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刺激对过氧化氢诱导衰老肌管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1
作者 苏艳红 毕亮 +3 位作者 龚文翰 宋涛 李婷婷 张世超 《体育科研》 2024年第2期67-72,96,共7页
目的:运用电刺激肌管细胞收缩模拟骨骼肌收缩,并观察其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C2C12细胞衰老模型能量代谢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以此研究体外肌管收缩对衰老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H_(2)O_(2)诱导... 目的:运用电刺激肌管细胞收缩模拟骨骼肌收缩,并观察其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C2C12细胞衰老模型能量代谢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以此研究体外肌管收缩对衰老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H_(2)O_(2)诱导肌管细胞建立衰老模型,并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衰老水平;电刺激干预培育成功的衰老肌细胞,并分为对照组(C组)、H_(2)O_(2)诱导衰老组(H组)、对照+电刺激组(CE组)、H_(2)O_(2)诱导衰老+电刺激组(HE组)。各组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法对PGC-1α蛋白表达进行检测,ATP水平测试盒测量ATP水平。结果:经过浓度为100μmol/L H_(2)O_(2)诱导肌管细胞24 h后成功构建骨骼肌细胞衰老模型。与C组比较,H组的ATP水平表达呈非常显著性的下降(P<0.01);CE组的ATP水平较C组呈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HE组的ATP水平虽低于C组,但高于H组,且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C组相比,H组PGC-1α蛋白表达下降,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E组PGC-1α蛋白表达虽低于C组,但较H组呈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H_(2)O_(2)是诱导骨骼肌肌管细胞衰老的一种有效方式,衰老肌管细胞的ATP和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进行电刺激干预后可以有效提高衰老肌管细胞ATP水平和PGC-1α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衰老肌管细胞 过氧化氢 能量代谢
下载PDF
用于C_(3)H_(6)/N_(2)分离的PDA@PEBA2533膜的制备
2
作者 杜翠花 张茜 +2 位作者 王晓东 黄伟 周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7-446,共10页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征。考察了PDA沉积时间对膜形貌、结构以及分离性能的影响,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探索了PDA@PEBA2533膜对不同C3H6浓度的C_(3)H_(6)/N_(2)混合气的分离效果以及膜的长时间分离稳定性。结果表明,沉积PDA于PEBA2533膜表面有效提高了膜的分离性能。当沉积时间不小于24h时,可得到连续的PDA膜层,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膜层逐渐增厚,气体渗透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选择性持续上升,沉积24h所制备的膜分离性能最佳。增大操作温度和压力,膜对C3H6和N2的渗透速率均增大,C_(3)H_(6)/N_(2)选择性则降低。增大混合气中C3H6浓度,膜对C3H6的渗透速率和选择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所制备的分离性能最好的PDA@PEBA2533膜上,0.2MPa时,对C3H6体积分数为20%的混合气,温度从0℃提高到50℃,C3H6渗透速率从8.25GPU增加到71.42GPU,C_(3)H_(6)/N_(2)选择性从22.92降低至10.14。在130h的气体分离实验中,该膜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该膜与其他分离C_(3)H_(6)/N_(2)混合气膜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H_(6)/N_(2)混合气 分离 浸渍-旋转法 聚多巴胺@聚醚嵌段共聚酰胺
下载PDF
大豆C_(2)H_(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3
作者 郭智滨 张亚坤 +4 位作者 贺紫航 周强华 蔡占东 马启彬 年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个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成11个亚家族,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布于17条大豆染色体中,且每个亚家族的基因结构域较为相近,呈高度保守性。成员启动子部分含有抗逆境胁迫以及激素相关的调控元件。RNA-seq结果显示,有8个基因在不同植物组织内表达差异显著。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3个基因的分析结果为SUPERMAN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42为Ln位点的相应基因,参与大豆叶形和籽粒的调控,GmC1-1iZFP12、GmC1-1iZFP30为SUPERMAN基因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21可能参与大豆籽粒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为调控相关过程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寻找和挖掘大豆高产基因提供方向,也为C_(2)H_(2)型锌指蛋白和生物信息学在植物中的利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C_(2)H_(2)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下载PDF
低温阶段煤吸附C_(2)H_(4)的吸附特性研究
4
作者 文虎 李倬锋 +2 位作者 张铎 唐瑞 黎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5,共12页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封闭区遗煤吸附C_(2)H_(4)的演化特征,以宁夏灵新煤矿不粘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进行煤吸附C_(2)H_(4)试验,分析温压与粒径对煤吸附C_(2)H_(4)过程中的吸附量、吸附速率和吸附热力学等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封闭区遗煤吸附C_(2)H_(4)的演化特征,以宁夏灵新煤矿不粘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进行煤吸附C_(2)H_(4)试验,分析温压与粒径对煤吸附C_(2)H_(4)过程中的吸附量、吸附速率和吸附热力学等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度为30~60℃、压力为0.15~0.45 MPa、粒径为20~120目时,无论是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还是粒径减小,C_(2)H_(4)的吸附量均增加;吸附过程随时间由快变慢,进而趋于平衡,吸附速率快速趋于0;温度与粒径不变,平衡压力越大吸附速率越大;温度与压力不变,粒径越小吸附速率越快。吸附量相同,粒径越小等量吸附热越低;各粒径煤样吸附C_(2)H_(4)的等量吸附热为0.69~40.23 kJ/mol,属于物理吸附。引入压力修正系数进行拟合,温度不变,压力和粒径与吸附自由能降低值呈正比关系;粒径不变,温度与吸附自由能降低值呈反比关系。各粒径煤样吸附C_(2)H_(4)的吸附熵均为负值,吸附量增大,温度降低,吸附熵值均增大;吸附量相同条件下,粒径越大,吸附熵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阶段 C_(2)H_(4) 吸附特性 吸附速率 煤自燃 吸附热
下载PDF
CO_(2)/C_(3)H_(6)O在金属氧化物耦合吡咯氮生物炭表面的共/竞吸附机理研究
5
作者 汪辉春 花昌豪 +4 位作者 陈萍 顾明言 龚成 邹帅 汪一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7,共12页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比较吸附量、吸附能以及态密度和电荷差分密度的分析,探究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耦合吡咯氮生物炭(CN5@MOx,MOx=ZnO、CaO、Na2O)表面CO_(2)与C_(3)H_(6)O(CO_(2)&C_(3)H_(6)O)的吸附机理。首先从CO_(2)/C_(3)...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比较吸附量、吸附能以及态密度和电荷差分密度的分析,探究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耦合吡咯氮生物炭(CN5@MOx,MOx=ZnO、CaO、Na2O)表面CO_(2)与C_(3)H_(6)O(CO_(2)&C_(3)H_(6)O)的吸附机理。首先从CO_(2)/C_(3)H_(6)O单组分方面计算了其在CN5@MOx表面吸附量和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在333 K、100 kPa时CN5@Na2O表面对CO_(2)/C_(3)H_(6)O单组分吸附量分别为3.65、15.34 mmol/g,吸附能分别为-145.86、-132.47 kJ/mol,均高于CO_(2)/C_(3)H_(6)O单组分在CN5@CaO及CN5@ZnO表面吸附。得出Na2O掺杂吡咯氮生物炭对CO_(2)/C_(3)H_(6)O单组分吸附效果最优。进一步研究了CO_(2)&C_(3)H_(6)O在CN5@MOx表面共/竞吸附及机理。计算结果表明,CO_(2)&C_(3)H_(6)O在CN5@Na2O、CN5@CaO、CN5@ZnO表面吸附存在临界温度(分别为333、353、393 K),超过临界温度以后CO_(2)&C_(3)H_(6)O共存体系在CN5@MOx表面吸附量较CO_(2)/C_(3)H_(6)O单组分有所提高。CO_(2)&C_(3)H_(6)O在CN5@Na2O、 CN5@CaO、 CN5@ZnO表面吸附能分别比CO_(2)或C_(3)H_(6)O单组分吸附时至少高141.59、112.77、31.75 kJ/mol,CN5@MOx表面对CO_(2)和C_(3)H_(6)O的吸附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且CN5@Na2O对CO_(2)&C_(3)H_(6)O共同吸附效果最佳。采用电荷差分密度和态密度分析CO_(2)&C_(3)H_(6)O在CN5@MOx表面协同吸附作用机理,得出CO_(2)的吸附作用力是通过C_(3)H_(6)O与CO_(2)的间接相互作用产生的,Na2O中Na与C_(3)H_(6)O电子云重叠,发生电荷转移,增强了两者间相互作用力,CN5@Na2O表面C_(3)H_(6)O与CN5在p轨道主要共振峰结合能较CN5@ZnO低了3.43 eV,使得C_(3)H_(6)O在CN5@Na2O表面吸附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氮生物炭 金属氧化物 CO_(2) C_(3)H_(6)O
下载PDF
C_(2)H_(2)气体流量对WC-DLC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谢焕钧 徐长云 +3 位作者 唐令 韩明月 罗阳 李刘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19,共8页
文章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WC-DLC耐磨涂层,为了探究C_(2)H_(2)流量对WC-DLC涂层表截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在10−50 mL/min C_(2)H_(2)流量下制备了WC-DLC涂层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_(2)H_(2)流量的增... 文章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WC-DLC耐磨涂层,为了探究C_(2)H_(2)流量对WC-DLC涂层表截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在10−50 mL/min C_(2)H_(2)流量下制备了WC-DLC涂层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_(2)H_(2)流量的增加,涂层中碳含量增加,晶粒逐渐细化,由柱状晶逐渐转变为细晶粒,涂层变得更加致密;涂层纳米硬度与sp3杂化的C原子含量密切相关,随着涂层中sp3-C含量的增加,硬度先升高然后降低,磨损率也先升高降低;随着碳原子含量升高,涂层中出现大量的非晶碳,表面晶粒非晶化,涂层的摩擦系数逐渐减小且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DLC 涂层 C_(2)H_(2) 流量 纳米硬度 结合力 摩擦磨损
下载PDF
基于预混滞止火焰合成的纳米SnO_(2)气敏性能研究
7
作者 程洋 郭耸 +1 位作者 汤振东 贡颢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采用预混滞止火焰合成二氧化锡(SnO_(2))纳米颗粒,分析其物相、微观形貌。与化学合成SnO_(2)相比,火焰合成SnO_(2)粒径更小,仅53nm左右,且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强。将2种方法合成的SnO_(2)制作成传感器,研究两者对乙烯(C_(2)H_(4))的响应... 采用预混滞止火焰合成二氧化锡(SnO_(2))纳米颗粒,分析其物相、微观形貌。与化学合成SnO_(2)相比,火焰合成SnO_(2)粒径更小,仅53nm左右,且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强。将2种方法合成的SnO_(2)制作成传感器,研究两者对乙烯(C_(2)H_(4))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在500×10^(-6)C_(2)H_(4)下,火焰合成SnO_(2)的最大响应值为5.82,是化学合成SnO_(2)的2倍多。火焰合成SnO_(2)最佳工作温度为400℃,比化学合成SnO_(2)最佳工作温度低60℃。随着C_(2)H_(4)体积分数增加,火焰合成SnO_(2)的响应值增大,并与化学合成SnO_(2)的差距越来越大。SnO_(2)的响应速度随气体体积分数增大先降后升,最后达到稳定值,其中火焰合成SnO_(2)相比化学合成SnO_(2)在达到稳定值时,响应时间减少了2~3s。探究其响应机理,火焰合成SnO_(2)提高气敏性能主要得益于颗粒尺寸的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锡纳米颗粒 预混滞止火焰 火焰合成 乙烯 气敏性能
下载PDF
H_(2)S/CO_(2)的腐蚀机理及缓蚀体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白玉震 苏碧云 +2 位作者 朱晓艳 侯博礼 檀银银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3期36-40,49,共6页
在油田开采、集输、储运、油气水处理等环节,钢材的腐蚀问题普遍存在。为了将腐蚀风险降至最低,油气田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腐蚀防护,其中添加缓蚀剂的方法最为常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H_(2)S/CO_(2)腐蚀环境下,利用缓蚀剂来抑制金属表... 在油田开采、集输、储运、油气水处理等环节,钢材的腐蚀问题普遍存在。为了将腐蚀风险降至最低,油气田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腐蚀防护,其中添加缓蚀剂的方法最为常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H_(2)S/CO_(2)腐蚀环境下,利用缓蚀剂来抑制金属表面腐蚀的研究进展,论述了CO_(2)、H_(2)S浓度、温度、pH等主控因素对腐蚀程度的影响,对各类主流缓蚀药剂如咪唑啉类缓蚀剂、聚合物类缓蚀剂、曼尼希碱缓蚀剂和有机胺类缓蚀剂的作用效果、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药剂的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H_(2)S/CO_(2) 腐蚀机理 缓蚀剂 缓蚀率
下载PDF
缺陷CuAg催化剂的构筑及电催化CO_(2)还原制备C_(2+)产物
9
作者 井慧芳 刘毅 +5 位作者 房强 郎学磊 郝根彦 钟达忠 李晋平 赵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65,共10页
通过电化学还原Ag/Cu(OH)2构筑得到了富含缺陷位点的Ag/Cu-OH催化剂,与Ag/Cu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获得的Ag/Cu-O相比,其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制备C_(2+)产物的选择性.在H型电解槽(H-cell)中评估了催化剂的电催化性... 通过电化学还原Ag/Cu(OH)2构筑得到了富含缺陷位点的Ag/Cu-OH催化剂,与Ag/Cu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获得的Ag/Cu-O相比,其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制备C_(2+)产物的选择性.在H型电解槽(H-cell)中评估了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Ag2%/Cu-OH表现出比Ag2%/Cu-O高1.5倍的乙烯(C_(2)H_(4))法拉第效率(FE)和高1.3倍的C_(2+)法拉第效率.在接近实际应用的膜电极组件(MEA)中,Ag2%/Cu-OH在高达37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高达56.2%的C_(2)H_(4)法拉第效率.Ag2%/Cu-OH性能的提高不仅归因于Cu和Ag之间的协同作用,还归因于具有更多的低配位Cu缺陷位点,低配位Cu有利于*CO的吸附,进一步促进了^(*)CO二聚为C_(2+)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电催化 缺陷位点 乙烯产物 C_(2+)产物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Qiangxinhuoli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based on p38-MAPK signaling pathway
10
作者 Di Guo Qiu-Han Zheng +2 位作者 Di Wang Zhi Pan Xiao-Ling Shang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2024年第7期13-24,共12页
Background: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underly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national patent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Qiangxinhuoli prescription(QXHLF)”on chronic heart failu... Background: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underly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national patent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Qiangxinhuoli prescription(QXHLF)”on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Methods:In vitro,the H_(9)C_(2) cell model was induced by ANGII,an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related protein expression were detected by Cell Counting Kit-8 and Western blot.In vivo,A rat model of CHF was prepared by ligatio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The effects of QXHLF on cardiac function in CHF rats were evaluated by cardiac index,hemodynamic changes,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immunohistochemistry,Western blot and RT-PCR.The expression of pro-apoptotic factors and anti-apoptotic factors,as well as TGFβ1,p-p38,TAK 1 mRNA,and protein,were detected.Results:In vitro,QXHLF has a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_(9)C_(2) cells.QXHLF can reduc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AK 1,TGFβ1,p-p38,Caspase3 and BAX proteins in H_(9)C_(2) cells,and increas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BCL_(2) protein.In vivo,QXHLF has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m aximum rate of change in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while decreasing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and inhibiting the serum levels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Moreover,QXHLF exhibi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of myocardial cells and fibers in CHF rats,leading to enhanced myocardial tissue morphology and notable advantages in combating myocardial fibrosis.QXHLF can reduce the levels of BAX and Caspase3 and up-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BCL_(2),thereby inhibiting cardiomyocyte apoptosis.Furthermore,QXHLF demonstrates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TGFβ_(1),TAK_(1),and p-p38 in the heart tissue of the CHF rat model.Conclusion: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QXHLF has a therapeutic effect on CHF by inhibiting the p38-MAPK signaling pathway,reducing myocardial fibrosis,preventing apoptosis,inhibiting cell proliferation,and restoring myocardial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heart failure Qiangxinhuoli prescription p38MAPK pathway H_(9)C_(2) Ac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高通量计算筛选分离乙烷/乙烯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1
作者 杜信明 陈广慧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19,F0002,共18页
乙烯属于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之一,从乙烷蒸汽裂解产生乙烯后的混合气体中分离乙烯具有重要的应用,筛选用于C_(2)H_(6)/C_(2)H_(4)吸附分离的高性能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迫在眉睫.通过先前文献报道从CoRE MOFs(2019)数据库中得出的... 乙烯属于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之一,从乙烷蒸汽裂解产生乙烯后的混合气体中分离乙烯具有重要的应用,筛选用于C_(2)H_(6)/C_(2)H_(4)吸附分离的高性能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迫在眉睫.通过先前文献报道从CoRE MOFs(2019)数据库中得出的重要结构吸附性质关系(SAPR),随后用于在G-MOFs和hMOFs数据库中筛选高性能MOFs.综合考虑热稳定性和吸附剂性能评分(APS),筛选出6种有希望用于C_(2)H_(6)/C_(2)H_(4)分离的MOFs,其中C_2H_6吸附量均大于1.05 mmol/g,选择性均大于1.99,其性能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框架.研究发现这些MOFs对C_2H_6,C_2H_4的吸附等温线属于I型曲线,C_(2)H_(6)/C_(2)H_(4)分离的机理为热力学分离.此外,通过能量分解分析(EDA)的独立梯度模型(IGMH)电子结构计算,发现客体与框架之间的相互作用为vdW作用.当前采用的基于SAPR筛选方法有助于快速预测分离新型MOF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计算筛选 GCMC模拟 密度泛函理论 C_(2)H_(6)/C_(2)H_(4)分离
下载PDF
基于TDLAS的变压器油中C_(2)H_(2)在线监测装置设计
12
作者 曹旺 万元 +4 位作者 唐伟 刘章进 李橙橙 廖学顺 吴昊天 《农村电气化》 2024年第2期61-64,共4页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的安全与稳定愈发重要。为满足变压器油中C_(2)H_(2)的在线监测需要,选取1532 nm的分布式半导体激光器与12 m光程怀特池,研制了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与波长调制技术的变压器油中C_(2)H_(2)在...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的安全与稳定愈发重要。为满足变压器油中C_(2)H_(2)的在线监测需要,选取1532 nm的分布式半导体激光器与12 m光程怀特池,研制了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与波长调制技术的变压器油中C_(2)H_(2)在线监测装置,实现了油中溶解C_(2)H_(2)分离、气体检测、结果分析等功能,测量周期约为25 min,测试过程无损样本。该装置检测精准快速,无需人工操作,可为变压器提供实时的安全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油 C_(2)H_(2)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 波长调制 在线监测
下载PDF
基于铑活化环氧树脂基板表面化学镀铜技术探究
13
作者 黄倩 王守绪 +6 位作者 洪延 周国云 李玖娟 赖勃 孙炳合 毛永胜 周先文 《印制电路信息》 2024年第S01期168-174,共7页
环氧树脂基板被广泛应用于印制电路板生产中,由于基材本身惰性和较低表面能,不利于化学镀铜层的沉积,因而通常需要进行改性处理。本文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环氧树脂基板化学镀铜工艺方法,将有机金属化合物Rh(C_(5)H_(7)O_(2))(CO)(PPh_(3))... 环氧树脂基板被广泛应用于印制电路板生产中,由于基材本身惰性和较低表面能,不利于化学镀铜层的沉积,因而通常需要进行改性处理。本文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环氧树脂基板化学镀铜工艺方法,将有机金属化合物Rh(C_(5)H_(7)O_(2))(CO)(PPh_(3))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混合作为基材表面催化化学镀铜的活化改性层,再利用1 mol/L的硼氢化钠溶液进行40 min还原处理,最后进行化学镀铜。通过基板间剪切强度测试,发现得到的改性层与基板之间结合力较好,可满足PCB实际生产需求。利用粗糙度测试以及SEM测试分析,经过还原处理后的基材表面Ra=6.72 nm相较于未经过还原处理的基材改性层表面的Ra=5.43 nm有明显提升,从金相显微镜图和SEM测试图中可看出该技术制备的化学镀镀层表面的铜晶粒分布均匀且结晶致密,说明该化学镀铜工艺可得到表面平整光滑、厚度均匀的镀铜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铜 表面改性 Rh(C_(5)H_(7)O_(2))(CO)(PPh_(3)) 还原处理
下载PDF
Mode transition in dusty micro-plasma driven by pulsed radio-frequency source in C_2H_2/Ar mixture
14
作者 刘相梅 李瑞 郑亚辉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70-275,共6页
Physical qualities of dusty plasma in the pulsed radio-frequency C_2H_2/Ar microdischarges are carefully investigated by a on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and aerosol dynamics model.Since the thermophoretic force h... Physical qualities of dusty plasma in the pulsed radio-frequency C_2H_2/Ar microdischarges are carefully investigated by a on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and aerosol dynamics model.Since the thermophoretic force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nanoparticle density spatial distribution,the neutral gas energy equation is taken into accounted.The effects of pulse parameters(dust ratio,modulation frequency) on the nanoparticle formation and growth process are mainly discussed.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as the duty ratio increases,the mode transition from the sheath oscillation(a regime) to the secondary electron heating(7 regime) occurred,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pulsed discharge.Moreover,the effect of modulation frequency on the width of sheath and plasma density is analyzed.Compared with the H_2CC^-ions,the modulation frequency effect on the nanoparticles density becomes more promi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ed process parameters C_2H_2/Ar microdischarges dusty plasma
下载PDF
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对C_(3)H_(6)/C_(2)H_(4)混合气的分离性能
15
作者 张茜 王晓东 黄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736,共10页
以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和聚乙二醇(PEG600)共混物为有机基质、自制CuNaY分子筛为添加剂,利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衰减全反射傅里... 以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和聚乙二醇(PEG600)共混物为有机基质、自制CuNaY分子筛为添加剂,利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及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对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进行表征,考察了CuNaY分子筛中Cu^(2+)交换度和含量对混合基质膜微结构和C_(3)H_(6)/C_(2)H_(4)混合气(摩尔比50/50)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uNaY与PEBA2533/PEG600发生物理混合,并使有机基质链的移动性增强;CuNaY分子筛在混合基质膜中质量分数不大于6%时,其分布均一,与有机基质结合良好;极化能力更强的Cu^(2+)取代Na^(+)提高了混合基质膜的分离性能,Cu^(2+)交换度对C_(3)H_(6)选择性存在最佳值,低温有利于提高C_(3)H_(6)/C_(2)H_(4)选择性。在温度-35℃、压力0.2 MPa的条件下,添加CuNaY分子筛质量分数6%、Cu^(2+)交换度12.90%时制备的混合基质膜对C_(3)H_(6)/C_(2)H_(4)混合气的分离性能最佳,C_(3)H_(6)/C_(2)H_(4)选择性可达10.5,C_(3)H_(6)渗透系数为350 barr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 C_(3)H_(6)/C_(2)H_(4)混合气 交换度 分离 渗透系数
下载PDF
Mn^(2+)催化亚硝酸氧化破坏H_(2)C_(2)O_(4)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帅 李斌 +4 位作者 李先俊 刘占元 刘敏 蒋冬梅 夏良树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9-477,共9页
为明确硝酸溶液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破坏H_(2)C_(2)O_(4)的具体化学行为和反应机理,本文考察了在硝酸和硫酸体系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H_(2)C_(2)O_(4)的差异、Mn^(2+)与草酸络合对亚硝酸氧化Mn(Ⅱ)到Mn(Ⅲ)的... 为明确硝酸溶液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破坏H_(2)C_(2)O_(4)的具体化学行为和反应机理,本文考察了在硝酸和硫酸体系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H_(2)C_(2)O_(4)的差异、Mn^(2+)与草酸络合对亚硝酸氧化Mn(Ⅱ)到Mn(Ⅲ)的作用以及Mn(Ⅲ)破坏H_(2)C_(2)O_(4)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获得了具体的催化反应历程,推测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亚硝酸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加入亚硝酸可有效消除反应初期存在的诱导期;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游离的Mn^(2+)与H_(2)C_(2)O_(4)络合生成了MnC_(2)O_(4),而作为配体的草酸降低了Mn(Ⅱ)被氧化到Mn(Ⅲ)的反应活化能,使得亚硝酸能氧化MnC_(2)O_(4)并生成[Mn(C_(2)O_(4))_(3)]^(3-),Mn(Ⅲ)会将所络合的草酸氧化生成·OOC—COOH并被还原成Mn(Ⅱ),·OOC—COOH在酸性溶液中稳定性差,会迅速分解并释放出还原性物质,最终实现了H_(2)C_(2)O_(4)的氧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C_(2)O_(4) Mn^(2+) 亚硝酸 催化氧化 EPR 自由基
下载PDF
C_(2)H_(4)在烟煤中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文虎 刘名阳 +4 位作者 唐瑞 张铎 樊世星 黎杰 李倬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2,共6页
C_(2)H_(4)作为评价煤自燃过程的标志气体,煤对C_(2)H_(4)的吸附会使得矿井空气中C_(2)H_(4)气体体积分数的降低,进而影响对煤自燃过程评估的准确性。为了揭示C_(2)H_(4)在烟煤中吸附的微观机理,构建Wiser烟煤分子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 C_(2)H_(4)作为评价煤自燃过程的标志气体,煤对C_(2)H_(4)的吸附会使得矿井空气中C_(2)H_(4)气体体积分数的降低,进而影响对煤自燃过程评估的准确性。为了揭示C_(2)H_(4)在烟煤中吸附的微观机理,构建Wiser烟煤分子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温度为293.15~313.15 K、压力为0.1~3.0MPa时,C_(2)H_(4)在烟煤分子模型中吸附过程,并对吸附过程中吸附热、吸附势能和吸附熵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_(2)H_(4)在烟煤分子中的吸附量随压力的升高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平缓;压力相同时,温度越高,C_(2)H_(4)的吸附量越低;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对C_(2)H_(4)吸附过程拟合效果最好,C_(2)H_(4)的最大吸附量a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同温度条件下,C_(2)H_(4)的平均吸附热为35.29~37.65 kJ/mol,表明C_(2)H_(4)在烟煤中的吸附为物理吸附;C_(2)H_(4)的吸附势能和吸附熵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C_(2)H_(4) 烟煤 吸附 蒙特卡洛 分子模拟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C_(3)H_(8)/C_(2)H_(4)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
18
作者 陈昇 宁也 +4 位作者 何萌 祁畅 王亚磊 闫兴清 喻健良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7-196,共10页
为了防控高温高压工艺流程中可燃混合气体潜在的爆炸风险,利用自行搭建的20 L球形爆炸特性实验装置,测试了初始温度20~200℃、初始压力0.1~1.5 MPa下C_(3)H_(8)/C_(2)H_(4)混合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分析了温度、压力和C_(2)H_(4)体... 为了防控高温高压工艺流程中可燃混合气体潜在的爆炸风险,利用自行搭建的20 L球形爆炸特性实验装置,测试了初始温度20~200℃、初始压力0.1~1.5 MPa下C_(3)H_(8)/C_(2)H_(4)混合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分析了温度、压力和C_(2)H_(4)体积分数对混合气体爆炸上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C_(3)H_(8)/C_(2)H_(4)混合气体爆炸上限升高。当初始压力高于0.3 MPa时,随着C_(2)H_(4)体积分数的增加,爆炸上限的上升速率明显降低。随着C_(2)H_(4)体积分数的增加,高温和高压下爆炸上限的提升幅度和速率比常温常压下更高。温度和压力的协同作用对爆炸上限的影响远大于二者单独作用的影响之和,即高温和高压协同作用下,C_(3)H_(8)/C_(2)H_(4)混合气体具有更高的爆炸风险,且随着C_(2)H_(4)体积分数的增加,爆炸风险会进一步提升。分别拟合得到了爆炸上限与温度参数、爆炸上限与压力参数以及爆炸上限与温度和压力双参数下的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压 爆炸上限 C_(3)H_(8)/C_(2)H_(4)混合气体
下载PDF
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合成、结构调控和光催化产氢
19
作者 赵彬彬 钟威 +3 位作者 陈峰 王苹 别传彪 余火根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27-143,共17页
开发清洁和可再生的氢能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众多制氢方法中,光催化分解水产氢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目前,研究者已开发了多种光催化材料,其中,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具有低成本、无毒、能带结构... 开发清洁和可再生的氢能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众多制氢方法中,光催化分解水产氢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目前,研究者已开发了多种光催化材料,其中,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具有低成本、无毒、能带结构合适和理化性质优异等优点,在光催化产氢领域被广泛报道.然而,高温煅烧各种有机物前驱体制备的传统g-C_(3)N_(4)材料往往表现出严重的团聚和低结晶度,并具有大量的内部和表面缺陷,造成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导致光催化性能低.为了增强g-C_(3)N_(4)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的g-C_(3)N_(4)纳米片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二次煅烧法和超声剥离法等.然而,由于g-C_(3)N_(4)纳米片是从传统g-C_(3)N_(4)光催化材料中剥离或脱层制备,因而仍然表现出低的结晶度,不利于光生电荷的有效分离和快速迁移,光催化活性的提高有限.相比于低结晶度的g-C_(3)N_(4),构建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可以有效减少其内部和表面缺陷,进而促进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和快速传输,最终显著提升g-C_(3)N_(4)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本文综述了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和总结了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材料的微结构特征、合成方法、改性策略和在光催化产氢领域中的应用.首先,通过与传统高温煅烧法制备的g-C_(3)N_(4)光催化材料比较,深入介绍了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的微结构特征(低缺陷和高度有序排列)和高晶化特性的典型表征手段(TEM和XRD),并且详细分析了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的微结构对光催化反应过程的促进作用机制,即g-C_(3)N_(4)光催化材料的高度有序结构可减少其内部和表面缺陷,有效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复合,实现高效传输与分离.其次,详细总结了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如盐辅助法(多组分盐辅助法和单组分盐辅助法)、模板法、两步煅烧法和微波辅助法等,并对以上合成方法提升g-C_(3)N_(4)结晶度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这些合成方法的特征和优点进行了介绍.此外,具体阐述了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的改性策略,包括能带工程、异质结构建和助剂修饰,讨论了以上改性策略的特点以及对g-C_(3)N_(4)光催化性能增强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分别从光催化半解水产氢和全解水产氢两方面系统阐述了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在光催化产氢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对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高晶化g-C_(3)N_(4)材料在光催化领域中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从合成与改性方法、微结构、晶化原理和光催化活性等方面指出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所面临的挑战和不足,为设计与构建高活性和高晶化g-C_(3)N_(4)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高晶化g-C_(3)N_(4) 合成 改性 产氢
下载PDF
延长气田抗CO_(2)/H_(2)S复配缓蚀剂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利军 罗蕴鑫 +3 位作者 田川川 白小芳 徐磊 侯彬彬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3年第5期24-29,共6页
为了解决延长含硫气田管材严重腐蚀问题,通过对试片腐蚀形貌以及腐蚀产物组成、含量的检测来确定含硫气田管材的腐蚀成因,以3种现场抗腐蚀缓释效果较好、主要成分为咪唑啉的KS系列抗CO_(2)/H_(2)S腐蚀缓蚀剂为助剂,以抗CO_(2)腐蚀性能... 为了解决延长含硫气田管材严重腐蚀问题,通过对试片腐蚀形貌以及腐蚀产物组成、含量的检测来确定含硫气田管材的腐蚀成因,以3种现场抗腐蚀缓释效果较好、主要成分为咪唑啉的KS系列抗CO_(2)/H_(2)S腐蚀缓蚀剂为助剂,以抗CO_(2)腐蚀性能较好的E-04缓蚀剂为主剂进行复配,通过失重法、图像采集等手段对3种复配缓蚀剂进行缓蚀性能效果评价,并探究不同H_(2)S分压下3种复配缓蚀剂的缓蚀效果,筛选出缓蚀效果较好的复配缓蚀剂,并将其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溶解氧、侵蚀性CO_(2)、CI^(-)引起的吸氧腐蚀、CO_(2)腐蚀和点蚀是导致管材腐蚀的主要原因,细菌造成的结垢腐蚀对其也有一定影响;在CO_(2)/H_(2)S腐蚀联合控制条件下,抗CO_(2)/H_(2)S复配缓蚀剂KS-02缓蚀效果最优,缓蚀效率可达80%以上。现场含硫气井监测显示抗CO_(2)/H_(2)S复配缓蚀KS-02平均缓蚀效率可达到79.63%,缓蚀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气田 抗CO_(2)/H_(2)S腐蚀 缓蚀剂 缓蚀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