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气藏CO_2驱及地质埋存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郭平 许清华 +2 位作者 孙振 杜建芬 汪周华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1,共6页
目前,随着CO_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温室效应日趋显著,CO_2的处理问题显得愈加重要。中国现阶段的CO_2埋存点均为油藏或盐水层,将干气藏CO_2驱与其埋存相结合的研究甚少,现场试验更是没有。为此,调研了大量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目前已有... 目前,随着CO_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温室效应日趋显著,CO_2的处理问题显得愈加重要。中国现阶段的CO_2埋存点均为油藏或盐水层,将干气藏CO_2驱与其埋存相结合的研究甚少,现场试验更是没有。为此,调研了大量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目前已有的衰竭干气藏CO_2驱及地质埋存示范工程,并结合已发表的气藏CO_2驱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CO_2驱提高气藏采收率(EGR)的各个因素,CO_2驱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以及今后在低渗致密气藏CO_2驱方面应做的工作。结果表明:CO_2埋存于干气藏中安全可靠、存储量大、成本低,同时可采出部分剩余天然气;束缚水可减弱储层非均质性对干气藏CO_2驱的影响;在中高渗气藏中,与气态CO_2驱相比,液态或超临界态CO_2驱效果更好;进行气态CO_2驱开注时气藏压力越小,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越大,其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地质埋存 提高气藏采收率 衰竭干气藏 低渗致密气藏
下载PDF
超低渗油藏CO_2驱正交试验设计与数值模拟优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楠 潘志坚 +1 位作者 苏婷 费永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5,共4页
低渗油藏是中国当前油气勘探开发的主体,其中超低渗油藏分布范围较广,占比例较大,但超低渗油藏物性差,利用传统的水驱方法难以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CO_2驱可以膨胀原油体积,降低原油黏度、油水界面张力和油藏毛细管阻力,从而提高驱油效... 低渗油藏是中国当前油气勘探开发的主体,其中超低渗油藏分布范围较广,占比例较大,但超低渗油藏物性差,利用传统的水驱方法难以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CO_2驱可以膨胀原油体积,降低原油黏度、油水界面张力和油藏毛细管阻力,从而提高驱油效率。为了合理开发超低渗油藏,基于油藏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建立超低渗油藏CO_2驱开发模型,对CO_2驱影响因素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开发效果影响参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油藏类型、井网密度、注入CO_2体积。综合单井日产量和内部收益率等因素,优选出了适宜超低渗油藏的开发方式,即水平井CO_2驱开发技术以及相应的参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油藏 正交试验设计 油藏数值模拟 水平井 co_2驱 流度 渗透率
下载PDF
低渗韵律油藏CO_2驱和水驱开发规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钟张起 薛宗安 +2 位作者 刘鹏程 贾福东 付艳丽 《复杂油气藏》 2012年第1期58-62,共5页
根据吉林油田某区块的油藏条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不同韵律储层驱油效果。数模结果显示,注水开发时,均质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好,反韵律储层次之,正韵律储层最差。气水交替驱时,均质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好,正韵律储层次之,反韵律储层最差... 根据吉林油田某区块的油藏条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不同韵律储层驱油效果。数模结果显示,注水开发时,均质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好,反韵律储层次之,正韵律储层最差。气水交替驱时,均质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好,正韵律储层次之,反韵律储层最差。注水开发与交替驱开发规律的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由CO2、油和水的密度差异造成的。水驱油时,水容易沿储层下部快速推进,反韵律储层减缓了这一趋势。气驱油时,CO2容易沿储层上部快速推进,正韵律储层减缓了这一趋势。注水开发时,要优选均质储层,其次是反韵律储层。交替驱开发时,要优选均质储层,其次是正韵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低渗油藏 韵律储层 开发规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庆油田CO_2驱油井井口集油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林 孟岚 +4 位作者 庞志庆 鲍云波 彭启忠 丛林 展恩琴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6年第3期11-12,15,共3页
大庆油田从2003年开始开展CO_2驱先导性试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驱油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合大庆外围扶杨油层、海拉尔低-特低渗透复杂断块油田有效开发的新技术,十余年来不断扩大试验范围与规模。地面工程紧密跟踪试验全过程,针对常规... 大庆油田从2003年开始开展CO_2驱先导性试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驱油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合大庆外围扶杨油层、海拉尔低-特低渗透复杂断块油田有效开发的新技术,十余年来不断扩大试验范围与规模。地面工程紧密跟踪试验全过程,针对常规井口架罐易喷油等生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小规模先导性试验研发了适用的油井井口集油罐,在目前生产工况下(气油比0~675 m^3/t)能够安全环保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地面工程 油井 井口集油罐
下载PDF
CO_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变化探讨
5
作者 陈亮 王英 陈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1年第5期43-44,66,共3页
目前对注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相关问题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CO_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变化的研究还不多据统计,成功进行CO_2驱后剩余油饱和度约30%,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CO_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从以... 目前对注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相关问题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CO_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变化的研究还不多据统计,成功进行CO_2驱后剩余油饱和度约30%,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CO_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CO_2驱后储层物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储层 剩余油 物性变化
下载PDF
吉林特低渗油藏长岩心CO_(2)驱替微观动用规律研究
6
作者 张辉 李忠诚 +4 位作者 祝孝华 李金龙 李海波 姚兰兰 肖前华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l...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18.01%;1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80.67%,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17.45%;5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95.68%,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39.82%,大PV驱替可有效动用小孔喉的油。研究成果可为莫里青油田储层CO_(2)驱替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同类油藏开展注气先导试验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核磁共振 co_(2) 采出程度
下载PDF
CO_(2)驱油封存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
7
作者 张志升 吴向阳 +6 位作者 吴倩 王冀星 林汉弛 郭军红 王锐 李金花 林千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CO_(2)驱油封存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能实现大规模CO_(2)封存。然而,驱油封存过程伴随着多种CO_(2)泄漏风险。针对以往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的缺乏,特别是缺少基于在线监测的管理系统,难以支撑动态的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_(2)驱... CO_(2)驱油封存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能实现大规模CO_(2)封存。然而,驱油封存过程伴随着多种CO_(2)泄漏风险。针对以往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的缺乏,特别是缺少基于在线监测的管理系统,难以支撑动态的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_(2)驱油封存泄漏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开发了集成多环境实时风险识别和评估、多空间风险预测、多层级风险预警和全过程风险控制的动态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并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石油CO_(2)驱油封存示范项目。案例应用研究表明,所开发的CO_(2)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全空间动态识别CO_(2)驱油封存过程的各种泄漏风险,有效支撑泄漏风险的动态管理,为CO_(2)驱油封存项目提供全面及时的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油封存 co_(2)泄漏 风险管理 风险预测 风险预警 决策支持
下载PDF
低渗砂岩油田CO_(2)驱化学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8
作者 吴向阳 李建勋 +2 位作者 李刚 梅艳 金戈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62-365,371,共5页
针对低渗砂岩油藏进行了CO_(2)驱开发技术研究,分析了CO_(2)驱油化学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目标油藏流体特征进行了PVT拟合,确定其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明确了不同压力及注入时机对CO_(2)驱采收率、气油比、含水率及驱动压差等的影... 针对低渗砂岩油藏进行了CO_(2)驱开发技术研究,分析了CO_(2)驱油化学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目标油藏流体特征进行了PVT拟合,确定其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明确了不同压力及注入时机对CO_(2)驱采收率、气油比、含水率及驱动压差等的影响规律,探究了CO_(2)泡沫驱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效用。结果表明:24.5 MPa为目标区域CO_(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采收率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28 MPa时CO_(2)驱提高采收率可达30.57%。气体突破时间、总采收率与CO_(2)注入时机密切相关,CO_(2)注入越早,越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出口含水率为60%时注入可提高采收率39.13%。CO_(2)泡沫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采收率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砂岩油藏 co_(2) 注入时机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苏北盆地江苏油田CO_(2)驱油技术进展及应用
9
作者 唐建东 王智林 葛政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F0002,共9页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对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CO_(2)驱油埋存是其重要内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CO_(2)驱油技术攻关及多种类型矿场试验,形成了以重力稳定驱、驱吐...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对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CO_(2)驱油埋存是其重要内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CO_(2)驱油技术攻关及多种类型矿场试验,形成了以重力稳定驱、驱吐协同等为特点的复杂断块油藏CO_(2)驱油的4种差异化模式,成功开展了花26断块“仿水平井”重力稳定驱等技术先导试验,建成了10×10^(4) t的复杂断块油藏CCUS示范工程。江苏油田累计注入液碳量30.34×10^(4) t,累计增油量9.83×10^(4) t,实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技术研究及试验可为其他复杂断块油藏的CO_(2)驱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co_(2)油模式 重力稳定 提高采收率 co_(2)封存
下载PDF
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重力超覆的影响规律及表征分析
10
作者 赵凤兰 王雨 +3 位作者 黄世军 宋黎光 刘淼淼 王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028,共8页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资源化利用与封存的双重目的,已在低渗-致密油藏得到广泛应用。为明确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油过程中密度差引起的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开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资源化利用与封存的双重目的,已在低渗-致密油藏得到广泛应用。为明确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油过程中密度差引起的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开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混相条件下,由于岩心长度减小,重力超覆的扩展空间受限,但油气混相程度的降低,导致重力超覆程度降低幅度较小;当岩心长度继续减小时,混相程度降低对重力超覆的影响大于岩心长度对重力超覆扩展空间限制的影响,从而使重力超覆程度加剧。数模结果表明,随着运移距离的减小,重力超覆程度减弱,混相驱采收率提高。因此,结合油田现场情况,为减缓重力超覆,应适当减小井距,缩短CO_(2)气体运移距离,从而提高CO_(2)驱的波及效率。研究结果对于CO_(2)驱油现场试验方案设计和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重力超覆 运移距离 井距优化 co_(2)
下载PDF
高温环境下模拟CO_(2)驱采出液中304不锈钢的腐蚀行为
11
作者 王超 王佳秋 +2 位作者 王艳娟 杜星璇 张博帆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5期103-106,共4页
现阶段随着CO_(2)驱油技术的普遍使用,采出液中CO_(2)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得采出系统中金属管道的腐蚀程度逐渐增大。为了掌握304不锈钢在高温环境下CO_(2)驱采出液中的腐蚀行为,室内配制了模拟CO_(2)驱采出液,测试了304不锈钢在高温环境... 现阶段随着CO_(2)驱油技术的普遍使用,采出液中CO_(2)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得采出系统中金属管道的腐蚀程度逐渐增大。为了掌握304不锈钢在高温环境下CO_(2)驱采出液中的腐蚀行为,室内配制了模拟CO_(2)驱采出液,测试了304不锈钢在高温环境下不同含量CO_(2)、不同腐蚀时间下的金属腐蚀速率,并对不同腐蚀时间下金属表面的微观形貌和腐蚀产物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CO_(2)含量和腐蚀时间的不断上升,金属的腐蚀速率上升;随着腐蚀时间的上升,金属表面的腐蚀产物逐渐增加,发生了局部区域析氢腐蚀过程;腐蚀产物膜主要由Fe_(2)O_(3)、Cr_(2)O_(3)和FeCO_(3)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304不锈钢 腐蚀 采出液 高温
下载PDF
80-3Cr油管钢在CO_(2)驱环境下的性能研究与应用
12
作者 时维才 苏航 +3 位作者 周星光 王少龙 姚峰 付安庆 《焊管》 2024年第6期49-53,共5页
针对CO_(2)驱高CO_(2)分压、高H_(2)S分压、低温井筒环境造成N80、P110管柱失效的问题,开展了80-3Cr、N80、P110三种管材的耐CO_(2)腐蚀、抗H_(2)S应力腐蚀开裂、耐低温冷脆对比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CO_(2)工况条件下,N80、P110、80-... 针对CO_(2)驱高CO_(2)分压、高H_(2)S分压、低温井筒环境造成N80、P110管柱失效的问题,开展了80-3Cr、N80、P110三种管材的耐CO_(2)腐蚀、抗H_(2)S应力腐蚀开裂、耐低温冷脆对比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CO_(2)工况条件下,N80、P110、80-3Cr油管在添加缓蚀剂情况下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0549 mm/a、0.0645 mm/a、0.0333 mm/a;80-3Cr油管的腐蚀速率明显低于N80、P110油管;80-3Cr油管在不同H_(2)S环境下均未出现应力腐蚀开裂,具有较好的抗H_(2)S应力腐蚀性能;在-20℃的低温环境下,N80和P110油管冲击功分别只有80-3Cr油管的62.6%和23.2%;80-3Cr油管在CO_(2)驱油现场应用后,管柱失效率从2019年的20%下降到0,取得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3Cr油管钢 co_(2) 腐蚀 低温冷脆
下载PDF
夹层型页岩油储层CO_(2)驱替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为例
13
作者 姚兰兰 杨正明 +4 位作者 李海波 周体尧 张亚蒲 杜猛 侯海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60%以上;增大驱替流量可以显著提高基质渗透率较小的岩样驱油效率;岩样赋存状态以游离油为主,饱和原油后体积分数为40.51%~62.40%,驱替过程中游离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在50%以上;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大,游离油/吸附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减小;干样渗透率越大,渗透率随驱替流量的增长速率也越大。研究成果为页岩油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 核磁共振 替特征 赋存状态 储层动用
下载PDF
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注采井布井方式对CO_(2)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14
作者 李政 吕文峰 +3 位作者 王宏志 李敏 陈天戈 郑自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7,共9页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_(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_(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CO_(2)试验区的典型地质油藏参数和注采参数为依据建立理论模型,得到了不同平面非均质性、不同注采井布井方式下的CO_(2)驱开发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注采井布井方式为“高渗注低渗采”和“厚注薄采”时的整体开发效果优于“低渗注高渗采”和“薄注厚采”;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越强,不同布井方式下的开发效果差异越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CO_(2)驱注采井位的优化设计与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低渗透油藏 平面非均质性 布井方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
15
作者 李斌会 邓森 +4 位作者 张江 曹胜 郭天娇 徐全 霍迎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间、裂缝对吞吐驱油效果的影响,并且分析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的改变程度;最后对比页岩油CO_(2)吞吐和CO_(2)驱替的驱油效果,并给出最优的驱油方式。结果表明:吞吐动用幅度最大的是中大孔和页理缝中的页岩油,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最低,增加闷井时间,页岩油采出程度仅提高0.81百分点,压裂可以使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1.33百分点,使小孔中的页岩油得到有效动用;吞吐比驱替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30.98百分点,并且可以动用干岩样中的页岩油,效果优于驱替;驱吞结合驱油方式比只进行吞吐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2.88百分点以上,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孔中页岩油的采出程度;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页岩砂砾含量不同是导致页岩吞吐前后孔隙结构变化差异大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古龙页岩油矿场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孔隙结构 co_(2) co_(2)吞吐 高温高压 核磁共振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驱和水驱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
16
作者 黄鑫淼 林伟 +2 位作者 韩登林 雷征东 赵新礼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1,共10页
为了厘清CO_(2)驱和水驱两种驱替介质的微观驱油机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建立CO_(2)驱油模型和水驱油模型,研究不同驱替条件下亲水纳米孔隙内原油密度随驱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驱油过程中烃类分子在纳米孔隙内的运移过程。... 为了厘清CO_(2)驱和水驱两种驱替介质的微观驱油机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建立CO_(2)驱油模型和水驱油模型,研究不同驱替条件下亲水纳米孔隙内原油密度随驱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驱油过程中烃类分子在纳米孔隙内的运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注入介质的驱油效率都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CO_(2)驱油过程中,当注入速度较小时,CO_(2)膨胀发挥主要作用,随着注入速度增大,驱替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在亲水纳米孔隙中,当注入水的速度较低时,渗吸发挥主要作用,此时小孔隙中的原油驱替速度比大孔隙快,随着注入速度增大,驱替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大孔隙中的原油被快速驱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分子动力学 致密油藏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及CO_(2)埋存评价
17
作者 侯大力 龚凤鸣 +3 位作者 陈涛 孙雷 赵锐 苏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注CO_(2)开发低渗透油藏不仅能增加原油采收率,还能将CO_(2)埋存在地下,实现双赢。为了明确X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油机理、CO_(2)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埋存机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注CO_(2)混相特征、注CO_(2)参... 注CO_(2)开发低渗透油藏不仅能增加原油采收率,还能将CO_(2)埋存在地下,实现双赢。为了明确X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油机理、CO_(2)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埋存机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注CO_(2)混相特征、注CO_(2)参数优化和CO_(2)埋存评价3方面对X低渗透油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原油注CO_(2)最小混相压力为26.03 MPa,CO_(2)有降低原油黏度和密度的作用;通过参数优化确定的推荐注采方案与衰竭开采相比,累计增油量为96.21×10^(4)t,主力开发层系X4⁃2、X4⁃3提高采收率分别为9.37百分点、6.02百分点;CO_(2)注入地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平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在纵向上受重力分异的作用向上运移;评价区块注CO_(2)驱推荐方案预计CO_(2)埋存量为68.08×10^(4)t,其中构造埋存量、束缚埋存量、溶解埋存量和矿化埋存量分别为42.20×10^(4)、17.79×10^(4)、6.24×10^(4)和1.85×10^(4)t。研究成果为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提供了实验和理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油与埋存 方案设计 参数优化 埋存评价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致密砂岩储层CO_(2)驱油研究进展
18
作者 余涛 李琦 +2 位作者 谭永胜 陈博文 胡海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9,共14页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围绕该方法在CO_(2)-EOR研究中的2大重点——界面行为与受限空间运移行为,对包括萃取、溶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最小混相压力、润湿性等6个方面界面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前人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受限空间中运移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分子动力学在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分子动力学能够很好地将CO_(2)萃取原油中—轻烃组分的过程进行可视化,建议根据原油实际组分构成分析CO_(2)的萃取能力,从而弄清CO_(2)萃取原油中各组分的优先顺序及效率;②有关CO_(2)分子对原油溶胀降黏作用的研究,大多数成果中的原油组分体系较为单一,建议根据实际储层的原油组分,系统探讨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的溶胀降黏作用;③对于CO_(2)与油水两相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更多是在体相中进行展开,而在纳米受限空间界面行为的研究还有待完善;④有关地层水在孔隙壁面的润湿性研究,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影响润湿性的机理尚不明确。结论认为,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性能的日益强大,该方法可以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复杂体系的计算,以其为基础的油藏、页岩油气藏CO_(2)-EOR机理等研究将会取得较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co_(2) 致密砂岩储层 溶胀降黏 界面张力 最小混相压力 界面行为 受限空间流动
下载PDF
CO_(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
19
作者 刘漪雯 付美龙 +4 位作者 王长权 许诗婧 孟凡坤 沈彦来 李毓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5,共7页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CO_(2)与原油接触后使体系中的沥青质以固体形式沉积下来,对储层造成一定堵塞,但同时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且不同注入方式下CO_(2)驱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具...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CO_(2)与原油接触后使体系中的沥青质以固体形式沉积下来,对储层造成一定堵塞,但同时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且不同注入方式下CO_(2)驱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开展了CO_(2)连续注入及CO_(2)-水交替注入后有机垢堵塞机理实验、储层润湿性实验及CO_(2)-水溶液对岩石的溶蚀评价实验,并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参数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定量表征了CO_(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CO_(2)驱产生的有机垢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整体上CO_(2)与绿泥石反应导致的溶蚀作用更强,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且CO_(2)-水交替注入比CO_(2)连续注入引起的有机垢堵塞要弱,溶蚀作用效果更好,渗透率损失率更低,能够在中、大孔隙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整体上更能增大岩石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使得低渗透储层采收率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co_(2)-水交替注入 有机垢 溶蚀作用 相对渗透率曲线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CO_(2)驱产出气回注工艺及配套压缩装置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张猛 郭鑫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5期39-41,共3页
CO_(2)驱油田产出气主要来源于注入气和油田伴生气,是目前油田CO_(2)驱环节过程中造成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排放源。以草舍油田小井组CO_(2)驱油产出气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若干单元对产出气进行提纯净化,有效除油降水,满足压缩装置的进气要... CO_(2)驱油田产出气主要来源于注入气和油田伴生气,是目前油田CO_(2)驱环节过程中造成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排放源。以草舍油田小井组CO_(2)驱油产出气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若干单元对产出气进行提纯净化,有效除油降水,满足压缩装置的进气要求。同时针对性改造压缩装置,实现装置的自动化、撬装化,不仅降低了装置运行成本,也实现了CO_(2)的循环利用,该研究对CO_(2)驱产出气回收、实现碳减排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提纯净化 压缩装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