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P阳性细胞及HIF-1α、VEGF、FGF-2表达在老年股骨头坏死修复反应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卫哲 贾军 杨希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319-2321,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的修复反应机制。方法检测51例老年患者(≥60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标本的TRAP阳性细胞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因子(VEGF)、纤维生成因子-2(FGF-2)表达的分布。结果耐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阳...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的修复反应机制。方法检测51例老年患者(≥60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标本的TRAP阳性细胞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因子(VEGF)、纤维生成因子-2(FGF-2)表达的分布。结果耐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全部股骨头坏死修复区的过渡带,并随着放射学分期的进展,沿着修复区的过渡带向中心分布。HIF-1α表达在靠近坏死区的纤维坏死带和过渡带的内皮细胞;VEGF表达在修复区的水肿带;FGF-2则表达在整个修复区的血管壁和骨髓细胞。结论在晚期股骨头坏死的坏死区无HIF-1α、VEGF、FGF-2的表达,而参与修复区的血管生成反应;TRAP阳性细胞则出现在骨塌陷后的新生骨周围,并沿着新生血管向中心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头坏死 耐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 缺氧诱导因子-α(HIF-1α) 血管生成因子(VEGF) 纤维生成因子-2(FGF-2)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广东平远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兽生物多样性监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远忠 姜尧柱 +3 位作者 林石狮 韩志坚 何东仪 李远航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4期40-48,共9页
为进一步查清广东平远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种群数量及分布,于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及公里网格布设法对保护区全域进行监测。红外相机共拍摄独立有效照片8182张,鉴定出鸟兽14目28科58种,包括兽类4目10... 为进一步查清广东平远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种群数量及分布,于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及公里网格布设法对保护区全域进行监测。红外相机共拍摄独立有效照片8182张,鉴定出鸟兽14目28科58种,包括兽类4目10科15种,鸟类10目18科4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新增11种鸟类记录,确认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在保护区的种群存续。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排前三位的物种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倭花鼠Tamiops maritimus、野猪Sus scrofa;鸟类的前三位则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其中,白鹇、紫啸鸫、白眉山鹧鸪和倭花鼠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小麂和野猪以日间活动为主。该次红外相机监测有效地补充了林下鸟类、兽类和多种珍稀濒危种的数据,发现林下有蹄类动物优势显著、大型食肉动物缺失等特点,同时发现保护区仍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亟待开展进一步生物多样性调查及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龙文—黄田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相对多度 网格占有率 活动节律
下载PDF
COVID-19 lockdown has indirect,non-equivalent effects on activity patterns of Reeves'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and sympatric species 被引量:2
3
作者 Junqin Hua Shan Tian +5 位作者 Shuai Lu Ziqiang Zhu Xinjie Huang Jisong Tao Jianqiang Li Jiliang Xu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brought massive shifts in human activities through a global blockade,directly affecting wildlife survival.However,the indirect impacts of changes in human activities are often...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brought massive shifts in human activities through a global blockade,directly affecting wildlife survival.However,the indirect impacts of changes in human activities are often easily overlooked.We conducted surveys of Reeves'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and its sympatric species by camera traps in forest-type nature reserves in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pre-lockdown,lockdown and postlockdown.An increase in livestock activities observed during the lockdown and post-lockdown period in our study area provided us an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indirect impact of the lockdown on wildlife.The prelockdown period was used as a baseline to compare any changes in trends of relative abundance index,activity patterns and temporal spacing of targeted species and livestock.During the lockdown period,the 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of livestock increased by 50%and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daytime activity.Reeves's Pheasant showed avoidance responses to almost all sympatric species and livestock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and the livestock avoidance level of Reeves's Pheasant during the lockdown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of livestock.Species-specific changes in activity patterns of study species were observed,with reduced daytime activities of Hog Badger and Raccoon Dog during and after the confinement periods.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COVID-19 lockdown on the responses of wildlife by considering the changes in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use before,during and after lockdown.The knowledge gained on wildlife during reduced human mobility because of the pandemic aids in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human disturbances and developing futur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in the shared space,to manage both wildlife and livest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oidance-attraction ratios camera trap LIVESTOCK Spatio-temporal activity pattern Temporal spacing
下载PDF
Which species discovers novel food sources first?A camera trap study in a natural environment
4
作者 Christoph Randler 《Avian Research》 CSCD 2021年第3期421-424,共4页
Birds underlie a predation-starvation risk,and foraging should show a diurnal/circadian pattern.Camera traps were used to study visitation patterns and discovery of a novel food source in woodland birds in SW Germany.... Birds underlie a predation-starvation risk,and foraging should show a diurnal/circadian pattern.Camera traps were used to study visitation patterns and discovery of a novel food source in woodland birds in SW Germany.A total of 18 species occurred at feeders with nine of them being exploratory species.Great Tits(Parus major)discovered novel food sources first in most instances,and first discoveries occurred on average at 10:38,while it took 97 h for the first detection of the food source.Population size was correlated with discovery.The study supports the predation-starva-tion risk hypothesis with discovery of food sources in the mo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ra trap Explorative behaviour Foraging behaviour Novel food source Starvation predation trade-off
下载PDF
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及同域分布动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
5
作者 薛亚东 孙戈 +6 位作者 李佳 德力格尔其木格·达瓦苏仁 阿木古郎·洛布桑金巴 李广良 秦爱丽 金崑 肖文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104,共10页
[目的]调查蒙古国珍稀濒危动物戈壁棕熊及同域分布动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为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的精准保护、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2019年4月-2021年3月在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补饲... [目的]调查蒙古国珍稀濒危动物戈壁棕熊及同域分布动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为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的精准保护、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2019年4月-2021年3月在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补饲点、水源点和兽径/通道处布设的118台红外相机数据进行分析,编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名录,采用分布强度指数和相对多度指数分析戈壁棕熊及其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分布强度和相对多度,比较主要兽类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分布特征与物种间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调查累计59271个红外相机工作日,鉴定出兽类6目13种、鸟类10目48种。兽类以荒漠生境典型物种为主,也包括干旱山地生境物种和部分古北界、全北界广布种;鸟类涵盖典型荒漠、半荒漠和干旱草原鸟种以及山地裸岩区典型鸟种和典型湿地鸟类。鸟类中19种为当地留鸟,占全部鸟种数的39.6%,其余29种为候鸟,仅在迁徙季短期停留于戈壁中的各绿洲。获得主要兽类独立照片23312张,蒙古野驴的独立照片数最多,其次为野骆驼、戈壁棕熊。戈壁棕熊的分布强度表现为从保护区东部到西部逐渐降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分布强度呈从西部到东部减弱趋势;食肉动物中各物种在不同绿洲呈现不同分布强度。10种大中型兽类中,戈壁棕熊相对多度指数(20.61)最高;食草动物中,蒙古野驴相对多度指数(17.26)最高。[结论]大戈壁保护区主要兽类分布强度在不同绿洲间存在差异,可能与其生境选择偏好和捕食者/猎物的分布有关,也是荒漠生态系统动物群落竞争共存机制作用的体现。多数物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相对多度指数存在差异,尤其是有蹄类物种,对水源表现出明显依赖性。建议围绕水源点开展持续监测,进一步摸清大戈壁保护区A区的物种多样性,掌握戈壁棕熊等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戈壁保护区A区 戈壁棕熊 物种多样性 红外相机 分布格局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算法的人—虎共存区域风险等级划分
6
作者 曲智林 桂宁晨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62-266,F0003,共6页
以2014—2019年珲春地区红外相机拍摄的东北虎数据为基础,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了虎出没区域风险等级划分模型。由模型检验可知:模型的准确率为93.51%,精确率为93.85%,召回率为93.08%,F1值为93.31%,Cohen s Kappa统计系数为90.2%。研究... 以2014—2019年珲春地区红外相机拍摄的东北虎数据为基础,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了虎出没区域风险等级划分模型。由模型检验可知:模型的准确率为93.51%,精确率为93.85%,召回率为93.08%,F1值为93.31%,Cohen s Kappa统计系数为90.2%。研究结果表明: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人-虎共存区域风险等级划分模型分类效果好、预测准确度高,运用该模型对人-虎共存区域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共存区域 XGBoost算法 风险等级 划分模型 红外相机陷阱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种群数量特征及其危害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隆 贺东鹏 +4 位作者 陈章 武发思 朱非清 胡军舰 岳永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2021年9月-2022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轨迹、昼夜节律及鼠害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石窟及其周边活动的松鼠科动物为岩松鼠与复齿鼯鼠,均为文物致害种;通过Schnabel法与最小已知... 2021年9月-2022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轨迹、昼夜节律及鼠害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石窟及其周边活动的松鼠科动物为岩松鼠与复齿鼯鼠,均为文物致害种;通过Schnabel法与最小已知存活数估计法计算的岩松鼠种群密度分别为(3.64±0.26)、(3.64±0.24)只/hm^(2),与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种群密度(3.08±0.19)只/hm^(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岩松鼠与复齿鼯鼠种群密度(7.33±1.26)只/hm^(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致害物种分布范围广泛,能利用石窟栈道进行活动,可沿石窟崖体东西侧多方位、洞窟门窗以及露天大佛等位置进行攀爬.对石窟文物的破坏主要包括爬行过程造成的机械损伤、排泄物污染以及在洞窟内部与外围筑巢.在两种物种反复污染的栈道外围区域及靠近崖体的高频活动位置采取布设超声波驱避器、定期喷洒化学驱避剂等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鼠科动物 种群密度 红外相机技术 防治措施 麦积山石窟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六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
8
作者 韩一敏 肖梅 +7 位作者 何梦楠 李明富 侯蓉 吴鹏程 何芳 谌利民 胡杰 陈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8-610,共13页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采用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分析冷季和暖季该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高度重叠(△≥0.80),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为中度重叠(△值为0.50~0.80);(2)毛冠鹿、小麂、中华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且都具有晨昏习性,中华鬣羚偏夜行性,日活动模式为多峰型;(3)在冷季,中华扭角羚的占域率最高(0.70),在暖季,中华斑羚的占域率最高(0.96),中华鬣羚在冷季和暖季的占域率均最低,分别是0.18和0.19;(4)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地距离及距道路距离是影响这6种偶蹄类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研究显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在冷季和暖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季节偶蹄类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该区域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偶蹄类动物 季节性 活动节律 空间利用 占域模型
下载PDF
全国哺乳动物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 BON-Mammals)建设进展 被引量:44
9
作者 李佳琦 徐海根 +3 位作者 万雅琼 孙佳欣 李晟 蔡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9,共8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其中哺乳动物物种多样,分布范围广,对栖息地变化敏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评价的关键指示生物类群。生境的退化或丧失、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我国哺乳动物受到严重威胁。针对...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其中哺乳动物物种多样,分布范围广,对栖息地变化敏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评价的关键指示生物类群。生境的退化或丧失、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我国哺乳动物受到严重威胁。针对哺乳动物种群持续衰退的现状,为了掌握其生存状态、种群动态变化以及受威胁状况,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大中型哺乳动物观测网络建设。重点介绍了全国哺乳动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建设目标、主要内容、红外相机观测技术和样地选择方法等,讨论了哺乳动物观测网络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提出进一步完善全国大中型哺乳动物观测网络及信息化数据平台的建议,从而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和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观测网络 生物多样性保护 红外相机技术
下载PDF
神农架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对道路的时空适应动态研究
10
作者 张溢 张宇 +6 位作者 薛亚东 程铭昊 李劲 余辉亮 蒋军 聂秀青 李迪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7-2246,共10页
理解野生动物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人为干扰管理策略。本研究基于2023年5-10月在神农架国家公园神农顶区域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识别道路对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分析主要有蹄类相对多度与日活动节律,探讨野... 理解野生动物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人为干扰管理策略。本研究基于2023年5-10月在神农架国家公园神农顶区域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识别道路对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分析主要有蹄类相对多度与日活动节律,探讨野生动物对道路的时空响应,并与2014年红外相机数据比较以探究野生动物对道路的适应动态。结果表明:①2023年红外相机共记录到兽类5目14科24种,鸟类5目16科39种。②道路对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道路影响的阈值约为50 m和150 m。③野生动物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回避人类活动高峰且回避程度具有物种特异性,梅花鹿表现为空间不回避、时间回避;小麂和中华斑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时空回避,空间回避距离约为50 m。④在道路50 m范围内拍摄到豹猫、林麝等,梅花鹿、小麂、中华斑羚的相对多度较10年前更高。研究显示,野生动物通过调节自身活动节律适应道路干扰,对道路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道路等人为活动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道路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道路生态学
下载PDF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11
作者 赵晨光 杨维 +5 位作者 钟乾娟 吴明慧 胡隆琴 豆文理 吴涵 段玉宝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2-653,共12页
为了系统掌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该保护区1 km×1 km网格内按海拔带布设7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期间,累积17690个独立有效工作日,获得独立... 为了系统掌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该保护区1 km×1 km网格内按海拔带布设7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期间,累积17690个独立有效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274张,其中兽类3810张,鸟类2958张,家畜829张,人类677张。共记录兽类20种,分属6目12科,鸟类72种,分属7目2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合计占拍摄物种总数的17.39%。保护区内兽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野猪(Sus scrofa)。鸟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斑胸钩嘴鹛(Erythrogenys gravivox)、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本次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兽类新记录3种: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鸟类新记录42种,包括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灰头灰雀(Psittiparus gularis)、蓝歌鸲(Larvivora cyane)等。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在不同海拔、生境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兽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鸟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为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提供真实的影像资料,不仅更新了该区域物种资源的数据库,还为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精准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物种多样性 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活动节律的季节适应格局
12
作者 白小节 肖文宏 +3 位作者 张廷跃 刘邦友 肖治术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灵猫科动物是热带和亚热带生境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之一,但其野外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2016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设置的60个红外相机位点监测影像资料,筛选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及其相应监测位点的潜在啮齿类猎物数据。通过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在雨季、旱季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显示,小灵猫有明显的晨昏两个活动高峰,时间分别是03:00—06:00和19:00—24:00。季节比对发现,小灵猫雨季凌晨活动高峰(03:00—05:00)早于旱季(04:00—06:00),活动强度较旱季高且集中;黄昏后的活动较旱季有所延长。进一步分析其活动与潜在的啮齿类猎物的重叠度,结果发现小灵猫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重叠度整体较低(雨季,Δ=0.18;旱季,Δ=0.16);与夜行性鼠类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达90%以上,其中旱季的重叠系数(Δ=0.93)高于雨季(Δ=0.90)。此外,在保护区内的小灵猫凌晨活动高峰结束较保护区外延迟约1 h;黄昏后高峰阶段的活动强度(核密度)峰值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少许日间活动也主要出现在保护区内。上述结果表明,小灵猫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这些特征型表现与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关联,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小灵猫生活史特征以及实现物种有效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灵猫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捕食者−猎物关系 季节性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13
作者 张明军 颜文博 +2 位作者 曾治高 毛全盛 王琦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40,共11页
2018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公里网格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的125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62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监测。累计42 078个相机工作日内获得有效探测照片9 225张,鉴定出6目13科23种哺乳动物,有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2018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公里网格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的125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62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监测。累计42 078个相机工作日内获得有效探测照片9 225张,鉴定出6目13科23种哺乳动物,有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相对多度和网格占有率较高。人类活动对区内哺乳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影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沿海拔梯度从低到高呈中峰模式。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园内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完善了园内哺乳动物编目信息,为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和规划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编目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下载PDF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片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的红外相机初步调查
14
作者 谭又源 魏永 +3 位作者 陈红 李艳红 胡杰 袁玉龙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2019—2021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法对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片区进行了大中型兽类监测。共布设相机90台(正常工作71台),累计完成14495个相机工作日,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1926张。共记录到大中型兽类4目12科20种;包括国家... 2019—2021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法对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片区进行了大中型兽类监测。共布设相机90台(正常工作71台),累计完成14495个相机工作日,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1926张。共记录到大中型兽类4目12科20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以及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在该地区首次记录到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相对多度指数(RAI)居前3的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8.058)、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RAI=1.352)和岩羊Pseudois nayaur(RAI=1.338)。共有33台相机记录到以放牧和采集为主的人为活动,表明该地区人为干扰较为严重。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大中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编目及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中型兽类 红外相机 相对多度指数 人为干扰
下载PDF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鸟兽多样性研究
15
作者 吴昊 马永胜 +4 位作者 王天晖 贺孜尔汗 万升旗 薛亚东 李佳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掌握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本底资源现状,能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水源地使用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红外相机野外调... 掌握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本底资源现状,能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水源地使用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红外相机野外调查累计11443相机工作日,共收集到18773张野生动物照片,其中有效独立照片3303张,准确鉴定出4目9科17种野生兽类,7目12科32种野生鸟类。调查结果显示:1)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10,18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近危(NT)等级以上物种有24种。2)兽类和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67和3.03,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65和0.62。3)相对多度指数(I_(RA))前5种野生动物依次为鹅喉羚(Gazella yarkandensis)(I_(RA)=99.54)、野骆驼(Camelus ferus)(I_(RA)=53.57)、雪豹(Panthera uncia)(I_(RA)=35.22)、秃鹫(Aegypius monachus)(I_(RA)=15.64)、岩羊(Pseudois nayaur)(I_(RA)=13.81)。调查结果反映出甘肃安南坝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现状,可以为后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名录 相对多度 红外相机技术 濒危物种 荒漠生态系统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的时空格局研究
16
作者 陈章敏 彭波 +5 位作者 贺飞 何兴成 王文玲 刘天骄 李雨芯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3-384,共12页
基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135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同域有蹄类的日活动模式、季节性活动节律差异及时空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8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分布最广、相对丰富度最... 基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135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同域有蹄类的日活动模式、季节性活动节律差异及时空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8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分布最广、相对丰富度最高,岩羊Pseudois nayaur发现位点最少;在主要活动于森林的7种有蹄类中,中华斑羚全天活动,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为昼行性,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偏昼行性和晨昏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偏夜行性。除中华扭角羚外,其他有蹄类冷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都有显著差异;时间生态位上,有蹄类活动节律重叠在冷暖季有差异,暖季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于冷季;空间生态位上,野猪和中华斑羚的重叠指数最高,中华扭角羚和其他物种的重叠指数很低,提示大体型、集群的物种可能主要通过空间回避实现共存。研究结果丰富了有蹄类动物的基础信息,为保护区有蹄类的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活动模式 时空共存 有蹄类 大熊猫国家公园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的头孢拉定和青霉素G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晓东 尹利辉 冯玉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8-11,共4页
  目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抗感染药物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1],但在近年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其中有我国生活环境影响、感染性疾病多的客观因素,但病人用药盲目性大、医生用...   目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抗感染药物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1],但在近年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其中有我国生活环境影响、感染性疾病多的客观因素,但病人用药盲目性大、医生用药随意性多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 Penicillin G CEFRADINE Drug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与红腹角雉活动节律比较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18
作者 王志前 曹和琴 +1 位作者 杨光美 粟海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为揭示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在活动节律上的异同及其在人为干扰下的变化,本研究利用2017—2020年长时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建立重叠模型对两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 为揭示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在活动节律上的异同及其在人为干扰下的变化,本研究利用2017—2020年长时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建立重叠模型对两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雉类均以晨昏活动为主,与繁殖季(Δ=0.874,P>0.05)和多雨季(Δ=0.869,P>0.05)相比,非繁殖季(Δ=0.862,P>0.05)和少雨季(Δ=0.914,P>0.05)的活动节律重叠系数较高,但活动高峰并不相同;(2)红腹锦鸡对人类活动(Δ=0.787,P<0.05)和家畜(Δ=0.831,P<0.05)两种人为干扰类型都表现出较明显的规避行为,而红腹角雉对家养动物的规避程度较小(Δ=0.878,P>0.05)。可见,同域分布的这两种雉类尽管活动节律重叠较大,但仍在活动节律上存在季节性差异,且应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亦有不同。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究两种雉类的行为生态和物种共存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人为干扰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监测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湖南通道县鸟兽资源调查
19
作者 李旭丰 孙苏杭 +5 位作者 翟家正 唐耿超 文哲 林源 吴文华 张志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78-85,共8页
【目的】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通道县鸟兽物种资源情况,补充样线法等常规调查方法调查不到的物种数据。【方法】于2022年4月—2023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通道县开展鸟兽多样性监测。【结果】共计布设52个红外相机点位,相机日共8600 ... 【目的】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通道县鸟兽物种资源情况,补充样线法等常规调查方法调查不到的物种数据。【方法】于2022年4月—2023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通道县开展鸟兽多样性监测。【结果】共计布设52个红外相机点位,相机日共8600 d。获得兽类独立有效照片251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160张,记录到兽类12种隶属于4目9科,鸟类29种隶属于6目16科。其中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等8种动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监测兽类中鼬獾(Melogale moschata)的相对多度(RAI=7.326)最高,鸟类中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的相对多度(RAI=3.256)最高。【结论】调查了解了通道县鸟兽多样性的资源现状,为通道县内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与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鸟类 兽类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的江西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调查
20
作者 胡雪琴 翟健程 +2 位作者 路瑞 田珺 黄志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1-1090,共10页
江西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怀玉山脉余脉,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掌握该保护区本底资源并提供有效管理措施,2018年7月至2022年10月,在该保护区布设278台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红外相机累计工作48787个工作日,共获得独... 江西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怀玉山脉余脉,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掌握该保护区本底资源并提供有效管理措施,2018年7月至2022年10月,在该保护区布设278台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红外相机累计工作48787个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9760张,其中,兽类17719张,鸟类11121张,其他干扰920张。共鉴定出哺乳动物6目11科1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猕猴(Macaca mulatt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鸟类6目12科30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和灰林鸮(Strix aluco)等。所有监测到的鸟兽类物种中,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濒危物种的有1种,即黑麂,易危5种,近危7种;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的有3种,近危2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收录的有3种,附录Ⅱ收录的有2种;中国特有种8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RAI)最高的动物是白鹇(RAI为32.58),其后依次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RAI为21.89)和野猪(Sus scrofa,RAI为10.15),其余物种RAI均低于3。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江西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资源状况,为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管理与野生动物的长期监测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红外相机 相对丰富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