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肥模式对越南油茶饼的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吉南焕 侯耀辉 +2 位作者 王开济 赖杭桂 庞真真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越南油茶饼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的影响,完善海南地区越南油茶施肥措施,促进越南油茶产业健康发展。设置常量复合肥(M1)、减量复合肥+蚯蚓土(M2)、减量复合肥+蚯蚓土+生物肥(M3),减量复合肥+中微量元素缓释肥(M4),... 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越南油茶饼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的影响,完善海南地区越南油茶施肥措施,促进越南油茶产业健康发展。设置常量复合肥(M1)、减量复合肥+蚯蚓土(M2)、减量复合肥+蚯蚓土+生物肥(M3),减量复合肥+中微量元素缓释肥(M4),减量复合肥+植物调节剂专用复合肥(M5)以及不施肥的对照组(CK)6组不同的施肥模式,测定不同施肥模式下越南油茶饼提取物的总多酚的含量,同时应用FRAP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羟基自由基(—OH)清除法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得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M1、M3、M4处理的越南油茶饼总多酚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均较CK高,其中,处理M4的总多酚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最高。此外,在施用复合肥的基础上增施中微量元素缓释肥能够进一步增强越南油茶饼的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复合肥搭配中微量元素缓释肥提高越南油茶饼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油茶 越南油茶饼 施肥模式 总多酚含量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浙江红山茶不同组织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2
作者 曹义苗 曲子越 +2 位作者 高聪 邓全知 高宏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8期41-45,共5页
目的:探究浙江红山茶(Camelia chekiangoleosa Hu)不同组织(花朵、叶片、籽壳、籽仁)的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差异。方法:采用70%乙醇超声提取法,对浙江红山茶的不同组织进行提取,并通过离心、浓缩、定容得到提取液。进一步对提取液... 目的:探究浙江红山茶(Camelia chekiangoleosa Hu)不同组织(花朵、叶片、籽壳、籽仁)的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差异。方法:采用70%乙醇超声提取法,对浙江红山茶的不同组织进行提取,并通过离心、浓缩、定容得到提取液。进一步对提取液中的总黄酮、总酚和总三萜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法评估其抗氧化性。结果:浙江红山茶不同组织中总黄酮含量依次是花朵≈叶片>籽壳>籽仁;总酚含量依次是花朵>叶片>籽仁>籽壳;总三萜含量依次是花朵≈叶片≈籽仁>籽壳。浙江红山茶不同组织的抗氧化性强弱顺序依次是花朵>叶片>籽壳>籽仁。结论:浙江红山茶的不同组织中,花朵的活性成分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叶片,而籽壳与籽仁也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山茶 不同组织 活性成分 抗氧化性
下载PDF
越南油茶优良实生单株的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杜艳军 周开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2-930,共9页
在海南省保梅岭生态保护区(JB)、霸王岭长臂猿保护区(QS)、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江排村(XS)等琼西南热带雨林越南油茶产区选出22株丰产单株,开展初选比较试验。连续3 a观测单位冠幅面积果实产量、鲜果含油率、单位冠幅面积毛油产量、过... 在海南省保梅岭生态保护区(JB)、霸王岭长臂猿保护区(QS)、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江排村(XS)等琼西南热带雨林越南油茶产区选出22株丰产单株,开展初选比较试验。连续3 a观测单位冠幅面积果实产量、鲜果含油率、单位冠幅面积毛油产量、过氧化值、碘值、酸价、皂化值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等含量,经过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期筛选出供复选的单株。不同丰产单株的单位冠幅面积果实产量、鲜果含油率、单位冠幅面积毛油产量效率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位冠幅面积果实产量可能是丰产性选择的关键指标;茶籽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含量均符合《油茶籽油》(GB/T 11765—2018)的要求,但不同产区的不同单株茶籽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某些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存在由饱和向不饱和转化的现象,说明琼西南热带雨林产区的茶籽油无品质问题,同时各有特色,育种目标应以丰产性和稳产性为主,并且茶籽油碘值、皂化值和油酸含量可能是油茶品质育种的有效选择指标;综合性状较优的单株依次为JB2、JB7、QS6、JB1、QS5、XS2、JB4、XS4、JB9、XS5,全部供试单株聚成9类(r=0.904)效果较好,其中,综合性状排名前7的单株分别聚在了Ⅰ、Ⅸ、Ⅶ、Ⅵ类,表明越南油茶经实生选种有望筛选出特点多样化的品种,并且JB2、JB7、QS5、XS2和XS4是综合表现优异的5个单株,其中JB2最优,可能是稀有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油茶 实生单株 优良单株 丰产性 稳产性 品质
下载PDF
红花油茶果的主要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郭华 谭惠元 罗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3,共4页
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了红花油茶果的果皮、茶籽壳、茶籽仁中的主要成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红花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对茶籽仁的子叶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花油茶籽仁中粗脂肪(干基)含量为60.3%,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8.... 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了红花油茶果的果皮、茶籽壳、茶籽仁中的主要成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红花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对茶籽仁的子叶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花油茶籽仁中粗脂肪(干基)含量为60.3%,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8.8%,茶皂素(干基)含量为10.34%;红花油茶籽壳中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2.5%,粗纤维(干基)为73.4%,茶皂素(干基)含量为4.08%;红花油茶果的果皮中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4.0%,粗纤维(干基)为31.1%,茶皂素(干基)含量为20.05%。脂肪酸组成测定表明,红花油茶籽油属油酸型油脂,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油茶果 主要成分 毛细管气相色谱 细胞形态
下载PDF
红花油茶的主要成分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佳 周建平 谭惠元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0年第1期109-113,共5页
本文以普通油茶为参考,主要分析了红花油茶果的果皮、茶籽壳、茶籽仁的主要化学成分、脂肪酸组成,并对其两种茶籽仁的细胞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风干红花油茶籽仁中的粗脂肪含量为63.3%,粗蛋白质含量为8.8%,茶皂素含量为13.34%,其... 本文以普通油茶为参考,主要分析了红花油茶果的果皮、茶籽壳、茶籽仁的主要化学成分、脂肪酸组成,并对其两种茶籽仁的细胞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风干红花油茶籽仁中的粗脂肪含量为63.3%,粗蛋白质含量为8.8%,茶皂素含量为13.34%,其中粗脂肪含量比普通茶籽仁高出15%以上。风干后的红花油茶籽壳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粗纤维,含量达到78.4%。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红花油茶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油茶果 脂肪酸 气相色谱法 细胞形态
下载PDF
丙酮沉淀法提取金花茶多糖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谢爱泽 邹登峰 +2 位作者 章艳 陈艺 叶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268-15269,共2页
[目的]确定丙酮沉淀法提取花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金花茶为研究对象,以水为溶剂,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取金花茶多糖,提取液用丙酮进行沉淀,选取沉淀剂用量、沉淀时间和离心时间3个因素做单因... [目的]确定丙酮沉淀法提取花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金花茶为研究对象,以水为溶剂,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取金花茶多糖,提取液用丙酮进行沉淀,选取沉淀剂用量、沉淀时间和离心时间3个因素做单因素试验,然后以离心时间、丙酮加入量、沉淀时间作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来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丙酮沉淀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离心时间为15 min,丙酮加入量为20 ml、沉淀时间为12 h,在此条件下的所得粗茶多糖含量量为0.003 7 g。[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 多糖 丙酮沉淀法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主要成分分析 被引量:38
7
作者 王开良 曹福亮 +4 位作者 姚小华 刘子雷 赵学民 任华东 龙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134,共4页
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性状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产地油茶茶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单株间变异主要可分为3类: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变异系数较大,其次为棕榈酸,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在产地... 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性状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产地油茶茶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单株间变异主要可分为3类: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变异系数较大,其次为棕榈酸,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在产地间差异不显著,硬脂酸和油酸在产地间差异显著,棕榈酸在产地间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花油茶 脂肪酸 变异
下载PDF
小果油茶表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黄勇 谢一青 +3 位作者 李志真 王开良 林萍 姚小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0-278,共9页
在小果油茶全分布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8个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实、花及叶的2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的居群内及居群间均存在广泛的表型变异,随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小果油茶叶、花及种实形状大小... 在小果油茶全分布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8个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实、花及叶的2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的居群内及居群间均存在广泛的表型变异,随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小果油茶叶、花及种实形状大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从中选择重要及关键的表型性状作为测定的主要依据。小果油茶表型性状与生态地理因子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不同性状受地理生态因子影响也不同,其中花性状最大,而种实和叶相对较小。UPGMA聚类结果表明,18个小果油茶居群可分为4个类群,且按较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进行聚类。从系统聚类图和主成分排序图比较来看,绝大多数居群在2种聚类方式中保持一致,说明二者均能较好地区分小果油茶不同居群的亲缘关系,为小果油茶的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油茶 表型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刘子雷 姚小华 +2 位作者 杨水平 王开良 丁立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88,共6页
对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的经济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在单株内、单株间以及产地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在产地内单株间果实各性状的变异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产地间果实各性状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 对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的经济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在单株内、单株间以及产地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在产地内单株间果实各性状的变异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产地间果实各性状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果重、果高、果径和果皮厚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和千克籽数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在产地内单株间和单株内果实各性状变异程度都遵循果重、单果籽数、千克籽数>鲜出籽率、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的规律,采样总体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遵循果重>千克籽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另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金村和郑地村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黄檀林场和应村乡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大洋山林区的果实性状和黄金村和郑地村的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花油茶 果实性状 变异
下载PDF
小果油茶种实形态变异频率及其多样性指数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黄勇 姚小华 +3 位作者 王开良 任华东 李志真 谢一青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2-299,共8页
以采自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 Hu.)分布区的18个地理群体为材料,观测种实表观性状各项指标,分析种实形态变异频率及其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各种实性状表观数据分布大多数在平均值附近,形成高窄尖峭峰。18个地理群体及10个种实性... 以采自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 Hu.)分布区的18个地理群体为材料,观测种实表观性状各项指标,分析种实形态变异频率及其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各种实性状表观数据分布大多数在平均值附近,形成高窄尖峭峰。18个地理群体及10个种实性状的多样性指数都较大,种实的不同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位于2.472 6~3.000 8,而不同地理群体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2.543~2.839。果实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相对较小,其中果色为2.306 5、果型为2.181 6及种子为0.927 7,均略小于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说明数量性状变异程度高于质量性状。从不同地理群体的多样性指数来看,它们相差不大,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P10(崇仁)最高(2.839),变异程度最大,P13(黎川)最低(2.543),变异程度最小,两者多样性指数相差0.296。其余群体的多样性指数大小位于群体P10和P13之间。小果油茶种实表观性状多样性指数大都与生态地理因子并不相关,影响小果油茶种实表观性状多样性指数高低的主要生态因子是E、N、H、Hy、Tl及Rfe。与生态因子相关的主要性状多样性指数为L'f/W'f、R's、W'ss、L's及W's。在3次趋势面分析中,W'f和L's和经纬度的拟合效果最好,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油茶 种实 变异频率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浙江红花油茶开花性状变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开良 姚小华 +3 位作者 曹福亮 刘子雷 洪友君 任华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4-338,共5页
对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开花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花及花蕾的性状在单株内和产地内单株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单株内花的性状变异系数均值最大的是花冠冠幅,最小的是柱头的裂数。在... 对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开花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花及花蕾的性状在单株内和产地内单株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单株内花的性状变异系数均值最大的是花冠冠幅,最小的是柱头的裂数。在大洋山林区和黄檀林场2个产地,单株间花的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是花冠冠幅和柱头裂数。花蕾量、开花量、开花率、结果量和结果率在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单花可授期在单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花油茶 开花 变异
下载PDF
3种油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阳 杨水平 +1 位作者 王卫 赵新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8-42,共5页
以普通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和浙江红花油茶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的种仁平均含油率60.58%,显著高于普通油茶的44.86%和腾冲红花油茶的43.08%,且浙江红花油茶含油率变异系数最小;3种油茶总... 以普通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和浙江红花油茶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的种仁平均含油率60.58%,显著高于普通油茶的44.86%和腾冲红花油茶的43.08%,且浙江红花油茶含油率变异系数最小;3种油茶总不饱和脂肪酸由大到小为浙江红花油茶89.4%,普通油茶88.36%,腾冲红花油茶82.07%;脂肪酸组成中,油酸占比最高,其次为棕榈酸和亚油酸;油酸平均相对质量分数以浙江红花油茶84.30%显著最高且变异小,腾冲红花油茶74.03%,显著最低且变异大;亚油酸平均相对质量分数中普通油茶和腾冲红花油茶显著高于浙江红花油茶,但前两种油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油茶的亚麻酸平均质量分数均很低,但腾冲红花油茶具有较大变异幅度,最高相对质量分数达10.83%.3种茶油都是接近或优于橄榄油的高品质食用油;充分利用南方山地资源合理发展3种油茶,可望有效提高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改善我国食用油品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油茶 腾冲红花油茶 浙江红花油茶 种仁含油率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金花茶叶中叶绿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登峰 谢爱泽 +3 位作者 刘笑浦 陈艺 章艳 叶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095-12097,共3页
[目的]研究金花茶叶中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及温度、pH、光照等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了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金花茶叶叶绿素提取的影响。此外,从光照时间、温度和pH三个方... [目的]研究金花茶叶中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及温度、pH、光照等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了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金花茶叶叶绿素提取的影响。此外,从光照时间、温度和pH三个方面来研究叶绿素稳定性。[结果]金花茶叶叶绿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剂为95%乙醇和丙酮的混合液(V/,V 1∶1),提取温度为50℃,料液比为1∶50,提取时间为3.0 h。影响金花茶叶叶绿素提取效率的主次因素顺序是,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而以超声波辅助提取更有优势。叶绿素在高温、强酸、强碱和光照下很不稳定。[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高效,可用于金花茶中叶绿素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 叶绿素 提取 稳定性
下载PDF
金花茶多糖单一成分的化学结构特征解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林华娟 田晓春 +2 位作者 秦小明 路垚 杨基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146,共6页
目的:对金花茶粗多糖经过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法得到分子质量为4.15×106u的多糖单一成分(TPS3-1)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旨为金花茶多糖的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构成糖分析、红外光谱(IR)分析、核磁共振(NMR)分... 目的:对金花茶粗多糖经过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法得到分子质量为4.15×106u的多糖单一成分(TPS3-1)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旨为金花茶多糖的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构成糖分析、红外光谱(IR)分析、核磁共振(NMR)分析以及阶梯式部分酸水解分析等手段对其毛发区域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解析。结果:构成糖分析结果显示,TPS3-1中中性糖约为半乳糖醛酸的2倍,其中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与葡萄糖质量比为1:4.2:3.0:0.4,另外,62.58%的半乳糖醛酸残基以甲酯化形式存在。阶梯式部分酸水解分析结果显示,约有73%的中性糖降解至0.01mol/L三氟乙酸溶液中,推测该分子片段主要由葡萄聚糖支链、阿拉伯聚糖支链和半乳聚糖支链组成。约5%的中性糖降解于0.05mol/L三氟乙酸溶液中,推测该分子片段主要由葡萄糖或半乳糖与阿拉伯糖交替连接的寡糖支链组成。约13%的中性糖降解于0.5mol/L三氟乙酸溶液中,该分子片段主要由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交替连接的寡糖支链以及零散分散于聚半乳糖醛酸链上的阿拉伯糖残基组成。结论:TPS3-1由高度酯化的半乳糖醛酸平滑区域和3类不同化学结构特征的毛发区域片段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多糖 果胶 化学结构
下载PDF
小果油茶种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黄勇 姚小华 +3 位作者 王开良 任华东 李志真 谢一青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8-707,共10页
分析了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8个地理群体进行种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相当丰富,小果油茶18个群体10个种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高达24.7%,平均相对极差也达到48.2%,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及内差异极... 分析了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8个地理群体进行种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相当丰富,小果油茶18个群体10个种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高达24.7%,平均相对极差也达到48.2%,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及内差异极显著。巢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小果油茶群体间多样性程度略大于群体内的多样性,其中性状Tf、Ls/Ws、Lf、Wss及Ls在群体间变异明显大于群体内的变异,Wf和Rs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变异大小相当,群体间略大于群体内,而Ns和Lf/Wf则是群体内变异明显大于群体间变异,主要以群体内变异为主。种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呈现较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在欧氏平均距离4.22的阀值处可将划分为3个大类。相关性分析得知小果油茶表观性状没有随经纬度变化而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演变规律,但通过进一步的地理趋势面分析得知,Rs、Ls/Ws及Ws与经纬度的拟合度及拟合效果均达到较好的水平,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油茶 种实表观性状 趋势面分析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金花茶种子诱导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于大永 时贞颂 +3 位作者 彭倩 史丽颖 冯宝民 王永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393-2395,共3页
目的探讨金花茶种子诱导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CCEB)干预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Western印记法等检测其对细胞凋亡及Bax、Bcl-2等表达的影响。结果 CCEB作... 目的探讨金花茶种子诱导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CCEB)干预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Western印记法等检测其对细胞凋亡及Bax、Bcl-2等表达的影响。结果 CCEB作用于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后,引起PC3细胞DNA片段化率增大,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内caspase-3活性增高,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胞浆中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结论 CCEB诱导PC3细胞凋亡与caspase依赖性线粒体途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前列腺癌 PC3细胞 凋亡
下载PDF
不同粒径金花茶茶花粉体物理特性 被引量:23
17
作者 黄梅华 吴儒华 +7 位作者 何全光 杨泉光 潘鸿 张娥珍 黄瑞斌 杨海娟 张洪 潘子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82,共7页
研究3种不同粒径范围金花茶茶花粉体的流动性、溶解性、功能成分皂苷溶出量等物理特性,并结合激光粒度分布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直观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粉(平均直径133.90μm)、超微粉(平均直径15.76μm)、纳米粉(平均直径201.50 nm... 研究3种不同粒径范围金花茶茶花粉体的流动性、溶解性、功能成分皂苷溶出量等物理特性,并结合激光粒度分布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直观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粉(平均直径133.90μm)、超微粉(平均直径15.76μm)、纳米粉(平均直径201.50 nm)的粒径依次减小,细胞破碎程度、不规则度依次增加,差异显著;随粒径减小,粉体的流动性、松密度、润湿性、膨胀力先减小后增加,以普通粉最高;持水力普通粉最高,超微粉次之;水溶性、皂苷溶出量呈现先增大后略微减小的趋势。说明不同粒径金花茶茶花粉体特性各不相同,综合比较下,超微粉具有较高的溶解率、皂苷溶出量,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加工方便,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粉体 粒径 物理特性
下载PDF
金花茶茶花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立芳 刘洪存 +3 位作者 罗佳 邓娴 姜明国 耿丽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89,共4页
目的:以10批次的金花茶茶花为研究对象,建立金花茶茶花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微波法提取金花茶茶花中的有效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金花茶茶花的指纹图谱。结果:建立了金花茶茶花HPLC特征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34个共有峰,10... 目的:以10批次的金花茶茶花为研究对象,建立金花茶茶花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微波法提取金花茶茶花中的有效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金花茶茶花的指纹图谱。结果:建立了金花茶茶花HPLC特征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34个共有峰,10批次金花茶茶花指纹图谱经国家药典委员会规定的相似度计算软件(2004A)计算,共有峰保留时间的相对偏差较小,相似度良好。结论:建立金花茶茶花高液相指纹图谱,建立共有模式,可作为科学评价金花茶茶花质量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茶花 高效液相色谱 黄酮类 指纹图谱
下载PDF
不同授粉方式对攸县油茶坐果率及果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杨亚 袁德义 +2 位作者 刘东明 范晓明 高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5,共5页
以2个8年生攸县油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研究了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去雄不授粉及自然授粉四种授粉方式对其坐果率、落果动态及果实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攸县油茶不同授粉方式的坐果率有差异,坐果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异花授粉>... 以2个8年生攸县油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研究了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去雄不授粉及自然授粉四种授粉方式对其坐果率、落果动态及果实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攸县油茶不同授粉方式的坐果率有差异,坐果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异花授粉>自然授粉>自花授粉>去雄不授粉。四种授粉处理的落果高峰期均出现在授粉后两个月内,其中以去雄不授粉落果率最高,异交落果率最低。果实横、纵径生长规律均呈现单"S"曲线,授粉4个月以后,异花授粉处理果实的横、纵径均大于其他3个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攸县油茶 授粉 坐果率 落果 果实生长
下载PDF
金花茶种子对激素相关性肿瘤体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韩立春 史丽颖 +4 位作者 于大永 唐前 唐玲 冯宝民 王永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146-3148,共3页
目的观察金花茶种子不同提取物对激素相关性肿瘤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金花茶种子不同提取物对人宫颈癌HeLa S3细胞和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都显示了较... 目的观察金花茶种子不同提取物对激素相关性肿瘤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金花茶种子不同提取物对人宫颈癌HeLa S3细胞和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都显示了较强的抑制人宫颈癌HeLa S3细胞和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作用,其IC50分别为85.88,67.62,55.71μg/ml和63.06,56.20,68.53μg/ml,且抑制作用和样品浓度呈量效关系。结论金花茶种子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在体外对激素相关性肿瘤具有抑制作用,为其抗癌活性的有效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宫颈癌 前列腺癌 HELA S3细胞 PC3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