝶兰大辣椒的2.5寸杯苗为材料,开展CO_(2)加富试验,以CO_(2)施放时间(2个水平)及CO_(2)浓度(... 分析蝴蝶兰叶片对加富CO_(2)的生理响应,摸索CO_(2)施肥在蝴蝶兰温室大棚中的应用,为有效提高蝴蝶兰温室大棚栽培效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蝴蝶兰大辣椒的2.5寸杯苗为材料,开展CO_(2)加富试验,以CO_(2)施放时间(2个水平)及CO_(2)浓度(4个水平)为考察因素,按随机区组试验共设8个处理,在加富CO_(2)处理后第1、3、8、18和30 d取样,分析加富CO_(2)对蝴蝶兰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在AM8:00~11:00还是在PM19:00~23:00加富CO_(2)浓度400、600和800μmol·mol^(-1),蝴蝶兰叶片的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酚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均在第18 d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加富CO_(2)浓度1 000μmol·mol^(-1)蝴蝶兰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和CAT活性到第30 d仍呈现出上升趋势。研究显示蝴蝶兰叶片在加富CO_(2)浓度为800μmol·mol^(-1)以下时,18 d后就开始适应加富CO_(2)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加富co_(2) 抗氧化酶 渗透调节
下载PDF
植物对开放式CO_2浓度增高(FACE)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根云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79-486,共8页
开放式CO2 浓度增高 (FACE)系统是近年研究植物对高CO2 浓度响应和适应的新手段 ,它比以往密闭和半密闭系统对实验植物生长环境的干扰少。利用FACE系统进行研究更有助于正确地预测未来大气CO2 浓度增高对植物的影响。该文结合作者的研... 开放式CO2 浓度增高 (FACE)系统是近年研究植物对高CO2 浓度响应和适应的新手段 ,它比以往密闭和半密闭系统对实验植物生长环境的干扰少。利用FACE系统进行研究更有助于正确地预测未来大气CO2 浓度增高对植物的影响。该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简要评介了FACE系统与以往密闭和半密闭式CO2 浓度增高实验系统的不同之处以及近年来利用FACE系统所作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co2浓度增高 响应 适应 光合作用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富硒百香果籽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晗 周利琴 +2 位作者 刘志国 刘胜林 廖丹葵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4,共9页
采用超临界CO_(2)法萃取富硒百香果籽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RSM-CCD(响应面曲线-中心复合设计法)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静态萃取时间和动态萃取时间对富硒百香果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对超临界CO_(2)法和索氏抽提法萃取的富硒百... 采用超临界CO_(2)法萃取富硒百香果籽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RSM-CCD(响应面曲线-中心复合设计法)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静态萃取时间和动态萃取时间对富硒百香果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对超临界CO_(2)法和索氏抽提法萃取的富硒百香果籽油理化性质、脂肪酸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CO_(2)法萃取富硒百香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4 MPa、静态萃取时间109 min、动态萃取时间97 min、CO_(2)流速1.0 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百香果籽油为透明淡黄色液体,萃取率可达72.33%;超临界CO_(2)法萃取的富硒百香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11%,略高于索氏抽提法萃取的富硒百香果籽油中脂肪酸含量(78.71%),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抗氧化活性等均优于索氏抽提法萃取的油脂,油脂品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百香果籽油 RSM-CCD 超临界co_(2)萃取法
下载PDF
高浓度CO_(2)包装条件下成熟对冷却牛肉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
19
作者 刘泽超 罗欣 +5 位作者 张一敏 毛衍伟 董鹏程 张文华 杨啸吟 梁荣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1-248,共8页
为探究高浓度CO_(2)气调包装(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MAP)条件下成熟对冷却牛肉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该文研究了牛腰背最长肌牛排在80%CO_(2)MAP(80%CO_(2)/20%N_(2))、40%CO_(2)MAP(40%CO_(2)/60%N_(2))2种高浓度CO_(2)包装和... 为探究高浓度CO_(2)气调包装(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MAP)条件下成熟对冷却牛肉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该文研究了牛腰背最长肌牛排在80%CO_(2)MAP(80%CO_(2)/20%N_(2))、40%CO_(2)MAP(40%CO_(2)/60%N_(2))2种高浓度CO_(2)包装和传统真空包装(vacuum packaging,VP)条件下成熟35 d的pH值、肉色、发色能力、嫩度、保水性和微生物指标变化。研究表明,2种CO_(2)包装组均有效降低了牛肉的贮藏损失,对牛肉pH值并未产生影响。成熟期间2种CO_(2)包装牛肉的菌落总数、乳酸菌和肠杆菌数量,以及挥发性盐基氮值均显著低于VP牛肉,其中80%CO_(2)MAP抑菌效果最佳,成熟35 d后的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量均与0 d时无显著差异,且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能更有效延长成熟牛肉的货架期。同时,相较于40%CO_(2)MAP和VP,80%CO_(2)MAP还显著降低了冷却牛肉的剪切力,起到更好的成熟嫩化效果。包装方式对冷却牛肉发色能力无显著影响,但成熟35 d有效提高了3种包装方式下牛肉的发色能力,2种高浓度CO_(2)包装组牛肉发色20 min即可达到消费者的可接受阈值。因此,80%CO_(2)MAP成熟条件不仅提高了牛肉的保鲜效果,还有效改善了牛肉的嫩度、肉色和保水性等品质。该研究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牛肉成熟包装方式,为牛肉的长期贮藏和流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成熟 品质 货架期 高浓度co_(2)气调包装
下载PDF
硅和CO_(2)加富对Ca(NO_(3))_(2)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杨小慧 崔云浩 +3 位作者 张玉静 赵艺鸿 张毅 石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38,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外源硅(Si)和CO_(2)加富对Ca(NO_(3))_(2)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Si和CO_(2)加富缓解番茄Ca(NO_(3))_(2)胁迫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水培法,以2叶1心的“中杂9号”番茄幼苗为试材,CO_(2)浓度分别设...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外源硅(Si)和CO_(2)加富对Ca(NO_(3))_(2)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Si和CO_(2)加富缓解番茄Ca(NO_(3))_(2)胁迫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水培法,以2叶1心的“中杂9号”番茄幼苗为试材,CO_(2)浓度分别设置为常规(400±20)μmol·mol^(-1)(以4表示)和加富(800±20)μmol·mol^(-1)(以8表示),Si浓度设置为1.5 mmol·L^(-1)的Na_(2)SiO_(3)·9H_(2)O(以Si表示),以常规CO_(2)浓度、正常营养液为对照(以CK表示),研究外源Si和CO_(2)加富处理对100 mmol·L^(-1)Ca(NO_(3))_(2)胁迫(以Ca表示)下番茄幼苗生长、光合特性、水分代谢、活性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1)与4⁃CK相比,4⁃Ca处理显著抑制了番茄幼苗的生长,主要表现在总鲜质量、总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叶片水势、相对含水量、根系水力学导度及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显著下降,叶片和根系中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的显著升高。(2)与4⁃Ca相比,4⁃Ca⁃Si或8⁃Ca处理后番茄幼苗总鲜质量、总干质量、叶片水势、Pn及根系SOD活性均显著增加,4⁃Ca⁃Si后叶片中O_(2)^(-)产生速率、H_(2)O_(2)和MDA含量均显著降低,8⁃Ca处理后叶片中H_(2)O_(2)、MDA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均显著降低;8⁃Ca⁃Si处理后效果最显著,其中总鲜质量、总干质量均显著提高,叶片Pn、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势、叶片和根系SOD活性显著增加;O_(2)^(-)产生速率、H_(2)O_(2)和MDA含量、电解质渗漏率均显著下降。[结论]外源施Si或CO_(2)加富可以通过提高净光合速率、水分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活性氧的积累,从而缓解Ca(NO_(3))_(2)胁迫对番茄生长发育的抑制,促进植株生长,其中8⁃Ca⁃Si处理的缓解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Ca(NO_(3))_(2)胁迫 co_(2)加富 光合特性 水分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