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然-经济综合视角的碳排放强度与生态盈亏多情景模拟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1
作者 袁建勋 方斌 +1 位作者 阚红云 何莎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99-2215,共17页
生态盈亏与碳排放强度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两者时空关联并预测未来演进方向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具有指导作用。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PLU... 生态盈亏与碳排放强度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两者时空关联并预测未来演进方向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具有指导作用。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PLUS模型、双变量自相关、耦合协调度及面板计量回归模型等方法,预测并分析淮海经济区2000—2036年3种情景下碳排放强度、生态盈亏的演化特征及时空关联。结果表明:(1)常规发展情景下,淮海经济区生态性呈下降趋势,强耕地保护情景下生态性微有下降,强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性有所上升,自然要素是主导。(2)常规发展情景下,淮海经济区碳排放量逐渐加大,强耕地保护及强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下降趋势;三种状态下,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时间轴2010—2020年降幅较大,空间序河流水系地区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大。(3)淮海经济区碳排放强度与生态盈亏呈负相关关系,低低和低高聚类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周边,高低和高高聚类分布在人类干扰较少的自然区域;高高聚类主要位于河流水系交汇区,表明水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功能。(4)淮海经济区的碳排放强度与生态盈亏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东西高、中部低的态势,高耦合协调度主要分布于低高聚类,即自然地区域,低耦合协调度主要分布于西部平原区;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及二产占比对耦合协调度呈正影响,城镇化率、道路密度呈负影响。研究认为,淮海经济区当前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利于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建议进一步强化建设用地管控、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域保护,以耕地质量提升和水域保护加强提升粮食主产区环境质量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 碳排放强度 生态盈亏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碳排放损益偏离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杨泽东 孙慧 +1 位作者 原伟鹏 夏学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9,共7页
文章采用2010—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在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定量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市域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 文章采用2010—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在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定量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市域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碳排放的重心一直位于经济发展水平重心的北部,两者的错位距离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碳排放损益偏离、市域单元的贡献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格局,由东到西不断递减。市场化水平、消费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损益偏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损益偏离 空间错位指数 碳生产率 时空演化
下载PDF
碳达峰约束下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及其路径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慧 孙慧 +1 位作者 肖涵月 辛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6-108,共13页
2030年高质量碳达峰是如期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根本基础。该研究以中国28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样本截取时间为2006—2019年。以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刚性约束,提出“共生-共治-共享”的分析逻辑,聚焦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共生排放特征,在碳... 2030年高质量碳达峰是如期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根本基础。该研究以中国28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样本截取时间为2006—2019年。以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刚性约束,提出“共生-共治-共享”的分析逻辑,聚焦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共生排放特征,在碳达峰年度目标量化分解、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双重损益偏离识别的基础上,考察了碳达峰目标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大气污染损益偏离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治效应及共享路径。研究发现:①碳达峰目标发挥了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能够促进城市发展由损益偏离-损益均衡-精益降损的方向优化,发挥推动城市“劣者趋良、良者趋优、优者更优”的作用。②碳达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呈明显的异质性选择效应,在西部城市、资源型城市、环保重点城市、先发城市中能够发挥更高作用与更强影响。③碳达峰目标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享路径在于双视角下“调内”“匹外”式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末端阻断的全流程发力与外部环境政策不确定性的动态匹配。需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中紧抓“降碳”,优化设计多措并举、全程发力的多重共享路径,增强碳达峰减污降碳增效的多赢共治效果。具体包括:①强化源头治理,在源头上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产业结构,节能降耗。②严控过程管理,破解环境规制级差引致的污染转移现象及损益偏离后果,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多轮驱动。③突出末端阻断,采取全过程治理、监控、减排措施,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减碳增汇。④动态调整实现内外匹配,环境政策要因时施策、因境而异、因地制宜,做到因事适时调整、因效精准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排放 大气污染 损益偏离 协同增效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损益偏离与绿色经济效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郭卫香 孙慧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0,76,共9页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损益偏离 绿色经济效率 合成控制法
下载PDF
国内贸易隐含碳转移与损益偏离研究——基于经济内循环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闫敏 孙慧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6,共5页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内循环 损益偏离 碳转移 MRIO模型
下载PDF
中国区际碳排放差异与损益偏离现象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孙慧 刘媛媛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96,共8页
依据产业发展,将中国划分为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运用公平性测度方法探讨区际碳排放的动态差异,发现碳排放与经济收益之间存在"收益在外,损害留存"损益偏离现象,揭示了损益偏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开发损益偏离系数... 依据产业发展,将中国划分为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运用公平性测度方法探讨区际碳排放的动态差异,发现碳排放与经济收益之间存在"收益在外,损害留存"损益偏离现象,揭示了损益偏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开发损益偏离系数测算工具,测度了资源型地区碳排放经济收益与生态损害间的偏离程度。结果表明:(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资源型地区人均CO_2排放、碳排放强度较高,且远高于非资源型地区,而在同一个研究期内,资源型地区人均GDP较低,此结论揭示了碳排放与经济收益存在区际间偏离现象。(2)形成损益偏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均GDP分布差异的基础上叠加人均CO_2排放分布的差异性导致了碳排放引起的损益偏离现象;同时资源型地区内部存在的碳排放差异也导致了碳减排水平滞后,加剧了碳排放引起的损益偏离现象的程度。(3)资源型地区经济收益与生态损害系数比例维持在0.2左右,属于碳排放损益偏离严重程度,为资源型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建议国家在分配碳排放权、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划分碳减排责任等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碳排放区域差异性。最根本的是实现资源型地区产业低碳转型,改善损益偏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差异性 损益偏离 资源型产业
原文传递
资源禀赋、产业分工与碳排放损益偏离 被引量:22
7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6-100,共15页
文章借鉴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了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地区间碳排放损益偏离程度,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资源禀赋对碳排放损益偏离的影响,并以产业分工为突破口,探索资源禀赋影响碳排放损益偏离的传导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区域间碳... 文章借鉴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了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地区间碳排放损益偏离程度,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资源禀赋对碳排放损益偏离的影响,并以产业分工为突破口,探索资源禀赋影响碳排放损益偏离的传导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区域间碳排放损益偏离度总体呈波动式上升态势,碳排放损益偏离的相对"受损区"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地区,而相对"受益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的非资源型地区;(2)资源禀赋会加剧碳排放损益偏离程度,且资源禀赋对碳排放损益偏离的"邻地效应"大于"本地效应";(3)产业分工是资源禀赋影响碳排放损益偏离的传导途径之一,但不同产业分工阶段对碳排放损益偏离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损益偏离 资源禀赋 产业分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