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低对比剂冠状动脉CTA个性化扫描方案的研究
1
作者 吴鴻 肖文强 易群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7期229-230,共2页
目的探索低剂量低对比剂冠状动脉CTA个性化扫描方案的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50例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前瞻性扫描-CTA组(10例)及前瞻性扫描+CTA组(40例)。前瞻性扫描+CTA组使用... 目的探索低剂量低对比剂冠状动脉CTA个性化扫描方案的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50例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前瞻性扫描-CTA组(10例)及前瞻性扫描+CTA组(40例)。前瞻性扫描+CTA组使用CTA个性化扫描方案,前瞻性扫描-CTA组不采取任何方案;同时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50例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为回顾性扫描组,使用CTA个性化扫描方案。对比三种扫描方式的各种扫描参数和辐射剂量。结果三组生理盐水总量、流率和对比剂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管电流、管电压、扫描时间和扫描范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扫描-CTA组有效辐射剂量(ED)剂量为(7.47±1.14)m Sv;剂量长度乘积(DLP)剂量为(336.47±54.84)m Gy·cm;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为(24.95±1.74)m Gy;前瞻性扫描+CTA组分别为(4.95±1.45)m Sv、(261.87±64.75)m Gy·cm;、(21.67±2.47)m Gy;回顾性扫描组分别为(5.95±1.75)m Sv、(229.47±133.21)m Gy·cm、(21.75±1.95)m Gy;回顾性扫描组和前瞻性扫描+CTA组辐射剂量小于前瞻性扫描-CTA组(P〈0.05)。结论 CTA个性化扫描方案联合回顾性扫描在冠状动脉患者中效果显著,其不仅可减少辐射剂量,还可为临床提供清晰的诊断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冠状动脉 cta个性化扫描方案 研究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检查中个性化扫描方案应用分析
2
作者 陈小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66-0168,共3页
探究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个性化扫描方案价值。方法 将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采用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的121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2例,观察组59例。其中对照... 探究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个性化扫描方案价值。方法 将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采用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的121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2例,观察组5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扫描方案。对比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冠脉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 观察组CTDIVol、DLP、E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t=115.125/114.679/89.606,P<0.05)。两组图像质量指标BN、SNR、CNR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和个性化扫描方案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均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质量及主观评分,而结合了智能最优管电流调整与 CT智能最优管压技术的个体化扫描方式,可有效减少辐射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扫描方案 冠状动脉cta检查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双源CT基于CAREkv的冠脉CTA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应用
3
作者 俞敏 莫梦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60-0063,共4页
探讨双源CT基于CAREkv下的冠脉CTA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行CTA检查并疑似冠心病的100例患者,按照是否是基于CAREkv的注射剂对比方案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 探讨双源CT基于CAREkv下的冠脉CTA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行CTA检查并疑似冠心病的100例患者,按照是否是基于CAREkv的注射剂对比方案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均使用西门子SOMATOMForce双源CT行冠脉CTA检查。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图像主观评价、增强效果差异及辐射剂量差异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主观评价比较,实验组共566个血管段(96.26%)被评为可诊断,对照组共638个血管段(96.52%)被评为可诊断,两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及右冠近段的CT值及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射剂量方面,实验组剂量指标中CTDIvol(mGy)、DLP(mGy?cm)、ED(mSv)各项指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脉CTA中,CAREkv技术可根据患者体型和心率特点对扫描参数进行智能优化,从而降低了对比剂流速和辐射剂量,同时保持了足够的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从而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脉cta CAREkv 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
下载PDF
前瞻性门控个性化扫描方案联合IDOSE4技术在降低冠状动脉剂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世杰 李振山 张岗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8期76-77,共2页
目的评估前瞻性门控个性化扫描方案联合迭代重建算法(IDOSE4)技术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 120例因胸痛就诊,拟诊断冠心病且同期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CTA)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 目的评估前瞻性门控个性化扫描方案联合迭代重建算法(IDOSE4)技术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 120例因胸痛就诊,拟诊断冠心病且同期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CTA)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应用身高体质量指数指导下的低管电压、低管电流前瞻性门控扫描,应用Philips IDOSE4技术重建成像;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电压120 kV、管电流700 mAs后门控扫描,应用滤波发射投影技术(BFP)重建成像。分别对两组进行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5.12±2.48)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767.04±42.16)mGy×cm、有效剂量(ED)为(13.04±0.72)mSv,研究组的CTDIVOL为(4.26±1.66)mGy、DLP为(72.42±28.22)mGy×cm、ED为(1.23±0.48)mSv,两组患者的CTDIVOL、DLP和E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055、106.055、105.717,P<0.01)。研究组ED明显低于对照组,降低约90.67%,研究组100 kV、500 mAs扫描方案中ED最低,辐射剂量约0.75~1.12 mSv。两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图像噪声(BN)、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图像BN较对照组有所增加,SNR和CNR有所下降,但其图像质量仍可以满足诊断要求。两组冠状动脉各主支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前瞻门控个性化扫描方案联合IDOSE4技术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并不影响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门控 体质量指数 迭代重建算法 个性化扫描方案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方案中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平 吴发银 +6 位作者 郑庆生 熊小玲 查银兰 程向华 桂广华 宋芹霞 史恒峰 《安徽医学》 2011年第4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CTA扫描理想的触发阈值以及与之匹配的延迟时间。方法 300例头颈部血管受检者,前瞻性随机分A、B、C 3组,每组100例,分别设计3组不同的阈值及延迟时间,记录3组病例的阈值、达峰时间及延迟时间,剔除血管和颅脑有病变的...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CTA扫描理想的触发阈值以及与之匹配的延迟时间。方法 300例头颈部血管受检者,前瞻性随机分A、B、C 3组,每组100例,分别设计3组不同的阈值及延迟时间,记录3组病例的阈值、达峰时间及延迟时间,剔除血管和颅脑有病变的病例,从每组剩下未见明显异常病变的病例中随机抽取40例,对3组数据得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经过统计学Ridit检验,B组方案扫描明显优于A、C组,所得影像图像伪影少,质量高,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减少医师后处理时间。结论造影剂总剂量70ml,注射速度5 ml/s,阈值设定为100 Hu,延迟时间为5 s均能获得理想的图像质量。优化后的扫描方案节约了造影剂的量,提高了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血管 cta 扫描方案
下载PDF
双低个性化心脏CTA扫描与DSA的对照分析
6
作者 岳玉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8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双低个性化心脏CTA扫描与DSA的对照结果。方法:选取我院70例冠心病患者。常规组:开展DSA造影;观察组:实施双低个性化CTA扫描;结果:两组患者的噪声、BMI与评分相比较,差距较小,P> 0.05,无统计学意义,在心率和ED方面两组对比... 目的:探讨双低个性化心脏CTA扫描与DSA的对照结果。方法:选取我院70例冠心病患者。常规组:开展DSA造影;观察组:实施双低个性化CTA扫描;结果:两组患者的噪声、BMI与评分相比较,差距较小,P> 0.05,无统计学意义,在心率和ED方面两组对比,存在一定差距(P <0.05)。观察组扫描冠心病检出率94.26%与常规组观察组扫描冠心病检出率91.43%,两组对比,不存在较大差距,无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双低个性化心脏CTA检查过程中,根据BMI、心率、管电流等对患者开展分离,这样既可保证诊断准确率,不影响图像质量,还可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cta扫描 双低个性化 DSA 对照分析
下载PDF
炫速双源CT下肢动脉CTA优化扫描方案探讨
7
作者 奂水仙 辛文龙 +1 位作者 王刚 张皓 《甘肃医药》 2015年第5期333-335,共3页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优化方案,以实现最佳图像质量的造影剂注射方案。方法:研究纳入45例因下肢血管疾患行炫速双源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患者,随机分配到A,B,C三组;用相同对比剂用量和扫描参数,不同注射速率进...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优化方案,以实现最佳图像质量的造影剂注射方案。方法:研究纳入45例因下肢血管疾患行炫速双源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患者,随机分配到A,B,C三组;用相同对比剂用量和扫描参数,不同注射速率进行检查,扫描延迟时间采用Siemens 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跟踪技术,图像重建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等。分别测量髂总动脉起始段,腘动脉段及胫前动脉下端平均CT值、噪声(SD),计算信噪比(SNR)及腘动脉对比噪声比(DN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各感兴趣区平均CT值、SNR及腘动脉DNR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炫速双源CT下肢动脉CTA成像,用A组对比剂注射模式,是一种更为优化的扫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炫速双源CT 下肢动脉 cta成像 扫描方案
下载PDF
iDose4迭代重建与滤波反投影重建在CCTA图像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沛国 伊旭 +4 位作者 李京津 王玉君 韩燕 苏志刚 牛心刚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5期79-81,91,共4页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建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24例,均行CT扫描iDose4迭代重建与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projection,FBP)重建。iDose4迭代重建患者依体质量指数(bo...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建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24例,均行CT扫描iDose4迭代重建与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projection,FBP)重建。iDose4迭代重建患者依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进行分组,BMI≥20 kg/m2为迭代组1(135 k V),共56人,BMI<20 kg/m2为迭代组2(110 k V),共68人;FBP组均采用110 k V管电压进行扫描。分别对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迭代组1与FBP组的SNR、CNR、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存在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迭代组2与FBP组的CNR及辐射剂量差异均存在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压iDose4重建法在64排CCTA中辐射剂量小且图像质量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代重建 滤波反投影重建 CT冠脉血管造影 iDose4重建 体质量指数 辐射剂量 图像评分 个性化扫描方案
下载PDF
16层CT头颈动脉成像优化方案 被引量:2
9
作者 田龙海 陈信坚 刘忠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1010-1012,共3页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最优对比扫描方案及相关参数优选.方法 收集8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扫描方案组(A)和优化方案组(B),每组各40例,所有扫描数据均进行横断面、MPR、MIP、SSD重建,分析...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最优对比扫描方案及相关参数优选.方法 收集8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扫描方案组(A)和优化方案组(B),每组各40例,所有扫描数据均进行横断面、MPR、MIP、SSD重建,分析各组上腔静脉的强化程度、条状伪影、血流相关伪影和总体成像质量,选择最优的对比剂注射方案.结果 80例受检者均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B组方案的上腔静脉强化程度、条状伪影及总体图像质量均优于其他方案(P<0.05),获得了优质的横断面及三维重建图像,仅在血流相关伪影方面略次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有1例的主动脉强化较差达不到三维重建的要求.结论 经肘前静脉以4 ml/s 速度同时注射碘浓度为90 g/L 对比剂,延迟25~28 s 开始扫描是最理想的对比剂注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血管成像 优化方案 cta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扫描方案 对比剂 条状伪影 上腔静脉 三维重建图像 同时注射 流相关 横断面 统计学意义 增强扫描 血管造影 血管病变 图像质量 扫描数据 头颈部
下载PDF
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个性化方案的确定:iPass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照喜 陈宪 +3 位作者 徐宁 刘玉林 郑之青 蒋春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iPass技术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MR angiography,3D-CE-M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行3D-CE-MRA患者,男19例,女13例,其中颈部血管成像4例,肺血管成像7例,腹部血管成像18例,下肢血管成像... 目的探讨iPass技术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MR angiography,3D-CE-M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行3D-CE-MRA患者,男19例,女13例,其中颈部血管成像4例,肺血管成像7例,腹部血管成像18例,下肢血管成像3例。3D-CE-MRA前,注射2ml钆喷替酸葡甲胺行iPass团注测试,实时显示感兴趣区(ROI)内血流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系统将曲线上升段超出基线30%的时间确定为对比剂峰值到达时间(Tp),同时自动将Tp导入相关联的3D-CE-MRA序列计算扫描延迟时间(Td),并启动扫描。分离各组图像并减影,然后行最大信号强度(MIP)投影。评价MIP后血管图像质量。结果29例1次顺利完成iPass团注测试和3D-CE-MRA,3例未能测出峰值曲线,经调整ROI面积后,成功完成。32例MIP血管图像质量平均得(3.81±0.59)分。结论iPass技术可准确测试Tp,并能自动控制相关联的3D-CE-MRA序列Td,有利于提高3D-CE-MRA成像质量,为3D-CE-MRA个性化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注射 动脉内 研究技术 方案评价 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 个性化方案 临床应用 强度-时间曲线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扫描延迟时间
原文传递
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在ASO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
11
作者 莫广盛 余水全 +1 位作者 刘锋 韦彩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96-0099,共4页
分析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在ASO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 采取随机数表法把76例2020年10月到2022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患者均等分组,选择新注射扫描方案者为观察组,常规注射扫描方案则为对照组,共同接... 分析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在ASO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 采取随机数表法把76例2020年10月到2022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患者均等分组,选择新注射扫描方案者为观察组,常规注射扫描方案则为对照组,共同接受256层CT检查,金标准为金标准,分析CTA图像质量,对两组ASA的诊断结果展开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不良率为2.63%;对照组总不良率为47.37%。可见:观察组总显影不良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腹主-髂动脉、股-腘动脉的动脉分支、血缘边缘显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腿动脉、足部动脉区域的动脉分支、血管边缘显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应用在ASO患者,效果显著,可清晰显影,提高ASO诊断效能,降低图像显影不良率,利于后续治疗工作顺利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 ASO cta图像质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波 汪春红 杨伟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3期232-235,共4页
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出现,影像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别率的不断提高,血管成像更为直观、准确。与传统DSA相比,CTA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不能获得动态的血流动力学信息[1]。另外,目前普遍应用的64排CT由于其探测器宽度限制,得不到覆盖全脑... 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出现,影像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别率的不断提高,血管成像更为直观、准确。与传统DSA相比,CTA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不能获得动态的血流动力学信息[1]。另外,目前普遍应用的64排CT由于其探测器宽度限制,得不到覆盖全脑的CT灌注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容积 CT 脑梗塞 脑梗 血管巢 cta 动脉瘤术 脑血管病变 容积数据 扫描方案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32排32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造影术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亚兵 田林 +2 位作者 卢小军 李超 王永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2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双32容积CT在下肢血管造影术(CTA)的扫描方法,以尽量减少静脉回流对动脉的污染干扰。方法:收集重庆九龙坡区长城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60例急性外伤后远端血供不良患者、慢性糖尿病足及动脉硬化远端慢性感染溃疡形成及色... 目的:探讨双32容积CT在下肢血管造影术(CTA)的扫描方法,以尽量减少静脉回流对动脉的污染干扰。方法:收集重庆九龙坡区长城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60例急性外伤后远端血供不良患者、慢性糖尿病足及动脉硬化远端慢性感染溃疡形成及色素沉着患者各50例,行双32排容积CT双下肢血管成像,采取智能追踪技术;同时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及下肢是否开放及溃疡的深浅调整扫描参数扫描。灵活运用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股动脉、股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腘动脉、胫腓前、后动脉及腓动脉、足底动脉影像进行显示。结果:本组病例对比剂用量在120 ml~150 ml,这种扫描方法可以明显减少下肢静脉回流的干扰,提高下肢动脉血管的清晰度。在实际工作中,选择A、B两组注射方案更利于足背动脉及足背动脉远端的显影,且A组注射方案明显优于B组,在静脉不污染或少污染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展示足部远端血管。结论:采用这种特定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及扫描方案,并结合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保证图像质量、提高诊断效率,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经济、环保、快捷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32容积CT 智能追踪 个性化扫描方案 减少静脉回流
下载PDF
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一站式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帆 时惠平 +6 位作者 郭薇 马晓璇 史文倩 石进 方红 董世博 乔敏霞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0期193-194,共2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急性ICVD占脑卒中患者的50%~80%.有效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对临床康复,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溶栓治疗[1]的核心是抢救缺血半暗带,及时、快速地获...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急性ICVD占脑卒中患者的50%~80%.有效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对临床康复,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溶栓治疗[1]的核心是抢救缺血半暗带,及时、快速地获取缺血半暗带和供血动脉血管信息,可指导早期、有效地进行临床干预.CT灌注(CT perfusion,CTP)是评价脑血供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既往多采用单层或数层脑CTP成像,由于Z轴覆盖范围的局限性,无法对全脑作出整体血流动力学评价,容易造成脑干及半卵圆中心病变漏诊.随着CT技术的发展,宽探测器CT已经可以实现低剂量全脑CTP[2-3],显示全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并可同步进行动态脑CTA,这两种技术的有效结合对评价脑组织整体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对ICVD进行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分析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320排动态容积CT低剂量全脑CPT联合CTA一站式扫描技术进行探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方法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 血管造影 灌注成像 容积扫描 一站式 CT 注射速率 动态容积 定位像扫描 动脉期 对比剂 扫描方案 灌注参数 覆盖范围 ct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