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microbial Property of 2-Hydroxypropane-1,2,3-Tricarboxylic Acid Isolated from Citrus microcarpa Extract
1
作者 Seong Wei Lee Musa Najiah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7期880-886,共7页
This article described antimicrobial property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2-hydroxypropane-1,2,3-tricarboxylic acid isolated from the crude extract of Citrus microcarpa. Presently, there was no report on compound from C... This article described antimicrobial property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2-hydroxypropane-1,2,3-tricarboxylic acid isolated from the crude extract of Citrus microcarpa. Presently, there was no report on compound from C. microcarpa that possessed antimicrobial property against fish pathogenic bacteria.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bioactive principle in C. microcarpa extract was isolated using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It's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based 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ic data, such as proton NMR (1HNMR),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carbon 13 NMR, and 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 correlation data.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bioactive compound isolated from C. microcarpa was 2-hydroxypropane-1,2,3-tricarboxylic acid monohydrat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values of crude C. microcarpa extract and its bioactive component, 2-hydroxypropane-1,2,3-tricarboxylic acid as well as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ynthetic 2-hydroxypropane-1,2,3-tricarboxylic acid, were determined against 18 isolates of Edwardsiella tarda and 7 bacterial reference strains, namely, 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 Citrobacter freundii (ATCC 8090), 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49140),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35032), Streptococcus agalatiae (ATCC 13813), E. tarda (ATCC 15947), and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ATCC 23715), using two-fold microdilution method. The MIC values for both the natural 2-hydroxypropane-1,2,3-tricarboxylic acid and the synthetic one were ranging from 15.6 to 62.5 mg mL-1, whereas that of the crude extract was ranging from 7.8 to 31.3 mg mL-1. These findings showed that both the crude extract and its bioactive component might have potential as antimicrobial agent for aquaculture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icrobial property 2-hydroxypropane-1 2 3-tricarboxylic acid citrus microcarpa NMR MIC
下载PDF
自然发酵对青金桔酚类物质及其抑制消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红建 刘帅光 +3 位作者 马泽威 王青松 田燕 郑联合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共10页
为了解自然发酵对青金桔酚类物质变化及抑制消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发酵前后青金桔可溶性总酚、总黄酮及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及胰脂肪酶抑制率等变化情况,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傅里叶转换联用质谱仪... 为了解自然发酵对青金桔酚类物质变化及抑制消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发酵前后青金桔可溶性总酚、总黄酮及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及胰脂肪酶抑制率等变化情况,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傅里叶转换联用质谱仪鉴定了发酵前后酚类物质的种类,筛选了发酵前后酚类差异代谢物及其富集通路。最后,基于相关系数分析了酚类差异代谢物对抑制以上消化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然发酵可使青金桔中可溶性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提升9.20%、23.68%,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及胰脂肪酶抑制率提升11.90%~28.50%;青金桔中共检测到酚类物质52种,发酵未改变酚类物质种类,但可使川陈皮素、咖啡酸、牡荆素等9种酚类物质显著增加,甲氧沙林显著降低(P<0.01),显著影响以上酚类差异代谢物变化的通路有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通路、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及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Ⅰ通路;川陈皮素、芹菜素、咖啡酸、山奈酚这4种酚类差异代谢物与抑制以上三种消化相关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自然发酵可促进青金桔中可溶性总酚、总黄酮释放,提升消化相关酶抑制活性,其可作为青金桔加工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靶向代谢组学 青金桔 酚类 差异代谢物 Α-淀粉酶 Α-葡萄糖苷酶 胰脂肪酶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青金桔中19种酚类物质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帅光 张红建 +3 位作者 马泽威 王青松 吴豪 郑联合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4年第1期51-58,63,共9页
为探究青金桔果实中酚类及柠檬苦素的组成及含量,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一套同时测定青金桔中19种酚类及柠檬苦素含量的方法,并测定了海南青金桔不同部分(果皮、果肉及果汁)中酚类及柠檬苦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检出限... 为探究青金桔果实中酚类及柠檬苦素的组成及含量,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一套同时测定青金桔中19种酚类及柠檬苦素含量的方法,并测定了海南青金桔不同部分(果皮、果肉及果汁)中酚类及柠檬苦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检出限为0.052~2.344μg/mL、定量限为0.173~7.813μg/mL,且线性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较好(0.993~0.999);各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及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01%~0.32%、0.84%~4.74%,回收率为95.54%~101.64%,RSD为0.11%~4.83%,表明该方法检测精密度良好,具有较好的定性、定量作用;稳定性及重复性RSD在3.79%以内,表明该法稳定性及重复性较好。青金桔果实中主要的多酚化合物为:根皮素-3′,5′-二-C-β-葡萄糖苷、橙皮苷、新西兰牡荆苷、圣草次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其中根皮素-3′,5′-二-C-β-葡萄糖苷在果皮中含量高达3053.667 mg/100 g,显著高于其他酚类物质。果皮中酚类化合物和柠檬苦素含量及种类多于果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金桔 高效液相色谱 多酚 柠檬苦素
下载PDF
自然发酵青金桔果浆中主要有机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含量变化
4
作者 刘帅光 张红建 +3 位作者 马泽威 王青松 曾令莉 郑联合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7期159-167,共9页
为探究青金桔自然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情况,该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发酵青金桔中7种有机酸的检测方法,测定其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利用非度量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有机酸... 为探究青金桔自然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情况,该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发酵青金桔中7种有机酸的检测方法,测定其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利用非度量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有机酸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自然发酵对青金桔果浆滋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有机酸在标准曲线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优异,检测限0.114~0.416μg/mL,定量限0.393~1.388μg/mL,精密度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在6.72%以内,保留时间RSD在0.12%以内,加标回收率为93.29%~102.74%,稳定性、重复性试验RSD均在3.67%以内。自然发酵使7种有机酸含量明显改变,0~56 d的发酵期可分为3个阶段,即0~7 d发酵初期、10~35 d发酵稳定期、42~56 d发酵后期。发酵初期有机酸总量逐渐增加,柠檬酸、酒石酸、草酸、乙酸、琥珀酸含量明显增加,青金桔果浆酸味口感增强;发酵稳定期柠檬酸、酒石酸等含量变化趋于稳定,青金桔果浆口感丰富度和口感温和度增加;发酵后期柠檬酸、酒石酸含量均呈现明显降低,酸味与苦味得到改善,口感丰富度进一步增强。综上,自然发酵可明显改变青金桔中有机酸含量,并对改善其滋味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青金桔 有机酸 高效液相色谱 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 聚类分析 感官评价
下载PDF
影响四季桔器官发生的因素 被引量:15
5
作者 贺红 潘瑞炽 +2 位作者 何亚文 张兰英 李耿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53-56,共4页
对四季桔胚轴直接出芽、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能力的研究表明:上、下胚轴在含有BA的MT培养基上,均能直接出芽,但上胚轴出芽能力明显高于下胚轴,最高出芽率为96.9%。外植体在培养基上的接种方式,对出芽也有一定影响,上胚轴切... 对四季桔胚轴直接出芽、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能力的研究表明:上、下胚轴在含有BA的MT培养基上,均能直接出芽,但上胚轴出芽能力明显高于下胚轴,最高出芽率为96.9%。外植体在培养基上的接种方式,对出芽也有一定影响,上胚轴切段以形态学下端垂直插入,出芽率高,且在培养前期表现尤为突出。胚轴愈伤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T+IBA0.5mg-1+BAgmg-1。愈伤组织分化时,上、下胚轴愈伤组织所要求的BA浓度分别为4mgL-1及2mgL-1。在根的诱导中,附加的生长素种类,不仅影响生根率的高低,而且影响上部茎叶的生长,其中以加入lmgL-1IBA的效果最好,生根率达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桔 离体培养 器官发生
下载PDF
四季橘花斑变异原因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林尤河 詹道潮 李微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406-408,共3页
笔者选育的四季橘花斑变异无性系植株 ,其叶片、枝条和果实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绿镶嵌花斑 .研究表明 ,其变异原因是由于茎尖分生组织的L -Ⅱ组织原层发生失绿突变 ,致使其衍生的组织和器官不能合成叶绿素 ,从而形成白 (黄 )化现象 ;... 笔者选育的四季橘花斑变异无性系植株 ,其叶片、枝条和果实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绿镶嵌花斑 .研究表明 ,其变异原因是由于茎尖分生组织的L -Ⅱ组织原层发生失绿突变 ,致使其衍生的组织和器官不能合成叶绿素 ,从而形成白 (黄 )化现象 ;又由于L -Ⅱ与L -Ⅲ组织原层层间发生部分代换 ,致使白 (黄 )化突变呈黄绿镶嵌的花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橘 花斑变异 组织原层
下载PDF
金桔秋季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尤扬 周秀梅 +2 位作者 申小雨 宁晓明 孟凤丽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0年第1期21-24,共4页
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多年生金桔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桔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最高峰出现在11:00左右,次峰出现在14:00,日最大净光合速率为3.4467μmol/m2·s。净光... 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多年生金桔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桔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最高峰出现在11:00左右,次峰出现在14:00,日最大净光合速率为3.4467μmol/m2·s。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之间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在400μmol/molCO2浓度下,光补偿点为67μmol/m2·s,光饱和点为672μmol/m2·s。金桔的光合特性表现为典型的阳性耐荫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桔 光和速率 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下载PDF
四季桔试管苗基因组DNA微量提取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韩牙琴 林琳 赖钟雄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10-112,共3页
本试验以四季桔试管苗为试材,进行基因组DNA微量、快速提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仅需20mg样品、2.5h就能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DNA,这是目前木本植物样品量最小的DNA提取方法;提取的DNA能直接被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酶切,... 本试验以四季桔试管苗为试材,进行基因组DNA微量、快速提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仅需20mg样品、2.5h就能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DNA,这是目前木本植物样品量最小的DNA提取方法;提取的DNA能直接被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酶切,也能进行PCR扩增,可用于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桔 试管苗 基因组DNA 微量提取 PCR 酶切
下载PDF
有机溶剂法提取青金桔籽油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青松 郑联合 +2 位作者 张红建 梁爱文 邹易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2,共5页
以青金桔籽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青金桔籽油,研究不同有机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青金桔籽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青金桔籽油脂肪酸成分,并对该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以青金桔籽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青金桔籽油,研究不同有机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青金桔籽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青金桔籽油脂肪酸成分,并对该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在料液比1∶7(g/mL)、提取温度60℃、浸提90 min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3次,青金桔籽油提取率为33.8%;所得青金桔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72.42%,其中油酸34.73%,亚油酸30.31%,亚麻酸5.97%,其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国家食用植物油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金桔籽油 溶剂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海南青金桔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及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辛永辉 谢尚潜 +3 位作者 吴元鑫 乔斌 苏龙 凌鹏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5-463,共9页
青金桔在海南省作为一种重要的鲜食调味品,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关于青金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产品的加工方面,有关其果实性状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海南本土48份青金桔资源为材料,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 青金桔在海南省作为一种重要的鲜食调味品,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关于青金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产品的加工方面,有关其果实性状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海南本土48份青金桔资源为材料,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果实性状进行评价,并使用8条ISSR引物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Shannon-Wiener指数表明,48份青金桔资源的果实性状具有良好的表型多样性,且每个性状表型在群体中的分布较为均匀。聚类分析将48份青金桔材料聚为4类:最大的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最高的固酸比和果汁率;最大的果皮厚度,最小的果实重量;最高的抗坏血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4.65%,其中可滴定酸、固酸比、单果重和果皮厚度这4个性状是构成青金桔果实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8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2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共有5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43.20%,青金桔材料的遗传系数分布于0.84~0.98之间,其遗传多样性系数较小。本研究为后续青金桔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金桔(citrus microcarpa) 果实性状 遗传多样性 ISS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