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1
作者 颜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25-0028,共4页
评估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42例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CSA患者纳入A组,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 A组椎动脉正常4例、其余均存在管腔直径异常;A组各椎动... 评估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42例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CSA患者纳入A组,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 A组椎动脉正常4例、其余均存在管腔直径异常;A组各椎动脉直径较B组小,P<0.05;A组横突孔正常率较B组低,P<0.05。结论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CSA具有重要价值,可显示椎管直径变化、横突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 椎动脉型 颈椎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2
作者 刘进康 夏宇 +2 位作者 杨迎 王辉 陈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3DS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SiemensSo matomPlus 4CT机对 12例肺隔离症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3DS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SiemensSo matomPlus 4CT机对 12例肺隔离症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10例为肺叶内型 ,2例为肺叶外型 ;8例位于左下肺 ,4例位于右下肺 ;增强CT显示 11例有血管样条索影自主动脉向病灶内延伸 ;MIP SCTA显示了经手术证实的 14条异常血管中的 13条 ,且清楚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的起源、走行和形状。结论 MIP S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肺隔离症 诊断 血管牵引学说 病因学
下载PDF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牛宁奎 王自立 +2 位作者 冯世庆 李峰坦 陈仁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CTA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SA组中椎动脉正常者4例,管腔变细者7例,走行异常者1例,椎动脉硬化者2例,管腔局限性狭窄者4例,血管走行迂曲者3例,无血管闭塞的患者。对照组中14例椎动脉表现正常,管腔变细者4例,走行迂曲者3例。两组中血管正常、局限性狭窄出现比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分别为9.72、1.21)。CSA组中11例(52.4%)患者共有36个钩椎关节增生,以C4~C7增生(28个,77.8%)最为常见,32个(88.9%)为轻度增生,3个(8.3%)为中度增生,1个(2.8%)为重度增生。对照组中,6例(28.6%)患者共有19个钩椎关节增生,只有1个(5.3%)表现为中度增生,其余均为轻度增生。结论:CTA可以较好地显示椎动脉异常、局限性狭窄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在CSA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钩椎关节
下载PDF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4
作者 茹选良 陈天国 +3 位作者 郝毅 宋柏杉 包建原 管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影像学特征 诊断 椎动脉先天性畸形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柏冬 张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1-93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2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3例椎动脉正常,8例单侧管腔变细,2例走行异常,3例血管硬化,8例管腔局限性狭窄,3例左侧受压,4例右侧受压,5例血管走行迂曲。对照组2例椎动脉变细。2组椎动脉直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左矢径、左三维直径,横突内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图像清晰,且对椎动脉直径和横突内径测量准确,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 应用
下载PDF
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在寰椎后路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志 王亭 +1 位作者 张金锋 李书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2期4084-4087,共4页
背景:寰枢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是治疗上颈椎病变的常用手术方式,此处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损伤椎动脉的案例时有报道。目的:观察正常人上颈椎三维CT血管图像,研究寰椎后弓的解剖结构及伴行椎动脉的走形特点,为寰椎后路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 背景:寰枢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是治疗上颈椎病变的常用手术方式,此处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损伤椎动脉的案例时有报道。目的:观察正常人上颈椎三维CT血管图像,研究寰椎后弓的解剖结构及伴行椎动脉的走形特点,为寰椎后路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椎动脉显影良好且寰枢椎无明显病变者400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重建,同时配合分离、融合、透明和伪彩等图像处理技术,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寰枕段的走行及变异,测量寰椎与后路置钉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与结论:400例头颈部三维CT血管图像清晰,满足要求。椎动脉寰枕段的行程弯曲,走形典型者385例,变异15例,共18侧。固定第一阶段动脉11侧,窗式椎动脉6侧,异常起源的小脑后下动脉1侧;椎动脉沟环48例,其中10例为双侧,共58侧。椎动脉沟底的后弓是钉道最薄弱部分,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寰椎后弓及其伴行椎动脉常存在变异,给寰椎后路置钉带来不确定因素,三维CT血管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两者的解剖结构,置入前充分了解这些数据,可以制定准确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寰椎 后弓 椎动脉 内固定
下载PDF
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杨俊 罗云平 +5 位作者 赖杰 莫鸿忠 吴文昌 潘荣南 吕顽 吴雪松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头部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对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8例颅底脑膜瘤患者的资料。患者术前均进行头部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术中采取适当的手术策... 目的探讨头部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对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8例颅底脑膜瘤患者的资料。患者术前均进行头部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术中采取适当的手术策略切除肿瘤,同时保护血管。结果术前头部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基底、供血来源,以及颅内动脉3级结构;并能清楚地显示肿瘤、血管、颅骨的三维影像关系,能分辨肿瘤与附近血管的直接关系。手术结果:SimponⅡ级切除者8例,Ⅲ级切除者16例,Ⅳ级切除者4例;术后无发生脑梗死和血管损伤的患者。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17. 5分;随访6~36个月,25例患者无复发,3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术前CT三维血管成像能分辨颅底肿瘤与附近血管的关系,利于血管保护;为颅底脑膜瘤手术提供直观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维血管成像 颅底脑膜瘤 术前评估
下载PDF
64层三维CT血管成像对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阮健 孙晓川 +1 位作者 吕发金 唐文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颅内血管畸形 三维ct血管成像 DSA
下载PDF
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静予 许乐宜 +5 位作者 龚立 孔令军 邱锋 蔡佩浩 杨烁慧 费智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行3D-CTA检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图像模拟成手术入路,并在此模拟入路的指导下进行手术,将术中实际情况与模拟图像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行3D-CTA检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图像模拟成手术入路,并在此模拟入路的指导下进行手术,将术中实际情况与模拟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21例手术均按术前模拟方案实施并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手术中所见的解剖关系与术前对虚拟现实状态的观察高度一致。结论利用基于3D-CTA的虚拟现实技术将脑血管图像模拟成手术入路,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并能反映病灶的供应动脉和空间关系,为手术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虚拟现实 血管疾病 手术
下载PDF
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俊 吴雪松 +2 位作者 莫鸿忠 潘荣南 赖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底或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肿瘤与颅底血管或矢状窦之间的关系,根据肿瘤与血管关系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 目的:探讨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底或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肿瘤与颅底血管或矢状窦之间的关系,根据肿瘤与血管关系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血管、静脉窦之间的关系(包裹或推挤),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所见符合。术中对血管保护完全,无大出血,术后无脑梗死、脑出血。根据Simpson切除标准:2级切除16例,3级切除5例,4级切除4例。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术后随访6-24个月,22例患者无复发;4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血管、静脉窦的关系,有利于术中血管的保护,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 术前评估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术前三维CT血管成像评估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鹏 陈鑫 +7 位作者 张兰 林曜 吕剑波 曾新宇 王征 李欣 金曜 陶凯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0-535,共6页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评估分析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血管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IMA CTA检查的直肠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评估分析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血管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IMA CTA检查的直肠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重建IMA图像。对IMA进行分类并测量统计肠系膜下血管各解剖参数。结果 26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187例,女性79例。111例(41.7%)左结肠动脉(LCA)从主干独立发出,112例(42.1%)LCA和乙状结肠动脉(SA)共干发出,33例(12.4%)LCA、SA及直肠上动脉(SRA)共干,10例(3.8%)缺乏LCA。全组IMA主干长度(L)为(39.1±10.1)mm、IMA根部至髂血管分叉距离(D)为(44.1±7.4)mm、IMA根部与肠系膜下静脉(IMV)水平距离为(24.6±8.9)mm、IMA分支点与IMV水平距离为(13.0±5.3)mm。LCA走行包括:122例(47.6%)高位型,88例(34.4%)中位型,46例(18.0%)低位型。65例(25.4%)LCA紧贴IMV内侧,136例(53.1%)LCA紧贴IMV外侧,55例(21.5%)LCA外侧远离IMV。结论 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肠系膜下血管的形态走行关系,为直肠癌手术中血管处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肠系膜下动脉 三维ct血管成像 血管变异
下载PDF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辅助Hookwire钉定位肺磨玻璃样结节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丁一 钱帮伟 +2 位作者 陆熠 盛波 谢鑫杰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2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指导下采用Hookwire针对肺磨玻璃样结节进行定位的效果。方法选取肺磨玻璃样结节患者60例,随机分为3D-CTBA组32例、对照组28例。3D-CTBA组在3D-CTBA指导下确定穿刺角度和深度,使用Hookwire针穿刺...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指导下采用Hookwire针对肺磨玻璃样结节进行定位的效果。方法选取肺磨玻璃样结节患者60例,随机分为3D-CTBA组32例、对照组28例。3D-CTBA组在3D-CTBA指导下确定穿刺角度和深度,使用Hookwire针穿刺及留置;对照组直接行CT平扫后进行Hookwire针穿刺及留置。两组均于置钉当日在胸腔镜下行肺楔形切除。统计两组Hookwire针定位时间,成功置入Hookwire针例数,置钉过程中出现气胸(肺压缩30%以上)、置钉部位出血(>50 m L)、针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中转开胸情况。结果两组定位时间及定位成功率比较P>0.05。3D-CTBA组置钉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胸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3D-CTBA指导下Hookwire针定位肺磨玻璃样结节可减少定位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磨玻璃样结节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 胸腔镜
下载PDF
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的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被引量:3
13
作者 管永靖 凌华威 +2 位作者 缪飞 陈克敏 胡锦清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89-491,共3页
目的 分析和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3D SCTA)对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 (I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5例ICAD患者进行 3D SCTA检查 ,其中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3 5~ 70岁 ,平均 5 1.2岁。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表面遮蔽法 (S... 目的 分析和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3D SCTA)对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 (I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5例ICAD患者进行 3D SCTA检查 ,其中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3 5~ 70岁 ,平均 5 1.2岁。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表面遮蔽法 (SSD)和虚拟内镜法 (VE) 3种方式重建三维图像。结果 ICAD的 3D SCTA表现 :(1)部位 :椎动脉 2例 ,基底动脉 1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2例。(2 )范围 :最长者自椎动脉管颅底段达基底动脉起始部 ,约 5 0mm ,最短者约 2 0mm。 (3 )形态 :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呈螺旋状盘绕 ,2例椎动脉呈梭形膨大 ,另 2例为管状增粗并大幅度蜿蜒扭曲 ;(4)钙化 :病变血管钙化 2例 ,其中 1例呈多发性斑片状分布 ,另 1例为单发小片状钙化。结论 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是一项无创、快速、简便的影像学方法。将三维CT血管成像与横断位像源CT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有利于提高螺旋CT检查对ICAD的定位、定性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颅内血管延长扩张症 诊断 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饶以华 方加胜 +1 位作者 张明宇 霍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45-1347,1350,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考虑颅内动脉瘤的66例患者同期行3D-CTA检查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3D-CTA检查包括多层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考虑颅内动脉瘤的66例患者同期行3D-CTA检查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3D-CTA检查包括多层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和仿真内窥镜技术(VE),对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①3D-DSA确诊57例患者有颅内动脉瘤共62个,3D-CTA检出58个动脉瘤,漏检4个,诊断正确率为93.5%。②原始图像、MPR、SSD、MIP及VR检出脑动脉瘤的灵敏度分别为46.8%、58.1%、62.9%、74.2%及88.7%,以VR技术最优,其次是MIP技术。③SSD、MIP及VR3种成像技术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41.3%、65.6%及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62,P<0.05)。④3D-CTA对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及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还可显示附壁血栓及钙化。结论 3D-CTA结合MIP、VE及VR等后处理技术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具有无创、快速、价廉、准确率高及重复性好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吕涛 刘亮 马亚玲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5期746-748,共3页
出血性脑血管病(HCVD)是自发性脑出血(SIH)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诱因,后者也是HCVD的主要临床表现类型,该类疾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致死率高的特点,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2]。目前,临床上... 出血性脑血管病(HCVD)是自发性脑出血(SIH)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诱因,后者也是HCVD的主要临床表现类型,该类疾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致死率高的特点,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2]。目前,临床上已知的HCVD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ICA)、脑动静脉畸形(AVM)、烟雾病(MMD)以及高血压病等。以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HCVD病因的首选,但是随着CT血管成像(CTA)技术的日趋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 自发性脑出血 颅内动脉瘤 烟雾病 三维ct血管成像 预后差 HCV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史学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5期69-70,共2页
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对患者重建椎动脉、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同时对椎动脉、横突孔和钩椎关节的形态变化及与周围... 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对患者重建椎动脉、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同时对椎动脉、横突孔和钩椎关节的形态变化及与周围骨性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后,结果显示:椎动脉正常者有3例(3.26%),双侧椎动脉完全显影,血管平直,管壁平滑,基底动脉显影正常,无局限性狭窄;椎动脉相对于健侧细>1.0 mm或直径<2.8 mm的椎动脉纤细有36例(39.13%),都为单侧变细,其中左侧变细20例(21.74%),右侧变细16例(17.39%);血管硬化12例(13.04%);管腔局限性狭窄15例(16.30%),其中5例(5.43%)血管内壁可见斑块变软,形状为扁平状,钙化情况未出现;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6例(6.52%),横突孔增生压迫椎动脉4例(4.35%);血管走行迂曲23例(25.00%);两侧横突孔对称且大小正常80例(86.96%),两侧横突孔不对称8例(8.70%),其中一侧横突孔变小4例(4.35%);不同程度钩椎关节增生45例(48.91%),其中C4~5、C5~6最为常见,分别为15例(16.30%)、19例(20.65%)。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采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效果显著,能清晰的显示横突孔、椎动脉异常和钩椎关节的具体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应用分析
下载PDF
宝石能谱CT三维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综合征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罡 黄政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23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三维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综合征(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120例脑血管检查中检出16例VBD患者,采用美国GEDiscoverHD750宝石能谱CT进行CTA检查,通过机器自带AW4.5软件,筛...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三维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综合征(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120例脑血管检查中检出16例VBD患者,采用美国GEDiscoverHD750宝石能谱CT进行CTA检查,通过机器自带AW4.5软件,筛选VBD患者16例,分析、总结资料。结果按照VBD影像学特点分为:Ⅰ型7例,Ⅱ型5例,Ⅲ型4例。结论宝石能谱CT扫描更加快速,宝石探测器提供了更高的密度分辨率,为VBD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精确的依据,同时较传统多层螺旋CT相比,剂量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综合征 宝石能谱ct三维血管成像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腹部动脉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成子福 王治民 +4 位作者 徐香玖 黄刚 蒋丹 崔兰兰 铁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第1期149-150,共2页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在腹部动脉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名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以及血管分析(VA)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及分析。结果 25例...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在腹部动脉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名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以及血管分析(VA)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及分析。结果 25例腹部动脉病变中,3D-CTA显示腹主动脉瘤15例,髂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肾动脉钙化斑块伴狭窄4例。以上几种重建技术均能显示病变发生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对病变可从不同角度观察,VR能三维立体显示病变,MPR、CPR、MIP均能显示血栓、钙化。结论 3D-CTA能够全面清晰显示腹部动脉病变,是快速、有效及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 腹部 动脉病变
下载PDF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20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伟 晁满香 +2 位作者 王岚 聂书伟 付学锋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5期674-67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wo-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2D-DSA)和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 Graphicangiography,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并讨论其意义...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wo-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2D-DSA)和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 Graphicangiography,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并讨论其意义。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4例(286个动脉瘤),男性90例,女性114例,年龄(48.6士16.8)岁6用2D.DSA和3D.CTA检查,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不同大小和部位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脉瘤夹闭128例(206个动脉瘤)和介入76例(80个动脉瘤)。结果:(1)根据瘤体大小,2D.DSA检出273个(95.4%),漏诊13个(4.6%);3D.CTA检出263个(92.0%),漏诊23个(8.0%);(2)根据不同部位,2D.DSA检出277个(96.8%),漏诊9个(3.2%);3D-CTA检出266个(93.O%),漏诊20个(7.0%)。根据动脉瘤体大小和部位分析,2D.DSA与3D.CTA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手术治疗1~3个月后,临床治愈126例(61.8%),好转40例(19.6%),治愈好转率81.4%(166/204),恶化17例(8.3%),死亡21例(10.3%)。结论:2D.DSA和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一致,而3D-CTA更具潜在的发展趋势。颅内动脉瘤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自动去骨法与减影去骨法头颅三维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效果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玲玲 王建铭 +2 位作者 朱妮娜 米玉成 潘卫星 《中国乡村医药》 2017年第21期55-56,共2页
目的前瞻性评价AW4.5工作站自动去骨法与减影去骨法头颅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的图像质量。方法 2016年5—8月该院连续56名接受头颅CTA检查的患者分别采用自动去骨法与减影去骨法重建头颅3D-CTA,对比两种方法的后处理时间和图像质量。... 目的前瞻性评价AW4.5工作站自动去骨法与减影去骨法头颅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的图像质量。方法 2016年5—8月该院连续56名接受头颅CTA检查的患者分别采用自动去骨法与减影去骨法重建头颅3D-CTA,对比两种方法的后处理时间和图像质量。结果自动去骨法头颅3D-CTA重建时间平均为(5 6.0±13.0)秒,明显短于减影去骨法的(305.1±99.7)秒;两位放射科医生对头颅3D-CTA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5;减影去骨法头颅3D-CTA图像质量优于自动去骨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减影去骨法头颅3D-CTA图像质量明显优于自动去骨法,建议在GE AW4.5工作站应将减影去骨法头颅3D-CTA作为常规的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去骨法 减影去骨法 头颅 三维ct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