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3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e of calendula cream balm to medicate the feet of diabetic patients:Case series
1
作者 S.E.Cioina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2016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Introduction:Different products are used on the foot injuries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more or less effective results.Calendula officinalis,which is used for its effective antihaemorrhagic properties,also known to th... Introduction:Different products are used on the foot injuries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more or less effective results.Calendula officinalis,which is used for its effective antihaemorrhagic properties,also known to the ancient Romans,who used it directly on injuries,is used as a topical anti-inflammatory,healing,and antiseptic treatment,although this is scarcely documented.There is no study in the literature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lendula cream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foot injuries on diabetic patients.Case presentation:Bio Calendula,Dr.Theiss,cream balm by Naturwaren was recommended to 4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iabetes and various injuries(micro traumas)on their lower and upper limbs,which showed all 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ongoing infection:lesions with pus,swollen,red edges,localised heat,and pain.The cream was to be applied twice daily,after cleansing with very mild soaps or bath&shower gel,and warm water,WITHOUT rubbing the cleanser onto the limbs.The cream was to be applied with a gentle massage,until fully absorbed,WITHOUT covering the injuries.It is well known that incorrect treatment to even small foot injuries on diabetic patients can lead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including infections that can in turn lead to amputation.Conclusion:As shown in the photographs taken over different periods during the use of the cream balm,the results are excellent;the healing process is easy to se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infection process has been blocked,reducing itching,redness,pain,dryness,the disappearance of various scars,regrowth of hair on the legs,no intolerance and great patient satisfaction.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RCTs(Random Trial Controls)could help clinics in understanding whether or not this cream is suitable for injured limbs to prevent the worsening of the infection which would in turn lead to suffering for the patient and increased healthcare co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endula officinalis Diabetic foot MEDICATION
下载PDF
Stability Study of O/W Cosmetic Emulsions Using <i>Rosmarinus officinalis</i>and <i>Calendula officinalis</i>Extracts
2
作者 Evi-Maria Varka Eforia Tsatsaroni +1 位作者 Nikoleta Xristoforidou Anna-Maria Darda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2年第3期139-145,共7页
Cosmetic emulsions, as all macro emulsions, are inherently unstable systems, from a thermodynamic viewpoint. More specific eco-friendly oil/water (O/W) cosmetic emulsions are usually less stable than conventional ones... Cosmetic emulsions, as all macro emulsions, are inherently unstable systems, from a thermodynamic viewpoint. More specific eco-friendly oil/water (O/W) cosmetic emulsions are usually less stable than conventional ones as milder chemicals or less intense (energy consuming) production processes are involved. In this context, two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 optical technique and a volumetric one have been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stability of cosmetic emulsions and compared to each other. Eco-friendly cosmetic emulsions were produced with different olive oil/water extracts (Rosmarinus officinalis and Calendula officinalis extracts) and emulsifier (Glycerol monostearate, GMS) concentrations. Emulsions’ stability was registered simultaneously by 1) Microscopy photos of samples withdrawn at regular intervals from the test vessel;2) global volumetric measurements of the different phases (water/oil/emulsion) inside the test vessel made at regular intervals for determi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location of the phases separation interfac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each technique and comparisons among them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ETIC Emulsions OLIVE Oil Stability Studies Rosmarinus OFFICINALIS calendula OFFICINALIS
下载PDF
近五年地榆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杰 谢开勇 +6 位作者 袁丽 田朝娥 李丹 汤柳 宋伟 刘刚 周本宏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669-1678,共10页
传统中药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现代研究对地榆的止血凝血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过敏作用、抗炎作用、抗菌作用、抗肿瘤作用、肾保护作用、升高白细胞作用等药理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机制明确。其中止血凝血作用机制是通过... 传统中药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现代研究对地榆的止血凝血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过敏作用、抗炎作用、抗菌作用、抗肿瘤作用、肾保护作用、升高白细胞作用等药理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机制明确。其中止血凝血作用机制是通过作用凝血酶及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抗氧化作用机制是上调抗氧化酶表达和清除氧自由基;抗过敏作用机制是抑制β-己糖氨酶和白介素-4的产生、释放或促进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及激活;抗炎作用机制与巨噬细胞极化、聚集和迁移、脂质代谢、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激活、自噬、核因子κB/含pyrin结构域NOD样受体家族3、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磷酯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核因子κB/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等相关;抗菌作用机制破坏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结构和内部微观结构、干扰细菌总蛋白的合成、降低细胞膜流动性及改变代谢通路等相关基因表达,或抑制青霉素结合蛋白2a表达和mecA基因表达;抗肿瘤作用机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磷酯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酯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核因子κB、缺氧诱导因子1、丝裂原化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肾素—血管紧张素/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Wnt、自噬等信号通路及脂质磷酸酶活性相关;肾保护作用机制是抗氧化、抗炎、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升高白细胞作用机制与自噬、造血系统相关通路和相关基因、造血生长因子等表达、糖代谢、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的途径相关。在临床上用于消化道出血等出血症、过敏性紫癜及急性湿疹、烧烫伤、痤疮及压疮、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且地榆制剂地榆升白片常用于白细胞减少症,临床效果明确,表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传统中药地榆临床应用。本文对地榆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地榆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 药理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地榆升白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复方驱蚊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驱避活性评价
4
作者 程亮 施晨曦 +5 位作者 周鑫 兰济乐 张盼盼 谢慧淼 沈晓霞 阮叶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分析由薄荷、浮萍、石菖蒲、迷迭香4种中药植物配伍而成的复方驱蚊精油的化学成分,并进行驱避活性评价。[方法]通过气质联用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复方驱蚊精油的化学成分,按照《空间驱避产... [目的]分析由薄荷、浮萍、石菖蒲、迷迭香4种中药植物配伍而成的复方驱蚊精油的化学成分,并进行驱避活性评价。[方法]通过气质联用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复方驱蚊精油的化学成分,按照《空间驱避产品药效试验及评价(Y型管法)》,评价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虫的驱避活性。[结果]鉴定出主要挥发性成分58种,占精油总成分的98.28%,萜类18种(44.99%)、烯烃类9种(20.27%)、酯类5种(14.07%)、芳香烃类8种(12.00%)、烷烃类7种(3.48%)、醇类9种(2.78%)、酮类2种(0.69%)。复方驱蚊精油对白纹伊蚊的驱避率(percent repellency,PR)平均达90%。[结论]复方驱蚊精油的化学成分较多,对白纹伊蚊起到驱避作用的可能有薄荷醇、薄荷酮、α-蒎烯等多种化学成分,平均驱避效果达到A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浮萍 石菖蒲 迷迭香 复方驱蚊精油 气质联用色谱技术 驱避性
下载PDF
芦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5
作者 盛玉珍 黄玲 +6 位作者 叶鹏盛 赖佳 刘勇 张骞方 刘佳 李丰山 韦树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38,共9页
【目的】探明四川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芦笋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保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特征。【结... 【目的】探明四川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芦笋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保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特征。【结果】芦笋根际土壤pH、全钾、速效钾均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均高于非根际。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高于非根际,根际真菌的丰度高于非根际,而根际真菌的多样性低于非根际。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优势细菌门主要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LSfSe分析发现在根际土壤中共鉴定14个细菌类群和20个真菌类群与非根际土壤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在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冗余分析(RDA)显示,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最重要的因素。【结论】扩展了芦笋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的认知谱系,为探讨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实现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根际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下载PDF
迷迭香的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慧 刘刚强 +6 位作者 李天佑 朱金茹 吴莹莹 张梦达 吕品 张岩 黄芸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4-34,共11页
迷迭香是双子叶植物纲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属多年生常绿亚灌木,原产于欧洲地区和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关于迷迭香化学成分已有相关报道,但对其结构的分类与归纳总结还不够完善。本文对... 迷迭香是双子叶植物纲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属多年生常绿亚灌木,原产于欧洲地区和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关于迷迭香化学成分已有相关报道,但对其结构的分类与归纳总结还不够完善。本文对迷迭香近5年来报道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进行了分类总结,包括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等,并对迷迭香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为后期对迷迭香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构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 化学成分 应用
下载PDF
石刁柏真伪的红外快速鉴别与总皂苷、总酚酸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7
作者 何江龙 纪宝玉 +5 位作者 裴莉昕 李秀清 李盼盼 娄玉霞 董诚明 陈随清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9期43-51,共9页
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石刁柏样品进行定性研究,并对石刁柏进行总皂苷、总酚酸、DPPH+清除率及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14批石刁柏样品的红外图谱峰型一致,相似度系数均在98.7%以上,可断定均为正品石刁柏;证明红外光谱技术可快速鉴别... 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石刁柏样品进行定性研究,并对石刁柏进行总皂苷、总酚酸、DPPH+清除率及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14批石刁柏样品的红外图谱峰型一致,相似度系数均在98.7%以上,可断定均为正品石刁柏;证明红外光谱技术可快速鉴别石刁柏的真伪。14批石刁柏样品的总皂苷、总多酚含量稳定,最高分别为6.340 mg·g^(-1)、2.0450 mg·g^(-1);各批次石刁柏对DPPH+均有清除作用,最佳IC50为4.57mg·mL^(-1),代表石刁柏总抗氧化能力的Vc浓度最大为2.4110 mg·mL^(-1);对测定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14批石刁柏分为5类;总皂苷、总酚酸与石刁柏的总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值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石刁柏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为控制石刁柏药材质量、保证其安全使用和后期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刁柏 红外鉴别 总皂苷 总酚酸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3种缬草SSR位点信息比较分析
8
作者 王鑫 武俊达 +10 位作者 姜玲玲 周景瑞 吕中允 罗文菊 艾蓉 舒福兴 许浩翔 冉江 雷露 钟学志 余波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6-805,共10页
为研究3种缬草SSR分子标记的差异,开发相应的引物用于缬草的鉴定及分子育种。本研究采用Excel和MISA软件对3种缬草转录组中SSR位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Primer 3.0软件随机设计SSR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引物的有效性和SS... 为研究3种缬草SSR分子标记的差异,开发相应的引物用于缬草的鉴定及分子育种。本研究采用Excel和MISA软件对3种缬草转录组中SSR位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Primer 3.0软件随机设计SSR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引物的有效性和SSR的多态性。结果显示,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VOL)、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iatifolia Miq.(VOI)及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officinalis Linn.(VOO)的转录组数据分别包含29 462、40 840和29 280个序列总数(Unigene),这些Unigene分别包含7 515、8 046和7 330个SSR位点。3种缬草的SSR位点的发生频率为25.50%、19.71%、25.05%,平均距离为4.16 kb、4.20 kb、4.22 kb。SSR单碱基重复基元的主要类型为A/T型,占SSR总数的41.76%、41.30%、38.50%。VOL、VOI、VOO 3种缬草的独有重复基元数量分别是44种、45种、25种。随机设计的引物扩增SSR的有效率为77.78%,具有SSR高多态性的引物占比55.56%。总之,3种缬草的SSR位点具有分布密度高、出现频率高、重复基元类型多等特点,多态性好,可为3种缬草后续的鉴定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 SSR位点 转录组 PCR
下载PDF
马鞭草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雨宣 周可鑫 +5 位作者 吕梦奇 潘曌 杨雪曦 张继泽 马雪 高阳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6-160,共5页
马鞭草作为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常用于活血、解毒和治疗疟疾,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病毒和镇痛效果。马鞭草能够提升动物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预防疾病,促进饲料消化吸收,增强动物机体健康。马鞭草在动物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 马鞭草作为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常用于活血、解毒和治疗疟疾,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病毒和镇痛效果。马鞭草能够提升动物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预防疾病,促进饲料消化吸收,增强动物机体健康。马鞭草在动物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文章综述了马鞭草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马鞭草在动物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鞭草 生物学功能 作用机制 动物生产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芦笋质量评价研究
10
作者 窦传浩 张秋红 张会敏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11期3006-3013,共8页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芦笋药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指纹图谱,同时测定芦笋中8种成分的含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批次芦笋的质量。方法利用UPLC-MS技术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芦笋指纹图谱,进...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芦笋药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指纹图谱,同时测定芦笋中8种成分的含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批次芦笋的质量。方法利用UPLC-MS技术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芦笋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确认,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批次的芦笋进行质量分析。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芦笋中原儿茶酸、香草酸、阿魏酸、芦丁、柚皮苷、橙皮苷、肉桂酸、原薯蓣皂苷8种成分的含量。结果建立的芦笋药材的UPLC-MS指纹图谱有20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625~0.951;HCA将43批芦笋样品分为4类;PCA得到6个主成分;OPLS-DA筛选出原薯蓣皂苷、香草酸、芦丁、原儿茶酸、橙皮苷、峰11、峰6等7种差异成分。43批芦笋中原儿茶酸、香草酸、阿魏酸、芦丁、柚皮苷、橙皮苷、肉桂酸、原薯蓣皂苷8种成分含量分别为0.0838~3.1222、0.8462~11.0452、0.4529~29.6468、0.0054~527.1102、0.0809~17.3159、0.0439~320.8445、6.9906~84.8560、0.1934~2384.4689μg·g^(-1)。结论本文建立了芦笋药材UPLC-MS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其中8种成分含量的UPLC-MS/MS方法,可为芦笋的质量控制、综合评价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UPLC-MS 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定量分析
下载PDF
生物炭替代草炭对金盏菊生长和观赏性状的影响
11
作者 徐嘉宁 唐姗姗 +2 位作者 罗弦 王楚侨 王晓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126,共8页
【目的】探究生物炭替代草炭用于金盏菊栽培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草炭、珍珠岩和蛭石复配基质为对照(CK),设置5%(BS5)、10%(BS10)、15%(BS15)、20%(BS20)的生物炭等量替代草炭4个处理,分析金盏菊生长及观赏性状的变化及其... 【目的】探究生物炭替代草炭用于金盏菊栽培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草炭、珍珠岩和蛭石复配基质为对照(CK),设置5%(BS5)、10%(BS10)、15%(BS15)、20%(BS20)的生物炭等量替代草炭4个处理,分析金盏菊生长及观赏性状的变化及其与基质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生物炭替代草炭后促进了金盏菊的生长,改善了其观赏性状,其中BS5~BS20处理的根系干质量和地上部干质量分别为对照的1.90~3.31倍和1.77~2.38倍,BS10~BS20处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为对照的1.76~6.90倍;隶属函数分析表明,BS15处理金盏菊的生长和观赏性状最好。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后复配基质的总孔隙度提高了4.14%~15.26%,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33%~148.68%和335.07%~850.25%;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2.86%~35.24%,14.85%~65.24%和18.95%~33.33%。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影响金盏菊生长和观赏性状的复配基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因素分别是速效磷、体积质量和通气孔隙度,主要生物学性质因素是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真菌。【结论】5%~20%的生物炭替代草炭作为基质栽培金盏菊是可行的;生物炭通过改善复配基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促进了金盏菊的生长,观赏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盏菊 生物炭 草炭 观赏性状 花卉栽培
下载PDF
迷迭香叶子、枝茎及其产品茶中维生素成分分析
12
作者 成婕 潘晓宁 +3 位作者 陶健 张培毅 杨钰婧 凡猛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4期57-61,共5页
目的:分析迷迭香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以及迷迭香绿茶和红茶中维生素成分及含量。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两个品种迷迭香叶子和枝茎中的维生素成分。以小叶迷迭香叶子为原料,开发成迷迭香绿茶和红茶,测定迷迭... 目的:分析迷迭香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以及迷迭香绿茶和红茶中维生素成分及含量。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两个品种迷迭香叶子和枝茎中的维生素成分。以小叶迷迭香叶子为原料,开发成迷迭香绿茶和红茶,测定迷迭香绿茶和红茶中的维生素成分及含量。结果:11种维生素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迷迭香叶子和迷迭香茶中的维生素E含量较高,维生素B1含量最低。迷迭香叶子中维生素成分较枝茎多。迷迭香叶子加工为绿茶后,维生素含量降低;加工为红茶后,虽然有部分维生素的含量升高,但大部分维生素的含量降低。结论:本研究可为优化迷迭香茶的加工工艺、分析指标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提供依据,可用于指导迷迭香茶的后期生产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 叶子 枝茎 维生素
下载PDF
迷迭香叶子与枝茎中营养成分脂肪及脂肪酸的分析
13
作者 成婕 潘晓宁 +3 位作者 陶健 李宝丽 马琳琳 李嘉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1期45-47,共3页
采用常规理化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对两个品种迷迭香叶子和枝茎中脂肪和脂肪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迷迭香叶子中的脂肪含量高于枝茎,大叶迷迭香和小叶迷迭香叶子中脂肪含量分别为10.3 g/100 g和9.7 g/100 g,枝茎脂肪含量分别为1.8 g/100 g和... 采用常规理化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对两个品种迷迭香叶子和枝茎中脂肪和脂肪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迷迭香叶子中的脂肪含量高于枝茎,大叶迷迭香和小叶迷迭香叶子中脂肪含量分别为10.3 g/100 g和9.7 g/100 g,枝茎脂肪含量分别为1.8 g/100 g和2.5 g/100 g。迷迭香枝茎的脂肪酸组分多于迷迭香叶子,大叶迷迭香叶子、小叶迷迭香叶子、大叶迷迭香枝茎和小叶迷迭香枝茎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27.07%、75.68%、78.39%和75.77%。本研究科学阐述不同品种、不同部位迷迭香中的营养成分脂肪和脂肪酸的差异,可为迷迭香种植以及后期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 叶子 枝茎 脂肪 脂肪酸
下载PDF
环洞庭湖地区绿芦笋套作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
14
作者 蒋万 李璐 +3 位作者 杨丹 张忠武 王铁青 周继新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00-102,125,共4页
绿芦笋因其丰富的营养以及脆爽的口感,深受消费者青睐,栽种收益多年且单年收益高,是较好的富民产业。绿芦笋冬季剪枝时间与马铃薯生产时间重叠,适合开展绿芦笋与马铃薯套作模式。主要从绿芦笋的品种选择、田间准备、中期管理、病虫害防... 绿芦笋因其丰富的营养以及脆爽的口感,深受消费者青睐,栽种收益多年且单年收益高,是较好的富民产业。绿芦笋冬季剪枝时间与马铃薯生产时间重叠,适合开展绿芦笋与马铃薯套作模式。主要从绿芦笋的品种选择、田间准备、中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嫩笋采后处理分级等方面以及马铃薯品种选择、田间准备、中期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收益等方面总结了绿芦笋套作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要点,并就该套作模式的优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广大种植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 套作 免耕栽培 环洞庭湖地区
下载PDF
苗药川乌配伍地榆前后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研究
15
作者 邰通芝 陈桃香 +3 位作者 何席呈 唐娟 胡家震 胡成刚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研究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水溶液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川乌配伍地榆前后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3种双酯型生物... 目的研究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水溶液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川乌配伍地榆前后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较单川乌冻干粉酒溶液下降了97.3%;川乌-地榆冻干粉(1∶2)水溶液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较单川乌冻干粉水溶液下降了96.7%。结论川乌-地榆冻干粉(1∶2)酒溶液、水溶液可降低川乌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起到减毒的作用,为揭示制川乌减毒配伍机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地榆 配伍减毒 新乌头碱 乌头碱 次乌头碱 生物碱
下载PDF
恩施厚朴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下生长状况与效益分析
16
作者 向生寿 顿春垚 +1 位作者 李双龙 丁中彪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254-256,共3页
通过研究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 Ktze.]套种的复合经营模式,分析厚朴在套种模式下生长状况及生长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对套种模式下茶树与厚朴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厚朴与茶树套种模式科... 通过研究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 Ktze.]套种的复合经营模式,分析厚朴在套种模式下生长状况及生长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对套种模式下茶树与厚朴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厚朴与茶树套种模式科学可行,套种厚朴可为普通茶园提供额外收入,对厚朴与茶树套种关键技术提出改良建议,以期为厚朴与茶树套种的林下经济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 复合经营模式 效益分析 生长状况 恩施
下载PDF
HPLC-ICP-MS测定富硒芦笋中硒代蛋氨酸的不确定度评定
17
作者 刘贤标 刘汉泉 +5 位作者 温志刚 邹辉 沈乐丞 李枝明 付志明 吕婷婷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5期194-199,共6页
目的:对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富硒芦笋中硒代蛋氨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评定。方法:按照行业标准《粮谷中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测定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NY/T 3556—2020)对富硒芦笋中硒代... 目的:对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富硒芦笋中硒代蛋氨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评定。方法:按照行业标准《粮谷中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测定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NY/T 3556—2020)对富硒芦笋中硒代蛋氨酸的含量进行检测,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GB/T 27418—2017)和《化学分析中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RB/T 030—2020)对引入的各类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类,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精确评价测定过程中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当富硒芦笋中硒代蛋氨酸含量为0.558 mg·kg^(-1)时,在95%的置信区间下,扩展不确定度为0.034 mg·kg^(-1)(k=2)。影响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试样提取回收率、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准曲线拟合。结论:在测定过程中,应保证标液和器具质量,并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以降低测量不确定度,获得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芦笋 硒代蛋氨酸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不确定度
下载PDF
DNA分子标记早期快速鉴别芦笋雌雄株 被引量:18
18
作者 周劲松 汤泳萍 +4 位作者 罗绍春 尹富强 占丰溪 梁国华 陈光宇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63-366,共4页
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芦笋雄株产量比雌株高出25%以上。但芦笋从播种到开花大约需要2年时间,早期难以直接区分芦笋的性别,通过芦笋雌雄株早期快速鉴定,有利于芦笋杂交制种的亲本选择,缩短育种年限,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利用性别连... 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芦笋雄株产量比雌株高出25%以上。但芦笋从播种到开花大约需要2年时间,早期难以直接区分芦笋的性别,通过芦笋雌雄株早期快速鉴定,有利于芦笋杂交制种的亲本选择,缩短育种年限,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利用性别连锁标记在苗期进行芦笋性别鉴定成为可能。本研究构建了芦笋两性株S1群体共108株以及雌雄株DNA池,利用与芦笋性别决定基因紧密连锁的DNA分子标记Asp1-T7对雄性DNA池和雌性DNA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STS标记Asp1-T7在雄性DNA池与雌性DNA池间具有多态性,可以用来对芦笋两性株S1群体进行性别辅助选择。利用Asp1-T7检测芦笋两性株S1群体,检测结果为雌性(mm)30株,雄性(MMz Mm)78株,卡平方测验结果验证了芦笋性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表现出3:1的分离比例(χc2=0.3086<χ20.05=3.84)。田间性别调查验证和分析结果显示,Asp1-T7可以早期快速有效的鉴别芦笋雌株和雄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 性别 分子标记
下载PDF
金盏花药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孙曼 赵兵 +4 位作者 姚默 李祥楠 廖雁 巩江 倪士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0982-20983,共2页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金盏花的种属、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概述,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资料。
关键词 金盏花(calendula OFFICINALIS L.) 化学成分 药理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金盏菊花中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泽鸿 张晓刚 +3 位作者 张璐 韩娟 张帆 刘洪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3-106,共4页
目的:确定金盏菊花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浸提法对金盏菊花中的色素进行提取,通过对提取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4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提取条件;同时考察光照、热和食品添加剂等对色素... 目的:确定金盏菊花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浸提法对金盏菊花中的色素进行提取,通过对提取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4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提取条件;同时考察光照、热和食品添加剂等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金盏菊花色素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剂90%乙醇、料液比1:8(g/mL)、在70℃水浴中浸提40min;该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对光和热稳定性好;pH值对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在酸性条件(pH5)下该色素较稳定;常用食品添加剂如葡萄糖、蔗糖对色素的色泽无不良影响,金属离子Na+、Mg2+、Ca2+、Cu2+对金盏菊花色素无不良影响,而Fe3+则对色素有明显影响。结论:获得金盏菊花中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色素对光、热、常用食品添加剂的稳定性良好,为其在食品和药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盏菊花 色素 提取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