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se of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of Brain <sup>18</sup>F-FDG PET in Diagnosis of Dementia Subjects 被引量:1
1
作者 Eric S. K. See David Wai Chow Yeung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Since the world population is aging rapidly,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s also rising rapidly thus causing a great impact 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ies.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and level measurement of demen... Since the world population is aging rapidly,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s also rising rapidly thus causing a great impact 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ies.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and level measurement of dementia are very importance in the disease management. Numerous studies show that 18F-FDG-brain scan can differentiate various types of dementia. However, correct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nuclear images requires physicians who are well experienced. Therefore, it is worthwhile to build an automatic diagnostic system for i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novel method by 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to analyze CortexID of brain PET-CT scan with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for dementia classification. Moreover, the ANN was trained to indicate the clinical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as reflected by MMSE score. All ANNs were trained and tested again with an experienced physician’s seventy diagnosis and the results were very promising. The dementia classifier achieved 96% accuracy and the mapper network could correctly predict the MMSE score with 0.782 regression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ntia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ortexID PET-ct
下载PDF
从卒中到VD的动态CT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毛善平 叶心国 +4 位作者 唐尊立 毛小平 刘志超 李涛 吴丹红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 (VD)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卒中患者 16 7例 ,分别在首次发病、每次复发及 5年时进行动态头颅CT扫描及智能测定。按 5年时是否痴呆分为血管性痴呆组 (VD组 ,95例 )及无痴呆血管病组 (对照组 ,72例 )。...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 (VD)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卒中患者 16 7例 ,分别在首次发病、每次复发及 5年时进行动态头颅CT扫描及智能测定。按 5年时是否痴呆分为血管性痴呆组 (VD组 ,95例 )及无痴呆血管病组 (对照组 ,72例 )。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年时VD发生率为 31.73% ,2年5 0 .17% ,5年 5 6 .89% ,VD组发作次数多、病灶体积增大、病灶数目增多、病变部位由单侧→双侧、左侧病变增大、皮层下病变增大多见 ,脑萎缩相关指标提示皮质下萎缩明显 ,但白质疏松面积改变两组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血管性痴呆多发于卒中首次发病后 1~ 2年内 ,VD发生率与发作次数、病灶体积、病灶数目增加及病变部位改变 (如单侧→双侧 ,左侧病变扩大 ,丘脑或角回病变等 )最相关 ,其次为皮层下脑萎缩的快速发展 ,而白质疏松改变与VD关系较小。首次卒中后 2年内积极有效防治有助于减少V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性痴呆 神经心理学 VD 发病机制 ct扫描 智能测定
下载PDF
头颅CT定位围针对多发梗塞性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伦新 荣莉 杨文辉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 :观察头颅CT定位围针治疗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疗效 ,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多发性梗塞性痴呆患者 50例 ,随机分为电围针 (头颅CT定位 )组 2 5例 ,西药 (尼莫通 )组 2 5例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进行评... 目的 :观察头颅CT定位围针治疗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疗效 ,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多发性梗塞性痴呆患者 50例 ,随机分为电围针 (头颅CT定位 )组 2 5例 ,西药 (尼莫通 )组 2 5例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相同疗程后 ,两组的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改变 ,且治疗后电围针组生存质量的评分明显提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ct定位 围针 多发梗塞性痴呆 生存质量 血管性痴呆 VD
下载PDF
器质性痴呆的 CT 临床再诊断 被引量:8
4
作者 瞿正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7年第1期3-5,共3页
作者将29例老年性痴呆(AD)和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患者先后二次脑CT结果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发现50%的AD患者第二次CT显示由单一的脑萎缩转变为萎缩与梗塞相并存的混合性损害,MID者由梗塞转为混合性损害的达60... 作者将29例老年性痴呆(AD)和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患者先后二次脑CT结果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发现50%的AD患者第二次CT显示由单一的脑萎缩转变为萎缩与梗塞相并存的混合性损害,MID者由梗塞转为混合性损害的达60%,二组疾病二次CT诊断变化率为51.7%。分析表明,病程越长,混合性损害的发生机会越多,与二次检查间隔时间长短无明显关联。混合性损害者易出现神经系统体征,认知功能障碍更较严重。作者认为,仅以一次CT结果下诊断有片面性,重视病史特点及临床表现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痴呆 器质性痴呆 诊断
下载PDF
多梗死性痴呆患者痴呆程度和C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罗华 熊先骥 张泽兰 《现代康复》 CSCD 2001年第5期32-33,共2页
目的 探讨多梗死性痴呆 (MID)患者痴呆程度和 CT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 44例 MID轻度痴呆、 40例中度痴呆, 38例重度痴呆患者脑梗死体积、部位及脑萎缩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D患者脑梗死体积和痴呆程度关系密切,梗死体积越大,痴... 目的 探讨多梗死性痴呆 (MID)患者痴呆程度和 CT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 44例 MID轻度痴呆、 40例中度痴呆, 38例重度痴呆患者脑梗死体积、部位及脑萎缩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D患者脑梗死体积和痴呆程度关系密切,梗死体积越大,痴呆越重。重度痴呆患者脑萎缩较轻度、中度痴呆患者更明显。痴呆严重程度与病灶部位无对应关系。结论 脑梗死体积及脑萎缩是影响 MID患者痴呆程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梗死性痴呆 痴呆程度 ct 脑梗死体积
下载PDF
CT在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辨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田锦林 李四强 马玉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902-903,共2页
目的 探讨CT在血管性痴呆中医辨病辨证中的作用。方法 对 3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颅CT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及辨病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中医辨证以瘀血阻窍型多见 ,CT表现以多发性梗死灶者多见。
关键词 ct 血管性痴呆 中医辨证辨病 多发性脑梗死 辨证分型 辨病类型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病人临床特点及脑CT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宜东 曾昭祥 张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815-817,共3页
目的 比较阿尔茨海默病 (AD)与血管性痴呆 (VD)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脑CT表现。方法 根据ICD- 10诊断标准 ,对 2 3例AD和 2 7例VD病人的临床及颅脑CT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1)AD病人多起病缓慢 ,而VD病人起病多较急 ;AD病人的认知功能... 目的 比较阿尔茨海默病 (AD)与血管性痴呆 (VD)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脑CT表现。方法 根据ICD- 10诊断标准 ,对 2 3例AD和 2 7例VD病人的临床及颅脑CT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1)AD病人多起病缓慢 ,而VD病人起病多较急 ;AD病人的认知功能减退常常累及多个方面 ,而VD病人以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为主 ;AD病人的非认知功能常常受影响 ,而VD病人的非认知功能受累较少。 (2 )AD病人的两脉络球间距离与侧脑室体部间最大外径之商和头颅内横径与侧脑室体部间最大外径之商均明显较VD为小 (P <0 0 1) ;第三脑室和外侧裂最大宽度则明显较VD为大 (P <0 0 1)。结论 根据两种疾病的不同临床特点及脑CT表现检查有助于AD及V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临床特点 ct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痴呆患者脑CT径线测量与认知功能测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翟丽萍 张晓玲 +4 位作者 官俏兵 俞晓翔 沈和平 王琰萍 沈宇斐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8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痴呆患者脑CT径线测量结果与认知功能测评结果的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6例痴呆患者,其中48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作为本次研究的VD组;3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lzheimer's diseas... 目的研究痴呆患者脑CT径线测量结果与认知功能测评结果的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6例痴呆患者,其中48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作为本次研究的VD组;3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本次研究的AD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39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分别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颅脑CT扫描,并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神经心理测评。结果 AD组和VD组研究对象头颅CT扫描各径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研究对象与对照组比较,MMSE各因子分及MMSE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研究对象与对照组比较,定向力因子分、注意和计算因子分、记忆因子分及MMSE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言因子分、识记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研究对象与VD组相比,其定向力因子分、语言因子分及MMSE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CT各径线有别于血管性痴呆患者。MMSE总分及其因子分在痴呆患者与正常老年患者之间及不同类型痴呆患者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ct径线测量 认知功能测评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CT及MRI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郎悦 姜长斌 +1 位作者 尹剑 宋旸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82-85,共4页
神经影像学在许多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CT和MRI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影像学研究发现,VCI患者普遍存在着脑白质改变以及... 神经影像学在许多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CT和MRI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影像学研究发现,VCI患者普遍存在着脑白质改变以及脑萎缩,而这些改变的程度和位置与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本文着重阐述近年来,CT及MRI在VCI中的研究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痴呆 血管性 磁共振成像 ct
下载PDF
老年期痴呆74例脑CT径线测量与神经心理测评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长友 李国辉 +12 位作者 汤光宗 杨建林 李洪涛 宋桂清 孙爱玲 罗海峰 陈强庆 魏芳艳 杨苏萍 王培芳 许红丽 张剑利 余锂镭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期痴呆患者头颅CT与神经心理测评的特点。方法通过Hackinski缺血指数表区分血管性痴呆(VD)及阿尔茨海默病(AD),将有关的头颅CT径线和神经心理测评量表进行对比。结果①AD组和VD组头颅CT扫描各径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观察老年期痴呆患者头颅CT与神经心理测评的特点。方法通过Hackinski缺血指数表区分血管性痴呆(VD)及阿尔茨海默病(AD),将有关的头颅CT径线和神经心理测评量表进行对比。结果①AD组和VD组头颅CT扫描各径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D组和VD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D和VD组与对照组比较,部分MMSE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AD组和VD组小脑沟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组大脑萎缩及痴呆程度重于VD组,而小脑萎缩则不尽然。结合CT检查和神经心理测评仍是鉴别VD及AD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疾呆 血管性疾呆 阿尔茨海默病 头颅ct 脑萎缩 神经心理测评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CT分析(附50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明义 刘永红 戴志华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333-335,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D)的病机、临床及CT特点。方法 :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 (DSM -Ⅲ -R)的痴呆诊断标准 ,结合Hachinski缺血性指数 (HIS)确诊由缺血性血管病所致的VD患者50例 ,并对其智能、临床资料和CT表...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D)的病机、临床及CT特点。方法 :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 (DSM -Ⅲ -R)的痴呆诊断标准 ,结合Hachinski缺血性指数 (HIS)确诊由缺血性血管病所致的VD患者50例 ,并对其智能、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VD患者百分之百伴有脑动脉硬化 ,78 %伴有高血压 ,62 %伴有高血脂 ;96 %有记忆力障碍 ,88 %有定向和计算力障碍 ;50例VD患者行CT检查 ,检出141个梗塞灶 ,左侧79个 ,右侧62个。结论 :VD的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 ,主要危险因素是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 ,其发生与梗塞灶容积的大小、数目、部位及脑血压疏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ct 诊断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脑CT及镜像书写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昭祥 刘宜东 +1 位作者 李志成 李大臣 《四川精神卫生》 2005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 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脑CT及镜像书写。方法 采用经线测定法对29例AD及32例VD病人的脑CT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全数病例进行了利手、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量表及总体衰退量表测定,采用汉... 目的 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脑CT及镜像书写。方法 采用经线测定法对29例AD及32例VD病人的脑CT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全数病例进行了利手、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量表及总体衰退量表测定,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草案)中书写部分进行检查,并将所得结果加以比较。结果 ①AD组病人的两脉络球间距离与侧脑室体部间最大外经之商和头颅内横经与侧脑室体部间最大外经之商均值均明显较VD组病人为小(P<0 .01 )。第三脑室和外侧裂最大宽度则明显较VD组病人为大(P<0 .01)。②AD组病人的镜像书写发生率为48 .3%,明显低于VD组病人的78. 1% (P<0 .05 );而镜像书写分度为(5. 71±3 .69),明显高于VD组病人的(3 .78±3.14) (P<0 .05)。结论 AD及VD病人的脑CT及镜像书写各有其特点,可有助于两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ct 镜像书写
下载PDF
头颅CT定位围针配合中药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伦新 荣莉 杨文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观察头颅CT定位围针配合中药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虚证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多发梗塞性痴呆虚证患者89例,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电围针结合中药组(治疗组)57例和中药组32例(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复元合剂(由鹿茸、人参... 目的:观察头颅CT定位围针配合中药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虚证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多发梗塞性痴呆虚证患者89例,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电围针结合中药组(治疗组)57例和中药组32例(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复元合剂(由鹿茸、人参、枸杞子、丹参、益智仁等组成)口服。同时,治疗组配合电围针法,主穴以头部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部位,配穴为肝俞、肾俞、足三里、合谷,以治疗2个疗程为限。对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智能情况和血液流变学等变化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与对照组(7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423,P<0.01);长谷川量表(HDS)积分治疗后提高,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结论:头颅CT定位围针配合中药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梗塞性痴呆 中医药疗法 复元合剂 头颅电围针法 ct定位
下载PDF
^(18)F-FDG SPECT-CT脑代谢显像鉴别不同神经变性痴呆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桂英 吴晓燕 +2 位作者 邸彬 谈戈 余琦瑞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12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脑代谢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AD)、额颞叶痴呆(FTD)及帕金森病痴呆(PDD)等神经变性痴呆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医院就诊的22例痴呆患者资...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脑代谢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AD)、额颞叶痴呆(FTD)及帕金森病痴呆(PDD)等神经变性痴呆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医院就诊的22例痴呆患者资料,按照痴呆类别进行分组,将13例诊断为AD患者纳入AD组,将4例FTD患者纳入FTD组,将5例PDD患者纳入PDD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18)F-FDG SPECT-CT脑代谢显像资料,以及皮质及皮质下结构代谢降低脑区间的差异。结果:在行^(18)F-FDG SPECT-CT脑代谢显像的3组患者中,均表现为皮质代谢降低。AD患者以双侧颞、额、顶叶和扣带回代谢降低明显,岛叶、基底节区、枕叶和丘脑均有受累,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代谢降低基本呈对称分布;FTD患者额叶、前颞叶、顶叶及岛叶代谢均降低,同时可见枕叶、扣带回和丘脑及基底节区代谢不同程度降低,且降低程度和范围明显不对称;PDD患者以颞叶、顶叶及扣带回代谢降低为主,可伴有额叶、岛叶、基底节区及丘脑代谢降低,代谢降低程度和范围大致对称,但基底节区、丘脑为单侧代谢降低。结论:^(18)F-FDG SPECT-CT脑代谢显像所显示的AD、FTD和PDD患者皮质及皮质下结构代谢降低范围不同,故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额颞叶痴呆 帕金森病痴呆症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SPEct-ct
下载PDF
脑血管性痴呆的CT与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庆兰 《青岛医药卫生》 2001年第5期325-326,共2页
目的 探讨脑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和解剖学基础,分析CT对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对90例符合脑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进行CT检查,观察脑梗死的部位和数目。结果 痴呆患者脑内存在单发或多发性梗死灶,其中病灶位于基底神经节区73例、额... 目的 探讨脑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和解剖学基础,分析CT对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对90例符合脑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进行CT检查,观察脑梗死的部位和数目。结果 痴呆患者脑内存在单发或多发性梗死灶,其中病灶位于基底神经节区73例、额叶52例、颞叶46例、丘脑区22例、顶叶5例、脑干区5例,2处以上病灶38例。结论 特殊部位脑内多发性小梗死为脑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CT对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为非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ct 解剖学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患者颅脑CT及经颅多普勒改变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凤鹏 郑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2期3088-3089,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颅脑CT和经颅多普勒改变,促进对于VD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同期同一医院收集的30例VD患者、30例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通过颅脑CT检查了解梗死病灶和脑萎缩值情况,通过经颅多...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颅脑CT和经颅多普勒改变,促进对于VD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同期同一医院收集的30例VD患者、30例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通过颅脑CT检查了解梗死病灶和脑萎缩值情况,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了解脑血供情况。结果:①VD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病例数显著多于脑梗死对照组(χ2=4.63,P<0.05)。②VD组患者脑梗死灶体积(26.3±37.8)cm3明显高于脑梗死组(7.8±15.5)cm3(t=2.49,P=0.016)。VD组三脑室宽度犤(0.84±0.14)cm犦和哈氏犤(5.76±0.71)cm犦明显高于脑梗死组犤(0.62±0.15),(5.19±0.63)cm,t=3.75,P=0.001;t=3.35,P=0.002犦。③VD组患者各脑血管的阻力指数均大于脑梗死组(t=2.07~3.09,P<0.05~0.01)。结论:VD患者有明显颅脑CT及经颅多普勒改变,普遍存在脑萎缩,存在广泛的脑血管弹性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颅脑ct检查 经颅多普勒检查 多发性脑梗死 诊断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CT血流灌注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施玲华 蒋伟 +3 位作者 陈克敏 唐震 付红梅 瞿正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流灌注对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的51例AD,31例VD,采用多排螺旋CT机进行头颅平扫后再进行灌注扫描,随后在ADW4.4后处理工作站上作后处理,并进行灌注参数测量,灌注参数包... 目的:探讨CT血流灌注对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的51例AD,31例VD,采用多排螺旋CT机进行头颅平扫后再进行灌注扫描,随后在ADW4.4后处理工作站上作后处理,并进行灌注参数测量,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选择双侧颞叶皮质、双侧海马、双侧额叶皮质、双侧基底节区域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组两侧颞叶CBF分别为,左侧23.96±11.52,右侧27.19±17.2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D组两侧基底节CBF分别为,左侧51.17±31.11,右侧41.28±21.5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D组与VD组比较,基底节CBV,AD组3.03±1.03 VD组3.94±2.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结果表明CBF及CBV在AD与VD鉴别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ct血流灌注
下载PDF
头颅C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景祎 李富慧 张保朝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10-113,123,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颅C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经足疗程治疗后符合出院标准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患者的病情状况、头颅CT检查结果,依据美... 目的探讨头颅C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经足疗程治疗后符合出院标准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患者的病情状况、头颅CT检查结果,依据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进行血管性痴呆排查.随访完成后按照患者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将其分为继发血管性痴呆组和无血管性痴呆组,比较两组随访终点时的CT检查结果,并对继发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28例患者均完成3个月随访;随访期内血管性痴呆检出率为43.75%,两组梗死部位、梗死数量、梗死最大直径均较确诊时有明显降低,但继发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随访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梗死部位、梗死数量和梗死最大直径均明显高于无血管性痴呆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梗死部位位于丘脑、基底节、角回、内囊膝部、脑白质,病灶直径>5 cm或位于不同脑叶、≥3处病灶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大小、部位、数量和继发血管性痴呆密切相关;脑卒中治疗后3个月内CT检查可为继发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对临床诊治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继发血管性痴呆 头颅ct 随访 临床价值
下载PDF
84例脑梗塞的临床与CT检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孟玉 王兴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本文经CT证实的84例脑梗塞,讨论了CT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以及梗塞灶的部位、大小、多少与意识障碍、精神状态和瘫痪程度的关系。发现老年人脑梗塞少数由肿瘤引起的,诊断应慎重。皮层梗塞多见于大梗塞,且发生意识障碍较多见,肢体瘫痪程度... 本文经CT证实的84例脑梗塞,讨论了CT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以及梗塞灶的部位、大小、多少与意识障碍、精神状态和瘫痪程度的关系。发现老年人脑梗塞少数由肿瘤引起的,诊断应慎重。皮层梗塞多见于大梗塞,且发生意识障碍较多见,肢体瘫痪程度也较重。多发性脑梗塞,临床表现多为精神障碍或痴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ct扫描 精神障碍
全文增补中
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53例临床与CT、MRI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尹哲 尹嘉奇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08-210,共3页
目的:加深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MRI影像学改变的认识.方法:总结我科2008~2012年间收治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例.符合Lots Barnett诊断标准,智能测试采用仿长谷川简易智力量表〔HDS〕.结果:本组病例特点,多见60岁... 目的:加深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MRI影像学改变的认识.方法:总结我科2008~2012年间收治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例.符合Lots Barnett诊断标准,智能测试采用仿长谷川简易智力量表〔HDS〕.结果:本组病例特点,多见60岁以上老年人,大多数缓慢起病,少数急性发作,逐渐加重,呈阶梯式发展.临床表现高血压、脑卒中、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CT及MIR检查:脑白质有Ⅲ~Ⅳ度的白质疏松,脑室周围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小脑及脑干腔隙性梗死灶.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CT及MIR影像上表现为Ⅲ~Ⅳ度的白质疏松,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密切相关,皮质下合并多发腔隙性梗死灶.对皮质下腔隙梗死灶,MRI比CT定位确切,影像更加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脑白质疏松 痴呆 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