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心动图与多层螺旋CT检测主动脉、肺动脉内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春生 杨柳 +3 位作者 王月香 席燕 刘红阳 谢岩 《农垦医学》 2018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对比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与多层螺旋CT(MSCT)在主动脉、肺动脉内径检测中的应用,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40例需行多层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成年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主动脉窦部内径、升主动脉最... 目的:对比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与多层螺旋CT(MSCT)在主动脉、肺动脉内径检测中的应用,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40例需行多层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成年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主动脉窦部内径、升主动脉最大内径、肺动脉最大内径,在PACS系统上利用MSCT检查图像测量主动脉窦部内径、升主动脉最大内径、肺动脉分叉水平升主动脉内径、肺动脉最大内径。结果:MSCT测量主动脉窦部内径、升主动脉最大内径、肺动脉分叉水平升主动脉内径、肺动脉最大内径分别为:(33.93±4.37)mm、(36.43±4.38)mm、(35.00±4.61)mm、(25.58±3.97)mm;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窦部内径、升主动脉最大内径、肺动脉最大内径分别为:(32.96±3.83)mm、(33.94±4.0)mm、(21.92±2.05)mm。超声心动图测得最大肺动脉内径较MSCT明显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测得主动脉内径较MSCT略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所测得肺动脉分叉水平的主动脉内径较升主动脉最大内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MSCT均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评估主动脉、肺动脉内径的有效方法,但MSCT因能整体显示血管结构,特别是基于CTA或不基于CTA的血管三维重建能更准确地评估主动脉、肺动脉内径。考虑到超声心动图无辐射、成本较低,对多数有心血管风险患者可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初筛,主动脉、肺动脉内径增宽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是否进一步行MS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多层螺旋ct 主动脉内径 肺动脉内径
下载PDF
基于赫—巴模型的微小井眼钻井连续油管内钻井液流阻计算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侯学军 金锐 +4 位作者 宋洪奇 张辉 王郑库 高鹏 房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6-83,共8页
微小井眼连续油管(CT)钻井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微小井眼尺寸小,导致钻井液流动空间小、排量较小、返速较高、循环损失较大,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使用。为解决微小井眼CT钻井循环钻井液流阻过大的问题,基于赫—巴模型,结合微小井眼CT钻井... 微小井眼连续油管(CT)钻井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微小井眼尺寸小,导致钻井液流动空间小、排量较小、返速较高、循环损失较大,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使用。为解决微小井眼CT钻井循环钻井液流阻过大的问题,基于赫—巴模型,结合微小井眼CT钻井的特点,计算了CT内钻井液流阻,探讨了CT内钻井液流阻与钻井液平均流速、CT长度或井深、CT内水眼直径、滚筒直径等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滚筒上CT内流阻随钻井液流速增大而呈线性增加且增加幅度更大,使用小排量进行钻进能降低滚筒上的流阻;②滚筒上和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均随CT的长度增加呈线性增加,而随着CT内水眼直径增加呈线性减小,钻深井时,可使用大管径进行钻进;③CT内钻井液流阻受滚筒直径的影响很小,但随钻井液的流速增大呈线性增加,因此当滚筒上缠绕的CT较长时,可使用多个滚筒进行缠绕,以降低滚筒上CT内钻井液流阻。结论认为,寻找控制和减小微小井眼钻井CT内钻井液流阻的方法和优选适合CT钻井的相关参数,有助于加快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井眼 连续油管(ct)钻井技术 赫-巴模型 滚筒 井筒 钻井液流阻 钻井液流速 ct内水眼直径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置入复位内固定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椎管形态变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宋升 孙振中 +5 位作者 芮永军 蔡福金 殷渠东 韦旭明 王建兵 马运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047-4054,共8页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拍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伤椎上下椎体的CT断层扫描,其中26例获得了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年左右的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2例部分影像学资料丢失。先于胸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辨别椎体后缘有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同时观察椎体形态变化;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表示椎管占位程度。结果与结论:28例侧位X射线片上可看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者治疗前有18例(64.2%),治疗后6例(21.4%),治疗后1年时2例(7.1%),至治疗后2年1例(3.5%);治疗前正中矢状径平均为42.6%(n=28)。有完整随访影像学资料的26例中治疗后CT片正中矢状径平均为75.2%(P<0.05),治疗后1年平均正中矢状径为91.2%(n=26)。提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复位治疗后椎管占位复位作用明显,治疗后远期观察椎管形态基本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胸腰椎骨折 椎体 椎弓根钉棒系统 椎弓根钉 椎管 形态 内固定 正中矢状径 X射线 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