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蜀王蚕丛考辨——蚕丛实为蟾丛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道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6-48,共3页
文献记载“蜀先称王者为‘蚕丛’”,但考古发现却证明,与蜀王有关的是“蟾”,而不是“蚕”。巴蜀文字中常见的“手心”文所表达的其实是“蟾丛”,并非“蚕丛”。之所以“蟾“演变为“蚕”,首先是二者的谐音;其次是后世蜀地丝织业的发达... 文献记载“蜀先称王者为‘蚕丛’”,但考古发现却证明,与蜀王有关的是“蟾”,而不是“蚕”。巴蜀文字中常见的“手心”文所表达的其实是“蟾丛”,并非“蚕丛”。之所以“蟾“演变为“蚕”,首先是二者的谐音;其次是后世蜀地丝织业的发达;最后则离不开文人的想像和渲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王 蚕丛 蟾丛 古蜀文化
下载PDF
扬雄《蜀王本纪》与古蜀传说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20年第2期12-24,共13页
古蜀时代,传说有五个王朝,扬雄《蜀王本纪》就有关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为了解和探讨古蜀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成都平原诸多古城址、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揭示... 古蜀时代,传说有五个王朝,扬雄《蜀王本纪》就有关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为了解和探讨古蜀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成都平原诸多古城址、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可知传说的古蜀王朝并非子虚乌有。扬雄《蜀王本纪》记述的古蜀传说,终于得到了印证,但仍有许多疑问,需要我们做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蚕丛 柏灌 鱼凫 杜宇 鳖灵 三星堆 金沙遗址
下载PDF
蜀王蚕丛考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道军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54,共6页
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就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重点考证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含义。认为古蜀先民得名于"蚕",故曰"蚕丛",与考古发... 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就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重点考证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含义。认为古蜀先民得名于"蚕",故曰"蚕丛",与考古发现不符。应用三重证据法考证的结果显示其与"蟾蜍"有关。应是"蟾丛",而不是"蚕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字 古蜀王 蚕丛
下载PDF
蜀王名号考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道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典载蜀史语焉不详,唯蜀王名(含国号)勉强能成序列。这些名号隐含不少古蜀史实,向为学界瞩目。从语言学的角度探求其义,则可考证出"蚕丛"即"贵异","柏濩"即"白盍(氐)","鱼凫"即"... 典载蜀史语焉不详,唯蜀王名(含国号)勉强能成序列。这些名号隐含不少古蜀史实,向为学界瞩目。从语言学的角度探求其义,则可考证出"蚕丛"即"贵异","柏濩"即"白盍(氐)","鱼凫"即"鱼巫","杜宇"即"籍田","鳖灵"即"巴虎"等,藉此可钩蜀史、蜀语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王名号 蚕丛 柏濩 鱼凫 杜宇 鳖灵
下载PDF
嫘祖、蚕丛、冉駹与羌族的渊源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学书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3,192,共12页
古史传说黄帝元妃嫘祖为蚕丛氏始祖,蚕丛氏始居岷山,西汉因蚕丛陵置蚕陵县,北朝误刻“蚕陵”为“西陵”,蚕陵氏嫘祖变为西陵氏嫘祖。黄帝与嫘祖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其后世大禹生岷山石纽,佐证嫘祖源出岷山。蚕丛氏一支在岷山东麓建立古... 古史传说黄帝元妃嫘祖为蚕丛氏始祖,蚕丛氏始居岷山,西汉因蚕丛陵置蚕陵县,北朝误刻“蚕陵”为“西陵”,蚕陵氏嫘祖变为西陵氏嫘祖。黄帝与嫘祖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其后世大禹生岷山石纽,佐证嫘祖源出岷山。蚕丛氏一支在岷山东麓建立古蜀国,历虞、夏、商、周;一支在岷山建立冉駹古国,其首领为商朝冉侯、古蜀国蜀侯,至西汉臣属汉朝。古蜀国先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皆出自岷山蚕丛氏,失国后归隐岷山融入冉駹。冉駹归汉后,留居岷山的部落历汉唐明清,与先后迁入其地的其他羌、汉等人群融合形成今日羌族,羌族至今仍自称“冉駹”。嫘祖、蚕丛、冉駹、羌族在岷山一脉相承,自称和居地几千年未变,羌族文化对解读古蜀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嫘祖 蚕丛 冉駹 羌族 渊源
原文传递
从古城址特征看宝墩文化来源——兼谈“三星堆一期文化”与“宝墩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赵殿增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76,共14页
“宝墩文化”于4500-3700年前在成都平原西南部和中部先后建造了8座古城址,采用的两面堆土的筑城技术,城址的形状大小,一大数小的群体布局等,都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相同,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前古城址群的三大类型之一。宝墩... “宝墩文化”于4500-3700年前在成都平原西南部和中部先后建造了8座古城址,采用的两面堆土的筑城技术,城址的形状大小,一大数小的群体布局等,都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相同,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前古城址群的三大类型之一。宝墩古城址群时代略晚,筑城技术与设计更加规范,推测该文化可能主要来自于长江中游,其动因或许与中国古史中“迁三苗于三危”的事件有关。处于成都平原北部的“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4800-4000年前,主要来源于距今5000-4800年前从西北山区下来的“桂圆桥文化”;他们没有掌握建城技术,主要聚居于河流沿岸,与“宝墩文化”曾共存于成都平原南北两地,文化面貌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他们各自有一个数百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在年代、地域、聚落形态、文化因素、来源去向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他们可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其主人或许分别是蜀史传说中的“蚕丛氏蜀王”与“柏灌氏蜀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墩文化 古城址群 三星堆一期文化 蚕丛氏 柏灌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