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n straw return can increase labile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nd improv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 Haplic Cambisol 被引量:6
1
作者 Batande Sinovuyo NDZELU DOU Sen ZHANG Xiaowe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0年第6期1018-1030,共13页
Corn straw return to the field is a vital agronomic practice for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its labile fractions,as well as soil 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OC)associated with water-stable aggregates(WSA... Corn straw return to the field is a vital agronomic practice for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its labile fractions,as well as soil 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OC)associated with water-stable aggregates(WSA).Moreover,the labile SOC frac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C turnover and sequestration.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how different corn straw returning modes affect the contents of labile SOC fractions and OC associated with WSA.Corn straw was returned in the following depths:(1)on undisturbed soil surface(NTS),(2)in the 0–10 cm soil depth(MTS),(3)in the 0–20 cm soil depth(CTS),and(4)no corn straw applied(CK).After five years(2014–2018),soil was sampled in the 0–20 and 20–40 cm depths to measure the water-extractable organic C(WEOC),permanganate oxidizable C(KMnO4-C),light fraction organic C(LFOC),and WSA frac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CK,corn straw amended soils(NTS,MTS and CTS)increased SOC content by 11.55%–16.58%,WEOC by 41.38%–51.42%,KMnO4-C and LFOC by 29.84%–34.09%and 56.68%–65.36%in the 0–40 cm soil depth.The LFOC and KMnO4-C were proved to be the most sensitive fractions to different corn straw returning modes.Compared with CK,soils amended with corn straw increased mean weight diameter by 24.24%–40.48%in the 0–20 cm soil depth.The NTS and MTS preserved more than 60.00%of OC in macro-aggregates compared with CK.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corn yield across all corn straw returning modes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indicating that adoption of NTS and MTS would increase SOC content and improve soil structure,and would not decline crop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e-size distribution corn straw return corn yield labile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Haplic Cambisol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生物炭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
2
作者 孙兆楠 张永波 +3 位作者 赵鹏 潘玉瑾 荀连飞 寇巍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7-1593,共7页
文章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测试仪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条件下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温度升高,生物炭微观结构完整性逐渐降低,... 文章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测试仪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条件下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温度升高,生物炭微观结构完整性逐渐降低,孔径逐渐增大,表面含有大量极性官能团,对吸附溶液中的苯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碳化温度为600℃,水蒸气为氛围气,玉米秸秆粒径为40目的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CSBC-W600)吸附性能最佳;当CSBC-W600投加量为0.5 g,反应温度为35℃,振荡频率为150 r/min,吸附时间为4h,苯酚初始含量为100 mg/L,反应体积为50 mL时,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碳化 生物炭 苯酚 吸附性能
下载PDF
玉米秸秆水热炭化预处理制备水煤浆及其成浆特性
3
作者 张亦雯 丁路 +2 位作者 杨明明 程晨 于广锁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22,共11页
针对我国玉米秸秆产量高、利用率低的现状,探究玉米秸秆水热炭化(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HTC)预处理特性,并分析其水热炭(Hydrothermal Carbon,HC)与煤混合成浆机制。水热炭化操作温度为180、200、220、240℃,终温停留时间为60 mi... 针对我国玉米秸秆产量高、利用率低的现状,探究玉米秸秆水热炭化(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HTC)预处理特性,并分析其水热炭(Hydrothermal Carbon,HC)与煤混合成浆机制。水热炭化操作温度为180、200、220、240℃,终温停留时间为60 min。结果表明:水热炭化过程以脱水和脱羰基为主,水热炭收率和能量产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其表面形成微球颗粒,孔隙增大。选择温度为220℃水热炭(HTC-220)与神华煤混合制浆,探究第二液体煤油的修饰方式和用量(0.5%~1%)以及空气相对湿度(40%、50%、60%)对生物质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液体煤油修饰水热炭成浆的表观黏度最低,流动性最好。煤油用量为0.8%时,浆体表观黏度最低,为979.5 mPa·s,达到最佳流动状态。生物质水煤浆的表观黏度随着空气相对湿度增加而下降,这是由于空气中水分子在水热炭颗粒表面形成封孔效应,浆体自由水含量增加,成浆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水热炭化 水煤浆 成浆特性 表面修饰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生物碳/硅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锂电池负极的性能研究
4
作者 詹阳洋 吕鹏 +5 位作者 甄峰 杨佳勋 张中洋 李鸿儒 宋禹 曲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选用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通过高压釜水热法、退火热处理和机械球磨法等技术将其制备成生物碳/硅复合纳米材料,对制得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并探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生物碳纳米材料显示出层状结构,经高... 选用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通过高压釜水热法、退火热处理和机械球磨法等技术将其制备成生物碳/硅复合纳米材料,对制得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并探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生物碳纳米材料显示出层状结构,经高温退火后硅颗粒紧密、均匀地结合于生物碳表面及其结构边缘;这种碳源的生物碳材料中天然存在的氮原子产生的晶体缺陷可增强碳材料的导电性和反应活性,从而提高生物碳/硅复合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由于更高的比表面积以及循环过程中形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膜消耗的可逆容量更少,因而CSi1(碳硅质量比为3:1)相对于CSi2(碳硅质量比为5:1)循环容量表现更佳,展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良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生物碳 碳/硅复合纳米材料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秸秆汽提水解碳化预处理装置设计与效果分析
5
作者 邵丽杰 寇巍 +3 位作者 姜月 王晓明 李晓伟 刘建坤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157,共5页
针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构特点,设计1套针对该原料预处理的汽提水解系统装置,阐述该系统和装置的设计原理。用设计的系统和装置处理玉米秸秆并对汽提水解的效果进行测试分析,对玉米秸秆的转化效率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测试得出,预处理后... 针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构特点,设计1套针对该原料预处理的汽提水解系统装置,阐述该系统和装置的设计原理。用设计的系统和装置处理玉米秸秆并对汽提水解的效果进行测试分析,对玉米秸秆的转化效率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测试得出,预处理后玉米秸秆乙酰丙酸和糠醛的生成率分别为13.20%和11.20%,其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89.00%、95.20%;与秸秆碳粉进行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比分析显示,原料处理后的微观结构与1600、1510 cm^(-1)木质素特征基团呈现出半碳化的理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玉米秸秆 水解 碳化 装置设计 效果分析
下载PDF
玉米秸秆炭基肥制备及应用现状
6
作者 兰维娟 杨艳晴 +5 位作者 刘佳欣 周云龙 赵新新 王影娴 金鑫 姬江涛 《农业工程》 2024年第4期67-73,共7页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大,玉米秸秆作为制备生物质炭的原料,储备非常丰富。生物质炭基肥制备技术是玉米秸秆的利用技术之一,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明确了生物质炭基肥的研究背景,阐述了玉米秸秆炭基肥生产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大,玉米秸秆作为制备生物质炭的原料,储备非常丰富。生物质炭基肥制备技术是玉米秸秆的利用技术之一,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明确了生物质炭基肥的研究背景,阐述了玉米秸秆炭基肥生产制备工艺研究现状,讨论了生物质炭基肥在土壤改良、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作物增产提质,农户增产增收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对农作物及土地的增益性,展望了炭基肥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生物质炭基肥 炭化 绿色农业 秸秆综合利用
下载PDF
绘画用的蓝色群青环保颜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戴铭武 吴彦文 《粘接》 CAS 2024年第11期24-27,共4页
为制备绿色环保、成本低且颜色好的绘画颜料,试验以煤矸石、废分子筛和玉米秸秆制备了一种蓝色群青颜料,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蓝色群青颜料的最佳工艺为密封煅烧,一次煅烧温度和一次保温时间分别是400℃、0.5 h,二次煅烧... 为制备绿色环保、成本低且颜色好的绘画颜料,试验以煤矸石、废分子筛和玉米秸秆制备了一种蓝色群青颜料,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蓝色群青颜料的最佳工艺为密封煅烧,一次煅烧温度和一次保温时间分别是400℃、0.5 h,二次煅烧温度和二次保温时间分别是900℃、2 h,参与反应空气量为70%,其中,煤矸石、废分子筛、玉米秸秆、单质硫、碳酸钠的添加量比例是1.50∶0.50∶1.00∶3.00∶2.50。根据拉曼光谱和SEM图,从微观角度证明了蓝色群青颜料的成功制备。本试验制备的蓝色群青颜料呈亮丽的蓝色,成本低且绿色环保,可以作为绘画颜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颜料 煤矸石 玉米秸秆 单质硫 碳酸钠
下载PDF
玉米秸秆炭化产物的性能及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建斌 邓丛静 +1 位作者 陈金林 张齐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61,共3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最终炭化温度为450℃、平均升温速度为150℃/h的条件下对其进行炭化,研究了炭化产物的成分和性质。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炭的灰分和固定碳质量分数分别为13.23%和77.05%,比表面积为158m2/g,并富含作物生长必需的多种营...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最终炭化温度为450℃、平均升温速度为150℃/h的条件下对其进行炭化,研究了炭化产物的成分和性质。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炭的灰分和固定碳质量分数分别为13.23%和77.05%,比表面积为158m2/g,并富含作物生长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9.24×10-3、4.38×10-3、2.90×10-2;玉米秸秆醋液是一种组分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有机成分是酸类、酚类、酮类和醛类物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1.76%、19.62%、15.87%和14.24%。以玉米秸秆炭为材料,以蛭石、煤渣和鸭粪基质为对照(V(蛭石)∶V(煤渣)∶V(鸭粪)=1∶1∶1),研究了玉米秸秆炭、蛭石、煤渣、鸭粪不同配比的复合基质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长势(尤其是前期)较好的基质配比为V(玉米秸秆炭)∶V(蛭石)∶V(煤渣)∶V(鸭粪)=6∶1∶1∶1,且在定植20d时,番茄株高、最大叶面积和茎粗指标分别提高了11.11%、57.21%、32.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炭化 秸秆炭 基质
下载PDF
玉米秸秆颗粒热解制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朱金陵 何晓峰 +2 位作者 王志伟 李在峰 雷廷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9-793,共5页
对玉米秸秆颗粒炭化温度对生物质炭的产率及质量的影响进行试验及分析研究,给出了不同炭化温度下玉米秸秆颗粒的产炭量、能源转化率和生产出炭的理化特性,找出了秸秆制炭工艺的最佳炭化温度条件。试验表明:玉米秸秆颗粒在300℃时即可完... 对玉米秸秆颗粒炭化温度对生物质炭的产率及质量的影响进行试验及分析研究,给出了不同炭化温度下玉米秸秆颗粒的产炭量、能源转化率和生产出炭的理化特性,找出了秸秆制炭工艺的最佳炭化温度条件。试验表明:玉米秸秆颗粒在300℃时即可完成炭化,炭的产率为55%,低位热值为21.3MJ/kg,挥发分为35.75%,提高热解温度时,炭的产率及热值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对于简单的颗粒制炭设备,宜采用低温炭化工艺,以获得较高的秸秆炭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颗粒 热解制炭 炭化温度 生物质炭产率
下载PDF
秸秆促腐还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4
10
作者 蔡立群 牛怡 +5 位作者 罗珠珠 武均 岳丹 周欢 董博 张仁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47-1056,共10页
采用盆钵培养法,通过模拟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研究了添加不同腐解剂(多个好氧性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F1、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F2、由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苗和酵母菌组成的F3)后,小... 采用盆钵培养法,通过模拟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研究了添加不同腐解剂(多个好氧性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F1、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F2、由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苗和酵母菌组成的F3)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在120 d的腐解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经过120 d的腐解,各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的增加速率一致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土壤磷素、钾素的增加速率总体则呈现增-减-增-减的趋势;整个试验阶段小麦秸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玉米秸秆土壤SMBC的变化与小麦秸秆差异较大,呈现波浪式变化;玉米秸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变化在100 d后则与小麦截然不同。秸秆添加腐解剂还田土壤养分增加速率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大于秸秆直接还田(对照),培肥土壤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小麦、玉米秸秆添加腐解剂F3的处理各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即内含具特殊功能的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的秸秆腐解剂F3增加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相同腐解剂下不同种类秸秆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F1,小麦>玉米;F2,小麦≥玉米;F3,小麦<玉米,即F1对小麦秸秆促腐优势最大,F3对玉米秸秆的促腐作用优于F1和F2,F2对小麦、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基本相似。不同腐解剂下,小麦秸秆处理SMBC、SMBN含量表现为F2>F3>F1;玉米秸秆处理SMBC含量F2>F3≈F1,SMBN为F3>F2≈F1。玉米秸秆各处理的SMBC均大于小麦秸秆,SMBN则均小于后者,与秸秆C/N的趋势一致,即C/N越大,SMBC值越大,SMBN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 腐解剂 培肥土壤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量碳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几种污水处理材料对COD和Cr(Ⅵ)的去除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晓锋 王海洪 +2 位作者 杨卫东 吴耀国 张广成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13,共4页
研究了活性炭、硅藻土、高岭土和改性玉米秸秆几种常见污水处理材料对污水中有机物(COD)和Cr(Ⅵ)的吸附效果,发现活性炭吸附污水中有机物的效果最好,经活性炭吸附的污水的COD去除率达88.8%。同时,活性炭对Cr(Ⅵ)也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硅... 研究了活性炭、硅藻土、高岭土和改性玉米秸秆几种常见污水处理材料对污水中有机物(COD)和Cr(Ⅵ)的吸附效果,发现活性炭吸附污水中有机物的效果最好,经活性炭吸附的污水的COD去除率达88.8%。同时,活性炭对Cr(Ⅵ)也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硅藻土和高岭土对有机物的吸附效果较差,对Cr(Ⅵ)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改性玉米秸秆对Cr(Ⅵ)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在低浓度Cr(Ⅵ)的吸附实验中,可以达到比活性炭更高的吸附量,开发应用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活性炭 硅藻土 高岭土 改性玉米秸秆
下载PDF
秸秆与地膜覆盖春玉米和春小麦耕层土壤碳氮动态 被引量:45
12
作者 卜玉山 邵海林 +1 位作者 王建程 苗果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2-326,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春玉米和春小麦生育期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明显提高了春玉米和春小麦生育期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灌溉同时降低了...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春玉米和春小麦生育期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明显提高了春玉米和春小麦生育期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灌溉同时降低了春小麦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有机碳的降低幅度和秸秆覆盖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幅度;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全氮与硝态氮含量在春玉米和春小麦生育期的动态变化都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但土壤全氮变化幅度较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硝态氮变化剧烈,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灌溉对不同覆盖处理春小麦生育期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小,但灌溉显著降低了不同覆盖处理春小麦拔节期土壤硝态氮的增加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春玉米 春小麦 耕层土壤 有机碳 全氮 硝态氮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甘蓝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邵泱峰 梅洪飞 +2 位作者 潘忠潮 刘欢 王超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8-842,共5页
在甘蓝蔬菜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秸秆还田试验处理,即JG1(低用量,秸秆7 500 kg·hm^(-2)),JG2(中用量,秸秆11 250 kg·hm^(-2)),JG3(高用量,秸秆22 500 kg·hm^(-2))和CK(秸秆不还田),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及... 在甘蓝蔬菜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秸秆还田试验处理,即JG1(低用量,秸秆7 500 kg·hm^(-2)),JG2(中用量,秸秆11 250 kg·hm^(-2)),JG3(高用量,秸秆22 500 kg·hm^(-2))和CK(秸秆不还田),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MBC增加了127.0%~147.7%,WSOC提高了54.1%~69.4%。中、高用量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AWCD)、微生物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均显著高于对照,甘蓝产量分别提高16.6%和11.1%。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土壤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炭化玉米秸秆对水中Pb(Ⅱ)的去除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范春辉 张颖超 陈先强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1-625,共5页
以炭化玉米秸秆(CCS)为吸附剂去除水中Pb(Ⅱ),研究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和等温线方程,考察溶液pH值和反应温度对Pb(Ⅱ)去除的影响,分析CCS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系数R2分别... 以炭化玉米秸秆(CCS)为吸附剂去除水中Pb(Ⅱ),研究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和等温线方程,考察溶液pH值和反应温度对Pb(Ⅱ)去除的影响,分析CCS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系数R2分别为0.9972和0.9959;由Langmuir方程计算可知,CCS对Pb(Ⅱ)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m为30.3030mg/g。反应过程自发、吸热,反应后体系自由度略有增加。Pb(Ⅱ)去除的最适pH值为6,对于浓度为40mg/L、体积为100mL的Pb(Ⅱ)溶液,使用0.1g CCS能去除水中63.53%的Pb(Ⅱ)。反应温度对Pb(Ⅱ)去除效果的影响很小。蒸馏水和HCl都能实现Pb(Ⅱ)的有效解吸,再生后的CCS对Pb(Ⅱ)仍能取得15.69mg/g的二次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玉米秸秆(ccs) Pb(Ⅱ) 吸附 热力学 解吸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高翔 沈阿林 +3 位作者 寇长林 马政华 王文亮 郭战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3-67,共5页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耕作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微波法玉米秸秆活性炭的制备技术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兰保 盛蒂 左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研究了磷酸活化—微波加热法制备玉米秸秆活性炭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m(原料)∶V(活化剂)(料液比)、磷酸质量分数、浸渍时间和活化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影响,得到试验室条件下的最佳工艺条件,即m... 研究了磷酸活化—微波加热法制备玉米秸秆活性炭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m(原料)∶V(活化剂)(料液比)、磷酸质量分数、浸渍时间和活化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影响,得到试验室条件下的最佳工艺条件,即m(原料)∶V(活化剂)=1 g∶30 mL、磷酸质量分数60%、浸渍时间9 h、活化时间10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磷酸活化 微波法 活性炭 正交试验 碘吸附值
下载PDF
松嫩平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规律与碳平衡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龚振平 朱捷 +2 位作者 宋秋来 马春梅 李中韬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5,29,共8页
通过对松嫩平原玉米田土壤CO2排放的连续观测,研究连作玉米田土壤CO2排放规律及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并计算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季节性,6~8月土壤CO2排放量较大,而在4和11月维持较低... 通过对松嫩平原玉米田土壤CO2排放的连续观测,研究连作玉米田土壤CO2排放规律及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并计算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季节性,6~8月土壤CO2排放量较大,而在4和11月维持较低水平。秸秆还田处理(MTS)土壤CO2排放通量、最大通量和平均通量高于翻耕处理(CT)。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地温呈显著正相关,指数方程表征二者关系效果最佳,线性方程效果最低,除个别情况,深层土壤拟合效果高于浅层土壤;MTS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高于CT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与12 cm深度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对秸秆、根茬还田碳与土壤CO2排放碳的测算,MTS处理秸秆还田碳量较CO2排放碳量平均每年多2 744.6 kg C·hm-2,呈碳汇效应;CT处理秸秆还田碳量较CO2排放碳量平均每年少810.4 kg C·hm-2,呈碳源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 CO2排放 秸秆还田 土壤碳平衡
下载PDF
负载羟基磷灰石活性炭的制备及除氟性能 被引量:9
18
作者 干成果 冯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243-3246,共4页
以NH4H2PO4为活化剂,采用物理-化学活化法对玉米秸秆活性炭的制备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制备出的活性炭进行羟基磷灰石(HAP)负载,并对负载HAP活性炭的水中氟离子吸附动力学、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浸渍比1∶4、活化温度... 以NH4H2PO4为活化剂,采用物理-化学活化法对玉米秸秆活性炭的制备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制备出的活性炭进行羟基磷灰石(HAP)负载,并对负载HAP活性炭的水中氟离子吸附动力学、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浸渍比1∶4、活化温度700℃、活化时间60min。负载HAP活性炭较活性炭比表面积减小约1倍,但除氟能力增加14倍。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负载HAP活性炭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中ΔG<0,ΔH为20.08kJ/mol,ΔS为72.14J/(mol·K)。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活性炭 负载 除氟
下载PDF
玉米秸秆炭与炭化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牛明芬 刘欢 +1 位作者 张玉兰 周建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25-27,共3页
[目的]筛选出最适宜炭化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生物炭。[方法]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炭制作原料,对比研究不同炭化温度(350、450、550℃)和时间(1.5、2.0、2.5 h)制备的玉米秸秆炭的p H、电导率等特性及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及其间的... [目的]筛选出最适宜炭化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生物炭。[方法]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炭制作原料,对比研究不同炭化温度(350、450、550℃)和时间(1.5、2.0、2.5 h)制备的玉米秸秆炭的p H、电导率等特性及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玉米秸秆炭有机质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62.23%(350℃)>48.52%(450℃)>35.78%(550℃)];在350℃炭化温度下p H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450和550℃炭化温度下p H基本保持在10左右;电导率随炭化温度和炭化温度的变化不明显,炭化温度350℃对玉米秸秆炭电导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玉米秸秆炭中速效钾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全氮和碱解氮则相反,速效磷含量较高,表现出574.53 mg/kg(450℃)>493.75 mg/kg(350℃)>283.98 mg/kg(550℃)的变化趋势。[结论]350℃(2.5 h)和450℃(2.0 h)制备的玉米秸秆炭的农业利用预期效应较好,农业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生物炭 炭化温度 炭化时间
下载PDF
碳化秸秆作为金属液保温剂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楠 陈敏 +1 位作者 王洋 冷威威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0-82,共3页
针对金属液用保温剂碳化稻壳价格不断上涨和保温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状,以开发新型、质优价廉保温剂为目的,考察了碳化秸秆的理化性能以及作为金属液保温剂的使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碳化稻壳相比,碳化秸秆具有较高固定碳含量、较... 针对金属液用保温剂碳化稻壳价格不断上涨和保温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状,以开发新型、质优价廉保温剂为目的,考察了碳化秸秆的理化性能以及作为金属液保温剂的使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碳化稻壳相比,碳化秸秆具有较高固定碳含量、较小导热系数和较好流动性。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试验均表明,碳化秸秆具有良好的保温绝热效果,但其塌陷度较大并有结壳现象,与碳化稻壳配合使用,能够取得满意的保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秸秆 碳化稻壳 保温剂 导热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