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国民族政策及其特点略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伟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2,共8页
从政治、军事斗争的角度论述魏、蜀、吴三国所面临的复杂的民族问题,深入分析和比较魏、蜀、吴三国的民族政策及其特点。三国的民族政策各有特色,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曹魏所面临的民族问题最为复杂,但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也最为成功。... 从政治、军事斗争的角度论述魏、蜀、吴三国所面临的复杂的民族问题,深入分析和比较魏、蜀、吴三国的民族政策及其特点。三国的民族政策各有特色,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曹魏所面临的民族问题最为复杂,但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也最为成功。在本质上,三国的民族政策是其封建统治和政治、军事斗争的一部分,都是为本政权的利益服务的。三国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亦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策 三国 曹魏 蜀汉 孙吴
下载PDF
略论吴魏逍遥津战役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捷 李代斌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80-81,共2页
逍遥津战役是三国时期东吴对曹魏发动的一场重要战役,这是三国前期东吴发动的历次战役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逍遥津战役东吴的失败,进一步促使东吴改变联蜀抗曹的策略。东吴采取了吕蒙的策略,夺取荆州以巩固长江一线。从而,对魏... 逍遥津战役是三国时期东吴对曹魏发动的一场重要战役,这是三国前期东吴发动的历次战役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逍遥津战役东吴的失败,进一步促使东吴改变联蜀抗曹的策略。东吴采取了吕蒙的策略,夺取荆州以巩固长江一线。从而,对魏、蜀、吴三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津战役 东吴 曹魏
下载PDF
曹魏侍中机构的发展和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惠贤 《襄樊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5-15,共11页
曹操于相府置秘书令丞,"典尚书奏事",是为了限制尚书台权力过大。曹丕称帝,改秘书令丞为中书监、令,中书省建立,尚书台典机要之权移中书。中书既掌军国机要,又从尚书台夺得草拟诏命权,威势太盛。魏明帝逝世后,限制中书权势成... 曹操于相府置秘书令丞,"典尚书奏事",是为了限制尚书台权力过大。曹丕称帝,改秘书令丞为中书监、令,中书省建立,尚书台典机要之权移中书。中书既掌军国机要,又从尚书台夺得草拟诏命权,威势太盛。魏明帝逝世后,限制中书权势成为专制皇权发展的必然需求,门下、散骑以至秘书省的创建,正是这场争斗的必然结果。泰始二年"重谏诤官之选"诏书的颁布,是刚取得皇权的晋武帝限制中书权势行动的开端。从此侍中、黄门侍郎"应对献策","掌门下众事"外,屡充皇帝特使,或巡视州郡,或军前慰劳,或安抚新附,权力向外扩展;常侍、侍郎,除"从容侍从,承答顾问"外,"参掌诏命,平处文籍",成为"左右机纳之器",权力向内伸张。泰始十年通直散骑常侍的设置,正是常侍权力扩大在人员增置上的反映。散骑"虽隶门下而别为一省",其始置于泰始末,最迟不晚于咸宁四年(278年)前;而门下省之成立,当在晋武帝泰始初,稍早于散骑省。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秘书省建立,企图以行政手段削弱中书权力取得了表面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曹魏 侍中 散骑 门下
下载PDF
曹魏时期的消息及其传播媒体
4
作者 魏宏灿 魏萌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64-68,共5页
消息,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出现,意为消散与滋生,非今之含义。汉时,其含义演化为"音讯"。时至三国,消息含义已扩展到动态、近况、信息、传闻、新闻等,内容较为广泛,已基本概括了今天的消息内容。三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 消息,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出现,意为消散与滋生,非今之含义。汉时,其含义演化为"音讯"。时至三国,消息含义已扩展到动态、近况、信息、传闻、新闻等,内容较为广泛,已基本概括了今天的消息内容。三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这势必产生更多的消息。如:军事情报、秘密情报、社会动态等。这些消息,多是通过露布、布告、檄文等媒体传递的。四通八达的驿传体系为这些传递途径提供了畅通的保障。因此,檄文、露布被广泛运用,加速了消息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 消息 传递途径 驿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