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化学助剂强化CO_(2)埋存实验设计
1
作者 王文东 王程伟 +3 位作者 任慈 孙庆豪 苏玉亮 李蕾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结合储层CO_(2)埋存技术,自主搭建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埋存实验装置,开展了多介质辅助CO_(2)埋存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乙醇-KOH体系能够有效进行CO_(2)矿化埋存,其中96%乙醇+3 g KOH 500 mL溶液捕集CO_(2)能力最强,是最佳的CO... 结合储层CO_(2)埋存技术,自主搭建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埋存实验装置,开展了多介质辅助CO_(2)埋存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乙醇-KOH体系能够有效进行CO_(2)矿化埋存,其中96%乙醇+3 g KOH 500 mL溶液捕集CO_(2)能力最强,是最佳的CO_(2)矿化埋存溶液配比。经CO_(2)矿化埋存后,低渗透岩心孔隙度平均降低7.07%,孔隙度变化率与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渗透率平均降低16.01%。因此,96%乙醇+3 g KOH能够加速CO_(2)在储层中的CO_(2)沉淀过程,缩短CO_(2)在储层中的矿化埋存时间。该研究可重复性、准确性和可扩展性较强,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实现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乙醇+KOH+co_(2) co_(2)埋存 矿化埋存 创新性实验
下载PDF
煤矿区固废矿化固定封存CO_(2)与减污降碳协同处置利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奚弦 桑树勋 刘世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19-3634,共16页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理念,探寻煤矿区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低碳化的处置新路径,创新发展矿区固废处置、采空区地下空间充分利用、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融合的关键技术,是“双碳”目标下我国矿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需求。研究工作表明:煤矸石、粉煤灰、炉底渣和煤气化渣等矿区固废在矿山地下空间充填开采与沉陷治理、煤矿防灭火、建筑用材及农业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路径与处置技术已取得重要进展,为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启示,但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的工程化技术研究亟待加强;矿区固废矿化固定与封存CO_(2)潜力大、具有工程可行性,正在形成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新的技术体系;矿区固废与CO_(2)基气-液-固三相介质矿化强化、高效吸收与矿化固碳调控技术、地下空间矿化固碳充填与CO_(2)密闭封存、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潜力评价与碳去除量核算、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环境与安全性评价等将构成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体系的核心内涵;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是未来实现“煤炭生产加工-矿区固废处置-高效矿化固碳与CO_(2)封存-地下空间充填与利用-矿区地面沉陷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无废矿山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矿区固废+CO_(2)基地下充填与封闭功能材料研发是重要突破口。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与地下空间利用、矿区生态修复保护等融合技术研发应用为绿色低碳型矿山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固废处置 co_(2)矿化固定与封存 地下空间利用 地面沉陷防治 无废矿山
下载PDF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中碳迁移及其相态分布规律
3
作者 胡婷 芮振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7,共12页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双碳”战略下重要的碳减排手段,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地质利用方面,而对地层的碳封存潜力尤其是CO_(2)矿化潜力的定量评价存在不足。为此,通过程序开发手段,将闪蒸计算加入开源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软件中,利...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双碳”战略下重要的碳减排手段,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地质利用方面,而对地层的碳封存潜力尤其是CO_(2)矿化潜力的定量评价存在不足。为此,通过程序开发手段,将闪蒸计算加入开源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软件中,利用改进后的软件建立了松辽盆地大情字井油田H59区块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历史拟合注采过程校正模型地层参数,最后采用校正后模型量化表征了不同注入阶段及注采结束后CO_(2)迁移与相态转化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油藏CO_(2)混相驱条件下,CO_(2)在注入井端的小范围内呈现气相,在接触到油相前缘后,CO_(2)受浮力影响减弱,在垂向上逐渐趋于均匀分布,并向开采井端均匀推进;②气水同注阶段与注气阶段均有超过70%注入的CO_(2)溶解于油相,但气水同注阶段溶解于水相的CO_(2)含量明显增加;③注采结束后的相态演化特征表现为溶解水相CO_(2)逐渐转变为矿物相,而溶解油相CO_(2)存在转变为游离态气相的趋势;④注采结束后,主要矿化过程为绿泥石及铁白云石溶解产生铁、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构成方解石和菱铁矿等沉淀矿物(固碳矿物),而主要溶解矿物有钾长石、钙蒙脱石、铁白云石及绿泥石。结论认为,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利用嵌入闪蒸计算的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组分模拟软件,提高了对CO_(2)迁移及分布相态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研究结果对实现注CO_(2)高效提高采收率与封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 软件开发 碳迁移 co_(2)分布相态 矿物固相封存
下载PDF
CO_(2)原位矿化选址关键参数及其封存潜力评估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敏 叶航 +6 位作者 包琦 刘琦 荆铁亚 袁浩伟 赵文韬 王晓龙 鲜成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2-1505,F0004,共15页
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道,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约占累计碳减排量的15%。原位矿化封存技术基于快速CO_(2)矿化机制,以镁铁质岩... 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道,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约占累计碳减排量的15%。原位矿化封存技术基于快速CO_(2)矿化机制,以镁铁质岩石和超镁铁质岩石(玄武岩、橄榄岩等)地层为碳封存位点,利用CO_(2)与富含Ca、Mg元素矿物的矿化反应,转变为稳定的碳酸盐,从而达到永久且高效封存CO_(2)的目的。冰岛和美国的中试项目已经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但中国尚未进行相关示范项目。本文介绍了原位矿化封存技术的机理、CO_(2)封存潜力的评估手段及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讨论了已开展的案例项目及其技术细节,梳理了实施该技术所必需的选址关键参数(包括源-汇距离、矿物类型、注入性、封闭性等),并基于目前研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我国对原位矿化技术的认识和重视,为推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原位矿化 co_(2)地质封存 玄武岩 选址参数 封存潜力
下载PDF
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监测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
5
作者 廖松林 马诗佳 +7 位作者 夏菖佑 高志豪 刘牧心 梁希 戴青 黄新我 蒋泽原 于冰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2,共12页
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新一类CO_(2)地质封存方式,已在冰岛和美国成功开展技术示范。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主要将CO_(2)转化为固体矿物,在CO_(2)注入方式、埋存深度、储盖层物理性质要求等方面与砂岩储层碳封存差... 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新一类CO_(2)地质封存方式,已在冰岛和美国成功开展技术示范。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主要将CO_(2)转化为固体矿物,在CO_(2)注入方式、埋存深度、储盖层物理性质要求等方面与砂岩储层碳封存差异较大,两者监测方案也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基于美国Wallula项目和冰岛Carbfix项目的监测经验,结合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特点,梳理不同CO_(2)注入相态(超临界态和溶解态)的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监测方案,横向比较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咸水层封存和油气藏封存的监测体系。砂岩储层的封存监测体系侧重观测CO_(2)储层的地质构造完整性,以及评价潜在泄漏路径上CO_(2)浓度的变化,监测周期通常要求在50 a以上。相较而言,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监测体系侧重于观测“水-CO_(2)-玄武岩”的矿化反应效果,反映井下流体物质性质的变化,包括各化学组分浓度、示踪剂浓度、p H值等参数,定性定量评价矿化反应程度及碳封存效果。最后,基于咸水层封存和油气藏封存的监测技术经验,结合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监测的技术需求,总结提出由监测范围、监测目的、监测方案和预警体系4大部分组成的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通用性监测体系,形成了“地下-井筒-地表-地上”的三维空间监测体系。文章提出的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监测方法和技术体系具有通用性,可为未来开展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示范项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二氧化碳 矿化封存 监测技术 监测体系
下载PDF
水气交替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涛 于海洋 +5 位作者 朱旭晨 李敬松 刘汝敏 寇双燕 王敬 廖爽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8-204,共7页
CO_(2)咸水层封存潜力巨大,水气交替方式可以提高CO_(2)咸水层封存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基于地球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和润湿滞后原理,建立了考虑构造封存、残余气封存、矿物封存和溶解封存的CO_(2)咸水层封存模型,探究了水气交... CO_(2)咸水层封存潜力巨大,水气交替方式可以提高CO_(2)咸水层封存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基于地球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和润湿滞后原理,建立了考虑构造封存、残余气封存、矿物封存和溶解封存的CO_(2)咸水层封存模型,探究了水气交替方式对CO_(2)在咸水层地质封存的封存演化过程和封存安全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气交替方式加快了构造封存向残余气封存、矿物封存和溶解封存机理的转变,提高了残余气封存量和溶解封存量;注气阶段主要以构造封存为主,注水阶段构造封存量下降,残余气封存量先增大随后缓慢下降,溶解封存量和矿物封存量逐步增大,CO_(2)咸水层封存的稳定封存率逐步提高;矿物封存中矿物的分解和生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钙长石逐步分解而方解石和高岭石逐步沉淀。本文研究的水气交替方式可为CO_(2)在咸水层的封存提供理论和工程实践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交替 咸水层 co_(2)封存 封存机理 矿物封存 稳定封存率
下载PDF
煤矿CO_(2)矿化充填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涛 胡婧妍 +2 位作者 韩世勇 闵恒 李雨龙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0-35,共6页
煤矿采空区充填涉及煤矿安全生产以及岩层和含水层的保护,CO_(2)和工业固废的不当处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些问题,科研人员提出煤矿CO_(2)矿化充填技术。将工业固废粉碎搅拌制成反应浆料,与捕获到的CO_(2)一并充入采空区进行... 煤矿采空区充填涉及煤矿安全生产以及岩层和含水层的保护,CO_(2)和工业固废的不当处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些问题,科研人员提出煤矿CO_(2)矿化充填技术。将工业固废粉碎搅拌制成反应浆料,与捕获到的CO_(2)一并充入采空区进行充分混合,并施加适当条件形成固体碳酸盐,生成的碳酸盐产物具有较好的强度和稳定性;此外,浆料中大量存在的SiO_(2)可通过反应生成硅胶,为充填体增加强度。总结CO_(2)矿化充填技术路线,对可用于制备CO_(2)矿化充填材料的工业固废进行分析,探究CO_(2)矿化充填影响因素,并对几种新兴CO_(2)矿化充填实验案例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矿化 采空区充填 工业固废 固碳降碱
下载PDF
玄武岩CO_(2)矿化封存潜力评估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志豪 夏菖佑 +6 位作者 廖松林 余晓洁 刘牧心 李鹏春 梁希 戴青 黄新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5,共10页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实现减排增汇的重要技术选择,能够将CO_(2)长期、安全地封存在地下岩层中。常规的CO_(2)封存地质体包括地下深部咸水层和枯竭油气藏,玄武岩是近年来逐渐受关注的新一类CO_(2)封存地质体,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CO_(2)地...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实现减排增汇的重要技术选择,能够将CO_(2)长期、安全地封存在地下岩层中。常规的CO_(2)封存地质体包括地下深部咸水层和枯竭油气藏,玄武岩是近年来逐渐受关注的新一类CO_(2)封存地质体,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CO_(2)地质封存的技术手段和碳汇潜力。封存潜力评估是CO_(2)地质封存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文章系统梳理国内外玄武岩矿化封存潜力的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各类方法的原理机制和应用情景,并以冰岛活动裂谷带玄武岩为例应用、对比各类方法。研究认为目前玄武岩矿化封存潜力评估方法一般包括三类:(1)单位矿化法:基于玄武岩单位体积或单位反应面积的固碳量开展潜力评估;(2)矿物置换法:基于玄武岩中可固碳矿物的总量开展封存潜力评估;(3)孔隙充填法:基于CO_(2)矿化后产生次生矿物所占岩石孔隙体积比例的上限值开展封存潜力评估。单位矿化法的评估数据需进行系统的实验分析,增加了潜力评估的难度。当玄武岩储层孔隙度较大、可固碳矿物含量相对较小时,矿物置换法较为合适;反之,孔隙充填法更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co_(2) 地质封存 矿化封存 封存潜力 评估方法
下载PDF
南海富CO_(2)天然气分类利用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青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188,共8页
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普遍具有CO_(2)含量高(20%~80%)的特点,现有工艺只适宜于加工CO_(2)含量相对较低的天然气资源,且过程中均有大量CO_(2)排放,碳资源利用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海大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本文介绍了南海富CO_... 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普遍具有CO_(2)含量高(20%~80%)的特点,现有工艺只适宜于加工CO_(2)含量相对较低的天然气资源,且过程中均有大量CO_(2)排放,碳资源利用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海大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本文介绍了南海富CO_(2)天然气脱碳后商用及尿素和甲醇等化工利用两方面的现状,基于南海天然气的组成特点,提出了按CO_(2)含量小于20%、20%~30%、大于30%的3种区间,分别采用脱碳+海洋封存、CO_(2)捕集+化工利用、CH4-CO_(2)干重整+费托合成方案的分类利用新思路,并介绍了CH4-CO_(2)干重整、CO_(2)捕集、CO_(2)海洋封存、CO_(2)矿化、CO_(2)化工利用等南海富CO_(2)天然气分类利用核心技术以及中国海油在这5类核心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研究有助于推动富CO_(2)天然气的精准、高效利用及富CO_(2)天然气利用产业链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天然气 碳中性 CCUS 海洋封存 co_(2)矿化 化工利用 技术路线
下载PDF
“以废治废”的CO_(2)封存新思路——碱性固废固化于地下废弃空间
10
作者 钟秀平 陈晨 +2 位作者 郭威 刘昆岩 刘祥 《钻探工程》 2023年第S01期492-497,共6页
我国目前的CO_(2)封存能力距“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多元化的CO_(2)地下封存方式并举对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总结我国目前CO_(2)地下封存现状、碳源碳汇分布的空间格局... 我国目前的CO_(2)封存能力距“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多元化的CO_(2)地下封存方式并举对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总结我国目前CO_(2)地下封存现状、碳源碳汇分布的空间格局、碱性固废处理现状、碱性固废矿化CO_(2)能力和地下废弃空间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碱性固废对CO_(2)进行矿化捕集,再将其以固态的形式输送到地下废弃空间的封存方式,实现“以废治废”。依据现有地下废弃空间总量、距离地级城市周边50 km以内的地下废弃空间量以及省域级地下废弃空间量分布,分别计算了相应的碱性固废包括粉煤灰、钢渣、电石渣封存量及CO_(2)封存量,从封存总量和空间分布格局两方面证明了上述CO_(2)封存方式的封存潜力,同时指出了该封存方式尚待开展的研究内容以及地质工程专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co_(2)矿化 co_(2)地下封存 碱性工业固废 地下废弃空间 地质工程
下载PDF
粉煤灰矿化封存CO_(2)技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云阳 张歆怿 张紫薇 《节能》 2023年第1期89-93,共5页
CO_(2)矿化封存技术可以一步实现CO_(2)的利用和永久封存,不受地质环境限制,安全性高,在燃煤电厂利用粉煤灰矿化封存CO_(2)可以实现以废治废。将矿化封存CO_(2)技术与其他利用封存技术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了粉煤灰矿化封存CO_(2)的技术路... CO_(2)矿化封存技术可以一步实现CO_(2)的利用和永久封存,不受地质环境限制,安全性高,在燃煤电厂利用粉煤灰矿化封存CO_(2)可以实现以废治废。将矿化封存CO_(2)技术与其他利用封存技术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了粉煤灰矿化封存CO_(2)的技术路线,分析试验条件、添加剂、浸出剂等关键技术对矿化效率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对粉煤灰矿化封存CO_(2)的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利用与封存 矿化封存 粉煤灰 综合利用率
下载PDF
A review of in situ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basalt
12
作者 Xiaomin Cao Qi Li +1 位作者 Liang Xu Yongsheng Ta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467-1485,共19页
Global warming has greatly threatened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technology is recognized as a promising way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Mineral storage is considered a reliable opt... Global warming has greatly threatened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technology is recognized as a promising way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Mineral storage is considered a reliable option for long-term carbon storage.Basalt rich in alkaline earth elements facilitates rapid and permanent CO_(2) fixation as carbonates.However,the complex CO_(2)-fluid-basalt interaction poses challenges for assessing carbon storage potential.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the carbonation products and carbonation rates vary.Carbon mineralization reactions also induce petrophysical and mechanical responses,which have potential risks for the long-term injectivity and the carbon storage safety in basalt reservoirs.In this paper,recent advances in carbon mineralization storage in basalt based on laboratory research are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Th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carbon storage potential are introduced and the carbon trapping mechanisms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Changes in pore structure,perme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both static reactions and reactive percolation experiments are also discussed.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insight into challenges as well as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ineralization BASALT co_(2)-fluid-basalt interaction Petrophysical evolution Mechanical response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
下载PDF
基于水泥基材料的CO_(2)矿化封存利用技术综述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林坤 刘琦 +2 位作者 黄天勇 李扬 彭勃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8-86,共9页
为了减缓水泥行业排放的CO_(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通过CO_(2)与水泥基材料中含Ca^(2+)和Mg^(2+)的胶凝材料及其水化产物之间的矿化反应,将CO_(2)以无机碳酸盐形式封存在水泥基材料中。在实现封... 为了减缓水泥行业排放的CO_(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通过CO_(2)与水泥基材料中含Ca^(2+)和Mg^(2+)的胶凝材料及其水化产物之间的矿化反应,将CO_(2)以无机碳酸盐形式封存在水泥基材料中。在实现封存CO_(2)的同时,因其矿化产物(主要为碳酸钙和无定形SiO_(2))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填充效应以及成核效应,CO_(2)矿化处理后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得到有效提高,短时间内获得了具有高性能的水泥基材料。本文总结了现阶段CO_(2)在水泥基材料中矿化封存利用的研究进展,从混凝土矿化养护过程中不同胶凝材料与CO_(2)的反应特性、再生骨料CO_(2)矿化强化处理对其微观结构和性能影响以及水泥基材料矿化封存CO_(2)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该技术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 矿化封存 水泥基材料 二氧化碳矿化养护 再生骨料
下载PDF
CO_(2)矿化养护全固废碱激发胶凝材料固碳特性及性能强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孔啸 赵传文 +3 位作者 孙健 郭亚飞 潘越 卢平 《发电技术》 2022年第4期600-608,共9页
采用全固废碱激发胶凝材料固定CO_(2)不仅可以实现CO_(2)矿化封存,还能缩短碱激发胶凝材料养护周期,并同时提升其抗压强度,是一种极具发展和工业化应用前景的CO_(2)捕集与利用方式。以全固废碱激发胶凝材料为对象,研究了碱激发胶凝材料... 采用全固废碱激发胶凝材料固定CO_(2)不仅可以实现CO_(2)矿化封存,还能缩短碱激发胶凝材料养护周期,并同时提升其抗压强度,是一种极具发展和工业化应用前景的CO_(2)捕集与利用方式。以全固废碱激发胶凝材料为对象,研究了碱激发胶凝材料配比、矿化养护压力和矿化养护时间对其CO_(2)矿化养护过程的固碳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石渣作碱激发剂更适用于矿化养护,且在相同的养护工况下,钙硅比最高试件具有最佳的固碳能力,提高CO_(2)矿化养护压力和增加养护时长均能改善试样的性能。理化表征测试结果表明,与自然养护相比,矿化养护样品的微观结构更为致密,且养护过程中生成的大量方解石型碳酸钙有助于提高碱激发材料的抗压强度。研究结果为全固废碱激发胶凝材料CO_(2)矿化养护技术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 碱激发胶凝材料 矿化养护 电石渣 co_(2)封存
下载PDF
基于二氧化碳矿化固定的碳利用技术研究
15
作者 李东方 黄增阳 +2 位作者 陈旭杨 郑张 曾燕平 《河南科技》 2024年第5期87-90,共4页
【目的】碳利用技术难题是氟硅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对二氧化碳矿化固定的碳利用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开发适合高耗能行业的规模化CO_(2)利用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了CO_(2)矿化固定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了C... 【目的】碳利用技术难题是氟硅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对二氧化碳矿化固定的碳利用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开发适合高耗能行业的规模化CO_(2)利用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了CO_(2)矿化固定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了CO_(2)养护反应系统和烟气CO_(2)直接矿化反应系统,用来实现建材预制构件制备和工业固废中的碱性废料处理。【结果】采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进行CO_(2)矿化固定,能够实现大规模CO_(2)处理。在矿化固定技术的基础上,可建立碳利用技术开发测试平台,依托平台提供数据、方法、成套设备等方面的技术支撑。【结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碳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矿化固定 碳利用技术 碳循环
下载PDF
CO_(2)泡沫混凝土碳封存潜力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源 他旭鹏 +1 位作者 覃述兵 郝佑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308-5315,共8页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是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在大规模吸收CO_(2)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掌握CO_(2)泡沫混凝土的碳封存潜力,分析了CO_(2)泡沫混凝土的固碳机制,建立了CO_(2)泡沫混凝土固碳能力的数学模型,估算了...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是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在大规模吸收CO_(2)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掌握CO_(2)泡沫混凝土的碳封存潜力,分析了CO_(2)泡沫混凝土的固碳机制,建立了CO_(2)泡沫混凝土固碳能力的数学模型,估算了CO_(2)泡沫混凝土的固碳和储碳能力.结果表明,CO_(2)泡沫混凝土碳封存能力的99%以上是由混凝土骨架的化学碳化方式完成的,而泡孔的储碳能力较弱;按照30%碳化率估算,我国每年生产的混凝土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封存量平均为2.18亿t,超过大兴安岭林区森林1 a的碳汇;近5年,我国CO_(2)泡沫混凝土的碳封存潜力为5.80亿t·a^(-1),在煤电一体化矿区的固废和废气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CO_(2)泡沫混凝土在凝固前的稳定性是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二氧化碳(co_(2)) 碳固定 碳封存 co_(2)矿化 碳化
原文传递
钢铁冶金固废固化CO_(2)研究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润生 张雨晨 +3 位作者 张建良 张思奇 尉继勇 曹明汇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9-789,共11页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进程加快,CO_(2)的排放量逐年上升,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和环境灾害,而CO_(2)封存技术是目前实现碳中和公认的兜底技术。综述了以钢铁冶金固废为原料的CO_(2)矿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关键问题。首先,介绍了CO_(2)矿化...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进程加快,CO_(2)的排放量逐年上升,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和环境灾害,而CO_(2)封存技术是目前实现碳中和公认的兜底技术。综述了以钢铁冶金固废为原料的CO_(2)矿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关键问题。首先,介绍了CO_(2)矿化的途径和原理,其中直接矿化的工艺条件需求较严格,固化CO_(2)的同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而间接矿化的反应条件则更加温和,效果也更加显著。然后,总结了最具代表性和可行性的钢铁冶金固废矿化技术,其中以NH_(4)Cl作为浸出剂的工艺路线由于具有溶剂循环使用和反应条件温和的双重优点而显示出最佳的工业化潜力。此外,基于对典型中试实验的经济性分析,原料资源方面等不是制约CO_(2)矿化技术工业化的主要原因,CO_(2)矿化过程的放大试验以及可循环浸出液的开发和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才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冶金固废 co_(2)矿物封存 直接矿化 间接矿化
原文传递
晶格铁在含铁水镁石碳酸盐化中的作用
18
作者 赵世凤 赵文慧 +2 位作者 吴智明 廖立兵 吕凤柱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2-937,967,共7页
实验制备了含铁水镁石,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技术手段进行表征,探索其在CO_(2),O_(2)和CO_(2)混合气体存在下,形成产物种类和含量,通过与水镁石演化产物种类进... 实验制备了含铁水镁石,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技术手段进行表征,探索其在CO_(2),O_(2)和CO_(2)混合气体存在下,形成产物种类和含量,通过与水镁石演化产物种类进行对比,研究了晶格铁在含铁水镁石反应中的作用,证明了在O_(2)和CO_(2)存在下,含铁水镁石中晶格铁可以被氧化,被氧化后使层板带正电,导致其与CO_(2)溶于水生成的CO_(2)^(3-)作用力增强,生成了MgFe-CO_(2)^(3-)-LDHs,含量达到61.7%;而相同条件下Mg(OH)_(2)与CO_(2)反应仅有少量MgCO_(3)或MgCO_(3)(H_(2)O)_(3)形成。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通过分子模拟,从结合能和电荷密度的角度验证了晶格铁能促使含铁水镁石与CO_(2)作用增强,加速碳酸盐化;含铁水镁石中铁的晶格替代利于其对CO_(2)的吸附和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固定 含铁水镁石 矿物碳酸盐化 结合能
下载PDF
基于电石渣—三乙烯四胺的多孔凝胶矿化固碳研究
19
作者 陆伟 吴明跃 +5 位作者 吕茂云 李金亮 梁运涛 张茜 王昌祥 路瑶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94,共8页
为有效矿化封存CO_(2)、提高煤矿防灭火效果,提出了一种通过添加催化CO_(2)转化物质(三乙烯四胺溶液,TETA)和增加气固接触面积(多孔凝胶)协同提升矿化反应速率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TETA的质量分数和CO_(2)初始压力,借助高温高... 为有效矿化封存CO_(2)、提高煤矿防灭火效果,提出了一种通过添加催化CO_(2)转化物质(三乙烯四胺溶液,TETA)和增加气固接触面积(多孔凝胶)协同提升矿化反应速率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TETA的质量分数和CO_(2)初始压力,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多孔凝胶对CO_(2)矿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TETA储存和转化CO_(2)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CaO能增大反应釜内CO_(2)压降值,TETA的最佳质量分数为2.5%~7.5%,CO_(2)初始压力为0.4~0.8 MPa;单位质量的多孔凝胶在温度20、30、40℃条件下固定CO_(2)的质量分别为0.070、0.077、0.11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co_(2)矿化封存 三乙烯四胺 CaO 多孔凝胶 单因素试验 储存—转化—矿化co_(2)机理
下载PDF
地质封存二氧化碳与深地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术艺 冯旗 董依然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32-1649,共18页
地质封存将工业和能源相关领域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CO_(2))进行捕集并注入到深部地下岩石构造中,以实现长期储存的目标,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CO_(2)长期封存的重要可行性手段之一。向深部地下地质构造中注入大量CO_(2)会导致深... 地质封存将工业和能源相关领域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CO_(2))进行捕集并注入到深部地下岩石构造中,以实现长期储存的目标,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CO_(2)长期封存的重要可行性手段之一。向深部地下地质构造中注入大量CO_(2)会导致深地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引起原生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地质封存CO_(2)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深地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微生物在短期和长期的超临界CO_(2)(scCO_(2))胁迫作用下,也会通过不同的适应性进化方式影响CO_(2)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赋存形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发展现状以及地质封存CO_(2)影响条件下的scCO_(2)-水-微生物-矿物的相互作用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展望了利用深地微生物强化CO_(2)固定以及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深地微生物 co2胁迫 scco2-水-微生物-矿物的相互作用 生物转化 co2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