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PcZn与CT DNA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魏少华 卢珊 +4 位作者 季春 林云 周家宏 陆天虹 沈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63-767,共5页
在检测β-四(羧基苯氧基)锌酞菁(p-HPcZn)光敏性能的基础上,利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p-HPcZn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 DNA)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HPcZn能以嵌插的形式与CT DNA发生作用;无论是在有氧或是在无... 在检测β-四(羧基苯氧基)锌酞菁(p-HPcZn)光敏性能的基础上,利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p-HPcZn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 DNA)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HPcZn能以嵌插的形式与CT DNA发生作用;无论是在有氧或是在无氧的条件下,p-HPcZn对CT DNA的光敏损伤能力均高于血卟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 ct dna 相互作用 光敏损伤
下载PDF
1,4-二氢吡啶衍生物与CT 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飞 李静 +2 位作者 杜江燕 王炳祥 陆天虹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60,共5页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1,4-二氢吡啶衍生物(1,4-DHP)与小牛胸腺DNA(CT DNA)作用前后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1,4-DHP在GC电极上的氧化峰峰电位(EPa)随着C-4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增强而升高,氧化反应越来越难进行.1,4-DHP与CT DNA...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1,4-二氢吡啶衍生物(1,4-DHP)与小牛胸腺DNA(CT DNA)作用前后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1,4-DHP在GC电极上的氧化峰峰电位(EPa)随着C-4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增强而升高,氧化反应越来越难进行.1,4-DHP与CT DNA结合后,氧化峰峰电流降低和峰电位正移程度随着C-4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4-DHP ct-dna 相互作用 电化学行为
下载PDF
2-羟基苯乙酮铜(Ⅱ)配合物与ct-DNA的键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延成 王海璐 +2 位作者 梁炜乾 农秀连 陈振锋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00-1405,共6页
以小牛胸腺DNA为靶点,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光谱、圆二色谱和DNA粘度滴定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2-羟基苯乙酮铜(Ⅱ)配合物[Cu(HAP)2](1)与ct-DNA的键合方式。结果表明:配合物[Cu(HAP)2](1)主要通过插入作用和静电结合方式... 以小牛胸腺DNA为靶点,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光谱、圆二色谱和DNA粘度滴定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2-羟基苯乙酮铜(Ⅱ)配合物[Cu(HAP)2](1)与ct-DNA的键合方式。结果表明:配合物[Cu(HAP)2](1)主要通过插入作用和静电结合方式与ct-DNA形成键合作用,推测插入作用应基于2-羟基苯乙酮配体的芳香母环及配合物整体保持刚性平面,而对DNA聚阴离子骨架的静电结合作用则与中心铜离子的正电性有关。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2-羟基苯乙酮金属配合物的药理活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羟基苯乙酮 铜(Ⅱ)配合物 小牛胸腺dna 光谱分析 插入作用
下载PDF
2-呋喃甲醛-4-羟基苯甲酰腙及其Cu(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与CT-DNA的结合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向荣 孙秀超 +3 位作者 杨再文 赵顺省 杨水兰 闫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0-258,共9页
通过2-呋喃甲醛与4-羟基苯甲酰肼缩合得到2-呋喃甲醛-4-羟基苯甲酰腙(H2L),并以其为配体与Cu(Ⅱ)配位得到了配合物[Cu(HL)2]·2H2O(1),采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体属于正交晶系,Pna21空间... 通过2-呋喃甲醛与4-羟基苯甲酰肼缩合得到2-呋喃甲醛-4-羟基苯甲酰腙(H2L),并以其为配体与Cu(Ⅱ)配位得到了配合物[Cu(HL)2]·2H2O(1),采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体属于正交晶系,Pna21空间群。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利用热重实验研究了H2L和1的热稳定性,并计算了它们主要热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发现H2L和1的热稳定性都较高。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H2L和1与CT-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并利用微量热计测量了其作用过程的热效应,结果表明H2L和1均以插入方式与CT-DNA结合,且作用过程放出的热量1大于H2L,说明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能力强于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腙化合物 Cu(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ct-dna 微量热
下载PDF
荷叶碱与ct-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单斌 邓泽元 +1 位作者 谢建华 邓胜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8-21,共4页
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盐效应等手段研究荷叶碱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pH7.4的Tris-HCl介质中,以中性红为荧光探针,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pH7.4),荷叶碱与DNA发生作用方式为混... 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盐效应等手段研究荷叶碱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pH7.4的Tris-HCl介质中,以中性红为荧光探针,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pH7.4),荷叶碱与DNA发生作用方式为混合方式,嵌插与沟槽作用是两种主要作用方式,DNA对荷叶碱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得其结合常数为1.396×106L/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碱 小牛胸腺dna 中性红探针 荧光光谱 嵌插方式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癌细胞DNA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姜慧杰 于丽娟 +1 位作者 曲丽英 于树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36-37,40,共3页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DNA含量及其与CT征象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 5 0例有术前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石蜡包埋标本的细胞核DNA含量。结果 :CT显示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 ,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有...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DNA含量及其与CT征象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 5 0例有术前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石蜡包埋标本的细胞核DNA含量。结果 :CT显示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 ,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有无 ,其DNA异倍体检出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周围型肺癌出现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且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与癌细胞核的DNA含量有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ct征象 dna含量 癌细胞 肺门 棘突 纵隔 显示 检出率
下载PDF
光谱法及分子模拟法研究杨梅素与ct-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悦 何华 +1 位作者 肖得力 朱鸣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33-1239,共7页
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结合亚甲基蓝荧光探针(MB)、圆二色谱(CD)以及分子模拟等技术研究了生理条件下杨梅素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探索了其可能的结合位点与作用机制。热力学参数显示ΔH<0、ΔS<0,说明杨梅素与ct-DN... 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结合亚甲基蓝荧光探针(MB)、圆二色谱(CD)以及分子模拟等技术研究了生理条件下杨梅素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探索了其可能的结合位点与作用机制。热力学参数显示ΔH<0、ΔS<0,说明杨梅素与ct-DNA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生相互作用。光谱研究显示,ct-DNA能够猝灭杨梅素的内源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两者的结合常数为1.86×103mol-1,结合位点数为1。在竞争性实验中杨梅素未能将MB从MB-DNA复合体系中游离出来,说明其与ct-DNA的作用方式为沟槽结合。圆二色光谱研究表明,杨梅素的加入未能破坏ct-DNA的双螺旋结构,两者的作用方式为沟槽结合。进一步通过分子模拟研究得到杨梅素与DNA结合的最低能量构象,杨梅素A环7-O和B环3’-O分别与DNA的碱基DA18和DA6在边缘小沟处通过氢键结合,周围富含碱基A和T,与光谱学研究结果一致,结合距离分别为2.061和1.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素 小牛胸腺dna(ct-dna) 沟槽结合 光谱法 分子模拟
下载PDF
稀土配合物RE(pic)_3L的合成、荧光性质及与ct-DNA的作用方式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丽娟 杨天林 杨欢春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1-365,共5页
合成了4种N,N-乙基,苯基-N’-苯基-1,1’-联萘-2,2’-二(氧杂乙酰胺)(L)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和摩尔电导率的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RE(pic)3L[RE=La(Ⅲ),Eu(Ⅲ),Tb(Ⅲ),Ce(Ⅲ)],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 合成了4种N,N-乙基,苯基-N’-苯基-1,1’-联萘-2,2’-二(氧杂乙酰胺)(L)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和摩尔电导率的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RE(pic)3L[RE=La(Ⅲ),Eu(Ⅲ),Tb(Ⅲ),Ce(Ⅲ)],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10,其在CH3OH溶液中属于非电解质.该系列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Eu(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远大于Tb(Ⅲ)配合物,说明配体L的三重态能级与Eu3+的激发态能级匹配较好.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法对配合物与ct-DNA之间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ct-DNA之间存在着插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型开链冠醚 稀土配合物 荧光性质 ct-dna 插入作用
下载PDF
2-羟基-1-萘酚醛缩邻氨基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ct-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欢春 杨天林 王丽娟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合成了2-羟基-1-萘酚醛缩邻氨基酚(L)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及差热-热重分析,对此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组成为ML[M=Co(Ⅱ),Ni(Ⅱ),Cu(Ⅱ),Zn(Ⅱ)].在pH=7.22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谱、... 合成了2-羟基-1-萘酚醛缩邻氨基酚(L)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及差热-热重分析,对此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组成为ML[M=Co(Ⅱ),Ni(Ⅱ),Cu(Ⅱ),Zn(Ⅱ)].在pH=7.22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法研究了2-羟基-1-萘酚醛缩邻氨基酚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以插入式与ct-DNA键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夫碱 配合物 ct-dna 插入作用
下载PDF
^(18)F-FDG SPECT/CT显像在鼻咽癌治疗后EBV-DNA升高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凯龄 范义湘 +1 位作者 李科斌 吴继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显像在检测鼻咽癌治疗后血清EBV-DNA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鼻咽癌治疗后血清EBV-DNA升高患者45例,皆行全身18 F-FDG SPECT/CT显像。所有图像经图像融合后,进行18F-FDG显像图像和CT图...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显像在检测鼻咽癌治疗后血清EBV-DNA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鼻咽癌治疗后血清EBV-DNA升高患者45例,皆行全身18 F-FDG SPECT/CT显像。所有图像经图像融合后,进行18F-FDG显像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多种影像学诊断及临床随访而确诊。随访时间均>6个月。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2检验。结果:45例患者中,明确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者35例,单纯CT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28例,其灵敏度为80.0%(28/35);符合线路18 F-FDG CT同机融合显像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32例,灵敏度提高至91.4%(32/35)。结论:18F-FDG SPECT/CT在检测鼻咽癌治疗后EBV-DNA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角化型鼻咽癌可能出现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EB-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 肿瘤复发
下载PDF
光谱法与共焦荧光成像法研究罗丹明B与ct-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博昊 缪文彬 +3 位作者 吴婷 康燕 姚建磊 张磊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87-1092,共6页
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共焦荧光成像技术研究生理条件下罗丹明B(Rhodamine B,RB)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模式。光谱研究结果显示,在450~650 nm的吸收光谱范围内,ct-DNA溶液对罗丹明B有减色作用;在560~660 nm... 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共焦荧光成像技术研究生理条件下罗丹明B(Rhodamine B,RB)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模式。光谱研究结果显示,在450~650 nm的吸收光谱范围内,ct-DNA溶液对罗丹明B有减色作用;在560~660 nm荧光发射光谱范围内,ct-DNA对罗丹明B有荧光猝灭作用。同时,随着ct-DNA的加入,罗丹明B溶液的荧光偏振值发生变化,说明罗丹明B与ct-DNA能发生相互作用。在竞争性实验中,罗丹明B未能将亚甲基蓝(MB)从MB-ct-DNA复合体系中置换出来,说明罗丹明B与ct-DNA通过沟槽结合方式发生相互作用。共焦荧光成像结果显示,ct-DNA加入后,罗丹明B的荧光猝灭十分明显。利用罗丹明B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对He La细胞染色后进行共焦荧光成像,结果进一步证实罗丹明B与ct-DNA是通过沟槽结合作用将细胞核染成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B(RB) 小牛胸腺dna(ct-dna) 沟槽结合 光谱法 共焦荧光成像
下载PDF
Phase Ⅱ study of apatinib in combination with oral vinorelbine in heavily pretreated HER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monitoring ctDNA 被引量:4
12
作者 Anjie Zhu Peng Yuan +17 位作者 Nanlin Hu Mingzhou Li Wenmiao Wang Xue Wang Jian Yue Jiayu Wang Yang Luo Fei Ma Pin Zhang Qing Li Binghe Xu Shanbo Cao Giuseppe Lippi Yoichi Naito Mohammed A.Osman Gustavo N.Marta Gianluca Franceschini Armando Orlandi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875-887,共13页
Objective:Apatinib is an oral TKI targeting VEGFR-2.Single-agent apatinib treatment has been shown to produce an objectiv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pretreated m BC.Oral vinorelbine also holds promise as a treatment o... Objective:Apatinib is an oral TKI targeting VEGFR-2.Single-agent apatinib treatment has been shown to produce an objectiv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pretreated m BC.Oral vinorelbine also holds promise as a treatment of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m BC.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oral vinorelbine-apatinib comb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treated m BC.In addition,we detected gene variants in ct DNA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Methods:This study enrolled patients with HER2-negative m BC who were pretreated with anthracycline/taxanes.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patinib at 500 mg/425 mg daily plus oral vinorelbine 60 mg/m2 on days 1,8,and 15 of every cycle(3 weeks).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PFS.The secondary endpoints were ORR,CBR,OS,and safety.Patients eligible for ct DNA detection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during treatment.Results:Forty patients were enrolled.The median PFS was 5.2 months(95%CI,3.4–7.0 months),and the median OS was 17.4 months(95%CI,8.0–27.0 months).The ORR was 17.1%(6/35),and the CBR was 45.7%(16/35).The most common AEs included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myelosuppression,and hypertension.In 20 patients,ct DNA was detected at baseline and during treatment.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PFS for undetected vs.detected baseline ct DNA(13.9 months vs.3.6 months,P=0.018).Conclusions:All-oral therapy with apatinib plus vinorelbine displayed objective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heavily pretreated HER2-negative m BC,with acceptable and manageable toxicity profiles.Patients with no gene variant detected and lower variant allele frequencies in ct DNA at baseline showed longer 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patinib oral vinorelbine ct dna
下载PDF
J-聚集态下中位-四(对-磺酸基苯基)卟啉与ct-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惠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42-1646,共5页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中位-四(对-磺酸基苯基)卟啉(TPPS)在高酸度条件下的J-聚集行为,及该J-聚集体与ct-DNA的相互作用特点。TPPS形成J-聚集体不仅需要一定的临界聚集浓度,还需要一定的酸度范围。酸的阴离子种类也对TPPS的聚集有一...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中位-四(对-磺酸基苯基)卟啉(TPPS)在高酸度条件下的J-聚集行为,及该J-聚集体与ct-DNA的相互作用特点。TPPS形成J-聚集体不仅需要一定的临界聚集浓度,还需要一定的酸度范围。酸的阴离子种类也对TPPS的聚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一定浓度的ct-DNA对TPPS的J-聚集体产生减色效应,而对TPPS的质子化型体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说明,在实验条件下,TPPS可以以J-聚集体的形式与ct-DNA发生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位-四(对-磺酸基苯基)卟啉(TPPS) ct-dna J-聚集
下载PDF
中氮茚萘醌类化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
14
作者 李静 杜江燕 +2 位作者 王炳祥 龚美娟 罗鹏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7,共4页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4个中氮茚萘醌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作用前后在玻碳(GC)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中氮茚萘醌化合物在pH为7.2的PBS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中有两对氧化还原峰,该氧化还原反应主要由溶液中化合物的...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4个中氮茚萘醌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作用前后在玻碳(GC)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中氮茚萘醌化合物在pH为7.2的PBS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中有两对氧化还原峰,该氧化还原反应主要由溶液中化合物的扩散过程控制;加入CT-DNA后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式电位明显正移,表明化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以嵌入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氮茚萘醌化合物 ctdna 相互作用 电化学行为
下载PDF
PLFX-Co(phen)_3^(2+)复合物与CT-DNA的结合性质及切割活性
15
作者 陈昌云 柳闽生 +1 位作者 陈全战 王小峰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11-714,共4页
利用荧光光谱及流体动力学等方法,研究了普利沙星(PLFX)-Co(phen)32+与CT-DNA间的作用机理。荧光光谱测量结果表明:普利沙星和Co(phen)32+发生了结合作用形成了复合物,配比为2∶1;向PLFX-Co(phen)32+体系中,加入CT-DNA后,复合物进一步与... 利用荧光光谱及流体动力学等方法,研究了普利沙星(PLFX)-Co(phen)32+与CT-DNA间的作用机理。荧光光谱测量结果表明:普利沙星和Co(phen)32+发生了结合作用形成了复合物,配比为2∶1;向PLFX-Co(phen)32+体系中,加入CT-DNA后,复合物进一步与DNA相结合,结合常数为2.18×105L/mol。通过粘度法、熔点测定及凝胶电泳实验研究了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体系与CT-DNA间主要是沟槽作用;PLFX-Co(phen)32+能够有效切割质粒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相互作用 普利沙星 Co(phen)3^2+ ctdna
下载PDF
星形细胞瘤CT值与DNA含量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爱祥 孙芳印 +4 位作者 常广 翁建康 田立 于德起 张明显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1997年第1期46-48,共3页
CT扫描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脑瘤定位诊断的准确性。但CT检查能否同时判断肿瘤的大致分级、DNA含量(DI)、细胞增殖指数(PI)及预后情况,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这是目前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 CT扫描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脑瘤定位诊断的准确性。但CT检查能否同时判断肿瘤的大致分级、DNA含量(DI)、细胞增殖指数(PI)及预后情况,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这是目前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60例星形细胞瘤的CT值与其病理分级、DNA含量、PI值以及术后生存期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CT值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即按病理为Ⅰ、Ⅱ和Ⅲ-Ⅳ级的分组顺序,各组的CT值逐渐增大;(2)CT值与DNA含量和细胞增殖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即按上述病理分级,各组的DI和PI值均随CT强化(或非强化)值的增大而逐渐增大;(3)CT值与其预后的关系十分密切,即随CT值的增高,术后生存时间缩短。在CT非强化值分别为2931±119、3931±191、4610±122和CT强化值分别为4025±060、4477±099、6560±146的3组中,其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72、55和26个月,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CT值可以作为推测星形细胞瘤的分级、DNA含量水平、细胞增殖程度及术前对预后的综合判断依据,对提高脑瘤的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预后 星形细胞瘤 ct dna含量 增殖指数 生存期
下载PDF
外周血ctDNA中KRAS/BRAF基因突变检测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22期3876-3879,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ctDNA中KRAS/BRAF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KRAS/BRAF基因突变状态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及外周血标本,检测不同组... 目的:探讨外周血ctDNA中KRAS/BRAF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KRAS/BRAF基因突变状态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及外周血标本,检测不同组织标本及外周血ctDNA中KRAS/BRAF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KRAS/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32.0%,BRAF基因突变率为18.0%与外周血ctDNA中的36.0%和16.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有淋巴结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KRAS、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年龄<50岁、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KRAS基因突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均显著低于KRAS基因未突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基因突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显著低于BRAF基因未突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BRAF基因未突变患者的生存情况分别优于KRAS、BRAF基因突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4.351、8.143,P<0.05)。结论:KRAS、BRAF基因未突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以更好地从西妥昔单抗中获益。外周血ctDNA与肿瘤组织的一致性较好,临床上可以通过动态监测外周血ctDNA中KRAS、BRAF基因突变情况对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情况进行评估,进而有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结直肠癌 KRAS基因 BRAF基因 外周血ctdna
下载PDF
男性非淋患者CT DNA和UU DNA流行病学比较
18
作者 欧阳耀灵 杨光华 彭长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11期2701-2702,2776,共2页
目的:为了研究男性非淋患者CT DNA和UU DNA流行病学特征。方法:FQ-PCR用于定量检测男性生殖道样本中的UU DNA和CT DNA。结果:非淋病原体感染率UU DNA(26.64%,517/1941)显著高于CT DNA(9.26%,177/1911)(χ2=196.78,P=1.05E-44),而载量比... 目的:为了研究男性非淋患者CT DNA和UU DNA流行病学特征。方法:FQ-PCR用于定量检测男性生殖道样本中的UU DNA和CT DNA。结果:非淋病原体感染率UU DNA(26.64%,517/1941)显著高于CT DNA(9.26%,177/1911)(χ2=196.78,P=1.05E-44),而载量比较显示UU DNA(4.47±1.36)显著低于CT DNA(4.72±1.85)(t=4.913,P=9.47E-7);UU DNA阳性率逐年上升(r=+0.87,p=0.028),载量逐年下降(r=-0.75,P=0.020);CT DNA阳性率无统计学变化(r=+0.48,P=0.19),载量逐年下降(r=-0.88,P=0.0016)。结论:UU是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CT急性感染的比例高于UU,UU感染流行有增加的趋势,CT感染趋势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dna 沙眼衣原体dna 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FQ-PCR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表现与细胞DNA增殖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19
作者 杨建伟 胡鸿涛 +3 位作者 黎海亮 郭晨阳 杜峰 宋涛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643-64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表现与细胞DNA增殖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HCC)35例,根据CT动态增强表现分为典型组(A组)28例和非典型组(B组)7例,增强后记录各肿瘤结节的CT增强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退时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表现与细胞DNA增殖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HCC)35例,根据CT动态增强表现分为典型组(A组)28例和非典型组(B组)7例,增强后记录各肿瘤结节的CT增强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退时间及增强持续时间。所有病例均在行CT动态增强后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与流式细胞术检查。分别记录各肿瘤结节细胞增殖的DNA各期比率以及增殖系数PI,计算2组间DNA非整倍体(异倍体)干系的百分比率。结果CT动态增强检查,始增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始退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增强持续时间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细胞DNA分析,A组肝癌细胞表现为高增值的S期比率及增殖系数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异倍体峰出现率高达53.57%(15/28),B组则无1例出现异倍体峰。结论CT动态增强持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与恶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dna 肿瘤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苯并香豆素缀N_3O_2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与CT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20
作者 陈稼轩 熊俊如 +2 位作者 张丽群 刘素君 田怡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30-32,共3页
以1,12,15-三氮杂-3,4:9,10-二苯并-5,8-二氧杂环十七烷为原料,合成了含苯并香豆素缀N3O2大环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MS,元素分析等表征。通过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目标化合物通过嵌插方式与DNA相互结合。
关键词 苯并香豆素 N3O2大环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