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船舶CII预测模型研究
1
作者 陈弓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23年第4期48-53,共6页
相比通过物理模型和数值计算进行碳强度指数(Carbon Intensity Indicator, CII)预报,采用数据驱动方法构建模型进行CII预报能避免消耗大量计算资源。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机器学习、时间序列等数据驱动方法在构建此类预测模型中... 相比通过物理模型和数值计算进行碳强度指数(Carbon Intensity Indicator, CII)预报,采用数据驱动方法构建模型进行CII预报能避免消耗大量计算资源。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机器学习、时间序列等数据驱动方法在构建此类预测模型中应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构建的船舶CII预测模型。对比分析各种算法的优势和劣势可知,运用决策树算法和整合自回归移动平均算法构建船舶CII预测模型的研究目前虽然较少,但其颇具研究和创新空间,开展此项研究有助于在未来构建更准确、高效的船舶CII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强度指数 数据驱动方法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中国农村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郭文强 谭乔阳 +1 位作者 雷明 许新强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7-96,共10页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中国农村碳排放量,结合核密度估计法和莫兰指数对农村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借助STIRPAT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定量定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做出预测。结果显示:2010—2020年中国农村碳排放强度...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中国农村碳排放量,结合核密度估计法和莫兰指数对农村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借助STIRPAT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定量定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做出预测。结果显示:2010—2020年中国农村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区域内部存在多极化现象,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加强,具有集聚和依赖性特征。农业生产中畜牧业是农村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预计未来农村碳排放强度将持续下降,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将逐步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时空演变 莫兰指数 STIRPAT模型 灰色预测
下载PDF
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空间演化及对策研究
3
作者 杜鹏 董文姗 周东旭 《现代农业》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全面探索农业生产碳排放空间演化对制定合理的农业减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山东省2000—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数据,估算山东省16个地区的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进一步研究山东省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和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和动态演变。... 全面探索农业生产碳排放空间演化对制定合理的农业减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山东省2000—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数据,估算山东省16个地区的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进一步研究山东省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和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和动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倒U形变化趋势,表现出“上升—平稳波动—下降”的演化趋势;(2)各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呈现“平稳波动—持续下降”趋势,至2020年达到最低值;(3)在过去的20年中,山东省碳排放高强度和中高强度地区不断向中强度和低强度演化,2020年所有地区均降为中强度及以下;(4)山东省16个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Moran’s I指数呈N形波动,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对此,深入剖析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空间演化趋势,提出碳减排对策,以期为山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空间分布特征 碳排放强度 Moran’s I指数
下载PDF
基于营运数据的船舶能效分析及预测
4
作者 周兰喜 王楠 周旭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24年第2期34-38,共5页
为应对航运业日益严苛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提出一种计算船舶实际营运性能的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实现对营运能效的分析和预测。以某大型集装箱船为研究对象,对其在2021年前2个月的营运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船的实际性能相比设计值降低... 为应对航运业日益严苛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提出一种计算船舶实际营运性能的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实现对营运能效的分析和预测。以某大型集装箱船为研究对象,对其在2021年前2个月的营运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船的实际性能相比设计值降低约11.2%,通过采取坞修和调整船舶营运工况等措施能有效提高船舶的营运能效指数;通过对该船的营运能效进行预测,可给出提高船舶碳排放强度等级的具体措施,为船舶能效管理计划的制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运数据 能效分析 碳排放强度(cii) 性能预测
下载PDF
Carbon Emiss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and Its Decomposition Analysis: Case Study of Nanjing City, China 被引量:10
5
作者 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3 位作者 LIU Ying ZHONG Taiyang DING Minglei CHUAI Xiaow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198-212,共15页
Through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types and carbon emission items, this paper estimated carbon emission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Nanjing City, China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 Through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types and carbon emission items, this paper estimated carbon emission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Nanjing City, China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by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 mode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otal anthropogenic carbon emission of Nanjing increased from 1.22928 x 107 t in 2000 to 3.06939 x 107 t in 2009, in which the carbon emission of Inhabitation, mining & manufacturing land accounted for 93% of the total. 2) The average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Nanjing in 2009 was 46.63 t/ha, in which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Inhabitation, mining & manufacturing land was the highest(200.52 t/ha),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land use types. 3) The average carbon source intensity in Nanjing was 16 times of the average carbon sink intensity(2.83 t/ha) in 2009, indicating that Nanjing was confronted with serious carbon deficit and huge carbon cycle pressure. 4) Land use area per unit GDP was an inhibitory factor for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while the other factors were all contributing factors. 5) Carbon emission effect evaluation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land use activities to formulate low-carbon land use strateg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碳排放量 南京市 中国 碳排放强度 对数平均 分解 案例
下载PDF
基于PDA-IDA分解法的碳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安庆贤 邹雨晴 熊贝贝 《运筹与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146,共7页
探索影响碳强度变化的因素对于制定科学的减排措施、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产理论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碳强度变化分解方法,该方法除了提供能源结构、经济产出结构等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信息外,还提供了能源... 探索影响碳强度变化的因素对于制定科学的减排措施、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产理论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碳强度变化分解方法,该方法除了提供能源结构、经济产出结构等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信息外,还提供了能源、经济产出、CO_(2)排放的技术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信息。此外,本文构建了一种考虑物质守恒原则的效率测量方法,以测量能源、经济产出、CO_(2)排放的技术效率,从而科学量化技术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最后,本文使用2009年至2017年间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面板数据,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来探究交通运输行业碳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能源技术进步和CO_(2)技术进步是降低碳强度的关键因素,而潜在的碳排放系数是阻碍碳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强度 生产理论分解法 指数分解法 物质守恒原则 交通运输行业
下载PDF
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区域差异、时空特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睿涛 李薇 燕振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7-302,共16页
以甘肃省5个典型生态区域(民族、河西、陇东、陇中、陇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heil指数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采用R/S分析法对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灰色理论预测2020-2030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 以甘肃省5个典型生态区域(民族、河西、陇东、陇中、陇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heil指数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采用R/S分析法对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灰色理论预测2020-2030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走势及数值。结果表明:1991-2019年甘肃省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较低强度市域呈扩大态势,而较高强度市域呈缩小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总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区域内差异为主要影响因素,除民族区域之外其他区域内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较小且波动不大;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具有较强的分形特征,未来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值将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演化趋势;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经R/S分析后进行灰色预测,模型平均精度较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为探索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差异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节能减排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区域贡献度 THEIL指数 时空格局 HURST指数
下载PDF
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
8
作者 殷雅荣 李援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23期208-215,共8页
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以2012—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单元测算各省旅游交通碳强度。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对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产业经历... 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以2012—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单元测算各省旅游交通碳强度。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对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产业经历了2012—2017年蓄势发展、2018—2019年快速发展和之后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3个阶段。其中,旅游产业GDP表现出较好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而旅游交通碳强度的全局莫兰指数显著性较低,但逐步增加,旅游交通碳强度的区域空间聚集对华南地区旅游产业的低碳高效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影响旅游交通碳强度“低-高”和“高-高”聚集的影响因素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聚集区旅游交通碳强度的最重要因素,而随着国内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其降碳边际效应逐步显现;相比之下,产业结构优化正成为降低旅游交通碳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开始阶段增加碳排放的4.977变为降低碳排放的-2.115,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技术进步对降低旅游交通碳排强度同样具有有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交通 碳排放强度 空间自相关 莫兰指数 时间序列回归
下载PDF
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仲伟周 孙耀华 庆东瑞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105,共7页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能源-环境"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为此利用Tapio模型分析我国2000—2010年间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并构造因果链将脱钩指标分解为节能脱钩指标和减排脱钩...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能源-环境"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为此利用Tapio模型分析我国2000—2010年间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并构造因果链将脱钩指标分解为节能脱钩指标和减排脱钩指标。研究表明:无论是就全国范围还是各区域而言,总脱钩指标和节能脱钩指标的变化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且后者是前者变化的主要原因。在2000—2010年间的大部分年份内,总脱钩指标位于0和1之间,处于弱脱钩状态;就横向比较而言,总脱钩指标和节能脱钩指标的数值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但减排脱钩指标的分布无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且在时间维度上也无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 二氧化碳排放 脱钩指标 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 碳排放强度
下载PDF
工业碳排放状况及减排途径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曹孜 彭怀生 鲁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0-45,共6页
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控制工业碳排放成为建设低碳经济的关键。首先依据化石能源的消耗量统计各工业行业及分类部门(采掘业、重工业、轻工业、深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业)2008年的碳排放量、总体及各个部门碳排放量和碳强度1990... 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控制工业碳排放成为建设低碳经济的关键。首先依据化石能源的消耗量统计各工业行业及分类部门(采掘业、重工业、轻工业、深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业)2008年的碳排放量、总体及各个部门碳排放量和碳强度1990~2008年发展趋势。然后通过灰色相关度研究碳排放量和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碳排放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2~2006年速度较快,碳强度由于技术进步和能效提高逐年下降,重工业和采掘业碳排放量同产值的相关关系强于其他。最后对建设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量 碳强度 脱钩指数
下载PDF
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孙耀华 仲伟周 庆东瑞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共7页
运用Theil指数研究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且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增大造成的... 运用Theil指数研究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且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增大造成的;中国四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地区间碳排放强度差异不断扩大,一方面增大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地区间在节能减排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地区差异 俱乐部收敛 THEIL指数
下载PDF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57
12
作者 贾夏 董岁明 周春娟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9,共10页
Biolog Eco微平板法已广泛用于环境微生物研究,能很好地反映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群落差异性特征,而分析结果可能会受Eco微平板培养时间的影响,据此,本研究从AWCD值、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碳源代谢强度及代谢方式和PCA分析等角度,探讨了Bi... Biolog Eco微平板法已广泛用于环境微生物研究,能很好地反映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群落差异性特征,而分析结果可能会受Eco微平板培养时间的影响,据此,本研究从AWCD值、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碳源代谢强度及代谢方式和PCA分析等角度,探讨了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时间处于AWCD曲线"拐点"前与"拐点"后对分析结果影响显著(p<0.05),且"拐点"前各培养时间段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分析结果明显不同,但培养时间处于AWCD曲线"拐点"处及其后各培养时间段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培养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很小或可忽略不计,可能会较客观地反映环境微生物群落特点及不同样品间的差异性.因此,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分析环境微生物群落特征时,建议微平板选择240h培养并连续读数,再根据240h的AWCD曲线"拐点"进行数据合理地选取和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对可能会与实际环境情况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Eco微平板 培养时间 多样性指数 碳源代谢强度 碳源利用率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海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39
13
作者 朱聆 张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6,共7页
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LMDI)法对1995—2008年上海市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上海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67.6%.进一步分析显示,上海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但由于传统的... 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LMDI)法对1995—2008年上海市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上海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67.6%.进一步分析显示,上海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但由于传统的工业节能改造的潜力有限,近年来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速度逐渐放缓,其对碳强度减排的贡献趋于减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次要原因,贡献率分别为18.2%和14.2%.但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这2个因素有望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出持久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下载PDF
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下若干关键经济指标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彭斯震 张九天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1,共5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能源消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是中国今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能源消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是中国今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累计节能量达到6.3亿t标煤,CO2减排量达到14.6亿t,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和碳强度下降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上升还将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很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根据历史数据分析,GDP增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都会对中国的碳减排产生重要影响。GDP增速高必然呈现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经济结构方面,影响能耗和碳排放的是GDP(最终需求)的组成变化,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变化。由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较大比重以及重化工产业长期存在,除了继续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必须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能源结构对节能和碳减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资源禀赋不平衡、供需分布不平衡、消费种类不平衡。文章提出实现碳减排目标,必须控制和达到以下关键指标:控制GDP增速在6-8%之间;调整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贸易比重至30%左右;提高第三产业比例至47%以上,控制高能耗工业比重在22%以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至15%。此外,实现碳减排目标还必须:充分认识碳减排对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不同区域碳减排工作的分类指导;提前部署重大低碳技术和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等。研究表明,中国实现2020年CO2自主减排目标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经济因素 关键指标 政策措施
下载PDF
鸡蛋外部品质与其呼吸强度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娇娇 王巧华 +1 位作者 马美湖 王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6,共5页
鸡蛋贮藏保鲜问题一直是蛋品行业研究的重点,已有研究表明鸡蛋品质与其呼吸强度存在密切联系。为了更进一步明确鸡蛋品质与其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同一品种但不同外部品质指标的鸡蛋作为实验样品,利用呼吸测定仪测量鸡蛋的呼... 鸡蛋贮藏保鲜问题一直是蛋品行业研究的重点,已有研究表明鸡蛋品质与其呼吸强度存在密切联系。为了更进一步明确鸡蛋品质与其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同一品种但不同外部品质指标的鸡蛋作为实验样品,利用呼吸测定仪测量鸡蛋的呼吸强度,分析鸡蛋品质与其呼吸强度之间的关联。通过SPSS 19.0软件分别比较分析鸡蛋质量、蛋形指数、蛋比重、蛋壳质量、蛋壳厚度、蛋壳比例(蛋壳质量与鸡蛋质量百分比)以及蛋壳强度对鸡蛋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鸡蛋质量和蛋形指数与呼吸强度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蛋壳厚度和蛋壳比例与呼吸强度之间显著负相关(P<0.05);而蛋壳强度、蛋壳质量以及蛋比重与呼吸强度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此外,蛋比重与蛋壳强度、蛋壳厚度以及蛋壳比例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蛋壳厚度与蛋壳强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之,在鸡蛋外部品质中,鸡蛋质量、蛋形指数、蛋壳厚度及蛋壳比例对鸡蛋呼吸强度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外部品质 二氧化碳 呼吸强度 蛋形指数 蛋壳厚度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驱动因素——基于199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杰琦 韩颖 《财经理论研究》 2016年第1期18-26,共9页
探究碳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对于中国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实现2020年减排承诺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测度中国1995-2013年28个省份排放量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测算碳强度的区域差异,并对碳强度省际差距进行结构分解。进... 探究碳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对于中国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实现2020年减排承诺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测度中国1995-2013年28个省份排放量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测算碳强度的区域差异,并对碳强度省际差距进行结构分解。进一步地,结合可导性对数方差分解法,挖掘碳强度省际差距的动因,结果发现:(1)中国碳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强度省际差异在样本期间大部分年份呈现扩大趋势;(2)碳强度省际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3)人均实际GDP是碳强度省际差异形成的首要因素,其他因素按照贡献由高到低依次是能源结构、人口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的贡献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强度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因素分解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趋势演进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0个省(市、区)1997—2012年面板数据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渊 刘峻峰 +1 位作者 胡伟 张震 《资源与产业》 2016年第5期7-13,共7页
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市、区)1997—2012年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采用Theil指数、Kernel核密度估计和广义矩估计,分别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趋势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 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市、区)1997—2012年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采用Theil指数、Kernel核密度估计和广义矩估计,分别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趋势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4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内差异;2)全国和4个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碳排放强度的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从分散到集聚的态势;3)碳排放强度的滞后项、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开放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有正影响,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排放强度有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THEIL指数 Kernel核密度 广义矩估计
下载PDF
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析方法 被引量:16
18
作者 段显明 童正卫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8-75,共8页
本文分析了1997—2008年间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简称LMDI)法,对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结构分解。结果表明,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是由人... 本文分析了1997—2008年间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简称LMDI)法,对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结构分解。结果表明,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是由人口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因素引起的,其中人均GDP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的作用呈现波动性,且程度较小。本文得出如下结论,要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构建"低碳浙江"、"生态浙江",应从重新认识人均GDP、控制人口数量、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强度 能源消费 LMDI
下载PDF
基于低碳理念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东海 张李军 赵荣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7期3145-3146,共2页
将低碳理念纳入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建立低碳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可求得特定区域在低碳背景下的集约度,依据所求得的集约度,对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可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蒋金荷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28-36,43,共10页
经济政策和能源政策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政策因素。从一次能源人均碳排放量和终端碳排放强度也即单位GDP终端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采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和能源政策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政策因素。从一次能源人均碳排放量和终端碳排放强度也即单位GDP终端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采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因素和能源政策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作用和贡献率是不同的。从人均碳排放而言,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的提高,1980—2012年人均碳排放量提高了309%,增加了4.7t CO2,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均碳排放增加,贡献率为215.7%,而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降低人均碳排放的作用,贡献率为-113%。从终端碳排放强度分析,1996—2012年,碳排放强度降低了52%,其中能源效率的提高作用最大,贡献率为106%,其次是能源结构的改变,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提高了碳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 终端碳排放 能源政策 Divisia指数分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