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A数据后处理对颈内动脉狭窄处血流动力学特点的研究
1
作者 孙玉玺 程哲 +2 位作者 陈硕硕 巢青 束汉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型重建,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测量及统计,测得颈内动脉狭窄处的壁面剪切应力(WSS)、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相对滞留时间(RRT)并分析各项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区域的WSS、TAWSS、OSI、RRT分别为58.669 3(43.882 0,65.979 2)、18.695 8(14.973 8,25.534 6)、0.074 6(0.063 3,0.085 4)、0.092 3(0.082 2,0.109 6),正常侧WSS、TAWSS、OSI、RRT分别为15.215 3(9.039 7,25.117 2)、5.138 2(3.373 4,6.139 9)、0.122 7(0.099 7,0.151 2)、0.712 3(0.519 0,0.821 7)。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1.925 9±0.125 5、4.374 1±0.277 9,正常侧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0.992 6±0.074 7、6.190 7±0.260 9。狭窄区域的WSS、TAWSS明显增大,OSI和RRT相对较小,血流速度明显增大,同时伴随较小的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因素较正常侧发生明显变化,可通过CFD仿真模拟分析方法评估血流动力学因素变化程度,帮助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程度,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头颈部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2
作者 韦家旭 所世腾 +3 位作者 李传争 唐强强 郭鹏 王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159-161,共3页
目的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 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目的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 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头颈cta CT血管成像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头颅CTA及DSA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
3
作者 宋鑫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9期1092-1094,共3页
目的:对比和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实施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4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CTA检查及... 目的:对比和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实施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4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CTA检查及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并分析漏诊原因,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不同部位、不同分级颅内动脉瘤符合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CT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89.80%,DS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95.92%,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0.089、0.154、0.102、0.200、0.061,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分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8、0.042、0.051、0,P>0.05);CTA图像质量优于DSA,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图像质量等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7、1.480、0.901,P>0.05)。结论:头颅CTA及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均较高,均能够有效降低临床漏诊率,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式对于提高疾病确诊率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部CTA患者受辐射剂量、对比剂肾损伤发生率的影响
4
作者 蔡敏华 崔毛毛 叶俊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52-54,共3页
目的分析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患者受辐射剂量、对比剂肾损伤(CIN)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入院的68例行头颈部CTA检查者随机分为低浓度组(34例)与高浓度组(34例),低浓度组使用对比剂为碘克沙醇320mgl/... 目的分析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患者受辐射剂量、对比剂肾损伤(CIN)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入院的68例行头颈部CTA检查者随机分为低浓度组(34例)与高浓度组(34例),低浓度组使用对比剂为碘克沙醇320mgl/mL,管电压为100kVp,高浓度组对比剂为碘海醇350mg l/mL,管电压为120kVp。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及客观图像质量[各部位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记录两组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及CIN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评估两组超重及肥胖人群的SNR、CNR。结果两组图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放射科医生对两组图像判断的一致性均良好(P<0.05)。低浓度组升主动脉、颈总动脉、大脑中动脉测量的CT值及SNR、CNR均高于高浓度组(P<0.05),CTDIvol、DLP、ED则低于高浓度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超重、肥胖人群各血管SNR、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克沙醇320mgl/mL碘对比剂及100kVp管电压,结合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重建,可实现高图像质量及低辐射剂量的双重优点,对降低CIN发生风险也有利,但对于超重、肥胖受检者可能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头颈部 对比剂 低浓度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对比剂肾损伤
下载PDF
冠脉联合头颈血管CTA诊断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杨杨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5期6-9,13,共5页
目的浅析冠脉超声联合头颈血管造影(CTA)诊断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60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冠脉超声联合头颈血管CTA扫描检查,检测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血管管腔的... 目的浅析冠脉超声联合头颈血管造影(CTA)诊断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60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冠脉超声联合头颈血管CTA扫描检查,检测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血管管腔的特点以及脑部血流相关指标,采用超声三分位统计,同时分析单独冠脉超声与联合冠脉超声的异质性差异。结果在患者头颈部血管管腔面积在超声三分位统计中的第3分位与第1、第2分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1分位与第2分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管腔最大径则第2分位与第1、第3分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1和第3分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管腔最小径在超声三分位统计中的3个分位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管腔平均径第3分位与第1、第2分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1分位与第2分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和管腔偏心指数在3个分位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管平均血流量(Q_(mean),Q_(m))第3分位与第1、第2分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1分位与第2分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脉搏速度(P_(WV),W_(V))第2分位与第1、第3分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1和第3分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特性阻抗(Z_(C),Z_(CV))在3个分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外周阻力(TPR,R_(V))第3分位与第1、第2分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1分位与第2分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诊断检测方法的各异质性检测指标值之间均存在差异(P<0.05),冠脉超声联合头颈血管CTA检查诊断异质性指标值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95、0.86和56.12,而仅采用冠脉超声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仅为0.83、0.81和23.65。结论冠脉联合头颈血管CTA扫描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效果较仅采用冠脉超声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超声 cta扫描 头颈部血管疾病 应用研究
下载PDF
256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
6
作者 李韬略 谢会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6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观察256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分析。方法:将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中医医院于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收治临床诊断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62例,以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就诊时接受256层CT脑CTP、头颈... 目的:观察256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分析。方法:将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中医医院于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收治临床诊断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62例,以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就诊时接受256层CT脑CTP、头颈CTA检查结果分析,明确联合应用对早期诊断的指导意义。结果:在梗死区域,CBV和CBF与对侧对应区域,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而在半暗带区域,TTP和CBF与对侧对应区域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而CBV之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中,共有157个动脉斑块被检测出存在于椎动脉、基底动脉和颈动脉,CTP异常同侧动脉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率)均高于CTP异常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与CTA联合诊断的敏感性高于单一检测。结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256层CT脑CTP与头颈CTA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CT 脑CTP 头颈cta 联合检查 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头颈CTA联合CTP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宋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9期37-39,4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采用头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联合脑灌注成像(CT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头颈CTA及CTP检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采用头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联合脑灌注成像(CT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头颈CTA及CTP检查,比较不同狭窄程度的CTP参数,统计头颈CTA对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绘制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DSA检出轻中度狭窄62例,重度狭窄28例。两组患者患侧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均较健侧小,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均较健侧高;重度组健侧的CBV、CBF小于轻中度组;重度组患者患侧相较于健侧CBV、CBF下降值及TTP、MTT增大值大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CTA诊断轻中度狭窄59例,重度狭窄31例,准确率为85.56%(77/90)。联合诊断的AUC值为0.988,95%CI为0.964~1.000,灵敏度为96.40%,特异度为98.40%,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CTP和头颈CTA单独诊断。结论:头颈CTA联合脑CT灌注成像参数可以用于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a 脑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狭窄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唐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9期31-33,共3页
目的:分析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新泰市中医医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时剂量不同分成观察组(低剂量CT)和对照组(常规剂量CT),每组50例。... 目的:分析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新泰市中医医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时剂量不同分成观察组(低剂量CT)和对照组(常规剂量CT),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优良率、图像客观质量、辐射剂量、噪声及体质量指数(BMI)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00%,与对照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优良率9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颈总动脉平均值(Mean)、基底动脉中心Mean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背景噪声(N)低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图像信噪比(SNR)与基底动脉中心S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颈部CTA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有效辐射剂量(E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内动脉虹吸段CT值和BMI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低剂量CT扫描技术应用于头颈部CTA检查,与常规剂量相比,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诊断准确率无较大影响,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a 低剂量CT扫描技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9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双低剂量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10
作者 樊敏 袁元 +2 位作者 程巍 李真林 廖凯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634-639,共6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DLIR-H)算法较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改善双低剂量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行头颈部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低剂量A组及常规剂量B组,每组35例。A组采用80 kVp,对比剂45 ml,使... 目的探讨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DLIR-H)算法较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改善双低剂量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行头颈部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低剂量A组及常规剂量B组,每组35例。A组采用80 kVp,对比剂45 ml,使用DLIR-H算法重建;B组采用100 kVp,对比剂60 ml,使用60%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重建。比较两组图像的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主动脉弓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大脑中动脉起始处的CT值、SNR及CNR均大于B组(P<0.05),图像噪声均小于B组(P<0.05),A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对比剂用量显著低于B组。结论与常规剂量结合60%ASIR-V算法相比,双低剂量结合DLIR-H算法能进一步提高头颈部CTA的图像质量,提高头颈部CTA检查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技术 X线计算机 头颈cta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CTA再处理对椎动脉颅内段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元亮 丁慧敏 +3 位作者 李松 范顺志 程哲 束汉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颅颈部CTA(CT Angiography)再处理对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颅内段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头颈部CTA检查成人的250人,运用颅脑三维血管重建技... 目的探讨基于颅颈部CTA(CT Angiography)再处理对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颅内段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头颈部CTA检查成人的250人,运用颅脑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对椎动脉及颅骨的重建显示,测量两侧椎动脉颅内段直径、长度及偏移度(Bending Length,BL)。结果基于Philips或3Dslicer软件对头颈部CTA进行三维重建出椎动脉的形态走形并可进行解剖测量;测得左侧椎动脉直径、长度及偏移度分别为:(3.33±0.68)mm、(3.89±0.63)cm、(5.64±3.42)mm;右侧椎动脉直径、长度及偏移度分别为:(3.07±0.69)mm、(3.92±0.59)cm、(4.99±3.44)mm,左右侧椎动脉偏移度及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椎动脉直径及偏移度的均值较右侧的大;男性右侧椎动脉的直径、偏移度和长度:(3.14±0.67)mm、(4.98±3.37)mm、(3.99±0.52)cm;女性右侧椎动脉的直径、偏移度和长度:(2.98±0.71)mm、(4.97±3.56)mm、(3.83±0.65)cm,右侧椎动脉的长度在性别方面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侧椎动脉的直径、长度、偏移度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椎动脉的直径、长度及偏移度在年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头颈部CTA再处理可重建出椎动脉并可用于解剖测量;椎动脉的直径及偏移度左右侧差异显著,而椎动脉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为椎动脉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的cta 影像后处理 椎动脉颅内段 影像学解剖数据
下载PDF
头颈CTA联合血清HCY、sdLDLC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亦弛 吴凌霄 沈洁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432-436,共5页
目的研究头颈CT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C)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9月至2022年10月入住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脑梗死患者56例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且颈动脉及脑血管正常... 目的研究头颈CT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C)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9月至2022年10月入住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脑梗死患者56例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且颈动脉及脑血管正常者56名纳入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分级分为:轻度狭窄患者12例,重度狭窄患者14例,中度狭窄患者25例,闭塞患者5例。以彩色超声检查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研究组行头颈CTA诊断,检测血清HCY、sdLDLC水平。观察两组大脑中动脉VM、大脑中动脉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血清HCY、sdLDLC水平;研究组颈动脉不同狭窄分级患者血清HCY、sdLDLC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分析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HCY、sdLDLC与颈动脉狭窄分级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HCY、sdLDLC水平为(22.06±2.43)μmol/L、(1.55±0.18)mmol/L,均高于对照组[(16.96±1.84)μmol/L、(0.49±0.07)mmol/L],大脑中动脉VM、大脑中动脉PI为(49.86±5.31)、(0.68±0.07)cm/s,均低于对照组[(56.98±5.93)、(0.82±0.09)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颈动脉狭窄分级患者大脑中动脉VM、大脑中动脉PI及血清HCY、sd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闭塞、狭窄越严重,患者大脑中动脉VM、大脑中动脉PI水平越低,血清HCY、sdLDLC水平越高。经Pearson相关分析,大脑中动脉VM、大脑中动脉PI及血清HCY、sdLDLC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分级正相关(r=0.327、0.336、0.450、0.385,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颈动脉狭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清HCY、sdLDLC水平异常升高,且大脑中动脉VM、大脑中动脉PI及血清HCY、sdLDLC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分级正相关,提示头颈CTA联合血清HCY、sdLDLC对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a 同型半胱氨酸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 脑梗死 诊断价值 相关性
下载PDF
MRI多模态成像联合常规头颈部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叶永锋 《影像技术》 CAS 2023年第6期48-51,74,共5页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MRI)多模态成像联合常规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102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MRI)多模态成像联合常规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102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均进行常规头颈部CTA、MRI多模态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RI多模态成像、常规头颈部CTA单一诊断以及二者联合诊断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价值。结果:DSA检查结果中,无狭窄-中度狭窄人数56例、重度狭窄/闭塞人数46例,经一致性分析,MRI多模态成像、常规头颈部CTA、二者联合诊断与DSA检查诊断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8、0.80、0.94;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MRI多模态成像、常规头颈部CTA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情况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二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多模态成像 常规头颈部cta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大血管狭窄
下载PDF
能谱CT单能量技术联合双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A血管成像中的优势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晓琳 陈伟彬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 研究能谱CT单能量技术联合低用量、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21年9月~2022年5月间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96例分为两组:常规扫描组48例,行以常规CT扫描,用药为碘美普尔(400mg I/mL)4... 目的 研究能谱CT单能量技术联合低用量、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21年9月~2022年5月间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96例分为两组:常规扫描组48例,行以常规CT扫描,用药为碘美普尔(400mg I/mL)48mL,注射速率为4.5mL/s;能谱扫描组48例,行能谱扫描,用药为碘帕醇(370mg I/mL)45mL,注射速率为4.5mL/s。扫描后将图像传至工作站重建,在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两侧颈内动脉画感兴趣区测量CT值及噪声值(SD),根据公式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根据CT自动生成的辐射剂量报告,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依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两名诊断医师依据4分制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数据由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间的CT值、SNR值、CNR值等比较,能谱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扫描组CTDIvol值(8.32±2.53)mGy,常规扫描组(18.20±2.90)mGy;能谱扫描组DLP值(251.00±34.27)mGy·cm,常规扫描组(502.01±40.35)mGy·cm;能谱扫描组ED值(1.04±0.14)mSv,常规扫描组(2.09±0.17)mSv,能谱扫描组的各项数值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能谱CT单能量技术与低浓度、低用量对比剂相结合应用于头颈CTA检查中,图像质量与常规扫描无异,使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减低,碘摄入量也随之降低,减少了患者发生对比剂相关副作用的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a 能谱CT 单能量技术 辐射剂量
下载PDF
256层iCT用不同触发方式对低对比剂头颈血管CTA联合扫描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
15
作者 赵德春 余可斌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2068-2072,共5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测试(Test-Bolus)法和团注追踪(Bolus-Tracking)法两种不同触发方式对低对比剂头颈CTA血管联合扫描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本科室完成的100例头颈CTA血管成像图像为样本分别为:采... 目的:观察小剂量测试(Test-Bolus)法和团注追踪(Bolus-Tracking)法两种不同触发方式对低对比剂头颈CTA血管联合扫描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本科室完成的100例头颈CTA血管成像图像为样本分别为:采用A组Test-Bolus法50例;采用B组Bolus-Tracking法50例,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触发扫描方式对图像质量影响。结果:A组采用Test-Bolus法获得的图像,颈总动脉平均CT值为(338.06±73.54)HU,大脑中动脉平均CT值为(323.72±73.13)HU,成像质量上高于B组,静脉干扰较少;B组采用Bolus-Tracking法获得的图像,颈总动脉平均CT值为(276.82±66.72)HU,大脑中动脉平均CT值为(270.32±65.39)HU,静脉稍多但不影响诊断,成像质量稍差。通过对A、B两组颈总动脉与大脑中动脉CT值客观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优良率主观评价,A组:优秀率为70%(35/50)、优良率为90%(45/50);B组:优秀率为40(20/50)、优良率86%(43/50),A组图像质量优于B组,A组图像优秀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成像质量都能满足诊断要求,但采用Test-Bolus法扫描能提高图像质量,静脉干扰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对比剂 cta 头颈动脉成像 触发扫描阈值 触发方式
下载PDF
头颈部CTA在诊断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16
作者 邹雪超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33期39-42,共4页
目的在对患者的脑血管病变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分析头颈部CTA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脑血管病变的90例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的方式以及头颈部CTA检查的方式进行诊断,对两组诊断... 目的在对患者的脑血管病变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分析头颈部CTA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脑血管病变的90例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的方式以及头颈部CTA检查的方式进行诊断,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的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头颈部CTA诊断方式的检出率整体高于超声诊断方式的检出率,而在将两组检查结果与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头颈部CTA诊断方式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似度高于超声诊断方式。结论在对脑血管病变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相比于常规的超声诊断方式,头颈部CTA诊断方式不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诊断结果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推广价值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a 诊断 脑血管病变 应用
下载PDF
双低剂量技术在双能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17
作者 刘利 计一丁 +3 位作者 张亦弛 迟婧 尹胜男 丁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双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双能量头颈部CTA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2021年5月间本院102名因头颈部血管疾病行头颈部CTA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CD、DLD两组,CD组行常规剂量扫描,DLD组行双低剂量扫描;分别对两组图... 目的 探讨双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双能量头颈部CTA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2021年5月间本院102名因头颈部血管疾病行头颈部CTA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CD、DLD两组,CD组行常规剂量扫描,DLD组行双低剂量扫描;分别对两组图像行MIP、VR、 MPR、 CPR、双能量去骨去钙化等后处理,用5分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选取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和大脑中动脉M1段测量血管的噪声、SNR、CNR,记录2组患者的x线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mGy)和DLP(mGy·cm),计算其有效剂量ED(mSv),亦计算2组患者的碘摄入量I(mg),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组与DLD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均能满足诊断的要求。2名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好(Kappa值分别为0.817、0.82 5)。2名医师对2组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2、-0.2 83,均P>0.05)。CD组与DLD组图像各层面血管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5、0.689、0.906,均P<0.05);颈内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血管噪声、SNR、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30~1.842,均P>0.05);颈总动脉起始部层面CD组噪声大于DLD组(t=2.855,P<0.05),SNR、CNR小于DLD组(t=-4.959、-5.041,均P<0.05)。DLD组患者C TDIvol、DLP及ED较CD组分别降低36.9%、35.3%、35.2%(t=186.138、37.753、37.753,均P<0.05)。DLD组患者碘摄入量较CD组降低57.1%(10.5g VS.245g)。结论 双低剂量双能量头颈部CTA扫描技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碘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双能量成像 头颈部cta 虚拟单能谱
下载PDF
头颈部CTA和DS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比较 被引量:20
18
作者 魏书恒 杨雪 +2 位作者 车延旭 管琳娜 于淑靖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673-1676,共4页
目的研究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头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东芝320排螺旋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均以18标准方位、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血管分析等方法显示头颈... 目的研究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头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东芝320排螺旋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均以18标准方位、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血管分析等方法显示头颈动脉的狭窄、斑块等情况,必要时结合原始图像,通过这些方法综合评价头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和程度,并和头颈部DSA检查的结果相对比,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获得头颈部CT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CTA与DS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7%、99.5%。结论自动触发头颈部CTA扫描技术结合头颈动脉18标准方位、VR、MIP及血管分析等方法显示、评价头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极高,受个体差异影响很小,从而为临床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意义重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甚至致死率,减少对社会劳动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a DSA 狭窄 诊断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方案中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平 吴发银 +6 位作者 郑庆生 熊小玲 查银兰 程向华 桂广华 宋芹霞 史恒峰 《安徽医学》 2011年第4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CTA扫描理想的触发阈值以及与之匹配的延迟时间。方法 300例头颈部血管受检者,前瞻性随机分A、B、C 3组,每组100例,分别设计3组不同的阈值及延迟时间,记录3组病例的阈值、达峰时间及延迟时间,剔除血管和颅脑有病变的...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CTA扫描理想的触发阈值以及与之匹配的延迟时间。方法 300例头颈部血管受检者,前瞻性随机分A、B、C 3组,每组100例,分别设计3组不同的阈值及延迟时间,记录3组病例的阈值、达峰时间及延迟时间,剔除血管和颅脑有病变的病例,从每组剩下未见明显异常病变的病例中随机抽取40例,对3组数据得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经过统计学Ridit检验,B组方案扫描明显优于A、C组,所得影像图像伪影少,质量高,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减少医师后处理时间。结论造影剂总剂量70ml,注射速度5 ml/s,阈值设定为100 Hu,延迟时间为5 s均能获得理想的图像质量。优化后的扫描方案节约了造影剂的量,提高了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血管 cta 扫描方案
下载PDF
头颅CTA成像在囊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牮 魏江平 +1 位作者 俞菊红 李滋聪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0期64-66,共3页
目的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术(CTA)成像在囊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囊状动脉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破裂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破裂组(n=97)和未破裂组(n=103),采用CTA技... 目的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术(CTA)成像在囊状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囊状动脉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破裂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破裂组(n=97)和未破裂组(n=103),采用CTA技术对患者实施颅内检查,对瘤体长度、瘤颈宽度、瘤体深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子囊情况,对CTA检查结果与颅内动脉瘤破裂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结果破裂组患者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值)以及动脉瘤倾斜角显著高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有44例患有子囊,发生率为45.36%,未破裂组有14例患有子囊,发生率为13.59%。破裂组子囊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SR值、动脉瘤倾斜角以及子囊情况有关,瘤体越长、瘤颈越宽、发生子囊等均会增加破裂风险,临床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CT血管造影术 囊状动脉瘤 破裂风险 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