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联合CT在脑静脉窦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王德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8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MRI联合CT在脑静脉窦血栓(CVS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86例疑似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将其分CVST组(n=70)和非CVST组(n=16)。所有... 目的:探讨MRI联合CT在脑静脉窦血栓(CVS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86例疑似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将其分CVST组(n=70)和非CVST组(n=16)。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统计不同检查方法CVST具体部位诊断结果,统计CT、MRI及联合检测对CVST的诊断结果。分析CT、MRI及联合检测对CVST的诊断效能。结果:DSA明确诊断CVST共计70例,CT诊断符合55例,MRI诊断符合60例,CT联合MRI诊断符合65例。CT诊断55例与DSA结果一致,有18例误判。MRI诊断60例与DSA结果一致,有11例误判。CT联合MRI诊断65例与DSA结果一致,有6例误判。CT联合MRI准确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对CVST诊断准确率较高,且较CT和MRI检查手段的单独应用更为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 mrI 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CVUS、CTA、MRA特征分析
2
作者 余叶青 邹武 方文杰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究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VUS、CTA及MRA检查,按照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18~60岁)53例和老年组(... 目的探究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VUS、CTA及MRA检查,按照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18~60岁)53例和老年组(>60岁)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影像学(CVUS、CTA、MRA)特征。结果中青年组年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糖尿病及高血脂占比均低于老年组,高学历、吸烟、饮酒、高血压占比均高于老年组(t分别=20.14、2.45、4.10,χ^(2)分别=5.00、7.59、12.62、4.50、6.79、3.90,P均<0.05);中青年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逐渐发作、活动时发病发生率均低于老年组,且发病时间短于老年组(χ^(2)分别=4.21、4.43、4.56、5.30,t=4.37,P均<0.05);CVUS及MRA显示,中青年组中未见明显异常占比高于老年组(χ^(2)分别=4.50、5.13,P均<0.05),CTA显示,中青年组中纤维核心混合斑块占比高于老年组(χ^(2)=5.83,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起病急,合并基础病较少,而老年脑梗死患者基础病较多,症状严重,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程度低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青年 颈部血管超声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颅脑CT+CTA及颅脑MRI平扫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杨金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7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CT+CT血管成像(CTA)及颅脑磁共振(MRI)平扫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脑缺血性疾病患者100例,给予颅脑CT+CTA及颅脑MRI平扫检查。结果:CT+CTA与MRI脑缺血性疾病... 目的:探讨颅脑CT+CT血管成像(CTA)及颅脑磁共振(MRI)平扫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脑缺血性疾病患者100例,给予颅脑CT+CTA及颅脑MRI平扫检查。结果:CT+CTA与MRI脑缺血性疾病检出率分别为92.00%和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入院检查<6 h、6~24 h、>24 h患者的CT+CTA检出率、MRI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年龄为(70.04±10.02)岁,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CTA侧支循环评分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CTA侧支循环评分≤2分比例达到83.72%。CTA侧支循环评分预测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95%CI:0.680~0.862),截断值为≤2分,预测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40%和82.60%。结论:颅脑CT+CTA及颅脑MRI平扫在脑缺血性疾病诊断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中CTA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ct ct血管成像 颅脑磁共振 脑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ffuse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4
作者 ZHANGXin-qing YUXin-guang ZHANGKun YINXiao-liang ZHUJu ZHOUDing-biao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 探讨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改变及 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 资料。 结果 8例弥漫型脑AVM的脑血管造影影像不同于典型的脑AVM,... 目的 探讨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改变及 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 资料。 结果 8例弥漫型脑AVM的脑血管造影影像不同于典型的脑AVM,可见多条供血动脉和 弥漫的异常血管染色,边界不清,染色不匀,没有明显的畸形血管团边界,有数条引流静脉。手 术治疗的4例中,2例畸形团全部切除,1例先栓塞后切除畸形团,术后复查仍有残留,1例因位 于重要功能区未能全部切除。术中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在异常的动静脉血管间有正常脑组织 存在。另4例中,2例再出血死亡,2例未做治疗。 结论 弥漫型脑AVM在脑血管造影和组织 病理学上不同于典型的AVM,其病变范围可能存在一个局限病灶到弥漫性损害的发展变化过程。 对于非重要功能区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是全部切除比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 AVM 脑血管造影 血管畸形 影像学
下载PDF
CT和MR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爽 龚美琳 +1 位作者 冯晓源 沈天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评价CT、MR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静脉畸形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5例经DSA证实的颅内静脉畸形病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37岁(10~66岁),幕上1例,幕下4例。分别在动脉期(CTA)和静脉期(CTV)扫描采样,运用SSD和MIP进行重建,全部... 目的:评价CT、MR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静脉畸形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5例经DSA证实的颅内静脉畸形病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37岁(10~66岁),幕上1例,幕下4例。分别在动脉期(CTA)和静脉期(CTV)扫描采样,运用SSD和MIP进行重建,全部病例行MRA、MRV检查,4例做了增强前后MRV检查。结果:CTA显示所有病灶,但没有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海蛇头”,即引流静脉影像特征,而CTV不仅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了引流静脉“海蛇头”影像特征;MRV显示5例病灶和其特征性的“海蛇头”影像特征,MRA没有一例显示病灶的“海蛇头”表现,4例增强前后MRV没有明显差异。结论:MRV和静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V)是诊断和随访颅内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优于动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A),MRA可作筛选之用,排除其他血管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应用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静脉畸形
下载PDF
脑静脉畸形的CT和MRI诊断和评价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秀玲 张宗军 +2 位作者 朱宗明 季学满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937-941,共5页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脑静脉畸形(C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7例CVM患者的MRI和CT资料进行分析,1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磁共振脑静脉成像检查,3例行磁共振脑动脉成像检查,8例患者行CT检查,包...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脑静脉畸形(C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7例CVM患者的MRI和CT资料进行分析,1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磁共振脑静脉成像检查,3例行磁共振脑动脉成像检查,8例患者行CT检查,包括平扫2例,增强4例,CT脑动脉造影检查2例。17例中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结果:17例患者有21个CVM,其中3例为多发,4例患者合并有海绵状血管瘤。有21个CVM中,幕上7个,幕下14个。12个CVM为浅型,位于皮质和皮质下区,9个为深型。CT平扫均不能显示CVM的直接征象,增强CT、CT脑动脉造影和MRI增强扫描均能清晰显示CVM的特征性表现,即"水母头"状扩张的髓静脉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干,MRI能清晰显示合并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其他脑实质异常。磁共振脑静脉成像也能清晰显示CVM。结论:CVM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增强、CT动脉成像以及MRI均能显示其特征性改变,并对其做出诊断。MRI检查可显示合并的其他异常表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畸形 ct mrI 诊断
下载PDF
CTA、MRA分别联合MMP-9、Caspase-3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7
作者 解新 祝君 +2 位作者 沈稳 王斌 厉倩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4期8-10,29,共4页
目的分析脑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分别联合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颅内动脉瘤诊断... 目的分析脑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分别联合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血清MMP-9、Caspase-3水平,并行CTA与MRA诊断,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CTA、MRA分别联合血清MMP-9、Caspase-3诊断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观察2种联合诊断方式对动脉瘤分布的检查情况。结果CT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诊断颅内动脉瘤灵敏度97.37%,特异度90.00%,准确性96.51%,Kappa值0.84;MR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诊断灵敏度85.53%,特异度70.00%,准确性83.72%,Kappa值0.41;CT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诊断灵敏度、准确性显著高于MR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P<0.05),且在诊断动脉瘤分布情况方面优于MR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结论与MRA相比,CT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灵敏度、准确性更高,CTA在动脉瘤分布情况显示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ct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CT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岚 郭海志 +1 位作者 李跃 付信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10期23-25,78,共4页
目的比较脑血管畸形病变(CVM)患者CT及MRI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CVM患者临床资料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H)、静脉性血管瘤(CVA)、动静脉畸形(AVM)及... 目的比较脑血管畸形病变(CVM)患者CT及MRI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CVM患者临床资料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H)、静脉性血管瘤(CVA)、动静脉畸形(AVM)及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ICT)等4类,分别比较CT和MRI检查这4种疾病的图像特点。结果CH患者CT平扫为高或等密度影,MRI扫描T1WI以及T2WI均可为高或低信号,CT和MRI增强轻度强化;CVA患者CT平扫可见高密度出血病灶,增强扫描可发现点状、线样或弧形高密度影向引流静脉汇聚,MRI检查显示血管流空影,伴周围脑组织异常强化;AVM患者CT平扫为稍高或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供血动脉增粗、扩张或迂曲,同时可见静脉窦扩张,MRI可见团块、结节或蚯蚓状血管,呈血管流空征象,T1WI及T2WI均呈明显低信号影;ICT患者CT平扫显示斑片状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缺血性病灶,增强扫描可见高信号血管影,MRI表现为T1WI及T2WI结节状或斑片状低或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均是CVM常用检查方法,对CH、CVA、AVM及ICT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等解剖信息均具有良好显示效果,对CVM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畸形 影像学检查 ct 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成人烟雾病不同临床表现患者全脑CTP与CTA影像特征研究
9
作者 徐佳佳 舒进鹏 陈晓荣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6期756-761,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成人烟雾病的脑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全脑CT灌注成像(CTP)图像的特点,探讨成人烟雾病出血型、缺血型及无症状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脑CTA和CTP图像,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成人烟雾病的脑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全脑CT灌注成像(CTP)图像的特点,探讨成人烟雾病出血型、缺血型及无症状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脑CTA和CTP图像,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根据82例成人烟雾病患者临床表现分为脑出血组(32例,64个大脑半球)、脑缺血组(26例,52个大脑半球)和无症状组(24例,48个大脑半球),分析各组CTA改良法Suzuki分级差异、CTP灌注参数值[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的差异。结果CTA改良法Suzuki分级结果为无症状组患者多为Ⅰ级(39.6%),脑缺血组患者多为Ⅳ级(59.6%),脑出血组患者多为Ⅱ~Ⅲ级(68.7%),无症状组、脑缺血组、脑出血组任意两组间改良法Suzuki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组CBV、CBF、MTT及TT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组CBV、CBF明显低于对照组,MTT、TTP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CBV、CB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TT、TTP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脑缺血组CBV、CBF与脑出血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组的CBV、CBF、MTT、TTP与脑缺血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组MTT、TTP与脑出血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烟雾病出血型、缺血型及无症状型患者的脑动脉CTA改良法Suzuki分级及全脑CTP灌注参数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临床个性化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成人烟雾病 脑卒中 Suzuki分级 脑灌注参数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MRI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 被引量:22
10
作者 申小亮 赵本好 陈三丽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4期691-694,共4页
目的探讨MRI、多层螺旋CT(M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10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MRI、MSCT及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 目的探讨MRI、多层螺旋CT(M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10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MRI、MSCT及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MSCT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计算MRI、MSCT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准确度、特异性、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DSA诊断结果显示,10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21例;MRI诊断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77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23例,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637;MSCT诊断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524。MR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分别为92.00%、93.67%均高于MSCT的82.00%、83.54%(P<0.05)。MRI对发病24 h内、发病72 h内检出率分别为89.29%、87.50%,高于MSCT的64.29%、70.83%(P<0.05)。结论MRI、MSCT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MRI诊断优势更加明显,可为临床尽早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mrI 多层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对脑血管畸形病变的诊断价值研讨
11
作者 王丽 周田 刘斯咪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疑似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且提供多层螺...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疑似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且提供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应用CT多平面重组、三维容积漫游及联合诊断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48.57%,CT多平面重组诊断阳性检出率为42.86%,三维容积漫游诊断阳性检出率为44.29%,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1.43%。CT多平面重组诊断、三维容积漫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显著高于CT多平面重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维容积漫游诊断、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中,CT多平面重组联合三维容积漫游诊断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诊断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畸形病变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动态
下载PDF
脑动脉瘤应用CTA和MRA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尹继权 冯阳宁 尹志斌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3期297-298,共2页
目的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6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A和MRA检查,观察CTA和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 目的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6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A和MRA检查,观察CTA和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脑动脉瘤的确诊率为97.06%,显著高于MRA的8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3 mm以及3~5 mm的瘤体的诊断率分别为92.31%和96.15%,显著高于MRA的53.85%和7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式对5~10 mm和>10 mm的瘤体的诊断率均为100.00%。CTA扫描动脉瘤空间位置关系的清晰率高达91.18%,显著高于MRA的77.94%(P<0.05)。结论 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率更高,尤其是对小直径动脉瘤诊断率显著高于MRA,脑动脉瘤空间清晰率也较高,对脑动脉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和MRI在脊髓血管畸形术后随诊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大胜 黄河 +2 位作者 王娜娜 徐海旺 王志潮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和MRI在脊髓血管畸形术后随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5例脊髓血管畸形术后复查的患者全部完成选择性全脊柱动脉造影检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3名放射科医生对其中80例完成CTA和126例完成MRI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和MRI在脊髓血管畸形术后随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5例脊髓血管畸形术后复查的患者全部完成选择性全脊柱动脉造影检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3名放射科医生对其中80例完成CTA和126例完成MRI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选择性全脊柱动脉造影的检查结果,评价CTA和MRI这2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对这2种方法串联后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CTA的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84.6%,假阳性率为9.8%,假阴性率为15.4%。MRI的灵敏度为90.1%,特异度为65.5%,假阳性率为9.9%,假阴性率为34.5%。脊髓CTA和MRI的串联诊断结果灵敏度为70.3%,特异度为98.1%,假阳性率为29.7%,假阴性率为1.9%。结论脊髓CTA和MRI的串联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较好的灵敏度,在脊髓血管畸形患者术后的随诊中联合应用可以使假阳性率降到最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ct血管成像 磁共振 选择性全脊柱动脉造影
下载PDF
脑动脉狭窄的CTA、MRA临床应用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立海 艾明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6-647,共2页
目的评价及比较128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通过对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CTA、MR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A诊断脑动脉狭窄较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正确率高,误... 目的评价及比较128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通过对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CTA、MR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A诊断脑动脉狭窄较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正确率高,误诊率、漏诊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及MRA诊断脑动脉狭窄可靠性均很高,可视情况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狭窄 螺旋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无创性螺旋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水昌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24期71-72,共2页
目的:比较无创性螺旋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两种方法在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无创性螺旋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 目的:比较无创性螺旋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两种方法在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无创性螺旋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与DSA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无创性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方法与DS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水平为88.57%,显著高于MR血管造影检测方法的6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血管造影测方法检出的脑动脉瘤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动脉瘤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与MR血管造影相比,无创性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更高,能够更加精准地判断患者脑动脉瘤情况,其临床诊断价值与DSA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性螺旋ct血管造影 mr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A定量分析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斑块特征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
16
作者 李巧巧 敬文斌 +5 位作者 杨帆 杨志 贾西平 徐烨 苗涵 徐勤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23-328,共6页
目的 采用CT血管造影(CTA)定量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性卒中患者动脉斑块特征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入院的130例MCA闭塞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定量分析患者动脉斑... 目的 采用CT血管造影(CTA)定量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性卒中患者动脉斑块特征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入院的130例MCA闭塞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定量分析患者动脉斑块特征,并评估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然后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和侧支循环良好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情况及动脉斑块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CA闭塞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动脉斑块特征主要参数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动脉斑块特征主要参数对MCA闭塞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价值。结果 130例患者均按要求完成CTA检查,其中侧支循环不良37例,侧支循环良好93例。侧支循环不良组斑块长度、斑块负荷、偏心指数、脂质成分体积均大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斑块负荷、偏心指数、脂质成分体积是MCA闭塞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P <0.05)。当MCA闭塞性卒中斑块负荷、偏心指数、脂质成分体积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8.295%、4.965、343.245 mm^(3)时,评估侧支循环的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均> 0.75 (P <0.05)。结论 MCA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斑块特征密切相关,尤其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及脂质成分体积。通过CTA定量分析这些斑块特征,可有效评估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特征 侧支循环预测 ROC曲线 曲线下面积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DCTA与MRA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车福 龙世亮 +2 位作者 陈茂恩 黄河清 田执南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年第3期113-115,共3页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疑AVM患者75例行DCTA和MRA检查,源像输入HP4.1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疑AVM患者75例行DCTA和MRA检查,源像输入HP4.1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分析各种显示效果及诊断效能,与DSA结果对照。结果:MPR、MIP、SSD能准确显示AVM的大小、部位和范围。仿真血管内窥镜(VM)对AVM的空间解剖结构等显示具有良好效果。DCTA和MRA诊断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93.3%、100%、96%及82.2%、93.3%、86.7%。结论:DCTA及MRA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脑血管容积数据采集,二者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诊断AVM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诊断 脑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吉廷举 朱雯雯 张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多模态MR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半暗带(IP)和侧枝循环情况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AIS患者57例,年龄36~78(63.4±12.3)岁,所有患者均行多模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多模态MR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半暗带(IP)和侧枝循环情况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AIS患者57例,年龄36~78(63.4±12.3)岁,所有患者均行多模态MRI联合CTA检查,收集MRI、CTA资料和临床资料,通过CTA联合3D-TOF-MRA诊断脑侧枝循环和IP,通过组间比较分析影响IP、灌注-扩散不匹配及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57例患者中,IP 30例(52.6%),无IP 27例(47.4%),IP组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病比例高于无IP组患者(P<0.05)。侧枝循环分级和入院时梗死区体积及低灌注区体积呈负相关(r=-0.603、-0.331,P<0.01),和灌注-扩散不匹配呈正相关(r=0.528,P<0.001)。侧支循环开放良好组mRS评分≤2分者比例显著高于开放不良组(P<0.05)。疗效显著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值、灌注-扩散不匹配、侧枝循环分级优于疗效不显著组(P<0.05)。结论CTA联合多模态MRI有助于评估AIS患者脑组织血流变化情况,侧支循环及IP的准确评估可有效预测AIS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缺血半暗带 侧枝循环 ct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锦林 黄承发 叶志红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检出。对比2组患者脑动脉瘤的分布情况、动脉瘤测量情况,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与诊断时间。结果颅内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瘤采用CTA诊断的检出率为20.0%、17.5%,采用DSA诊断的检出率为2.5%、0,CTA检出率较高;CT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4.2%、87.5%、93.3%,均高于DSA诊断的73.1%、62.5%、70.0%(P<0.05);2种诊断方式对中等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瘤瘤颈平均大小、瘤体长径、瘤体短径在研究组的结果中表现为(3.2±0.5)mm、(10.6±1.3)mm、(5.5±0.6)mm,与对照组的(3.7±0.4)mm、(11.0±1.6)mm、(5.4±0.4)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和准确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应用价值
下载PDF
Evaluation value of CTA for 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erum biochemical indexes
20
作者 De-Ming Tian Yu-Sheng Zhu +1 位作者 Feng-Chun Zhou Yang Zh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23期136-139,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CTA for 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erum biochemical indexes. Methods: A total of 14...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CTA for 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erum biochemical indexes. Methods: A total of 148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Maanshan Shiqiye Hospital between June 2014 and February 2017 due to 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group according to the imageological examination. CTA was used to evaluate vertebrobasilar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roperties,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ki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vels of nerve injury markers, inflammatory response-related molecules and plaque property-related protease molecules.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plaque in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IA group,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unstable plaque, fibrous plaque and calcified plaqu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IA group;serum NSE, S100B, UCH-L1, GFAP, ICAM-1, VCAM-1, PECAM-1, VE-cadherin, YKL-40, CatS, MMP9, MMP10 and ADAMTS12 level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laque, fibrous plaque and calcified plaque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IA group;serum NSE, S100B, UCH-L1, GFAP, ICAM-1, VCAM-1, PECAM-1, VE-cadherin, YKL-40, CatS, MMP9, MMP10 and ADAMTS12 level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laque and fibrous plaque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with calcified plaque, and serum NSE, S100B, UCH-L1, GFAP, ICAM-1, VCAM-1, PECAM-1, VE-cadherin, YKL-40, CatS, MMP9, MMP10 and ADAMTS12 level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laque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with fibrous plaque. Conclusion: CTA can accurately assess the property of vertebrobasilar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nerve injury and the change of plaque proper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ct angiography 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 ATHEROSCLERO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