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3代双源CT-Turbo-Flash扫描模式下高心率CCTA成像可行性分析
1
作者 李郑 焦志云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0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第3代西门子CT Turbo Flash扫描模式下行高心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5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CCTA检查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第... 目的:探讨分析第3代西门子CT Turbo Flash扫描模式下行高心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5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CCTA检查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第3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Turbo Flash模式扫描,B组采用第3代双源CT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扫描,评估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AR)、左冠状动脉主干(LM)、右冠状动脉(RCA)CT值、图像信噪比(SNR)、图像对比噪声比(CNR),以及CT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两组AR、LM、RCA图像的CT值、SNR和CNR以及LAD图像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D图像的SNR、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ED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心率患者于Turbo Flash扫描模式下行C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基本可用于冠状动脉评价,且辐射剂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A Turbo Flash扫描模式 双源ct 图像质量
下载PDF
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联合流程化沟通模式在低文化程度、高龄行增强CT检查水化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卢靖 叶佩芝 郑琼蕾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183-187,共5页
目的 探讨在低文化程度、高龄行增强CT检查水化患者中应用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SBAR)联合流程化沟通(CICARE)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病房拟接受增强CT水化的84例低文化程度、高龄患... 目的 探讨在低文化程度、高龄行增强CT检查水化患者中应用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SBAR)联合流程化沟通(CICARE)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病房拟接受增强CT水化的84例低文化程度、高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CICARE模式沟通,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SBAR模式沟通,沟通后指导患者进行水化干预。比较两组水化依从性及合格率、肾功能指标、尿p H值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水化依从率、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尿p 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造影后各时间点尿p H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低文化程度、高龄行增强CT检查水化患者中应用SBAR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干预可提高其水化的依从性及合格率,促进尿p H值恢复正常水平,减少对肾功能的影响及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文化程度 高龄 增强ct扫描 水化 标准化沟通模式 流程化沟通模式
下载PDF
锥束CT扫描方式对ART算法图像重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伍建辉 李公平 +2 位作者 周龙 潘小东 林俏露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59-764,共6页
平板探测器锥束CT的扫描方式对ART(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算法图像重建会产生影响。本文用128×128×128三维Shepp-Logan头部模型作为仿真对象,探讨了不同源-扫描中心距离、投影数、缺角度下扫描方式对图像重建... 平板探测器锥束CT的扫描方式对ART(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算法图像重建会产生影响。本文用128×128×128三维Shepp-Logan头部模型作为仿真对象,探讨了不同源-扫描中心距离、投影数、缺角度下扫描方式对图像重建的影响。结果表明,源-扫描中心距离与扫描中心-探测器距离成一固定比例时,其重建图像较好;投影数固定情况下,均匀扫描180°重建图像质量较好;缺失角度情况下,投影数尽可能以1°–2°角度间隔均匀填满第一角度间隔区域,剩余投影数均匀填满第二角度间隔区域时,其重建图像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ct 扫描方式 ART算法 三维Shepp-Logan头部模型 图像重建质量
下载PDF
仿CT扫描模式扩散荧光层析成像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欣 高峰 +1 位作者 李娇 赵会娟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06-1113,共8页
为了实现高灵敏度、高空间采样密度的扩散荧光层析成像,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子计数技术的仿CT扫描模式的成像方法.光源经过准直后入射到仿体上,光电倍增管探测得到光源同一水平面101.25°~258.75°均匀分布的8路探测信号.... 为了实现高灵敏度、高空间采样密度的扩散荧光层析成像,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子计数技术的仿CT扫描模式的成像方法.光源经过准直后入射到仿体上,光电倍增管探测得到光源同一水平面101.25°~258.75°均匀分布的8路探测信号.按照与CT相似的方式,系统旋转仿体以实现对仿体的0°~360°扫描,采用光子计数方式采集多个光源入射角下多个探测位置的光子数信息,获得的大量数据可降低重建过程的病态性,使重建结果更加准确.仿体实验证明,对于荧光剂Cy5.5的探测可以达到2nmol/L左右的浓度和边对边距离5mm的空间分辨率,增加空间采样密度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荧光层析成像 荧光产率 仿ct扫描模式 光子计数 图像重建
下载PDF
三投影CT钢管截面的二值图像重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彭帅军 吴志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48-1052,共5页
尺寸检测是保证钢管质量的重要环节,相关在线快速检测技术是目前钢管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射线CT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图像检测手段,能通过重建钢管截面图像获取钢管的大部分尺寸参数,特别适合对钢管质量进行检测和控制。为减少... 尺寸检测是保证钢管质量的重要环节,相关在线快速检测技术是目前钢管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射线CT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图像检测手段,能通过重建钢管截面图像获取钢管的大部分尺寸参数,特别适合对钢管质量进行检测和控制。为减少检测时间,实现钢管尺寸的在线检测和控制,本工作研究采用多源多探测器的CT扫描方式,实现了投影数据的快速获取,并根据钢管截面空间域和像素域的特点,对最大后验概率(MAP)图像重建算法进行了修正,实现了不完全投影数据条件下截面图像的重建。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修正后的MAP算法可做到最少3组投影下的钢管截面图像重建,得到的尺寸精度基本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检测 ct成像 扫描方式 不完全投影 重建算法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和3D打印可视化技术构建石油工程Solid Learning教学新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永飞 孙致学 +3 位作者 张凯 李爱芬 孙仁远 谷建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4-67,共4页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石油工程专业Solid Learning教学模式。首先基于CT扫描建立真实的数字岩心模型,利用优化提取算法提取其孔隙网络模型,然后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传统方法不可见的真实模型,最后将打印...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石油工程专业Solid Learning教学模式。首先基于CT扫描建立真实的数字岩心模型,利用优化提取算法提取其孔隙网络模型,然后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传统方法不可见的真实模型,最后将打印出的实物模型应用于实验实践教学。应用效果表明,Solid Learning教学模式使地下原本不可见的油藏模型可视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意识,提高了实验及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一种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Learning教学模式 石油工程 ct扫描 3D打印 可视化模型
下载PDF
基于FMEA优化住院患者CT检查流程 被引量:3
7
作者 曹玉林 张峰 +2 位作者 侯洪涛 屠高峰 王莹 《医院管理论坛》 2019年第8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改进住院患者CT检查执行流程的效果。方法基于FMEA对CT检查准时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比较改进前后CT检查的准时率、设备运营效率及风险优先值的变化。结果基于FMEA改进住院患者CT检...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改进住院患者CT检查执行流程的效果。方法基于FMEA对CT检查准时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比较改进前后CT检查的准时率、设备运营效率及风险优先值的变化。结果基于FMEA改进住院患者CT检查执行流程中的失效环节后,检查准时率由51.8%提升至84.6%,CT设备运营效率提高16.9%,各个环节的RPN值显著下降。结论基于FMEA优化住院患者的CT检查执行流程,能提高检查的准时率和设备运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ct检查 准时率
下载PDF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扫描模式在支气管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程淑芳 林桂涵 +6 位作者 惠俊国 胡祥华 卢陈英 王海林 翁巧优 纪建松 陈春妙 《浙江实用医学》 2021年第1期21-24,40,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在支气管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20年1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用西门子第三代双源Force CT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非心电...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在支气管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20年1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用西门子第三代双源Force CT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非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及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扫描,比较三组辐射剂量、主观及客观图像成像质量,客观评价图像质量包括胸主动脉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辐射剂量方面,心电大螺距组DLP、CTDI_(vol)、ED低于非心电螺旋组及非心电大螺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电大螺距组DLP、CTDI_(vol)、ED低于非心电螺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大螺距组图像质量主观优良率高于非心电螺旋组及非心电大螺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电大螺距组图像质量主观优良率高于非心电螺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主动脉CT值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三组主动脉图像CT值、SD值、SNR、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率<90次/min的患者中,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扫描模式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图像质量与非心电门控下螺旋扫描和大螺距Flash扫描相比明显提高,且辐射剂量大幅度减少,仅为(0.66±0.07)mSv,具有较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疾病 双源Force ct Flash扫描模式 心电门控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双排螺旋CT胸部非对称扫描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9
作者 丁毅 张镭 +2 位作者 钱晓军 王亚杰 翟仁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 :评价双排螺旋CT肺部非对称扫描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5 6例志愿者用螺旋CT行肺部扫描 ,分别采用非对称扫描方式 (ASM ,1mm/ 10mm层厚图像分别采用高分辨算法 <AS HRCT >/肺算法 <AS 10mm >)、标准螺旋水... 目的 :评价双排螺旋CT肺部非对称扫描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5 6例志愿者用螺旋CT行肺部扫描 ,分别采用非对称扫描方式 (ASM ,1mm/ 10mm层厚图像分别采用高分辨算法 <AS HRCT >/肺算法 <AS 10mm >)、标准螺旋水平扫描方式 (SCT)、常规高分辨 (HRCT)扫描方式 3种方法进行扫描。将 4组图像分别对照研究。结果 :AS 10mm图像噪声、边缘锐利度明显大于SCT图像 ;AS HRCT图像噪声小于HRCT图像 ,两者对图像边缘的显示无显著差异。非对称扫描方式较患者按常规获得 2组图像的方法能明显减少体表辐射剂量 ,平均每层可减少辐射剂量 2 0 %。 4组图像对于小病灶、肺内各种不同病灶的显示能力是相似的。结论 :非对称扫描方法在图像质量未下降的同时 ,可以较常规的 2种检查方法减少患者的受照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螺旋ct 胸部 扫描方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基于Cine扫描的4D-CT图像重建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忠翔 张书旭 +2 位作者 余辉 张海南 林生趣 《医疗装备》 2010年第8期20-23,共4页
为了在普通多螺旋CT上实现4D-CT重建,研究中采用VC++程序设计语言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开发了基于Cine扫描的4D-CT图像重建系统。利用本系统,根据体表轮廓和肺组织的体积变化确定CT图像在呼吸周期中的相位,按相位分组排序后,实现4D-C... 为了在普通多螺旋CT上实现4D-CT重建,研究中采用VC++程序设计语言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开发了基于Cine扫描的4D-CT图像重建系统。利用本系统,根据体表轮廓和肺组织的体积变化确定CT图像在呼吸周期中的相位,按相位分组排序后,实现4D-CT重建,其重建过程不依赖于外在的呼吸监测装置、不受CT机本身的软硬件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计算机断层图像(4D—ct) 图像重建 电影模式扫描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患者行SPECT全身骨显像的技术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宁虎 张军 李林法 《中国医疗设备》 2012年第8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在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全身骨显像时的各种技术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35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2-4h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静脉药物注射、检查体位的...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在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全身骨显像时的各种技术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35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2-4h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静脉药物注射、检查体位的摆放、扫描条件的设定、引流管引流袋的放置、图像后处理、伪影的分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改进。结果由2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判评,在药物注射、体位摆放、扫捕方式、伪影等方面进行评价,576例患者的图像非常满意,59例的图像存在缺陷。结论SPECT全身骨显像是乳腺癌术后患者诊断骨转移的常用方法,核医学技术员在日常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各种技术因素缺陷对图像质量产生的影响,努力确保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骨显像扫描方式乳腺癌ct扫描体位摆放伪影
下载PDF
能谱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分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冀鲲鹏 任基伟 靳宏星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5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能谱CT不同扫描方式在周围型肺癌分型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收集的90例经由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最终病理结果的不同分为肺腺癌(ADC)、肺鳞癌(SC)、小... 目的:探讨能谱CT不同扫描方式在周围型肺癌分型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收集的90例经由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最终病理结果的不同分为肺腺癌(ADC)、肺鳞癌(SC)、小细胞肺癌(SCLC)3组,所有病例通过能谱CT平扫和能谱模式下的增强扫描,记录并检验平扫形态学征象及能谱模式定量参数,通过所得征象及参数对周围型肺癌分型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病灶边缘分叶/毛刺征、支气管截断征、肿大淋巴结伴融合改变及标准化碘浓度值(NIC)、能谱曲线斜率在3组肺癌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边缘分叶征在SCLC与ADC组有差异;边缘毛刺征在SCLC与ADC、SC组有差异;支气管截断征在SC与ADC、SCLC组有差异;肿大淋巴结融合在SCLC与ADC组有差异。NIC和能谱曲线斜率在SCLC与ADC、SC组均有差异。能谱平扫和能谱模式下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分型与病理结果比较显示在对ADC的灵敏度及特异度、SCLC的灵敏度上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DC边缘毛刺征常见;SC边缘毛刺征、支气管截断征常见;SCLC边缘分叶征、纵膈内淋巴结肿大伴融合改变常见。SC的NIC、能谱曲线斜率高于SCLC。ADC的NIC、能谱曲线斜率最高;能谱模式扫描对ADC灵敏度、特异度及SCLC灵敏度高于能谱平扫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能谱ct 扫描方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双源CT常用扫描模式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菲瑶 陈松 +3 位作者 刘智 刘霞 李春平 李睿 《医学综述》 2019年第8期1630-1634,共5页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小儿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儿心率较快且不稳定、对辐射更敏感,对检查设备的要求较高。双源CT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对心内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及心外畸形均能清晰显示,在CHD的诊断、术后效果预测及随访中发...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小儿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儿心率较快且不稳定、对辐射更敏感,对检查设备的要求较高。双源CT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对心内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及心外畸形均能清晰显示,在CHD的诊断、术后效果预测及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出现的第三代双源CT在扫描速度、单扇区时间分辨率及迭代重建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还减少了运动伪影和射线束硬化伪影。尽管CT成像辐射剂量不断降低,但对其诱发恶性肿瘤的潜在风险仍应足够重视,特别是儿科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双源ct 扫描模式
下载PDF
不同高压注射增强方式对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剑秋 徐志锋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8年第10期39-42,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高压注射增强方式对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提高临床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将某院114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8例,A组患者仅进行单筒团注对比剂,B组患者先注射对比剂,随后注射生理... 目的 :分析不同高压注射增强方式对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提高临床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将某院114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8例,A组患者仅进行单筒团注对比剂,B组患者先注射对比剂,随后注射生理盐水,C组将对比剂与生理盐水按60∶4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同步注射,对比3组主动脉(包括弓层面、水平面、分叉部位以及整体)CT值、图像质量以及上腔静脉伪影。结果:3组患者平均延迟时间以及对比剂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患者相比,B、C 2组平均延迟时间、对比剂使用量减少(P<0.05);3组主动脉弓层面、水平面、分叉部位、主动脉平均CT值以及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2组CT值以及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组(P<0.05);3组患者1、2、3级上腔静脉伪影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1级伪影少于A组,3级伪影多于A组(P<0.05)。结论:相比单筒高压注射增强方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增强方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较好,上腔静脉伪影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注射器 增强方式 ct增强扫描 图像质量 伪影
下载PDF
128层双源CT3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A的显像价值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12期22-24,47,共4页
目的探讨128层双源CT3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显像价值差异。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A、B、C三组,每组各41例。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低螺距螺旋(LS)模式扫描,B组采... 目的探讨128层双源CT3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显像价值差异。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A、B、C三组,每组各41例。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低螺距螺旋(LS)模式扫描,B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模式扫描,C组采用的高螺距螺旋(FS)模式扫描。比对三组患者不同扫描模式下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 1根据15段分法,此次入组的123例患者共评价1736个冠状动脉节段,三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中A组扫描时间、DLP及ED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其次为B组,C组则最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双源CT的LS、S、FS等三种扫描模式均具有理想的显像价值,图像质量良好;其中FS模式较S及LS模式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实现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效手段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以提升患者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8层双源ct 3种扫描模式 冠状动脉 ctA 显像价值
下载PDF
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申太忠 李宝 +1 位作者 谢灵争 王淑荔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究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患者辐射剂量、图像优良率的影响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85例作为... 目的探究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患者辐射剂量、图像优良率的影响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东芝320排螺旋CT检查,常规组采取100 kV管电压检查,超低剂量组采取70 kV管电压检查。比较两组检查过程中平均心率、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图像客观评价参数[最佳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噪声对比度(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评价超低剂量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的一致性,分析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中度及以上)的诊断价值。结果超低剂量组CTDIvol、DLP、ED低于常规组,SNR、CNR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的评估,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72)。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与DS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43)。以DSA为金标准,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中度及以上)的AUC为0.939,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8.89%、98.87%、98.16%。结论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具有图像客观评价较高、对图像优良率影响小等优势,有助于减少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辐射剂量,指导临床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接受有效辐射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海鸿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12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 研究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5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性3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8.2±9.4)岁,心率<60次/min,心率稳定,BMI为22.5~24.9 kg/m2.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第1个月的第... 目的 研究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5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性3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8.2±9.4)岁,心率<60次/min,心率稳定,BMI为22.5~24.9 kg/m2.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第1个月的第1天和第15天两次行不同扫描模式双源螺旋CT(DSCT):A组为100/sn 100 kV,B组为80/sn 120 kV.研究两组的冠脉图像质量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Ⅰ级图像数量(52%)低于B组(7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图像比A组的图像质量高,但都可以进行诊断.从性别上来看,无论100 kV还是120 kV,高螺距冠脉图像的有效辐射剂量暴露量女性均值高于男性均值,但100 kV的辐射剂量暴露低于120 kV.结论 Flash双源CT(100/sn100kV)在获得满意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扫描模式 冠脉图像质量 有效辐射剂量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锋 罗立镇 +2 位作者 许健恩 刘东旭 赵欣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21期64-65,共2页
目的: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2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Flash模式常规... 目的: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2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Flash模式常规剂量扫描,研究组采用Flash模式低剂量扫描,对比两组扫描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CTDIvol、ED、DLP等辐射剂量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扫描后的图像质量1分、2分、3分及4分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疑诊冠心病患者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低剂量扫描,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水平,同时还不影响图像质量,因此其是一种可行的扫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Flash模式 低剂量扫描
下载PDF
64排CT双低扫描模式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检查中的应用
19
作者 卞柳利 姚利华 王永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10期119-121,127,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CT双低扫描模式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80例高度怀疑的CSP患者,拟终止妊娠或清宫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扫描模式分为双低组(36例,使用管电压/管电... 目的探讨64排CT双低扫描模式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80例高度怀疑的CSP患者,拟终止妊娠或清宫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扫描模式分为双低组(36例,使用管电压/管电流100kV/220mAs,对比剂用量0.8ml/kg体重)和常规组(40例,使用管电压/管电流120kV/220mAs,对比剂用量1.2ml/kg体重),完成图像采集后,比较两组血管影像的客观数据,并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矢状面重建图像质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两组CSP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双低组图像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医师对矢状面重建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低组诊断CSP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88%、90.32%、80.00%,常规组诊断CSP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94.11%、66.67%,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排CT双低扫描模式在CSP检查中具较高的可行性,能够在减少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的同时获得较满意的血管影像质量,符合临床诊疗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双低扫描模式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图像质量 诊断
下载PDF
超高速CT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20
作者 王晓峰 张东升 雷成斌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1998年第1期52-54,共3页
超高速CT是本世纪90年代初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它是利用电子束扫描代替机械扫描,又称做第五代CT,其扫描速度可在不到1/4秒种内获取8个相邻层面的图,而无需挪动病人。当使用多层扫描模式时,其扫描时间可缩短至0.05秒钟,... 超高速CT是本世纪90年代初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它是利用电子束扫描代替机械扫描,又称做第五代CT,其扫描速度可在不到1/4秒种内获取8个相邻层面的图,而无需挪动病人。当使用多层扫描模式时,其扫描时间可缩短至0.05秒钟,并可获得34个层面的图像,同时能清晰显示组织中的微细结构和微小病灶。本文概述了超高速CT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旨在为我省今后引进和应用这一新型设备提供些基本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诊断仪 超高速ct 电子束扫描 单层扫描模式 多层扫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