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羽《沧浪诗话》美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捷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68-271,共4页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美学思想 探讨
下载PDF
浅议“禅”对《沧浪诗话》的诗学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安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0-72,共3页
禅学自传入中土以来,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宋以来,"禅"在文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以《沧浪诗话》为切点,通过对禅与诗各自特征的把握,及诗禅交涉的缘起,来阐明"禅"对我国传统诗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严羽的... 禅学自传入中土以来,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宋以来,"禅"在文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以《沧浪诗话》为切点,通过对禅与诗各自特征的把握,及诗禅交涉的缘起,来阐明"禅"对我国传统诗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严羽的"以禅喻诗"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对文学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下载PDF
严羽的诗“品”论
3
作者 洪树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11-115,共5页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南宋的一部重要诗话。《诗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包含了严羽的重要诗论。严羽把诗的风格归纳为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种,把多样化的风格总结为"优游不迫"、"沉着痛快"...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南宋的一部重要诗话。《诗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包含了严羽的重要诗论。严羽把诗的风格归纳为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种,把多样化的风格总结为"优游不迫"、"沉着痛快"两大类型,既欣赏"沉着痛快"一类的诗,又赞美"优游不迫"一类的诗,并把"入神"视为诗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神 优游不迫 沉着痛快 《沧浪诗话》
下载PDF
论《沧浪诗话》的“师古”思想体系及其得失
4
作者 王惠 《中州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本文从师法的对象——“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师法的原因——“盛唐诸人惟在兴趣”和师法的方法——从“识”到“妙悟”三个角度对严羽《沧浪诗话》“师古”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阐发,并对之作出了准确的特点、原创的意义和超越性的价... 本文从师法的对象——“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师法的原因——“盛唐诸人惟在兴趣”和师法的方法——从“识”到“妙悟”三个角度对严羽《沧浪诗话》“师古”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阐发,并对之作出了准确的特点、原创的意义和超越性的价值等正面评价以及矛盾、错讹和疏漏的负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师古
下载PDF
水月镜象:论诗学史视域中的“兴趣”
5
作者 程小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48-54,共7页
严羽首倡的"兴趣"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特性和司空图"象外之象"及"韵外之致"的特性都是在承继并突破诗歌意"象"审美情味特性上形成的。不同于读者反应论的阐释,从心理学角度看,... 严羽首倡的"兴趣"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特性和司空图"象外之象"及"韵外之致"的特性都是在承继并突破诗歌意"象"审美情味特性上形成的。不同于读者反应论的阐释,从心理学角度看,水月镜象之水、镜指处于出场状态的显在情绪,是复杂心境中显现出来的基调情绪(背景情绪);而月、象指由显在情绪暗示烘托出的未出场(隐匿)情绪,"无迹可求"就是指这种朦胧的情绪。而水与月、境与象共同构成意境,呈现一种由显在情绪与隐匿情绪混合成的复杂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史 严羽 司空图 《沧浪诗话》 “象外之象” “韵外之致” 兴趣
下载PDF
诗体之辨——兼论《沧浪诗话》中初唐诸诗体
6
作者 郭竞芳 《殷都学刊》 2008年第4期71-74,共4页
从文体论的角度看,"诗"作为一体从"文章"中独立出来而与其它文体明确相区别,最早当属曹丕的《典论·论文》;明确地区分诗歌体制的是南朝·梁钟嵘;诗的体派的出现要晚于体制,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体有时代之体... 从文体论的角度看,"诗"作为一体从"文章"中独立出来而与其它文体明确相区别,最早当属曹丕的《典论·论文》;明确地区分诗歌体制的是南朝·梁钟嵘;诗的体派的出现要晚于体制,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体有时代之体和作家之体的是南宋的严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诗体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沧浪诗话》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严羽《沧浪诗话》中所涉及初唐诸诗体的风格内涵进行辨析,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诗体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读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特定的诗体提供一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初唐诗体 诗体辨析
下载PDF
试论《沧浪诗话》审美立场的得失——以《诗辩》开篇之立《楚辞》而弃《诗经》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元昕 《文学与文化》 2017年第2期136-142,共7页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的第一章就提出了学习诗歌的次第。他大胆地背离了传统,把《楚辞》抬到了启蒙的地位,对《诗经》则只字不提。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独到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纯乎纯的诗学体系。然而,《诗经》及其所代表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的第一章就提出了学习诗歌的次第。他大胆地背离了传统,把《楚辞》抬到了启蒙的地位,对《诗经》则只字不提。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独到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纯乎纯的诗学体系。然而,《诗经》及其所代表的诗教思想,为后代诗歌尤其是盛唐之音的形成提供了源头活水。因为审美立场的不尽相合而把古代诗歌的源头排除在了诗统之外,是不符合文学史的客观历史事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诗辩 诗经 诗教 盛唐之音
下载PDF
《沧浪诗话》“混李杜为王孟”说辨
8
作者 任家贤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8,共8页
郭绍虞先生在《沧浪诗话校释》中提出了《沧浪诗话》存在"混李杜为王孟"的内在矛盾,而这一说法也代表了学界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本文在辨析《沧浪诗话》中"第一义"、"妙悟"、"兴趣"等核心概... 郭绍虞先生在《沧浪诗话校释》中提出了《沧浪诗话》存在"混李杜为王孟"的内在矛盾,而这一说法也代表了学界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本文在辨析《沧浪诗话》中"第一义"、"妙悟"、"兴趣"等核心概念的意义及其间关系的基础上,对这一说法提出商榷,认为这是对各概念意义及关系辨析不清所造成的误会,由此表明《沧浪诗话》的理论并不存在这样的矛盾。而后世"格调"与"神韵"两派的理论,则是对严羽的理论有所偏取,结合各自的取向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第一义 妙悟 兴趣
下载PDF
《沧浪诗话》与明代复古、拟古诗潮
9
作者 陈洁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31-34,共4页
 宋代的诗话非常繁荣,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以严羽的《沧浪诗话》影响最大,尤其是对明代复古派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而使明代诗坛形成了以复古诗潮为主流的局面。《沧浪诗话》提倡学古、重视格调与情感,赞赏神韵...  宋代的诗话非常繁荣,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以严羽的《沧浪诗话》影响最大,尤其是对明代复古派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而使明代诗坛形成了以复古诗潮为主流的局面。《沧浪诗话》提倡学古、重视格调与情感,赞赏神韵等诗歌创作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明代 复古诗潮 诗歌创作 情感 文学评论 诗歌风格
下载PDF
透视《沧浪诗话》
10
作者 孙文飞 《唐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6-57,63,共3页
《沧浪诗话》是宋代文论家严羽的重要诗学著作,其具有开创性的独具特色的诗学理论对后世诗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诗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文学批评史上,《沧浪诗话》也是一部争议不断的诗学著作。本文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 《沧浪诗话》是宋代文论家严羽的重要诗学著作,其具有开创性的独具特色的诗学理论对后世诗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诗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文学批评史上,《沧浪诗话》也是一部争议不断的诗学著作。本文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透”过文本,“视”其思想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诗学理论 进步性 局限性
下载PDF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审美动因
11
作者 张倩倩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第7期154-156,共3页
严羽"以禅喻诗"的提出,在诗歌理论创作上无疑是一面旗帜。进一步说,"以禅喻诗"上升到审美意义层面,其审美意义上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上的高层次追求,其审美主体不同,审美需求也会随之不... 严羽"以禅喻诗"的提出,在诗歌理论创作上无疑是一面旗帜。进一步说,"以禅喻诗"上升到审美意义层面,其审美意义上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上的高层次追求,其审美主体不同,审美需求也会随之不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必然会随之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反之,即使审美主体相同,表现出的审美心理动因也会不尽相同。旨在从审美心理等方面揭示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审美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审美动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