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4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Tongue Muscles by Micro-CT with a Focus on the Longitudinal Muscle 被引量:1
1
作者 Hidekazu Aoyagi Shin-ichi Iwasaki Tomoichirou Asami 《Surgical Science》 2015年第5期187-197,共11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how the benefit of visualizing a tree-dimensional (3D) image of the tongue’s muscle structure, which until now has been regarded as fully understood. Until now, no suitable 3D observ...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how the benefit of visualizing a tree-dimensional (3D) image of the tongue’s muscle structure, which until now has been regarded as fully understood. Until now, no suitable 3D observa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soft tissue, such as the tongue, using?histological magnification. For this purpose, this study used a micro-computed tomographic method (micro-CT) and image processing after the fixation, decalcification, and dehydration of a mouse tongue. Results: 3D rendered images of tongue muscles obtained by micro-CT showed every muscl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each other. The superior longitudinal and the hyoglossus muscles of the tongue made up one group, while the inferior longitudinal and the styloglossus muscles of the tongue made up another. The boundary of the two muscles in each group wa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On the other hand, what appear to be newly described muscles were identifie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micro-CT method is beneficial and that classical knowledge of tongue muscles derived from two-dimensional (2D) images does not fully describe the actual complexity of the tongue muscles. In our opinion, 3D rendered images mixed with raw structure can provide a more in-depth picture of the tongue from an integrated as well as 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NGUE Muscles MICRO-ct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Longitudinal MUSCLE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a Maxillary Premolar Tooth Based on the Micro-CT Scanning: A Detailed Descrip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政 陈智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5期775-779,共5页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etails of how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 tooth based on micro-CT data acquisition technique, MIMICS soft- ware and ANSYS softwa...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etails of how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 tooth based on micro-CT data acquisition technique, MIMICS soft- ware and ANSYS software. The tooth was scanned by micro-CT, in which 1295 slices were obtained and then 648 slices were selected for modeling. The 3D surface mesh models of enamel and dentin were created by MIMICS (STL file). The solid mesh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ANSYS. After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set, a loading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monstrate the ap- plicableness of the resulting model. The first and third principal stresses were then evaluated. The re- sui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nodes and elements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ere 56 618 and 311801, respectively. The geometric form of the model wa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true tooth, and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m was ~).28%. The loading analysis revealed the typical stress patterns in the contour map. The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existed in the contact points and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existed in the deep fissure between the two cusps. It is concluded that by using the micro-CT and highly integrated software, construction of the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with high quality will not be difficult for clinical researc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ICRO-ct PREMOLAR MIMICS ANSYS
下载PDF
Three dimensional particles identification and shape parameters research on coarse aggregates of asphalt mixture using X-ray CT images
3
作者 段跃华 张肖宁 +1 位作者 张顺先 苑苗苗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1年第5期103-107,共5页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s were adopted for getting separated coarse aggregates from asphalt mixture specimen using high-resolutio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s.The existing th...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s were adopted for getting separated coarse aggregates from asphalt mixture specimen using high-resolutio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s.The existing three dimensional (3D) particles matching methods based on two dimensional (2D) continuous cross-sections were analyzed and a new 'overlap area method' was presented.After the 3D particles were extracted one by one successfully,the basic parameters of each aggregate:perimeter,area,surface area,and volume were calculated by chain code method.Finally,the 3D mass center coordinates and the sphericity index we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 mixture X-ray ct three dimensional matching chain code SPHERICITY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Mouse Tongue Muscles Using Micro-CT with a Focus on the Transverse, Vertical, and Genioglossus Muscles
4
作者 Hidekazu Aoyagi Shin-ichi Iwasaki Tomoichirou Asami 《Surgical Science》 2015年第8期358-368,共11页
Background: The suitability of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CT) for soft tissue applications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Although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T to the three dimensional (3D) structure of the tongue muscle ha... Background: The suitability of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CT) for soft tissue applications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Although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T to the three dimensional (3D) structure of the tongue muscle has been reported, a 3D rendering and/or a schematic view of the tongue muscle has yet to be published. Material and Method: First, muse tongues were fixed and decalcified, and then the vertical muscle (Ve), the transverse muscle (Tr), and/or the genioglossus muscle of the mouse tongue (Ge) were analyzed using micro-CT and are shown in this report in rendered images and pattern diagrams. Results: 1) The Tr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tends from the middle to the apical part of the tongue;the second part is strongly connected to the superior longitudinal muscles of the tongue (Lo);the third part fans out from the middle to the root of the tongue. 2) The Ve is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groups: the first group joins the dorsal and the lateral parts of the tongue;the second group joins the dorsal part and the floor of the tongue. 3) Ge is classified into four parts: three parts comprise the Ge apical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tongue, with one part in the inferior longitudinal muscles of the tongue, one joining the lingual septum of the tongue (LS), and the other joining the sub-surface of the dorsal part of the Lo. The remaining Ge exits in a fan-like manner through the root of the tongue and then joins the 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NGUE Muscles MICRO-ct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TRANSVERSE MUSCLE VERTICAL MUSCLE GENIOGLOSSUS MUSCLE
下载PDF
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中青年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陈兵 陈运久 +3 位作者 侯伟 罗容智 黄昀桀 曹成安 《西部医学》 2024年第8期1175-1179,共5页
目的探讨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与中青年创伤性胸腰椎(T_(11)-L_(5))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PW)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5例OVC... 目的探讨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与中青年创伤性胸腰椎(T_(11)-L_(5))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PW)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5例OVCF患者纳入A组,将52例中青年创伤性胸腰椎(T_(11)-L_(5))骨折患者纳入B组,均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T_(11)-L_(5)各对应脊椎PW,比较两组各对应弓根两侧PW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计算PW<5 mm及<7 mm的百分比。结果A组对应脊椎左右侧P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_(11)-L_(5)各对应脊椎的PW值小于B组(P<0.05)。两组T_(11)-L_(5)各对应脊椎的PW值男性大于女性(P<0.05),A组T_(11)-L_(3)各对应脊椎的男性和女性PW值小于B组(P<0.05),两组的L_(4)、L_(5)脊椎PW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共测量655个椎弓根,PW<5 mm者占椎弓根总数的7.48%,主要分布于T_(11)-L_(3)脊椎,<7 mm占比37.25%,T_(11)-L_(4)均有分布;B组共测量359个椎弓根,PW<5 mm者占椎弓根总数的1.67%,T_(12)-L_(2)分别均有分布,<7 mm患者占比13.09%,分布于T_(11)-L_(3)。A组PW<5 mm占比和7 mm占比高于B组(均P<0.05)。结论老年OVCF患者T_(11)-L_(3) PW小于中青年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且女性小于男性,故临床应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行CT三维重建检查,测量PW,以评估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并降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ct 三维重建技术 椎弓根宽度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用于髋臼骨折手术的价值研究
6
作者 王姗姗 牛俊巧 +3 位作者 王佳 李小娟 洪悦 王利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5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髋臼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髋臼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并以3D打印辅助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质量评分及分项百分制髋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26、4.216、3.425、17.78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4.74%和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中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3、-5.776、-6.2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5)。结论:在髋臼骨折围术期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可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高手术质量和效率,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三维重建 3D打印 髋臼骨折
下载PDF
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7
作者 高岩 刘震钢 +1 位作者 李小硕 韩子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9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MSCT检查,并进行MSCT三维重建,观察X线片、二维MSCT图像和MSCT骨三维重建图像。结...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9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MSCT检查,并进行MSCT三维重建,观察X线片、二维MSCT图像和MSCT骨三维重建图像。结果手术显示,98例患者共发现101处髋中骨折,其中35处为股骨头骨折,24处为股骨颈骨折,21处为粗隆间骨折,21处为髋臼骨折。X线漏检12处骨折,二维CT漏检7处骨折,MSCT三维骨重建未见漏检,其对髋关节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及二维CT(P<0.05)。MSCT三维重建对髋臼骨折分型正确检出率高于二维CT和X线,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术前MSCT骨三维重建资料设计治疗方案,术中所见与资料吻合,患者手术时间(106.30±27.40)min,术中出血量(356.60±54.17)mL,术中透视时间(21.35±5.11)s,骨折愈合时间(80.46±12.29)d;术后随访显示治疗优良率为94.90%,且暂未发生并发症。结论MSCT三维骨重建可清晰显示髋关节骨折情况,有利于髋关节骨折及骨折分型诊断,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三维骨重建 髋关节骨折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CT引导下的铱-192三维后装放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8
作者 高静 蔡梦娇 +4 位作者 陆珏 孙玄子 张惠 许林萍 王珍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2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的铱-192(192Ir)三维后装放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8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的铱-192(192Ir)三维后装放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8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予以CT引导下的192Ir三维后装放疗,对照组行常规二维后装放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治疗安全性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6,P<0.05),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2、5.507,P<0.05);观察组的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为7.32%,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4.39%和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5.143,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宫颈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x)评分(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及附加关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0、7426、9.341、10.029、8.623,P<0.05)。结论:CT引导下的192Ir三维后装放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可达到良好近期疗效,且安全性更高,有助于促进患者生存质量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铱-192(192Ir)三维后装放疗 局部晚期宫颈癌 近期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CT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肾结石行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9
作者 黄景智 陆海 +2 位作者 韦庆凡 覃江 唐运军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8期154-157,共4页
目的分析CT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经皮肾镜取石手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0例PCNL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CNL治疗,按造影技术不同分为研... 目的分析CT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经皮肾镜取石手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0例PCNL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CNL治疗,按造影技术不同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以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对照组以静脉肾盂造影指导。比较两组一次性建立通道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并发症(胸膜损伤、大出血、肠道损伤)发生率。结果研究组Ⅰ期结石清除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5)。研究组一次性建立通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三维影像重建提高了Ⅰ期结石清除率,同时一次性建立通道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ct三维影像重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化X线摄影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
10
作者 周建华 孙启明 +2 位作者 陆晴 茅博伟 贝楚天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8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MSCT)与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1月苏州市中医医院100例疑似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MSCT、DR检查,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对照,分析MSCT、D...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MSCT)与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1月苏州市中医医院100例疑似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MSCT、DR检查,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对照,分析MSCT、DR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疑似患者通过临床综合诊断,其中88例证实为多发肋骨骨折,以此结果作为对照,DR检查真阳、真阴、假阳、假阴例数分别为78、7、5、10例;MSCT检查分别为86、11、1、2例。MSCT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7.73%、97.00%,均高于DR的88.64%、8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的特异度分别为58.33%、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肋骨骨折诊断中应用MSCT技术,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得到清晰的影像学图像,且无创安全,方便快捷,为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三维成像 数字化X线摄影 多发肋骨骨折 诊断效果 准确率
下载PDF
三维CT引导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移位的Salter-HarrisⅡ型旋前-外翻外旋型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吴波 刘志祥 顾宝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4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CT引导下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青少年移位的Salter-HarrisⅡ型旋前-外翻外旋型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7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青少年移位的Salter-HarrisⅡ型旋前-外翻外... 目的探讨三维CT引导下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青少年移位的Salter-HarrisⅡ型旋前-外翻外旋型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7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青少年移位的Salter-HarrisⅡ型旋前-外翻外旋型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ORIF治疗,观察组采取三维CT引导下ORIF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当天与出院后6个月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少年移位的Salter-HarrisⅡ型旋前-外翻外旋型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采取三维CT引导下ORIF治疗,可显著提高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骺骨折 Salter-HarrisⅡ型旋前-外翻外旋型 三维ct引导 切开复位内固定 青少年 移位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CO_(2)相变致裂煤裂隙演化特征
12
作者 刘高峰 关文博 +3 位作者 张震 李宝林 刘欢 司念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2-350,共9页
为进一步揭示CO_(2)相变致裂煤的裂隙改造机理,开展了CO_(2)相变致裂煤体实验,基于CT扫描和三维裂隙重构,分析了CO_(2)相变致裂前后的煤样内部裂隙结构参数,查明了CO_(2)相变致裂煤的三维裂隙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致裂后煤样的裂隙... 为进一步揭示CO_(2)相变致裂煤的裂隙改造机理,开展了CO_(2)相变致裂煤体实验,基于CT扫描和三维裂隙重构,分析了CO_(2)相变致裂前后的煤样内部裂隙结构参数,查明了CO_(2)相变致裂煤的三维裂隙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致裂后煤样的裂隙总数量减少,裂隙总体积和裂隙总表面积增加;CO_(2)相变致裂产生了裂隙扩张转化效应,在致裂压力的扩张作用下,小尺度裂隙转化为更大尺度的裂隙;长度小于1000μm的裂隙数量减少、裂隙体积和表面积明显减小,长度大于1000μm的裂隙体积和表面积明显增大,且裂隙之间扩张贯通而引起其数量减少;CO_(2)相变致裂大幅度改善了煤体三维裂隙的连通性,有利于气体的运移和产出。此研究为CO_(2)相变致裂效果提供新的分析评价方法,也可为其他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及其改造的裂隙演化特征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相变致裂 ct扫描 煤储层 三维裂隙演化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三维重构煤体加载损伤演化特征及尺寸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村 方尚鑫 +3 位作者 贾胜 王永乐 王方田 白庆升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25,共13页
煤体是一种包含孔隙结构和矿物成分的多孔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尺寸效应。为研究煤体各向异性及尺寸效应对破坏特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T扫描、核磁共振和X衍射等技术手段的煤样内部孔隙、矿物成分表征和三维重构模拟方法... 煤体是一种包含孔隙结构和矿物成分的多孔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尺寸效应。为研究煤体各向异性及尺寸效应对破坏特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T扫描、核磁共振和X衍射等技术手段的煤样内部孔隙、矿物成分表征和三维重构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反演实验室单轴压缩获得了三维重构模型煤基质和矿物成分的模拟参数,进一步模拟分析了不同宽高比煤体的强度损伤特征。模拟结果表明:①在加载过程中,塑性区首先在孔隙和矿物成分周边逐渐向外扩展连通。在空间分布上,塑性区前期由加载端垂直向内部扩展,后期转变为由四周水平向内部扩展,最终模型破坏的非塑性区形成“双圆台结构体”。②随着宽高比的增加,煤样的抗压强度(p)、达到屈服强度时的应变(ζ)以及弹性模量(K)均会增加,其中ζ和K呈线性增加,而p增幅逐渐减小。③在煤样单轴加载过程中总能量和弹性能呈指数增加,耗散能呈线性增加。随着宽高比增加,煤体内积聚的弹性能增加,破坏时释放的能量增大,更容易诱发动力冲击相关灾害。研究结果为冲击矿压地区区段煤柱尺寸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三维重构 孔隙结构 矿物成分 尺寸效应
下载PDF
基于CT数据的肺部影像可视化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俊泽 贾茜 +1 位作者 李几雄 张建敏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340-347,共8页
设计一种基于CT数据的肺部影像二维可视化与三维重建系统,首先对DICOM图像进行解析,分割和标记出肺结节的位置;然后利用CT序列的重采样、面绘制的三维重建、形态学处理等技术,实现肺实质和结节的多视角、多分辨率三维显示;最后设计交互... 设计一种基于CT数据的肺部影像二维可视化与三维重建系统,首先对DICOM图像进行解析,分割和标记出肺结节的位置;然后利用CT序列的重采样、面绘制的三维重建、形态学处理等技术,实现肺实质和结节的多视角、多分辨率三维显示;最后设计交互界面,包括图像增强、肺部二维可视化、结节勾勒、肺实质和结节三维重建、旋转、缩放切换视角等功能。实验表明,本系统对于二维图像的可视化和病灶区域勾勒位置清晰、准确,并使三维图像呈现的结节完整且光滑。本系统相较于已有的类似医学处理软件,大幅度提高重建和可视化效率,使医生能够更加快速、精确地观察三维图像,辅助疾病诊断和手术方案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可视化 三维重建 医学图像
下载PDF
显微CT技术在钧釉瓷微观结构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远旭 康葆强 +3 位作者 李合 吴军明 刘轶群 陈伟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9,共9页
X射线显微镜(显微CT)是一种非破坏性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采用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金元时期的钧釉瓷内部气泡和孔隙进行三维可视化和定量分析,得到了三维可视化分布图像与定量数据。研究发现,金元时期钧釉瓷釉层气泡尺寸相差大... X射线显微镜(显微CT)是一种非破坏性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采用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金元时期的钧釉瓷内部气泡和孔隙进行三维可视化和定量分析,得到了三维可视化分布图像与定量数据。研究发现,金元时期钧釉瓷釉层气泡尺寸相差大,且分布离散。其中,大于100μm的气泡主要分布在釉层中层;小于100μm的气泡分布在釉层表层,通过结合岩相分析与化学组成分析发现,该特征的形成与釉的高温黏度、烧成温度等因素有关。研究采用了显微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其是一种无损分析古陶瓷气泡与孔隙特征及工艺的新方法,该研究验证了显微CT在古陶瓷微观结构研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古陶瓷制作工艺的科学分析、鉴定、保护和修复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ct 三维重建 无损检测 钧釉瓷 气泡 孔隙
下载PDF
颈内动脉颅底段的CT测量及三维重建
16
作者 何蕊 文译辉 文卫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8-54,共7页
目的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 目的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方法选择40例(80侧)鼻咽及其周围颅底无病变表现的头部增强CT资料,在图像工作站上对不同层面中颈内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内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在骨性下鼻甲层面中,骨性下鼻甲后缘、翼内板后缘、翼外板后缘、中线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8±4.0)、(25.9±2.8)、(19.7±3.8)、(23.8±2.7)mm;骨性下鼻甲后缘及翼内板后缘的延长线与颈内动脉的夹角为(15.0±4.0)、(17.0±6.0)°。在后鼻孔下缘层面中,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27.2±3.5)mm和(12.0±4.0)°。三维重建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颈内动脉颈段的走行40%发生变异,其中大部分为弯曲型,位于口咽至咽隐窝水平,突向咽后壁。结论患者术前进行个体化CT三维重建能为经鼻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提供关键解剖信息,便于术中定位颈内动脉,提高手术安全性。人群中颈内动脉变异率较高,突向咽后壁,经鼻内镜鼻咽-咽旁颅底手术风险增高,术前应充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鼻咽切除术 复发性鼻咽癌 ct测量 三维重建 颈内动脉
下载PDF
CBCT引导下对三维治疗床与六维治疗床配准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易良波 岳海振 +5 位作者 李俊禹 胡鉴颀 陈吉祥 毛继 卢子红 王钦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4期47-52,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图像引导三维放射治疗床与六维放射治疗床配准精度,并分析其放疗摆位误差,为临床使用三维放射治疗床的放疗流程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50例鼻咽癌患者、49例食管癌患者和25例直肠癌患者治疗前的锥形束CT图像为研究对象...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图像引导三维放射治疗床与六维放射治疗床配准精度,并分析其放疗摆位误差,为临床使用三维放射治疗床的放疗流程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50例鼻咽癌患者、49例食管癌患者和25例直肠癌患者治疗前的锥形束CT图像为研究对象,在离线配准下设置相同的感兴趣区域,分别选择三维放射治疗床的线性方向和六维放射治疗床的线性与旋转方向进行骨性配准,分析配准后产生的摆位误差。结果鼻咽癌与直肠癌患者分别采用秩和检验与方差齐性独立样本检验,升降(Vertical,Vrt)方向与左右(Lateral,Lat)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出(Longitudinal,Lng)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采用秩和检验,Vrt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ng和Lat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部位的Lng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直肠癌、食管癌3种病例患者在线性方向的容差值分别为3、5、5 mm时,其中2、4、4 mm容差范围的数量占比较大;在平移方向,2种配准方式的摆位误差基本都在临床设定值的范围内。六维配准显示,鼻咽癌患者的头脚旋转方向与食管癌和直肠癌患者3个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较大。结论三维放射治疗床配准时反馈的摆位误差信息量低于六维放射治疗床,使用三维放射治疗床摆位时需加强放疗全流程与旋转方向摆位技术管理,提高放疗摆位效率与放疗增益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图像配准 摆位误差 三维治疗床 六维治疗床
下载PDF
MRI-DWI联合MSCT三维重建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刘冰 于慧芳 徐志宾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2期2052-2054,206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I-DWI)联合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三维重建在胃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I-DWI)联合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三维重建在胃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三维重建和MRI-DW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联合采用MRI-DWI检查和MSCT三维重建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结果依据病理结果分期:Ⅰ期14例、Ⅱ期31例、Ⅲ期34例、Ⅳ期17例;经Kappa一致性检验,MRI-DWI、MSCT三维重建单独检查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一般(Kappa=0.555、0.513,P均<0.001);MRI-DWI联合MSCT三维重建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极好(Kappa=0.912,P<0.001);MRI-DWI联合MSCT三维重建对术前胃癌分期诊断的准确度高于MRI-DWI、MSCT三维重建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三维重建联合MRI-DWI检查在胃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胃癌 术前分期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引导下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治疗效果
19
作者 黄骥 党帅 陈烈冉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10期729-732,共4页
目的不同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7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接受传统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对照组(56例),以及接受CT三维重建引导下... 目的不同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7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接受传统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对照组(56例),以及接受CT三维重建引导下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试验组(6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插管一次性成功率、12 h脑内血肿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脑原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通道蛋白4(AQP4)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脑内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试验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AQP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T三维重建引导下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效果血肿清除率与常规微创穿刺引流术相当,且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对神经功能损伤小,能有效调节血清BDNF、AQP4水平,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维重建 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 脑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水通道蛋白4
下载PDF
三维CT影像学分析额窦的发育规律
20
作者 李雨琦 杨雨濛 +4 位作者 孔江维 周威邦 刘小涵 侯赟 张小兵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汉族人群正常额窦的CT影像,分析左右额窦发育与年龄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1~25岁患者的CT资料,通过Mimics软件进行双侧额窦的三维重建,观察额窦气化发育的时间,并测量发育额窦的高度、宽度、深度及体积等参数,对数... 目的通过研究汉族人群正常额窦的CT影像,分析左右额窦发育与年龄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1~25岁患者的CT资料,通过Mimics软件进行双侧额窦的三维重建,观察额窦气化发育的时间,并测量发育额窦的高度、宽度、深度及体积等参数,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额窦气化发育最早在2岁儿童中可以观察到,其大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在4~8岁和10~14岁时有激增期,17岁以后发育成型;左侧额窦有发育优势;男性额窦大于女性,但17岁以下无统计学差异,17以上的成熟额窦除了右侧宽度(P=0.085)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CT三维重建来理解额窦的正常发育规律,为不同年龄汉族人群额窦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发育 三维重建 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