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和O_3浓度倍增及其复合作用对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赵天宏 史奕 +1 位作者 王春乙 黄国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7-120,共4页
利用开顶箱 (OTC)法研究了在CO2 和O3 浓度倍增及其复合作用下 ,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不同 ,Chla、Chlb 和ChlT 都表现出低 高 低的趋势 ,而且不同处理间变化不同... 利用开顶箱 (OTC)法研究了在CO2 和O3 浓度倍增及其复合作用下 ,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不同 ,Chla、Chlb 和ChlT 都表现出低 高 低的趋势 ,而且不同处理间变化不同步。不同处理间比较 ,O3 处理的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最为明显 ,其次是复合处理的影响 ,而CO2 浓度倍增对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作用。Chla/b呈下降趋势 ,受CO2 倍增影响最明显 ,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O3 倍增 复合作用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A/B 大豆
下载PDF
The role of Cr content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arbon steel and low-Cr steels in the CO_(2)-saturated brine 被引量:1
2
作者 Cai-Lin Wang Hong-Da Guo +9 位作者 Jian Fang Sheng-Xian Yu Xiao-Qi Yue Qi-Hui Hu Cui-Wei Liu Jia-Xuan Zhang Rui Zhang Xiu-Sai Xu Yong Hua Yu-Xing L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55-1168,共14页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materials for the transportation pipelines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ensure the safety operation in Carbon Capture,Utilisation and Storage(CCUS).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Cr content in ste...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materials for the transportation pipelines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ensure the safety operation in Carbon Capture,Utilisation and Storage(CCUS).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Cr content in steel on the resistance against general and localised corrosion,electrochemistry methods combined with pH measurements and various surface analysis techniques were implemented on X65,1Cr,3Cr and 5Cr steel samples in a CO_(2)-saturated solution at 60°C and pH 6.6 during 192 h of immersion.Additionally,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analy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rosion products on carbon steel and low-Cr steels were perform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 corrosion resistance increased with rising Cr content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significant corrosion products formation.However,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rrosion products,the general corrosion resistance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 in Cr content.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act crystalline FeCO3 on X65 and 1Cr steel surfaces offered superior general corrosion protection,while cannot provide enough localised corrosion protection.By contrast,the double-structural corrosion product layers on 3Cr and 5Cr steels notably suppressed the localised corrosion,but providing poor protection against general corrosion over long immersion periods.This study reveals the contributions of Cr content on general and localised corrosion resistance at various periods,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material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in CO_(2) environments relevant for CC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corrosion Material selection Cr content CCUS
下载PDF
SCCO_(2)作用下不同含水性煤孔裂隙结构变化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东 靳沙沙 +2 位作者 张瑜 张硕 韩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43-3153,共11页
深部煤层封存CO_(2)增产CH_(4)产出过程中,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_(2)(SCCO_(2))与煤中矿物质发生反应,改变煤的孔隙性,进而影响煤层封存CO_(2)的效果和甲烷增产效果。为发现SCCO_(2)–H_(2)O–煤岩作用对煤中孔隙的影响特征,以焦煤为研究... 深部煤层封存CO_(2)增产CH_(4)产出过程中,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_(2)(SCCO_(2))与煤中矿物质发生反应,改变煤的孔隙性,进而影响煤层封存CO_(2)的效果和甲烷增产效果。为发现SCCO_(2)–H_(2)O–煤岩作用对煤中孔隙的影响特征,以焦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改造煤实验,基于矿物组成和孔隙性测定结果,对比煤中主要矿物质和不同尺度的孔裂隙变化的差异,探讨了不同含水状态下SCCO_(2)流体对孔裂隙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SCCO_(2)作用后,煤体表面粗糙、疏松,且由于矿物溶蚀使得一些裂隙得到贯通,微裂隙连通性增强。②SCCO_(2)流体对煤具有“扩孔”作用,表现为微、小孔含量下降,中、大孔占比升高,也即微、小孔隙向大孔隙的转化,且孔隙连通性改善;进一步发现,萃余煤吸附孔的分形维数稍微增加,粗糙度增大,而渗流孔的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降低。③SCCO_(2)对煤中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性最好,其次是黏土矿物,且随着含水率增加,萃余煤中的碳酸盐矿物占比先增加后减小。SCCO_(2)使干燥基态、饱和水态煤样中碳酸盐矿物显著溶解,有效改善了孔隙结构,且对饱和水态煤样作用效果更好。空气干燥基态煤样经SCCO_(2)作用后,新生成的白云石矿物聚集在孔喉中造成堵孔效应,缩小原有大孔隙尺寸,是引起不同含水性煤孔隙差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煤 孔裂隙结构 含水性 超临界状态的CO_(2) CO_(2)封存
下载PDF
胜利油田陆相页岩油前置CO_(2)压裂技术研究与实践
4
作者 李阳 赵清民 +5 位作者 杨勇 张峰 曹功泽 张潦源 杨峰 鲁明晶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5-954,共10页
陆相页岩油是我国油气资源重要的产量接替阵地,胜利油田济阳坳陷页岩油是我国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的典型代表,预测资源量超百亿吨,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区别在于,济阳页岩油具有埋藏深、成熟度低等特点,压裂工艺造缝... 陆相页岩油是我国油气资源重要的产量接替阵地,胜利油田济阳坳陷页岩油是我国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的典型代表,预测资源量超百亿吨,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区别在于,济阳页岩油具有埋藏深、成熟度低等特点,压裂工艺造缝及缝网导流面临更大挑战。前置CO_(2)压裂技术集成了CO_(2)干法压裂和常规水力压裂的优势,在强化陆相页岩油增产效果方面成效显著。以胜利油田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为例,开展前置CO_(2)+压裂液压裂研究,通过流体高压物性实验、岩石力学实验、真三轴压裂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揭示了前置CO_(2)压裂过程中复杂的水/岩和多相流体作用机制,明确其在降低储层破裂压力、改善储层物性、提高储/地层能量、促进复杂缝网形成、降低储层伤害和提高页岩油流动性等方面的作用效果。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矿场试验,阐明了前置CO_(2)压裂在陆相页岩油高效开发中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总结了技术存在问题,预测了下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陆相页岩油开发效果、实现CO_(2)高效埋存和利用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前置CO_(2)压裂 强化改造 增产机理 济阳坳陷
下载PDF
CO_(2)-EOR过程中油藏储层构造封存能力的模拟
5
作者 王璐 刘森 +6 位作者 姬泽敏 廉黎明 田茂章 宋文枫 岳孝昆 房红旭 鲁效庆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脱颖而出,因此CO_(2)提高采收率后的地质封存安全性和相应的封存能力评估引起了广泛关注。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吉林油田某区块油藏的实际储层条件,构建了注入CO_(2)含量为10%...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脱颖而出,因此CO_(2)提高采收率后的地质封存安全性和相应的封存能力评估引起了广泛关注。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吉林油田某区块油藏的实际储层条件,构建了注入CO_(2)含量为10%~90%的9个模型,分别探究了含水饱和度为30%,50%和90%以及储层压力为10 MPa,20 MPa和30 MPa时油藏各相组分的分布规律;基于前人对封存CO_(2)安全储存状态划分的研究,最终明确了CO_(2)的安全封存量。结果表明:1)当含水饱和度(30%)和压力(10 MPa)一定时,增加CO_(2)含量(10%~90%)可大幅提高CO_(2)的有效封存体积分数(26%~93%);2)压力的提升(10~30 MPa)促进了CO_(2)在油相中的溶解,从而略微降低了储层的封存能力(18%~7%);3)含水饱和度对储层封存CO_(2)的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该研究旨在阐明不同条件下CO_(2)的构造埋存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封存 封存能力评估 含水饱和度 储层压力 CO_(2)含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CO_(2)人工气顶驱油-封存适宜条件研究
6
作者 王军 邱伟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4,63,共8页
针对水驱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剩余油常富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厚油层顶部,井网控制不到的问题,利用油藏自身特点注CO_(2)形成气顶驱,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并实现CO_(2)封存,但什么样的油藏适宜开展气顶驱尚待研究。通过剖析典型高含水油... 针对水驱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剩余油常富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厚油层顶部,井网控制不到的问题,利用油藏自身特点注CO_(2)形成气顶驱,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并实现CO_(2)封存,但什么样的油藏适宜开展气顶驱尚待研究。通过剖析典型高含水油藏CO_(2)气顶驱见效特征,分析气顶驱油过程中油气界面移动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物理模拟,以提高采收率幅度、换油率、到达极限气油比时间、存气率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研究地层倾角、原油密度、黏度、油藏封闭性、渗透率、水动力强弱等相关参数对CO_(2)气顶驱油-封存效果的影响。按照到达极限气油比时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大小,评价各参数对驱油--封存效果的影响程度,确定高含水期油藏的CO_(2)气顶驱油-封存筛选条件主要受油藏封闭性、地层倾角、原油黏度、油层渗透率及厚度影响,为拓展CO_(2)驱应用范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CO_(2)人工气顶 敏感性因素 地层倾角 水动力强弱 存气率
下载PDF
CO优先氧化反应MnCu/Ce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武嘉欣 韩蛟 +7 位作者 李学 邢月 张财顺 刘道胜 侯晓宁 刘雅杰 张磊 高志贤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5-576,共12页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较低Cu含量的MnCu/Ce催化剂,通过XRD、BET、H_(2)-TPR、XPS和CO_(2)-TPD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性质及其在含有CO_(2)的富氢气氛下对CO优先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nCu/Ce催...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较低Cu含量的MnCu/Ce催化剂,通过XRD、BET、H_(2)-TPR、XPS和CO_(2)-TPD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性质及其在含有CO_(2)的富氢气氛下对CO优先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nCu/Ce催化剂均有Cu/Mn-O-Ce固溶体形成,其中,在焙烧温度600℃制备的催化剂中,Mn与Cu、Ce之间相互作用较强,形成较多三元氧化物固溶体,氧空位/Ce^(3+)含量高,具备良好的CO-Prox活性。此外,对反应条件的考察发现,添加不同分压Ar对催化剂的CO-Prox活性影响较小,气体空速和氧过量系数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大,且反应原料气中CO_(2)的存在对CO-Prox反应有负面影响。氧过量系数为1.2、空速范围为20266-30400 mL/(g·h)时,CO转化率最高,达到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量铜 焙烧温度 氧化铈 CO_(2)/H_(2)气氛 反应条件
下载PDF
不同烟气CO_(2)含量下近等温相变捕集工艺调节策略模拟分析
8
作者 常栋渊 唐思扬 +2 位作者 钟山 鲁厚芳 梁斌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75,共7页
CO_(2)相变捕集工艺具有较低的再生能耗,但在实际生产中,上游工艺产生的烟气中CO_(2)含量(物质的量分数,下同)不稳定,可导致工艺的整体能耗发生变化,因此需研究不同烟气CO_(2)含量下该工艺参数的调节策略。通过Python语言调用AspenPlus... CO_(2)相变捕集工艺具有较低的再生能耗,但在实际生产中,上游工艺产生的烟气中CO_(2)含量(物质的量分数,下同)不稳定,可导致工艺的整体能耗发生变化,因此需研究不同烟气CO_(2)含量下该工艺参数的调节策略。通过Python语言调用AspenPlus对近等温CO_(2)相变捕集工艺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CO_(2)含量下吸收塔温度(ta)、解吸塔温度(td)、液/气比(v)、胺浓度(c)、解吸液循环比(s)对再生能耗和CO_(2)捕集率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节策略。结果表明,td对CO_(2)捕集率的影响最显著,当CO_(2)含量为5.00%时,其相关性系数最高(74.78%);ta对再生能耗的影响最显著,当CO_(2)含量为20.00%时,其相关性系数最高(-55.26%)。在维持CO_(2)捕集率大于等于90.00%的条件下,随着CO_(2)含量从5.00%升高至20.00%,再生能耗从2.35GJ/t降低至2.13GJ/t。此外,应根据CO_(2)含量对ta、td、c和v进行相应调节,以确保CO_(2)捕集率大于等于90.00%并且再生能耗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工艺 过程模拟 CO_(2)含量 热泵系统 参数调节
下载PDF
BaTiO_(3)/Co_(3)O_(4)复合材料对PMS体系降解的效能优化
9
作者 赵瑞 高紫璇 +6 位作者 王芙蓉 李华 张沙沙 张洁 白晓龙 赵卫星 王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研究添加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对所得BaTiO_(3)/Co_(3)O_(4)(BT/Co)复合材料表面Co^(2+)相对含量及催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焙烧合成了铁电BT/Co复合材料,用于激活过一硫... 目的研究添加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对所得BaTiO_(3)/Co_(3)O_(4)(BT/Co)复合材料表面Co^(2+)相对含量及催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焙烧合成了铁电BT/Co复合材料,用于激活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氧化降解水相中的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通过有机污染物MB的氧化降解实验,探讨了CTAB与EDTA-2Na对获得BT/Co复合材料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CTAB与EDTA-2Na作为添加剂,对所得BT/Co复合材料的相组成与微观结构无明显影响,但催化剂表面Co^(2+)相对含量呈现出明显变化。结论当EDTA-2Na为添加剂时,所得BT/Co复合材料表面Co^(2+)相对含量提高,活化PMS生成了较多的活性氧化物种,加速了MB的降解,10 min内MB的降解率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BaTiO_(3)/Co_(3)O_(4)复合材料 表面Co^(2+)含量 催化性能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不同器官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10
作者 马冲 马亚平 +3 位作者 冯学瑞 曹兵 朱金忠 亢彦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1,共11页
以两年生‘宁杞1号’‘宁杞7号’‘宁杞10号’扦插苗木为试验材料,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根、茎、叶、果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经济林品质形成及适应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大气CO_(2)浓度升高处... 以两年生‘宁杞1号’‘宁杞7号’‘宁杞10号’扦插苗木为试验材料,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根、茎、叶、果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经济林品质形成及适应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大气CO_(2)浓度升高处理下,‘宁杞1号’各器官总糖含量显著降低,枸杞多糖含量显著增加,秋果中总糖同比下降11.58%为229.75 mg·g-1,根中枸杞多糖较对照提高46.8 mg·g-1。(2)‘宁杞7号’与‘宁杞10号’根中各糖组分均显著下降,秋果中还原糖与总糖均显著升高,二者秋果中总糖分别升高43.72%、39.36%,达到260.76、297.65 mg·g-1。(3)‘宁杞7号’茎和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秋果中枸杞多糖含量显著上升24.66%,为28.72 mg·g-1;‘宁杞10号’叶中枸杞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18.88%、15.72%,根和秋果中与之相反,根系中分别提高48.81%和34.12%,秋果中分别显著增加8.00%、14.80%。研究发现,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宁夏枸杞品种不同器官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不同,大气CO_(2)浓度升高抑制‘宁杞1号’糖分的积累,促进其枸杞多糖的合成,也促进‘宁杞7号’秋果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提高‘宁杞10号’秋果的糖含量,‘宁杞10号’受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负面影响较小,‘宁杞7号’次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可根据收获利用的目标器官筛选不同宁夏枸杞品种,进行定向培育与生产,从而促进枸杞产品开发及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枸杞 CO_(2)浓度倍增 生物活性物质含量
下载PDF
两种气体作用下非饱和江边吹填砂三轴试验研究
11
作者 吴炎 胡坤 +2 位作者 姜马欢 李荟楠 彭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5,230,共6页
为了研究非饱合土体中充入空气或CO_(2)气体所导致的土样不同物理力学性质,以长江边的吹填细砂为对象,通过改变细砂的含水率,往土样通入空气和CO_(2),采用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分析了两种不同气体作用下细砂的应力-应变曲线及抗剪强度指... 为了研究非饱合土体中充入空气或CO_(2)气体所导致的土样不同物理力学性质,以长江边的吹填细砂为对象,通过改变细砂的含水率,往土样通入空气和CO_(2),采用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分析了两种不同气体作用下细砂的应力-应变曲线及抗剪强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气体在低围压下使得细砂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应变软化型,高围压下曲线为硬化型。围压作用下充CO_(2)细砂具有低孔隙率和高密实度特征,导致充CO_(2)细砂的抗剪强度大于充空气的细砂。在高围压下,细砂颗粒联系更加紧密,更多依靠颗粒骨架传递应力,使得两种气体作用下细砂抗剪强度的差别变小。细砂含水率从4%增至12%时,充CO_(2)细砂的黏聚力是充空气细砂黏聚力的2.62~4.37倍,据此可在工程建设中对有机质含量高的非饱合细砂充入CO_(2)气体,以起到加固土体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非饱和土体 细砂 含水率 三轴试验
下载PDF
探讨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碳酸钠含量对其pH值的影响
12
作者 张瑾 徐兴亮 唐钦鑫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27-29,共3页
文章通过在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加入不同克重的碳酸钠,对其pH值进行测定,讨论是否可以通过测定溶液中的pH值帮助判断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碳酸钠含量变化。通过试验确定了随着加入的碳酸钠增加,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pH值增加。分析可知,随着... 文章通过在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加入不同克重的碳酸钠,对其pH值进行测定,讨论是否可以通过测定溶液中的pH值帮助判断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碳酸钠含量变化。通过试验确定了随着加入的碳酸钠增加,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pH值增加。分析可知,随着加入的碳酸钠增加,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pH值呈线性递增,且递增趋势渐缓。因此,碳酸氢钠中碳酸钠的含量对其pH值影响明显,可帮助判断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碳酸钠含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氢钠 碳酸钠 含量 PH值 原料药
下载PDF
二氧化碳倍增对植物叶片^(15)N自然丰度的影响
13
作者 李蕾 吴明君 +4 位作者 林冰艳 孙嫣然 徐艺宁 汪旭明 巩晓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6,共9页
大气CO_(2)浓度上升通常会提高植物生产力并伴随叶片氮含量的下降。然而大气CO_(2)如何影响叶片^(15)N丰度及其相关机理还不清楚。以小麦和向日葵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两个CO_(2)浓度(410与820μmol•mol^(-1))处理下叶片的氮同位比值(δ^(1... 大气CO_(2)浓度上升通常会提高植物生产力并伴随叶片氮含量的下降。然而大气CO_(2)如何影响叶片^(15)N丰度及其相关机理还不清楚。以小麦和向日葵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两个CO_(2)浓度(410与820μmol•mol^(-1))处理下叶片的氮同位比值(δ^(15)N)和氮含量。结果表明:小麦和向日葵叶片氮含量随CO_(2)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然而δ^(15)N对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存在差异。在高CO_(2)浓度处理下小麦叶片δ^(15)N显著下降6.5‰,而向日葵叶片δ^(15)N小幅上升2.1‰,且叶片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基于此,小麦的氮营养特征符合氮同化受限假说,而向日葵符合稀释效应假说。小麦叶片δ^(15)N随叶龄或者细胞年龄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因此在利用^(15)N来研究植物氮代谢时需要区分叶龄的影响。整合分析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导致非豆科C_(3)植物的δ^(15)N显著下降达0.3‰,与小麦的研究结果相符。综上所述,限制硝态氮同化是CO_(2)影响植物氮代谢和^(15)N丰度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氮代谢 氮同化 ^(15)N自然丰度 CO_(2)浓度 叶龄 氮利用效率 氮含量 稀释效应
下载PDF
CO_(2)/O_(2)在不同含水率烟煤中的竞争吸附模拟研究
14
作者 周生啟 张雅宙 +2 位作者 汤晓辰 程根银 蔡春城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15,共6页
为研究CO_(2)/O_(2)混合气体在不同含水率烟煤中的竞争吸附特征,分别建立了含水率为1.42%、3.48%和5.45%的烟煤分子模型,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煤对CO_(2)/O_(2)混合气体的吸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煤中CO_(2)的吸附能力... 为研究CO_(2)/O_(2)混合气体在不同含水率烟煤中的竞争吸附特征,分别建立了含水率为1.42%、3.48%和5.45%的烟煤分子模型,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煤对CO_(2)/O_(2)混合气体的吸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煤中CO_(2)的吸附能力优于O_(2),煤中水分含量增加对CO_(2)和O_(2)气体的吸附起到抑制作用,并且对CO_(2)的抑制作用更强。整个体系的相互作用能与CO_(2)的比例成正比,与煤的含水率成反比。说明向煤层注入CO_(2)时,含水率越高越不利于煤对气体的吸附,低压低温状态有利于增强防治煤自燃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混合气体 竞争吸附 含水率 相互作用能
下载PDF
清洗方法及清洗温度对羽绒清洗效果的影响
15
作者 张娟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7,共5页
为了解决羽绒清洗流程繁多、耗水耗能大等问题,采用超临界CO_(2)清洗法与传统清洗法、超声波与酸性蛋白酶结合法对羽绒进行清洗,探讨不同清洗温度对羽绒白度、蓬松度、残脂率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清洗方法对羽绒表面微观变化的影... 为了解决羽绒清洗流程繁多、耗水耗能大等问题,采用超临界CO_(2)清洗法与传统清洗法、超声波与酸性蛋白酶结合法对羽绒进行清洗,探讨不同清洗温度对羽绒白度、蓬松度、残脂率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清洗方法对羽绒表面微观变化的影响,得到超临界CO_(2)清洗法的较优清洗温度为80℃。该条件下,清洗后羽绒的白度值为62.8%,蓬松度为17.9 cm,残脂率降低到0.97%,微生物含量达到标准的限量要求,且羽绒表面相对光滑,无明显损伤,达到传统清洗效果。超临界CO_(2)清洗法全过程无污染、零排放,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可实现羽绒新型清洁化加工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绒 超临界CO_(2)清洗 白度 蓬松度 微生物含量
下载PDF
Ni-W镀管在CO_(2)注入井工况下的适用性研究
16
作者 马英文 邢希金 +2 位作者 冯桓榰 杨芝乐 王竹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9期63-70,共8页
为研究Ni-W镀管材料在CO_(2)注入井工况下的适用性,采用高温高压腐蚀模拟实验,结合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Ni-W镀层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含有杂质的超临界CO_(2)注入工况下Ni-W镀层具有一定的耐均匀腐蚀能力... 为研究Ni-W镀管材料在CO_(2)注入井工况下的适用性,采用高温高压腐蚀模拟实验,结合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Ni-W镀层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含有杂质的超临界CO_(2)注入工况下Ni-W镀层具有一定的耐均匀腐蚀能力,但存在局部腐蚀风险;在地层水反流的CO_(2)注入井工况下,微量的H_(2)S会诱发Ni-W镀层发生较为严重的腐蚀失效,造成镀层开裂和局部破损;在存在地层水反流的高含氧CO_(2)注入井工况下,Ni-W镀层会形成微裂纹,并在内外镀层界面形成腐蚀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Ni-W镀层 超临界二氧化碳 腐蚀 硫化氢 氧含量
下载PDF
新型少水型相变吸收剂的筛选及其含水量影响分析
17
作者 张达光 钱新凤 +2 位作者 侯大伟 汪鑫 慕晓炜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1-838,共8页
为克服水型吸收剂能耗高、腐蚀性强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胺的新型少水型相变吸收剂。开展溶剂效应对吸收剂的吸收、分相、富相黏度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含水量与吸收剂性能的关系,为优化吸收剂的含水量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 为克服水型吸收剂能耗高、腐蚀性强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胺的新型少水型相变吸收剂。开展溶剂效应对吸收剂的吸收、分相、富相黏度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含水量与吸收剂性能的关系,为优化吸收剂的含水量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吸收剂的含水量可以提高吸收剂对CO_(2)的吸收性能、加速相分离和降低富相黏度,水与二甲基亚砜最佳的质量比为4:6,与质量分数为30%的乙醇胺相比,新型吸收剂的循环容量提高了27%,同时具备相变和少水的特性,有效降低了能耗和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少水型两相吸收剂 含水量 相分离 富相黏度
下载PDF
CO_(2)加富与磷配施对辣椒根系形态及磷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雷云 刘月炎 +1 位作者 许灵杰 王健健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7-23,共7页
以‘艳椒425’辣椒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CO_(2)浓度(自然CO_(2)(400±30)μmol·moL^(-1)、CO_(2)加富(800±30)μmol·moL^(-1))及3个施磷水平(P00 mg·kg^(-1)、P5050 mg·kg^(-1)、P250250 mg·k... 以‘艳椒425’辣椒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CO_(2)浓度(自然CO_(2)(400±30)μmol·moL^(-1)、CO_(2)加富(800±30)μmol·moL^(-1))及3个施磷水平(P00 mg·kg^(-1)、P5050 mg·kg^(-1)、P250250 mg·kg^(-1)),研究了CO_(2)加富与磷配施对辣椒根系形态及磷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适应环境变化下辣椒种植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CO_(2)加富与磷配施显著促进辣椒根系生长及根冠比增加;2)CO_(2)加富与施磷及二者配施均增加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ACP活性;3)施磷显著增加辣椒根系及总磷含量,但过量施磷对磷含量无显著促进作用,而CO_(2)加富则显著降低辣椒根系及总磷含量;4)CO_(2)加富与施磷及二者配施显著增加辣椒根系磷吸收转运比例,CO_(2)加富显著减少叶片磷吸收转运比例,而施磷是显著减少茎的磷吸收转运比例。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适量合理施肥,避免造成肥料浪费及土壤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富 施磷 辣椒 根系形态 磷含量
下载PDF
基于气−水两相流的注热CO_(2)增产CH_(4)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张林峰 杨艳国 +3 位作者 穆永亮 范楠 刘康 姚文军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储存和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构建了竞争吸附、温度变化、煤体变形以及水运移的流−固−热耦合模型,通过与现场数据、已有试验以及现有模型的数值解结果,对比证明了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对模型的优势做出具体阐述,随后利用COMSOL开展了CO_(2)−ECB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CO_(2)可以提升CH_(4)产气速率和产气量,这表明了注CO_(2)增产的可行性。随着CO_(2)持续注入,储层CH_(4)浓度降低,CO_(2)浓度升高,注气井附近温度升高,生产井附近温度降低且从注气井到生产井的温度缓慢下降;注气抽采期间,水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减小,气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由于有效应力、基质收缩/膨胀共同作用,储层渗透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煤层初始含水饱和度越大,CH_(4)产量越低,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小。累计CH_(4)产量最大下降15.19%,忽略煤层中水的影响会高估CH_(4)产量,在进行数值模拟时要考虑煤层水的影响;CO_(2)注入温度与注入压力越大,CH_(4)产量越大,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大。累计CH_(4)产量分别增加13.27%、39.77%,渗透率分别下降20.4%、46.14%,提高CO_(2)注入温度和注入压力有利于提高CH_(4)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增产 流−固−热耦合模型 气−水两相流 含水饱和度 注入温度 注入压力 渗透率 CO_(2)封存
下载PDF
通过量效关系评价CO_(2)超临界提取肉豆蔻挥发油质量
20
作者 王小宁 董馨 +3 位作者 布仁 王跃武 于娟 陆景坤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9期1020-1031,共12页
目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法定量分析16批次肉豆蔻挥发油中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和肉豆蔻醚,结合抗炎活性量效分析,对肉豆蔻的药效成分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肉豆蔻挥... 目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法定量分析16批次肉豆蔻挥发油中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和肉豆蔻醚,结合抗炎活性量效分析,对肉豆蔻的药效成分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肉豆蔻挥发油,建立GC-MS/MS法分析肉豆蔻中6个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并对16批次挥发油样品中6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气相色谱条件:J&W DB-17ms气相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升温程序:50℃,保持1 min,以10℃·min^(-1)的速率升高到150℃,保持3 min;再以20℃·min^(-1)的速率升高到250℃,保持3 min。进样口温度280℃;载气为氮气,流速为1 mL·min^(-1),分流比为10∶1,进样量为1μL;建立16批次挥发油处理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并进行药效分析;对挥发油中6个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X)、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药效分析,并将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及Pearson系数为正的化合物作为贡献性成分。结果: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肉豆蔻醚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6个成分精密度试验的RSD在0.18%~0.90%,重复性试验的RSD在1.53%~2.90%,稳定性试验的RSD在2.11%~2.94%;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8.32%、99.41%、94.79%、98.82%、96.14%、97.81%,RSD分别为1.51%、1.62%、1.87%、0.71%、1.82%、1.31%。16批次挥发油样品中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肉豆蔻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4.674~12.432、2.316~11.121、0.201~4.653、1.047~10.488、201.776~402.163、7.888~39.570 mg·g-1。量效关系分析显示,抗炎活性与6个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甲基丁香酚、榄香素、肉豆蔻醚对抗炎活性有贡献,其中榄香素贡献最大。结论:建立了肉豆蔻16批次挥发油中6个成分的抗炎活性量效关系分析方法,本法简便快速,为肉豆蔻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豆蔻挥发油 CO_(2)超临界萃取法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 含量测定 量效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