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O_(2)”地浸采铀含矿层防堵技术研究
1
作者 王亚安 李星浩 +5 位作者 姚益轩 原渊 苏学斌 阙为民 谭亚辉 王嗣晨 《铀矿冶》 CAS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某试验采区运行约200 d,注液井注液压力提高至1.65 MPa,平均注液量下降了51.87%,周边含矿层堵塞严重。计算表明,当由天然流场条件转变为抽注浸出流场条件时,地下水流速可快速提高几十、上百倍,水力冲刷作用是抽液井周边含矿层中碎屑析... 某试验采区运行约200 d,注液井注液压力提高至1.65 MPa,平均注液量下降了51.87%,周边含矿层堵塞严重。计算表明,当由天然流场条件转变为抽注浸出流场条件时,地下水流速可快速提高几十、上百倍,水力冲刷作用是抽液井周边含矿层中碎屑析出的动力学条件;浸出液经地表过滤、树脂床吸附后,尾液中含有的矿物碎屑和化学沉淀物在注液井周边含矿层中再沉积,是导致含矿层堵塞的直接原因;矿层堵塞以机械堵塞为主,化学堵塞为辅。根据含矿层最大孔喉直径的研究结果,结合井下电视观察以及浸出液、洗井水中颗粒物粒度、洗井水沉降干渣化学组成分析,确定矿物碎屑主要是黏土粉砂粒级碎屑,化学沉淀物主要有CaCO_(3)、MgCO_(3)、Fe(OH)_(3)及少量FeCO_(3)。以“防堵”为切入点,增设了水力旋流器,耦合“自然沉降—旋流分离—机械筛滤”地表固液分离系统,取得了明显防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co_(2)+O_(2)” 含矿层 堵塞 固液分离 水力旋流器
下载PDF
CO_(2)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及术后疼痛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臧娅群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分析CO_(2)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及疼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冷冻疗法治疗... 目的:分析CO_(2)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及疼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冷冻疗法治疗,观察组采取CO_(2)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析CO_(2)点阵激光治疗后疼痛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色素减退、色素沉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有饮酒史、皮损面积1~3 cm^(2)是脂溢性角化病患者CO_(2)点阵激光治疗后发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O_(2)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效果较好,患者疼痛较轻,色素减退、色素沉着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点阵激光 冰冻疗法 脂溢性角化病 疼痛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天然气轻烃回收工艺中CO_(2)冻堵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树伟 王文康 +3 位作者 李政杰 王雷 张丽 刘飞 《石油工程建设》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为降低轻烃回收工艺中CO_(2)冻堵造成的风险,提高RSV工艺对原料气中CO_(2)含量的适应程度。在梳理CO_(2)固体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固系物追踪验证析出固体的物流和设备,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冻堵裕量的影响,并针对性地... 为降低轻烃回收工艺中CO_(2)冻堵造成的风险,提高RSV工艺对原料气中CO_(2)含量的适应程度。在梳理CO_(2)固体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固系物追踪验证析出固体的物流和设备,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冻堵裕量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序列的阶段性解冻措施。结果表明,脱甲烷塔塔顶气和干气过冷回流是容易发生CO_(2)冻堵的物流,脱甲烷第2块塔板的冻堵风险最大;脱甲烷塔塔压、低温分离器温度是影响CO_(2)冻堵裕量的最敏感因素;原料气中CO_(2)含量不同,对应的解冻措施也不同,可通过增加塔压、降低低温分离器温度等措施来控制CO_(2)固体析出;在相同乙烷收率的前提下,改进后的RSVF工艺较RSV工艺,不仅冻堵裕量有所增加,而且总能耗也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轻烃回收 co_(2) 冻堵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多因素对液态CO_(2)冻融致裂煤体的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西华 周露函 +3 位作者 姜延航 白刚 刘天祥 王学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8-67,共10页
为研究多因素耦合对液态CO_(2)冻融致裂煤体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液态CO_(2)冻融致裂试验装置,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定不同影响因素下液态CO_(2)冻融致裂后煤体的孔隙度,分别研究液态CO_(2)冻结时间(t)、冻融循环次数(n)和煤体含水... 为研究多因素耦合对液态CO_(2)冻融致裂煤体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液态CO_(2)冻融致裂试验装置,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定不同影响因素下液态CO_(2)冻融致裂后煤体的孔隙度,分别研究液态CO_(2)冻结时间(t)、冻融循环次数(n)和煤体含水饱和度(W)对煤体孔隙度(φ)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试验,构建φ与t、n和W的二次回归响应曲面模型,分析t、n和W单独及耦合作用时对φ的敏感程度及影响特征,并预测优化与验证不同影响因素下的φ。结果表明:随着t的延长和n的增多,φ呈指数函数关系变化,随W的增大,φ呈线性关系增加;影响因素t、n和W均为φ的极显著项(显著性判别值P<0.01),对φ影响的主次关系为:n>W>t。交互项nt交互作用极显著,nW交互作用次之,Wt交互作用不显著,对φ影响的主次关系为:nt>nW>Wt。模型预测当t、n和W分别为57 min、19次、96%时,φ达到最大值(9.47%),4组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平均误差为2.98%,所测φ平均值为9.58%,φ较优化之前(8.94%)提高了7.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致裂 液态co_(2) 孔隙度 冻结时间 冻融循环次数 含水饱和度
下载PDF
CO_(2)+O_(2)地浸采铀中CaCO_(3)沉淀堵塞条件模拟
5
作者 杨诗琪 刘金辉 +5 位作者 阳奕汉 李鹏 张传飞 李光辉 徐奇 陈婷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9,共10页
CO_(2)+O_(2)地浸工艺是我国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地浸过程中溶浸液与含矿层矿物反应后,在将铀从矿石中浸出的同时,由于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又会产生化学沉淀,导致含矿层堵塞。CaCO_(3)沉淀是CO_(2)+O_(2)地浸采铀过程中含矿层堵塞的重要原... CO_(2)+O_(2)地浸工艺是我国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地浸过程中溶浸液与含矿层矿物反应后,在将铀从矿石中浸出的同时,由于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又会产生化学沉淀,导致含矿层堵塞。CaCO_(3)沉淀是CO_(2)+O_(2)地浸采铀过程中含矿层堵塞的重要原因。为探索CaCO_(3)沉淀堵塞条件,根据内蒙古纳岭沟铀矿CO_(2)+O_(2)浸铀过程中浸出液化学成分数据,通过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对含矿层堵塞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CaCO_(3)沉淀是造成CO_(2)+O_(2)地浸中含矿层化学堵塞的重要原因。当溶浸液pH>6.5时,CaCO_(3)将发生沉淀,溶浸液的pH、HCO_(3)^(-)浓度、Ca^(2+)浓度是影响CaCO_(3)沉淀的主要因素,过高的pH与HCO_(3)^(-)浓度、Ca^(2+)浓度都会造成CaCO_(3)沉淀的产生。根据模拟结果获得了不产生CaCO_(3)沉淀条件下pH、HCO_(3)^(-)浓度、Ca^(2+)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认为,维持溶浸液较低的Ca^(2+)浓度与较低的pH是预防与缓解CaCO_(3)沉淀堵塞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地浸采铀 Caco_(3)沉淀 含矿层堵塞 饱和指数 边界值 纳岭沟铀矿
下载PDF
CO_(2)制冷循环在冷冻冷藏领域的适用性分析
6
作者 王贺 李增群 +4 位作者 王闯 刘岩松 闫海滨 赵宝国 孙运航 《制冷与空调》 2023年第12期91-96,共6页
CO_(2)制冷系统在冷冻冷藏领域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制冷剂替代、节能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几种典型的CO_(2)制冷系统,并从冷凝(冷却)热量利用、系统能耗、系统初投资3个方面,将其与NH_(3)制冷系统、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进行对... CO_(2)制冷系统在冷冻冷藏领域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制冷剂替代、节能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几种典型的CO_(2)制冷系统,并从冷凝(冷却)热量利用、系统能耗、系统初投资3个方面,将其与NH_(3)制冷系统、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CO_(2)制冷系统在冷冻冷藏领域内的适用场景,为CO_(2)制冷系统在冷冻冷藏领域的科学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冷藏 co_(2) 跨临界循环 亚临界循环 冷热联供
下载PDF
跨临界CO_(2)并行压缩制冷系统热力循环计算与分析
7
作者 关朋 周志民 赵斐 《制冷与空调》 2023年第12期101-104,共4页
以应用于某冷库项目的跨临界CO_(2)并行压缩制冷系统为例,结合流程图和压-焓图,对并行压缩系统及制冷压缩系统的热力循环过程、各状态点参数值、制冷剂循环量、系统制冷量,以及压缩机和部分设备的选型进行计算与分析,并对系统状态及计... 以应用于某冷库项目的跨临界CO_(2)并行压缩制冷系统为例,结合流程图和压-焓图,对并行压缩系统及制冷压缩系统的热力循环过程、各状态点参数值、制冷剂循环量、系统制冷量,以及压缩机和部分设备的选型进行计算与分析,并对系统状态及计算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进行说明,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冷藏 co_(2) 压缩机 并行 冷风机
下载PDF
含杂质CO_(2)管道输送水合物形成规律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兵 张曙旋 郭焕焕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7,共6页
在延长油田产生的CO_(2)气体输送过程中,管线会发生水合物冰堵,影响气体输送流量,为了探究CO_(2)水合物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形成规律,利用PVTSIM软件生成了CO_(2)水合物的相平衡曲线,并通过OLGA软件对水平管和弯管输送的水合物形成规律... 在延长油田产生的CO_(2)气体输送过程中,管线会发生水合物冰堵,影响气体输送流量,为了探究CO_(2)水合物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形成规律,利用PVTSIM软件生成了CO_(2)水合物的相平衡曲线,并通过OLGA软件对水平管和弯管输送的水合物形成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水平管和弯管输送过程中均会有水合物形成,其生成过程是一种类似于盐类的结晶过程,通常包括成核和生长两个阶段,然后依靠流体颗粒之间的黏附力致使水合物聚集,与直管段相比,弯管段更容易产生水合物;水合物生成速率均由小到大,然后快速进入稳定阶段,最后趋于0。现场管线的水合物也多发生在弯管处,从而进一步验证了CO_(2)水合物的形成规律。因此,在管道输送过程中应避免高压出口和低温入口条件,保证管道安全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水合物 黏度 堵塞 压降
下载PDF
液态CO_(2)冻融含水煤体孔隙结构演化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周西华 周露函 +1 位作者 白刚 苗春颖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74-2481,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饱水度煤体在液态CO_(2)冻融作用下孔隙裂隙的演化特性,利用自主研发的液态CO_(2)冻融试验系统预处理煤样,采用核磁共振仪(NMR)探究液态CO_(2)冻融前后煤样的t_(2)谱分布、孔隙体积、孔隙度及t_(2)截止值演化特性。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不同饱水度煤体在液态CO_(2)冻融作用下孔隙裂隙的演化特性,利用自主研发的液态CO_(2)冻融试验系统预处理煤样,采用核磁共振仪(NMR)探究液态CO_(2)冻融前后煤样的t_(2)谱分布、孔隙体积、孔隙度及t_(2)截止值演化特性。结果表明:液态CO_(2)冻融作用能促进煤样内部孔隙结构发育,使煤样中微小孔、中孔和大孔数量均增多;煤样饱水度对液态CO_(2)冻融煤致裂效果影响显著,随煤样饱水度增大,煤样总孔隙体积增大幅度呈直线增长趋势,煤样总孔隙度及有效孔隙度增长幅度呈直线形增长,而残余孔隙度增长幅度呈直线形下降,且完全饱水煤样总孔隙体积、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分别是干燥煤样的2.48倍、2.49倍和2.56倍,t_(2)截止值从0.38 ms逐渐减小至0.30 ms,煤体内流体流动的自由空间增大,即有效孔隙体积逐渐增大,液态CO_(2)冻融有利于提高煤体的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饱水度 液态二氧化碳 冻融 孔隙结构 孔隙度
下载PDF
大庆油田CO_(2)驱试验区注入井综合解堵技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向斌 李胜利 +3 位作者 韩重莲 王海静 傅海荣 王素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3,共6页
大庆油田CO_(2)驱试验区水气交替注入过程中,部分井井筒存在CO_(2)水合物冻堵、重质组分与水合物并存冻堵现象,近井地带油层存在重质组分沉积与机械杂质等污染堵塞,严重影响试验区注采系统的注入效能及驱替效率。为解除井筒和近井地带... 大庆油田CO_(2)驱试验区水气交替注入过程中,部分井井筒存在CO_(2)水合物冻堵、重质组分与水合物并存冻堵现象,近井地带油层存在重质组分沉积与机械杂质等污染堵塞,严重影响试验区注采系统的注入效能及驱替效率。为解除井筒和近井地带污染堵塞,达到综合解堵目的,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以及现场应用优化,从解堵剂配方和解堵工艺两方面对注入井解堵技术进行研究,研制了新型环保耐低温CO_(2)水合物冻堵解堵剂和近井地带高效解堵剂2套解堵剂。实验结果表明:水合冻堵物在-20℃条件下溶解率为100%、重质组分溶解率为91.13%、机械杂质溶解率为87.43%、冰点为-25℃;优化了低速高压渗透解堵工艺和多段塞解堵工艺,形成了井筒和近井地带的综合解堵工艺技术。该技术现场应用58井次,累计增注量40442 m3,解决了大庆油田CO_(2)试验区水气交替过程中注入井堵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注入井 水合物冻堵 高效解堵剂 现场试验 大庆油田
下载PDF
液氮低温冷冻与局麻下CO_(2)激光联合外用干扰素凝胶治疗女性外阴尖锐湿疣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翠 李海燕 朱超华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1期1710-1713,共4页
目的对比液氮低温冷冻与局麻下CO_(2)激光分别联合外用干扰素凝胶治疗女性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确诊的女性尖锐湿疣患者78例,随机分为A组(液氮低温冷冻联合外用干扰素凝胶治疗组)、B组(局麻下CO_(2)... 目的对比液氮低温冷冻与局麻下CO_(2)激光分别联合外用干扰素凝胶治疗女性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确诊的女性尖锐湿疣患者78例,随机分为A组(液氮低温冷冻联合外用干扰素凝胶治疗组)、B组(局麻下CO_(2)激光联合外用干扰素凝胶治疗组),每组39例。A组采用液氮低温冷冻治疗,用棉签尖端蘸取液氮,直接压迫疣体,反复3~4次冻融周期,使疣体表面形成薄层白霜为止,治疗结束后应用人α-2b干扰素凝胶涂抹患处。4次/d,连续30 d。B组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CO_(2)激光祛除肉眼可见疣体,治疗结束后同样应用人α-2b干扰素凝胶涂抹患处,疗程如前。疗程结束后7 d,观察治疗有效率。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及复发率等。结果A组治疗后3 d内患者出现局部轻微红肿、疼痛13例,B组治疗后3 d内患者出现轻微、疼痛9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内,A组患者出现创面糜烂1例,B组患者出现创面糜烂6例,但程度较轻,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7 d随访,A组治愈31例,治愈率79.5%,B组治愈22例,治愈率5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2组均未出现瘢痕及色素沉着。随访期间,A组复发2例(复发率5.1%),B组复发6例(复发率15.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4,P=0.045)。经再次治疗后,A组仍有1例复发,B组仍有2例复发。结论液氮低温冷冻联合外用干扰素凝胶治疗女性外阴尖锐湿疣患者疗效优于局麻下CO_(2)激光联合外用干扰素凝胶治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后创面糜烂并发症发生率上,前者同样显著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冷冻 co_(2)激光 干扰素凝胶
下载PDF
控制凝液产品中CO_(2)含量的乙烷回收流程改进 被引量:4
12
作者 曾禄轩 蒋洪 杨雨林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9-223,226,共6页
研究了RSV流程CO_(2)冻堵机理和控制手段,RSV流程可以通过控制合理的工艺参数和设置预分离器的方式控制冻堵;分析了RSV流程和脱甲烷塔中CO_(2)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控制凝液产品中CO_(2)含量需要将脱甲烷塔下部的CO_(2)气化并使得之进... 研究了RSV流程CO_(2)冻堵机理和控制手段,RSV流程可以通过控制合理的工艺参数和设置预分离器的方式控制冻堵;分析了RSV流程和脱甲烷塔中CO_(2)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控制凝液产品中CO_(2)含量需要将脱甲烷塔下部的CO_(2)气化并使得之进入上部;在RSV流程基础上,改进双塔RSVC流程,双塔设置可以实现脱甲烷塔顶气相对吸收塔底部液相中CO_(2)进行汽提,提高吸收塔中的CO_(2)浓度,设置预分离器可以在吸收塔气相中CO_(2)含量升高后控制CO_(2)冻堵。RSV和RSVC流程对比结果表明,RSVC流程在几乎不影响乙烷收率情况下,使凝液产品中的CO_(2)含量能降低约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烷回收 RSV流程 co_(2)冻堵 流程改进 凝液产品
下载PDF
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u nanowire catalyst for CO_(2) hydrogenation 被引量:1
13
作者 ZHANG Xiao-yan WANG Ming-hua +1 位作者 CHEN Zhong-yi ZHAI Yu-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691-700,共10页
Pure Cu nanowires as catalyst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nd were used i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The active sites of the Cu based catalyst were discussed.The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al developm... Pure Cu nanowires as catalyst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nd were used i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The active sites of the Cu based catalyst were discussed.The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catalyst were observed during CO2 hydrogenation.A mechanism for the deactivation of the catalyst was discussed.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activation of the catalyst were found.Cu nanowire sample was characterized by SEM,EDS,XRD,and BET.The results show that Cu nanowires have very high sintering resistance and catalytic stability.This helps to develop high performance catalysts.The changes in the grain size,SEM morphology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 during CO2 hydrogenation show that the migration of the Cu atom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u nanowires can occur.Continuous migration of Cu atoms and sintering of Cu grains can lead to flow blockage in gas channels.The gas channel flow blockage or the sintering of Cu grains can lead to deactivation of the catalyst.However,the shape of catalytic performance curve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activation of the catalyst is the gas channel flow block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hydrogenation METHANOL Cu nanowire migration sintering flow blockage
下载PDF
CO_(2)气固两相混合物冻结鱼体实验研究
14
作者 位兴华 赵日晶 +1 位作者 黄东 崔自成 《冷藏技术》 2021年第3期9-12,共4页
本文选取喷头及圆形管口两种喷淋出口,通过实验研究不同CO;干冰喷淋方式对鱼冻结曲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喷头时鱼体上表皮最先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用时为196 s,鱼头部用时为722 s。采用圆形管口喷淋时,鱼头部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 本文选取喷头及圆形管口两种喷淋出口,通过实验研究不同CO;干冰喷淋方式对鱼冻结曲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喷头时鱼体上表皮最先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用时为196 s,鱼头部用时为722 s。采用圆形管口喷淋时,鱼头部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速度最快,用时为67 s。鱼中部及鱼尾部用时分别为139 s、167 s。两种喷淋方式下鱼中部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相差不大,而采用喷头喷淋可以节省液态CO;使用量,所以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气固两相混合物 冻结曲线 最大冰晶生成带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少井条件下井间CO_(2)气顶预测方法研究
15
作者 冯沙沙 杨勇 +1 位作者 李伟 柴愈坤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1年第5期79-83,98,共6页
珠江口盆地EPA油田,储量占比大,其能否高效开发对于公司增储上产意义重大。该油田油气藏类型复杂,钻遇有纯油层、纯CO_(2)气层和带CO_(2)气顶的油层,但含油范围内仅1口钻井,未钻遇构造高点的油层不确定是否带气顶,由于温室气体CO_(2)的... 珠江口盆地EPA油田,储量占比大,其能否高效开发对于公司增储上产意义重大。该油田油气藏类型复杂,钻遇有纯油层、纯CO_(2)气层和带CO_(2)气顶的油层,但含油范围内仅1口钻井,未钻遇构造高点的油层不确定是否带气顶,由于温室气体CO_(2)的腐蚀性,CO_(2)气顶薄油藏开发将使工程设施投资大幅增加。为了研究清楚CO_(2)气顶分布,给油田储量评价和开发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减少开发不确定性,本次研究首次综合运用岩石颗粒溶蚀法、黏土矿物演化法、地饱压差法、圈闭充满度和盖层封堵法,探索了一套少井情况下CO_(2)气顶预测技术,从而指导储量精细评价和开发方案制定,为油田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期钻探评价井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方法的可靠性,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少井油田的气顶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颗粒溶蚀法 黏土矿物演化法 地饱压差法 圈闭充满度和盖层封堵法 co_(2)气顶预测技术
下载PDF
低压富气乙烷回收工艺改进
16
作者 雷利 刘清松 +1 位作者 陈泳村 蒋洪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8,共6页
目的国内油田伴生气乙烷回收均采用液相过冷工艺(LSP),解决该工艺在乙烷回收运行工况中存在的能耗较高、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方法基于LSP工艺流程和气相过冷、气液相混合过冷的原理,提出气液两相过冷改进工艺(GLSP)、原料气分流过冷工艺(... 目的国内油田伴生气乙烷回收均采用液相过冷工艺(LSP),解决该工艺在乙烷回收运行工况中存在的能耗较高、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方法基于LSP工艺流程和气相过冷、气液相混合过冷的原理,提出气液两相过冷改进工艺(GLSP)、原料气分流过冷工艺(FGSP),并进行工艺流程对比分析,重点研究改进工艺的特性和对原料气中CO_(2)的适应性。结果①GLSP工艺适用于外输气压力低的油田伴生气乙烷回收,具有乙烷回收率高、CO_(2)适应性强(CO_(2)摩尔分数为0.5%~2.5%)等特点;②GLSP工艺流程最优增压压力范围为4.0~4.5 MPa,乙烷回收率不宜超过95%;③在原料气中CO_(2)含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气质变富,脱甲烷塔控制CO_(2)冻堵的能力不断增强;④在同一气质条件下,装置总能耗随着原料气中CO_(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结论提出的改进工艺提高了乙烷回收率,确定了最优增压范围,并提高了对原料气中CO_(2)的适应性,为实际低压富气乙烷回收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富气 乙烷回收 回收率 工艺改进 co_(2)冻堵
下载PDF
一种吸收塔与脱甲烷塔相结合的乙烷回收改进新流程
17
作者 诸林 王东军 陈泳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107,共7页
随着国内各油田CO_(2)气驱采油技术的应用,油田伴生气中的CO_(2)含量大幅提高,中国乙烷回收装置常对油田伴生气进行乙烷回收。为提高对原料气中CO_(2)的适应性,针对部分干气循环乙烷回收工艺(Recycle Split Vapor Process,RSV)在高含CO_... 随着国内各油田CO_(2)气驱采油技术的应用,油田伴生气中的CO_(2)含量大幅提高,中国乙烷回收装置常对油田伴生气进行乙烷回收。为提高对原料气中CO_(2)的适应性,针对部分干气循环乙烷回收工艺(Recycle Split Vapor Process,RSV)在高含CO_(2)天然气中回收乙烷时存在的系统能耗高、热集成困难、脱甲烷塔塔板中上部易形成CO_(2)固体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吸收塔与脱甲烷塔相结合的多回流双塔乙烷回收改进工艺新流程(Recycle Split Vapor Multistage Process,RSVM),并利用Aspen HYSYS软件对RSV流程和RSVM流程进行了模拟对比及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RSV工艺流程相比,在贫富气2种气质条件下,RSVM工艺流程的主体装置总压缩功分别降低了9.86%和11.18%;(2)当原料气中CO_(2)含量介于2.0%~3.5%时,对于贫富气2种气质,RSVM工艺流程的最小冻堵裕量提高了0.6~8.6℃,且该流程对不同原料气压力的气质适应性强;(3)该流程设置了吸收塔和脱甲烷塔,两塔压力相互独立,吸收塔压力比脱甲烷塔塔压高,提高了塔板上CO_(2)冻堵裕量,降低了外输压缩功率。结论认为,改进后的RSVM工艺流程较RSV工艺流程能更有效控制CO_(2)固体形成,提高乙烷回收率,并能有效降低能耗,新流程可为乙烷回收装置设计和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烷回收 RSV流程 RSVM流程 co_(2)适应性 改进流程 co_(2)固体 压缩功 冻堵裕量
下载PDF
黑土单向冻融过程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媛 刘会敏 +2 位作者 张辉 栗现文 胡亚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32-139,共8页
为揭示黑土单向冻融过程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该研究以东北典型季节性冻融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13)C标记葡萄糖(初始添加浓度为200μg/g)模拟春季解冻期土壤最常见有机碳组分,采用室内由外而内的单向冻融(-10~10℃)模拟田... 为揭示黑土单向冻融过程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该研究以东北典型季节性冻融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13)C标记葡萄糖(初始添加浓度为200μg/g)模拟春季解冻期土壤最常见有机碳组分,采用室内由外而内的单向冻融(-10~10℃)模拟田间自上而下单向冻融过程,对比分析渐次解冻剥离的外、中、内3个土层在恒温培养15 d过程中的CO_(2)释放速率变化规律,以及激发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单向冻融后,各土柱外层土壤水分均显著增高(为初始含水率的1.20~1.27倍),而内层则明显失水(仅为初始含水率的78.4%~84.5%),且未添加葡萄糖处理的内外层水分差异比添加葡萄糖处理的更加显著;2)未添加葡萄糖土柱单向冻融后,内层累积CO_(2)释放量均值为138.8μg/g,显著高于外层(95.1μg/g);而添加葡萄糖土柱单向冻融后,内层CO_(2)释放速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异性,前期峰值突出(第4天),可达外层和中层峰值的1.7和2.0倍,但后期快速衰退,最终累积CO_(2)释放速率为外层和中层的1.2和1.3倍;3)添加葡萄糖土柱经历单向冻融后,内层累积激发效应仅为-120.60%,而外层和中层累积激发效应高达472.46%和356.74%。黑土单向冻融后不同土层的葡萄糖矿化速率以及激发效应差异说明,先后冻融土层水分迁移和再分布过程,以及层间冻融机制差异,可显著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源利用策略,为深入理解非生长季农田黑土碳循环过程提供可靠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co_(2) 冻融 激发效应 可溶性有机碳 黑土
下载PDF
不同冻结温度黑土渐次解冻过程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会敏 宋媛 +1 位作者 栗现文 胡亚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88-1297,共10页
将粒径<2mm的黑土填充土柱后,湿润至田间持水量(41%),分别在-10℃、-15℃和-20℃冷冻12h,于10℃解冻.为捕捉土壤水盐养分在土柱由外而内冻结过程中的再分布特征,在土柱渐次解冻过程中从外到内逐层剥离成六层(T1~T6),并进行指标测定.... 将粒径<2mm的黑土填充土柱后,湿润至田间持水量(41%),分别在-10℃、-15℃和-20℃冷冻12h,于10℃解冻.为捕捉土壤水盐养分在土柱由外而内冻结过程中的再分布特征,在土柱渐次解冻过程中从外到内逐层剥离成六层(T1~T6),并进行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土柱最外层T1的含水率最高达48.9%~61.9%,而内核T6最干燥仅为29.3%~35%,其中-20℃冻结土柱在解冻后外层的水分富集程度最显著.电导率(EC)则表现为外层T1和内层T6偏高(53.9~66.4μS/cm和55.0~64.0μS/cm),而中间层T3偏低(53~56.5μS/cm),且-10℃冻结后各渐次解冻土层间的EC差异最显著.2)可溶性有机碳(DOC)由外层T1向内层T6逐渐降低,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则由外层向内层呈现增多趋势,且冻结温度越低,DOC和SMBC在各解冻土层间的差异越明显.3)CO_(2)释放速率表现为外层T1和内层T6较高(34~40.7μg/g和33.5~63μg/g),而中间层T4较低(23.7~25.0μg/g),且-10℃冻结后各渐次解冻土层释放的CO_(2)显著少于-20℃冻结温度.4)各解冻土层SMBC与DOC线性负相关,但与CO_(2)释放速率线性正相关,说明冻结过程死亡微生物残体释放的可溶性物质,可促进存活微生物在土壤解冻后的呼吸过程.本研究通过逐层剥离方法可有效捕捉土壤冻融过程两极化分布对碳矿化的影响,而不同冻结温度则加剧了渐次解冻土层间的异质性,突破了仅基于全冻全融过程的传统研究方法对土壤冻融环境效应认识的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 温度 水盐 微生物 co_(2)排放
下载PDF
跨季节土壤蓄冷过冷商超CO_(2)制冷系统性能分析
20
作者 代宝民 孟晨阳 +5 位作者 周璇 曹钰 赵瑞瑞 杨佩芳 王琦 刘圣春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39-3045,共7页
本文针对商超冷冻冷藏系统节能降碳的需求,提出了跨季节土壤蓄冷过冷商超CO_(2)制冷系统,通过将冬季的冷能存储于土壤,夏季提取出来用于对气体冷却器出口的流体进行过冷,以改善高环境温度下CO_(2)制冷系统的性能。基于土壤蓄/释冷系统... 本文针对商超冷冻冷藏系统节能降碳的需求,提出了跨季节土壤蓄冷过冷商超CO_(2)制冷系统,通过将冬季的冷能存储于土壤,夏季提取出来用于对气体冷却器出口的流体进行过冷,以改善高环境温度下CO_(2)制冷系统的性能。基于土壤蓄/释冷系统的热阻-热容模型,建立跨季节土壤蓄冷过冷商超CO_(2)制冷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选取北京与哈尔滨作为典型城市,对土壤蓄/释冷系统的温度场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系统热力学性能和能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气候对系统蓄/释冷模式影响显著,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地区采用跨季节土壤蓄冷过冷技术时系统具有更高的过冷度和排气压力,并且系统能效提升更加显著,北京和哈尔滨在典型周内平均COP提升率分别为8.97%和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季节土壤蓄冷 自然工质co_(2) 商超 冷冻冷藏 自然冷源过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