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炭工业数字智能绿色三化协同模式与新质生产力建设路径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峰 郭林峰 +1 位作者 张建明 王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煤炭工业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与稳定器,承担着能源保供与支撑新能源稳定发展的时代使命,煤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落实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与产业体系变革的关键,也是推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与促进国... 煤炭工业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与稳定器,承担着能源保供与支撑新能源稳定发展的时代使命,煤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落实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与产业体系变革的关键,也是推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与促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已取得阶段成效,能源保供成绩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进。但当前煤炭工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发展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需求差距较大,可持续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数字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尚未深度融合,智能化建设仍处于示范培育阶段,绿色化发展不平衡且矛盾突出,煤炭工业的转型升级仍然任重道远。结合当前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与挑战,提出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协同的发展模式,明确了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构建了三化协同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架构,阐述了通过数字化变革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智能化引领关键技术跨越突破、绿色化主导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三大要素催生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路径,提出了六大技术体系:通过研发全产业链数据高效采集与深度治理技术体系,打通煤炭产—运—储—销—用全流程的数据壁垒;通过研发构建煤炭行业知识图谱与智能决策管控技术体系,深度挖掘煤炭产业上下游各业务场景的关联关系与价值,为煤炭生产利用全流程的自主决策与智能控制奠定基础;开展煤炭资源智能-绿色-高效开发技术体系、煤炭产业安全协同保障技术体系、矿区生态智能监测-预警-修复技术体系、煤炭柔性开发与清洁低碳利用技术体系研究,实现煤炭开发利用全产业链、全流程的三化协同发展,培育形成煤炭新质生产力,为煤炭工业的整体形象带来根本性变革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 三化协同 煤炭新质生产力 “双碳”目标
下载PDF
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5 位作者 胡鑫 耿济世 薛圣泽 刘浪 师庆民 魏江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双碳”目标下,面对“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征,煤炭在一段时期内仍占据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但煤炭的低碳、清洁开发转型势在必行。地下原位热解、气化、干馏、制氢等方式有望成为未来煤炭开发的重要抓手。当前对煤炭原... “双碳”目标下,面对“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征,煤炭在一段时期内仍占据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但煤炭的低碳、清洁开发转型势在必行。地下原位热解、气化、干馏、制氢等方式有望成为未来煤炭开发的重要抓手。当前对煤炭原位开发已有较多探索,但地质选址和开发过程的地质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仍是制约其规模化和商业化的科学难题。因此,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亟待深入。秉持“安全、经济、环保、可持续”原则,从煤炭资源禀赋特征和地质条件出发,分析了煤炭原位开发研究现状;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理念,提出了“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的科学内涵;在查明采前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从物理机制角度揭示深部原位开发过程中围岩地质体响应特征和损害规律,阐明原位开发中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行为,构建原位开发地质条件动态评价模型,形成原位开发减损保障策略和方法,提出原位开发空间的再利用途径,并以煤炭地下气化和地下热解2种开发模式为例阐述了原位开发阶段性,明确了原位开发区设计的地质条件要素,强调开发过程中实时动态监测和评价围岩地质体响应保证开发区密封性与安全性,实现地质条件时空演化的评价及地质风险可控性,此外注重协同开发深部热能与共伴生资源,实现残余资源利用和地下空间再利用。煤炭原位地质保障研究体现了资源赋存条件、地质环境约束、原位开发技术、地质风险防控、资源协同开发等层面的要求,突出了原位扰动条件下的地质条件变化,强调开发扰动与地质体结构的整体研究,理解原位开发时空效应范畴的多相场耦合损伤机制,从多圈层角度揭示原位开发扰动效应下地质风险模式,破解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矛盾,对于推动未来煤炭低碳开发,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煤层 原位开发 碳中和 地质储能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天然气工业进展、挑战及对策 被引量:4
3
作者 邹才能 林敏捷 +10 位作者 马锋 刘翰林 杨智 张国生 杨依超 关春晓 梁英波 王影 熊波 于豪 余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8-435,共18页
天然气在21世纪中叶将迈入“鼎盛期”,“天然气时代”正在到来。回顾全球天然气工业历程,梳理美国页岩革命启示,总结中国天然气发展历史与成果进展,分析天然气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地位与挑战,提出当前和未来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对... 天然气在21世纪中叶将迈入“鼎盛期”,“天然气时代”正在到来。回顾全球天然气工业历程,梳理美国页岩革命启示,总结中国天然气发展历史与成果进展,分析天然气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地位与挑战,提出当前和未来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对策。中国天然气工业经历了起步、增长、跨越3个发展阶段,已成为世界第4大天然气生产国与第3大消费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取得重大成就,为储量产量规模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碳中和目标下,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天然气工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天然气低碳优势显著,“气电调峰”助力新能源发展;同时,开采难度与成本加大等问题更突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碳中和进程中,立足“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多能互补、多元融合;灵活高效、优化升级”,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速推动天然气工业发展:①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规划部署重点勘探开发领域,突破关键理论,强化技术攻关,持续支撑增储上产;②推进天然气绿色创新发展,突破新技术,拓展新领域,融合新能源;③优化天然气供需转型升级,加大管道气、液化天然气布局和地下储气库建设,建立储备体系,提升应急调节能力和天然气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助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实现资源利用低碳化、能源消费清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天然气 页岩气 致密气 煤层气(煤岩气) 新能源 能源转型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之路径思考 被引量:6
4
作者 侯梅芳 梁英波 徐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5,共9页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势在必行。为了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其提出的战略背景,明确了其重要意义,阐述...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势在必行。为了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其提出的战略背景,明确了其重要意义,阐述了其内涵特征,提出了其路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新型能源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抓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国家能源安全和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②新型能源体系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宗旨,以保证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为基本前提,具有理念更新、能源结构更新、技术创新、治理创新、产业革新、电力革新等内涵特征;③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路径包括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文化、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体制机制保障等。结论认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的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自给率,特别是油气自给率,确保能源转型平稳有序、能源保障安全可靠,可以为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能源体系 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 能源自给率 油气自给率 “先立后破”
下载PDF
水土保持碳汇内涵与测算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文洪 张晓明 +5 位作者 张永娥 刘冰 王友胜 赵阳 殷小琳 韩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水土保持深刻改变着地表覆被和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和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等,是增强陆地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水土保持林草、工程和耕作措施为切入点,按照“机理阐述—模型构建—分类测算”的总体思路,阐明水土保持碳汇内涵,明确了水土保... 水土保持深刻改变着地表覆被和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和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等,是增强陆地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水土保持林草、工程和耕作措施为切入点,按照“机理阐述—模型构建—分类测算”的总体思路,阐明水土保持碳汇内涵,明确了水土保持碳汇途径,构建水土保持碳汇测算方法,估算全国水土保持碳汇量。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具有垂向碳增汇、横向保土固碳(减少侵蚀土壤横向输移导致的碳流失)与减蚀减碳(避免碳排放)的多重功能。2021年,全国现存水土保持措施垂向碳增汇总量为1.54亿t,对陆域碳汇的贡献约43.5%~56.5%,其中林草措施植被和土壤碳汇量超过95%。水土保持保土固碳作用显著,2021年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土固碳总量为3 040.86万t,且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和长效作用。总体来说,2021年水土保持碳增汇(不包括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植被碳汇量和土壤碳汇量)和减碳量为5 115万~6 230万t CO_(2),约占到全国现有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总量的4%~6%,这一部分尚未纳入国家碳汇核算体系,其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土固碳 碳汇 碳中和 水土保持措施 有机碳
下载PDF
二氧化碳-水-岩作用机理及微观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烈辉 张涛 +6 位作者 赵玉龙 胡浩然 文绍牧 吴建发 曹成 汪永朝 范云婷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11,共13页
系统综述CO_(2)-水-岩复杂作用机理、多孔介质反应输运(溶解、沉淀及沉淀运移)微观模拟、CO_(2)-水-岩系统微观模拟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CO_(2)注入储集层后,不仅存在常规渗... 系统综述CO_(2)-水-岩复杂作用机理、多孔介质反应输运(溶解、沉淀及沉淀运移)微观模拟、CO_(2)-水-岩系统微观模拟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CO_(2)注入储集层后,不仅存在常规渗流体系的流动和传质作用,还会产生溶解、沉淀及沉淀运移等特殊物理化学现象,其耦合作用导致多孔介质的孔渗参数变化规律复杂。孔隙尺度的微观渗流模拟,可以得到孔喉三维空间内的详细信息,且能显性观察到多孔介质流-固界面随反应的变化。目前研究主要在复杂作用机理解耦合、多矿物差异性反应表征、沉淀生成机理及表征(晶体成核和矿物脱落)、沉淀-流体相互作用模拟方法、多物理化学过程耦合渗流机制等方面存在局限。未来研究中,需要创新实验方法对“溶解—沉淀—沉淀运移”解耦合,提高矿物地球化学反应相关参数实验测试的准确度,在不同沉淀机理可靠表征的基础上,建立沉淀-流体相互作用模拟方法,并有机耦合各个物理化学过程,最终实现对CO_(2)-水-岩系统中“溶解—沉淀—沉淀运移”的耦合渗流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水-岩系统 溶解 沉淀 沉淀运移 微观模拟 CO_(2)捕集、利用与埋存 碳中和 解耦合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谐波溯源关键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媛媛 许庆燊 +3 位作者 马钊 丁磊 王同勋 李可军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69,共16页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电力行业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伴随多类型电力电子设备大规模接入系统,源网荷储谐波源交互影响,谐波污染加剧且复杂多变,呈现全局化特征,影响了电力系统优质可靠供电。文中聚焦多类...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电力行业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伴随多类型电力电子设备大规模接入系统,源网荷储谐波源交互影响,谐波污染加剧且复杂多变,呈现全局化特征,影响了电力系统优质可靠供电。文中聚焦多类型谐波源交互作用下的谐波来源追溯,深度融合先进数字技术在数据资源和智能协作的优势进行主导源头辨识和谐波贡献评估。首先,围绕谐波溯源概念,分析其在数字化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然后,阐述了谐波溯源研究现状,指出关键技术的发展新需求。基于此,利用数字电网技术架构设计了云-边-端协同溯源策略。针对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电力系统,阐述了谐波源确定在数据采集、机理分析、协同应用等方面的主要技术。最后,展望了未来数字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灵活发展的技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双碳 数字化 谐波溯源 电能质量 云-边-端协同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特征、要求与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莹 吉治璇 潘家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单一目标或有限目标调控的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下净零碳转型复杂性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反映与应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性、全局性深刻变革的影响。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单一目标或有限目标调控的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下净零碳转型复杂性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反映与应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性、全局性深刻变革的影响。理解与研判“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主要特征、具体要求与实现路径,能够提升对“双碳”目标的认识,更好地释放系统性变革带来的红利以及规避所伴随的风险,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并为全球碳中和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系统性变革 净零碳转型 范式转型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矿山生态修复的制度困境与规范调适 被引量:7
9
作者 黄锡生 李旭东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4,共14页
矿山生态修复产生的碳减排与碳汇功能,对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法学视角下,矿山生态修复制度研究应首先完成对相关概念的厘清,并结合碳中和要求界定法律目标。通过实践检视,发现矿山生态修复存在项目设计不科学、资金投... 矿山生态修复产生的碳减排与碳汇功能,对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法学视角下,矿山生态修复制度研究应首先完成对相关概念的厘清,并结合碳中和要求界定法律目标。通过实践检视,发现矿山生态修复存在项目设计不科学、资金投入不到位、功能评价不全面、工作管理不严格等阻碍回应碳中和要求的因素。然而,实践上的问题表征根本归因于制度的内生困境,具体表现为矿山生态修复规划逻辑结构失调、多元激励保障失位、标准理性评判失当、监管执行监督失序等方面。因此,响应碳中和目标,应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修复法律体系,以此为基础,优化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制度、激励机制、标准规范、监管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修复 碳中和 碳汇功能
下载PDF
中国实现碳中和:降碳风险的识别与应对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广文 顾一帆 +1 位作者 吴玉锋 穆献中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6,共12页
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必将引发能源利用模式的深度变革,重塑各领域生产生活方式既是一场系统性变革,也面临微观与宏观的转型风险。从系统视角阐释中国零碳转型过程中降碳风险及其风险的系统传导机制,并基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及转化... 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必将引发能源利用模式的深度变革,重塑各领域生产生活方式既是一场系统性变革,也面临微观与宏观的转型风险。从系统视角阐释中国零碳转型过程中降碳风险及其风险的系统传导机制,并基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及转化的“研发—应用—推广”的阶段过程,解析了零碳转型过程中风险因素的传导路径;指出技术成熟度、产品绿色溢价、资产沉没成本、技术应用及供应链保障五类主要降碳风险,评估其对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中国需从系统视角慎重把握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降碳风险,从政策引领、监测核算、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和协同推进,全局把控设计应对政策措施,应深入实施低碳技术领跑者政策、加强碳排放核算与碳减排风险评估、积极培育壮大低碳技术研发力量、营造有利于低碳创新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降碳风险 系统视角 风险传导机制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天军 陈晓龙 +1 位作者 张文霞 张丽霞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工业化以来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为有效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设定了2℃和1.5℃温控目标,由此提出了碳中和的概念。文章介绍了全球变暖... 工业化以来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为有效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设定了2℃和1.5℃温控目标,由此提出了碳中和的概念。文章介绍了全球变暖的基本事实、人类碳排放对工业化以来全球变暖的作用,归纳了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结果,阐释了1.5/2℃温升阈值与碳中和的关系,概述了国际社会为有效应对全球变暖而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中和 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模拟 气候预估
下载PDF
海洋CO_(2)地质封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金洲 郑建超 +2 位作者 任岚 林然 周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也是全球研究的热点。CO_(2)地质封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海洋CO_(2)地质封存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国内外海洋CO_(2)地质封存的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典型CO_(2)海洋封...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也是全球研究的热点。CO_(2)地质封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海洋CO_(2)地质封存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国内外海洋CO_(2)地质封存的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典型CO_(2)海洋封存示范项目案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海洋CO_(2)地质封存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CO_(2)在井筒流动、相变与传热、CO_(2)流体运移与储层物性参数展布规律、海洋地质封存机制及封存潜力、地质封存盖层完整性及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认识到中国目前对海底地质结构中CO_(2)注入过程的多相态转化、溶解、捕获传质特征及动力学特性认识尚浅,对海洋封存机制及不同封存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未来应开展海洋CO_(2)动态地质封存空间重构机制研究,解决地质封存相态转化及流体动态迁移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揭示海洋CO_(2)地质封存机制的相互作用机理,形成适用于中国海洋地质封存CO_(2)高效注入和增效封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海洋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双碳 碳中和
下载PDF
氢产业链发展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晟 杨振丽 李振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2-893,共12页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绿色氢能源有望在交通、化工、发电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氢产业发展可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近年来氢产业发展情况进行...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绿色氢能源有望在交通、化工、发电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氢产业发展可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近年来氢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氢产业链的发展路径。文中指出,我国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氢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统筹谋划构建从制氢、储运、加氢站建设到多场景应用的产业链。综合考虑我国的资源分布情况,加大绿氢产业布局,依据绿氢的绿色能源、绿色材料以及绿色原料的多元属性,推动氢能在交通、化工、冶金、发电等多场景的高效利用,同时我国要加强国际合作,联合研发相关新型技术与基础设施,制定涉氢国际标准,统筹兼顾氢产业经济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氢产业 氢能 绿氢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氨燃料航空动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江 方垍洧 +3 位作者 王聪 颜培刚 哈婵 李成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共20页
为了获得氨燃料航空动力应用潜力评价,本文综述了氨燃料的绿色制取方法、氨燃料燃烧特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氨航空发动机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氨燃料航空发动机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获得氨燃料航空动力应用潜力评价,本文综述了氨燃料的绿色制取方法、氨燃料燃烧特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氨航空发动机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氨燃料航空发动机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氨氢混合燃烧在未来有望成为氨燃料航空动力系统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氨的绿色制取 氨燃料航空发动机 氢氨混合燃烧 氮氧化物排放 综述
下载PDF
绿色金融体系如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遥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绿色金融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在顶层设计、产品和服务设计、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 绿色金融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在顶层设计、产品和服务设计、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发展方式转型和社会问题改善等新挑战新要求。未来,要通过发展转型金融,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连接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促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结合,利用数字金融赋能绿色金融等有效途径,推动绿色金融更好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高质量发展 气候变化 “双碳”目标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视域下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难点及进路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文轩 冯瀚元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9,共10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保障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在理念融合、治理体系、发展模式、法治保障等方面仍存在难点。为此,应以整体主义为基本立场,以协同治理为进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保障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在理念融合、治理体系、发展模式、法治保障等方面仍存在难点。为此,应以整体主义为基本立场,以协同治理为进路,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在理念层面,生态安全观与低碳发展理念的融合基础在于主体的生态理性实践。在治理层面,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应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特点,注重实现主体之间的协同。在发展方式层面,应将生态安全作为发展与转型的底线,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法治层面,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完善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的生态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安全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生态安全 整体主义 协同治理
下载PDF
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姗姗 许彩慧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近年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前沿端口,国际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正发生深度演变,全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正逐步形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抢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主动... 近年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前沿端口,国际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正发生深度演变,全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正逐步形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抢抓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主动作为,立足于全球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要素及作用传导机理,探究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国内外双重机遇和挑战,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现实逻辑。从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改革低碳绿色政策机制角度对中国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绿色低碳转型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安全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森林碳汇功能实现的困境检视与法治保障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冰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1-72,共12页
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功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也愈发凸显,成为重要的“碳库”。然而,我国森林碳汇功能实现存在因法治化程度较低、法律体系不健全且位阶低而造成的法律困境,以及因存在产权、资金、技... 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功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也愈发凸显,成为重要的“碳库”。然而,我国森林碳汇功能实现存在因法治化程度较低、法律体系不健全且位阶低而造成的法律困境,以及因存在产权、资金、技术、风险障碍而造成的事理积弊。因应之策在于: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推进森林碳汇相关法律修订与制定、加强森林碳汇司法保障以巩固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另一方面要明晰森林碳汇的产权与收益归属,建立健全森林碳汇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森林碳汇项目技术实现能力、发展森林碳汇项目风险分散机制以消弭森林碳汇功能实现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森林资源 森林碳汇 法治保障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蓝碳保护与发展趋势及中国因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志文 寇勇栎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2期156-162,共7页
蓝碳具有比传统绿色碳汇更强大的碳捕获和存储能力,保护与发展蓝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中国蓝碳资源禀赋优越,蓝碳挖掘潜力巨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当前,蓝碳保护与发展在国际层面面临着蓝碳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全球碳交易体系缺... 蓝碳具有比传统绿色碳汇更强大的碳捕获和存储能力,保护与发展蓝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中国蓝碳资源禀赋优越,蓝碳挖掘潜力巨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当前,蓝碳保护与发展在国际层面面临着蓝碳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全球碳交易体系缺失等挑战,在中国层面也面临着蓝碳生态系统危机重重、蓝碳监测与核算体系不完备、蓝碳交易体系不健全、缺乏成熟的蓝碳法治保障等问题。从国际社会实践看,蓝色碳汇已然由科研概念阶段迈入实用工具阶段,未来蓝碳纳入气候变化法律与框架将是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之必然;从国内实践看,中国对于蓝碳的相关研究已经由跟随转至逐渐引领,国内各项政策试点也在有序推进。面对国内外蓝碳发展局势,中国自价值、技术、制度、立法等多个方面作出因应,着力挖掘蓝碳资源固碳增汇潜力是把握蓝碳发展机遇的必然,对于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碳中和 绿色碳汇 碳汇核算 环保立法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景刚 罗景辉 +3 位作者 鲍玲玲 汪庆 穆永超 柳朋浩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双碳”战略的确立,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双碳”战略的需求,有必要探索适应“双碳”背景的建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双碳”背景下建环专业人才的具体... “双碳”战略的确立,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双碳”战略的需求,有必要探索适应“双碳”背景的建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双碳”背景下建环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制订了人才培养目标,总结了课程设置及质量、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三方面的改进措施。提出的优化建议对加强建环人才培养,推动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