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时空演进与发展路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崇献 孙静 +1 位作者 张嘉豪 牛佳鑫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6期935-945,共11页
推动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商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是有效衔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文旅商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大运河沿线省市2012-2020年文旅商产业耦合协调度,分析空间演化特征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大运河... 推动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商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是有效衔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文旅商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大运河沿线省市2012-2020年文旅商产业耦合协调度,分析空间演化特征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商融合水平整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文旅商融合水平不同,且具有空间集聚性;在政策保障基础上及文旅商相关因素影响下,文旅商产业通过交叉、渗透和重组,从而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文旅商产业综合体。因此,应采取差异化文旅商融合发展策略,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基础,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沿线省市形成全域统筹、区域协同的文旅商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大运河沿线省市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沿线省市 文旅商融合 耦合协调 时空演进 发展路径
下载PDF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进路研究——产品、服务与产业视角
2
作者 任唤麟 秦素贞 解华顶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以及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应有新的进路。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遗产文化旅游价值未充分开发利用、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以及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应有新的进路。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遗产文化旅游价值未充分开发利用、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专项规划等问题,从产品、服务与产业视角对其进路进行研究,提出应构建复合旅游体验廊道、推出一批独特体验产品,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塑造特色品牌体系,增强文旅服务功能、构建线上互联平台,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等,全面发力,共同推进安徽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安徽段 文旅融合 高质量发展 进路
下载PDF
以文旅融合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流通供应链完善的策略研究——以京津冀运河段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群芳 杨雨昕 《供应链管理》 2024年第3期79-96,共18页
2020年我国发布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相关城市发展以及有关产业更新提供了思路,运河沿线的商流在逐渐恢复和壮大。京津冀作为大运河主要流经区域,对运河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以京津冀运... 2020年我国发布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相关城市发展以及有关产业更新提供了思路,运河沿线的商流在逐渐恢复和壮大。京津冀作为大运河主要流经区域,对运河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以京津冀运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京津冀运河段文旅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以文旅融合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流通供应链完善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文旅融合 流通供应链
下载PDF
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理论与场景应用研究
4
作者 李鑫 曲永欣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61-66,82,共7页
数智化背景下,数字孪生理念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发展,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解读与传播的创新。通过比较历史建筑信息模型、文化遗产元宇宙中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使能技术以及应用框架,分析文化遗产数... 数智化背景下,数字孪生理念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发展,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解读与传播的创新。通过比较历史建筑信息模型、文化遗产元宇宙中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使能技术以及应用框架,分析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的理论内涵。面向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提出具体框架和实施策略,并对其所需的支撑条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孪生 元宇宙 大运河 数字文旅
下载PDF
演化视角下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路径与机制——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城市为例
5
作者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3-70,共18页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遗产 旅游利用 路径演化 “起点-动力”假说 中国大运河江浙段
下载PDF
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旅游价值认知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6
作者 陈安琪 侯兵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5,共5页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我国实施的重要文化战略之一。大运河沿线具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基础,对于大运河遗产保护以及红色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大运河...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我国实施的重要文化战略之一。大运河沿线具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基础,对于大运河遗产保护以及红色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也是红色旅游价值的集中体现区域。文章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从大运河红色旅游价值认知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旅游价值认知存在的问题:大运河遗产价值认知度不高、红色文化旅游利用形式单一、红色旅游价值影响较低,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江苏段 红色旅游 价值认知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聊城黄运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梦飞 郑琳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聊城位于黄河、运河交汇之地,黄运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聊城市极为重视黄河、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在管理机制和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遗产保护不够系统全面、研究阐释和宣传力度不够、开发利用水平较低、配套... 聊城位于黄河、运河交汇之地,黄运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聊城市极为重视黄河、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在管理机制和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遗产保护不够系统全面、研究阐释和宣传力度不够、开发利用水平较低、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一现状,聊城市应采取加大遗产保护和阐释力度、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发展业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等措施,深入挖掘黄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黄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真正将聊城打造成为“两河交汇”的“明珠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城 黄运文化 文旅融合 保护与开发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厉建梅 李曼 +1 位作者 元敏丽 李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152,173,共9页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8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8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并在分析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上看,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上呈现波动递增态势,但于2020年出现断崖式下跌。(2)从空间上看,旅游交通碳排放呈现“京豫苏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北京、河南和江苏基本处于高碳排放区或较高碳排放区,而其他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相对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游客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及能源效率对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异的影响作用较强,文化要素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但呈现加强态势。由此,为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以及实现文化、生态和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旅游交通碳排放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通州文旅区的民宿特色建设探索
9
作者 陈雨萱 杜欣然 +3 位作者 严子怡 李邢鱼 姚鑫鑫 沈健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209-211,共3页
本文以北京通州大运河附近的一家中式四合院民宿为切入点,对通州文旅区的民俗特色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探索的各个方面分别为内部装修格式、饮食特色、外观设计特色、庭院特色以及娱乐特色,针对这几方面,本文进行了详细描述,旨在全方面... 本文以北京通州大运河附近的一家中式四合院民宿为切入点,对通州文旅区的民俗特色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探索的各个方面分别为内部装修格式、饮食特色、外观设计特色、庭院特色以及娱乐特色,针对这几方面,本文进行了详细描述,旨在全方面了解特色民宿的各个方面的同时,探索出能够对运河文化传播起到良好作用的民俗特点,为宣传和弘扬运河文化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通州文旅 民宿特色 运河文化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旅游景区IP形象设计策略研究——以红旗渠景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晴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0-94,共5页
IP形象设计在红色旅游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有助于带给游客更为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帮助游客深刻认识和理解优秀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红旗渠作为河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其IP形象设计应聚焦红旗渠... IP形象设计在红色旅游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有助于带给游客更为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帮助游客深刻认识和理解优秀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红旗渠作为河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其IP形象设计应聚焦红旗渠的核心精神品质,挖掘相应的视觉元素如“渠水”和“红飘带廊桥”,找到精确的形象定位元素,以高辨识度的造型呈现,使游客对形象外观产生信任和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 红旗渠 IP形象设计
下载PDF
塑造“千年运河·水韵扬州”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
11
作者 陈吟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9期140-142,共3页
塑造一个品牌是旅游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这也是衡量一个旅游城市特点和文化的核心指标之一。扬州作为大运河的源头城市,运河对文化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扬州运河发展的资源优势,分析目前存在的品牌定位不准确、合作... 塑造一个品牌是旅游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这也是衡量一个旅游城市特点和文化的核心指标之一。扬州作为大运河的源头城市,运河对文化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扬州运河发展的资源优势,分析目前存在的品牌定位不准确、合作不紧密、旅游企业素质不过硬等问题,提出了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多方面区域合作、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创新营销方式等相应的对策意见,希望可以打造出鲜活清晰的城市旅游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 文化旅游 品牌传播
下载PDF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融合动能研究
12
作者 杨宇 《中国商论》 2024年第6期79-83,共5页
文旅融合是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大运河高质量开发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展示大运河文化底蕴,并融入时代和社会需求,推动地区联动发展。在大运河文旅资源和特色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大运河文旅融合动能爆发的若... 文旅融合是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大运河高质量开发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展示大运河文化底蕴,并融入时代和社会需求,推动地区联动发展。在大运河文旅资源和特色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大运河文旅融合动能爆发的若干途径,并深入挖掘文化遗址,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和文创产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积极探索“大运河+X”的文旅开发方向,创新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和持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 文化 旅游 文旅融合发展
下载PDF
大运河江苏段非遗和旅游融合共生研究
13
作者 宋长善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8-64,共7页
共生理论为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借助共生理论分析框架,构建非遗和旅游融合共生模型,并以大运河江苏段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非遗和旅游融合共生问题。研究发现,现阶段两者融合发展依然面临共生环境欠... 共生理论为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借助共生理论分析框架,构建非遗和旅游融合共生模型,并以大运河江苏段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非遗和旅游融合共生问题。研究发现,现阶段两者融合发展依然面临共生环境欠佳、共生单元同质、共生界面不优、共生模式滞后等困境,并据此提出促进两者深度融合发展的共生路径:创设健康和谐的共生环境,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增强共生单元能量,推动非遗资源创新转化与产业延伸发展;发展多重共生界面,助推非遗和旅游开发有机融合;优化共生模式,构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非遗 旅游 大运河文化
下载PDF
北运河廊坊段旅游航道导助航配布优化研究
14
作者 赵家松 《中国海事》 2024年第3期37-38,共2页
通过介绍北运河廊坊段航道基本情况及特点,论述针对北运河廊坊段旅游航道弯曲部分航标配布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分析了优化方案的优势所在,促进北运河廊坊段实现旅游通航安全。
关键词 北运河廊坊段 旅游航道 航标配布 优化研究
下载PDF
基于大运河古诗词文化特色的创新转化方式探索
15
作者 杨德利 杨博文 沈健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81-183,共3页
本文探讨了基于大运河古诗词文化特色的创新转化方式。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的文化特色逐渐被遗忘,故本文提出了以古诗词为基础的创新转化方式。首先,本文分析了大运河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 本文探讨了基于大运河古诗词文化特色的创新转化方式。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的文化特色逐渐被遗忘,故本文提出了以古诗词为基础的创新转化方式。首先,本文分析了大运河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展现古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表达。其次,本文介绍了创新转化的诸多途径、方法手段。最后,本文评估了创新转化方式的前景和挑战,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原有文化特色,同时创新转化也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类似文化保护与创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诗舞 古诗词 文化旅游
下载PDF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意象偏差测度与评价——基于投射意象与感知意象的比较分析
16
作者 张书颖 崔家胜 +2 位作者 王灵恩 刘家明 龙飞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4,共13页
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 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异同。研究结果认为,大运河(北京段)旅游意象由线性、景观、文化、服务和社交5个维度以及维度下属的16个范畴构建而成。同一河段的“投射-感知”意象、不同河段间的投射意象或感知意象在不同范畴和维度下都存在差距,且附属维度错位现象明显。为构建良好的旅游意象,旧城段要重点改善线性、文化和服务意象,通州段则需要关注线性和服务意象。研究结论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中华文化标识建设具有参考意义,也为线性文化遗产精准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文化遗产 旅游意象评价 投射意象 感知意象 大运河
下载PDF
大运河沧州段文旅深度融合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游博 张兰新 +1 位作者 刘秀宏 于秀萍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19,共5页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软实力,文旅融合模式类型和发展程度对促进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运河沧州段历史悠久,其丰富的资源、卓有成效的生态治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运河...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软实力,文旅融合模式类型和发展程度对促进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运河沧州段历史悠久,其丰富的资源、卓有成效的生态治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运河文旅项目打造中还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统筹管理有待提高、高质量运维欠缺等问题。为促使大运河沧州段文旅深度融合,应创新运用融合模式,推动沧州大运河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 融合模式 文旅深度融合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研究
18
作者 楼舒 林轶扬 《中国名城》 2024年第4期89-95,共7页
通过梳理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工业的发展脉络和价值,选取一些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实际案例,重点介绍、研究和分析大运河(杭州段)沿线的纺织工业类、机械工业类、仓储工业类三大类型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实践,以文旅融合... 通过梳理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工业的发展脉络和价值,选取一些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实际案例,重点介绍、研究和分析大运河(杭州段)沿线的纺织工业类、机械工业类、仓储工业类三大类型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实践,以文旅融合为视角探讨其保护与再开发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总结运河沿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果,同时也指出,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存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不全面、商业化进程中遗产原真性与商业运营不平衡等问题。最终提出从传承遗产真实文脉、保护与利用并重、创新树立旅游品牌、丰富文旅体验、提升宣传推广体系等5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工业遗产 文旅融合 活化利用 杭州
下载PDF
嘉兴大运河诗路文化传承及旅游开发研究
19
作者 潘晓侃 朱海萍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57,139,共6页
从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诗路源起和发展脉络、文化体系和人文特质三个方面探寻嘉兴大运河诗路的深刻内涵,分析嘉兴大运河诗路在共同富裕、城市形象、社会民生和生态保护四个方面的传承价值,并从挖掘文化深度、加大行动力度和提升人文温... 从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诗路源起和发展脉络、文化体系和人文特质三个方面探寻嘉兴大运河诗路的深刻内涵,分析嘉兴大运河诗路在共同富裕、城市形象、社会民生和生态保护四个方面的传承价值,并从挖掘文化深度、加大行动力度和提升人文温度三个维度提出嘉兴大运河诗路旅游开发的思考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诗路 文化传统 文旅融合
下载PDF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Leisure Environment in Eco-cities-A Case Study of Ancient Canal Scenic Area in Yangzhou City 被引量:4
20
作者 SONG Li XIAO P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3年第4期31-34,共4页
Water leisure tourism is an emerging theme in urban planning, and its planning mode and operation leve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co-cycle degree of urban development. Tourism activities inevitably impact environmental ... Water leisure tourism is an emerging theme in urban planning, and its planning mode and operation leve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co-cycle degree of urban development. Tourism activities inevitably impact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urban water space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such spaces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of tourism planning. Taking the Yangzhou Ancient Canal Scenic Area for an example, the paper constructed the estimated indicators of water leisure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scenic geographic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lculated the scenic area's water leisure tourism environmental integrated carrying capacity by the method of barrel extrapolation, providing a reasonable foundation for evaluating the planning conditions in the eco-cycle urban water leisure tourism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cycle type WATER LEISURE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ANCIENT canal SCENIC Ar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