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研究PEG-rhG-CSF与rHSA-hG-CSF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国昌 陈枢青 +3 位作者 朱振洪 黄岩山 潘会强 周金宝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聚乙二醇修饰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rHSA-hG-CSF)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验证两种方法对rhG-CSF半衰期(T1/2)的影响。小鼠...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聚乙二醇修饰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rHSA-hG-CSF)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验证两种方法对rhG-CSF半衰期(T1/2)的影响。小鼠分别皮下给药rhG-CSF,PEG-rhG-CSF与rHSA-hG-CSF后,在不同时间点采血并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中rhG-CSF的浓度,用3P87药动学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并计算参数。结果显示,rhG-CSF,PEG-rhG-CSF与rHSA-hG-CSF的半衰期(T1/2)分别为2.1,14.2和10.6h,后两者半衰期分别为rhG-CSF的7倍、5倍;PEG-rhG-CSF和rHSA-hG-CSF的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rhG-CSF的15倍、13倍。通过ELISA法检测比较rhG-CSF,PEG-rhG-CSF与rHSA-hG-CSF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表明PEG修饰与白蛋白融合技术可以延长rhG-CSF的半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 白蛋白 药代动力学 ELISA
下载PDF
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血脑屏障破坏与脑脊液蛋白质指数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李陈渝 李光勤 秦枫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z1期85-86,104,共3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白蛋白指数的变化。方法:采用澳甲酚绿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2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的血清和...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白蛋白指数的变化。方法:采用澳甲酚绿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2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的血清和CSF中白蛋白水平,并计算出CSF白蛋白指数,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CSF白蛋白、CSF白蛋白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结脑组显著高于病脑组(P<0.001)。结脑组恢复期患者CSF白蛋白、CSF白蛋白指数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P<0.001)。结论:CSF白蛋白和CSF白蛋白指数的水平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BBB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 脑脊液白蛋白指数
下载PDF
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外周血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系列指标的观察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卫彬 陈理娥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4年第1期41-45,共5页
检测了34例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16例、脑缺血18例)急性发病后1.5~6d内外周血血清(S)IgG、IgA、IgM、C3、C4、CH50与脑脊液(CSF)白蛋白(Alb)以及CSFIgG/SIgG比值,并... 检测了34例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16例、脑缺血18例)急性发病后1.5~6d内外周血血清(S)IgG、IgA、IgM、C3、C4、CH50与脑脊液(CSF)白蛋白(Alb)以及CSFIgG/SIgG比值,并与20名患动脉硬化的“正常人”(无其他疾病)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外周血IgG、C3、C4、CH50两组患者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两组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三组间IgA、IgM无显著性差异。(2)CSF中IgG两组患者均增高,且出血组更明显;CSFIgG/SIgG比值出血组较缺血组明显增高;两组Alb均增高,出血组更明显。提示该病发病后体液免疫增强,这可能是伴发肺部感染的免疫病理机制之一。出现血脑屏障功能损害且脑出血较缺血更为严重,并可能有IgG的内源性合成,提示急性脑组织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应激反应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上述外周血与CSF各项指标测定结果的不同,说明神经免疫学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动脉硬化 患者 csf 增高 脑脊液 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 反应 损害
下载PDF
三种脑部炎症病变脑脊液铁蛋白、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玉华 张素平 邓婉青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745-747,共3页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脊液铁蛋白、脑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及脊液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诊断意义。方法 检测结核性脑膜炎 31例、病毒性脑膜炎 32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30例患者的脑脊液铁...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脊液铁蛋白、脑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及脊液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诊断意义。方法 检测结核性脑膜炎 31例、病毒性脑膜炎 32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30例患者的脑脊液铁蛋白、脑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及脊液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并与 30例正常者作对照。结果 方差分析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及对照组脑脊液铁蛋白、脑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0 1) ,3组脑部疾病间的铁蛋白、脑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方差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及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脊液IgA、IgM、IgG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0 1) ,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IgA、IgM较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显著升高(P <0 .0 5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IgG较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脊液铁蛋白、脑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和脊液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和差异 ,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脑膜炎 病毒性 脑脊髓炎 急性传播性 铁蛋白 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 免疫球 蛋白
下载PDF
烯醇化酶的水平变化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周香雪 李洵桦 +5 位作者 梁秀龄 蒲小勇 梁颖茵 刘冰 朱荣兰 黄海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8-91,99,共5页
【目的】研究脑脊液和血清中烯醇化酶(NSE)在肝豆状核变性(W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WD初诊患者40例、正常对照20例,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脑脊液和血清NSE、脑脊液及血清铜,计算血脑屏障指数(AR值)。青霉胺治疗3个月后再次进行神... 【目的】研究脑脊液和血清中烯醇化酶(NSE)在肝豆状核变性(W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WD初诊患者40例、正常对照20例,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脑脊液和血清NSE、脑脊液及血清铜,计算血脑屏障指数(AR值)。青霉胺治疗3个月后再次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和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WD患者脑脊液NSE含量低于对照组,脑脊液NSE含量低于血清。肝、脑型WD患者NSE无明显差异。脑脊液NSE含量与神经症状评分无相关性。脑脊液NSE与AR值呈负相关。青霉胺治疗后神经症状加重的患者脑脊液NSE量升高。脑脊液NSE是青霉胺治疗后是否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的相关因素。【结论】WD患者脑脊液NSE水平可反映WD患者神经功能的缺失,可以作为预测青霉胺治疗后是否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的指标,但不能作为评价神经症状严重程度的指标。神经系统损伤加重可能是WD患者青霉胺治疗后神经症状加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烯醇化酶 脑脊液 血脑屏障指数
下载PDF
急性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β-AP Tau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明杰 康东 《西部医学》 2014年第12期1604-1606,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β-AP、Tau的变化.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2013年5月~2014年3月行脑脊液检查的患者67例,按是否为急性脊髓炎将患者分为疾病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行血清及脑脊液微量清蛋白、免... 目的 探讨急性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β-AP、Tau的变化.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2013年5月~2014年3月行脑脊液检查的患者67例,按是否为急性脊髓炎将患者分为疾病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行血清及脑脊液微量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及β-AP、Tau蛋白检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疾病组患者SALB无明显差异(P>0.05);CALB和QAL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gG、CIgG、IgG指数和IgG-syn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F-OBC阳性患者9例(28.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AP、脑脊液β-AP、血清Tau蛋白和脑脊液Tau蛋白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性脊髓炎患者早期就已经出现血脑屏障损害,SALB、CALB及QALB能作为判断血脑屏障损害的指标,并用于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和非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急性脊髓炎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指标异常,提示其疾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相关;急性脊髓炎患者早期β-AP及Tau蛋白未出现明显异常,提示早期急性脊髓炎尚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对判断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炎 血清 脑脊液 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红胜 屈音波 孙丽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8年第3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IL-6、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CALB/SALB)比值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体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6、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白蛋白、免疫比浊法检测脑脊液白蛋白。检测4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 目的:探讨脑脊液IL-6、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CALB/SALB)比值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体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6、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白蛋白、免疫比浊法检测脑脊液白蛋白。检测4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以25例非颅内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1)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CALB/SALB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脑脊液IL-6浓度和CALB/SALB比值呈明显正相关(r=0.667,P<0.01)。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CALB/SALB比值均明显升高,其水平与病情的发生、发展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脑脊液IL-6、CALB/SALB比值的检测对脑损害程度的估计、治疗方案的选取以及预后的判断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IL-6 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CALB/SALB)比值 病毒性脑炎
下载PDF
脊液铁蛋白 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变化对SAH的诊断意义
8
作者 刘玉华 张素平 邓婉青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6-257,共2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脊液铁蛋白、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其对SAH的诊断意义。方法 检测 4 5例SAH患者脊液铁蛋白、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 ,并与 30例正常者作对照 ,观察患者在发病不同时间、不同病情两...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脊液铁蛋白、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其对SAH的诊断意义。方法 检测 4 5例SAH患者脊液铁蛋白、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 ,并与 30例正常者作对照 ,观察患者在发病不同时间、不同病情两指标的变化。结果 SAH患者脊液铁蛋白增高 ,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增大在病后 3d及 1、2、3、4周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脊液铁蛋白增高第 2周最明显 ,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增大第 1周最明显。 1周后脊液铁蛋白增高阳性率与CT阳性率比较 ,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增高阳性率与CT、脑脊液红血球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Hunt病情分级脊液铁蛋白、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各级比较有显著差异 ,病情越重比值越高。结论 脊液铁蛋白、脊液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比值对病史长、症状轻、CT和脊液红血球阴性的SAH有重要诊断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铁蛋白 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 诊断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脑屏障与脑脊液白蛋白指数的变化
9
作者 刘冬青 刘俊英 +2 位作者 王俊萍 司华鹏 申鲁生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年第6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白蛋白指数的变化。方法采用溴甲酚绿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血清和CSF...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白蛋白指数的变化。方法采用溴甲酚绿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血清和CSF中白蛋白水平,并计算出CSF白蛋白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CSF白蛋白、CSF白蛋白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化脑组显著高于病脑组(P<0.001)。化脑组恢复期患儿CSF白蛋白、CSF白蛋白指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监测CSF白蛋白和CSF白蛋白指数的水平可作为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BBB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 脑脊液白蛋白指数 血脑屏障
下载PDF
急性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及β-AP Tau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玉兰 叶雪梅 《西部医学》 2015年第6期891-893,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β-AP、Tau的变化.方法 筛选神经内科2013年5月~2014年3月行脑脊液检查的患者67例,按是否为急性脊髓炎将患者分为疾病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行血清及脑脊液微量清蛋白、免... 目的 研究急性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β-AP、Tau的变化.方法 筛选神经内科2013年5月~2014年3月行脑脊液检查的患者67例,按是否为急性脊髓炎将患者分为疾病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行血清及脑脊液微量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及β-AP、Tau蛋白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疾病组患者SAlb无明显差异(P>0.05);CAlb和QAlb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gG、CIgG、IgG指数和IgG-syn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F-OCB阳性患者9例,阳性率为28.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AP、脑脊液β-AP、血清Tau蛋白和脑脊液Tau蛋白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性脊髓炎患者早期就已经出现血脑屏障损害,SAlb、CAlb及QAlb能作为判断血脑屏障损害的指标,并用于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和非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急性脊髓炎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指标的异常,提示其疾病的发生和自身免疫相关;急性脊髓炎患者早期β-AP及Tau蛋白未出现明显异常,提示早期急性脊髓炎尚未出现神经功能的损害,对判断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炎 血清 脑脊液 免疫球蛋白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下载PDF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及白蛋白对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邢宏义 孙圣刚 +1 位作者 梅元武 魏桂荣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771-772,共2页
目的 分析脑脊液 (CSF)免疫球蛋白 (Ig)和白蛋白 (Alb)对病毒性脑膜炎 (VM )、结核性脑膜炎 (TM )、化脓性脑膜炎(PM )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VM 5 3例 ,TM 40例 ,PM 14例患者CSFIg和Alb的含量。结果 IgG、IgM和... 目的 分析脑脊液 (CSF)免疫球蛋白 (Ig)和白蛋白 (Alb)对病毒性脑膜炎 (VM )、结核性脑膜炎 (TM )、化脓性脑膜炎(PM )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VM 5 3例 ,TM 40例 ,PM 14例患者CSFIg和Alb的含量。结果 IgG、IgM和Alb在TM和PM中均显著高于VM组 (P <0 0 0 1) ,且以PM升高最明显 ,但TM和PM间 ,Alb及比值变化无显著性意义 ;与VM相比 ,TM以IgG变化最突出 ( 75 %) ,PM以IgM变化为显著 ( 78%) ;Alb在TM和PM升高比例最高 ( 10 0 %)。PM 14例中有 12例 ( 85 .7%)、TM 40例中仅 6例 ( 15 %)符合典型CSF常规和生化改变。如果把CSFAlb >3 0 0mg/L和IgG >61mg/L作为条件 ,则TM的诊断阳性率达 3 8/ 40 ( 95 %)。结论 TM和PM血脑屏障的破坏明显大于VM ,CSFIg和Alb的含量检测弥补了CSF常规分析的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免疫球蛋白 csf Ig 白蛋白 ALB 病毒性脑膜炎 VM 脑膜炎
原文传递
氨基葡萄糖对EAE大鼠血-脑脊液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春云 孟健 +2 位作者 张文雁 孙永胜 马存根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基葡萄糖(G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血-脑脊液屏障(BBB)功能及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用完全抗原和减毒百日咳杆菌原液免疫大鼠后随机分为3组:①EAE组(n=40):腹腔注射4.5(ml/kg·d)磷酸盐缓冲溶液。...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基葡萄糖(G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血-脑脊液屏障(BBB)功能及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用完全抗原和减毒百日咳杆菌原液免疫大鼠后随机分为3组:①EAE组(n=40):腹腔注射4.5(ml/kg·d)磷酸盐缓冲溶液。②GS治疗1组(n=40):腹腔注射90mg/(kg·d)GS溶液。③GS治疗2组(n=40):腹腔注射180mg/(kg·d)GS溶液。各组分别于免疫后6、8、10、12、14、16、18d检测大鼠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白蛋白(ALB)含量,其CSF与血清ALB比值(QA)作为评价BBB功能及动态变化的指标。结果EAE组QA值在免疫后6d开始升高,免疫后10d达最大值,早于临床症状出现。GS治疗组QA值在免疫后6d仅有少量升高,在免疫后14d达高峰,与EAE组相比QA值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治疗2组QA值与GS治疗1组相比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结论GS可降低EAE大鼠QA值水平,对EAE发病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葡萄糖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血脑屏障 QA值
原文传递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壳聚糖缓释纳米粒的制备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正艳 何应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2435-2437,共3页
目的:研究以生物可降解壳聚糖纳米粒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新型缓释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负载GM-CSF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径和形态;用紫外分光... 目的:研究以生物可降解壳聚糖纳米粒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新型缓释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负载GM-CSF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径和形态;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BSA和GM-CSF包封率,并考察制剂体外药物释放情况。结果:纳米粒形态多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01nm,GM-CSF和BSA包封率分别为62.1%、58.5% ,3d时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9%、82%。结论:应用离子交联法可制备负载GM-CSF的壳聚糖缓释纳米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牛血清白蛋白 壳聚糖 纳米粒 包封率 体外释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