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uit Anatomy of sect. Paracamellia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Significance of Germplasm Resources Exploit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洪思思 张斯敏 +3 位作者 楼嘉 张薇 吕洪飞 廖芳蕾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5期643-646,共4页
[Objective] To utilize the germplasm resources,new systematic evidenc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ect.Paracamellia,genus Camellia is found in this article.[Method] Fruit anatomy of 10 species representing sect.Paracam... [Objective] To utilize the germplasm resources,new systematic evidenc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ect.Paracamellia,genus Camellia is found in this article.[Method] Fruit anatomy of 10 species representing sect.Paracamellia was investigated.And the main component of sect.Paracamellia in the genus Camellia was studied by MVSP software.[Result] The exocarp was thin;mesocarp was broad,having a large number of stone cells;endocarp was lignified,and separated easily from seed.The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species was far,showing far relation;the current study did not support the formation of Camellia grijsii(C.grijsii)and Camellia yuhsienensis(C.yuhsienensis),Camellia shensiensis(C.shensiensis)should not be recognized as a variety of C.yuhsienensis.In addition,it also proved Ming's combining of Camellia confusa(C.confusa)and Camellia kissi(C.kissi)was unnatural.[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ect.Paracamellia in the genus Camel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us camellia sect.Paracamellia Fruit anatomy Classification Germplasm resources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 (L.) Dyer in Yunnan Province
2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7 位作者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7期1067-1070,共4页
Yunnan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ea origination but also the center of tea evolution and variation.There is a broad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This paper concern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ct.The... Yunnan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ea origination but also the center of tea evolution and variation.There is a broad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This paper concern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ct.Thea(L.) Dyer,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and checks out the number and name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which will offer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ea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sect.thea(L.) Dyer DISTRIBUTION Species and Variety
下载PDF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束际林 陈亮 +3 位作者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玖 宋维希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15,共10页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光滑、穴大、脊平和外壁内层厚度大等特征均比茶组植物原始,其中红山茶、白毛红山茶和落瓣油茶的表面纹饰与较原始的茶组植物广南茶、圆基茶、老黑菜及属大理茶中的巴达大茶树极为相似,均属穴网状纹饰,因此,茶组植物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文中还对苦茶的演化位置、较原始的条组植物花粉表面纹饰的类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植物 山茶属植物 花粉形态 超微结构 演化
下载PDF
茶组植物中茶氨酸和没食子酸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折改梅 张香兰 +3 位作者 陈可可 许玫 张颖君 杨崇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48,共3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茶属茶组的6种3变种植物叶中的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均普遍存在于这几种茶组植物中,二者在大理茶与广西茶中的含量与大叶茶最为接近,野生的大理茶在云南民间亦作...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茶属茶组的6种3变种植物叶中的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均普遍存在于这几种茶组植物中,二者在大理茶与广西茶中的含量与大叶茶最为接近,野生的大理茶在云南民间亦作为茶叶的原料使用,有悠久的历史,提示大理茶有可能是大叶茶的基源植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茶组 没食子酸 茶氨酸
下载PDF
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Ⅳ关于山茶属茶组的订正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宏达 张润梅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1-17,共7页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乱分类,其中16种确认为独立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茶组 山茶科 发育
下载PDF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109
6
作者 陈亮 虞富莲 童启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系统分类 演化 植物分类
下载PDF
利用RAPD进行茶组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陈亮 山口聪 +3 位作者 王平盛 许玫 宋维希 童启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张宏达系统山茶属茶组植物24种、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进行了RAPD分析。从冬梢中获得了高质量和高得率的基因组DNA, A260/A280平均为1.71,平均得率为331μg/g鲜重。从Operon技术公司的61个十聚体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用于茶... 对张宏达系统山茶属茶组植物24种、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进行了RAPD分析。从冬梢中获得了高质量和高得率的基因组DNA, A260/A280平均为1.71,平均得率为331μg/g鲜重。从Operon技术公司的61个十聚体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用于茶组植物的RAPD扩增,在所扩增得到的107条可重现谱带中(平均7.1条/引物)有102条(平均6.8条/引物)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是95.3%。每个引物扩增的谱带数在211条之间,相对多态性频度在0.04—0.96之间,不过总平均多态性频度只有0.30,在0.16—0.60之间。利用RAPD标记的Nei&Li氏系数和UPGMA法构建了茶组植物分子系统树,并进行SHMM主成分分析,结果均可将茶组植物分为“五室类群”和“三室类群”两大类。在UPGMA分子系统树上,两大类下可分别再分3个和2个亚类群。同时从遗传距离探讨了一些种的亲缘关系和分子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茶组植物 遗传多样性 分子系统学 山茶属
下载PDF
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17
8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7 位作者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50-1753,共4页
云南既是茶树起源中心,又是茶树演化变异中心。茶组植物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分布。本文总结了茶组植物研究成果,明确了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云南茶组植物种及变种的数量及名称,为茶树资源分类、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茶组植物 分布 种和变种
下载PDF
四川大树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梁国鲁 李晓林 +1 位作者 王守生 周才琼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对四川大树茶5种17类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理茶(Camellis taliensisMeleh)。为20=30=20m+10sm,南川茶(C.nanchuanica Chang et Xiong)、秃房茶(C.gymnogyna Chang)、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和茶(C.sinensis Kt... 对四川大树茶5种17类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理茶(Camellis taliensisMeleh)。为20=30=20m+10sm,南川茶(C.nanchuanica Chang et Xiong)、秃房茶(C.gymnogyna Chang)、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和茶(C.sinensis Ktze)均为20=30=20m+8sm+2st,两类核型属“2A”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叶植物的物种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中对茶组的分类学处理及原产中心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树茶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红山茶组植物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及其演化关系 被引量:21
10
作者 倪穗 李纪元 +1 位作者 田敏 高捍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20,共5页
花粉外壁纹饰不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植物基因型的外部表现,是研究植物分类演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用扫描电镜对山茶属红山茶组27种1变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红山茶组植物花粉粒的体积较大,规则花粉形状主要为长球形... 花粉外壁纹饰不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植物基因型的外部表现,是研究植物分类演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用扫描电镜对山茶属红山茶组27种1变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红山茶组植物花粉粒的体积较大,规则花粉形状主要为长球形,某些种中存在不规则花粉。萌发孔均为三孔沟。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花粉外壁纹饰主要有皱沟状、皱波状、皱波状-颗粒状和颗粒状4种类型。不同种的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可为红山茶组种间分类及演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某些种分类地位的确定和种系处理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红山茶组 花粉外壁纹饰 分类与演化 扫描电镜
下载PDF
金花茶组植物花粉扫描电镜研究(一)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任翔 胡长华 +2 位作者 梁倩华 赵瑞峰 梁盛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2-245,共4页
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具有种属特异性。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报道了金花茶组8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型:疣状纹饰(块状纹饰)类型、脑纹状纹饰(蠕虫状纹饰)类型及拟网状纹饰类... 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具有种属特异性。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报道了金花茶组8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型:疣状纹饰(块状纹饰)类型、脑纹状纹饰(蠕虫状纹饰)类型及拟网状纹饰类型。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三大类型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可为种间分类及演化关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金花茶 花粉形态 扫描电镜
下载PDF
茶组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及种间杂交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盛美 宋维希 +3 位作者 唐一春 马玲 汪云刚 成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5-118,共4页
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茶组植物10个茶种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0个茶种的花粉发芽率在9.2%~79.1%之间,其中,野生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34.2%,栽培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75.8%,各茶种之间花粉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型茶树与栽培... 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茶组植物10个茶种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0个茶种的花粉发芽率在9.2%~79.1%之间,其中,野生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34.2%,栽培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75.8%,各茶种之间花粉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8个人工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在4.4%~22.5%之间,结果表明,以花粉生活力高的栽培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高于野生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花粉生活力 种间杂交
下载PDF
山茶属连蕊茶组6种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广清 孙立 刘燕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4,共5页
首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山茶属(Camellia)连蕊茶组(Sect. TheopsisCoh. St.) 6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4大类型: 皱波状(肖长尖连蕊茶CamelliasubacutissimaChang和岳麓连蕊茶C.handeliiSealy... 首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山茶属(Camellia)连蕊茶组(Sect. TheopsisCoh. St.) 6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4大类型: 皱波状(肖长尖连蕊茶CamelliasubacutissimaChang和岳麓连蕊茶C.handeliiSealy); 不规则皱网状(毛柄连蕊茶C.fraternalHance和七瓣连蕊茶C.septempetalaChang et L. L. Qi); 脑纹状(柃叶连蕊茶C.euryoidesLindl.); 穴状(小长尾连蕊茶C.parvicaudataChang)。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可为组内种间的区分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分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连蕊茶组 花粉形态
下载PDF
中国茶组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黎星辉 章传政 +3 位作者 刘春林 施兆鹏 罗军武 陈暄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07-508,共2页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茶组植物23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11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35条RAPD谱带,其中有多态带123条,平均多态性为91.11%。聚类分析表明,广南茶与大苞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378),汝城白毛茶与厚轴茶之间的遗传距...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茶组植物23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11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35条RAPD谱带,其中有多态带123条,平均多态性为91.11%。聚类分析表明,广南茶与大苞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378),汝城白毛茶与厚轴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8995),应用UPGMA聚类分析法构建了DNA分子系统树图,并据此讨论了茶组植物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FTIR技术金花茶组植物物种鉴定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覃小玲 史艳财 +4 位作者 李承卓 韦霄 黄荣韶 孔德鑫 黄庶识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685-2689,共5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获得16种金花茶组植物的FTIR光谱图,结合系统聚类和相关性系数法对所得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6种金花茶组植物可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是:龙州金花茶等11种;第二类是中东金花茶、柠檬金花茶、平...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获得16种金花茶组植物的FTIR光谱图,结合系统聚类和相关性系数法对所得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6种金花茶组植物可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是:龙州金花茶等11种;第二类是中东金花茶、柠檬金花茶、平果金花茶及崇左金花茶;第三类仅小果金花茶一种。结合相关形态解剖学等方面的差异,该研究支持将弄岗金花茶与毛籽金花茶归并为一个种;直脉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小瓣金花茶、东兴金花茶、柠檬金花茶、中东金花茶、小果金花茶、金花茶、顶生金花茶与平果金花茶各自划分为独立种。FTIR-聚类分析法可以作为金花茶组植物物种鉴定的一种可行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金花茶组植物 聚类分析 鉴定
下载PDF
金花茶组植物花粉扫描电镜研究Ⅱ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任翔 胡长华 +3 位作者 李春瑶 李红 黄松殿 梁盛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3期78-82,共5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报道了金花茶组6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型:疣状纹饰(块状纹饰),瘤棒状纹饰(蠕虫状纹饰)、拟网状纹饰类型.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具有...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报道了金花茶组6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型:疣状纹饰(块状纹饰),瘤棒状纹饰(蠕虫状纹饰)、拟网状纹饰类型.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根据花粉形态对6种金花茶分类归属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金花茶组 花粉形态 扫描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贵州大树茶的核型变异与进化 被引量:26
17
作者 梁国鲁 周才琼 +2 位作者 林蒙嘉 陈家玉 刘君素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08-315,共8页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假秃房茶C.gymnogynoides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榕江茶C.jungkiangensis 2n=30=20m+8sm+2st;茶C.sinensis 2n=30=20m+8sm+2st以及变种淡红花茶C.sinensis var.ruolla 2n=30=20m+8sm+2st;均属2A核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组植物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所划分的两大类核型,即m和sm类与m,sm,和st类是与其子房室数,即5室和3室相一致的。根据核型的不对称性程度、外部形态及生化分析,探讨了各种类的亲缘关系与系统演化途径;论证了茶组植物的原产地是位于滇、桂、黔毗邻交汇处的云贵高原,探讨了茶组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贵州 染色体组型 山茶科
下载PDF
金花茶组物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肖政 李纪元 +3 位作者 李志辉 黄连冬 范正琪 蒋昌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6,共6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29份金花茶组物种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筛选出的14条引物扩增得到133条清晰条带,其中12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74%。29份金花茶种质材料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0 6,Shannon...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29份金花茶组物种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筛选出的14条引物扩增得到133条清晰条带,其中12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74%。29份金花茶种质材料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0 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531 4,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81 0.835,金花茶组物种的遗传基础较宽。用NTSYS软件对样品进行UPGMA聚类分析,29份金花茶样品聚为3大类群,其中扶绥中东金花茶单独为一类,顶生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聚为一类,其它金花茶聚为一类。分析结果表明:夏石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支持将两者归并到柠檬黄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和毛籽金花茶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合并到同一个种;龙州金花茶和薄叶金花茶分别归为单独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组 亲缘关系 ISSR
下载PDF
乙醇/己烷混合溶剂一次性浸提油茶枯饼 被引量:8
19
作者 钟海雁 王承南 +1 位作者 刘云 张余权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3-56,共4页
对 95%乙醇和己烷构成的混合溶剂的特性、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性质及混合溶剂对油茶枯饼的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95%乙醇和己烷的体积比在 7∶30~ 4∶6范围内 ,两者均可混溶。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温度有提高的趋势 ,混合溶... 对 95%乙醇和己烷构成的混合溶剂的特性、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性质及混合溶剂对油茶枯饼的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95%乙醇和己烷的体积比在 7∶30~ 4∶6范围内 ,两者均可混溶。茶油对混合溶剂的混溶温度有提高的趋势 ,混合溶剂对茶油的最大溶解度在 1 4 0 %左右。当 95%乙醇和己烷的体积比为 5∶5,浸出温度为 58℃ ,料液比为 2∶1 ,浸出时间为 5h时 ,对残油和油茶皂素的提取较合适 ;残油和油茶皂素的得率分别为 3 6%和7 0 %。表 6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酯己烷混合溶剂 油茶枯饼 油茶皂素 茶油 表面活性剂 浸出条件
下载PDF
迁地保护下7种金花茶的物候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葛玉珍 邹丽霞 +2 位作者 唐广田 周太久 黄仕训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59-60,共2页
2005—2007年对桂林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的7种金花茶组植物的物候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7种金花茶树种的萌动期与展叶期较一致,分别在2~3月与3月下旬~4月上旬。开花期和果熟期的差异较大,但大多集中在秋冬季与春季。10~11月... 2005—2007年对桂林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的7种金花茶组植物的物候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7种金花茶树种的萌动期与展叶期较一致,分别在2~3月与3月下旬~4月上旬。开花期和果熟期的差异较大,但大多集中在秋冬季与春季。10~11月份是采种的有效时期。7种金花茶的物候期受气温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组植物 物候特征 环境因子 迁地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